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殷元帅是什么神仙(殷元帅)

殷元帅是什么神仙(殷元帅)

聪明的古籍藏家,不会错过这场精品古籍大拍!

孔网拍卖公司2023年夏季拍卖会 将于 10月10-16日 在 孔网民俗典籍博物馆 拍卖,预展持续6天,期待您的光临!

本场拍卖共推出4个专场1000余件拍品,朱光潜专场、元版、明品、清刻、西文、碑帖、信札等,包括多位藏家专场荟萃一堂,全部实价起拍。预展期间,将会有多场直播同步进行,邀请业内专家实时讲解互动。力求为广大藏家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饕餮盛宴。

本文目录导览

·朱光潜旧藏古籍专场··高古·元版··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一)··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二)··黄裳批注题跋古籍专场··清版精品古籍一览(一)··古籍印谱一览··朱光潜旧藏古籍专场·

2047

东塾读书记十五卷 全〔批校本〕 〔清〕番禺·陈沣撰

清镕金铸史斋刻本

提要:《东塾读书记》是清代岭南著名学者陈澧所著的读书笔记。岭南著名学术著作。作者原意作 25 卷,分论经、史、子及小学,但论史之10 卷未完成。陈氏生前仅刊行 9 卷。光绪年问由门人廖廷相刻成 15 卷,为通行本。其论经既宗汉儒而又兼取宋儒之说,意在糅合二者。

书中以论音韵之学最为精审。

说明:朱光潜先生长题,通篇句读。

29.2×18.1cm

RMB: 58,000-90,000

2076

沈从文 张兆和 历史著作稿本

清稿本

二十七页 黄皮纸、白纸

提要:在朱光潜藏书中,有一组沈从文,张兆和毛笔手稿,以《前汉书》、《后汉书》为背景,以

历史纪事、帝系、历史人物、艺文志为线索展开的谱系表,共有二十七面。分述如下:其中有八面为沈从文手稿,以蝇头小楷书写在黄色皮纸(尺寸)上,以铅笔画结构栏线,右上角注明页数(1,2,3,4,5,6,7,8)栏格中作三层书写结构,上二层为列传详目,第三层为相应字数统计,主要栏目为《儒林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尾页有“以上表二十一份,计字捌万零一百五十七字,从文记”另有十七面张兆和书写手稿,同样以蝇头小楷书写于白色美术纸上。通篇书写严整,一丝不苟,没有一处修改,可视为清稿本,待出版。

手稿背景:1955 年十月,沈从文从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外调到出版总署,参加组织《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工作,负责的领导和写提纲的专家之间意见分歧,做实际编辑,写材料说明的沈从文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直到 1957 年重组编委会,有吴仲超、郑振铎、张政烺等十二人,沈从文还是编委,张政烺为责任编辑。遗憾的是《中国历史图谱》没有最终完成。直到 2016 年 12 月张政烺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最初组成编委到最终出版,用了 60 年时间,可谓曲折。

66×37cm

RMB: 90,000-150,000

2077

熊十力致朱光潜信札并点读《漆园记》

民国油印本

一页 竹纸

30×40.7cm

RMB: 90,000-120,000

熊十力、朱光潜与浙江大学

—新史料中的大师交谊

朱光潜藏书专题中有一纸书札,是熊十力写给朱光潜的,书写在黄宣纸蓝印稿《漆园记》四周,并朱笔句读、圈点,四周落笔,与朱光潜先生字晤,满纸透露知交之情:

孟实先生自眙:

西洋人能健动,而不闻吾行“体天道以立人极”之大本大 原处,故不知敦仁,不曾能爱而其流;至发展兽性,有毁人性,毁人道,毁文化者。敦仁能爱而健动,是人类所以自救也!此篇非是做文章,幸勿轻之。

汉学、宋学同失孔子之真,吾新论示要所由作也,今人皆不了吾意。天命也,夫其亡,其亡!

孟实先生如代登,则必好好校正,勿错落半字。

孟实是朱光潜的字,熊十力在信中纵论中西之别,时政之危,整理国故而结合西学之必要,“敦仁能爱而健动,是人类所以自救也”大有与知交述怀,使命同担的迫切心情。两位大师是交往多年的知交: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39 年朱光潜时任武汉大学文学系主任曾邀请同在乐山的熊十力来做短期讲学,非常认可熊十力的学问,都是 1947 年创刊《学原》月刊的撰稿人。此稿由熊十力朱笔句读标示,朱光潜墨笔校正,发表于 1948 年 10 月《学原》第二卷第六期。

熊十力用笔洒脱,殷殷思绪流露毫尖,思如泉涌,意进笔连,所谓字如其人,宁拙毋巧自天真。

一面黄宣纸,翩翩千余文。累累朱笔落,谆谆知交情。熊十力有两次到浙江大学任教,与浙江大学的多位教授有交往:1942 年,熊十力在时局混乱中到重庆,来到流徙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讲学,期间他与浙大谢幼伟、张其昀、张荫麟等教授结为文字之交,当时留学西洋回国的哲学家谢幼

伟十分欣赏《新唯识论》,当时浙大的张其昀和谢幼伟等联络后方学人出版有《思想与时代》的战时刊物,这是战争中大后方十分难得的一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期刊,在这份由浙大学人主办(张其昀、张荫麟等)的《思想与时代》的杂志上,熊十力先后发表了《论体相——答梅居士》、《论玄学方法》、《儒家与墨法——致张其昀书》、《谈生灭——致谢幼伟书》、《答谢幼伟论玄学方法》等论文,该刊还刊登过谢幼伟的《熊著〈新唯识论〉》、《答熊先生论玄学方法》等。1948,浙江大学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四次西迁,颠沛流离,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竺可桢将“求是”确立为浙大的校训,他明确解释“求是”就是“冒百死排万难以求真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这位成就非凡的科学家愣是把一所小小的地方大学办成了全国瞩目的一流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民主堡垒”。1948 年 2 月,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哲学系主任谢幼伟聘请熊十力再度赴杭任教。当时张其昀、谢幼伟以及文学院教授郑奠(石如)等还出资为熊十力在文学院附近辟园筑屋,浙大同仁为熊十力建造的房屋并不大,但“屋不在大,有智则灵”,熊十力感激之余,为之取名,称为“漆园”,并著文《漆园记》:

“吾时念此以自遣,故有契于庄生。然吾以是缓吾痛则可。若姑安乎是,则将负吾平生之心与所学,而不免为庄生之徒,是又吾之所以自警也。” 这也契合了如今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创新”。与当年西湖边俞樾的众弟子为老师修筑“俞园”一样,都是浙江人文精神的佳话。

2084

离骚汇订不分卷 全(朱光潜批校本)

〔清〕无锡·王邦采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雅书局刻本

一函二册 竹纸

钤印:孟实藏书

提要:此书取王逸、洪兴祖、朱熹、徐焕龙、林云铭、朱冀六家旧注 , 随义注释 , 其中参以己见者

十之二三 , 而对林云铭、朱冀两家多有驳正。拍品内朱光潜天头、行间有批注甚多,多所品评,

尤多创见。

说明:游仙诗从屈原起一直到清,中间作者代有其人,约莫有二千年的历史,其源都出于《楚辞》。就游仙诗说,《楚辞》是开山祖,它在中国诗史是孤峰独起,它以前没有同样形式的大规

模的诗作品。《朱光潜全集》卷 10 P590

29.3×18.7cm

RMB: 48,000-68,000

·高古·元版·

2122

四书辑释·论语 五卷首一卷(元刻孤本·元明清600年朝廷科举考试颁定用书)

(元)倪士毅 辑释

元至正二年(1342 年)建阳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四册一函一箱

提要:此书明确为元版,实属难得。一是此书学庸卷后有刊刻木记,明确了刊刻时间等信息。二则此书只有元刻本,无翻刻重刻本,简单清晰。三则海外回流,来源可靠。四则 前人及当代学者都有著录和影印出版,元版毫无疑义。

经查各机构所存此书皆缺本拍品中的论语 1-5 卷,故本拍品是存世孤本。

《四书辑释》在四书学学术史上,起着分水岭的作用。他吸取了宋元四书各家注释之精华,此书出后,明清只在此上增补。四书趋于定型。此前民间理学各家纷议不止,此后国家颁定朝廷定于一统。

由于《四书辑释》清晰简明、严谨少疵,加之建阳书坊的推广。适应现实的需要,成为元代“经学疏释”的典型代表。至明代,变身为四书大全,与科举相结合定为“科举用书”。成为元明清三代 600 年朝廷科举考试颁定指定用书。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且深刻。

