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一,拼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一,拼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制定的《周礼》一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直到今天,人们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还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周礼》的影子。

我们都知道夏末商初有一个工作经历和周公极为相似人物叫做伊尹。

他辅佐成汤灭掉了夏王朝,成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汤的儿子太甲。

太甲这个创二代,刚继位的时候不务正业。 伊尹就把太甲流放到了偏远农村劳动改造,自己摄政。

3年后还政于太甲,自己退居臣位。

周公一直以伊尹故事对外宣传自己的摄政行为,而不是要取而代之。在摄政7年后周公同样归政于周成王。

周公旦是周文王四子,在武王灭商过程中立下大功,受封于周地,史称周公。

灭商后武王把曲阜封给周公,国号鲁,却仍把周公留在身边咨政。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后周公摄政。所有政务皆出自周公之手,周公继续武王在时的内外政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公每天工作兢兢业业,洗头的时候,洗着洗着,听到有人求见,就把头发先扎起来先处理政事,洗一次头多次被打断。

吃饭的时候,马上把吃到嘴里的饭吐出来,先接待来访者。常常吃一次饭,会被多次打断。可见周公当年是何等的呕心沥血操劳政事。

三国时期的曹操有一首诗《短歌行》当中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对周公这种工作作风的推崇,并表明自己只想做周公而不是代表自己做皇帝。

周公还政于周成王后,没有继续留在周都城镐京,而是到了现在洛阳附近营建东都。这样西周就有了两个都城。史上称镐京为宗周,即诸侯之宗。东都建自成王在位时,故称作成周。

东都的建立一方面使周公旦离开权力中心,表现出完全归政给成王的政治姿态。

另一方面,东都更靠近中原地区,使得周对各诸侯国的威慑增强。成周建成后不久,周公病逝。周成王感念周公的卓越功勋,把他安葬在周文王的陵寝旁边,以表示自己没把周公当作臣子一样对待。

并准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并拥有全套周王室规制的仪仗。在整个周王朝只有周天子和鲁国拥有这样的规制。这也为孔子推崇《周礼》提供了必要条件。

周公东征的时候封自己的长子伯禽为鲁国国君,三年后伯禽回京述职,周公问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来。

伯禽讲述到了鲁国如何废除当地人原有的礼教和风俗,如何用周礼来要求他们遵守。

所以用了三年才做到了移风易俗。而姜子牙封到了齐国,仅仅5个月就回京述职。

周公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姜子牙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后来听说鲁国用了3年时间才回京述职,感叹道,后代的鲁国一定会向北臣服于齐国的,执政不简化程序,民心就不会与国君亲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有一次和姜子牙辩论关于诸侯国官员体制的问题,周公认为一切都应遵照《周礼》,用人唯亲,以血缘为纽带从上至下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这样可以保证世世代代都是同姓之国;姜子牙主张用人为贤,一个人和国君血缘关系再近,如果他不贤能,也不能进入核心。

相反,只要这个人贤能,即使与国君非同姓同宗,也可以进入官员核心。

历史验证了两人的治国理念,鲁国因为太看重血统,造成国内为争君位,骨肉相残事件不断,陷入长期动乱。最后被楚国所灭。而齐国也因为对卿大夫的过度纵容,终于酿成了田齐代姜齐的悲剧,不过齐国也是越来越强大。战国当中它也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

中华古诗词中的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东汉末年,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下一篇千古绝唱《短歌行》,诗的最后两句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显示了曹操的壮志雄心,即效法周公“一饭三吐哺”,争取天下贤才。

然而,周公何人也?此典何来?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健在的时候,旦不同于其他的儿子,身为人子的他非常孝顺,忠厚仁爱。等到武王即位,尽心辅佐武王处理许多政事,为武王出谋划策,讨伐商纣,到达牧野,作了一篇《牧誓》,即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激励将士们奋勇向前。杀了商纣之后,又辅助武王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杀牲畜祭祀,把纣王之罪告于上天及殷商百姓。释放被囚禁的“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分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为新商王,并派武王的两个同胞兄弟管叔、蔡叔从旁辅佐监督,以延续殷商的祭祀。至于周武王为何灭了老子又用他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呢?史书这样解释:周人若想要征服这样一个国家,一时之间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商朝不同于秦汉及其往后的朝代,它和虞、夏、周一样,都是由一个个强大的部落发展起来的。而部落中的民众,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他们往往凝聚力很强,对自己这个族群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在他们的眼中,周武王只是一个外来者,或者说是一个侵略者。普遍封赏有功之臣以及同姓的亲族。周公旦分封在五帝之首少昊的故墟曲阜,就是鲁公。但周武王不让姬旦去鲁国就封,而是继续留在朝廷辅佐周武王。

武王灭掉商朝后两年,天下还未安定,武王患病,不舒服,群臣都很担心。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祷告:“你们的长孙姬发,积劳成疾。如果你们三位对上天有保护子孙的责任,那就请以我姬旦的生命代替姬发吧。旦灵巧而且有能力,还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而姬发却没有我那么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但是他受命于上天,坐拥天下,能让你们的子孙都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与世上,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敬畏他的,不要坠毁上天赐予他的宝贵生命,我们的先王也将永远的依托于他……”之后,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果然痊愈。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很幼小,仍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驾崩而叛乱,便代成王行摄政之职,持国事。管叔和其他的兄弟在国中诬陷周公要谋朝篡位。周公就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加避讳而行摄政之职,那是因为害怕天下背叛周朝,无法告慰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和文王。三王为天下已经忧劳很久了,现在才取得成功。武王早死,成王年少,为了成就周朝未来的大业,我才这样做的。”

