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萧吉五行大义(萧吉)

萧吉五行大义(萧吉)

皇后死后隋文帝派人寻到一处绝好葬地,但相地师的话令他半信半疑

在阅读文章之前,诚邀并感谢您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找到我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欣赏最新内容,您的支持和鼓励,都将成为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前言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时期,独孤伽罗皇后的去世给他带来了深刻的痛苦。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陵墓安葬皇后,杨坚寻求了风水士萧吉的建议,他们一同考察了陕西省扶风县的三畴原。这一选择不仅探讨了古代的风水观念,还涉及到皇帝对迷信的态度以及历史走向的巧合。

隋文帝

陵墓的选址

在风水士萧吉的指导下,三畴原被选定为皇后独孤伽罗的陵墓地。萧吉坚信这片地方地势平坦、景色壮美,蕴含着吉利的气息,是一块天赐的风水宝地。

他还依据自己对阴阳学的研究和推算,认为这里是隋朝杨姓龙脉真穴。他的说法得到了一次陵山上的天象所印证,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观点,也赢得了杨坚的信任。

皇帝的迷信与决定

杨坚对风水观念的迷信并不等同于他对萧吉的完全信任。他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认为吉凶并不仅仅取决于地理环境,更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有关。

尽管如此,杨坚最终还是接受了萧吉的建议,将皇后安葬在了三畴原,这也成为了隋朝皇帝墓地的开始。

皇帝的亲丧

杨坚深爱着皇后独孤伽罗,因此决定亲自参加她的葬礼以表达怀念之情。然而,风水士萧吉劝阻杨坚,认为根据命理学,皇帝不宜亲临丧礼。他甚至指出当年的天象和历书记录都表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杨坚似乎并不相信迷信,或者对萧吉的话产生了怀疑,更可能是他对独孤伽罗的感情太深,以至于不愿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于是,他决定亲自参加葬礼,与萧吉的忠告背道而驰。

陵墓的后续发展与隋朝命运

皇后独孤伽罗最终被安葬在了三畴原,这个陵墓被称为“杨家陵”,成为了隋朝皇帝墓地的起始。然而,事实上,萧吉当初的建议中隐藏着某种预言。

他警告称,皇帝不能亲自参加送葬,否则将会引发大祸。虽然这个秘密后来被揭示,但隋朝最终在杨坚称帝后的约38年后被唐朝取代。

虽然不能确定隋朝的命运与此有关,但这一情节引发了人们对风水与历史走向的思考。

结语

这一古老传说中的风水观念与现代科学观点相悖,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中的种种事件和巧合并非都可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

因此,我们对待这种说法应保持谨慎,并将其视为封建迷信观念的一种表现,而非客观的历史事实。风水观念在历史中有其地位,但不能代替科学的理性思考。

三首写尽人间孤独的古诗词,意境极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时候总是将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想要什么东西只要对着大人说就是了,不给买就哭,这样十有八九都会得到。

后来,长大了,没有人会再像家人那般包容你,什么事都依你,也就渐渐收敛起了那些撒娇、打闹、坏脾气,走入社会,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家人那般容忍你。

所以,后来才渐渐明白,孤独难过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因为爱你的人会担心。不爱你的人会笑。于是也学会了默默的一个人咽下所有。

一、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鬓云松令·枕函香》节选 清 纳兰容若

银屏半展,仿佛还隐约能看见你在屏风后面的影子,不知道是何处飘来的箫声,像极了你当年跟我吹的那一支曲子,含情脉脉。

听着这箫声惊醒了我的回忆,才恍然回神你已经离开多年了。

今夜的月色这般温柔,洒下点点微光照耀在那红豆蔻枝上,甚是好看。我忽然就想到曾经我们月下相约,把酒言欢。而如今月色依旧,你是否也像当时那样趁着在月色来寻我?