27×18cm

RMB: 450,000-800,000

·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一)·

2129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全(刻本之祖) 〔宋〕计有功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张子立刻本二十册 白棉纸钤印:“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孙大雨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版本:此为此书之祖本。前此无刻本,后此皆从此本脱胎而来。此书最早为宋嘉定间王庆长首刻,至嘉靖间已版刻湮没,世无传本。此本为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张子立以王庆长本重刊,检《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目录,确定此为唐诗纪事最早刻本无疑。洪楩清平山堂刻本与此本为同年所刊,底本亦此全本亦为拍场 20 年首见从此本出。只是因《四部丛刊》影印,声名广传。此本仅赖原刻流传,知者甚稀,流传更少,故最为难得。,为研究唐集者所必备之著,识者宝之。文献:此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或详其世系爵里。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此书以存。此书之前,未有纪事体例,故有开创之功。此书之后,以纪事体例所编之书,也未有能在质量上超越者,故能独专其美。递藏:书经清代宁波藏书家抱经楼卢址,民国新月派诗人孙大雨递藏,钤印累累,内页有数十处毛笔题跋,或校订文字,或注明音韵,当为原藏者孙大雨所批。文革间曾经上海图书馆收缴,后终退赔原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此本,应就是本拍品。数百年间,历经坎坷。传奇经历,善本神护。藏者:卢址,(1725-1794),清朝中期大藏书家。字丹陛,一字青厓,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诸生。乾隆时修攥《四库全书》,卢址抱经楼献书二十多种。卢址是当时著名学者卢文弨的族人。恰巧卢址有抱经楼,在宁波鄞县,而卢文弨筑有抱经堂,在杭州仁和,时人及后世称作“东西二抱经”。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 ,字守拙,号子潜,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翻译家,民盟成员,“清华四子”之一。著录:上海图书馆善本著录即此部书,因退还政策出馆。见线装书局《中国善本总目》集部 P1810,1822。19.5×13cmRMB: 850,000-1,000,0002127汲古阁《前汉书、后汉书》全 (白棉纸本)明崇祯十五年(1642) 汲古阁刻本十函五十六册 白棉纸钤印:“汤滏”“绍南”版本价值:汲古阁刻本《十七史》素以版本精善著称,尤以两《汉书》为著。《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云:毛氏《十七史》多据宋元旧版,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亦盛赞汲古阁本《汉书》,称其亦用此本。世人常以为汲古阁本据南监本重刊。而今学者孙晓磊有详考,可确定汲古阁本《汉书》底本为“出自北宋本系统,刻于南宋初的一个本子。”,书内所避宋讳一仍其旧,每卷末尾皆有“琴川毛凤苞氏审定宋本”十字印记。清代多种《汉书》版本皆出自汲古阁本,可谓汲古阁翻刻宋本之代表,有承上启下之功。《书林清话》谈到古籍之罕品时说:宋版书为人所珍贵者,一《汉书》,一《文选》,一《杜诗》,皆为元赵松雪遗物。明末王世贞曾以一座庄园购得,后为钱谦益所得,视之如命。惜后世辗转入于武英殿,毁于嘉庆大火,世间再无。而毛晋为钱谦益门人,亦嗜宋版,校刻书时或有参照,亦为人间留一残影。白棉纸特印:古人谓《汉书》下酒,此亦可资。流通中所见汲古阁十七史,几乎都为竹纸印本。而此为上等白棉纸精印,拍场历年所见,亦寥寥数种。白棉纸以桑树皮和堵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洁白细润而复加有柔韧,明代凡豪贵印书多用此纸,并以之为佳选,故白棉纸为明代的纸中新贵,明代白棉纸印本也愈来为当今市场上的买家所喜好,其稳步攀升之价值,在近年来也愈加为高层藏家所热衷与认可。本书以明代优质白棉纸印刷,纸质柔韧在有明一代书中尤称上乘。毛氏汲古阁所刻之书,世上多见竹纸印本,而用白棉纸抚印可谓罕睹。全书以白色蜡笺纸旧装,每册皆工整题签,标记卷数。为清末藏书家汤滏旧藏,识者宝之。藏者介绍:汤滏(1718-1812),字绍南,号湘畦,萧山人。藏书家,市场上偶见其藏章,所藏皆异于常。2130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全〔宋〕计有功撰明崇祯五年〔1632〕毛氏汲古阁刻本三十二册 毛边纸提要:是书原装原包角,版心下镌“汲古阁”字样,书品完好,极初印。前有三篇手写序,书尾有“崇祯岁在玄黓涒滩”记。是书以人物为纲,收唐代诗人1150 家,皆刊其诗作,记其小传,且不论作品多寡有名必录,使众多唐代作品得以流传,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资料。品相上乘,刊印颇佳,为汲古阁传世名本。汲古阁,为明代毛晋的藏书楼及印书工场。毛晋,字子九,号潜在,平生以藏书刻书为乐,所刻皆以校刊精绝著称于世。是明代刻书最多最为著名的出版家。所刻书皆自校自刻自发行,印书皆为江西永丰定做毛边、毛太纸。此初印即用毛氏专用纸刷就。(《常昭合志稿》有云 :“天下购善本书者 , 必望走隐湖毛氏 , 所用纸 , 遂从江西特造之 , 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 至今犹存其名不绝。”) 纸墨调均,印工上佳。毛晋刻书,零种多见,此大套全者,且保存如此完好者首见。2011 年卓德此书以30 万成交。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诗文评类第1810 页。26.2×17.2cmRMB: 180,000-350,0002131乐府诗集 一百卷 全(四部丛刊底本) 〔宋〕郭茂倩 撰 〔明〕毛晋 校明崇祯汲古阁刊本十六册 毛边纸提要:此为明毛晋汲古阁刻本《乐府诗集》,是现存收存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诗歌总集。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称:“毛本校雠较佳,实优于元刊明补本……。”,可知为精善之本。此部四函原装十六册全,开本阔大,卷前有汲古阁原牌记,牌记左上角钤“莫欢喜”印。版心上镌“汲古阁”“毛氏正本”,尾卷后并附毛晋题识。黄永年先生《古籍版本学》记是书采用汲古阁独创“扁方字体,横笔瘦而竖笔极粗”,古拙端正,别有意趣。内文浓墨抚印,字口清丽,亦可谓初印者,且品相上佳,极为难得。此书传说有最初印本,即每卷后只有“东吴毛晋订定”而无“男扆再订”字样本,而市场从未见过。市场所过最初印本为中国书店 2014年春拍第 493 号(38 万元成交),与本拍品印工相当,本拍品上海图书馆退还,似有过之。卷前钤“孙大雨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亦可知此书曾经民国诗人孙大雨旧藏,文革中曾经上图查收,文革后清退给原主。故而来源可靠,传承有序。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 ,字守拙,号子潜,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翻译家,民盟成员,“清华四子”之一。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总集类第 1721 页。《古籍版本学》第 136 页。《增订四库简明目录 标注》第 89018.6×14.4cmRMB: 120,000-200,0002132列子冲虚真经八卷 全 〔战国〕河南·列子著明天启年间闵氏朱墨套印本一函四册 白棉纸钤印:闵齐印 [ 朱 ] 遇五氏 [ 朱 ]提要:是书《列子》一函 4 册八篇全,朱墨套印灿然,展卷悦目,开本宏阔,字体刊刻精美,版精字洁,品相上佳。闵氏为明中期刻书印书大家,尤精于套印本的刊刻,此本未有闵齐印鉴,在其刊刻的众多典籍中,由其亲自点校的本子是颇为少见的。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973 号。《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道家类。26.3×17.1cmRMB: 135,000-150,0002137孟浩然集上下卷 全 〔唐〕孟浩然著明万历间福建晋安闽城琅嬛斋刻本〔拍场首见〕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张大道印、竹林中人、历阳马氏藏书提要:此版本为市场首见。常见为 4 卷本系统,此 2 卷本系统极罕,从宋本再传东壁图书府版而来。是书半叶九行十九字、卷端“晋安郑能拙卿重镌”,此即《中国善本书提要》、《明代版刻综录》二书著录明万历间郑能闽城琅嬛斋刊《前唐十二家诗》本。明代嘉、万间有合刻唐人诗歌者数家,其中郑能本颇少见。郑振铎《劫中得书记》著录“合刻初唐十二家者有嘉靖壬子永嘉张逊业本,有晋安郑能本”。后之刻本多以此为底本。国内公藏有此版本者亦稀。开本敞阔字大行疏,字口锋锐较初印本。为典型明嘉万间福建地区写刻字体风貌。27.5×18cmRMB: 16,000-30,000·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二)·2126北齐书五十卷 全 (开化纸本·丁福保 沈仲涛递藏) 〔唐〕李百药撰明崇祯十一年〔1638〕毛氏汲古阁刻本四册 开化纸钤印:朱仲弢印 [ 朱 ] 丁福保印 [ 白 ] 沈仲涛印 [ 白 ] 沈氏研易楼所得善本书 [ 白 ] 研易楼 [ 朱 ]提要:此汲古阁刻十七史,只有毛边纸与本拍品纸印本。曾国藩、莫友芝及当代开化纸研究专家曾纪刚都将此种纸印本定为开化纸。姑从其说。识者鉴之。此本封面朱仲弢墨笔篆书题签,前刊目录,丁福保、沈仲涛等名家递藏。旧装保存,四厚册。名家评述:周叔弢:称衢之常山、开化人以造纸为业 , 开化纸或以产地得名 , 他省沿用之。开化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曾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 , 其中有小开化 ( 较薄 )、白榜纸 ( 较厚 ) 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曾纪刚《古籍“开化纸”印本新考》:清同治六年 (1867) 四月 , 曾国藩赴故旧挚友莫友芝住处赏观近年所得书 , 赞叹其收藏颇富;当中有几部善本 , 令曾国藩印象特别深刻 :内有汲古阁开化纸初印《十七史》, 天地甚长。又有白纸初印《五礼通考》, 其朱字相传系秦文恭公手校。又有通志堂另刻之《礼记释文》, 又有明刻《千家注杜诗》。均善本也。恰巧 , 莫氏同样将前一年秋天在上海获藏《十七史》的书缘记录下来。他曾指出 , 汲古阁校刊《十七史》“多据宋元旧板”, 诚然有其史学文献价值 , 只不过自己新收的这部初印本 , 既深富学术品味 , 更有可观之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注云 :汲古阁《十七史》初印本邵位西言吕鹤田有之 , 郘亭又见陈息有一部。郘亭丙寅秋在沪收一部桃花纸印者 , 绝宽大 , 盖康熙中印 , 亦精好醒目。惜其中《三国志》《晋书》《唐书》乃以书业堂翻本单宣城纸印插入。古籍初刻初印之本 , 倘若巧妙结合纸张细致、刻工精湛、墨色妍丽等特点 , 往往最能展现绝佳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加之《十七史》卷帙颇多 , 书册装帧宽大敞阔 , 无论插架陈列或展卷赏读 , 都教人沉浸在恢弘眩目、珍稀精雅的艺术氛围中 ,“摩挲爱玩 , 手不忍释”参阅:《毛诗注疏 -- 为汲古阁正名》 曾纪刚《古籍“开化纸”印本新考》藏家简介:1. 沈仲涛 [1892-1980],号研易楼主人,浙江山阴 [ 今绍兴 ] 人,近代藏书家。曾供职商务印书馆、启明书局,家富藏书。2. 丁福保 [1874-1952],字仲祜,又字梅轩,江苏常州人,居无锡。朴学大师,精鉴古,中国古泉学会会长。著名收藏家,收藏著述颇丰。29×19cmRMB: 80,000-150,0002133西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三卷(版画小说·市场孤本·叶德辉影刻底本)明初刻本一册 竹纸提要:此属子部·小说类·志怪小说古籍。为市场首见,查各处著录,仅上海图书馆存世一套(即叶德辉藏本),近 20 年拍场则仅见此孤本。本拍品存后三卷(卷五卷六卷七)凡 73 叶 146 面,有图 56 幅,占全书一半余。收藏价值非凡:一、存世仅一套半,此为另半套。叶德辉光绪年见此刻本,至宣统年影刻完,叶氏刻书至今 100 多年,未有传者。其罕可知也!二、此书清末人多以元版视之。如缪荃荪《艺风藏书记》即将此书著录为“元刊本有画像”。实则元版书名与此异,且收图只三十多幅,远不及此明初刻本收图之多(叶德辉影刻序中已多次言及)。三、此书比叶德辉影刻底本印刷要早。明显区别处是书尾,本拍品有“西天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终”,而叶氏藏本已铲去了原堂号,只有“** 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终”,故上图及叶氏刻本著录都为:口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而本拍品明确堂号清楚,这为研究此版本出处、刻书信息、版本源流,多了一重要资料。四、此书比叶德辉本多了一些图和内容,可能为叶氏本有缺叶。见附图。余如版画人物线条、文字差异处,可供校勘处颇多,加之叶刻本堂号都缺失,可能为书板转售后印本。综合看,此书皆胜于叶氏藏本。五、作为小说类古籍 此可视为最早刻本。小说从明末话本演变而来,明末才开始零星有小说刻本问世,而此明确的明早期刻本志怪小说,尤属珍贵。六、此书版本源流清晰,元本为《搜神广记》只 30 余图 -- 明初本即此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为扩展,书为原来三倍,图增至 120 多幅 -- 叶德辉宣统影刻本(所据为铲字本,不若此本初印)版本源流:叶德辉认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系是“明人以元板画像《搜神广记》增益繙刻”。(刻书后序)据贾二强等人的研究,叶氏所言“元板”即《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前后集,插图三十九幅。民国间郑振铎曾购得一本,称“此元刊本《搜神广记》,为后来嘉靖、万历诸刊本之祖。……不仅是中国神话之最古的结集,亦元代版画之巨作也”。比勘两书,《搜神大全》前五十七条的神名、内容、编次与《搜神广记》完全相同,故《搜神大全》当出自《搜神广记》无疑。叶德辉序称其于光绪间曾见元板画像《搜神广记》,因议价未谐,为他人购去。后与缪荃荪得知:”缪氏言所藏明刻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即元板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故叶氏相借缪氏此明初刻本影写刊行,即清宣统元年(1909)叶德辉郋园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因叶氏刻本影摹原本极真,是以此书才得以世人得知而广为传播!名家书话:叶德辉:宣统刻书序言称:“于字之显然讹缪者,悉依文义校改;图像则一再细勘,无累黍之失”。其在致缪荃孙信中亦颇得意,言“刻已将竣,愈刻愈精,颇觉有兴”。缪荃荪:“《艺风藏书记》著录‘□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元刊本有画像’。今藏上海图书馆,馆著录为明正德刻本。原本纸张泛黄,并有漫漶。”内容介绍:此书为志怪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儒、释、道三教圣贤及众神的故事图像集。撰者不详。书凡七卷,收神像插图一百二十五幅,以道教仙真最夥。每幅图像后录其姓名、爵里、谥号、神灵事迹等。该书是研究中国民间宗教诸神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一有像十六幅。卷二有像十六幅。卷三有像十八幅。卷四有像十九幅。卷五收党元帅、槃瓠、太岁殷元帅、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等,有像十八幅。卷六收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西域僧禅师等,有像十六幅。卷七收本净禅师、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神、风伯神、雨师神、门神二将军、天王等,有像二十二幅。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宣统元年(1909)长沙叶氏郋园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2《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外二种 )》佚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艺风藏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01 23.3×13.8cmRMB: 62,000-80,0002135孝经集传四卷 全(进呈本·丁福保等递藏) 〔明〕漳浦·黄道周撰明崇祯十六年〔1643〕黄道周弟子刻本〔拍场首见〕一夹二册 纸本钤印:朱文“丁福保印”、白文“沈瑞清印”提要:此为 20 多年拍场市场所见孤本。全球也仅 2 部,1 部国内福建图书馆藏,一部国外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余无。此拍品即为此书的第一个刻本。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9 月出版的底本。此为明末福建著名学者、画家、民族英雄黄道周所撰。是黄道周一生精力所萃,也是其主要思想的结晶。黄道周对孝经的重视和偏爱,于当今拍场也可见一斑,传说其书孝经 120 遍(其也有让夫人抄写),多有存世,当今拍场也有见,宫内亦有藏。版本源流:此书只 3 个版本,1 崇祯十六年黄道周弟子刻本为底本、2《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3 康熙三十二年郑开极刻本(收录于《石斋先生经传九种》中)。此书为黄氏于狱中完成,书成而清禁(康熙后又解禁),收入四库多有删改,故流传极罕。成书过程:据门人洪思讲:“子为经筵讲官未及《孝经》。今此经不讲,遂使人心至此。……乃退述是经,以补讲筵之阙。”由此可知,黄道周撰写此书的直接起因,是为太子侍读的教材。黄道周 54 岁开始作《孝经集传》,至其 59 岁,历时 5 年在狱中而成。但为太子提供讲读教材的初衷没能实现,未及进呈而国将亡。书中重建了传统孝道观,且拓展了孝道观,而至于治国理政: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后世评价: 《孝经集传》得到后世较高的评价,《四库提要》作者谓:“此书实本朱子之志而其推阐演绎,致为精深。”清代与民国两季的学者更是对书中境况十分共鸣和推崇,如马一浮云“自来说《孝经》,未有过于黄氏者也”。作者简介: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26.6×17cmRMB: 80,000-150,0002138仪礼注疏 五卷(钦文之玺)〔汉〕郑玄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内府刻本一函一册 白棉纸钤印:钦文之玺 法斋穗积藏书装帧:此为典型明内府藏书明内府原宫装。并钤印钦文之玺。大开本,巨厚册,藏青色织锦书皮及签条,前后衬 2 纸厚白棉纸,首页铃“钦文之玺”大印,为防印油透书,另加粘防护纸 [ 此形式此处仅见 ],此钤印方式极为隆重。此巨厚册线装,也为明代包背装转型至线装期间的早期实物见证,仍存包背风格。提要:明代内府刻书钤盖的玺印有三种,即“广运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三方玉玺。