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道簪怎么扎(道簪)

道簪怎么扎(道簪)

(杂谈知识点)道教修行道长十大随身之物和饰品各有什么说法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源远流长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和我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道教修行中道长师兄则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修行自身的同时传播道教文化。积德行善。道士一般的装束都是青衣道袍,脚踏十方鞋,非常简单朴素。但是道士也有些随身的道家之物与配饰,那么道士这些随身物品有些什么讲究和说法呢?以便以后大家在游览名山道观的时候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化。

一,道簪:就是古代常见的簪子的一种,由于是道士所用,故称道簪。材质上可分为石、竹、木、玉、铜、金等等多种。道簪与普通簪子的区别是,道簪尾端会刻有道教元素的太极、八卦等图案。在晋朝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左慈》记载:“慈拔道簪以挠酒,须臾道簪都尽,如人磨墨。”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性大都已剪成短发,而作为恪守道教戒律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全真派道士,依然还是蓄有长发,在使用着道簪。一根小小的道簪体现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传统。

二,葫芦:葫芦是道教非常常见的一种饰物,在很多著名道士的形象里都有出现。药王孙思邈因为其心存善念,救苦救难,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无论是去采药还是去出诊,孙思邈时常将葫芦挂在身上,后世也将医德高尚之人称之为悬壶济世。在《后汉书》记载,葫芦除了能作为器皿盛药以外,还会化成人形出入洞天福地,在葛洪作的《神仙传》里,将神仙称之为“壶公”。可见道教将葫芦作为一种能与神仙连接的媒介。另外还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也是腰里整天别着一个大葫芦,里面装着美酒,还可以作为飞行的坐骑。葫芦谐音福禄不但是道士日常的配饰,还是普通人挂在家中的风水摆件,寓意福禄双全,吉祥如意。

三,阴阳环:阴阳环,在道教又叫乾坤圈,不但是道士常见的饰物,同时也是一种法器。它是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材质一般是木头或者玉制。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对乾坤圈作出描述,此法宝乃是昆仑山之物,是玉虚宫的元始天尊赐给太乙真人的阐教法宝之一,后来太乙真人传给了哪吒。当然了,小说里的很多人物并不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阴阳环除了作为日常的饰物以外,一些年长的老道长用之还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四,念珠:道教的念珠,又称为流珠,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会把它误称为佛珠。道教典籍《太上三元流珠经》有记载:“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通常道教念珠有八十一颗,象征着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也有的是一百零八颗,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也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和。道士日常佩戴,除了在打坐修习时作为静心之物,还可以作为驱邪缚魅的法器之用。《太玄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五,慧剑:我们经常听到的“挥慧剑斩情丝”其实是出自佛教经文“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慧剑一词最早是出自于道教的。慧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物宝剑,而是道袍上的一种装修。一般是两条长约三尺、下端为箭头的形状,取“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之意。道教同时也将慧剑赋予约束道士们的戒行律法,时刻提醒修道之人,凭藉慧剑可以斩断一切习性执见,去妄存真,以证仙道。

六,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七,佩剑:即道士佩戴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八,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九,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十,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看《锦衣之下》等古装剧的公子佳人,来了解古代发簪的发展史

宫墙柳,玉搔头,纤纤红酥手。(玉搔头:玉簪)

近期上映了很多部古装剧,比如《锦衣之下》、《三生三世枕上书》,稍早一点的《庆余年》等,里面的服饰造型网友评价不一,悠悠就很喜欢《锦衣之下》里面任嘉伦饰演的陆大人的服饰,真的又帅又美。

《锦衣之下》任嘉伦饰陆大人

《锦衣之下》陆大人的飞鱼服

《锦衣之下》小蓝的如意云头发簪

《三生三世枕上书》迪丽热巴的发簪

《枕上书》迪丽热巴的步摇

之前呢,悠悠介绍过《锦衣之下》里面的飞鱼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那今天呢,悠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其中古装常用的首饰——发簪,这一古朴典雅的小小物件的发展史。

发簪

我们提起首饰,就会想到耳坠、项链、手镯等,但最正宗的首饰,当属饰“首”之物,也就是发簪。

发簪的制作,凝聚了高超巧妙的技艺,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我们知道,吃螃蟹有“八大件”,但大家知不知道,古代女子也有“八大件”呢?