我想,孤独大概就是这样吧,越过千山万水奔向你,才知尽头没有你,靠着回忆喃喃自语,已经没有人再像你。只剩下我独自一人靠着这回忆度日。

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宋 岳飞

昨夜蟋蟀止不住的鸣叫,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此时已经是三更时分了,遂起来绕着台阶踽踽行着,四下里人影皆无,周围一片寂静。

只见帘子外面挂一轮朦胧的玉轮。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里;世人渐渐都陷入沉睡了,这静谧的夜里,我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想起我这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人还未老,头发先白了。

想起故乡那山上的松竹怕是已经长大变老了吧?多少年未曾回去过了。眼下朝廷议和声起,更加阻断了我的归程。我想把我这满腹的心事都付与瑶琴来弹奏一曲,可惜的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纵然我把琴弦都弹断,可是又有谁来倾听呢?

我想这又是孤独的另一种体现吧,世人皆知岳飞是抗金的大英雄,也皆知他的遭遇。那种没有人理解的感觉真的挺难受的。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希望收复故土,可是朝廷上没人理解,内心愤懑,无人可诉。他真的是孤独的吧,伯牙至少还有子期这个知音可诉,而他的苦楚又有谁来听呢?

三、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竹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忆故居》陈寅恪

远方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夕阳下,树木的影子拉得很长,群鸟归林,甚是可爱。我这一生都坚守自己的追求,放眼望去,四海之内,却没有一个人与我一起欣赏这夕阳。

这破碎的山河终于迎来了胜利,残留的岁月仍旧赶不走这悲凉。竹门松菊那是梦中的景色啊,可惜的是回不去了,只好把他乡当作是故乡。

那些年代,生活艰难,经过很长的时间,才终于缓过气来。

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复兴之路,于是,人们开始重建被我们自己曾经一再否定的文化。若干年前那个夕阳下的背影,又被人们重新提起,他的孤独终于有人理解。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古代志怪故事——封陟

封陟

宝历年间,有个叫作封陟(音质)的孝廉,住在少室山。他生得仪表堂堂,性格操守很坚定端方。他立志研究古籍,隐居在林泉之所。探究文义,直到星落于腐草;阅读经书,不顾月坠幽窗。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探求书中隐奥学识,不曾放松片刻。

书堂附近,景象可观,泉清石寒,桂淡兰雅,嬉戏的猴子常窃其庭院之果,鸣叫的野鹤频频栖息于山涧松间。天籁发出清虚之声,白天寂静的没有半点尘嚣,烟雾锁住丛竹的翠节,露珠滋润缓缓开放的红花。薜荔的枝蔓遮蔽了墙垣,柔密苔藓的像毯子似的铺在地上。

有一天将到午夜,忽然飘来浓烈的异香,渐渐布满了庭院。突然有一辆女子乘坐的四周带帷帐的车子从空中降落下来,彩画的轮子轧轧作响,一直到屋檐廊柱前才停了下来。

只见一位仙女,带着衣着华丽的侍从,玉珮撞击有声,罗裙拖曳着云朵。她的肌肤胜过皓雪那么洁白,她的容颜胜过荷花那么娇艳。

仙女正容整理衣襟给封陟作了一揖,对封陟说:

“我的本来是天上神仙,贬居到下界,有时到人间五岳云游,有时到海面三山歇息。月光照到瑶宫的台阶,愁得无心听那风箫吹奏;秋虫鸣叫于粉墙,怨恨不能在鸳鸯被中成眠。闻燕子的浪语徘徊,听鸾鸟的歌声缥渺,我宝瑟停奏,美酒懒斟。枝头艳丽的红杏,引我绣殿皱眉;碧桃芳香的花蕾,引起我琼楼凝眸。我已经厌倦了晓妆,又渐渐萌动了春思。看到郎君仪容俊秀、气度端正,刻苦治学,文采出众,所以仰慕您的纯真朴实,喜爱您的高雅风格,特来拜见您的容光,愿托身侍奉,不知郎君雅意如何?”

