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蟹的故事
菊蟹图 王雪涛/绘
贡蟹的记录首见《尚书·周书·王会》成王时,“海阳献大蟹”。之后,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汉律:会稽郡献鲒酱二斗”(鲒酱就是有小蟹寄居于腹的蚌酱),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武阳城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自隋唐开始,蟹为贡品的记录增多,内含贡蟹的历史故事。
炀帝嗜蟹
隋炀帝杨广是个好吃的主子,尤其嗜蟹,宋高似孙《蟹略》“《御食经》有煮蟹法”,《隋书经籍志》载有《四时御食经》一卷,不著撰人,已佚,煮蟹法亦已不详,推想起来,当有一整套专门和独特的讲究,煮出的蟹一定更加鲜美可口,以供其享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如下记载:
隋炀帝诸郡进食用九饤牙盘,又有镂金凤蟹,为食品第一。(旧题唐颜师古《大业拾遗录》,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第一百六十一卷)
隋炀帝时,吴郡献蜜蟹两千头,蜜拥剑四瓮,法如糖蟹而味佳美。每进御则旋拭壳面,贴以镂金龙凤花鸟,为食品第一。(唐杜宝《大业拾遗记》,转录自清褚人穫《续蟹谱》)
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宋陶谷《清异录·镂金龙凤蟹》)
从记载看,隋炀帝除了要吃稻蟹外,拥剑(似稻蟹而小、一螯偏大的蟹)也要吃,吃法上除了煮蟹之外,还吃蜜蟹、糖蟹、糟蟹,简直见蟹就馋,一见了吴郡进献的蟹,便高兴了,便激动了,眼睛也亮了,情趣也来了,搁下诸事,腾出手来,亲自将蟹的壳面擦拭干净,亲自把金镂制成的龙凤图案云贴上去,一只一只,不厌其烦,每次进食,装到了精致的牙盘里,掰吃享用,认为这是“食品第一”。贵为天子的隋炀帝,山珍海味,佳肴美馐,应该说什么都吃过都尝遍,可是他偏偏给了蟹以格外的青睐,以最高的赞赏,说明了他的口舌特别灵光,更说明了他在饮食上的卓然见识。顺及,隋炀帝以蟹为“食品第一”是开了先河的,之后,南唐卢纯“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蟹)为第一”,清李渔“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等,可以说统统只是重复或延续了隋炀帝的见识而已。
平原贡蟹
据《新唐书》:河北道沧州景城郡、山南道江陵府江陵郡、淮南道扬州广陵郡,都有“土贡”“糖蟹”的记录,透露了唐帝及其宫眷的饮食喜好。宋黄庭坚《次韵师厚食蟹》诗云:“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认为蟹是一种“夸说齿生津”“风味极可人”的食品,用来进贡,超常绝伦,无物可及。
唐帝除喜食糖蟹外,比如唐玄宗李隆基还喜食煮蟹,即把各地进献的鲜活生蟹煮了吃,自己和宫眷吃不了又常常赐给大臣,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所送的珍馐当包括生蟹,因其宰相李林甫就以“状”(陈之于朝的文书)谢恩“赐臣生蟹一盘”“又赐生蟹一盘”。
特别要提及的是,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七所载的平原郡贡蟹的故事:
平原郡贡塘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斫冰,火照,悬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值百金。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
平原郡的地方长官,每年都要向帝室进贡鲜活的池塘里的生蟹,它采捕于今河北省黄河和永定河之间的河间县。北方早寒,怎么采捕呢?驱使百姓凿开冰层,于夜间举火而照,以老犬肉悬于水中,诱使螃蟹上浮而得,所以一只塘蟹就要价值百金。为了蟹的鲜活,取得之后立即用毛毡包裹,驮到马上,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昼夜兼程,飞速运抵京城长安。相传杨贵妃喜食荔枝,荔枝容易变质腐烂,唐玄宗便命人快马从驿道由远方运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比较起来,荔枝好得,冬蟹难采,却共同地反映了最高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惜代价。
姑苏进蟹
宋朝,食蟹风气勃然兴旺,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骚人墨客和庶民百姓喜食的记录,以致有了“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说法。
