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或应什么意思(或应)

或应什么意思(或应)

肺炎支原体流行下的儿科门诊:耐药但不难治疗,感染高峰预计持续至寒假

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生俞慧菊感慨,今年是她从业3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多的支原体肺炎患儿。

“肺炎支原体存在在大自然中,但由于新冠疫情三年来,习惯了戴口罩与居家的我们,对很多病菌失去了抵抗力。”俞慧菊说,在这个季节,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从流行病学角度出发,我们常常考虑孩子感染的就是肺炎支原体。

俞慧菊坦言,早在今年9月底,不少呼吸、感染科医生就普遍感觉到今年的肺炎病人有增多趋势,为此医院已经加班加点,备足人手和床位,除了感染科、呼吸科基本收满了患儿,其他诸如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心内科、神经科等也腾出床位,用于专治不断增多的肺炎患儿。

在俞慧菊的门诊中,10岁以下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占据多数,而在院治疗患儿中,有些在服药后病情仍无缓解的患儿发展为了重症肺炎患儿,甚至一些人还出现了“白肺”。按照医院规定,“白肺”患儿将会被送往抢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同样,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最近主要面对两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一个是支原体肺炎和流感,一个是手足口病。其中,支原体肺炎处在流行高位。医院发热门诊、内科门诊10月以来的监测数据看,在送检的呼吸道标本当中,支原体的检出率大概占到了30%,处于检出高位。“往年一般处在5%-10%之间,10%已经比较高了,今年流行的水平更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曾玫表示。

支原体肺炎流行后,耐药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曾玫表示,早在2010年前后,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很明显,现在耐药率已经达到90%以上。“支原体感染虽然会引起肺炎,但临床的重症比例并不高,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没有太多困难,还是有不少药物依然是支原体肺炎的敏感抗生素。”

除了支原体肺炎,曾玫认为,公众还要对流感提高警惕。在俞慧菊看来,秋冬季节原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且呼吸道疾病大多具有传染性,但像肺炎支原体等并不一定会被列入传染病,但仍然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预计这一波高峰将可能会持续到寒假。”

门诊:有患儿不发烧,却感染了肺炎支原体

10月20日下午4点半过后,是夜门诊时间。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儿科门急诊大楼挂号处,仍然不断有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就诊患儿中,多数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而在雾化区、输液区,放眼望去也都坐满了患儿。

接近傍晚5点,家长黄宇(化名)带着7岁孩子小轩走进俞慧菊的夜门诊。

小轩是一名复诊肺炎患儿。早在10月14日,他就出现了发烧,起初一家人给孩子吃了美林退烧,但未能“压”住。10月16日,小轩被带来医院就诊,做了检查,也拍了CT,一查发现是乙流,还感染了支原体。在此后的四天时间内,他反复发烧,退了又烧起来。

“已经反反复复发烧了一周多,阿奇霉素吃了5天了,前一天还在发烧,38摄氏度,已经挂了一天水了。”让家长黄宇担心的是,持续一周多的发烧,让孩子的体重从53斤掉到了51斤。

6岁的小希也是一名复诊患儿。10月16日他因为咳嗽,被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没有呕吐、没有腹泻,甚至没有发烧,但咳嗽了4天,做了雾化治疗,还吃了阿奇霉素、红霉素,原本的咳嗽症状一直没有好转。经检查,小希也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IGM弱阳性。

“支原体抗体一般在发病后5天才出现,如果是重症的患者会在发病后10天才出现,越后出现代表病情越重。”俞慧菊表示。

记者观察下来,在俞慧菊的夜门诊中,5-7岁就诊患儿居多,被发现存在肺炎的比例很高,他们大多有发烧、咳嗽等症状,但也有一些是只有2、3岁的患儿,大部分经过药物治疗后能得到改善。俞慧菊表示,从流行病学角度出发,这个季节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常常考虑孩子感染的就是肺炎支原体。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上升,“支原体肺炎”在家长圈中的知晓度也在不断提高。汪萌(化名)带着4岁患儿小昀来看诊时,就问医生:“我家孩子昨天下午从幼儿园回来就发烧了,最高烧到了40摄氏度。今年听说肺炎特别厉害,不知道是不是支原体肺炎呢?”

