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探秘哈尼族: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神秘习俗
#来点儿干货#
哈尼族,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丽江、怒江等地。在这些地方,他们以世代相传的独特农耕方式,塑造了一片片壮丽的梯田风光。
哈尼族是勤劳的农耕民族,他们精心创造和维护的哈尼梯田,被誉为“农耕文明的艺术瑰宝”。他们精神、身体与自然和谐相融,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奇特的景观,形成了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独特生态系统。
哈尼族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风俗。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字是音节文字,其形状十分独特,同时,他们还使用一种鸟足图形文字来记录历史和祭祀活动。
哈尼族的祭祀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哈尼年”。在这个期间,哈尼族人会举行祭祀、赛牛、唱歌、跳舞等各种活动,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崇敬、祈祷丰收,也是哈尼族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哈尼族的服饰非常独特,男性主要以黑色、蓝色为主,女性以红、黄、蓝、绿、白等五种颜色相间,代表了春、夏、秋、冬、中等五个时期。哈尼族的纹饰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寓意美好的生活和祈求丰收。
在饮食上,哈尼族喜欢酸食,经常食用酸辣椒、酸菜等,他们认为酸食可口,可以开胃。他们的主食是稻米,一般以米饭、米粉、糯米等为主。嗜酒是哈尼族的一种饮食习惯,他们自酿米酒,佳酿香浓,一直被人们所称赞。
哈尼族的婚恋自由,多数男女青年在相互的欣赏和磨合后结婚。婚礼上习惯用猪肉待客,表示对亲朋的尊敬。新婚夫妇还要同乡亲饮交杯酒,表示感谢朋友的祝福。
哈尼族善于唱歌,歌曲情感深沉,旋律优美。他们还十分善于舞蹈,有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集体舞蹈,也有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双人舞,使他们的生活充满艺术情趣。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他们世代勤劳、善良,崇尚和谐,善于歌舞,重视社区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他们的生活哲学和世界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哈尼族是一个独特而魅力的民族,他们有着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和神秘的民俗习惯,他们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民族的力量和智慧。
美丽云南(第二季)| 滨江花果城 避寒养生地——美名: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
美名系列之——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中南部
元江地形受河流影响深远
元江干流由西北部入境
向东南斜穿全境流入红河县
把县境等分制成东北片和西南片两部分
分别为河谷、盆地、丘陵、中山等
属深切割中山类型地貌
土地总面积2858平方千米
(元江县城)
元江在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时
为胜休县一部分,属益州郡
唐为银生节度辖区
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兵攻大理国
平定云南各地后,设元江万户府
“元江”之名由此始
元至元十三年(1276)
设立云南行省
于二十五年(1288)设立元江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元江一带
改设元江府,以土官治之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
在元江府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降为元江直隶州
1913年,设元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元江县
1954年,元江县由蒙自专区划归玉溪专区
1979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江县委、县政府)
元江,以其独特的气候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植物
也成为保留人类早期活动遗址的宝库
太阳之城
元江县城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两种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
形成了冬暖、夏热,冬春干旱风大
夏秋多雨湿润、干湿季明显
雨热同季的气候
这里年平均气温24.2℃
由于坝区长夏无冬
故有“天然温室”之美誉
地形海拔相对高差大
使得立体气候特点十分明显
高山温凉、坝子炎热
形成元江一县跨五个气候类型
(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
北亚热带、南温带)
一山有“山顶穿棉衣、山腰穿夹衣
山脚穿汗衣”的四季差异
(元江河谷)
元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还体现在充足的日照上
这片被太阳眷顾的地方
全年日照时数1900~2600小时
历年平均日照为2291.7小时
超过了新疆吐鲁番
