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值受死大事勿用(日值受死)](/d/pic/x/1699.jpg)
官方通报!核辐射超标1000倍,致癌
据10月22日海关发布微信公众号报道:
近日,辽宁大连海关所属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在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
经现场关员复查,该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
仪器分析结果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另据法治日报2023年7月5日报道:
沈阳海关所属沈阳桃仙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发现一名旅客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现场关员遂对其拦截进行复查。
经查,该旅客携带的15条黑色椭圆石头制、性状近似鹅卵石的“保健石”项链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到46.85μSV/h,超现场本底值468倍。经放射性核素分析,该保健石中含钡-133,钍-232两种放射性核素,其中钍-232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据悉,该旅客计划将15条“保健石”项链赠送给亲朋好友,境外卖家称,该保健石项链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养生保健、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等功效。
综合:海关发布、法治日报
来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2023年4月23日五行穿衣指南
人们在生活之中都希望有一个好运气,但是难免会遇到低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提升运势,而五行穿衣就是不错的方法,无论你现在身处何种境地,穿着和色彩都是非常重要的,越不顺越要用心打扮自己,这代表了你的生活态度,好运就是这样吸引来的。否则,有人想拉你都抓不到你的手,而生活态度就是这双“手”,至少要让别人看到你逃离困境的渴望。
2023年4月23日五行穿衣 4月23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最旺运2023年4月23日大吉色:蓝色、灰色、黑色
2023年4月23日次吉色:杏色、白色、银色、金色
2023年4月23日不宜色:米色、黄色、棕色、咖啡色综上所述,2023年4月23日为辛亥日,五行属金,今日穿蓝色、灰色、黑色的衣服最旺运,提升个人运势,大吉大利!
2023年4月23日黄历宜忌查询公历/阳历: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金牛座
农历/阴历:2023年三月 (小) 初四 属兔
今日相冲:沖蛇(乙巳)煞西
彭祖百忌: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亥不嫁娶不利新郎
今日岁次:癸卯年 丙辰月 辛亥日
今日五行:钗钏金 危执位
今日胎神:厨灶床外东北
今日所宜:【日值受死 大事勿用】塞穴 扫舍
今日所忌:【日值受死 大事勿用】余事勿取
闭日:吉日与凶日的象征意义及历史记载
引言:
在民俗传统中,闭日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对闭日有着各种吉凶的观念。然而,闭日究竟是吉日还是凶日,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引起人们的争议和好奇。本文将深入探讨闭日的象征意义、历史记载和民俗传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闭日的含义与文化背景。
一、闭日的象征意义
1. 止息休养:闭日象征一种停止工作和休息的状态,人们可以在这一天放松身心,远离繁忙和压力。
2. 祭祀与忌讳:在某些宗教和信仰体系中,闭日可能与祭祀、禁忌和避邪有关,人们避免进行特定的活动或举行特殊仪式。
二、闭日的历史记载
1. 《周礼》:在中国古代《周礼》一书中,记载了闭日作为祭祀的重要时间节点。闭日被视为特殊的日子,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
2. 《岁时百问》:明代李时中所著《岁时百问》一书中,对闭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认为闭日是宜停工休息的日子。
三、闭日的民俗传统与解读
1. 闭市闭店:在一些传统的市集或商业区,闭日被视为停业休市的日子,商家停止营业,人们放假或进行特定的宗教仪式。
2. 忌讳与避邪:在一些地区,闭日被认为是凶日,人们忌讳进行重要事务,以避免带来厄运或邪灵的干扰。
四、吉凶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异
1.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对于闭日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地方将闭日视为吉日,而另一些地方则认为是凶日。
2. 文化差异:闭日的吉凶观念也受到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文化对于闭日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结语:
闭日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存在各种吉凶观念。它既象征着休息与放松,也可能与祭祀、禁忌和避邪有关。在中国古代文献和民俗传统中,对于闭日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解释。然而,闭日的吉凶观念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异,对于闭日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习俗和信仰。因此,无论是吉日还是凶日,闭日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停下脚步,休养身心,遵循当地的习俗和传统,以保持平衡与和谐。
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从“不许百姓点灯”解析古代的避讳制度
引言:
《说文解字》当中说,古人在撰写文章或者发表长篇大论之时,于遣词造句一道颇有讲究。
其中最惹人注意的细节,就是古人的避讳。
避天地之讳,避尊者之讳,避父母之讳,避君王之讳,由此可见,古人涉及的避讳字眼可谓是多种多样。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就是避讳闹出的笑话。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若是有人胆敢触碰这一底线,统治阶级必将对其采取严苛的惩罚。
有人因为避讳问题而终身错失科举考试的机会,有人也因为避讳问题而丢了性命,甚至牵连全家全族。
避讳造成了严重的文字狱,也对文学灵活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古代社会有哪些与避讳相关的故事?避讳有着哪些显著的问题?