当然,这“八大件”不是指的吃上的,而是头上戴的: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这八大件承载了古代女子精美华丽的头饰文化。

景甜的古装造型

簪身与步摇

而其中之首——发簪,是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古代首饰文化发展的物件。

今天呢,欣赏着美人美图,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簪的发展史吧。

一.首先,看看发簪名字的演绎吧

簪一开始叫“笄”,其实是同物,只是先秦时期称作“笄”,以后便改称簪了。如资料:

《仪礼注疏》卷二,《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汉郑玄注:“笄,今之簪。

其次,除了笄这一称呼,还有“搔头”一称,玉搔头,也就是玉簪,了解古风的朋友,应该听过《宫墙柳》,宫墙柳,玉搔头,纤纤红酥手。

《延禧攻略》——《宫墙柳》

说起这首歌,应该源自陆游的《 钗头凤》:“ 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钗是和簪不同股的首饰,簪为一股,钗为两股。

钗身与步摇

二.簪的历史演变

簪的出现一开始是实用性大于装饰性的,它的用途为二:

一:安发

《十里桃花》迷谷的骨簪,原始用途安发

二:固冠

《锦衣之下》陆大人固冠

发簪男女通用,起初都是实用性发具,后来随着发展,男子还是实用性居多,用以固冠,当然也讲究地位、美观,女子则完全是为修饰发髻。

(1)发簪最早出现在何时?

发簪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距今大概6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当时的发簪是用兽骨做的,也就是骨簪,因为工艺问题,原始社会的首饰主要以磨制为主,对骨头、石头、贝壳进行打磨,做成装饰品。

新石器骨锥

(2)商代时的簪子

商代的簪子仍然以骨制为主,但是形式上很丰富,会雕刻有兽头、鸟头等装饰。这时期的簪子我们叫“骨笄”。

殷商出土骨簪

殷商出土的骨簪

(3)秦汉时的簪子

秦汉以后,发簪的材质发生极大变化,开始使用玳瑁、琉璃、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到汉代,簪这一名称也被确定下来。

汉代时还有文官簪笔的风俗,因为要手持锡板,随时记载事物,将随身携带的笔簪于头上,后来朝廷文官纷纷效仿,簪笔冠饰成为文官的代名词,叫做“簪白笔”。

这一时期,玉制的簪子使用广泛。

白玉冠与簪

(4)魏晋南北朝时的簪子

这一时期的发簪多为金属发簪。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很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耳挖簪”,簪子不光用来簪头发,还可以做挖耳勺,清洁耳朵。耳挖簪一直到明清都很流行。

耳挖簪

《如懿传》里的耳挖簪

(5)唐宋时的簪子

随着材料开采工艺、制作工艺的成熟,发簪兴于汉,流行于唐宋。唐代发簪可大致分为三种:

动物型发簪,簪顶雕刻龙、凤、麒麟等动物;花顶型发簪,顶部缀花朵,花瓣有成片也有金丝型,中间镶嵌珍珠、宝石作衬托,在盛唐、晚唐时期最为流行;圆、尖顶型发簪。

唐代鸳鸯莲纹鎏金银花簪

唐代鸳鸯莲纹鎏金银花簪

唐代李商隐诗: “矮堕绿云髻, 敧危红玉簪”便是对妇女戴玉簪的描述。

宋代发簪出土考古发现金簪样式最多、主题最为丰富、工艺最为复杂。

常见样式有带盖帽的圆锥形簪,盖帽有圆形、蘑菇形、花形、伞形等形状;另外,还有耳挖簪也是很常见。

宋代出土金银发簪整理

宋代出土金银发簪整理

耳挖簪

注:与冠同出土的簪样式较简单,因为要插入冠中,有的冠是四面打孔的,所以,簪既可以前后插入,也可以左右插入,如易烊千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戴的冠就是前后插入的发簪,有的朋友以为剧组搞错了,恰恰相反,证明了剧组很考究。