宋帝亦喜食蟹,例如宋仁宗赵祯自小喜食,大娘章献见其“多苦风痰”,便下令“虾蟹海物不得进御”,而小娘章惠则认为“苦虐吾儿”,就偷偷藏了蟹给他吃,后来仁宗对小娘“奉事曲尽恩意”(见司马光《涑水纪闻》);例如宋孝宗赵昚因“食湖蟹多”而“患痢”,以致请医诊治(见顾文荐《船窗夜话》)。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三则又记录了一个姑苏进蟹的故事:
姑苏守臣进蟹。应制程奎草批答云:“新酒菊天,惟其时矣。”上曰:“茅店酒旗语,岂王言耶?”令陈藏一拟闻。先臣援笔立成,略云:“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匈奴之象也。”上乃悦。
引文里所言的“上”,乃是宋理宗赵昀,他不只喜蟹而且奢靡,以蝤蛑(一种形体硕大的海蟹)为馅包馄饨等“止取两螯,余悉弃之地”。照例说杭州亦产稻蟹,可是他却要最著名的稻蟹产地姑苏进贡,以供享用。按制,收到贡品后要给个批答,看了应制(应皇上之命而拟文的官员)程奎的批答,理宗不满意,说是乡村间的酒旗语,俗气,不像王言,又看了陈藏一的批答,觉得气派,才高兴拍板。陈拟批答夸了稻蟹,夸它内德外威,夸它可出将入相,夸它有横行之象,给了高度的赞扬,虽说有拔高之嫌,可又是切合稻蟹的内质外貌和行为特征的。挺有意思,先前许多人厌恶蟹的丑陋,憎恨蟹的横行,陈拟批答却给翻了案。
神童对蟹
明朝洪武元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从正月到十二月罗列时鲜各物,其中九月就包括了“蟹”,天子躬行祭礼之后进御(《明史》)。万历年间,后宫眷属,开始在八月“蟹始肥”时节,亲自动手“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助共食”,称“蟹会”(刘若愚《酌中志》),这种举动一直延续到了天启、崇祯年间。由此可见帝室对食蟹的看重和喜爱。
明郎瑛《七修类稿》里记录了一个神童对蟹的故事:
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成化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贡蟹至,英宗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李西涯即李东阳,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程篁墩即程敏政,官至礼部右侍郎,都学问赅博,文章大家。他俩幼时以神童齐名,那年,程九岁,李七岁,明英宗朱祁镇召见他俩,刚要交谈,太监进来报告直隶进贡的蟹到了,于是英宗出对,程、李应对。应该说,程、李对句都和“螃蟹浑身甲胄”两两相对,并列工整,连字义、协声、偏旁都一一工整,可谓妙对、神对,而且都是脱口而出的,都是各言情志的,聪慧机敏,不愧“神童”之称。不过,出对的英宗也显示了才思敏捷,闻直隶贡蟹至,触景命题,“螃蟹浑身甲胄”,不仅描绘了螃蟹的形貌,还含有凛凛不可侵犯之意,这对的上联也是英气勃勃的。(钱仓水)
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辛字旁》
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之辛字旁:“辛”。
今天,继续分享偏旁部首:辛字旁。如下图所示:
首点露锋入笔,稍重,收笔稍向左带,引出下一笔;横画露锋轻入,向右抗肩上行,压点笔收笔处而过,收笔略重;下面点笔与小撇不要写重,紧凑,互相呼应;横画起笔左探,露锋入笔,左部抗肩稍大,过撇笔后渐平,收笔稍下拉,略呈拱形;底横起笔略方,注意长度;最后竖笔与长横实接,然后转中锋向下直行,坚挺有力,与上部首点重心直对,收笔介于垂露与悬针之间。
书法中常常把“辛”字下面写成三横,即通常所说的“笔画增减法”。
具体字例:
辟 bì pì
辞 cí
办 bàn
壁 bì
避 bì
辜 gū
譬 pì
辛 xīn
梓 zǐ
莘 shēn xīn
薛 xuē
宰 zǎi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欧阳询 九成宫,偏旁部首:128.辛部
学习第128个部首:辛部
一、辛(xīn):辛部,作部首时可以表示和犯罪、治罪、刑法、辣味有关的事物。
“辛”部:此部古代多数书家下部写成三横。
此字横画较多,注意长短粗细仰俯等变化。最后一横画欧公写得较长。
注意欧公最后一种写法中间两点也写成一横画。
二、关于“辛”的构型
“辛”的构形说法不一,有三种说法。
“辛”
第一种说法为“刑刀”。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长刀把,可用手握。后面最上部加了一横指示符号,表示要铲割的东西。两边有叉,可切割,尖端锐利可刺,是用来在有罪的人和俘虏脸上刺字的刀具。本义就是刑刀。
在金文里,“辛”这把刑刀以轮廓形变为实体,后又在竖画的中部增加一点作装饰,可能表示刀把的“挡手”所在。
从刑刀这个本义出发,“辛”可引申为“罪”之义。
受刑是一件凄惨而又万分痛苦的事,所以“辛”又被引申出“辛酸”“辛劳”“痛苦”等意思来,这些意思后来成了它的基本义。
另外,一些用“辛”作为意符的汉字本义也与“刑罚”有关,如“辜”“辟”“童(本义指男奴)”等。“辛”还可被引申为“辣”的意思,为“五味”之一。这其中运用了一种通感手法,即将“痛苦”“辛酸”等心理上的感受运用到了味觉这一生理感受上。