封陟整理一下衣服,点亮灯烛,正色而坐,说:“我家本来清正廉洁,我的性情耿直方正,贪恋古人的书籍,探究前辈圣人的宗旨,辛苦的编柳作简,抄写经籍,燃糠自照,用以读书。盖布被吃粗粮,烧野蒿吃野菜。尽管自己穷困,却不胡作非为。我实在不敢当神仙的眷顾。我决意如此,希望您及早回车。”仙女说:“我初到您的家里,未能申明恳切的心意,这里有诗一首奉留,七日后我再来。”诗中写道:

“谪居蓬岛别瑶池,春媚烟花有所思。为爱君心能洁白,愿操箕帚奉屏帏。”

封陟看完之后像没看一样。云车去后,门窗留下芳香,然而封陟心意毫不动摇。

七天后的夜里,仙女又来了,车骑随从如上次来时一样。仙女容颜艳丽,服饰整洁,姿态妩媚,言语巧慧。她进来对封陟说:“我因为宿缘突然缠绕,魔障升起,尽管住在蓬莱瀛洲,绣帐锦宫,坐着红毯,盖着绣被,仍然心生忧愁。见双蝶在芳草之中飞舞而难过,看流莺在树丛啼叫而生妒。鸟虫都无不双飞,全能成对,而我自怜孤寝,独守空闺。秋天吹熄银灯,只对明月而凝眸;春天闲步琼园,空对残花而抒怀。所以比前几天来时更心情激切,流露至诚之意,希望您能接纳,不要拒绝我的精诚之心。又不知郎君的心意终究如何?”

封陟又现出严肃的面孔,说:“我身居山林,心志愚鲁,不识铅粉银华,哪里懂得女色?希望您赶快回去,不要再打扰我。”仙女说:“愿您不要心存疑虑,希望容留我丑陋之质。这里还有诗一章,七天后我再来。”诗中写的是:

“弄玉有夫皆得道,刘纲兼室尽登仙。君能仔细窥朝露,须逐云车拜洞天。”封陟看完后还没回心转意。

(仙女诗中“弄玉有夫皆得道。”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传说她容貌美丽,而且聪明无比,善喜吹笙。一天仲夏之夜,月下弄玉正在凤凰台上吹笙,引来萧声相和,声音相和非常美妙,后来找到吹箫者是萧史,也是少年英俊,于是弄玉和萧史结为夫妇。一天,夫妻二人正在月下吹箫捧笙,忽见天上冉冉飞来一龙一凤。弄玉带着碧玉笙乘上紫凤,萧史带上赤玉箫跨上金龙,两人登仙而去。

“刘纲兼室尽登仙”,说的就是刘纲和樊夫人的传说。《传奇》中另有一章《樊夫人》说的就是刘纲和夫人的传说。仙女借弄玉和刘纲的事比喻男女相爱和修道成仙并不矛盾。)

七天后的夜里,仙女又来了,态度温柔,姿容俏丽,衣饰华美,明眸含情,又对封陟说:“逝去的流水难以停驻,偏西的太阳容易坠落,花草树木不会停止生长,草薤上的露水也不会留得很久,浮上水的泡沫,也只能停留片刻,当风的小竹,不过瞬息寿命。你空争意气,能得几时?现在依仗美好的容颜,不久就变得槁木一般。所以你夸耀容颜尚未凋零,坚决拒绝绮罗之爱,迷恋研究典籍,等到你衰老的时候,靠什么坚持下去呢?我有还春丹,颇能使人青春常驻,你答应让我依托,必然使你满足心愿。我能让你寿列三松,双瞳有神,仙山灵府任意遨游。希望你不要去种朝开暮落的槿花,它只在早晨才呈现自己的艳丽;也不要去敲电光一样的石火,它不过是昏黑中的一线流光。”

封陟怒目而说:“我住在书斋,又没做亏心事,柳下惠可以作证,羊叔子可以为师。你是什么妖精,苦苦欺凌逼迫我?我心如铁石,你不用再多说,倘若迟回,必当羞辱。”