于是,在太公和召公的支持下,周公继续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即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算很高了。但我洗头,吃饭的时间,都有可能要用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后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了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的成语。

但管叔、蔡叔、武庚等人仍然不服,于是率领淮夷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杀了管叔,武庚,流放蔡叔。降伏殷商的遗民,又封康叔于卫国,后来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封微子于宋,为宋国第一代国君。安抚东边的淮夷地区,又用两年的时间终于使诸侯都臣服于周朝。

成王七年,周公以洛邑为国都,营造成周。成王长大之后,能够处理政事,周公便将国家政事交给成王,成王临朝执政,周公“北面就臣位,(恭敬貌)如畏然”。这时,有人进谗言污蔑周公,周公逃到楚国。直到有一天成王意外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很感动,于是迎回了周公。当年的册文大致内容是这样:当初,成王幼小时,生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并把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的病果然痊愈。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婬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也安居乐业。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于是成王特淮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用来褒奖周公的德行。

由于周公的突出功绩和高尚品格,后世将其和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并列为圣人。

周公是何人?为什么后人让他来解梦?他真的能预知未来吗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

(周公)

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

一、顺德谋事。

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继位后,周公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

在攻打商纣王朝的问题上,周公主张“顺德谋事”。一方面以贤治国,使经济和军事都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优良的德性,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还建议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礼相待。

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由于他为人公允,处处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

贤人志士也听闻周武王的名声,纷纷来投,周武王的身边,一时间人才济济。

二、灭商建周。

周公在周武王继位第二年,辅助他在孟津举行会师演习,以此了解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军事实力。

当时积极响应的诸侯达到800多人,许多诸侯不断劝说周武王,攻打残暴无道的商纣王。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

次年,商纣王更加残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

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周武王)

三、辅佐成王。

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

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却并不安定,周公担心有人作乱,于是果断地把成王抱于膝上,代理国政。

当时,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公想夺权,会对成王不利。

周公为了证明清白,主动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苦衷,并得到他们的理解。

管叔和蔡叔见一计不成,又勾结商民发动叛乱。

周公率兵出征,不仅平定叛乱,还顺势收服了东方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四、封邦建国。

平定叛乱后,姜太公建议将俘虏的商纣顽民全部诛杀。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纣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军队驻扎在那里负责监督这些俘虏。

天下初定后,由于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姬姓子孙和开国大臣,都分封为诸侯,并赐给他们封国,让他们到封国去建设家园,同时达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东征平叛)

五、建制设章。

早在商纣王朝时,王位的传承不光可以父子相传,还能兄弟相传。

但这样的传承制度亦有弊端,因为不论传子还是传弟,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引发王室争斗,造成国力衰弱。

鉴于种种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让其他的兄弟都没有争夺王位的借口。

六、完善礼乐。

为了使王权能长久巩固,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将人的身份进行细划,同时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

而不同等级的人,在舞乐上也都有讲究,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舞乐。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

凡是乐队的人数与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分封诸侯)

​七、还政于王。

周公代周成王摄政6年,由于他的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

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

由于周公一心为公,且一直宣传德政,再加上他在还政于周成王时,丝毫没有推诿,因此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渐渐梦中多次出现周公。孔子又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样的话。

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

实际上,孔子说“梦见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学说,与周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对周公为人为政的极大肯定。后人不理解,把周公当成了个“预言家”,靠他来预知未来。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

不过,虽然荒唐,但因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经过孔子大力传扬。因此,才让后人那么迷信他。

(参考史料:《史记·周本记》《论语》)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周公吐哺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典源】《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作“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相传夏禹亦有此事:《吕氏春秋·有始》:“昔者禹一沐而三提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

【释义】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能之士,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周公弃餐、吐哺、吐哺捉发、吐捉、吐握、三握发、发三握、三握再吐、再握三吐、三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思贤如渴、礼贤下士,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弃餐】曹植《误宾赋》:“扬仁恩于白屋兮,逾周公之弃餐;听仁风以忘忧兮,美酒清而肴甘。”

【吐哺】《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北史·李元忠传》:“本言公招延俊杰,今闻国士到门,不能吐哺辍洗,其人可知。”李峤《麟》诗:“若惊能吐哺,为待凤皇来。”

【吐哺捉发】韩愈《复上宰相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吐捉】《汉书·王褒传》:“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空之隆。”韩愈《和李相公览物兴怀》诗:“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

【吐握】《汉书·萧望之传》:“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李中《哭故主人陈太师》诗:“车鱼郑重知难报,吐握周旋不可论。”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一出:“老师相为国吐握,真不啻周公矣。”

【三握发】陆游《老病谢客或者非之戏作》诗:“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仅可小低头,”

【发三握】苏轼《次韵景仁留别》:“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三握。”

【三握再吐】萧绎《上忠臣传表》:“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诗》秋《礼》,早蒙丹扆之训。”

【再握三吐】沈约《豫章文宪王碑》:“谦以备物,贵以在身,再握励已,三吐忘倦。”刘孝绰《司空安成王碑》:“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

【三哺】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五十韵》:“重士过三哺,轻才抵一铢。”

【一沐三握】《汉乐府·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一饭三吐】任华《送李彝宰新都序》:“其接宾客,则宜一沐三起,一饭三吐焉。”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全本《周易全解》整理汇总

全本《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汇总

中华饮食文化——《饮食的那些事》全本整理汇总

全本《民国名家随笔散文》整理汇总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