钤“广运之宝”者较常见。此钤“钦文之玺”者少见。加之钤印处加护纸,堪称是内府刻本内府装帧的标准器,在 20 多年的的古籍拍卖市场上也是难得佳品。30.5×19.2cmRMB: 10,000-50,000·黄裳批注题跋古籍专场·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等,满族,山东益都人。当代知名藏书家。曾任《文汇报》记者、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著有《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书札》等。2221东坡诗集注三十二卷 全 附翁过录四纸(存世所见黄裳批注最多·翁同龢跋) 明萬曆吳興茅維刻本一函六册 纸本钤印:草草亭藏 ( 朱 )、梦雨斋图书记 ( 朱 )、黄裳藏本 ( 朱 )、黄裳青囊文苑 ( 朱 )、释律然图书记 ( 朱 )、幽吉堂书画印 ( 朱 )、律然 ( 朱 )、素风 ( 白 )、丁福保鉴藏经籍图书 ( 白 )提要:此为存世所见黄裳批注最多的书,书中有黄裳过录批注近万言。此书有着十分曲折传奇的经历。起初,黄裳收有 钱简臣评、翁同龢过录严思菴批校的《王注苏诗》,黄氏十分看重此书,后由于新书,黄裳将书售于国家公藏图书馆。售出时,黄裳做了 2 件事,一是将翁同龢抄补的 4 页另纸留下了。二是黄氏又购了一部明版《东坡诗集注》,且这部较上部初印的多(唯有一配本)。适而此初印本为释律然和丁福保藏书,正与本图录中前拍品 lot2220 作者同,于此黄裳有一感叹,并书于书前记之。收到书后黄裳日夜不停,朱笔过录了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至此相当于黄裳拥有了二部严思菴批东坡诗集古籍。此书价值非凡,不仅是黄裳墨迹最多的书,而且饱含几代名人的成果相叠: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时,即费时不少,检《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至十七日,每日都有记录“临严太仆批苏诗”翁氏对此书之珍爱亦可知也;而本拍品刻本是释律然、丁福保旧藏,刻本原书上有过录 吕谦伯评点。黄裳得此书后,又过录了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原文过录,同样一丝不苟,原批注的日期,每卷阅后的心情家事,亦依样过录。即便是原书的句读和重点划线,也照样过录,此属少见。另有一些处原刻本有缺损,黄裳则自己补抄补全。可见其对此书之重视程度。几代人,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各种机缘巧合都倾注于此书。其故事、其内容等,尚有大量可资考证挖掘。黄裳题跋释文:黄裳题识:“余旧藏《王注苏诗》与此刻板全同,而茅维一行则属明梁谿王永积崇严阅,盖取此本旧板挖补重印者,经钱简臣评阅,更得翁同龢过录,严思菴评,甚珍视之。近拟斥去,不无怅惋,会於传薪所获群书中检得此书,初印精好,又有黄笔评校,遂以廉值获之,更抽暇过录严批及同龢手跋,当更重装之以存故迹。此本卷十一之十四系从明刊别本配入,不无遗憾。此书尚不为罕见,它日更欲当更配补之,辛卯春三月廿六日,草草亭记。”钤印:裳读 ( 朱 )。又题:“获此书後不及十日又得乾隆刊《息影斋诗钞》三卷,题虞山释律然素风,即藏此书之和尚也,快慰之至。聊更记此,暇当重装并储,更少摘和尚事迹另跋之。四月初五更记,黄裳。”再题:“此物常熟手过,严思菴手评苏诗跋尾,原书早经易去。忆卷尾更有翁氏手跋数通,为戊戌党狱之后放归思过时所作。闻东警而思中朝其意可伤。曾於藏书薄录中著之,它日当别为辑成一卷并思第所为小跋入藏书记中。此书买归后搁置数年未尝翻阅,几为鼠食。近理所藏残卷,始更检出。今年适逢戊戌常熟归田之岁也。此匆匆亦阅六十年矣,可胜慨叹。正月十日为仪儿满月生朝,黄裳记。”参阅:翁同和日记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0-01 /《来雁榭读书记》P311 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2-07 《榆下说书》 三联书店 1982 年 2 月27.2×17.6cmRMB: 320,000-400,0002220息影斋诗钞上中下卷 全(黄裳五跋)〔清〕释律然撰清乾隆十四年〔1749〕释律然刻本一册 竹纸钤印:来燕榭珍藏记 [ 朱 ]、黄裳青囊文苑 [ 朱 ]、黄裳藏本 [ 朱 ]、黄裳浏览所及 [ 朱 ]、炤尘 [ 朱 ]、药龛 [ 白 ]提要:此书极罕见!查公藏仅国图、复旦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三家有藏,可见其稀。此书黄裳跋了 5 次,亦可见黄氏对此书之爱。律然为海虞名僧,此诗集当时显贵多有跋文,包括沈德潜亦有长跋一篇刻于书首。律然交流广泛,不仅周边显贵,远及京城多有诗文唱和。且其擅画,画友亦颇广。一时当时名士也。其诗文流传极少,后跋有言:此集子之前,刻有息影斋集,已不传。此为取前集十之二,另附新作而成,乃律然一辈子精品所萃。民国有排印本,即以此本为底本而成。此原刻,加之黄氏五跋。珍藏极品!律然,僧,字素风,海虞 [ 今江苏常熟 ] 秦氏子,剃染长寿庵。工诗、画,有《息影斋诗钞》。《清画家诗史》有载。黄裳题识:“此乾隆刊和尚诗一册,检得于书铺架上,初未知其撰者为何人也。携归翻阅乃忆前数日所得明刊《王注苏诗》册中藏印名字稔熟,归寓检之乃知即此和尚藏书也。为之大快。坡诗卷中朱黄笔校注甚多,殆出西庵手笔,藏印凡三,一朱文方印,文曰:“释律然图书记”;二联珠小方印,朱文曰:“律然”,白文曰:“素风”,镌刻极精,一望而知为清初佳制。当时颇憾不知此诗僧为何许人,岂料不及五曰乃又获其诗集,顿释此惑,书缘墨福有如此者,漫记卷端。辛卯四月初五日,黄裳记。”钤印:裳读 [ 朱 ]。又题:“前跋作于十四年前,得书之巧无逾于此,苏诗中缺一本别以明刻配全,皆为王刻而前后椠本有二,亦可见明人善谈东坡诗,石惮卷刻之也,甲辰残腊更记。”后跋:“辛卯四月初五日海上所收,黄裳。”钤印:黄 [ 白 ]、裳 [ 白 ]。“此本世罕传者唯见稽瑞楼目有之,小雁更书。”钤印:黄裳 [ 朱 ]。“己未六月十五日重展,此日馀六十生朝也。和尚诗不必佳而老寿喜饶舌是可取也。跋此一笑!”著录:《清代诗文集汇编》二三零。《前尘梦影新录》收录。26×17.5cmRMB: 120,000-150,0002222劝诫录等三种 全(黄裳题跋 )〔清〕江苏·吴祚昌著三册合订一册 白纸钤印:来燕榭珍藏图籍 上海图书馆藏 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提要:\"丁酉端阳日冷摊所收 黄裳”劝诫录上下二卷、功过录一卷、南畇府君行述一卷,卷前康熙甲寅吴祚昌书序。吴祚昌字泰毓,江苏淮阴人,康熙初年任寿阳县知县。书末,有黄裳先生朱笔题识“丁酉端阳日冷摊所收 / 黄裳”,据钤印知为上图退还之物。书后行述内容,为李湘茝为吴甸华 [ 字南畇 ] 撰写祭文。吴甸华德行宽厚,政绩不斐,却遭遇凶祸而逝。令邑人叹惋,感喟天道不公,使善者未得福,恶者不得报应。南畇五世祖吴祚昌 -- 即此书撰者,曾感慨古今善恶祸福生报应之说仅存于故事中,世人不屑。由此便采编目睹之因果报应之事,成《劝戒录》《功过录》合为一书,如书序言说言“使善者有所劝,而恶者知其所惧”。后人将吴甸华的祭文付梓,与已编印成册的其五世祖吴祚昌《劝戒录》《功过录》合为一书,希冀南畇之善,能得祖宗庇佑,得福报于泉里。26.4×15.8cmRMB: 30,000-50,0002223岭南三大家诗选 全(汪氏批点本) 〔明〕王隼著清同治戊辰〔1868〕刻本一函三册 白纸钤印:双照楼读书记、精卫。提要:岭南三大家即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三人为清岭南地区的知名诗人,皆以遗民自居,其中屈、陈二人为当地抗清首领,所作诗歌也都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此书为汪兆铭先生读书评点本,有 25 处点评。其中对陈恭尹撰《王华姜哀词》点评到:“此篇结构波澜,严密壮浪,在长篇诗中可谓独有千古”,并标注了六处筋节。尾有长跋一则:“梁佩兰不能与屈、陈鼎称,不但志节不相侔,诗才亦远不相及也。翁山雄深,元孝深挚,各有其胜。翁山五言优于七言。” 三大家的梁佩兰不同于屈大均、陈恭尹,入清后梁佩兰热心仕途,科考多年,因才气出众声名远扬于名公巨卿、达官贵族之间,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留京写诗为乐。由此长跋可知,汪先生对梁佩兰在入清后民族气节方面有所质疑,亦可见汪先生彼时的气节和立场。正如其诗集《双照楼诗词稿》的《被逮口占》诗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钤印考证说明:钤印精卫,其印收于名人印章数据库,有边款:十九年十月颐渊刻赠精卫先生 时同客太原。1930 年,经亨颐被北平反蒋派推为中央党部组织部长,1930 年汪兆铭先生正是客居在太原。1930 年初,山西省主席阎锡山纠合冯玉祥西北军、汪兆铭改组派及西山会议派等多方反蒋势力和大小军阀代表 50 余人云集太原,准备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蒋介石。并在山西太原制成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即《太原约法草案》。汪先生为人儒雅,其书法温软、端秀,有欧、柳的影子。书面与字迹又受董其昌的影响,更为清雅、娟秀。此批评本首次面世,所呈现的新材料,可补汪先生历史之缺。珍若拱璧。买家鉴之。27.3×15.5cmRMB: 220,000-400,000·清版精品古籍一览·2219毘陵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全 (四部丛刊底本 王欣夫旧藏并签批)〔唐〕洛阳·独孤及撰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赵怀玉亦有生斋刊本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籍之印 西圃藏书提要:此书极珍罕。拍场近 20 年只上拍过一次 ( 中国书店 2017 年秋拍 13.8 万元成交 )。可见其稀,珍罕之处有三:1、此书是极少有的清乾隆刻本而收入进《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者。善本总目所收皆为宋元明及康熙之前古籍,而此乾隆刻本收入善本书目中,可见其善。善本总目中收录的独孤及《毗陵集》只此一刻本,乾隆前只著录有 3 个抄本,乾隆后也只有抄本收录。善其善哉。2、此版本为《四部丛刊》影印底本。唐人集子,竟以清刻作为出版底本。可见其珍。《清代版本图录》P113 也将此书列为清刻善本代表。3、近 20 年拍场,前此只一见!4、各版本目录学大家皆有题咏:a 黄永年:“《毘陵集》在宋以后只有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的一种刻本,而赵氏刻书不知怎么印本又特别稀少,……以及赵氏自己的《亦有生斋集》等在旧书店里都居为奇货。b 黄永年著《清代版本图录》:“元明以后第一刻,赵氏刻书均流传稀少。”c 叶德辉:“此独孤及《毗陵集》二十卷,虽为过录之本,所谓虎贲中郎,尚有典型者也。吾所藏为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即前张跋云遍求之不可得者。刻本如此,何况旧钞。颂尧仁兄藏此有年,亦可以止望梅之渴也已。丁巳上巳,南阳叶德辉识于阊门寓舍。”d 王大隆:“皆出唐写卷子本,故犹存旧式,清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始为付刻。世称善本。”4、此为晚清民国间藏书世家王大隆旧藏,王氏二十八宿砚斋旧藏之物。有其钤印并有对勘签批一条。王氏一般藏书皆只钤王氏二十八宿砚斋藏书之印,而此钤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籍之印。可见非同小可。著录:( 民国 ) 王欣夫撰《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p6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四部丛刊·毘陵集》涵芬楼影印本即以缪荃荪藏此版本为底本影印。《清代版本图录》P113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树新义室书话》 未来出版社、 2016 年 10 月作者简介:独孤及,字至之,洛阳 ( 今属河南 ) 人。唐玄宗天宝间进士,长于议论,主张“先道德而后文章”。此集收诗、赋三卷,文十七卷。其诗格调高古、名重当时,其文师法两汉,古朴淳厚。王大隆 (1901-1966),字欣夫,号补安。版本学大爱。藏书处曰蛾术轩,原籍浙江秀水,后迁苏州。王祖询子,王荫嘉弟。受业于金松岑、曹元弼。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所藏明清稿钞本极富。著有《文献学讲义》、《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等。24×15.5cmRMB: 65,000-100,0002209金鳌退食笔记二卷 全 (吴引孙旧藏) 〔清〕绍兴·高士奇撰清康熙刊本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提要:是书系作者供奉内廷 , 公余之暇偶访曩时旧闻 , 征信载记 , 康熙二十三年 (1648) 成书。上卷介绍了太液池、瀛台、乐成殿、紫光阁、芭蕉园、玩芳亭、承光殿、琼华岛等处建筑 , 下卷介绍了大高玄殿、干明门遗址、玄都胜境、藏舟浦、雪池、五龙亭、凝和殿、迎翠殿、西海神祠、万寿宫等。此本纸墨俱佳,字体点画精丽,字口锋锐,初刻初印。版本稀见。26.5×16.8cmRMB: 40,000-80,0002211荆川文集十八卷 全 (徐乃昌旧藏) 〔明〕武进·唐顺之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氏二南堂刊本八册 竹纸提要:是书系有明大儒唐顺之的诗文合集。卷首录王慎中、孙慎行二人序文,次收荆川先生本传、墓志铭及祠堂记。正文按诗、赋、书、序、记、说、铭、诔、赞传、杂著等分体编列。唐氏文论及诗作皆以“直据胸臆”为旨,文风简雅精深,辞意明畅,考索议论既深,得唐宋文之遗风。通篇手书上板,字体软美可人,刊刻抚印俱佳,堪为初清写刻本之精品。唐顺之 (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明中叶抗倭名将,文学家。学识广博,通晓天文、地理、数学、乐律。推崇唐宋古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拍品卷端钤印“积学斋徐乃昌藏书”。书内通篇朱笔圈点,天头批注极多,内容丰富,颇可研读。25.1×15.9cm无底价2218学规类编二十七卷 全〔清〕河南·张伯行著清康熙四十六年正谊堂原刊本一函八册 竹纸提要:辑录宋元明程颢、程颐、朱熹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编成。以《朱子白鹿洞教条》开首,《朱子学校贡举私议》作结。包括《程董二先生学则》、《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等著名学则、斋规等。拍品为此书最早刊本,极为少见。竹纸精刊,开本阔大,较为初印。26.4×17.4cmRMB: 28,000-40,0002212苍梧词十二卷 全 〔清〕武进·董元恺著民国二十一年董康诵芬室刊本一夹四册 白纸提要:是书又名《董舜民词集》,内收董氏小令、中调、长调 600 余首。纸墨精良,刊刻一流,不失为民国印书之精品。黄裳曾云:“此苍梧词近人董康照原刻重雕本也,颇精好,殊不亚于双照楼所刊诸种 ......”。所谓“照原刻”之原刻系康熙本。董康系董元恺裔孙。元恺字舜民,顺治举人,因奏销案遭黜。清初词名家,全清词录其词六百余。28.3×17cm无底价·古籍印谱一览·2416苏氏印略一卷 全(初印单行本) 〔明〕苏宣篆刻并辑明万历未分卷前钤印本一函一册附箱 白棉纸提要:是书为现知《苏氏印略》未分卷前最早单行版本,此版本收印 272 方,也较其它单行本为多。属明代珍罕印谱。《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苏氏印略》随钤盖随刻印分为一卷、二卷、三卷、四卷四种版本。单卷本国内公藏著录极罕仅见国家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有藏,中国书店有拍过(29.9 万元成交),且都不同。早期单行本特征参考:一、版心尚未分卷。此本与国图本每页版心上方处仍镌“苏氏印略”字样,下方处均尚未刊刻“卷 xx”分卷字样。分卷本下方处已刊刻“卷xx”分卷字样。故此本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皆未分卷前版本。二、此本与国图本文字及版框线条完全一致,但收录之印不同,明显早于分卷改版后印本。也多于国图、中国书店单行本。三、书前序言与后跋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皆不一致。四、对照此本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刷印皆锋影毕现。五、对照此本收录印数及装订顺序与诸本也不同,此亦为早期印谱未定稿之特征。六、余不规范处颇多:对照诸本,释印文字皆为木刻。而此本释文不同:有直接毛笔手书上去释文的、有刻小饾版钤盖上去释文的。饾版和手写字体与版刻字体完全一致。可见其为同一人所为。皆为早期单行本之明显特征,印谱笺谱灵活性大于此可见一斑。此书首有姚士慎 序言 3 页,次为当平湖俞恩烨《苏尔宣先生印略序》5 页,次正文,正文 23 页收印 272 方,次当湖陆淘撰《印略小叙》3 页。印文内含等明代名家众多:董其昌 2 方、陈继儒 2 方,袁中道,凌蒙初、丁云鹏、黄汝亨、李维桢,李应征、姚士慎、施凤来、吕濬、赵宦光、何三畏、佞佛斋、绣佛斋……等。全书品相上佳,刷印文字锋凌毕现,钤印朱砂印泥陈厚系明代钤盖,白棉纸精印,品相上佳。《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乾隆印谱已为善本,此极初印本现世,原装旧貌,当为印坛至宝。苏宣 (1553-1626 后 ),明代著名篆刻家,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朗公,新安 ( 治今安徽歙县 ) 人,直接取法汉印,又潜心文字结构,开创了泗水派篆刻,与文彭、何震齐名于印坛。他的印风对后世程邃、丁敬、邓石如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印章遍海内,登门求教者甚众。董其昌、陈继儒、孙克弘等人用印多出其手。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艺术类第 936 页。26.5×16.5cmRMB: 58,000-80,0002407酣古集印谱不分卷 全 〔明〕苏晓 黄辰 篆明钤印本一函四册 纸本提要:是谱钤盖于特制蓝色云龙纹边框笺纸之上,用上等朱砂印泥钤印,每页二至六方不等,共收五百零八方印,钤印精美。书首方朔、汪其度序及每印释文均一一抄录。查《中国印学年表》,此谱最早有明崇祯九年苏、黄辑自刻印四册原钤本。原印五百余方曾于明末流入台湾,后给日本人全数持归日本,现原印石存日本。27×17.5cm无底价2414北堂旧藏白石印选手卷 〔民国〕湘潭·齐白石篆钤印本一卷 白纸提要:此手卷做工精良,原石钤拓,收录北堂所藏齐白石篆刻精品而成,其中能见到多方罕见的齐白石多面印,共收印 72 方。卷首印有钱君匋题跋。尺寸不一RMB: 25,000-30,0002415十钟山房印举三十卷 全民国十一年 (1922) 涵芬楼石印本二函十二册 白纸提要:是书原装原函,硃墨两色,品相上佳。《十钟山房印举》是陈介祺编辑的一部大型古玺印谱录,以古鉨、官印、周秦印、金玉陶骨等三十举分类编次,此书的编著,开了集各家藏古鉨印成谱之先河,为空前巨著。26.3×15.2cmRMB: 22,000-30,000孔网拍卖|2023年夏季拍卖会拍卖时间中国书画·名人墨迹2023年10月15日 13:30始古籍善本专场2023年10月16日09:30始西文经典专场2023年10月16日16:30 时间顺延金石碑帖专场2023年10月16日17:30始预展时间 2023年10月10日-10月16日(预展6天)9:30-17:30展拍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328号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C栋孔网民俗典籍博物馆网上预展及同步拍孔网艺拍联盟(www.kongpm.com)孔夫子旧书网app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场拍品详情