侍女劝仙女说:“小娘子坐车回去吧,这是个木偶人,不值得跟他说;何况他命里穷薄,只能当作下等鬼了,哪里是神仙的配偶呢?”仙女长叹说:“我所以诚恳待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青牛道士封衡的后裔;况且这个时机一旦失去,我又要独居六百年,不是小事。唉!这真是个狠心的人。”

仙女又留下一首诗, 诗中写道:

“萧郎不顾凤楼人,云涩回车泪脸新。愁想蓬瀛归去路,难窥旧苑碧桃春。”

带帷幕的车子出了门,珠翠在空中作响,箫笙轻妙,杳杳云路环绕车子远去。然而封陟的心意还是不改。

(文中提到了柳下惠和叔子。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叔子指魏晋时期的羊祜,也是当时有名的品行高洁的人。后来仙女提到的青牛道士是指汉朝的道士封衡,说封陟是他的后裔。封衡的事迹在《后汉书》中有记载。据说他当时和华佗齐名,常骑青牛治病救人。他服食仙药,一百多岁的人像二十几岁的少年,二百多岁后入玄丘山不知所终。)

三年后,封陟得病而死。被泰山之神所追,用大锁束缚住,使者驱赶着他,欲到地府中去。路上忽然遇到神仙的骑马随从,清道开路很严。使者躬身在路旁站着,说:“上元夫人游泰山了。”不一会儿,有个仙人的骑从,来招使者与囚犯一起过来进见。封陟到那里仰面偷看,原来上元夫人就是昔日求婚的仙女,于是不禁对左右的人弹指悲叹。仙女看见,就把追状要来,说:“不能对这个人无情。”又要来大笔判道:“封陟往昔虽然执迷不悟,但操守坚定高洁,实在由于朴实厚道,难用不懂风情责备他。应该再延长寿命十二年。”使者令封陟跪下道谢,使者就解开他的铁锁,说:“神仙既然已经放了你,地府也就不敢再来追捕你。”使者又把他送回家,过了很久,封陟苏醒过来。后来追悔从前的事情,只有痛哭自责而已。

(道家和佛家对待两性情爱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从道家来说,并不主张禁欲,裴铏明显是属于神仙道家,文中的立场就很好理解了。唐朝人对爱情其实都是蛮自由和主动的,如果对比明朝小说,可以看到唐朝和明朝时对待男女之情的立场差异。唐朝人尤其是女子在情爱追求方面都显得至情至性,真实很多。)

