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亓姓的来源的祖先是谁(亓姓)

亓姓的来源的祖先是谁(亓姓)

我姓亓——与姓氏有关的往事

原创:亓迎新 红星故事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我姓亓(qí)。这个字念齐,是个少见的姓。我的同学,同事,战友里只有曾经给我当过五个多月连长的亓怀珍连长和我同姓,再没有姓这个姓的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结识了市公安局户籍处的史大全处长,他帮我查了一下,那时全市城乡300多万人口,只有我和我的女儿姓这个亓。在我几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中,除了亓怀珍连长外,只遇到过两个和我同姓的人。一个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工作人员,一个是沈阳虎跃长途客运站的售票员。我这个姓确实是太少了。前些天,和郭少臣,王义,温铁夫,郭伟等几位多年的好友在一起聚会,我提到了我的姓比较少见,让我惊掉下巴的是,这几位和我交往了几十年的好友,居然都不知道我姓的是这个“亓”。小的时候查新华字典,亓的解释就是姓。大了以后查辞海得知,亓的解释除了姓以外,还是“其”的古文。再后来查辞源,又知道亓姓出自复姓亓官。退休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也学会了上网,搜百度得知了更多关于亓姓的知识和信息。亓姓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官名--亓官,是后人将前辈的官职称谓作为了姓氏。春秋时期,鲁国奉崇周礼,最先按周礼的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纲常人文礼制,设立了相应官职,其中就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叫亓官。春秋、战国乃至清朝初期,女子满十五岁,被认为是到了成年,要举行“成年”的仪礼,在头发上插花(簪子),称为“及笄”,以示成年。春秋各诸侯国将这种仪礼看得十分隆重,设有专职的官员负责,这个官被称为“亓官”或者“笄官”。  在古代,亓和笄是同一字。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后来,有人以先祖官职称谓做为姓氏,就有了亓官这个姓。史书记载,圣人孔子十九岁结婚,娶的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也就是宋国笄官的后代。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即下诏禁胡服、胡语、胡姓。由于胡姓大多是复姓,比如公孙、叔孙,王孙等,于是把复姓改成了单姓,复姓亓官就被改成了单姓亓。亓这个姓是个小族群的姓,姓这个亓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在山东莱芜,当然全国各地哪里也都有一些。现在总人数在十万人左右,还不够中国第一多的李姓9500万人的零头。过去信息不发达,交通不通畅,人员流动的也很差,所以知道亓姓的人也不多。据说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在第四百四十位,在台湾省是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  我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因为这个比较特殊的姓,曾经遇到过麻烦和困难,还受过一些委屈,当然也曾有过便利,可谓悲喜同在,一言难尽。记得1960年9月,我上小学二年级。我的班主任女老师叫王者兴,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有着漂亮的面庞,是市区的优秀教师。那时我刚从车站前小学转学到新成立的八一小学。王老师在课堂上点名,念到我的名字时,因为不认识我这个姓,卡住了。迟疑了一下,然后问,谁叫什么迎新?我知道是在问我,便回答说我叫亓迎新。老师让我站起来,很严肃地批评我说,你怎么能乱写!弄得我十分委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批评,也是羞愧难当。回家后和妈妈说了此事,妈妈告诉我,老师可能是不认识这个字,以后老师知道了就没事了。但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觉得大多数同学的姓,同姓的人多,很好认。姓我这个姓的人少,亦或没有人与我同姓,甚至产生了一点点自卑心理。这种心里面的不舒服跟了我许多年。1970年12月,我参军走进了军营。部队驻地在朝阳市朝阳县西大营子公社。那时的部队讲的是“三八作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新战士一入伍,老兵就给你讲革命的光荣传统,讲艰苦奋斗,讲勤俭节约。入伍第一年每个月津贴是六元钱,连队要求人人都要储蓄。我是积极响应和参与者。西大营子公社驻地有个储蓄所,我们连每个人都在那开了个存折,每个月去存一次钱。记得当时每个月存五元钱,留出一元钱买笔墨纸张,邮票信封,牙膏香皂等小件日常用品。有一次我的存折找不着了,马上跑到储蓄所去挂失。由于我这个姓少见,也算是特殊,所以储蓄所的几个人都认识我。当班的同志对我说,你放心吧,你这个姓,少见,我们都认识你,别人谁也取不走你的钱。他这么一说,我还一阵窃喜。因为我的姓特殊,我的存折就是丢了,我的钱也丢不了。当然存折没丢,是我的粗心弄了一场虚惊。这么多年在生活工作中,基本上没有人认识我这个姓,有快递小哥把我这个姓念成“开”的,有宾馆服务员念“卞”的,也有水电煤气登记时直接在底卡写上“元”的, 让我很是无奈。许多时候人家问我姓什么,我说姓亓,人家会问是整齐的齐吗?是祁连山的祁吗?是戚继光的戚吗?我告诉人家说不是,我姓的亓是,两横一撇一竖。由于人家不认识这个字,我还是得动手给人家写出来。在外边办事需要登记、签名的时候,我自己写出来,还得给人解释讲述一番。后来我也嫌麻烦,为了图省事经常就把我的姓写成了整齐的齐。过去社会大环境对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严谨,特别是在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只要发出齐的音来,也就可以了。像到邮局领稿费这种稍微认真一些的地方,往往拿着稿费领取单,顶多再开一张单位介绍信就可以办了。1990年我转业的时候,到住地派出所去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由于派出所的同志认识我,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但不知道我姓的是这个亓,结果办下来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都写的是整齐的齐。好多天以后我到派出所领取户口本和身份证的时候,发现错了,找到所长说我这个姓错了。所长却跟我说,哎呀呀,办一次挺麻烦的,还得挺长时间,就这么着吧,反正都认识你,有什么事情我给你证明一下。就这样,我的姓由亓变成了齐。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驾驶证,储蓄存折,买的股票上写的都是整齐的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个人信息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管理和要求越来越严格。逼着我下功夫,费力气,借更换身份证的机会,把户口本、身份证上的姓改回了亓。可是在遇到曾经用“齐”这个姓办理的一些事情时,又碰到了困难。2010年,我买金星证券公司的一个“股票”到期了,去兑换的时候就碰到了困难。当年是用“齐”这个姓买的股票,现在的身份证变成了“亓”,怎么解释人家也不给钱,单位出证明也不行。我找了战友张爱国,和我一起到户籍所在的派出所,爱国曾经在这里当了好几年的所长。可是20年过去了,派出所全换新人了,这件事按照规定就没法办了。最后爱国带我找到分局管理户籍的同志,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曾用名一栏填上曾经用过“齐”这个姓,盖上公安局的户籍章,最终解决了问题。漫长的人生旅途,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回首往事,很多悲催的事故经过岁月的打磨侵染,现在也都变成了酸甜苦辣交融在一起,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感慨,或留有遗憾但值得回味的故事。