聪明的古籍藏家,不会错过这场精品古籍大拍!

孔网拍卖公司2023年夏季拍卖会 将于 10月10-16日 在 孔网民俗典籍博物馆 拍卖,预展持续6天,期待您的光临!

本场拍卖共推出4个专场1000余件拍品,朱光潜专场、元版、明品、清刻、西文、碑帖、信札等,包括多位藏家专场荟萃一堂,全部实价起拍。预展期间,将会有多场直播同步进行,邀请业内专家实时讲解互动。力求为广大藏家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饕餮盛宴。

本文目录导览

·朱光潜旧藏古籍专场··高古·元版··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一)··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二)··黄裳批注题跋古籍专场··清版精品古籍一览(一)··古籍印谱一览··朱光潜旧藏古籍专场·

2047

东塾读书记十五卷 全〔批校本〕 〔清〕番禺·陈沣撰

清镕金铸史斋刻本

提要:《东塾读书记》是清代岭南著名学者陈澧所著的读书笔记。岭南著名学术著作。作者原意作 25 卷,分论经、史、子及小学,但论史之10 卷未完成。陈氏生前仅刊行 9 卷。光绪年问由门人廖廷相刻成 15 卷,为通行本。其论经既宗汉儒而又兼取宋儒之说,意在糅合二者。

书中以论音韵之学最为精审。

说明:朱光潜先生长题,通篇句读。

29.2×18.1cm

RMB: 58,000-90,000

2076

沈从文 张兆和 历史著作稿本

清稿本

二十七页 黄皮纸、白纸

提要:在朱光潜藏书中,有一组沈从文,张兆和毛笔手稿,以《前汉书》、《后汉书》为背景,以

历史纪事、帝系、历史人物、艺文志为线索展开的谱系表,共有二十七面。分述如下:其中有八面为沈从文手稿,以蝇头小楷书写在黄色皮纸(尺寸)上,以铅笔画结构栏线,右上角注明页数(1,2,3,4,5,6,7,8)栏格中作三层书写结构,上二层为列传详目,第三层为相应字数统计,主要栏目为《儒林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尾页有“以上表二十一份,计字捌万零一百五十七字,从文记”另有十七面张兆和书写手稿,同样以蝇头小楷书写于白色美术纸上。通篇书写严整,一丝不苟,没有一处修改,可视为清稿本,待出版。

手稿背景:1955 年十月,沈从文从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外调到出版总署,参加组织《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工作,负责的领导和写提纲的专家之间意见分歧,做实际编辑,写材料说明的沈从文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直到 1957 年重组编委会,有吴仲超、郑振铎、张政烺等十二人,沈从文还是编委,张政烺为责任编辑。遗憾的是《中国历史图谱》没有最终完成。直到 2016 年 12 月张政烺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最初组成编委到最终出版,用了 60 年时间,可谓曲折。

66×37cm

RMB: 90,000-150,000

2077

熊十力致朱光潜信札并点读《漆园记》

民国油印本

一页 竹纸

30×40.7cm

RMB: 90,000-120,000

熊十力、朱光潜与浙江大学

—新史料中的大师交谊

朱光潜藏书专题中有一纸书札,是熊十力写给朱光潜的,书写在黄宣纸蓝印稿《漆园记》四周,并朱笔句读、圈点,四周落笔,与朱光潜先生字晤,满纸透露知交之情:

孟实先生自眙:

西洋人能健动,而不闻吾行“体天道以立人极”之大本大 原处,故不知敦仁,不曾能爱而其流;至发展兽性,有毁人性,毁人道,毁文化者。敦仁能爱而健动,是人类所以自救也!此篇非是做文章,幸勿轻之。

汉学、宋学同失孔子之真,吾新论示要所由作也,今人皆不了吾意。天命也,夫其亡,其亡!

孟实先生如代登,则必好好校正,勿错落半字。

孟实是朱光潜的字,熊十力在信中纵论中西之别,时政之危,整理国故而结合西学之必要,“敦仁能爱而健动,是人类所以自救也”大有与知交述怀,使命同担的迫切心情。两位大师是交往多年的知交: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39 年朱光潜时任武汉大学文学系主任曾邀请同在乐山的熊十力来做短期讲学,非常认可熊十力的学问,都是 1947 年创刊《学原》月刊的撰稿人。此稿由熊十力朱笔句读标示,朱光潜墨笔校正,发表于 1948 年 10 月《学原》第二卷第六期。

熊十力用笔洒脱,殷殷思绪流露毫尖,思如泉涌,意进笔连,所谓字如其人,宁拙毋巧自天真。

一面黄宣纸,翩翩千余文。累累朱笔落,谆谆知交情。熊十力有两次到浙江大学任教,与浙江大学的多位教授有交往:1942 年,熊十力在时局混乱中到重庆,来到流徙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讲学,期间他与浙大谢幼伟、张其昀、张荫麟等教授结为文字之交,当时留学西洋回国的哲学家谢幼

伟十分欣赏《新唯识论》,当时浙大的张其昀和谢幼伟等联络后方学人出版有《思想与时代》的战时刊物,这是战争中大后方十分难得的一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期刊,在这份由浙大学人主办(张其昀、张荫麟等)的《思想与时代》的杂志上,熊十力先后发表了《论体相——答梅居士》、《论玄学方法》、《儒家与墨法——致张其昀书》、《谈生灭——致谢幼伟书》、《答谢幼伟论玄学方法》等论文,该刊还刊登过谢幼伟的《熊著〈新唯识论〉》、《答熊先生论玄学方法》等。1948,浙江大学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四次西迁,颠沛流离,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竺可桢将“求是”确立为浙大的校训,他明确解释“求是”就是“冒百死排万难以求真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这位成就非凡的科学家愣是把一所小小的地方大学办成了全国瞩目的一流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民主堡垒”。1948 年 2 月,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哲学系主任谢幼伟聘请熊十力再度赴杭任教。当时张其昀、谢幼伟以及文学院教授郑奠(石如)等还出资为熊十力在文学院附近辟园筑屋,浙大同仁为熊十力建造的房屋并不大,但“屋不在大,有智则灵”,熊十力感激之余,为之取名,称为“漆园”,并著文《漆园记》:

“吾时念此以自遣,故有契于庄生。然吾以是缓吾痛则可。若姑安乎是,则将负吾平生之心与所学,而不免为庄生之徒,是又吾之所以自警也。” 这也契合了如今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创新”。与当年西湖边俞樾的众弟子为老师修筑“俞园”一样,都是浙江人文精神的佳话。

2084

离骚汇订不分卷 全(朱光潜批校本)

〔清〕无锡·王邦采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雅书局刻本

一函二册 竹纸

钤印:孟实藏书

提要:此书取王逸、洪兴祖、朱熹、徐焕龙、林云铭、朱冀六家旧注 , 随义注释 , 其中参以己见者

十之二三 , 而对林云铭、朱冀两家多有驳正。拍品内朱光潜天头、行间有批注甚多,多所品评,

尤多创见。

说明:游仙诗从屈原起一直到清,中间作者代有其人,约莫有二千年的历史,其源都出于《楚辞》。就游仙诗说,《楚辞》是开山祖,它在中国诗史是孤峰独起,它以前没有同样形式的大规

