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开悟的9个表现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的大海中游走,试图寻找幸福和健康的秘密。
事实上,生活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里,隐藏在日常的小细节中。
当我们逐渐开悟,上天会向我们传递信号。
文先生将为大家揭示一个人开悟后的9个表现,这也是走向幸福与自由的9个步骤。
正面思考的力量你是否注意到,对同一件事情,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一个人开悟的第一个标志是改变思维方式。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而是选择看到事情的积极面,这也是一个人内心成熟、更具智慧的开始。
从现在起,放弃所有的坏情绪,正向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方能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思考力量。
享受专注带来的愉悦虽然手机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身心疲惫。真正开悟的人知道如何合理使用它,使其成为助力而非负担。
一刷一小时就过去了,时间如无物,浑然不觉。不如放下手机,沉浸其中,你会发现万事万物的美妙和沉浸式快乐。
专注是帮助人生提升效率更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品质。
对待“别人眼光”的智慧有时,过度敏感会让我们失去与他人的真实连接。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畏手畏脚,束缚住自己,迈不开拳脚。
开悟的人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小事情影响大局。
最大的人脉是自己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有价值,有时候,静下心来,与真正的朋友深入交流,远比浅尝辄止的社交更有意义。
“你最大的人脉就是你自己”,掌握了这一点,才明白靠人终究不如靠己。任何外在的关系都只是表面的热闹,唯有沉淀的自我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坏习惯的长期代价无论是吸烟、沉迷手机还是过度饮酒,坏习惯总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我们。开悟的人不会等到身体发出警告信号,他们会提前认识到坏习惯的后果,并努力改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你有任何的坏习惯,没有关系,从此刻开始我们一起戒掉。
饮食与健康的关联“你是你吃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俗语。合理的饮食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精神更为焕发。一个人真正开悟时,他会重视食物的来源和质量,确保每一口都是对身体的呵护。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饭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但是商业的发达,也让我们吃的越来越杂。
身体需要更加干净的食物,食物的干净也会换来身体的轻盈和精神的放松。
情绪决定人生人类的历史充斥着激情、感情和动机。情绪并不只是一时的体验,它们更是决定我们生活路径的基石。情绪是人类决策、行动和反应的核心,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就像过山车,充满了高潮与低谷。当一个人真正开悟时,他会明白情绪的起伏只是一时,而人生的真谛是坚持和勇气。
放下坏情绪,放过自我,当你处于饱满的情绪状态,做事效率提升,也会发现事物更美好的一面。
换个桌椅,换个心情你是否曾感到,在某些环境下,情绪会特别愉悦或沮丧?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开悟的人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个对心灵有益的环境,比如宿舍看不进去书本,就去图书馆;桌子的颜色太过鲜亮,就换个暗色桌椅帮助自己沉静。
运动获得新生无论是冥想、锻炼还是户外探险,适量的活动都能够释放身体的能量,调整心灵的频率。当你发现自己热爱某项活动,并通过它来调节情绪,说明你已经迈出了向开悟前进的一大步。
动起来吧,走出房间,走出小区,哪怕只是做做操,那也会让就困于桌前的身体得到疏解。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护身体,是与自我和解最重要的一步。
写在文末:开悟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我们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上述九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加珍惜当下,朝着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迈进。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开悟的理解和更好的建议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和讨论。
开悟后人的五个变化,从头到脚获得新生
开悟是指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通过顿悟或者领悟,突然开启了自己内在的智慧,实现了对于生命、宇宙的真正认知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状态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人一旦开悟之后的变化是惊人的,主要从五个方面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外貌上的惊人变化:开悟后的人的外貌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变得更加年轻、有光彩,面容舒展,目光明亮,更具吸引力。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心灵和精神都得到了平衡和协调的原因。开悟后的人会更加注重身心的健康,经常锻炼身体、养护身心,所以外在形态会变得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气质上的惊人变化:开悟后的人的气质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气场更加强大,自信、从容、淡定,内敛、不张扬。开悟后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会更加真诚、坦率、善良,充满爱和包容。他们更具有智慧、清晰的思维,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轻易失去自我。
个性上的惊人变化:开悟后的人会更加清醒和平和。他们不再被困扰于现实的种种问题,不再为了名利和金钱而忙碌,而是将生命的重心放在内心的发展上。开悟后的人也会更加有耐心,对待生命中的每个人和事都会更加平等和善良,不会轻易生气和焦虑,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人生的变幻和挑战。
观念上的惊人变化:开悟后的人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更加开阔和深刻,可以更好地看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开悟后的人更加注重内在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自我超越,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和享受。
行动上的惊人变化:开悟后的人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循内心的指引,不再为了外在的奖赏和惩罚而去行动,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动机和意愿。开悟后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去行动和实践内心的信仰和理念,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改变世界。他们更加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更加理智地去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但是,开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人们长期的修行和探索,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但只有通过开悟,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找到内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南怀瑾:不把《大学》、《中庸》学好,你学佛,学道也不成