作者当兵时候照片

我姓亓——与姓氏有关的往事

原创:亓迎新 红星故事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我姓亓(qí)。这个字念齐,是个少见的姓。我的同学,同事,战友里只有曾经给我当过五个多月连长的亓怀珍连长和我同姓,再没有姓这个姓的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结识了市公安局户籍处的史大全处长,他帮我查了一下,那时全市城乡300多万人口,只有我和我的女儿姓这个亓。在我几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中,除了亓怀珍连长外,只遇到过两个和我同姓的人。一个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工作人员,一个是沈阳虎跃长途客运站的售票员。我这个姓确实是太少了。前些天,和郭少臣,王义,温铁夫,郭伟等几位多年的好友在一起聚会,我提到了我的姓比较少见,让我惊掉下巴的是,这几位和我交往了几十年的好友,居然都不知道我姓的是这个“亓”。小的时候查新华字典,亓的解释就是姓。大了以后查辞海得知,亓的解释除了姓以外,还是“其”的古文。再后来查辞源,又知道亓姓出自复姓亓官。退休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也学会了上网,搜百度得知了更多关于亓姓的知识和信息。亓姓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官名--亓官,是后人将前辈的官职称谓作为了姓氏。春秋时期,鲁国奉崇周礼,最先按周礼的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纲常人文礼制,设立了相应官职,其中就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叫亓官。春秋、战国乃至清朝初期,女子满十五岁,被认为是到了成年,要举行“成年”的仪礼,在头发上插花(簪子),称为“及笄”,以示成年。春秋各诸侯国将这种仪礼看得十分隆重,设有专职的官员负责,这个官被称为“亓官”或者“笄官”。  在古代,亓和笄是同一字。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后来,有人以先祖官职称谓做为姓氏,就有了亓官这个姓。史书记载,圣人孔子十九岁结婚,娶的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也就是宋国笄官的后代。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即下诏禁胡服、胡语、胡姓。由于胡姓大多是复姓,比如公孙、叔孙,王孙等,于是把复姓改成了单姓,复姓亓官就被改成了单姓亓。亓这个姓是个小族群的姓,姓这个亓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在山东莱芜,当然全国各地哪里也都有一些。现在总人数在十万人左右,还不够中国第一多的李姓9500万人的零头。过去信息不发达,交通不通畅,人员流动的也很差,所以知道亓姓的人也不多。据说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在第四百四十位,在台湾省是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  我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因为这个比较特殊的姓,曾经遇到过麻烦和困难,还受过一些委屈,当然也曾有过便利,可谓悲喜同在,一言难尽。记得1960年9月,我上小学二年级。我的班主任女老师叫王者兴,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有着漂亮的面庞,是市区的优秀教师。那时我刚从车站前小学转学到新成立的八一小学。王老师在课堂上点名,念到我的名字时,因为不认识我这个姓,卡住了。迟疑了一下,然后问,谁叫什么迎新?我知道是在问我,便回答说我叫亓迎新。老师让我站起来,很严肃地批评我说,你怎么能乱写!弄得我十分委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批评,也是羞愧难当。回家后和妈妈说了此事,妈妈告诉我,老师可能是不认识这个字,以后老师知道了就没事了。但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觉得大多数同学的姓,同姓的人多,很好认。姓我这个姓的人少,亦或没有人与我同姓,甚至产生了一点点自卑心理。这种心里面的不舒服跟了我许多年。1970年12月,我参军走进了军营。部队驻地在朝阳市朝阳县西大营子公社。那时的部队讲的是“三八作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新战士一入伍,老兵就给你讲革命的光荣传统,讲艰苦奋斗,讲勤俭节约。入伍第一年每个月津贴是六元钱,连队要求人人都要储蓄。我是积极响应和参与者。西大营子公社驻地有个储蓄所,我们连每个人都在那开了个存折,每个月去存一次钱。记得当时每个月存五元钱,留出一元钱买笔墨纸张,邮票信封,牙膏香皂等小件日常用品。有一次我的存折找不着了,马上跑到储蓄所去挂失。由于我这个姓少见,也算是特殊,所以储蓄所的几个人都认识我。当班的同志对我说,你放心吧,你这个姓,少见,我们都认识你,别人谁也取不走你的钱。他这么一说,我还一阵窃喜。因为我的姓特殊,我的存折就是丢了,我的钱也丢不了。当然存折没丢,是我的粗心弄了一场虚惊。这么多年在生活工作中,基本上没有人认识我这个姓,有快递小哥把我这个姓念成“开”的,有宾馆服务员念“卞”的,也有水电煤气登记时直接在底卡写上“元”的, 让我很是无奈。许多时候人家问我姓什么,我说姓亓,人家会问是整齐的齐吗?是祁连山的祁吗?是戚继光的戚吗?我告诉人家说不是,我姓的亓是,两横一撇一竖。由于人家不认识这个字,我还是得动手给人家写出来。在外边办事需要登记、签名的时候,我自己写出来,还得给人解释讲述一番。后来我也嫌麻烦,为了图省事经常就把我的姓写成了整齐的齐。过去社会大环境对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严谨,特别是在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只要发出齐的音来,也就可以了。像到邮局领稿费这种稍微认真一些的地方,往往拿着稿费领取单,顶多再开一张单位介绍信就可以办了。1990年我转业的时候,到住地派出所去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由于派出所的同志认识我,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但不知道我姓的是这个亓,结果办下来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上都写的是整齐的齐。好多天以后我到派出所领取户口本和身份证的时候,发现错了,找到所长说我这个姓错了。所长却跟我说,哎呀呀,办一次挺麻烦的,还得挺长时间,就这么着吧,反正都认识你,有什么事情我给你证明一下。就这样,我的姓由亓变成了齐。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驾驶证,储蓄存折,买的股票上写的都是整齐的齐。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个人信息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管理和要求越来越严格。逼着我下功夫,费力气,借更换身份证的机会,把户口本、身份证上的姓改回了亓。可是在遇到曾经用“齐”这个姓办理的一些事情时,又碰到了困难。2010年,我买金星证券公司的一个“股票”到期了,去兑换的时候就碰到了困难。当年是用“齐”这个姓买的股票,现在的身份证变成了“亓”,怎么解释人家也不给钱,单位出证明也不行。我找了战友张爱国,和我一起到户籍所在的派出所,爱国曾经在这里当了好几年的所长。可是20年过去了,派出所全换新人了,这件事按照规定就没法办了。最后爱国带我找到分局管理户籍的同志,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曾用名一栏填上曾经用过“齐”这个姓,盖上公安局的户籍章,最终解决了问题。漫长的人生旅途,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回首往事,很多悲催的事故经过岁月的打磨侵染,现在也都变成了酸甜苦辣交融在一起,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感慨,或留有遗憾但值得回味的故事。