模的诗作品。《朱光潜全集》卷 10 P590

29.3×18.7cm

RMB: 48,000-68,000

·高古·元版·

2122

四书辑释·论语 五卷首一卷(元刻孤本·元明清600年朝廷科举考试颁定用书)

(元)倪士毅 辑释

元至正二年(1342 年)建阳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四册一函一箱

提要:此书明确为元版,实属难得。一是此书学庸卷后有刊刻木记,明确了刊刻时间等信息。二则此书只有元刻本,无翻刻重刻本,简单清晰。三则海外回流,来源可靠。四则 前人及当代学者都有著录和影印出版,元版毫无疑义。

经查各机构所存此书皆缺本拍品中的论语 1-5 卷,故本拍品是存世孤本。

《四书辑释》在四书学学术史上,起着分水岭的作用。他吸取了宋元四书各家注释之精华,此书出后,明清只在此上增补。四书趋于定型。此前民间理学各家纷议不止,此后国家颁定朝廷定于一统。

由于《四书辑释》清晰简明、严谨少疵,加之建阳书坊的推广。适应现实的需要,成为元代“经学疏释”的典型代表。至明代,变身为四书大全,与科举相结合定为“科举用书”。成为元明清三代 600 年朝廷科举考试颁定指定用书。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且深刻。