2岁半的小逸在10多天前就出现了发烧症状,随后被诊断出肺炎支原体抗体弱阳,服药治疗后烧退了,但咳喘一直没有停。前来就诊时,小逸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来了,“我们一家人都感染了肺炎,大人的症状不要紧,但偏偏就孩子一直喘气,一直看不好。”小逸的奶奶有些紧张。

针对发烧、咳嗽等患儿的病原体检测,俞慧菊表示,往往会开具一个呼吸道五联检,其中涵盖肺炎支原体IGM、肺炎衣原体IGM、合胞病毒IGM、腺病毒IGM和柯萨奇B病毒IGM。

引起重症比例不高,患儿预后情况都比较好

俞慧菊表示,当前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感染科,10岁以下患儿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有一些重症病例,但目前没有死亡病例。学校教室、不通风的居家环境等一些密闭空间,是导致肺炎支原体传播的一大途径。此外,也有一些年龄在2-3岁之间的学龄前患儿,主要是在家族感染的原因居多,“支原体肺炎尽管不被定义为传染病,但它有一定的传染性,老人、家长都会传染给孩子。”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最近主要面对的是两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其一是支原体肺炎和流感,其二是手足口病。其中,支原体肺炎处在流行高位。

曾玫表示,从该院发热门诊、内科门诊今年10月以来的监测数据看,在送检的呼吸道标本当中,支原体的检出率大概占到了30%,处于检出高位,“往年一般处在5%-10%之间,10%已经比较高了,今年流行的水平更高。”

而在综合性医院,成人感染肺炎支原体的病例并不高,老年人则较少。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徐镶怀表示,该院只接诊12岁以上患者,在接诊的支原体肺炎感染者中,12-18岁青少年居多,体温一直不退,但重症很少。

曾玫还表示,支原体感染虽然会引起肺炎,但重症比例并不高,通常以发烧不退、肺部有症状为主,很少出现呼吸困难。医院在总体应对支原体肺炎患儿上,除了工作量大、门诊负荷量大,患儿的预后情况都比较好。

俞慧菊指出,其实,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更多,南方地区则是在夏秋季更为流行,儿童和青少年是感染肺炎支原体的高危人群。

“当肺炎支原体入侵我们的身体时,可以导致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并不是都会发生肺炎的情况。”俞慧菊表示,判断儿童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更多地需要依赖医生的综合分析,包括年龄、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信息来最终作出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儿童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有些症状则会相对明显,如果孩子出现咳嗽、发热、流涕、喘息、头痛、耳痛、肌肉痛等症状,尤其是伴随呼吸急促或高烧时,应及时就医。

耐药明显,但治疗没有太多困难

支原体肺炎流行后,阿奇霉素上了热搜,耐药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患儿久病不愈。

对此,曾玫表示,这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早在2010年前后,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很明显,现在耐药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虽然有耐药现象,但曾玫也表示,支原体肺炎治疗没有太多困难,还是有不少药物依然是支原体肺炎的敏感抗生素。比如,近年来新一代四环素类等药物依然能产生出敏感性,且该药物很安全。另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也有效,短程使用,它也不会对患儿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包括联合短程的激素治疗,总体上治疗效果还是很好,希望大家不要太紧张,虽然支原体肺炎流行,但危害有限。”

俞慧菊同时坦言,在她的门诊中,虽然阿奇霉素是诊疗指南中首选药物,但是确实存在一部分患儿服用阿奇霉素未见好转,“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针对一些服药仍然没有好转的住院患儿开展耐药基因检测,目前门诊也在开展这项检测,但需要2-3天才能出报告,且并不是人人都需要这类检测。”