前 言
《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
《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习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
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
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不能去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天地,到达中和的境界。
“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
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
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
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不是见性!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
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两个字,未听清)那个脾气,怒,很怒!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开悟并不神秘,只要你打通大脑的这些原理
于是,读我书的时候,你要带着如下这些疑问读:
如何才能让神经元长出突触?如何提升神经元信号的速度?如何弱化原有的本能神经元网络?如何在本能神经元信号激活后,相关的调节回路也能够跟着激活,实现调节的目标?本能自动化的开关是“环境”,环境出现,神经元自动化活化,情绪产生,觉察编码的一大目标,就是不断地感知这个“本能控制模式”的事实,最终认定:“环境决定论”的威力。
这是情景的威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把人性的解决方案定义为:“我们必须在生活中觉察与编码”,因为我们要实现调节或重构本能网络,那么首先就得不断地观察它,琢磨它,看清它。
这是“两个世界思维”的方法论:“用知识来整顿生活例子,用第一性原理来编码本能。”
我把神经元信号简化为两种“情绪”:苦与乐;
这就是大脑的“趋利避害”本性,神经元的所有信号的本质就是这两类东西,我把它锁定为:“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
于是我们的大脑就变成:“有快感,它就去【做】”,没快感,它就呈现为痛苦,让大脑逃离。
这是驱动大脑的第一条基本原则。
大脑的第二条原则:“锚定,升级与反馈”,这是第二个核心,我们如何让大脑沉浸在一个事情里面,让思维与意识能够按我们的意志执行,需要精确地运用这两条原则。
这些知识点是书中重点解剖的内容,而我现在的文章和例子,几乎不会再“啰嗦”展开这些知识,因此,《大脑觉醒》是我所有后续课程或文章的“地基”,我们能否清晰地打通这些知识点,首先意味着你能否看懂我在现在的文章里面所分析的每一个生活例子,其次才是你能否应用,真正地在生活里面践行。
能量背后的:一系列演化物理学与宇宙学的奇点答案是:“一切都是能量”。
人性也不例外,因此,我在构建对大脑相关知识的理解时,花了2年以上的时间去打通大脑的底层:“到底能量的一系列演化是如何影响着大脑的特征的”。
这个概念最终呈现为“动物脑与前额叶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到该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比如:
到底是谁是的“老大”,谁主宰着谁?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各自的特征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会提出:“自我+自他 = 100%”?;为什么本能是决定性的,占比高达99.99%?为什么人生的答案是不断地降低本能【自我】的比例,同时提升自他的比例?;如何才能真正“解开前额叶”的高精密逻辑能力?为什么觉察就是前额叶?为什么要时时刻刻的自我怀疑?为什么我现在的人生信念是:“能量因果循环”?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理解,必须从能量层面开始构建,否则我们一定无法精准地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更无法实现我们想要的状态。
比如老子的无为,与佛陀的苦行或出世,包括前文指出的: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开悟,到底我们在干嘛?”;“为什么老子会提出无为,他到底在针对什么”;对所有这些文化的理解,必须从能量这个底层出现来构建。
这个底层,如果你最终看懂了,就会明白我提出的这些概念的奥妙之处。
此时,你也将明白,为什么大量哲学家会提出“自我怀疑”的概念。
所有这一切,并不神秘,也不迷茫,因为都可以在大脑里面找到相关的答案。
这就是《大脑觉醒》中的重点内容,请一定要全面打通,特别是,这个过程将会涉及到,你必须去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物理学的,宇宙学的。
这将是一本值得不断研读与琢磨的书。
庞大工程我前文对“庞大”进行加粗,你必须意识到,即使你全部掌握了所有这些知识,就如我现在一样,倒背如流,但是,我依旧每天在生活里面,精进,编码,琢磨和感知8小时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修正,重构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工程”。
这种庞大正在于我们面对的是“本能网络”,同时我们运用的工具又是如此“脆弱的前额叶”,这两个现实意味着,生活里面的每一个情景,都将会成为我们的“难题”。
即,即使是同一个情景,我们也得不断地重复编码与强化。
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情景里面“波动与漂移”,状态时好时坏,不断反复,编码的东西,时而有效,时而无效,这就是本能网络的地位【它表征底层的力量】。
因此,波动与反复将成为常态。
这是庞大工程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前文描述的是一个情景,而本能网络有无数情景。
这两个现实意味着这将是一个“终身精进的过程”。
于是,读完《大脑觉醒》后,我们才开始“出发了”,才开始上路了,真正重要的,将是后续的所有精进与编码,我把这个过程表达为“输出”。
大脑在输出的时候,编码的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设置星球来引导大家进行编码【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大家进行输出】。
写到这里,我有些失落,因为它太难了。
大脑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一点点的偏差,都会导致编码无效,它意味着大量的普遍用户将不可能达成,一辈子都不可能,前前后后,有太多难关了。
反过来,这些难度,又让我有些振奋,它意味着,我还可以不断研究下去,不断地为用户呈现更为简洁的方案。
本书还包括但不限于更多相关原理如下:
大脑的情绪机制,恐惧中心与杏仁核,多德森定律,大脑的决策机制,镜像神经元与共情力,省能法则与类比【相对式用智的规定性】,记忆力原理,主意识与潜意识。
涉及到的关键词:
意识,主意识,潜意识,思维模型;记忆力,知识,理性逻辑,前额叶;编码,觉察,感知,整顿,用心感受,心;本能,念头,动物脑,自动化,感性,潜意识,多线程,直觉;前额叶,总裁脑,理性逻辑,主意识,单线程,注意力,专注,自我怀疑;情绪,能量,感觉,情感;痛苦,恐惧,焦虑,担忧,害怕,失眠,抱怨,烦躁,生气,紧张;理想主义,完美主义,情怀,匠心,梦想,追求,自由,智慧;主动思考,创新,独立思考,独立行为;深度思考,大信息量;利他,感恩,慈,真善美,自他,内心宁静,胸怀,谦虚与包容,能量因果循环,平衡,稳定,中,对称,和谐;自我,自私自利,恶,私心;知行合一,正念,入定,修行,空,灵性,觉醒,开悟,觉悟;有意识,自主意识,旁观者,有知,自主;无意识,无脑,无知,潜意识,自动化,被动,遮蔽,在其中,局中人;无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