江西桑田宋墓随葬的带冠瓷俑——1为左右簪,2为前后簪

《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道簪子午簪

(6)明清时的簪子

明代发簪与此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样式大量增加,名称和插戴方式越加细化,尤其以金银发簪数量最多,流行在簪首镶嵌宝石以做装饰,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多种工艺使簪首扩大,制作出更加复杂丰富的样式。

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簪——金累丝楼台人物顶簪

定陵出土的金簪

徐俌夫妇墓出土的金簪

清朝由于男子的辫子头,男子使用发簪很少,但女性佩戴的发簪却更加工艺轻巧,金凤簪制成展翅凤凰之形, 细部用盘丝、垒丝, 稍有摇动, 羽铃便随之颤动,栩栩如生。

《延禧攻略》凤簪

有朋友吐槽古装剧里的发簪样式复杂,不似古代技艺能做出来的,殊不知,小瞧了古代工艺,明清发簪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精良复杂。发簪虽为小小物件,却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美妙的艺术。

铜镀金点翠嵌珠石海棠仙鹤纹头花,清光绪年

(7)当今的发簪

时至今日,喜欢汉服的女子仍然喜欢用簪钗装饰发髻,还有很多朋友喜欢日常用簪子代替头绳。

现代发簪

现代发簪

不过悠悠建议日常发簪,最好选样式简单、材质轻巧的木簪,悠悠在家用发簪甚至是筷子来盘头发,洗完头发不用头绳,直接用簪子挽起,想披散头发一拔簪子就可以,操作简单,不容易留勒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怎么挽发簪,这里就不赘述了。

现代发簪

现代发簪

三.总结

发簪,小巧玲珑,历史上的形态变化、工艺改良,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但不管发簪历史上是如何演绎变化,其中蕴含的寓意却始终如一,那就是“礼”,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笄礼。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这就是我们华夏。

在这浩瀚宇宙,

有幸能与您相识于文字,

我是国风悠悠,

邀您一起共赏国风之美。

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哦~

镶宝石金凤簪 江西省南城县益宣王墓孙妃棺出土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悠悠删除。

道教徒经常用的佩饰

#头条创作挑战赛#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小妖当年做道士的时候头发短,盘不上去的,挺遗憾当时没带过簪子。但是天竹师弟上山修行后给小妖用黄杨木雕了一个簪子,是葫芦的,虽然手工粗糙,可是小妖很欢喜滴)。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当年小妖戴的是庄子巾,打碎了2个玉的帽正罪过啊,当年小妖比较迷糊因为不能把帽冠戴到污秽之处,就是上厕所之前要摘掉帽子。刚开始经常忘,没少挨骂受罚。一般从厕所出来找不到镜子就会逮个师兄问“你看我帽子正不正啊,不正的时候他们大部分的时候会帮我理一下。而且小妖大部分的时候喜欢在晚上就寝时,把庄子巾放在神台上希望神仙加持一下,呵呵所以早上匆匆忙忙把帽子扣在脑袋上,一摸“靠,玉怎么在后面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又把庄子巾带反了。)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 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不过我看到过,有练太极剑的道友哦)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不过我在道院的时候用的小铁盆哎,知道大家感兴趣,道士怎么过斋,后面会给大家介绍的)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我在道院,拂尘没拿几回,不过经常拿鸡毛掸子哎,要给神像打扫滴)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云袜”。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 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 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 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 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 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

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 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 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 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度师就是自己的师父,道教有三师,度师、冠巾师、拢发师)。

《剑来》:关于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的猜测

仙尉,最新出场的角色,头上一支木簪,看似凡品,但是样式却与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的道簪一模一样。他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江湖骗子,有限的线索都在将他指向那位万年前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有大气运,为人族登天开路,有大功德,按照记载,在那登天之路上,身死道消,道簪遗落大地,被蛮荒妖族一位女修拾到,建立了仙簪城。

在《剑来》中,如果提到气运,第一个想到的角色必然是李槐!