这也使得元江拥有着发展农业的绝佳条件
热带生态果蔬产业迅速发展
一年四季花果飘香
她所拥有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在云南省乃至世界都独一无二
(元江萨王纳地貌)
植物宝库
长时间的日照加上温暖的气候
元江的热带生态果蔬产业迅速发展
元江不仅出产以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
同时也有番龙眼、光叶天料木
野茶、翠柏等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
以及星毛栗米草
元江羊蹄甲等特有植物
(元江芒果)
元江县是全国茉莉花的第二大产区
元江茉莉是元江的地理标志产品
并发展成为了重要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
目前,元江正打造
“中国茉莉花之乡”品牌
除此之外,这里还出产棠棣花
瑞香花、绣球花、海石榴花等不同花种
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四时农务繁忙
它克岩画
元江县城以北约50公里的青龙厂镇
它克村东北方约2公里处的
石酒壶崖壁的下部
隐藏着3000年前人类留下的文化遗存
人们称它为“它克崖画”
(远眺它克崖画)
1985年12月
一名猎人在它克村东北面
“石酒壶”地发现一些红褐色的图案
零散地分布于石壁之上
不仅有人物图案
也有动物图案和一些符号
还有对祭祀仪式和
对渔猎场景的刻画
图案夸张而写意,手法大胆
各种神态跃然壁上,活灵活现
它克崖画是云南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它克崖画)
岩画分布区长19.5米
多距地面高2米,最高距地面15米
有各种图象92个
图面颜色有红和黑中透红两种
技法有粗细实线勾勒
外形轮廓、剪影、擦、抹涂
造型生动洗练,风格独特、姿态各异
题材有宗教崇拜、法师、祭祀舞人
渔猎生活的惊险,欢庆场面等
1986年1月,省地县主管部门
组成它克岩画调查组
同年2月25日被县政府公布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省政府公布
“它克岩画”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竖立了标志牌
(它克崖画)
它克岩画充满神秘宗教色彩
它克岩画的主人
崇拜日、月、星
宿、风云雷电之神
表现手法多样,诸如独立的形象
象征符号中间有圆点
往外是三套菱或套椭图的躯体的图像
反映宗教的画面还有体形高大
头饰突出、表现威严的主持祭祀的巫师
以及跳着祭祀舞参加祭祀活动的氏族成员
它克岩画大概反映
女性生殖崇拜为体系的原始宗教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态
其绘制年代约属新石器石代中晚期至
金属时代初期
朴拙的造型艺术及画面上
尚未发现金属器械和
农耕畜牧痕迹作为佐证
古老而神秘的崖画
是我们借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料
(红河大桥)
现如今,元江正依托
“红河谷中太阳城”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
“绿色发展”,逐渐实现了环境友好
生态发展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元江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展望锦绣前程
任重而道远
勤劳勇敢的元江人
必将携手打造美丽富饶的新元江
取得无愧于时代前进步伐的佳绩
END
相关信息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二季)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北京中外名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摄制,已陆续在百度等网站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敬请大家关注搜索“云南地方志”名称注册的腾讯微信公众号、腾讯企鹅号、新浪微博账号、头条号、抖音账号等图文社交媒体、视频门户网站、视频平台观看,也可以在百度搜索“美丽云南”,进入百度百科词条(秒懂全视界)在线观看完整视频,还可以关注搜索以“美哉云南”名称注册的大鱼号、爱奇艺号、网易号、搜狐号、优酷视频门户网站和微视、美拍、快手、最右、秒拍等平台观看。
5种颜色读懂哈尼族的神性历史
最近,我又跟哈尼族的衣服杠上了。
自从在山上的哈尼族人家里,见识了多彩的衣服,复杂的装饰品,我就膜拜在哈尼人的百褶裙下。
翻阅了各种的资料只得出一个结论:大自然是色彩搭配的老师,哈尼人是服装色彩搭配的潮流引领者。
献上我们美丽的义工小姐姐一枚
黑色,承包了整个哈尼族史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很简单,主要靠身体感知。
比如火可以驱赶野兽带来温暖,太阳光洒在地上是明亮的,红色的果子代表着可以食用,这些都是红色的,因而红色就和温暖、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同样,黑色在人的视觉里,象征着黑暗的来临,代表着未知、恐惧。
就像在黑夜里,你永远不知道藏在黑色的背后里会是什么,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人们对不可知的事物往往是充满神秘感的。
越不知道是什么,越觉得神秘,也越具有神性。
哈尼人崇尚黑色,也是源于对神秘事物的敬畏,是一种原始神性崇拜的选择。
古时哈尼人喜爱穿兰色或白色。一对母女上山采药遇到来觅食的鬼魂,在慌乱的逃跑中衣服被沿途的植物染成了黑色,使得鬼魂无论远近都看不到他们,黑色也因此成为了哈尼人的保护色,可以免遭鬼魂缠身。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哈尼族和秦国,他们的画风竟然极为相似。
哈尼族服饰
战国七雄的主色(图片来自意外艺术)
电视剧中的秦国
秦国对黑色的崇拜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精神。
那,除了原始神性的选择外,对于哈尼人来说黑色是否有其他的寓意呢?
