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茗粥是什么(茗粥)

茗粥是什么(茗粥)

叮,您有一份“新年不长膘茶宴”邀请,请注意查收

新年,不仅是一年新的开始

更是难得放松的休憩时光

最重要是能够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相聚时刻除了各自话家常之外

总少不了一顿美味佳肴

谈笑间,若有一杯好茶便是锦上添花

以茶入菜更是一绝!

古时有茶宴这个词,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那个时候,是品茶为主,以茶代酒作宴,类似于今天的茶会。茶宴是指以茶入宴,取茶之汤、茶之色、茶之油、茶之味、茶之文化,通过烹饪直白或含蓄地呈现在料理之中。

恰逢新年,是茶君特意为大家奉上几道健康又美味的茶食菜谱,祝大家吃好喝好不长膘,尽情享受筷子间的茶文化。

壹丨茶香排骨

普洱茶口感醇厚,可以消除食物的油腻感,最适合搭配肉类。

排骨滋味极美,肉香浓郁,骨汤香滑,可以和多种蔬菜搭配烹煮,然而排骨所含脂肪量之高,使不少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排骨也能吃出健康滋味。

一道“茶香排骨”既吸收了普洱天然的茶香,又分解排骨中的油脂,细品炖好的排骨,会有甘甜的茶香,健康又创新。

贰|红茶蒸鳜鱼

鳜鱼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并具有补气益脾的滋补功效。

红茶性温,属于全发酵茶口感偏苦、涩,入菜可去腥解腻,还具有一定的养胃护胃作用。用来搭配鳜鱼再合适不过,让鳜鱼在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它的营养成分。

蒸鱼时,将茶叶洗净,跟其他调料一起,一部分放入鱼腹中,一部分撒在鱼身上,蒸熟即可。如此做好的鳜鱼,肉质细嫩,色泽汤汁儿红艳,散发红茶特有的滋味,食后富有清新之感。

叁|铁观音炖鸭

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

铁观音炖鸭,这道菜用到的是茶汤,直接将铁观音的茶汤放置常温后加到水里炖鸭,取铁观音的醇厚浓香,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

肆丨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是杭州名菜。

相传清明时节,乾隆下江南,游杭州时来到龙井茶乡,偶然间尝到碳火烧制的山泉所沏龙井,一时间只觉耳鼻清明,口中鲜甜,皇上喜出望外,离去时捎带了少许龙井干茶。

饭点时在一小酒肆入座点菜,其中一道便是炒虾仁,本想冲泡龙井品饮,不料龙井被店小二误认是葱花撒入虾仁盘中,登时清香扑鼻。

虾仁淡粉翠绿,龙井清鲜无边,鲜嫩中浸透着茶香,吃起来回味醇爽。

伍丨茗粥

茗粥,又叫茶粥。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说法,指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茶粥’”,也指以茶汁煮成的粥。

我们这里所说的茗粥,是用茶叶熬制浓汤,去茶叶,入粳米加冰糖适量,也可以加少许肉松、瓜子仁、黄豆瓣等佐料,加水煮成。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汁稠味美,茶色展现在双目之间,茶的天然纯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粥取茶之绿,茶吸粥之香。

用细瓷汤匀舀上一勺茶粥放人碗内,再用汤匙慢慢送人口中,那又香又糯的茶粥,入口即化,只剩下满口清香。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了以茶香入席的跨界茶宴,还有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茶食,蒸馏爆炒焖炖等;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片叶生炸,研末烹汤,切叶混炒,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慢饮杯中茶,细品茶菜点。以茗味之馨雅入柴米油盐之人间烟火,雅俗共赏,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话题·互动