第二种说法为“木柴”。也是象形字,但不是刀的形状,而是木柴或树枝的形状。远古时代,奴或罪人是不许戴帽子的,只能把树枝或草茎缠在头上,所以头顶“辛”就是罪人。因为古代的“辛”是“薪”的本字,像木柴。头顶“辛”也就是头顶木柴的罪人。还有人认为,甲骨文的“辛”字用两个树杈捆扎而成,是捕捉俘虏和押运罪人的工具,类似于“枷”这样的刑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辛”的本义也是罪。
第三种说法为“逆天而行的人",也就是罪犯。甲骨文字形是在描写在“天”之下,有一个“倒立的人”。最上面一横或两横画都是代表“天”,因此,“辛”表示一个行为不轨的人或不按天理行事的人也就是罪犯。“辛”是由“天”衍生而来的。
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辛字旁》
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之辛字旁:“辛”。
今天,继续分享偏旁部首:辛字旁。如下图所示:
首点露锋入笔,稍重,收笔稍向左带,引出下一笔;横画露锋轻入,向右抗肩上行,压点笔收笔处而过,收笔略重;下面点笔与小撇不要写重,紧凑,互相呼应;横画起笔左探,露锋入笔,左部抗肩稍大,过撇笔后渐平,收笔稍下拉,略呈拱形;底横起笔略方,注意长度;最后竖笔与长横实接,然后转中锋向下直行,坚挺有力,与上部首点重心直对,收笔介于垂露与悬针之间。
书法中常常把“辛”字下面写成三横,即通常所说的“笔画增减法”。
具体字例:
辟 bì pì
辞 cí
办 bàn
壁 bì
避 bì
辜 gū
譬 pì
辛 xīn
梓 zǐ
莘 shēn xīn
薛 xuē
宰 zǎi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问路问到怀疑人生,这些地名你能读对多少?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
在旅途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涪陵[fú líng]不读[péi líng]
铅山[yán shān]不是[qiān shān]
北京大栅栏[shí làn]完全不是栅栏[zhà lan]
东北鸭绿[lù]江也和绿[lǜ]字没有半点关系
......
博大精深的多音字和生僻字,
简直成了开口错音的重灾区,
而这一现象在地名读音上,
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
那些一读必错的经典地名吧!
一
多音字“灾区”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
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脾气”
许多字看着熟悉,可其实一读就错。
比如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
你以为它读[liù ān]?
不,它其实读作[lù ān],
在六安[lù ān],你问当地人是不是到了liù安?
当地人也会一脸迷茫,
这...?是个什么地方。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铅山县
其地名读音十分有趣,
“铅”这个字怎么看都是[qiān]啊?
然而它实际的读音却是[yán ]。
铅山[yán shān]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历史上因产铅而得名,
但由于“铅”这个字在铅山方言里读yán,
因此铅山[yán shān]读音属于地方历史问题。
再说说千年文化古城安徽歙县,
歙县 [shè xiàn] 不是 [xī xiàn] 。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
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
该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朝建县,
距今有2230多年历史。
安徽人对歙县之“歙”
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歙字,由“合”、“羽”、“欠”组成。
左上角的“合”字,为“一口人”,
即古徽州尚未涉商的男丁。
左下角的“羽”象征着
未成就事业时期的男子。
而右边的“欠”,篆文貌似“龙”,
象征着经商有道,终于事业有成的又一代徽商。
歙县 [shè xiàn]
与前面的几个地名相似,
河北省张家口的蔚县也有着特别的读法。
蔚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字典上蔚县的蔚,
读音不是“蔚然”、“蔚蓝”的[wèi],
而是蔚县[yù xiàn]的[yù ]。
对于当地人来说,
把蔚县[yù xiàn]读成
蔚县[yǔ xiàn]也是司空见惯的。
蔚县
二
异省异音
除了单一地名多音字重灾区,
“异省异音”的情况也是让人十分挠头,
换了个省连读音也变了?