作者当兵时候照片

亓氏源流概述

一、“亓”字渊源

“亓”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仅仅作为姓氏用字而存在的,由于亓姓人口极少,全国姓氏人口排名在三百名以后,因此“亓”字也成了生僻字。据山东师范大学亓宏昌教授考证,“亓”字源于商周时期之甲骨金文,产生演变源远流长。最早当由“丌”字衍生而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丌部》:“丌,下基也。荐物之,象形。凡丌之属皆从丌。读若箕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平而有足,可以荐物。”即指古代放置祭品的祭器。关于“丌”与“亓”的关系,学者普遍认为“亓”为“丌”上加缀一横笔的异体字。后多用作“渠之切之其”,即“其”的古字,读作(qí),多作为指称代词使用之。

《殷周金文集成》西周早期“丌戟”

“亓”字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金文中,就出土的简牍、帛书来看,战国文字中使用“亓”的情况已十分普遍,如《墨子•备梯》:“云梯者,重器也,亓动移甚难,守卫行城杂楼,相见以环亓中,以适广狭为度,环中藉幕,毋广亓处。”秦汉以降,作为“其”之古文的丌、亓二字的用法则渐少见,已为“其”字替代。亓作为姓氏用字则更多地出现于西汉及其后的典籍文献之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据现代学者分析考证,在未“书同文”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其”、“亓”字在最初的使用中都是作为一种地方方言而存在的,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在语言表达方面较多地吸收了民间的实际口语。因而《墨子》一书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些语言使用状况,保存了某些口语用法,《墨子》一书中“亓”字用法多于“其”字,而其他著作基本不用“亓”字,说明《墨子》体现了墨子生活的时代及墨子的故乡“宋”(今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方言系统中“亓”字较为发达也更为口语化,被当地人广泛使用,而“其”的使用则主要集中在其他方言区和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典籍中。据莱芜嘉靖《亓氏族谱》记载“上祖原系江淮人氏(淮安),姓亓,当元末明初兵乱,因流移至此。”。载明亓氏祖居地为古代宋国,族谱所记虽上溯不过元明之事,然亓姓之原籍于先秦两汉时使用“亓”字之地域恰好相合,说明亓姓起源确实是渊源有自。

金文“亓”字

二、亓姓起源说

关于亓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亓官(笄官)演变说

在流传至今为北宋人所编的《百家姓》一书中,有“亓官”复姓,而无单姓“亓”之记载。古今不少字书和姓氏典籍称,单姓亓源于复姓“亓官”,而且溯源至春秋时孔子夫人“亓官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古时候,少年十五岁时,举行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称为“笄礼”。古人十分看重笄礼仪式,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笄官”官职(也作丌官),专门司掌笄礼。丌官复姓就是丌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产生的,称丌官氏。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宋国丌官氏的后人。在以后改姓过程中,复姓“丌官”又被省文简化,改成了单姓“亓”。

但据查征史料,宋代之前我国复姓中尚未见“亓官”姓氏记载。关于孔子夫人的载录较早见于汉代金石碑刻,据今收藏于孔庙中的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碑》载:“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称孔子夫人为:“并官氏”,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载两汉金石皆称:“并官圣妃”。金代孔元撒旦《孔氏族庭广记》卷一《先圣》亦称“并官氏”, 后世元明时期加封诏书碑亦作“并官”。 另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本姓解》则载曰:“(孔子)至十九岁娶于宋之丌官氏。”清代张澍《姓氏寻源》以及今人编纂之《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华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词典》、《姓氏词典》等皆引《孔子家语》作“丌官氏”。