#你最喜欢的茶宴是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

中国人可以不喝酒,但绝对要喝它

2月持续不断的雨,让整个南方笼罩在朦胧之中,好像总也看不见春天。但其实,有一种植物在雨里缓慢生长,而她的存在,悄无声息地带来了春天。

她,就是茶。

我该怎么跟你说关于茶的一切呢?她似乎离我们很远,因为琴棋书画诗酒“茶”,她的高雅让平凡的我们心有敬畏;她又离我们很近,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小到大我们见过无数种喝法,每个人都不曾离开过;而基于她如今又衍生出无数爆款茶饮料,年轻人也被茶滋养着……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无论中国人怎么喝,都是在喝「茶」呢?为什么不是牛奶、不是豆浆、不是咖啡,偏偏是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回望历史深处,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探索| 先唐时期,人在草木间的偶遇

起初,茶只是人在草木间的一个意外发现。

中国国土地域广袤,植被多样,当古老的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南部山区时,第一个发现的人,也许只当是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植物物种。《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的时代,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了。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茶还不甚了解,基于好奇和尝试,他们更多的是把她当作普通的叶菜来食用,直接咀嚼茶树的鲜叶,不过尝起来味道应该不大好。于是有人发明了生煮和羹饮两种方式。生煮类似煮菜汤;做羹,就比较好理解,《晋书》记录了把茶采下和粥一起煮的做法,叫茶粥。“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擂茶粥

除了食用之外,好奇心也让人们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和饮用价值。《神农本草》中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基于解渴和提神的目的,茶被人们选中,开始成为饮料。巴蜀地区的人们,成为这杯饮料最早的拥趸。《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记载,西周初期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中就有茶。在秦汉至西晋这一时期,巴蜀茶事的发展到达了繁盛的时期,西汉成帝时期王褒写的《僮约》记载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样两名话。这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经成为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同时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好的东西注定不会只偏安一隅,茶叶也随着历史的进程从西南开始传播出去。传到北方,是由于西汉时期茶叶作为贡品,通过进贡渠道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传到南方却是由于战乱。西晋永嘉之乱之后,晋室南渡,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均在南方;与此同时,北方的贵族世家也纷纷南迁,在江南一带侨居。由于上层社会对于饮茶的崇拜,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了起来。

自此,茶叶扩散到了南北。不过当时茶叶的喝法相当奇怪,多是茶和葱姜薄荷橘子等物,一起煮沸,然后喝下茶汤。但随着茶叶传播的广泛,消费者越多,需求也相继增多,茶叶最初的口感和喝法已无法让大家满足,于是如何让这杯“饮料”变得更好喝,成为了一代代人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的问题。

浪漫 | 唐朝时期,蒸青工艺带来煎茶之美

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茶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提高,于是制茶工艺迎来了第一次技术变革,那就是蒸青制饼工艺的出现。蒸青制饼,即将茶的鲜叶洗涤,蒸青压榨,去汁制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不用在茶里加入葱姜薄荷等物来调和茶的青草味和苦涩味。

蒸青工艺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茶叶生产力的提高和成茶品质的进步,新的品饮方式也应运而生。

唐朝人把这种新品饮方法带给了我们——煎茶。人们把茶饼炙烤,等茶饼散发出香气时,再放冷。然后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筛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宫乐图》

但新的品饮方式的出现毕竟是小众的行为,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天才人物——陆羽。在他之前,虽然饮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还没有一本专门介绍茶叶的书,人们对于茶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应有的了解,许多人不知道茶叶的性能和饮用方法,至于茶树栽培和茶叶的制作工艺,知道的人就更少了。鉴于此,陆羽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各方面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这本书的成书与风靡,加上唐朝经济的鼎盛与文化的兼容并蓄,在唐朝中叶,饮茶已经蔚然成风,从庙堂走向民间。《茶经》中创制饮茶二十四器,将饮茶分为赏水、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也深刻影响到了当时的人们。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描写过喝茶的一种状态:“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无所事事之中,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还要把这种特殊饮茶享受传递给爱茶友人,可见当时茶已经不只是一个饮品,变成了某种浪漫和诗意的寄托。这份注入在茶里的浪漫和诗意,更是经由无数诗歌、茶马贸易、佛教禅宗传遍唐朝的大江南北。