天地君亲,无一不避唐朝时期,文坛之上可谓人才辈出,在诗歌领域有许多代表文人出现,比如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又比如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李白杜甫二人领衔了整个唐朝的文人,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李杜之外的其他诗人,其文学水平并不在他们二人之下。
比如唐朝时著名的诗鬼李贺,他就是一位令人又爱又恨的诗人。
喜欢他的人总是会被他各种奇诡的用词所折服,恨他的人并不是因为嫉妒他的才华,而是因为常常会因诗中呈现的玄幻主义色彩所惊惧。
他是一位天赋型文人,但他的人生却并不得上天眷顾。
避讳这两个字,断送了李贺的前程。
李贺从小在文字领域天赋独到,并且对文学研究极感兴趣。
不出意外,他将遵从传统的文人晋升之路,参加科举考试,争取获得统治阶级的赏识。
他在乡试过程中的表现十分出色,进士科考试正在前方对他招手,可偏偏在这时,有人向上举报,称李贺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
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字当中有一个“晋”字,而这个字恰好与进士的“进”同音,按照传统文化框架和标准,李贺必须避讳。
这一说法确实有些强词夺理,毕竟两个字只是读音相同,字形完全不同,意义更是毫不相干。
可若是有人抓住这一字眼大做文章,细细深究,李贺只怕也逃不过世俗价值体系的谴责。
他是一个很善于直接表达态度的人,所以在遭到举报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丢下毛笔,扔下纸张,愤怒地出了考场,一去不回头。
从踏出考场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这一生都将参与科举考试。
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避不开进士科的考试,而他也永远无法避开父亲名字中的那个字眼。
现在在之后的人生中不至于抑郁不得志,但李贺的前途毕竟还是因此而受到了限制,每每想到这一点,他总觉得遗憾,却又无可奈何。
僵化而极端的避讳制度,葬送了一个文人的前途,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从李贺的故事中也能看出。古人对于避双亲之讳十分在意,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绝不能轻易说出或写下双亲的名字。
遇到逃不开的字眼,他们通常会采用空格或者改字的方式来避讳。
因为这件事,民间也有不少读书人闹出了笑话。
有一个学子,他的父亲名字中有良臣二字,这就意味着他在读书写字时,不能随意把这两个字读出或写出。
所以在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这句话时,他只能将良臣二字改为爹爹二字,算是用特殊的称呼避讳。
可是这样一来,他所说的话就相当于把自家爹爹比喻成民贼,因此也惹得学堂众人哄堂大笑。
这位学子自己也知道闹了笑话,羞了个大红脸,可除此之外,他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避讳办法。
古人除了避父母之讳以外,还会避君王之讳。并且在这一点上,古人的执行更为严格。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马桶,这个名称其实就是避讳的产物。
在唐朝以前,马桶并不被称之为马桶,而叫虎桶。
它是用来盛放污秽之物的容器,因此人们每每提及这一物品,总是会面露嫌恶之色。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全国上下必须更改这一称呼,违令者杀无赦。
这是因为,他的祖父名叫李虎。污秽之物当然不能与他的祖父同字,所以从那之后,虎桶就改名为马桶。
但是群众总是具有惯性思维,在短时间之内更改常用称呼,很多人一时无法适应,因此民间时不时地还会冒出虎桶这类称呼,让李渊大为光火。
他决定杀鸡儆猴,拿一个人开刀,警告全国上下不得再犯君王之讳。
他要求官府工作人员在大街小巷巡视,一旦发现有人乱用称呼,立即将之逮捕。
大约过了半月,他下令把抓到的所有人砍头示众,而且为了起到警示作用,他还要求京城的老百姓必须前往刑场围观。
人民群众因恐惧而产生的畏惧,从此再也不敢对此事掉以轻心,马桶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认为,如果有人胆敢犯自己之讳,那就是对君王权威的大不敬,是对皇权的挑衅。
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以下犯上的条件,所以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总是会格外冷漠,格外残酷。
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康熙也是这样,他虽然是位明君,但是他的统治手段不可谓不暴力。
当时有一家书局,他们在出版图书时,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作避讳处理,而是直接将之写在了书本之上。
偏偏这家书局的工作人员多为汉人,由此引发的关于民族矛盾的猜测,让康熙皇帝极为愤怒。
所以他下令把书局的工作人员全部杀掉,连同他们的家人也没有放过。
屠杀满门这样的惩罚手段,往往会用在罪大恶极之徒的身上。
可如今仅仅是因为一个避讳问题,书局人员就遭到了灭门的惩罚,实在是令人胆寒。
在统治阶级的强力压迫之下,避讳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大阶层的共识,没有人再敢触碰那根红线。