27×18cm

RMB: 450,000-800,000

·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一)·

2129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全(刻本之祖) 〔宋〕计有功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张子立刻本二十册 白棉纸钤印:“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孙大雨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版本:此为此书之祖本。前此无刻本,后此皆从此本脱胎而来。此书最早为宋嘉定间王庆长首刻,至嘉靖间已版刻湮没,世无传本。此本为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张子立以王庆长本重刊,检《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目录,确定此为唐诗纪事最早刻本无疑。洪楩清平山堂刻本与此本为同年所刊,底本亦此全本亦为拍场 20 年首见从此本出。只是因《四部丛刊》影印,声名广传。此本仅赖原刻流传,知者甚稀,流传更少,故最为难得。,为研究唐集者所必备之著,识者宝之。文献:此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或详其世系爵里。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此书以存。此书之前,未有纪事体例,故有开创之功。此书之后,以纪事体例所编之书,也未有能在质量上超越者,故能独专其美。递藏:书经清代宁波藏书家抱经楼卢址,民国新月派诗人孙大雨递藏,钤印累累,内页有数十处毛笔题跋,或校订文字,或注明音韵,当为原藏者孙大雨所批。文革间曾经上海图书馆收缴,后终退赔原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此本,应就是本拍品。数百年间,历经坎坷。传奇经历,善本神护。藏者:卢址,(1725-1794),清朝中期大藏书家。字丹陛,一字青厓,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诸生。乾隆时修攥《四库全书》,卢址抱经楼献书二十多种。卢址是当时著名学者卢文弨的族人。恰巧卢址有抱经楼,在宁波鄞县,而卢文弨筑有抱经堂,在杭州仁和,时人及后世称作“东西二抱经”。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 ,字守拙,号子潜,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翻译家,民盟成员,“清华四子”之一。著录:上海图书馆善本著录即此部书,因退还政策出馆。见线装书局《中国善本总目》集部 P1810,1822。19.5×13cmRMB: 850,000-1,000,0002127汲古阁《前汉书、后汉书》全 (白棉纸本)明崇祯十五年(1642) 汲古阁刻本十函五十六册 白棉纸钤印:“汤滏”“绍南”版本价值:汲古阁刻本《十七史》素以版本精善著称,尤以两《汉书》为著。《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云:毛氏《十七史》多据宋元旧版,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亦盛赞汲古阁本《汉书》,称其亦用此本。世人常以为汲古阁本据南监本重刊。而今学者孙晓磊有详考,可确定汲古阁本《汉书》底本为“出自北宋本系统,刻于南宋初的一个本子。”,书内所避宋讳一仍其旧,每卷末尾皆有“琴川毛凤苞氏审定宋本”十字印记。清代多种《汉书》版本皆出自汲古阁本,可谓汲古阁翻刻宋本之代表,有承上启下之功。《书林清话》谈到古籍之罕品时说:宋版书为人所珍贵者,一《汉书》,一《文选》,一《杜诗》,皆为元赵松雪遗物。明末王世贞曾以一座庄园购得,后为钱谦益所得,视之如命。惜后世辗转入于武英殿,毁于嘉庆大火,世间再无。而毛晋为钱谦益门人,亦嗜宋版,校刻书时或有参照,亦为人间留一残影。白棉纸特印:古人谓《汉书》下酒,此亦可资。流通中所见汲古阁十七史,几乎都为竹纸印本。而此为上等白棉纸精印,拍场历年所见,亦寥寥数种。白棉纸以桑树皮和堵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洁白细润而复加有柔韧,明代凡豪贵印书多用此纸,并以之为佳选,故白棉纸为明代的纸中新贵,明代白棉纸印本也愈来为当今市场上的买家所喜好,其稳步攀升之价值,在近年来也愈加为高层藏家所热衷与认可。本书以明代优质白棉纸印刷,纸质柔韧在有明一代书中尤称上乘。毛氏汲古阁所刻之书,世上多见竹纸印本,而用白棉纸抚印可谓罕睹。全书以白色蜡笺纸旧装,每册皆工整题签,标记卷数。为清末藏书家汤滏旧藏,识者宝之。藏者介绍:汤滏(1718-1812),字绍南,号湘畦,萧山人。藏书家,市场上偶见其藏章,所藏皆异于常。2130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全〔宋〕计有功撰明崇祯五年〔1632〕毛氏汲古阁刻本三十二册 毛边纸提要:是书原装原包角,版心下镌“汲古阁”字样,书品完好,极初印。前有三篇手写序,书尾有“崇祯岁在玄黓涒滩”记。是书以人物为纲,收唐代诗人1150 家,皆刊其诗作,记其小传,且不论作品多寡有名必录,使众多唐代作品得以流传,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资料。品相上乘,刊印颇佳,为汲古阁传世名本。汲古阁,为明代毛晋的藏书楼及印书工场。毛晋,字子九,号潜在,平生以藏书刻书为乐,所刻皆以校刊精绝著称于世。是明代刻书最多最为著名的出版家。所刻书皆自校自刻自发行,印书皆为江西永丰定做毛边、毛太纸。此初印即用毛氏专用纸刷就。(《常昭合志稿》有云 :“天下购善本书者 , 必望走隐湖毛氏 , 所用纸 , 遂从江西特造之 , 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 至今犹存其名不绝。”) 纸墨调均,印工上佳。毛晋刻书,零种多见,此大套全者,且保存如此完好者首见。2011 年卓德此书以30 万成交。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诗文评类第1810 页。26.2×17.2cmRMB: 180,000-350,0002131乐府诗集 一百卷 全(四部丛刊底本) 〔宋〕郭茂倩 撰 〔明〕毛晋 校明崇祯汲古阁刊本十六册 毛边纸提要:此为明毛晋汲古阁刻本《乐府诗集》,是现存收存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诗歌总集。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称:“毛本校雠较佳,实优于元刊明补本……。”,可知为精善之本。此部四函原装十六册全,开本阔大,卷前有汲古阁原牌记,牌记左上角钤“莫欢喜”印。版心上镌“汲古阁”“毛氏正本”,尾卷后并附毛晋题识。黄永年先生《古籍版本学》记是书采用汲古阁独创“扁方字体,横笔瘦而竖笔极粗”,古拙端正,别有意趣。内文浓墨抚印,字口清丽,亦可谓初印者,且品相上佳,极为难得。此书传说有最初印本,即每卷后只有“东吴毛晋订定”而无“男扆再订”字样本,而市场从未见过。市场所过最初印本为中国书店 2014年春拍第 493 号(38 万元成交),与本拍品印工相当,本拍品上海图书馆退还,似有过之。卷前钤“孙大雨藏书印”“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亦可知此书曾经民国诗人孙大雨旧藏,文革中曾经上图查收,文革后清退给原主。故而来源可靠,传承有序。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 ,字守拙,号子潜,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翻译家,民盟成员,“清华四子”之一。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总集类第 1721 页。《古籍版本学》第 136 页。《增订四库简明目录 标注》第 89018.6×14.4cmRMB: 120,000-200,0002132列子冲虚真经八卷 全 〔战国〕河南·列子著明天启年间闵氏朱墨套印本一函四册 白棉纸钤印:闵齐印 [ 朱 ] 遇五氏 [ 朱 ]提要:是书《列子》一函 4 册八篇全,朱墨套印灿然,展卷悦目,开本宏阔,字体刊刻精美,版精字洁,品相上佳。闵氏为明中期刻书印书大家,尤精于套印本的刊刻,此本未有闵齐印鉴,在其刊刻的众多典籍中,由其亲自点校的本子是颇为少见的。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973 号。《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道家类。26.3×17.1cmRMB: 135,000-150,0002137孟浩然集上下卷 全 〔唐〕孟浩然著明万历间福建晋安闽城琅嬛斋刻本〔拍场首见〕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张大道印、竹林中人、历阳马氏藏书提要:此版本为市场首见。常见为 4 卷本系统,此 2 卷本系统极罕,从宋本再传东壁图书府版而来。是书半叶九行十九字、卷端“晋安郑能拙卿重镌”,此即《中国善本书提要》、《明代版刻综录》二书著录明万历间郑能闽城琅嬛斋刊《前唐十二家诗》本。明代嘉、万间有合刻唐人诗歌者数家,其中郑能本颇少见。郑振铎《劫中得书记》著录“合刻初唐十二家者有嘉靖壬子永嘉张逊业本,有晋安郑能本”。后之刻本多以此为底本。国内公藏有此版本者亦稀。开本敞阔字大行疏,字口锋锐较初印本。为典型明嘉万间福建地区写刻字体风貌。27.5×18cmRMB: 16,000-30,000·明版精品古籍一览(二)·2126北齐书五十卷 全 (开化纸本·丁福保 沈仲涛递藏) 〔唐〕李百药撰明崇祯十一年〔1638〕毛氏汲古阁刻本四册 开化纸钤印:朱仲弢印 [ 朱 ] 丁福保印 [ 白 ] 沈仲涛印 [ 白 ] 沈氏研易楼所得善本书 [ 白 ] 研易楼 [ 朱 ]提要:此汲古阁刻十七史,只有毛边纸与本拍品纸印本。曾国藩、莫友芝及当代开化纸研究专家曾纪刚都将此种纸印本定为开化纸。姑从其说。识者鉴之。此本封面朱仲弢墨笔篆书题签,前刊目录,丁福保、沈仲涛等名家递藏。旧装保存,四厚册。名家评述:周叔弢:称衢之常山、开化人以造纸为业 , 开化纸或以产地得名 , 他省沿用之。开化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曾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 , 其中有小开化 ( 较薄 )、白榜纸 ( 较厚 ) 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曾纪刚《古籍“开化纸”印本新考》:清同治六年 (1867) 四月 , 曾国藩赴故旧挚友莫友芝住处赏观近年所得书 , 赞叹其收藏颇富;当中有几部善本 , 令曾国藩印象特别深刻 :内有汲古阁开化纸初印《十七史》, 天地甚长。又有白纸初印《五礼通考》, 其朱字相传系秦文恭公手校。又有通志堂另刻之《礼记释文》, 又有明刻《千家注杜诗》。均善本也。恰巧 , 莫氏同样将前一年秋天在上海获藏《十七史》的书缘记录下来。他曾指出 , 汲古阁校刊《十七史》“多据宋元旧板”, 诚然有其史学文献价值 , 只不过自己新收的这部初印本 , 既深富学术品味 , 更有可观之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注云 :汲古阁《十七史》初印本邵位西言吕鹤田有之 , 郘亭又见陈息有一部。郘亭丙寅秋在沪收一部桃花纸印者 , 绝宽大 , 盖康熙中印 , 亦精好醒目。惜其中《三国志》《晋书》《唐书》乃以书业堂翻本单宣城纸印插入。古籍初刻初印之本 , 倘若巧妙结合纸张细致、刻工精湛、墨色妍丽等特点 , 往往最能展现绝佳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加之《十七史》卷帙颇多 , 书册装帧宽大敞阔 , 无论插架陈列或展卷赏读 , 都教人沉浸在恢弘眩目、珍稀精雅的艺术氛围中 ,“摩挲爱玩 , 手不忍释”参阅:《毛诗注疏 -- 为汲古阁正名》 曾纪刚《古籍“开化纸”印本新考》藏家简介:1. 沈仲涛 [1892-1980],号研易楼主人,浙江山阴 [ 今绍兴 ] 人,近代藏书家。曾供职商务印书馆、启明书局,家富藏书。2. 丁福保 [1874-1952],字仲祜,又字梅轩,江苏常州人,居无锡。朴学大师,精鉴古,中国古泉学会会长。著名收藏家,收藏著述颇丰。29×19cmRMB: 80,000-150,0002133西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三卷(版画小说·市场孤本·叶德辉影刻底本)明初刻本一册 竹纸提要:此属子部·小说类·志怪小说古籍。为市场首见,查各处著录,仅上海图书馆存世一套(即叶德辉藏本),近 20 年拍场则仅见此孤本。本拍品存后三卷(卷五卷六卷七)凡 73 叶 146 面,有图 56 幅,占全书一半余。收藏价值非凡:一、存世仅一套半,此为另半套。叶德辉光绪年见此刻本,至宣统年影刻完,叶氏刻书至今 100 多年,未有传者。其罕可知也!二、此书清末人多以元版视之。如缪荃荪《艺风藏书记》即将此书著录为“元刊本有画像”。实则元版书名与此异,且收图只三十多幅,远不及此明初刻本收图之多(叶德辉影刻序中已多次言及)。三、此书比叶德辉影刻底本印刷要早。明显区别处是书尾,本拍品有“西天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终”,而叶氏藏本已铲去了原堂号,只有“** 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终”,故上图及叶氏刻本著录都为:口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而本拍品明确堂号清楚,这为研究此版本出处、刻书信息、版本源流,多了一重要资料。四、此书比叶德辉本多了一些图和内容,可能为叶氏本有缺叶。见附图。余如版画人物线条、文字差异处,可供校勘处颇多,加之叶刻本堂号都缺失,可能为书板转售后印本。综合看,此书皆胜于叶氏藏本。五、作为小说类古籍 此可视为最早刻本。小说从明末话本演变而来,明末才开始零星有小说刻本问世,而此明确的明早期刻本志怪小说,尤属珍贵。六、此书版本源流清晰,元本为《搜神广记》只 30 余图 -- 明初本即此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为扩展,书为原来三倍,图增至 120 多幅 -- 叶德辉宣统影刻本(所据为铲字本,不若此本初印)版本源流:叶德辉认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系是“明人以元板画像《搜神广记》增益繙刻”。(刻书后序)据贾二强等人的研究,叶氏所言“元板”即《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前后集,插图三十九幅。民国间郑振铎曾购得一本,称“此元刊本《搜神广记》,为后来嘉靖、万历诸刊本之祖。……不仅是中国神话之最古的结集,亦元代版画之巨作也”。比勘两书,《搜神大全》前五十七条的神名、内容、编次与《搜神广记》完全相同,故《搜神大全》当出自《搜神广记》无疑。叶德辉序称其于光绪间曾见元板画像《搜神广记》,因议价未谐,为他人购去。后与缪荃荪得知:”缪氏言所藏明刻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即元板画像《搜神广记》之异名”。故叶氏相借缪氏此明初刻本影写刊行,即清宣统元年(1909)叶德辉郋园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因叶氏刻本影摹原本极真,是以此书才得以世人得知而广为传播!名家书话:叶德辉:宣统刻书序言称:“于字之显然讹缪者,悉依文义校改;图像则一再细勘,无累黍之失”。其在致缪荃孙信中亦颇得意,言“刻已将竣,愈刻愈精,颇觉有兴”。缪荃荪:“《艺风藏书记》著录‘□竹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元刊本有画像’。今藏上海图书馆,馆著录为明正德刻本。原本纸张泛黄,并有漫漶。”内容介绍:此书为志怪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儒、释、道三教圣贤及众神的故事图像集。撰者不详。书凡七卷,收神像插图一百二十五幅,以道教仙真最夥。每幅图像后录其姓名、爵里、谥号、神灵事迹等。该书是研究中国民间宗教诸神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一有像十六幅。卷二有像十六幅。卷三有像十八幅。卷四有像十九幅。卷五收党元帅、槃瓠、太岁殷元帅、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等,有像十八幅。卷六收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西域僧禅师等,有像十六幅。卷七收本净禅师、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神、风伯神、雨师神、门神二将军、天王等,有像二十二幅。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宣统元年(1909)长沙叶氏郋园刻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2《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外二种 )》佚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艺风藏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01 23.3×13.8cmRMB: 62,000-80,0002135孝经集传四卷 全(进呈本·丁福保等递藏) 〔明〕漳浦·黄道周撰明崇祯十六年〔1643〕黄道周弟子刻本〔拍场首见〕一夹二册 纸本钤印:朱文“丁福保印”、白文“沈瑞清印”提要:此为 20 多年拍场市场所见孤本。全球也仅 2 部,1 部国内福建图书馆藏,一部国外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余无。此拍品即为此书的第一个刻本。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9 月出版的底本。此为明末福建著名学者、画家、民族英雄黄道周所撰。是黄道周一生精力所萃,也是其主要思想的结晶。黄道周对孝经的重视和偏爱,于当今拍场也可见一斑,传说其书孝经 120 遍(其也有让夫人抄写),多有存世,当今拍场也有见,宫内亦有藏。版本源流:此书只 3 个版本,1 崇祯十六年黄道周弟子刻本为底本、2《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3 康熙三十二年郑开极刻本(收录于《石斋先生经传九种》中)。此书为黄氏于狱中完成,书成而清禁(康熙后又解禁),收入四库多有删改,故流传极罕。成书过程:据门人洪思讲:“子为经筵讲官未及《孝经》。今此经不讲,遂使人心至此。……乃退述是经,以补讲筵之阙。”由此可知,黄道周撰写此书的直接起因,是为太子侍读的教材。黄道周 54 岁开始作《孝经集传》,至其 59 岁,历时 5 年在狱中而成。但为太子提供讲读教材的初衷没能实现,未及进呈而国将亡。书中重建了传统孝道观,且拓展了孝道观,而至于治国理政: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后世评价: 《孝经集传》得到后世较高的评价,《四库提要》作者谓:“此书实本朱子之志而其推阐演绎,致为精深。”清代与民国两季的学者更是对书中境况十分共鸣和推崇,如马一浮云“自来说《孝经》,未有过于黄氏者也”。作者简介: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26.6×17cmRMB: 80,000-150,0002138仪礼注疏 五卷(钦文之玺)〔汉〕郑玄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内府刻本一函一册 白棉纸钤印:钦文之玺 法斋穗积藏书装帧:此为典型明内府藏书明内府原宫装。并钤印钦文之玺。大开本,巨厚册,藏青色织锦书皮及签条,前后衬 2 纸厚白棉纸,首页铃“钦文之玺”大印,为防印油透书,另加粘防护纸 [ 此形式此处仅见 ],此钤印方式极为隆重。此巨厚册线装,也为明代包背装转型至线装期间的早期实物见证,仍存包背风格。