俞慧菊进一步表示,虽然耐药率有所上升,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然是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首选用药,若使用一段时间后临床效果不佳,应及早去做耐药检测,考虑改药。

“如果出现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还可以尝试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这也是治疗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虽然这类药物可能导致牙齿发黄或牙釉质发育不良,推荐用于8岁以上儿童,但在临床上用下来还是比较安全的。此外还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这些是治疗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俞慧菊说。

上述专家进一步指出,由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能导致关节和肌肉发育不良,在18岁以下儿童中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如果需要超年龄段使用,则需要在与家属沟通基础上再使用,这类药物往往用在耐药患儿身上较多。

预计感染高峰将持续到寒假过后,还要警惕流感

除了支原体肺炎,曾玫认为公众还要对流感提高警惕。

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今年8月下旬以来的数据看,流感患儿一直处在中等水平流行,患儿没有出现下降趋势,预期流感还要持续到冬春季。曾玫建议家长提高流感疫苗接种意识,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

一些家长疑惑,为什么接种了肺炎疫苗,孩子还会得支原体肺炎?曾玫表示,没有一种疫苗能够预防所有肺炎,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麻疹等。“家长通常理解的肺炎疫苗是肺炎链球菌疫苗,但它不能预防所有肺炎。而且,特别是支原体肺炎到目前也没有疫苗出现,是无法通过疫苗预防的。”

“预计这一次的感染高峰会持续到孩子寒假过后。”俞慧菊表示,除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处于高峰外,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在冬春季节也可能会进一步流行起来,同时也可能存在细菌病毒合并感染的情况,因此,这波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并不会那么快过去。

针对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俞慧菊坦言,其实大家经过了新冠疫情,已经有了很全面的认知,“戴口罩肯定是预防呼吸道疾病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同时,保持手卫生、室内多通风,特别是老人和孩子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手段都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效果。”

此外,上述专家建议,对于孩子来说,要预防呼吸道疾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均衡的饮食,这些有助于建立起更强大的免疫力。(陈斯斯 李佳蔚)

来源: 澎湃新闻

中考复习指导:游记类文言文例文解析

中考复习指导:游记类文言文例文解析

一、知识点

阅读方法

1、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

2、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 :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3、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 :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

4、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感:对人、事、景的态度、感情。

二、例题

(一)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熟物     ⑵少北,有悬水百仞    

⑶折处辄为潭       ⑷顾影颓然   

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朝而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11.(4分) 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 看(回看)

一、(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二)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④,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⑤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⑥,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

之。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 既爱 兹 水 之 清 又 爱 其 出 之 不 穷 而 能 使 群 动 咸 来 依 有 君 子 之 德 焉。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②浸:渐渐地。③潴(zhū):水停积。 ④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在若耶山下。⑤秘书卿:秘书监的长官。⑥鰿鱼:即“鲫鱼”。

9.下列给选段中画线句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B.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C.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D.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旁出为四小池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B. 又东北入于湖 皆

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名之曰活水源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12.“诸水族皆隐不出”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喜欢活水源的理由是 。(3分)

9. C.(2分)10.C.(3分)

11. (2分)它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1分),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1分)。

12. (3分)(予)早春来时方甚寒(1分);这里的泉水清澈,源源不断(1分),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1分)

译文: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

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

(三)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2.下面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B 2、B 3、C

(四)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3分)

①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7.①“幽”“怪”“无……不”为参考得分点

幽深的溪泉,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再远都到了)。②略

②“则”“披”“倾”为参考得分点

到了就分开野草坐下,将壶中的酒喝完,喝醉了。

(五)

今年九月十二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必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他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6.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4.①感到奇怪。  ②从前。  

5.是:这。示例: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①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经学的含义分疏及其正名

作者:高瑞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古代学术可以概称为四部之学,以经部为首,甚至自汉武帝以降直至清末,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在古典学术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经学到底指什么,肇端于何时,却历来聚讼,仍待我们仔细辨析。