孔庙礼器碑

由此可见,汉代称孔子夫人为“并官氏”,三国时称“丌官氏”,宋代始称“亓官氏”,宋代以后三种称谓开始混同并存。如言“亓官”即“丌官”,因“亓”与“丌”形近音义同,尚可认同,而与“并官”相比,则形、音、义相去较远,便难苟同了。所谓亓姓来自孔子夫人“亓官氏”之说,则更难验证断言了。先人亓因培《姓氏考》曰:“谓吾族出于亓官氏,则可谓吾祖与圣妃亓官氏同族,则有可疑之点。”因此许多亓氏文化研究者不认可亓氏由亓官氏演变而来说。但也有很多学者认可亓姓由亓官复姓简化演变而来,因为孔夫人为宋国人氏,吾莱芜始迁祖士伯迁自江淮,亦当古之宋国地域,我亓氏先祖居于古之宋地,为古代“亓”字使用起源之地,与孔子夫人似有千丝万缕之瓜葛,故“吾族出于亓(丌)官氏”之说,亦不可断然否定,存疑可也。

(二)少数民族同化说

部分少数民族汉化后采用汉姓,据《百家发生姓氏溯源》考证,少数民族羌人有此姓(亓姓)。据《范文正集》载:今日肃怀县,宋时是环州,属羌,有如、亓二族。族人以族名“亓”(或为丌)为姓。又王大良《当代百家姓》称:满族有以亓(丌)为姓者。

(三)以发祥地名得姓说

亓因培在《姓氏考》中推断:“今山东单县有二山,曰亓山、曰丌山。单父实为鲁地,南连江淮,意者吾族之漆沮(发祥地)而山以姓得名欤!”

(四)改姓创姓说

据《通志》载:北魏改安乐王元鉴为丌氏(一说为兀氏,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

部分蒙古人元姓改为亓姓,相传在元末改朝换代之际,当地的元姓蒙古人自行改为(丌)亓姓,以示“元”已无头,今河南陕西县、灵宝亓姓基本上是其后裔;

另据《郓城亓氏族谱》记载,亓姓或由祁姓所改,所谓“先世或官名有不善,而欲隐讳其本来之祁姓,而以古书代之以亓为姓,遵孔子所云父子相隐之直道而行”云云。

2019年亓氏族谱第八次续修颁谱仪式

三、明代之前史籍所载亓(丌)姓名人

据专家考证,单姓亓(丌)作为希姓,早就存在于华夏民族中,起源不详,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绵延于历史长河中,但因为人口稀少,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识。时至今日,我到外地出差经常碰到不认识我“亓”姓的人,有人甚至认为是韩国人。我们的亓氏先人也曾遇到过此类尴尬问题,据《仪封县志》记载:亓英父亓成(即士伯祖长子亓勤),洪武元年从军,归附大将军徐达,升骁骑小旗。一日,太祖亲选军卒,至成(亓成)名,上(即朱元璋)曰:“此必海外异姓。”即举笔易亓为祁。至今,子孙家仪封者仍姓亓,在官承袭皆从祁。说明当年朱元璋也不认识亓姓,认为是“海外异姓”。

出土于内蒙古居延地区的汉简

从出土文献来看,亓姓已见于西汉中晚期的西北简牍中:

□贤陈长亓丰。(居延汉简 )

□□钌长亓禹,奉钱六百。(居延新简 )

居延州卅井尉史亓益寿。(肩水金关汉简 )

中营右骑士累山里亓裒(肩水金关汉简 )

亓安世。(肩水金关汉简 )

碑刻有亓姓者如:东汉延熹七年《汉泰山督尉孔宙碑(阴)》有:“弟子鲁国亓王政,字汉方”;《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碑阴载立碑捐款人之一为 “故都邮鲁开煇景高二百”,“开”与“亓”形近,后人以“亓”为“开”,恐笔误 。),唐代有魏博(唐末藩镇名)大将亓志绍、左军副使亓实、亓士能、亓志求,五代有亓欲,宋代有庄宅副使亓赟、亓室,元代有亓迩笃、亓文度。由此看来,单姓亓自汉代就已存在。至少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正如亓因培公所言“按之载籍,世系大概可考,书缺有间而无可考者亦复不少。”

莱芜苍龙峡

四、当代亓氏源流

当前,全国亓姓大约有近二十万人,百分之八十左右居住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亓姓于全国属于希姓,在莱芜则属于望族,约占当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素有“莱芜亓”之称,其他地方如安徽阜阳,河南兰考、山东潍坊,平阴等地绝大部分的亓姓后人,均都承认迁自莱芜,是莱芜始迁祖亓士伯的后人,故有“天下无二亓,根源在莱芜”之说。

关于士伯祖的身世,据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初修《亓氏族谱》记载“上祖原系江淮人氏,姓亓,当元末明初兵乱,因流移至此。初至本邑住东关裴氏家,后迁在汶水以南。时至治平,乃就定籍汶南保当差。洪武改元,又移居汶北钟徐村,占军匠两籍,家成子大,遂创立祖茔于羊庄。”这是最原始可靠的真实史料,但只能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亓氏祖居江淮;其二,元末明初迁徙至莱芜;其三,祖茔在莱芜羊庄。由于亓氏自江淮迁徙之前资料缺失,许多问题已无法向前追溯,留下许多历史谜团,如士伯祖是否本来姓亓,与亓官氏及亓志绍等人是否有渊源等,难以断定。七百年来,亓氏后人多次到江淮地区考察走访却均未发现亓姓后人踪迹,明朝末年,亓之伟曾至淮河地区寻根问祖,但未发现任何亓氏祖先信息,惆怅而作《过淮赋》一文,既然江淮地区为亓氏祖籍,为何没有了亓姓之人,让人费解,也许毁于元末明初的大战乱,也许毁于淮河无情的洪灾……

为此,亓诗教在《始祖墓表》中写道:“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派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直将与国运相始终。若此未易,数数然也,乃于我亓氏!”。