提要:明代内府刻书钤盖的玺印有三种,即“广运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三方玉玺。钤“广运之宝”者较常见。此钤“钦文之玺”者少见。加之钤印处加护纸,堪称是内府刻本内府装帧的标准器,在 20 多年的的古籍拍卖市场上也是难得佳品。30.5×19.2cmRMB: 10,000-50,000·黄裳批注题跋古籍专场·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等,满族,山东益都人。当代知名藏书家。曾任《文汇报》记者、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著有《清代版刻一隅》、《来燕榭书札》等。2221东坡诗集注三十二卷 全 附翁过录四纸(存世所见黄裳批注最多·翁同龢跋) 明萬曆吳興茅維刻本一函六册 纸本钤印:草草亭藏 ( 朱 )、梦雨斋图书记 ( 朱 )、黄裳藏本 ( 朱 )、黄裳青囊文苑 ( 朱 )、释律然图书记 ( 朱 )、幽吉堂书画印 ( 朱 )、律然 ( 朱 )、素风 ( 白 )、丁福保鉴藏经籍图书 ( 白 )提要:此为存世所见黄裳批注最多的书,书中有黄裳过录批注近万言。此书有着十分曲折传奇的经历。起初,黄裳收有 钱简臣评、翁同龢过录严思菴批校的《王注苏诗》,黄氏十分看重此书,后由于新书,黄裳将书售于国家公藏图书馆。售出时,黄裳做了 2 件事,一是将翁同龢抄补的 4 页另纸留下了。二是黄氏又购了一部明版《东坡诗集注》,且这部较上部初印的多(唯有一配本)。适而此初印本为释律然和丁福保藏书,正与本图录中前拍品 lot2220 作者同,于此黄裳有一感叹,并书于书前记之。收到书后黄裳日夜不停,朱笔过录了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至此相当于黄裳拥有了二部严思菴批东坡诗集古籍。此书价值非凡,不仅是黄裳墨迹最多的书,而且饱含几代名人的成果相叠: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时,即费时不少,检《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至十七日,每日都有记录“临严太仆批苏诗”翁氏对此书之珍爱亦可知也;而本拍品刻本是释律然、丁福保旧藏,刻本原书上有过录 吕谦伯评点。黄裳得此书后,又过录了翁同龢过录严思菴的批校,原文过录,同样一丝不苟,原批注的日期,每卷阅后的心情家事,亦依样过录。即便是原书的句读和重点划线,也照样过录,此属少见。另有一些处原刻本有缺损,黄裳则自己补抄补全。可见其对此书之重视程度。几代人,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各种机缘巧合都倾注于此书。其故事、其内容等,尚有大量可资考证挖掘。黄裳题跋释文:黄裳题识:“余旧藏《王注苏诗》与此刻板全同,而茅维一行则属明梁谿王永积崇严阅,盖取此本旧板挖补重印者,经钱简臣评阅,更得翁同龢过录,严思菴评,甚珍视之。近拟斥去,不无怅惋,会於传薪所获群书中检得此书,初印精好,又有黄笔评校,遂以廉值获之,更抽暇过录严批及同龢手跋,当更重装之以存故迹。此本卷十一之十四系从明刊别本配入,不无遗憾。此书尚不为罕见,它日更欲当更配补之,辛卯春三月廿六日,草草亭记。”钤印:裳读 ( 朱 )。又题:“获此书後不及十日又得乾隆刊《息影斋诗钞》三卷,题虞山释律然素风,即藏此书之和尚也,快慰之至。聊更记此,暇当重装并储,更少摘和尚事迹另跋之。四月初五更记,黄裳。”再题:“此物常熟手过,严思菴手评苏诗跋尾,原书早经易去。忆卷尾更有翁氏手跋数通,为戊戌党狱之后放归思过时所作。闻东警而思中朝其意可伤。曾於藏书薄录中著之,它日当别为辑成一卷并思第所为小跋入藏书记中。此书买归后搁置数年未尝翻阅,几为鼠食。近理所藏残卷,始更检出。今年适逢戊戌常熟归田之岁也。此匆匆亦阅六十年矣,可胜慨叹。正月十日为仪儿满月生朝,黄裳记。”参阅:翁同和日记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0-01 /《来雁榭读书记》P311 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2-07 《榆下说书》 三联书店 1982 年 2 月27.2×17.6cmRMB: 320,000-400,0002220息影斋诗钞上中下卷 全(黄裳五跋)〔清〕释律然撰清乾隆十四年〔1749〕释律然刻本一册 竹纸钤印:来燕榭珍藏记 [ 朱 ]、黄裳青囊文苑 [ 朱 ]、黄裳藏本 [ 朱 ]、黄裳浏览所及 [ 朱 ]、炤尘 [ 朱 ]、药龛 [ 白 ]提要:此书极罕见!查公藏仅国图、复旦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三家有藏,可见其稀。此书黄裳跋了 5 次,亦可见黄氏对此书之爱。律然为海虞名僧,此诗集当时显贵多有跋文,包括沈德潜亦有长跋一篇刻于书首。律然交流广泛,不仅周边显贵,远及京城多有诗文唱和。且其擅画,画友亦颇广。一时当时名士也。其诗文流传极少,后跋有言:此集子之前,刻有息影斋集,已不传。此为取前集十之二,另附新作而成,乃律然一辈子精品所萃。民国有排印本,即以此本为底本而成。此原刻,加之黄氏五跋。珍藏极品!律然,僧,字素风,海虞 [ 今江苏常熟 ] 秦氏子,剃染长寿庵。工诗、画,有《息影斋诗钞》。《清画家诗史》有载。黄裳题识:“此乾隆刊和尚诗一册,检得于书铺架上,初未知其撰者为何人也。携归翻阅乃忆前数日所得明刊《王注苏诗》册中藏印名字稔熟,归寓检之乃知即此和尚藏书也。为之大快。坡诗卷中朱黄笔校注甚多,殆出西庵手笔,藏印凡三,一朱文方印,文曰:“释律然图书记”;二联珠小方印,朱文曰:“律然”,白文曰:“素风”,镌刻极精,一望而知为清初佳制。当时颇憾不知此诗僧为何许人,岂料不及五曰乃又获其诗集,顿释此惑,书缘墨福有如此者,漫记卷端。辛卯四月初五日,黄裳记。”钤印:裳读 [ 朱 ]。又题:“前跋作于十四年前,得书之巧无逾于此,苏诗中缺一本别以明刻配全,皆为王刻而前后椠本有二,亦可见明人善谈东坡诗,石惮卷刻之也,甲辰残腊更记。”后跋:“辛卯四月初五日海上所收,黄裳。”钤印:黄 [ 白 ]、裳 [ 白 ]。“此本世罕传者唯见稽瑞楼目有之,小雁更书。”钤印:黄裳 [ 朱 ]。“己未六月十五日重展,此日馀六十生朝也。和尚诗不必佳而老寿喜饶舌是可取也。跋此一笑!”著录:《清代诗文集汇编》二三零。《前尘梦影新录》收录。26×17.5cmRMB: 120,000-150,0002222劝诫录等三种 全(黄裳题跋 )〔清〕江苏·吴祚昌著三册合订一册 白纸钤印:来燕榭珍藏图籍 上海图书馆藏 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提要:\"丁酉端阳日冷摊所收 黄裳”劝诫录上下二卷、功过录一卷、南畇府君行述一卷,卷前康熙甲寅吴祚昌书序。吴祚昌字泰毓,江苏淮阴人,康熙初年任寿阳县知县。书末,有黄裳先生朱笔题识“丁酉端阳日冷摊所收 / 黄裳”,据钤印知为上图退还之物。书后行述内容,为李湘茝为吴甸华 [ 字南畇 ] 撰写祭文。吴甸华德行宽厚,政绩不斐,却遭遇凶祸而逝。令邑人叹惋,感喟天道不公,使善者未得福,恶者不得报应。南畇五世祖吴祚昌 -- 即此书撰者,曾感慨古今善恶祸福生报应之说仅存于故事中,世人不屑。由此便采编目睹之因果报应之事,成《劝戒录》《功过录》合为一书,如书序言说言“使善者有所劝,而恶者知其所惧”。后人将吴甸华的祭文付梓,与已编印成册的其五世祖吴祚昌《劝戒录》《功过录》合为一书,希冀南畇之善,能得祖宗庇佑,得福报于泉里。26.4×15.8cmRMB: 30,000-50,0002223岭南三大家诗选 全(汪氏批点本) 〔明〕王隼著清同治戊辰〔1868〕刻本一函三册 白纸钤印:双照楼读书记、精卫。提要:岭南三大家即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三人为清岭南地区的知名诗人,皆以遗民自居,其中屈、陈二人为当地抗清首领,所作诗歌也都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此书为汪兆铭先生读书评点本,有 25 处点评。其中对陈恭尹撰《王华姜哀词》点评到:“此篇结构波澜,严密壮浪,在长篇诗中可谓独有千古”,并标注了六处筋节。尾有长跋一则:“梁佩兰不能与屈、陈鼎称,不但志节不相侔,诗才亦远不相及也。翁山雄深,元孝深挚,各有其胜。翁山五言优于七言。” 三大家的梁佩兰不同于屈大均、陈恭尹,入清后梁佩兰热心仕途,科考多年,因才气出众声名远扬于名公巨卿、达官贵族之间,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留京写诗为乐。由此长跋可知,汪先生对梁佩兰在入清后民族气节方面有所质疑,亦可见汪先生彼时的气节和立场。正如其诗集《双照楼诗词稿》的《被逮口占》诗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钤印考证说明:钤印精卫,其印收于名人印章数据库,有边款:十九年十月颐渊刻赠精卫先生 时同客太原。1930 年,经亨颐被北平反蒋派推为中央党部组织部长,1930 年汪兆铭先生正是客居在太原。1930 年初,山西省主席阎锡山纠合冯玉祥西北军、汪兆铭改组派及西山会议派等多方反蒋势力和大小军阀代表 50 余人云集太原,准备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蒋介石。并在山西太原制成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即《太原约法草案》。汪先生为人儒雅,其书法温软、端秀,有欧、柳的影子。书面与字迹又受董其昌的影响,更为清雅、娟秀。此批评本首次面世,所呈现的新材料,可补汪先生历史之缺。珍若拱璧。买家鉴之。27.3×15.5cmRMB: 220,000-400,000·清版精品古籍一览·2219毘陵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全 (四部丛刊底本 王欣夫旧藏并签批)〔唐〕洛阳·独孤及撰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赵怀玉亦有生斋刊本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籍之印 西圃藏书提要:此书极珍罕。拍场近 20 年只上拍过一次 ( 中国书店 2017 年秋拍 13.8 万元成交 )。可见其稀,珍罕之处有三:1、此书是极少有的清乾隆刻本而收入进《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者。善本总目所收皆为宋元明及康熙之前古籍,而此乾隆刻本收入善本书目中,可见其善。善本总目中收录的独孤及《毗陵集》只此一刻本,乾隆前只著录有 3 个抄本,乾隆后也只有抄本收录。善其善哉。2、此版本为《四部丛刊》影印底本。唐人集子,竟以清刻作为出版底本。可见其珍。《清代版本图录》P113 也将此书列为清刻善本代表。3、近 20 年拍场,前此只一见!4、各版本目录学大家皆有题咏:a 黄永年:“《毘陵集》在宋以后只有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的一种刻本,而赵氏刻书不知怎么印本又特别稀少,……以及赵氏自己的《亦有生斋集》等在旧书店里都居为奇货。b 黄永年著《清代版本图录》:“元明以后第一刻,赵氏刻书均流传稀少。”c 叶德辉:“此独孤及《毗陵集》二十卷,虽为过录之本,所谓虎贲中郎,尚有典型者也。吾所藏为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即前张跋云遍求之不可得者。刻本如此,何况旧钞。颂尧仁兄藏此有年,亦可以止望梅之渴也已。丁巳上巳,南阳叶德辉识于阊门寓舍。”d 王大隆:“皆出唐写卷子本,故犹存旧式,清乾隆五十六年赵怀玉亦有生斋始为付刻。世称善本。”4、此为晚清民国间藏书世家王大隆旧藏,王氏二十八宿砚斋旧藏之物。有其钤印并有对勘签批一条。王氏一般藏书皆只钤王氏二十八宿砚斋藏书之印,而此钤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籍之印。可见非同小可。著录:( 民国 ) 王欣夫撰《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p6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四部丛刊·毘陵集》涵芬楼影印本即以缪荃荪藏此版本为底本影印。《清代版本图录》P113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树新义室书话》 未来出版社、 2016 年 10 月作者简介:独孤及,字至之,洛阳 ( 今属河南 ) 人。唐玄宗天宝间进士,长于议论,主张“先道德而后文章”。此集收诗、赋三卷,文十七卷。其诗格调高古、名重当时,其文师法两汉,古朴淳厚。王大隆 (1901-1966),字欣夫,号补安。版本学大爱。藏书处曰蛾术轩,原籍浙江秀水,后迁苏州。王祖询子,王荫嘉弟。受业于金松岑、曹元弼。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所藏明清稿钞本极富。著有《文献学讲义》、《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等。24×15.5cmRMB: 65,000-100,0002209金鳌退食笔记二卷 全 (吴引孙旧藏) 〔清〕绍兴·高士奇撰清康熙刊本一函二册 竹纸钤印: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提要:是书系作者供奉内廷 , 公余之暇偶访曩时旧闻 , 征信载记 , 康熙二十三年 (1648) 成书。上卷介绍了太液池、瀛台、乐成殿、紫光阁、芭蕉园、玩芳亭、承光殿、琼华岛等处建筑 , 下卷介绍了大高玄殿、干明门遗址、玄都胜境、藏舟浦、雪池、五龙亭、凝和殿、迎翠殿、西海神祠、万寿宫等。此本纸墨俱佳,字体点画精丽,字口锋锐,初刻初印。版本稀见。26.5×16.8cmRMB: 40,000-80,0002211荆川文集十八卷 全 (徐乃昌旧藏) 〔明〕武进·唐顺之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氏二南堂刊本八册 竹纸提要:是书系有明大儒唐顺之的诗文合集。卷首录王慎中、孙慎行二人序文,次收荆川先生本传、墓志铭及祠堂记。正文按诗、赋、书、序、记、说、铭、诔、赞传、杂著等分体编列。唐氏文论及诗作皆以“直据胸臆”为旨,文风简雅精深,辞意明畅,考索议论既深,得唐宋文之遗风。通篇手书上板,字体软美可人,刊刻抚印俱佳,堪为初清写刻本之精品。唐顺之 (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明中叶抗倭名将,文学家。学识广博,通晓天文、地理、数学、乐律。推崇唐宋古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拍品卷端钤印“积学斋徐乃昌藏书”。书内通篇朱笔圈点,天头批注极多,内容丰富,颇可研读。25.1×15.9cm无底价2218学规类编二十七卷 全〔清〕河南·张伯行著清康熙四十六年正谊堂原刊本一函八册 竹纸提要:辑录宋元明程颢、程颐、朱熹学派有关修身、治学的规则和方法编成。以《朱子白鹿洞教条》开首,《朱子学校贡举私议》作结。包括《程董二先生学则》、《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等著名学则、斋规等。拍品为此书最早刊本,极为少见。竹纸精刊,开本阔大,较为初印。26.4×17.4cmRMB: 28,000-40,0002212苍梧词十二卷 全 〔清〕武进·董元恺著民国二十一年董康诵芬室刊本一夹四册 白纸提要:是书又名《董舜民词集》,内收董氏小令、中调、长调 600 余首。纸墨精良,刊刻一流,不失为民国印书之精品。黄裳曾云:“此苍梧词近人董康照原刻重雕本也,颇精好,殊不亚于双照楼所刊诸种 ......”。所谓“照原刻”之原刻系康熙本。董康系董元恺裔孙。元恺字舜民,顺治举人,因奏销案遭黜。清初词名家,全清词录其词六百余。28.3×17cm无底价·古籍印谱一览·2416苏氏印略一卷 全(初印单行本) 〔明〕苏宣篆刻并辑明万历未分卷前钤印本一函一册附箱 白棉纸提要:是书为现知《苏氏印略》未分卷前最早单行版本,此版本收印 272 方,也较其它单行本为多。属明代珍罕印谱。《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苏氏印略》随钤盖随刻印分为一卷、二卷、三卷、四卷四种版本。单卷本国内公藏著录极罕仅见国家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有藏,中国书店有拍过(29.9 万元成交),且都不同。早期单行本特征参考:一、版心尚未分卷。此本与国图本每页版心上方处仍镌“苏氏印略”字样,下方处均尚未刊刻“卷 xx”分卷字样。分卷本下方处已刊刻“卷xx”分卷字样。故此本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皆未分卷前版本。二、此本与国图本文字及版框线条完全一致,但收录之印不同,明显早于分卷改版后印本。也多于国图、中国书店单行本。三、书前序言与后跋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皆不一致。四、对照此本与国图本,中国书店本刷印皆锋影毕现。五、对照此本收录印数及装订顺序与诸本也不同,此亦为早期印谱未定稿之特征。六、余不规范处颇多:对照诸本,释印文字皆为木刻。而此本释文不同:有直接毛笔手书上去释文的、有刻小饾版钤盖上去释文的。饾版和手写字体与版刻字体完全一致。可见其为同一人所为。皆为早期单行本之明显特征,印谱笺谱灵活性大于此可见一斑。此书首有姚士慎 序言 3 页,次为当平湖俞恩烨《苏尔宣先生印略序》5 页,次正文,正文 23 页收印 272 方,次当湖陆淘撰《印略小叙》3 页。印文内含等明代名家众多:董其昌 2 方、陈继儒 2 方,袁中道,凌蒙初、丁云鹏、黄汝亨、李维桢,李应征、姚士慎、施凤来、吕濬、赵宦光、何三畏、佞佛斋、绣佛斋……等。全书品相上佳,刷印文字锋凌毕现,钤印朱砂印泥陈厚系明代钤盖,白棉纸精印,品相上佳。《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乾隆印谱已为善本,此极初印本现世,原装旧貌,当为印坛至宝。苏宣 (1553-1626 后 ),明代著名篆刻家,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朗公,新安 ( 治今安徽歙县 ) 人,直接取法汉印,又潜心文字结构,开创了泗水派篆刻,与文彭、何震齐名于印坛。他的印风对后世程邃、丁敬、邓石如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印章遍海内,登门求教者甚众。董其昌、陈继儒、孙克弘等人用印多出其手。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艺术类第 936 页。26.5×16.5cmRMB: 58,000-80,0002407酣古集印谱不分卷 全 〔明〕苏晓 黄辰 篆明钤印本一函四册 纸本提要:是谱钤盖于特制蓝色云龙纹边框笺纸之上,用上等朱砂印泥钤印,每页二至六方不等,共收五百零八方印,钤印精美。书首方朔、汪其度序及每印释文均一一抄录。查《中国印学年表》,此谱最早有明崇祯九年苏、黄辑自刻印四册原钤本。原印五百余方曾于明末流入台湾,后给日本人全数持归日本,现原印石存日本。27×17.5cm无底价2414北堂旧藏白石印选手卷 〔民国〕湘潭·齐白石篆钤印本一卷 白纸提要:此手卷做工精良,原石钤拓,收录北堂所藏齐白石篆刻精品而成,其中能见到多方罕见的齐白石多面印,共收印 72 方。卷首印有钱君匋题跋。尺寸不一RMB: 25,000-30,0002415十钟山房印举三十卷 全民国十一年 (1922) 涵芬楼石印本二函十二册 白纸提要:是书原装原函,硃墨两色,品相上佳。《十钟山房印举》是陈介祺编辑的一部大型古玺印谱录,以古鉨、官印、周秦印、金玉陶骨等三十举分类编次,此书的编著,开了集各家藏古鉨印成谱之先河,为空前巨著。26.3×15.2cmRMB: 22,000-30,000孔网拍卖|2023年夏季拍卖会拍卖时间中国书画·名人墨迹2023年10月15日 13:30始古籍善本专场2023年10月16日09:30始西文经典专场2023年10月16日16:30 时间顺延金石碑帖专场2023年10月16日17:30始预展时间 2023年10月10日-10月16日(预展6天)9:30-17:30展拍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328号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C栋孔网民俗典籍博物馆网上预展及同步拍孔网艺拍联盟(www.kongpm.com)孔夫子旧书网app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场拍品详情