考镜源流,经学之义,大致有五种说法。第一,以“经”为古代图书之型制。许慎《说文解字》云:“经,织也,从糹坙声。”此一观点从本字入手,以为“经”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与丝线有关。章太炎又推阐此说:“经者,编丝缀属之称……专(传)之得名,以其体短,有异于经。”(《国故论衡》)其以为周秦竹简之书用经线连贯,故书籍也称经;而传记之传,是专的假借,是直接为经服务的。且经最初非专名,而是诸子书之类名,如墨经、黄帝内经等。需指出,章太炎的类似说法当置于其“藏经于史”,化经为文的角度来理解,有很强的时局关切。

第二,前孔子之经。此称《诗》《书》《礼》《乐》等为王官学固有之经,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庄子·天运篇》亦引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不过先秦时有关记载仅是只言片语,未成系统。自刘歆以来,有关“诸子出于王官”说便蔚然风行,此说强调六艺出于周初王官,而后衍生出诸子百家,当然亦包括儒家(盖出于司徒之官),由此又衍生出“六经皆史”等观点,受到王阳明、章实斋等儒者之肯认。而近代以来,康有为等今文家敏锐地发现如果坚持“诸子出于王官”说,虽然使得六艺赅备诸子百家,凸显六艺的整全性与涵摄性,但却一方面使六艺之教与诸子百家杂而不分,未能凸显正统与异端之别;另一方面,六艺之教肇端于王官,则孔子与六艺的关系便显得十分脆弱,淹没了孔子对六经的述作之功。由是反对刘歆“诸子出于王官”说,甚或怀疑刘歆伪造群经、批评刘歆所谓“周公作《周礼》”诸说,强调孔子制作六经,为大地教主,儒家为传经者等鲜明立场。这一说法虽然招致章太炎等古文经学家的批评,但又深刻影响了近代一大批受新式教育训练的学人,可以说为重塑中国学术奠定了基础,而这却非起初争论双方所能预见。

第三,强调经学为经过孔子删述、编辑后之六经(即孔子经典化的六经),抑或可称之为“经孔子订正的先王之典”。如《庄子·天运》篇即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而自汉武帝经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后,开始“推明孔氏,表章六经”,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开始逐渐密不可分。正如司马迁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汉代,一方面孔子因作六经为汉(抑或为后世)立法,而成就其至圣地位(《中庸》“作者之谓圣”);另一方面六经正因孔子手订,且折中于夫子,因而更具权威性与神圣性(《公羊传》言“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文心雕龙》云“道沿圣以垂文”等,皆具此义)。此说法在以今文经学主导的汉代尤为兴盛,因此自晚清常州学派发扬春秋公羊学以来,又再度复兴。尤其在清末受西方进化论影响颇深的《公羊》三世说开始席卷全国,而廖平、康有为掀起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又开始了对古文经学的全面批判,由此却又引发学人对传统经学的全面怀疑与否定,影响了近代一批新式学者。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为例,其从现代学科“扬子抑经”的立场出发,承认“诸子不出于王官”,诸子盖因时势而起,突出其因应时代而生的初始性和独立性,由此强调诸子的开端意义。而冯友兰更是在此基础上斩断了六经与孔子的关系,而仅将《论语》附着于孔子之下,从而使孔子与其他诸家百家无异;同时真正的六艺之学要等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才得以确立。因此,冯氏将诸子到汉初称为“子学时代”;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直至近代经学瓦解,称为“经学时代”。近代学术,经历了由“诸子出于王官”,先秦王官失散走向诸子学的古文经学叙事;转向孔子制作六经,删述之旨,如日中天的今文经学叙事;最终形成子学兴起而后百家争鸣,而后形成武帝时六艺定于一尊的哲学史叙事,并以前者为子学时代,后者为经学时代,可谓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反转,究其始,此说之泛滥康有为可谓是导夫先路。不过,平心而论,无论如何推崇王官体系下的六艺之学,孔子对于圣王谱系与六艺之学的收摄与删述,仍绝不可忽视。可以说,孔子确实是在回应整个三皇五帝圣王谱系及三坟五典等经典体系中,融摄删述整理先王政典,从而形成后世具有一以贯之思想理路的经学体系。因此称经学为经孔子订正的先王之典,并不为过。