亓氏始祖士伯公墓碑

近年来,有亓氏文化研究者推断,士伯祖可能为淮河流域元末起义军首领或将领之一,兵败后,改姓埋名迁徙到山东莱芜;也有的认为江淮亓家为元代官宦世家,并推断元顺帝时的镇殿王可能就是元末丞相脱脱。据济南历城亓家庄十七世祖福元公在其支谱序中载:“始祖之父,讳亓用,元顺帝时,官居镇殿王。生有三子,长子士祥、次子士伯、三子士玉。士祥、士玉皆未详;惟士伯祖,原系江南邳州,为左丞相毛守节之婿。”以上种种说法因为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佐证,暂不为大众认可。

2016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人,相聚莱芜,共叙亲情。

亓氏族人迁居山东莱芜,明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莱芜位于鲁中地区,古代为东夷中的莱夷、牟夷以及鸟夷中的嬴姓人的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莱芜为齐鲁交汇之区和南北必经之地。齐鲁两国在此会盟与交战,齐鲁文化在此碰撞与融合,既崇尚齐国的“尊贤尚功”、“工商立国”的理念,又继承了鲁国的“尊尊而亲”、“以礼治国”的思想,形成了具有鲁风齐韵的地域文化。

“盛世修史,望族修谱”,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六修《亓氏族谱》

亓氏族人自元末从江淮迁山东莱芜七百年间,莱芜地区共八次修撰族谱(不含各支谱)。

第一次创修于明朝嘉靖十七(1538)年,由世能祖后一门六世亓鏊、亓銮、亓瑾创修。此次修谱将世能祖排为第一世祖。仅记载了二世世能祖一支,明晰了一、二、三、四门之世系。

第二次续修,是在明万历年间(1601-1620),由一门八世祖亓遇主修、九世祖亓诗教协修,亓遇、亓占桂、亓才,亓诗教作序。此谱在第一次创修族谱的基础上,将二世宾祖之后“南三门”纳入谱牒,并将士伯祖尊为一世祖,明晰二世四祖,即“勤、宾、全、世能”,为此亓诗教撰写了《正始解》一文。

第三次续修族谱在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由十世亓之伟编修。

第四次在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亓煦编修,清代理学家李绂作序,主要贡献,“六世有迁于莱州之潍县者,子孙亦繁,有督学御史公讳玮者,自为一谱,合而修之”,即将潍县亓氏宗亲亦纳入莱芜亓氏总谱。

第五次续谱在清朝嘉庆年间,亓式忠编修。

第六次续修族谱由亓因培主修(1923-1930),共计十八卷,编修质量上乘,利用摄影技术保存了许多珍贵图像资料,如亓之伟御葬林,亓氏祖茔等。

七修《亓氏族谱》

第七次续修族谱由亓承文、亓克德负责主修,与第六次修谱相隔八十年。一九九九年三月着手,二零零二年二月(零一年腊月十三)颁谱,历时三年完成。此谱不仅保持了历次修谱的完整性,重点把二世勤祖的安徽谱七卷,全祖郓城谱十二卷、平阴谱二卷、东平谱一卷、梁山谱一卷 、东梁郓谱两卷、历城唐王亓家庄的登记资料及宾祖后、世能祖后济南华山镇亓家庄谱一卷,潍坊谱一卷,商河、惠民折谱一部,商河常庄、宁津、河北霸州谱两卷,昌乐谱、微山谱、肥城泰邑谱、临沂谱、莱芜法山谱、台湾亓氏家乘与莱芜第六次修谱的十八卷合为一谱,共六千页,载谱十四万余人,称为《亓氏族谱》总谱。

八修《亓氏族谱》十二卷

第八次续修从2015年春天开始, 前七次修谱,皆由亓氏族人发起,各户出粮出资,属完全的民间自发行为。而这次续修,则是由政府批准成立的社团组织“亓氏文化研究会”发起主办的,在义商亓氏酱香源总经理亓飞等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2019年农历十月一日成功颁谱!八修族谱成功利用亓氏文化研究会这一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力求“不落一村,不漏一人”,更加真实、全面、客观地搜罗了亓氏家族的人口发展、人口结构、人口迁徙、人口分布等信息,记载了亓氏家族历史上的辉煌、现当代的杰出及一切重要资料,是中华亓氏宗亲空前大集结,真正实现了二世四支的大合谱,有助于亓氏族人了解家史、解疑释惑,是当代亓氏族人留给后人的一部寻根问祖的宝典,也是贡献社会的珍贵史料。

亓氏始祖四代世系图

据《亓氏族谱》记载,士伯祖有子四人,即长子亓勤(又名亓宇、亓成,亓三)、次子亓宾,三子亓全、四子亓世能(又名亓四),为亓氏二世四大支。

亓氏族谱二世勤祖后分系

长支亓勤祖,士伯祖长子,又名亓宇,莱芜族谱名亓勤,阜阳谱名亓三,河南谱名亓成。

据武进士亓涣祖墓志云:“其先东齐莱芜人也。有祖讳忠者,国初仗剑从军,以武功受颍川万户侯、于是亓氏世居颍川焉。厥后,螽斯繁衍,簪缨累世,为阀阅大族,远迩咸知,有亓氏巨家云”;乾隆年间《勤祖支谱》记载:“余远族指挥佥事公,以军功起家,自山东来颍已四百余年矣!其初世袭卫官,其后科甲代起,先泽之绵可不谓远欤!”

