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要求新生儿二十四小时内要左侧睡?
医生为什么要求新生儿二十四小时内要左侧睡?(有人问:医生为什么要求新生儿二十四小时内要左侧睡?)
我的孩子也是在三甲医院出生的,从来没听医生说过要24小时内左侧睡。可能是你的医生自己的好意说法吧,医院应该没有这项特别的说明要求。
不过我倒是清楚地记得医生护士说过,孩子刚出生24小时之内只能喂水喝,不能吃牛奶和母乳等东西,目的是让孩子尽快排出胎便,护士每隔两小时就问一次孩子拉便便了吗?等拉过胎便护士才放心地说可以给孩子喂奶了。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蹙,觉不厌舒。凡人舒睡,则有鬼痛魔邪。”
对于大孩子或成年人来说,屈膝侧卧是最养生的睡姿。有说右侧睡好的,也有说左侧睡好的,仰卧如死尸则不好。幼儿园里就有“坐如钟,站如松,睡如弓”的儿歌。但作为出生不到24小时的婴儿,让他睡如弓还左侧似乎很难也没有那个必要。
不过,我还是觉得成年人左侧如弓睡是比较好的,据说左侧睡能减轻心脏的压力有利身体的血液循环。自己年轻的时候看过一本练少年童子功的书,上面就说要左侧屈膝睡,一手抚膝一手托腮。所以我基本常年都是左侧睡。
“小殓”与“大殓”有区别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操作?
在规范的丧礼上,殓分为小殓和大殓。笼统地讲,为逝者穿衣服换铺盖叫小殓,将逝者放入棺叫大殓。实际生活中,通常意义上讲“入殓”,就是把逝者放进棺材,即大殓。
“殓”的本字是“敛”,即殓是从敛分化出来的专用词汇。先秦的丧礼典籍文本中,有敛字,没殓字。殓是隶书之后才有的后起字。
古汉语中的敛是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说文解字》释敛:“敛,收也。” 《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
殓用于丧事,意思是对尸体进行收拢、收聚、整理、安置的意思,包括穿戴、沐浴、饭含、入棺等。古法丧礼将穿戴作为小殓,将入棺作为大殓。我们就此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小殓和大殓都是丧礼的特定程序,必须实施
按丧礼规范文本《仪礼---士丧礼》的设定,人死之后,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道丧事程序叫“初终”。初终较为复杂,具体程序包括適寝、属纩、哀哭、移床、去死衣、殓衾、帷堂、楔齿、缀足等。適寝就是将病危之人移至正寝或正室停放。属纩就是用新丝新絮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所谓“属纩以俟绝气”。验明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移床就是将逝者移放至停尸床上停尸。去死衣就是将逝者咽气前穿的衣服脱掉,为沐浴做准备。殓衾就是用一条被子将逝者盖上。帷堂就是将停尸的地方用围屏或布帷遮起来。楔齿就是用特定的器具“角柶”将逝者的上下齿撑开。缀足就是用特定的工具“燕几”将逝者的双脚固定住。
第二道程序叫“复”。复的意思是复魂入魄,即通常所谓“招魂。”
第三道程序叫“沐浴”,即将逝者用特定的尸床抬到院子里特定地方,用淘米水洗沐身体。
第四道程序叫“饭含”,即将生米、珠玉等放进逝者的嘴里。
第五道程序叫“陈小殓衣”,即将逝者准备的穿戴铺盖等陈列出来、摆出了给人看。
第六道程序叫“小殓”,即将逝者进行基本的穿戴并安排必要的铺盖。
第七道程序叫“陈大殓衣”,即将逝者全套穿戴铺盖陈列出来,给人看。
第八道程序是“大殓”,即将逝者放入棺材。
在规范的丧礼上,小殓和大殓完全不同。小殓处于丧事的前期准备阶段,只能将逝者简单归置。而大殓时,丧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所以是对逝者进行最终完整归置。大殓之后是“成服”,规模性丧事礼仪活动才正式展开。
2、小殓和大殓的时间安排
《仪礼---士丧礼》有:“厥明,陈衣于房。”即死后第二天早晨,陈小殓衣衾,之后在当天小殓。《朱子家礼---丧礼》有:“厥明。(谓死之明日。) 执事者陈小敛衣衾。乃迁袭奠。遂小敛。”
自唐代开始,特别是明清时期,官方都以《仪礼》《家礼》为规范蓝本,制定具体的礼仪规制和操作要求,如《大明会典》、《大清通礼》等。其中小殓的安排都在人死后的第二天。
《礼仪----士丧礼》:“宵,为燎于中庭。厥明,灭燎。陈衣于房中。”宵是小殓当天夜里。燎是灯火。这里的“厥明”,即小殓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
《朱子家礼----丧礼》:“大敛。厥明。(小歛之明日,死之第三日也。司马公曰:“礼曰,三日而歛者,俟其复生也。三日而不生,则亦不生矣。故以三日为之礼也。”
大体上讲,中国历史上,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三千多年,《仪礼》一直是礼仪操作的规范文本。在丧事操作的基本规定上,小殓和大殓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小殓为逝者死后第二天,大殓是逝者死后第三天。
3、丧事“入殓”的现实选择
现实生活中,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小殓的操作基本上没有了。
古法社会条件下,长期以来,养老和送终被作为人们孝行的重要方面。由于丧服较为隆重和铺张,家庭难以承担,所以届时需要亲戚朋友上级僚友等进行资助。有的赠衣物,有的赠财物,有的赠钱物,有的赠车舆,等。所以有“陈小殓衣”“陈大殓衣”的操作要求。就是将这些东西进行标识并展示给人们看,以形成资助丧事的习俗和成例。而别人赠东西不是一起来的,所以需要时间逐步聚集。因而有小殓和大殓之分。
再者,古代社会条件下,丧事物品如小殓和大殓衣物、铺盖、丧服等,都需要现时制作。制作需要时间。所以入殓也要分步进行。
现时生活中,生产水平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市场运作也较为完善。丧事所用东西,包括丧服、衣物、被服、物品用品等,都有制成品可用。所以,没有必要区分小殓和大殓。人死之后,直接收殓穿戴,即在人咽气之时甚至咽气之前就穿戴收殓完毕。按古法丧礼程序,即在初终阶段就已经完成小殓。所以,实际生活中,一般所谓入殓,指的就是大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