但,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以前就这样。(内心是奔腾的)
可是翻阅了少得可怜的资料,发现哈尼人选择黑色充满了智慧。
不同于秦国根据五行所选择的黑色,哈尼人选择黑色是历史迁徙中生存的选择。
在漫长的民族迁徙中,身着黑衣黑裤的哈尼人融入了以黑色为主调的森林大山里,使他们在迁徙中避免了许多族群灾难以及个人灾难,在森山密林中得以安居乐业。
所以,黑色是哈尼人的保护色。
哈尼族把自己称为“哈尼”,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居住在山上的哈尼人,身穿黑色的衣服,既可以吸热保暖,干活的时候又耐脏。山上植物茂盛,染衣服的植物原料极为丰富,过去经常用板蓝根作为染料,在山上还有驱蚊草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哈尼族衣服不能水洗,弄脏的只能重新进去染布。美丽精致的哈尼服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被存放在衣柜中,成为了只有在节假日里的盛装出行。
界定人鬼神地盘的色彩热爱黑色的哈尼人,在对自然的探索中用不同颜色与神对话。
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己族群的历史只靠口口相传,并且记录在服饰上,而色彩则是故事的基调。
在日常劳作和自然界的对话中,哈尼人认为,人、神、鬼是有地域色彩特征的。神居住的域地是红色的,鬼魂的域地是杂色的,人居住的域地是黑色和绿兰色。
西游记里,我们常常看到天庭里的如来佛出现的时候都是金光闪闪,因为我们把佛和金色联系在一起。
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把神与红色联系在一起了。
在创世纪中,天界中是由三块红色的石头变大铺成的,殷红充斥着整个天界,一切神体都泛着红光,红色便成为了神灵的象征。所有泛着红光地方都在昭示着\"神灵在次,鬼魂勿近“。
由于神灵庇护着人类,于是哈尼人又在图案上搞事情了。比如说,这个出现在哈尼服饰中的图案。
传说人鬼虽然分了家,划了地分了时间,但鬼觉得不公平呀,好东西都被人分走了,肯定要去人地盘闹腾一下。
于是人和鬼就开启了斗智斗勇的模式,人跟鬼打赌如果能数清楚寨门上栓的“旦练”,就跟鬼换时间地盘。
鸡贼的人用竹编成有5--9眼反复循环的“旦练”,结果鬼数了一晚上都没数完,灰溜溜跑了回到自己的地盘安分过日子。
红色代表神,黑色是人域,神守护着寨门,鬼魂就不敢来入侵。
这中寨门上插着的避鬼图,叫”旦练“,在哈尼人认为有以防鬼神袭击的作用。
除了在寨们口挂上驱鬼的图案,还在衣服绣上可以驱逐鬼魂的颜色。
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头是朝着天的,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背朝着天,于是哈尼人就在这两个地方特意秀更多的红色,这样好被神灵庇护,远离鬼魂,即使鬼魂来骚扰了,也可以尽早求助神灵。
这一点,户外露营采用鲜艳的帐篷是一样样的。
但是,只弄一样红色又显得太单调了,那就增加一个相近色:黄色。
至于为什么是黄色,大概是古时哈尼人烧火的时候发现,火体中央是红色,四周是黄色的,就像我们燃烧蜡烛的时候一样。
火可以让人暖和,那白天的太阳也同样让人倍感温暖,犹如神灵在天上的凝视。闭眼感受这样的温暖,眼膜是热烈的红色,睁开眼却发现太阳光是白色的,哈尼人又觉得,白色象征了神灵。
后来又想,人行走在山中,脚踏着满满的绿色,绿兰色代表着人域,那就把红黄白绿兰也秀在神灵看的到的地方吧。
哈尼头饰及衣服的5种主要颜色
鲜艳的颜色使得行走在山里的哈尼人,古朴如山的同时又不失俏皮活泼。在重大的节日,圣装出行的哈尼人们犹如肆意开放的花,热烈绚烂。尤其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是众多的哈尼族支系里,服饰最为精美漂亮。
哈尼族对于色彩的运用,最初是因为他们畏惧神灵、害怕鬼魂、以及求生的欲望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色彩运用体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色彩原料的丰富,色彩感受才慢慢被激发。
然而,现在在当地已经很难看到身穿哈尼服的当地人,即使是在重大的民族节日里,也只是少数的人身穿简易的哈尼服。
山上归来,路上碰到一个专注于做哈尼服饰的大姐,问她: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饰?
大姐说:因为年轻人觉得自己民族的衣服太土了。
顿时黯然神伤。
或许几年后,我们已经看不到这样精美的服装。
或许几十年后,我们在哈尼服饰上已经读不懂那些绣在衣服上的图案的故事。
文中资料来自《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
《自然审美下哈尼族服饰中的生态文化思考》
揭秘哈尼族传统节日风俗,祭祀祖先、舞龙耍狮,色彩斑斓的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比如新年节、哈尼族花山节、哈尼族泼水节、哈尼族火把节、哈尼族鼓楼节等,这些节日有着独特的风俗。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1. 新年节:哈尼族的新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一,他们会进行祭祀、祈福等传统活动,家人团聚,共进美食,还会举行舞蹈、歌曲等庆祝活动。
2. 哈尼族花山节:花山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会登高赏花,祭祀祖先,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舞蹈、歌曲、赛龙舟等。
3. 哈尼族泼水节:这个节日类似于泼水节,哈尼族会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泼水活动,人们会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4. 哈尼族火把节:火把节在农历十月十五,人们会用火把燃烧竹子和树枝,跳舞、歌唱,以祈求丰收和祖先保佑。
5. 哈尼族鼓楼节:鼓楼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在鼓楼前举行舞蹈、歌曲等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平安和繁荣。
这些传统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的农耕文化、山地生活和对自然的崇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仪式,哈尼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加强族群凝聚力,并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