市井 | 宋朝时期,工艺成熟带来全民玩茶之趣

时间的车轮从唐走向宋,饮茶普及之后制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新品不断涌现,其中龙凤团茶成为了当时最高级的奢侈茶品。龙凤团饼是指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捣、拍,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使其表面带有龙凤纹饰纹案的团饼茶。这种龙凤团饼专门贡上,深受宫廷喜爱。

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从王侯将相到文人墨客再到市井小民,人人爱茶,开封、临安两都更是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茶被聪明又有趣的宋朝人玩了起来。

优雅派玩「点茶」。宋人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就叫“点茶”。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够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南宋的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就是用于点茶的道具

狂放派玩「斗茶」。决定斗茶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汤色指茶汤的颜色,当时的标准是以纯白如乳为上,其他色泽则等而下之。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能算是最后获胜。

《斗茶图》

文艺派玩「分茶」。分茶又叫茶百戏,是一种茶上作画的游戏,与咖啡拉花利用咖啡和牛奶,两种不同材料相叠加的办法来呈现图案不同,茶百戏依靠的原料只有茶和水。茶汤形成稳定的悬浊液,再用工具把白沫分开,它便能够幻变出万千图案,令人惊叹。

茶百戏

当一个东西不在高高在上的时候,人们才会平视它,然后用游戏的心态去玩去体验,又在玩乐之中,体会到别样的韵味。茶,走进了市井,才真正走进了生活。

生活 | 明清时期,炒青工艺让茶散入百姓家

也许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在经历过极致的浪漫之后,总要归于平静,喝茶亦然。在经历过唐宋的高潮之后,茶在元代完成了一个悄无声息的变化,宫廷团茶式微而民间散茶兴起,饮茶方式也开始走向简约化。

变化浸润着人们,消费偏好也影响着生产,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终于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变革,即炒青散茶工艺出现,并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下大力发展。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也省工、价廉物美,深受大众欢迎,因此明代炒青技术大大提高,并取代蒸青。尤其明代许多茶人身体力行,种茶、制茶、品茶,研究绿茶制法者越来越多,产生很多新发明,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认识创造出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茶类加工。

炒青工艺

炒青散茶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种简约再简约的喝茶方式,沸水冲泡。也是因为冲泡散茶的兴起,茶具中出现了茶壶,且以窑器为上,锡次之,窑器中又以宜兴紫砂为最。同时,简约的冲泡方法使人们把关注度放在了对于茶汤的色、香、味的追求上,因而刺激了瓷器的白瓷、青花瓷等瓷器的发展。

对于明清的人们来说,喝茶有了个性化选择的可能。泡饮这种喝茶方法不像前人煎茶、点茶那样严格,留给人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茶、自己喜欢的茶具、自己喜欢的时空、自己喜欢的姿态,品饮一杯茶。文人喝出内敛清淡,商贾喝出行商礼节,百姓喝出人间烟火,大道至简,茶亦然,随人随心随境有万千变化的茶,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茶散入百姓家的时候,对外传播的脚步也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整个世界走向了近现代,自此之后,生产技术提升、思想解放、社会结构变化、贸易繁荣、战争到来,消费需求丰富……发展几近成熟的茶,也必然卷入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散播到了世界各地。欧洲人将她发展出了下午茶,日本发展出了日本茶道,印度人种植起红茶……茶,像蒲公英的种子,飞散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因地制宜的变化着、进步着,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如今更是随着全球贸易,变成不同模样的茶在世界流通着,以不同形式重新来到了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走进万家灯火之中。

英式下午茶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文章最初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茶而不是其他饮品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

也许我们能这样总结,在千年的时间区间内,从偶然发现茶,到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到唐朝的浪漫风雅、宋朝的市井烟火、明清的散入百姓家。从高于生活到走进生活,到变成生活,茶就是与中国人这样结缘的,然后在时间的催化下,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茶从一个偶然变成了一个必然的产物。她织成了一张温柔的网,温柔地把每一个中国人包围,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这种浸润,既日常又不日常。日常在于她平凡的无处不在,不日常在于,每一片茶叶看似普通,实际却来得百转千回。每一道工艺,都是来自反复实践,每一口,都源于反复雕琢;每一种味道,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带着千年历史流变的波澜壮阔。

人间三月,春茶将至,你该喝茶了。

来武侯喝茶!这场“美”的盛宴不要错过

无茶不成都!