礼法为上,扼杀经典其实避讳,这只是中国传统礼法制度的一个缩影,或者仅仅算是一个分支。
古人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存在,除了人类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之外,还因为人类拥有对于礼义廉耻的基本认知。
我们向往光明和美好,也希望优良的品德能长存己身。
对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的向往,让人们往往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把自己牢牢束缚于礼教制度的框架之中。
传统的避讳模式,则是礼教制度对中华民族提出的要求,人们对于这一模式的普遍遵守,代表着他们对自我身份和文化体系的认同。
所以即使没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和强迫手段,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遵从避讳的传统,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方法。
从被迫接受礼法制度的规训,到自觉成为礼法制度的践行者,再到不知不觉间变成礼法制度的推动者,这几乎是发生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轨迹转变。
所以父亲会要求儿子避讳,君王会要求臣子避讳,统治阶级会要求劳动人民避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己要求自己避讳。
它逐渐从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手段,变成了人们的内在约束。
因为避讳的普遍存在,许多凝结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结晶的经典书籍,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破坏。
比如《庄子》,它在汉朝时期被改得面目全非。
汉明帝统治时期,“庄子”绝不能被人们轻易提及,他所撰写的书籍也被相关部门从头到尾修改调整。
这是因为汉明帝的名字里,带有“庄”这一字。
于是《庄子》这本书的名字悄悄变成了《严子》,书中但凡涉及庄子二字,每一处都变成严子。
用严来代替庄,这就是这一时期特殊的避讳方式。
书籍中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内容,在部分关键字眼处被人们强行修改。
原来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古人究竟想借这个字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后人也无法再研究清楚。
《庄子》只是一个代表案例,在不同朝代,许多经典书籍都因为避讳的影响而出现了内容的缺失或强行改动。原本经典的智慧结晶,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
后世之人无法再从古人原有的遣词用句中品尝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立意,解读他们的思想内涵。
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对于文化脉络的传承而言,它也具有相当强大的不良影响。
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也因为避讳而变得意义全失,从此成为了民间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文字僵化,欠缺热情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多么恐怖,相信了解这段历史的大家都不会陌生,文字狱导致不少文人志士遭受不白之冤,甚至丢了性命。
在文字狱的不良影响之下,整个社会的文化内容逐渐变得僵化。
文学创作者们也渐渐丧失了对创作的热情,不敢擅自使用可能引起统治者警觉的字眼。
避讳的影响,和文字狱带来的影响非常相似,不少文人因为这一问题而放下了手中的思想武器,从此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朝时,民间有一位脍炙人口的小说作者,他在书中创造的情节跌宕起伏,遣词造句也极其精准,因此受到了不少读者的追捧,最后也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注意。
原本这只是最简单的文化传播过程,可统治阶级却偏要从鸡蛋里挑骨头,认为创作者没有认真履行避讳的职责,是对皇权的挑战。
创作者因此而被投入大牢,几经辗转才重获自由。从那之后,他彻底放弃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也没有结局。
代表着文学力量的热情和自由,在这一时期消失殆尽。
结语:
避讳,最开始是想表达对长者和尊者的尊重,这也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要求。
但是久而久之,避讳逐渐走向极端化和僵硬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创作,也破坏了不少被人们视若珍宝的前朝智慧结晶。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一人之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