亓勤祖初随明朝大将徐达北征,后在指挥华云龙麾下为将,南征北战,著有勋劳。攻克大都(北平)后,因战功卓著,擢升为左军护卫,镇守北平府。

亓勤生一子,名亓英(又名亓忠、明史写做祁英),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代父役(亓勤因年老免役)。多次随燕王朱棣伴驾亲征,三十五年从戎,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功若丘山,钦升明威将军镇南卫指挥佥事,钦调河南都司颍川卫指挥佥事(正三品),旋升锦衣卫指挥使,嗣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诰封世袭明威将军,食邑(封地)颍州,后裔世袭几百年,府邸显赫。

重修河南兰考亓英墓碑

亓英生二子,长子亓升世袭明威将军,居颍州;次子名字失传,据调查考证,后裔住河南兰考县。

亓升生子亓恭,亓恭生子亓麟、亓獐,亓麟生子亓鲸、亓鲲,亓獐生子亓鲤,亓鲸生子亓洲、亓渭,亓鲲生子亓润、亓泽、亓涣、亓浚。亓鲤生子亓源、亓治、亓渊。亓恭,亓麟,亓鲸 ,亓洲依次世袭明威将军。亓英勤族后裔分大宗、小宗,一世至七世为大宗,至七世诸兄弟九人:亓洲、亓渭、亓润、亓泽、亓涣、亓浚、亓源、亓治、亓渊,号为大族。七世以下,分北院小宗四门,分别为亓润、亓泽、亓涣、亓浚;南院小宗三门,分别为亓源、亓治、亓渊。亓洲、亓渭旧谱失续,据八修族谱考证,河南遂平一支为亓洲后裔。至今勤祖后裔人口繁衍至二十六世,主要分布在河南禹城、开封及安徽阜阳等地,人口约一万六千余众。

直隶州州判亓濂公,“嗣清白之芳声,泽流再世衍弓裘之令绪”,所著《诗经提纲》,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可以教天下之初学”,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孙亓毓璋公,曾任“安徽宁国府教授加三级”,又曾在朝中教太子念书,屡受敕赠,太子即位后,为报答师恩,在恩师的老家阜阳修建花门楼一座,赐匾额悬于门庭,凡由此路过之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颍州亓氏宗支几百年间,或文或武金印紫绶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其中亓涣祖中武进士,另有七人中举人,贡生秀才代不乏人。有文章赞道:“勤祖之子孙,世世永镇南方,声名远镇,巍巍乎显耀于颍矣!”

亓氏南三门支谱

次支亓宾祖,士伯祖次子,居莱芜,后裔多居住高庄、方下、颜庄三镇,为南三门之始祖。

“亓氏南三门”由来:宾祖生一子,名亓业,为三世祖;业祖生四子,依次名为亓还、亓继、亓二、亓幰,为四世祖。其中,还祖生二子,长名亓敬,次名亓茂;继祖生一子,名亓亮;二祖生一子,名亓襄;幰祖生一子,名亓青。有亓氏文化研究者称亓敬、亓茂、亓亮、亓襄、亓青为五世五祖。当初,宾祖一支并无门系划分,也没有与世能祖一支相对应的“南一门”、“南二门”、“南三门”、“南四门”,是一个大家庭。那为何此时又出现“南三门”之称谓呢?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合住说”,一种是“当差说”。

关于“合住说”,八世祖占桂公《亓氏门系说》如是说:“吾氏三门之有南北,何也?据六世祖瑾所载:元末明初,敬、茂、亮、襄、青五祖居方下保,(亓)弘祖在汶南保。至成化年间,敬五祖与弘祖同居汶南保。因敬祖三门是宾祖之后,弘祖三门是世能祖之后,(世能祖后裔此时已经分为四门,亓弘为第三门浩祖后人,见分门图),恐支派不明,故有南北三门云。”。

关于“当差说”,九世祖诗教公云:“三门之有南北也,自五世五祖敬、茂、亮、襄、青始。盖五祖之始祖曰宾,初占籍方下保。至成化年间,三门五世祖弘,因念同一宗支,乃告归汶南堡当差。为设南三门,又自号北三门以别之,遂有南北三门云。”此为“当差说”。即为了区别纳税人身份,分为南北两个“三门”,由此可见,当时南北三门在应对同一种差役。

敬五祖被称为“南三门”之后,宾祖一支也始终未在内部再另分门系,因此“南三门”成为宾祖后人的别称。

宾祖世能祖分门图

南三门忠厚传家,人丁兴旺,后代遍及齐鲁华夏。八世祖占桂公桃李遍嬴牟,被张道一尊为“邑名士”; 佐明祖、 熙堂祖、雅斋祖乐善好施,泽被乡里,为民称颂;十六世祖元掌公,富不忘国,出巨资支援朝廷军备,获“例贡骑尉”衔。长子允慎获封“卫千总”,获赠“绩著金汤”匾;三子允忱获赠“为国输诚”匾;玉璧、玉玺例授“军功五品”职,光宗耀祖三世恩荣;鲁西村荃仁公,亓侃公,亦因军功授五品衔;二十世宗海公,为清朝最后一科举人,曾任县谘议局议员,著有“乡试墨卷”存世。迄今为止,亓氏南三门已传至二十九世。

亓氏族谱全祖后分系

三支亓全祖,士伯祖三子,是河南濮州、山东平阴、阳谷、东平、梁山、郓城、济南等地亓氏族众之始祖。

当士伯祖去世后,葬于羊庄,全祖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举家迁徙河南濮州范县。据全祖支谱《亓氏谱序》记载:“二世讳全,复迁居濮,始当其自莱芜,分徙而西也。耕读传家,世有隐德。”还有一说是全祖在永乐二年由莱芜迁平阴东关,住翟家院后三间房,后迁城南凤凰山东驻马庄(今亓家集),《郓城谱-五修族谱》中有“复迁濮县东六十里亓楼庄”之语。