天下气运十斗,独占十二斗,全天下还欠他两斗!

天上掉馅饼,还得看是不是李大爷爱吃的馅!

最初,关于李槐的猜测是旧天庭共主转世,本身就有大气运,同时人族推翻神道统治,他一直未出手,所以全天下都欠他一份人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杨老头在骊珠洞天打散那个“一”,陈平安吸收人性脱颖而出,天庭共主的身份已经轮不到李天帝,那么他究竟是谁?

仙尉是在陈平安借助陆沉道法斩断仙簪城后出现,其中涉及到了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的传承,福祸难料。

仙尉是柳筋境,也是留人境,更是可以一步登天,进入上五境的一个特殊境界。

陈平安猜测仙尉极有可能是那位道人的些许魂魄残余,但是,也极有可能是在自欺欺天,瞒天过海万余年。甚至,可能其中还有邹子的谋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阴谋诡计暂且不提,太多的巧合汇聚到一起后,就绝不可能是巧合。

仙尉一语成谶:

“写得真仙气,一般来说,定然有仙人饮仙酿,失之交臂,可惜了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命途多舛,徒呼奈何。”

“天生命如旱地行舟,我能如何,要我逆天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居中,字怀仙,陈平安正想到能解惑者只有郑居中,便真的遇到他,而且“失之交臂,可惜了啊”更显得意味深长。

郑居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不是道祖?

郑居中有三个分身,在神话中有道祖斩三尸成道的说法。不过,郑居中却是魔道巨擎,道与魔似乎是一个对立面。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许只有郑居中才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万年前的人族,被神灵圈养,视作香火牲畜,苦苦挣扎,却不得渡。后来,人族登天,推翻神道统治,不正是逆天行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关于陈平安与仙尉之间的相处之道,郑居中给出三个字“不当真”。

这就很容易联系到李槐,李槐的言出法随,堪称《剑来》一大特色,李希圣,曾经给李槐说过,只要不是刻意起念便没什么事。

仙尉与李槐之间或许有着某种联系,这个联系极有可能是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

假设,仙尉就是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的些许魂魄残余转世。

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在登天路上,身死道消,不过是以部分残魂以假乱真,最后,残魂进入轮回,不断修补,成了一个全新的魂魄,就是仙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李槐是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的大部分魂魄,他或许只有寥寥数次转世,甚至只有一次兵解。

杨老头开始布局时,他便在按照隐藏,或者也参与其中,直到将要打散那个“一”,他兵解,转世成为李槐。

这也就应了杨老头那句话,李槐是人不假,却也绝对不寻常。

天地间第一位修道之人是人族,可是在修道后,登天开路,有大气运、大功德,当然绝对不寻常!

如果是转世,或许,还是如崔东山所言,新船旧舟,是否如一?更倾向于否吧,每一段人生早已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猜测,具体如何,还是要看总管怎么安排,切勿当真。

《长安十二时辰》,道服、圆领袍、女着男装、襦裙,唐代服饰图鉴

唐朝是鼎盛时期,非常包容开放,常用“大唐气象”来形容这个时代。服饰也相应富丽堂皇、极有时代特色。《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中出现的服饰能看出是认真进行过考究的,道服、圆领袍、女着男装、襦裙等,皆还原了唐代服饰的特色。

道服

道教服饰,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属于汉服体系。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李泌的穿着就是典型的道教服饰。