第四,宽泛而言,在经学史的视域中,经目不断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皆可称为经学。自汉武帝尊经黜子,建立五经博士后,历代经目屡有变动。汉代《论语》《孝经》为《传》,辅翼六经,甚或称为“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因其重要地位,亦称“七经”。唐代“明经”科考,官方规定“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九经。唐文宗刻开成石经,将经书书目扩大为十二经(加《论语》《孝经》《尔雅》等)。南宋,随着唐宋时孟子升格运动,最终增《孟子》而为十三经,自此经目得以确立,再无变动。此一经目扩张衍生下的作为十三经的经学,应当置于经学的现实性维度下来理解,可以说体现的是经学的历史维度或者世俗性维度。需要说明,迁子为经、经目扩张的脉络表明,经书的性质和范围绝非是排他的、封闭的,在其独尊、权威的表象下,隐含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学术品格,体现出适应时代精神与社会情境的强大融摄能力。某些子书升格为经,给经书系统注入新的文化要素,拓展了经书的思想容量,使其以更加坚实和广阔的思想基础来吸纳各种同质或异质,本土或异域的文化资源。但自宋代十三经确立以来,鲜有变化,又说明,经目的扩张并非漫无目的、率性而为,其遵循的原则,与标准非常之高,从而确立了经学的权威性。

第五,经学常常被视为常道、常法,或称普遍性,这是经学在经学时代最为流传广泛之定义。如《诗·小旻》毛传称:“经,常也。”《孝经》郑玄注:“经者,不易之称。”刘熙《释名》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文心雕龙·宗经篇》亦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在经学时代,历代学者几乎皆认同经学是圣人为万世之垂法,具有普遍性。直至清乾隆时四库馆臣之说可谓盖棺论定:“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又言,“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连晚近开眼看世界的大学者严复亦强调“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天演论》)。甚至晚近学者如熊十力亦称:“经者常道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无时而不然也,无地而可易也。以其恒常,不可变改,故曰常道。”(《读经示要》)李源澄亦称:“在吾国人心目中,国家之法律不过一时之规定;而经学则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存。董生言‘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也。经为明道之书,故经学为万古不变之道,故吾以为以常法释经学,最为得当。”(《经学通论》)正如《白虎通·五经篇》所言:“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在古典时代,人们坚信,正因为五经禀自于天,圣人仰观俯察,效仿天地而作五经,天具有恒常性,可知五经亦有恒常之义。因而对圣人和五经的敬畏,亦包含着对天命的敬畏。

需指出,无论经学含义如何聚讼,在经学视域中,天道、圣人、经典,须臾不可离。《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郑玄与皇侃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分别对应天道、圣人、五经典籍(《论语义疏》)。《文心雕龙·原道篇》云:“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其称此三者为“文之枢纽”,所论对象虽为文体,然溯其源则是由其对经学深切体认而来。盖道为生生之本源,圣人体道而推行王道教化,其文明谱系之展开即为道之全体,并据天道伦常而制作经典以垂法后世,经典最终成为承担圣人之道的核心载体。同时,在两千多年的经学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一代都有一定的思想转进与学术特色。其中有剿袭前代、守先待后之说,也有遭受冲击、标新见立异说者。一言以蔽之,经学的展开或亦可借鉴“照着讲”和“接着讲”来说,“照着讲”的大多数是守先待后的经师,秉持“师者传道受业”的古训,将经典传承下去;“接着讲”的大多数是应对、解决危机的世儒,秉持“经世致用”的古训,将时代交予经学的使命承担起来,并寻求经学的新生,但往往仍然是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演绎、重构、新阐以发掘其潜在命题(“贤者圣之译”),而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意,早已寓于其中。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