全祖生四子,依次为亓纲、亓君美、亓君耀、亓君箱。全祖后裔所编《族谱》和立碑,有的后人只承认全祖只有一子,即亓纲;有的只承认全祖有三子,分别为亓君美、亓君耀、亓君箱。如郓城亓纲祖碑文,“唯吾全祖自莱迁濮,卜居亓楼,生子唯纲,纲祖所生则有七焉。”;平阴亓氏《三支合谱序》,“全祖徙平阴,全祖生三子,长君美,次君耀,三君湘”,众说纷纭,大约是全祖后人迁徙分散而居,年久日远,互不相通,子孙逐渐生疏,加之初始资料缺乏,后人追溯先人事迹真相困难,囿于一隅,形成笔误,势所必然。

纲祖生七子,亓广,亓盘,亓钊,亓志,亓智,亓英,亓原,居郓城县大潭乡亓楼;君美祖生六子,亓盛,亓广,亓聪,亓茂,亓林,亓祥,居平阴孝直镇亓集村;君耀祖生二子,亓岐,亓凝,居阳谷县大布乡亓家庄;君箱祖生三子,亓电,亓云,亓霭,居东平县亓家官庄。以后各自后裔又散居他乡,占籍泗水、范阳、清丰、澶渊等地。在济南历城唐王镇至今还有全祖奶奶庙,据传是全祖奶奶携后人迁徙于此定居。

“亓、祁之辨”, 全祖西迁以后,因姓氏谐音曾发生过争辩,史称“亓、祁之辨”。《平阴新谱》记载:“我祖初来,不识字,本庄有祁姓,全祖口说姓亓,不知亓字如何写法,本地尔曹便以‘祁’报户籍。”又说:“万历二十八年七世顺祖卒,八世祖绍宾于当年择新茔,治贾氏地,安茔在祖茔东边,相合为一。卜葬立碑,其文曰:‘明故显考亓公,讳顺,妣李氏之墓。孝子绍宾立碑。’因有碑文,皆查看清楚。”为何绍宾祖此时立碑改“祁”为“亓”呢?原来绍宾祖在泰安与莱芜亓氏宗亲一同参加考试,才弄明白自己本是姓亓,不姓祁,故改为亓姓。不料改姓亓时,与族人商议不下,因族人姓祁业已七世,大家都不愿改姓。因此在绍宾祖立父碑时仅一人署名,众兄弟皆不署名,并说“你姓你的亓,我姓我的祁”。到后来三十年,七兄弟中绍甫、绍荣、绍嗣立父碑时,仍明故‘祁’公讳谓。所以同父同林一“亓”一“祁”。绍宾祖生七子,二支、三支析居付庄,丁口日繁;长支和四、五、六、七支都住在亓集庄。亓集庄那些不愿改姓仍姓祁的,大多贫穷,从清朝开始又渐渐兴起改姓亓。刚开始时,立始祖碑改“亓”作“祁”,后来见亓氏昌盛,又渐渐写成“亓”,现今立碑也作“亓”。这就是史传全祖“亓、祁之辨”的原委始末。

全祖后裔“生齿日繁,文武两庠,诗礼相传,衿绅辈出,后先接武,间登科第,数十世如此”。全祖后人名将辈出,如平阴县亓蓁和亓永宁,均晋赠武显将军;亓九叙,乾隆乙丑科武进士,恩赏蓝领侍卫,乾清门行走,先后任镇四川建昌总兵、福建建宁总兵等,诰授武将军;亓九功,乾隆庚辰年武进士,授命福建督左营守备,升台湾北路琰水营都司,授命直隶天津镇标左营游击提督,王关路参将;郓城亓万年,乾隆甲子科武举,钦考守卫所千总。

亓氏族谱世能祖后三门浩祖后分系

四支亓世能祖,士伯祖第四子,故又名亓四,居莱芜,其后裔以莱芜高庄、牛泉、方下较集中,部分迁往潍坊等地。

“四世分门”说,世能祖生二子,长子亓胤,字茂先;次子亓积,字敬先。胤祖生子三:亓浩、亓林、亓升;积祖生子七:亓辉、亓桢、亓端、亓正、亓雄、亓寿、亓俊,四世兄弟共十人,被分为一、二、三、四门,其中亓桢、亓端、亓正、亓寿、亓俊五人谓一门;亓辉、亓雄二人谓二门;亓浩谓三门;亓林、亓升二人谓四门,莱芜亓家开始有门系之说。至于为何如此排序,据九世祖诗教公云:“门以序分,其常也。乃胤祖长其子为三门、四门;积祖次其子为一门、二门;而二门又分以长祖辉既五祖雄,自次祖桢以下三祖端、四祖正、六祖寿、七祖俊,更俱在一门。相传谓是分族母之嫡庶焉。祖宗家法严正如此,其诒谋真大且远矣!厥子若孙念焉。”诗教祖谓之“母之嫡庶”之分,未能对分门解释全面详细。民间亦传说因之宅居位次,即东、南、西、北序分门。

结合族谱记载,参考明史资料,笔者对“四世分门”分析如下,明初二世亓世能祖,在官府登记户籍,“占军匠两籍”,年久日深,随着家族人口日渐增多,家庭内外事务日益繁冗,如族谱所言“累世所孳,枝叶繁盛,人丁众多。或各置产业,分派粮差,互相争端”,许多问题便暴露出来。中国古代传统观念非特殊原因不得分家,而且明初法律也规定军户不可分户,因此军户在不分户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内部分“门”的方式来应对差役和分配家族任务。亓氏先祖于是将四世兄弟十人,分成四门,相当于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负其责,避免了“苟有存心机巧者出,颠倒混乱,势必至于相争不已,有乖大体”的局面,至于每门人数多少不一,是由于承担的差役赋税和工作量等决定的,四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自此,世能祖后代多以门系相称,如笔者为“一门正祖后宗祖系二十一世”,即我是士伯祖第二十一世孙,我的第二世至第五世直系祖先依次为:亓世能-亓积-亓正-亓宗。陌生亓姓之人相遇,一报门世,如亮名片,亲疏辈分了了分明,让人顿生慎终追远之思!