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五个部分。道士品阶不同,穿着也不同。

李泌修道十余年,品阶很高,不戴道巾,戴道冠。李泌戴的道冠属于道门三冠,只有高级别的道士才有资格佩戴。道门三冠为太清鱼尾冠、玉清莲花冠、上清芙蓉冠,图中为芙蓉冠。

子午簪

与冠相配的是簪。道簪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有横直之分。直为子午簪,横为卯酉簪。直簪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较为常见。道簪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簪子呈弯曲状,也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图案。

冠者,观也。内观于身,制断六情,抑制贪欲,虚心静虑,涤荡尘劳,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悉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德美于身。上法三光,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圆通无碍。——《三洞法服科戒文》

李泌一出场,青色道袍分外吸睛,如谪仙之人。青色是道教常用的一种颜色,但是以前所谓的青色,不论是天青色、藏青色还是玄色,都是颜色很深接近黑色的颜色。然而在剧情中,浅淡的青色更适合少年李泌。

道士鞋子是朱履,也就是红色的鞋子,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道士的打扮。

李泌佩有拂尘,也是电视剧中常见的道士佩饰。拂尘用木制或金属做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拂尘最早期的作用是拂扫灰尘或驱除蚊蝇,游方道士拿的较多,用来入山驱赶一些东西。之后有了扫除心灵污垢,灵台清净的意思,再后来道教中有人把它当成了武器,而到现在已经变成纯装饰了。

李泌是上清派的道士,茅山派在以前其实就是上清派。上清派的宗师有一位白云先生名叫司马承祯,是唐朝的国师,影响力非常巨大。司马承祯与李白、王维、贺知章等人称为“仙宗十友”。

圆领袍

唐朝时期,圆领袍是流行服饰,不论男女,都爱穿圆领袍。唐代人穿圆领袍通常都穿圆领中衣,领部系扣还可以解开穿,类似现代大衣的大翻领。不同颜色的圆领袍及不同材质的革带代表了官员不同品阶。贺知章三品,穿紫色,徐宾八品,着深青色。

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新唐书·车服志》

官员圆领袍

男子穿圆领,戴幞头。唐代深受胡服影响,革带也是从胡服“蹀躞”演变而来,姚汝能的革带即蹀躞带。

幞头

蹀躞带

鱼袋是唐代官员特别佩戴物。金鱼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相当于通行证,所以剧中曹破延为了这个通行证杀了焦遂。

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车服志》

金鱼袋、鹦鹉杯

金鱼袋

女着男装

唐代因为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原女性也开始骑马射箭,不仅着男装,还会全副武装,佩戴弓箭等,英姿飒爽。杜甫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女子身着男装是一种大唐盛世的开放景象,也是时尚的标志。《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便有几位穿着男服圆领袍、戴幞头、足登革靴的女子。

虢国夫人游春图

剧中檀棋、闻染、王韫秀都曾着男装圆领袍。头发盘起插簪子,佩戴弓箭,俏丽俊秀。

圆领袍翻领

革带、护臂、弓箭

襦裙

唐代女子穿裙装,常会将裙腰提至胸前,并上着短襦。短襦外面罩一件半臂,是盛唐时非常时髦的女子装束。​唐三彩中给了实物依据,女佣身穿曳地长裙,上着紧身窄袖短衣,外面罩一件半臂,下部用彩带系扎。半臂的颜色非常明亮,且半臂一般和襦裙相搭配,而不能单独穿着。除了半臂,有时也会在短襦外披上薄衫。

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

元载府上的女婢们像是直接从凝固状态活了起来。

襦裙

唐三彩

唐代女装用料非常浪费。襦裙大多要用六幅以上的布帛拼制缝合而成,裙子下摆还要拖至地下,这种宽大修长的裙子不论在工艺制作还是在用料上都耗费巨大。所以出现了以下的限令。

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鞾、履。凡裥色衣 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新唐书·车服志》结语

因为时代开放包容的特点,唐朝服饰有它独有之魅力,尤其是女性着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创造。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服饰中尽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