在老成都文化中,喝茶是最经典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成都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喝茶、打麻将,吃火锅,永远都从容、悠闲!

今天在吾悦广场,一场传统文化与休闲生活方式正在展现!

2019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武侯区茶艺比赛,由武侯区总工会、武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21支代表队30多名选手参赛。

什么神仙比赛 在场全是仙女

小乔看了这么多场技能大赛,不得不说这场茶艺比赛是最赏心悦目的!传统文化的茶艺自然要配上咱们传统的服饰——汉服,现场全是穿着汉服高颜值的小姐姐们,比赛还没开始小乔就已经大饱眼福了。大波仙女小姐姐来袭,请做好准备!

本次茶艺技能大赛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同时要求展示的过程优美,做到茶美、器美、水美、意境美、形态美、动作美,要求结果美与过程美完美的结合,让人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针对自选茶艺或创新茶艺部分,由参赛选手自由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表演、泡茶融入其中,背景音乐、视频、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

比赛还没开始,现场的参赛选手们早已做好准备!

画个美美的妆,展示最好的自己▽

大包小包已经装不下比赛“道具”了▽

就连后台也被塞得满满当当▽

在这些人中,小乔注意到了这位“小仙女”——袁若菥。

她是助泡手,来帮助主泡手完成比赛,今年才11岁。别看她年纪小,人家学习茶艺已经5年了!从7岁就开始学习,想想小乔,7岁可能还在吹泡泡糖........

袁若菥的妈妈也是位茶艺爱好者,从小在茶艺熏陶下长大的菥菥也对这门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别看咱们年纪小,茶艺功夫绝不含糊!

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小乔预祝小仙女取得好成绩。

比赛开始 全程都是亮点!

上午10点比赛正式开始,21组选手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

大赛竞赛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满分各为100分,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操成绩占总成绩的90%,若总分相同,以实操成绩高低决定排名。

现场比赛环节大家更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说实话,全程都是亮点,小乔都舍不得上厕所。放几张动图大家来感受一下。

这个难度程度,小乔觉得堪比杂技!你以为只是泡个茶?no,还要会功夫!

现场更是一场美的享受!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茶艺师们向我们展现烹茶表演,现场观众们沉浸其中。

此时无比羡慕评委老师们,可以喝到选手精心烹煮的茶。

比赛结束后,国际知名茶艺师、四川省茶艺术推广大使,也是本次茶艺比赛的评委王霏老师跟小乔分享了她的感受:“我看到现场很多选手,选择冲泡的茶品都是四川的代表名茶,如雅安蒙顶茶。很多选手愿意在现场分享展示它我觉得很开心,也是对川茶的宣传。四川川派茶艺展示这块,四川最独特的就是长嘴壶和盖碗茶,现场也有选手表演,技艺都很不错。现场的表演一些互动小细节也表现的不错,因为茶艺是传承的,在这次比赛中我看到老中青的传承。最后我想说,茶是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作为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

最后,比赛的结果也出炉了,看了那么多穿汉服的小姐姐,结果本次比赛第一名是一个男生!

他也是本次参赛者中为数不多的男生,来自“芙蓉门茶艺”的刘泳宏,以94.22的最终得分获得第一名!

获奖名单

第一名 刘泳宏 《武侯茶道》

第二名 张丽萍 《等烟雨》

第三名 郑小琼 《家》

接下来的2019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武侯区技能比赛还将开展导游服务、妇幼健康技能、全科医生五项全能三项比赛,一定持续关注小乔哦~

今日小乔也考大家一道茶艺题:

什么茶在宋代的名称叫茗粥?

知道答案的朋友们留言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