【原文】

封 陟 

宝历中,有封陟孝廉者,居于少室。貌态洁朗,性颇贞端。志在典坟,僻于林薮,探义而星归腐草,阅经而月坠幽窗,兀兀孜孜,俾夜作昼,无非搜索隐奥,未尝暂纵揭时日也。书堂之畔,景象可窥,泉石清寒,桂兰雅淡,戏猱每窃其庭果,唳鹤频栖于涧松。虚籁时吟,纤埃昼閴。烟锁筜篁之翠节,露滋踯躅之红葩。薜蔓衣垣,苔茸毯砌。时夜将午,忽飘异香酷烈,渐布于庭际。俄有辎軿自空而降,画轮轧轧,直湊檐楹。见一仙姝,侍从华丽,玉珮敲磬,罗裙曳云,体欺皓雪之容光,脸夺芙蕖之艳冶,正容敛衽而揖陟曰:“某籍本上仙,谪居下界,或游人间五岳,或止海面三峰。月到瑶阶,愁莫听其凤管;虫吟粉壁,恨不寐于鸯衾。燕浪语而徘徊,鸾虚歌而缥缈。宝瑟休泛,虬觥懒斟。红杏艳枝,激含嚬于绮殿;碧桃芳萼,引凝睇于琼楼。既厌晓妆,渐融春思。伏见郎君坤仪浚洁,襟量端明,学聚流萤,文含隐豹。所以慕其真朴,爱以孤标,特谒光容,愿持箕帚。又不知郎君雅旨如何?”陟摄衣朗烛,正色而坐,言曰:“某家本贞廉,性唯孤介。贪古人之糟粕,究前圣之指归,编柳苦辛,燃粕幽暗,布被粝食,烧蒿茹藜。但自固穷,终不斯滥,必不敢当神仙降顾。断意如此,幸早回车。”姝曰:“某乍造门墙,未申恳迫,辄有一诗奉留,后七日更来。”诗曰:“谪居蓬岛别瑶池,春媚烟花有所思。为爱君心能洁白,愿操箕帚奉屏帏。”陟览之若不闻。云軿既去,窗户遗芳,然陟心中不可转也。后七日夜,姝又至,骑从如前时,丽容洁服,艳媚巧言。入白陟曰:“某以业缘遽萦,魔障剡起。蓬山瀛岛,绣帐锦宫,恨起红茵,愁生翠被。难窥舞蝶于芳草,每妒流莺于绮丛,靡不双飞,俱能对跱,自矜孤寝,转懵空闺。秋却银缸,但凝眸于片月;春寻琼圃;空抒思于残花。所以激切前时,布露丹恳,幸垂采纳,无阻精诚,又不知郎君意竟如何?”陟又正色而言曰:“某身居山薮,志已颛蒙,不识铅华,岂知女色?幸垂速去,无相见尤。”姝曰:“愿不贮其深疑,幸望容其陋质,辄更有诗一章,后七日复来。”诗曰:“弄玉有夫皆得道,刘刚兼室尽登仙。君能仔细窥朝露,须逐云车拜洞天。”陟览又不回意。后七日夜,姝又至,态柔容冶,靓衣明眸。又言曰:“逝波难驻,西日易颓,花木不停,薤露非久,轻沤泛水,只得逡巡,微烛当风,莫过瞬息,虚争意气,能得几时?恃顽韶颜,须臾槁木。所以君夸容鬓,尚未凋零,固止绮罗,贪穷典籍。及其衰老,何以任持?我有还丹,颇能驻命,许其依托,必写襟怀。能遣君寿例三松,瞳方两目,仙山灵府,任意追游。莫种槿花,使朝晨而骋艳;休敲石火,尚昏黑而流光。”陟乃怒目而言曰:“我居书斋,不欺暗室。下惠学证,叔子为师。是何妖精,苦相凌遍?心如铁石,无更多言。倘若迟回,必当窘辱。”侍卫谏曰:“小娘子回车。此木偶人,不足与语;况穷薄当为下鬼,岂神仙配偶耶?”姝长吁曰:“我所以恳恳者,为是青牛道士的苗裔;况此时一失,又须旷居六百年,不是细事。于戏此子,大是忍人。”又留诗曰:“萧郎不顾凤楼人,云涩回车泪脸新。愁想蓬瀛归去路,难窥旧苑碧桃春。”辎軿出户,珠翠响空,泠泠箫笙,杳杳云露。然陟意不易。后三年,陟染疾而终,为太山所追,束以大锁,使者驱之,欲至幽府。忽遇神仙骑从,清道甚严。使者躬身于路左曰:“上元夫人游太山耳。”俄有仙骑,召使者与囚俱来。陟至彼仰窥,乃昔日求偶仙姝也,但左右弹指悲嗟。仙姝遂索追状曰:“不能于此人无情。”遂索大笔判曰:“封陟往虽执迷,操惟坚洁,实由朴戆,难责风情。宜更延一纪。”左右令陟跪谢,使者遂解去铁锁也。仙官已释,则幽府无敢追摄。使者却引归,良久苏息。后追悔昔日之事,恸哭自咎而已。(出《传奇》)

(原文中的对话部分是用骈(音pian)文写的。所谓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文章以双句为主,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体讲究的是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但有时往往显得有点刻意和罗嗦。自宋朝后,骈体渐渐衰落。)

「诗词鉴赏」入选小学教材之诗歌——叶绍翁《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