封神 :商周第一硬汉,太岁神殷元帅

《封神演义》中的殷郊是条敢作敢当的汉子。

话说当年殷郊、殷洪分别被广成子、赤精子就走,上山学艺,以待武王伐纣时下山,二人可以为母报仇。

然后弟弟殷洪先下山。然后很幸运地遇上申公豹,被一顿忽悠。大概就是儿子怎么可以反老子,简直是忤逆灭伦。值得注意的是,申公豹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大义,没有用江山富贵引诱。殷洪违背下山时誓言其实也说得通,纣王无道,妲己无良,他可以报仇确实没必要投周。

所以《封神演义》里的“天命”就是强盗逻辑。这里不细说,最后殷洪陷入太极图灰飞烟灭。

然后就是殷郊下山。广成子让他桃源洞外狮子崖前,寻件兵器。殷郊来到一座洞府,石几上有几枚仙豆,于是殷郊吃了。

不觉浑身骨头响,左边肩头上忽冒出一只手来。殿下着慌,大惊失色。只见右边又是一只。一会儿忽长出三头,六臂,把殷郊只唬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只见白云童儿来前叫曰:“师兄,师父有请。”殷郊这一会略觉神思清爽,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多生一目,愰愰荡荡,来至洞前。

雷震子说这个剧情他熟得很。

广成子传与他方天画戟,又将法宝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付与殷郊。下山前,殷郊同样发了个誓:

广成子曰:“徒弟,你且住。我有一事对你说。吾将此宝尽付与你,须是顺天应人,东进五关,辅周武,兴吊民伐罪之师,不可改了念头,心下狐疑,有犯天谴,那时悔之晚矣。”殷郊曰:“老师之言差矣!周武明德圣君,吾父荒淫昏虐,岂得错认,有辜师训。弟子如改日前言,当受犁锄之厄。”

在大义上,殷郊丝毫不含糊。

申公豹又跑过去那套说辞,但这说不动殷郊。

“老师之言虽是,奈天数已定,吾父无道,天命人心已离,周主当兴,吾何敢逆天哉!况姜子牙有将相之才,仁德数布于天下,诸侯无不响应。我老师曾吩咐我下山助姜师叔东进五关,吾何敢有背师言,此事断难从命。”

于是申公豹换了套说辞,说殷洪被姜子牙所害,灰飞烟飞,死状极惨。这下子殷郊怒了。转头投了商营。

殷郊虽明大义,但抵不过兄弟情深。见了师父广成子,还是硬气得很:

广成子曰:“殷郊,你不知申公豹与子牙有隙,他是诳你之言,不可深信。此事乃汝弟自取,实是天数。”殷郊曰:“申公豹之言固不可信;吾弟之死,又是天数,终不然是吾弟自走入太极图中去,寻此惨酷极刑。老师说得好笑!今兄存弟亡,实为可惨。老师请回;俟弟子杀了姜尚以报弟雠,再议东征。”广成子曰:“你可记得发下誓言?”殷郊曰:“弟子知道。就受了此厄,死也甘心,决不愿独自偷生!”

你和我说天数,敢情兄弟不是你的。既然报仇我要受犁锄之厄,那就受去吧。

《封神演义》中对抗天命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是不信命。可殷郊信,但依然直面自己命运,说殷郊是“封神”第一硬汉,没毛病吧。

殷郊的结局堪称壮烈,姜子牙这边动用了离地焰光旗、素色云界旗、青莲宝色旗、戊己杏黄旗才把殷郊逼入绝境:

四面追赶,把殷郊赶得无路可投,往前行山径越窄。殷郊下马步行,又闻后面追兵甚急,对天祝曰:“若吾父王还有天下之福,我这一番天印把此山打一条路径而出,成汤社稷还存;如打不开,吾今休矣。”言罢,把番天印打去。只见响一声,将山打出一条路来。殷郊大喜曰:“成汤天下还不能绝。”

我想象到,一位孤胆英雄,被命运围剿,依然孤独的反抗,本以为找到一线希望,然而命运的捉弄近乎残忍!

燃灯道人亲自出手,把殷郊夹在两山之间,只露出头部。最后武吉犁了殷郊。

殷郊精魂不灭,去封神台前还跑去纣王那儿劝诫一番,此前只有闻太师如此。可见,殷郊至死,都是一位大情大性之人。

话说《封神演义》之蓝本《武王伐纣评话》中,殷郊则是第一主角。被父迫害,逃出王宫躲过追兵,遇到浪子神,授他大斧和神力,后殷郊投奔武王伐纣。一路上斩关杀将,最终手刃纣王。

许仲琳将殷郊的故事做了修改,固然是符合作者正统纲常思想,但也把殷郊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

然后再看看《三教搜神源流大全》中的殷郊的记载。《三教搜神源流大全》本书的主体内容写作于元时,《封神演义》有诸多人物借鉴此书。

书中“太岁殷元帅”一条,即写殷郊。书中说姜后游览禁苑,踩上了巨人留下的脚印,遂有身孕。此内容与《周本纪》中周人始祖后稷的降生如出一辙,很显然是直接抄过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殷郊就是周人始祖也未尝不可。

有意思的来了。殷郊生时,肉球裹体。妲己诬蔑姜后生下的是个妖怪,使纣王厌憎,便把殷郊弃之于外。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此胎牛马不伤,白鹿供乳,神仙申真人见之,以剑剖开,取法名唫叮呶,正名唫哪吒,因为是在殷都郊外捡到的,又给他取了殷郊的乳名。

《封神演义》中哪吒出生的故事原来取自殷郊。而哪吒在《三教搜神源流大全》中的词条为“那叱太子”: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噉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哪吒反抗父权的故事也是源于殷郊。

殷郊七岁时知其身世和生母惨死,决意报仇。在师父申真人的指点之下,在天妃八宝洞中取得黄钺、金钟(后来成了原著中的宝贝番天印、落魂钟),下山收服贙神、鸦将(后来成了原著中的温良、马善),接着在扫帚山斩杀十二丧门哭鬼骷髅神,悬首挂劲胸而回。

商周决战牧野,殷郊奉命下山助周为前锋,杀得70万纣师倒戈。即入摘星楼擒斩妲己,妲己死时“妖容炫目,无忍杀者”——这点在《封神》中也有写到,殷郊以斧斩之。最后玉帝召入天庭封神。

殷郊被封为太岁神,“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我国民间对太岁的信仰源于我国古代“太岁纪年法”,这里也不细说。有兴趣自行了解。

太岁是凶星,也符合殷郊凶恶的形象。《荀子·儒效篇》云: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也许殷郊和太岁发生联想源于此吧。

按说一甲子六十年,有六十位太岁神,殷郊只是其中之一。民间有“犯太岁”之说,每年都有冲犯太岁的生肖,如属该生肖者,需要祭祀太岁神一年,以求太岁神保佑自己消灾免祸。有各种六十位太岁神的版本,这里不一一说了。

民间还有“不要在太岁爷上动土”的俗语。民间传说人们在造房屋、兴土木的时候,正门的方向是绝不能正对着天上的太岁星的,否则,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了,这就是要走厄运的。

大家再想想《封神演义》中殷郊遭犁锄之厄,想来更好理解了吧。

《道门四帅符秘》,明清时期道教抄本。

道教民间抄本古籍,温殷杨高四帅符秘。内容包括——温元帅雷符,殷元帅安土符,杨元帅铁章符,高元帅平安符。

道教令牌概览 | 呼风唤雨,召神遣将

转载自原创李远国,李黎鹤 龙虎山道教

令牌为道教重要的法器之一。在各种道教科仪或法事活动中,令牌是较常用的法器,应用令牌是道教历代祖师们为了宗教法事活动的需要。道士行科演法时,持以代表天神或者天师,发布号令,役使雷神,护卫道坛,呼风唤雨,召神遣将,或降临法坛,或护送亡魂,或驱邪镇魔,并能驱逐邪崇。

老君令牌

老君令

老君令。正面浮雕太上老君,他手捧芭蕉扇,头戴紫金冠,三络长须,微笑慈祥,坐依青牛,牛踏云端之上。意味云游四海。背面最上端刻三台星图,其下为紫微大帝秘讳,由“雨、渐、耳”三字组成,读音“灵”,共二十八划,象征二十八星宿。最下端为“五雷号令”四字。两侧刻阴文“敢有不服,寸斩分形”,令牌顶刻“天”字,令牌底刻天罡秘讳“炓”。

天师令牌

天师令

天师令。正面浮雕祖天师张道陵,天师龙眉豹眼,额有天目,鬓角胡髯,头戴紫金冠,双手拱举,跨坐猛虎背上。头上有蜈蚣、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五毒,有驱邪镇宅的寓意。背面浮雕王灵官,头戴紫金冠,怒目瞪眼,额有天目,赤发红髯,左手高举金鞭,右手掐灵官诀,身披金甲,外罩战袍,足踏火轮,威严凶猛。

清微令牌

清微令牌 清 玉质 北京故宫钦安殿藏

清微令牌,宋代清微派所传。据《清微仙谱》载,清微法源自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第九代南毕道将雷法授予黄舜申。

黄舜申遂以擅雷法而闻名京师,受南宋理宗召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赴召,授为“雷渊广福普化真人”。所用字体为道教独有的云篆。正面为清微符,背面为云篆八字。《道法会元》卷五《清微令》:“右令两傍高六寸四分,顶拱起三分,横阔二寸八分,厚九分。”

五雷号令

五雷号令--采自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

五雷号令,宋代神霄派所传。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五云:“右令牌取雷击枣木造成,长五寸五分,阔二寸四分,厚五分。选择吉日,依式造之,四侧周围刊二十八宿名,以锦囊盛之。”正面浮雕一把宝剑,剑柄在上,锋刃在下,剑身蟠绕一条金龙,金龙爪为五爪,缘剑刃而绕至剑柄,龙头在上,龙尾在下,龙身上部带有明显的火焰纹。背面文饰简洁,仅为云篆化“五雷号令”四字。

天皇令牌

天皇令

天皇令。正面浮雕勾陈天皇大帝,人首蛇身像。天皇左手托日,右手仗剑,蓬头獠牙做愤怒状,双眼及舌头均可活动,周围以“讳”环绕。顶部的“泓”“澄”“明”代表三清的“三天内讳”,其下的讳字为元阳上帝(中)、铁师上帝(右)、玄元上帝(左),再下为玉皇(中)、天皇(右)、紫微(左)讳。

在天皇两侧,有雨字为头、门字为框的“天皇系”讳字,天皇下还有雨字为头、耳字为底的三字,为星主讳、天父讳、真王讳,周围以三十六枚雷字环绕,代表雷部三十六将。背面正中为阳刻“天皇号令”符字,中填斗母讳。顶部有雨字为头、口字为旁的甘、毕、利三字,分属元始、道君、老君的“三清讳”,下有炓(天罡)、晅(太阳)、肭(太阴),再下分别为星主讳(中)、斗母阳讳(云)、斗母阴讳(左),在“天皇号令”符底部排列有玉皇、雷尊、天父讳。“天皇号令”两侧有二十字秘咒,成对联状排列,外围以二十八宿环绕。令牌顶部有“心神内讳”——“唵吽吒唎”,每字加一“敕”字组成,底座刻有五方五帝讳“合明天帝日”。两侧刻有“雷威才震霹雳摄”“亨轰滑辣究竟摄”和“天皇伽耶霹雳摄”“轰天霹雳敕煞摄”。

灵官令牌

灵官令(资料图)

灵官令。正面浮雕道教护法王灵官,头戴紫金冠,怒目瞪眼,额有天目,赤发红髯,左手持金鞭,右手掐灵官诀,身披金甲,外罩战袍,足踏火轮,威严凶猛。背面纹饰简洁,最上端刻三台星图,其下为“五雷号令”四字。

殷帅令牌

殷帅令(资料图)

殷帅令。正面浮雕道教护法殷郊元帅,背面仅刻“五雷号令”四字。《三教搜神大全》记载,殷帅为商纣王大儿,当他出生时为一肉球包裸,从而遭到苏妲已谗害,令将他弃遗于郊外,任其生死。其时“乌鸦蔽日,白鹿供乳。适金鼎化身申真人经过,但见祥云蔼蔼,紫气腾腾,毫光四起。真人近而视之,乃一肉球。曰:此仙胎也。将剑剖球,得一婴儿,即抱归水濂洞,求乳母贺仙姑哺而育之。法名金叮奴,正名金哪咤。

又缘其弃郊之故,乳名殷郊。”后修真得道,于天妃八宝洞中得黄钺、金钟,收伏“贙神鸦将”;又应真人令往扫帚山,征讨十二强人,“乃十二丧门哭鬼骷髅神。帅即往尽戮之,悬首挂颈胸而回。真人遂令其助周武王伐纣,元帅率雷震子等,勇为前锋,显威杀敌,并亲斩妲已以报亲仇。玉帝闻其有孝慈之德,又有斩妖之勇,乃敕封为地司九天游奕使至德太岁杀伐威权殷元帅。元帅束发作髻,项下串挂髑髅,左手持斧钺,右手执金钟,身披金甲,足踏火轮,威严凶猛。

马帅令牌

马帅令(资料图)

马帅令。正面浮雕马帅,背面浮雕王灵官。马帅额有天目,头戴三山冠,身著锁子甲,左手执金砖,砖上有一眼目,右手持方天画戟,戟上缠绕一条白蛇,足踏火轮。背面浮雕道教护法王灵官,头戴紫金冠,怒目瞪眼,额有天目,赤发红髯,左手持金鞭,右手掐灵官诀,身披金甲,外罩战袍,足踏火轮,威严凶猛。

清代民间抄本《殷元帅符秘》

殷元帅攒丧符秘,清代民间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