这谁受得住...
比如,同样是“莘”字,
在上海是莘庄[xīn zhuāng],
而到了山东却成了莘县[shēn xiàn]。
上海莘庄镇
山东莘县
而“荥”字,在河南读荥阳[xíng yáng]
在四川又变成了荥经县[yíng jīng xiàn]。
河南荥阳
四川荥经县
江西的浒湾镇明明读音是浒[xǔ ],
到了河南却变成了浒[hǔ ]湾乡。
江西浒湾镇
浒湾镇是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下辖的一个镇,
素有江南重镇的美称。
明初时候,许氏家族迁至于此,
因为建村于抚河湾而得名许湾,后为浒[xǔ ]湾。
河南浒湾乡
浒湾乡位于新县城北10公里处。
因“群虎饮于湾”而得名虎湾,
又因滨临小潢河,假虎为浒曰浒[hǔ ]湾。
三
生僻字考试
看到这里,你以为挑战完多音字地名
就是人生巅峰了吗?
NO NO NO,打起精神,
下面的生僻字地名
才是令人怀疑人生的开始。
山西隰(xí)县
《尔雅》曰:“下湿曰隰”。
以州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
地湿,因名隰。
山东茌(chí)平
茌平区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
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
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
河北蠡(lǐ)县
蠡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京、津、石三角腹地,
保定、沧州、衡水三市交界处。
四川郫(pí)都区
郫都区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
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
安徽的黟(yī)县
黟县是古徽州六县之一,
位于黄山西南麓,因黄山古称黟山,
县因山而名,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对着这些罕见的字,
内心深处不得不感叹一句:
不认识你是因为从没见过你啊!
除了罕见的生僻字,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特殊的字,
它们凭借自身与常见字极高的相似性,
在人们口中“欢脱”的错误流传着。
湖南的郴(chēn)州,常被误读成彬(bīn)州,
“郴”和“彬”虽然只有部首不同,
但其读音却有天壤之别;
湖南的耒(lěi)阳,和“来”简直傻傻分不清?
巴音郭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
常被误读成巴音郭愣(lèng),
眼一花,木就变心了;
巴彦淖尔
内蒙古的巴彦淖(nào)尔
被误读成巴彦卓(zhuó)尔,
读半边的套路,可不是所有字都适用~
安徽的亳(bó)州,
经常被人画蛇添足读作毫(háo),
小小一瞥就这样差出了一个世界!
其实,不常见的读音和生僻字出现在地名里,
大多与当地方言有关,
尤其南方的方言有大量古音遗留,
而现代普通话中没有保留这样的发音。
所以有些字用在其他词语时参加了古今的音变,
用在地名上则保留古读。
比如广东省的番禺县,番读作「潘」,
这其实是古音的保留,
而现在的广州话里
「番薯、番瓜[南瓜]」等方言词中,
「番」也变读为[fān]了,
「番禺」读[pān yú]正是「古无轻唇音」的残留。
还有一些字是因为汉字衍变而产生的多音,
比如地名「十里堡」中的「堡」,
其实通假「铺」字,原意是驿站,
后来「堡」衍变出了bǎo的读音,
但人们还是按照原来通假字「铺」的音去念,
就出现了外地人念不对的地名了。
有一些不好读的地名,
今天借助着歌曲、 广告等
已经不容易再被读错,
东阿[dōng ē]不是[dōng ā],
由于阿胶的推广,
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已经深入人心。
洪洞[tóng]不是洪洞[dòng],
「苏三离了洪洞县」这句京剧唱词
使更多人认识了洪洞的正确读音。
看完了这些多音字和生僻字组成的中国地名,
你是否有勇气挑战去读呢?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
到了一个新地方,只有读对了地名
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了解这片土地。
(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