世能祖后代在二世四大支中,人丁最旺,约占亓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科第接踵,声名远播,出过进士七人,举人、贡生数十人,如齐党领袖亓诗教,忠愍公亓之伟、御史公亓玮(潍坊籍)、亓煦、亓保(商河县)以及武进士亓键(潍坊籍)、亓士英(潍坊籍)等,著名举人如:乡贤亓才,孝子亓必迪,老同盟会员亓因培等均名载史志。

七百年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我亓氏肇始一人而四支,生齿繁衍,四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生生不息,几近二十万众立于中华民族姓氏之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幸甚至哉!

海峡两岸亓氏宗亲寻根祭祖莱芜行(2014年5月)

五、亓氏家风初探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家族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她体现的是优秀文明的传承与高尚道德规范的延续。陈寅恪先生认为,家风便是等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百姓信条。闲邪存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榜样和家族中流传的先贤事迹,世代相传,无疑是对追求扬名显亲的孝子贤孙们的一种极大鼓励和鞭策。优秀的家族,都奉行传统文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条,亓氏家族几百年间逐步壮大,名士辈出,靠的就是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的家风。

唐凝庵尝语其唐氏族人曰:“在他族,或取法于高贤,资戒于异姓,如马氏之训子,苏氏之纪亭,在余族不必也,由吾祖宗之所为,以观祖宗之所不为,斯可矣”,善哉斯言,于我亓氏亦然。《亓氏族谱》云:“人之为善,莫大于修身教子孙,能修身,则子孙视效之有资,能教子孙,则吾人之修身有终矣”。

《亓氏族谱》所载士伯祖简介云:“事亲以孝,勤俭治家。处世忠厚,恬静寡言。教尊孔孟,谆谆为言。务积隐德以裕后世焉。善端种种,难以尽言”。先祖灵光,模范后世,孝子贤孙,绳绳相继。

近代书法家陈名豫曾曰:“亓氏为莱望族,阅省县志,名臣循吏忠臣孝子世不绝书,其家乘所载好善乐施者又多隐君子。惟其积累者厚,故其流泽也长”。

作为亓氏子孙,有幸恭读《亓氏族谱》有年,今聊数家珍,抛砖引玉,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述亓氏家风的具体表现,不当之处,请专家与宗亲们批评指正。

亓莲关,长城关口之一,又名亓连关或亓连关口,位于北京怀柔区雁栖镇莲花池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一)精忠报国 勇护家邦

先贤吕克仁曾曰:“亓氏为吾邑望族,自前明以讫国朝,或以德行著称,或以文章名世,或以忠孝节义彪炳史乘者,代有伟人”。亓之伟母亲教子箴言云:“丈夫一身勿宜小用,当为朝廷扶翼纲常,兴除利害,无事温饱也”。七百年来,亓氏族人,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与国运相始终”,精忠报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和勇护乡民的义士。清朝道光帝曾敕曰:“亓氏宗族,为国为民保天下,南征北战定太平”。

亓氏家族明清两朝共出过五个武进士,因军功晋赠将军及七品以上官职者四十余人。

元明鼎革之际,二世祖亓勤先后在徐达和华云龙麾下为将,南征北战,著有勋劳。三世祖亓英,多次随燕王朱棣伴驾亲征,三十五年从戎,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功若丘山,父子两代人为大明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北京怀柔长城有关口叫亓莲关,大约与他们父子二人有关系。

亓之伟,进士,为官不受私请,以强直闻名,士民服其铁石之操,称为“铁面”。朝廷敕命褒嘉为文林郎。后调户部广西清吏司任主事,治绩显著。被敕命褒嘉为承德郎。在为官期间他经常救助流离乡民,专设房屋七十多间,解救并收容被变民掠去的山东妇女一百多口,发给路费,送其还乡。崇祯十三年时莱芜荒欠大饥,斗米数金,他捐谷八百担,煮粥赈饥,救济乡里,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崇祯末年,李自成围攻朔州。亓之伟守朔州城,并在最关键的西门把守。此时,与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备已秘降农民起义军,并劝亓之伟开门投降。亓之伟不从,被已在城门后埋伏好的守备士兵刺伤,将其用毛毡裹身,打开城门投降。闯王亲自劝降,亓之伟不从,被杀,闯王感佩亓之伟气节,将其家属找到后适当安置,并令其家属制棺收尸。清乾隆五十四年,追谥“忠愍”,敕命按大清规制为亓之伟建造茔园,人称“御葬林”。

亓之伟墓碑

亓键,武进士,曾任凤阳右卫守备,敕赠武德将军。

亓九功,武进士,授台湾淡水都司。当时台湾土著居民尚未开化,不遵礼法,常常闹事,前任多次用镇压手段收效甚微,亓九功“抚之以仁而教诲之”,恩威并施,土著居民逐渐被感化归顺,齐呼亓九功为“善人”,欢溢四野,疆臣以闻,奉旨引见,嘉其英武。

亓九叙,武进士。“恩赏兰翎侍卫,乾清门行走”。先后任四川建昌总兵、福建建宁总兵、江南苏松总兵,身经百战,积劳成疾,卒于客馆。诰授“武显将军”。 皇封御前侍卫都督府。

亓彩,在明末土匪四起时,手持两把铜锤,匹马杀群贼,邻近依为保障,品德受乡人敬重,朝廷嘉奖,蒙恩荣冠带。

亓进德,清咸丰年间,南匪过境,亓进德带领乡民依团山为寨,坚强防备,使数十村得以免遭洗劫。

亓圣武,亓之伟后人,“居乡好成人之美,凡桥道祠庙之应修者,必捐资助成不留余力”。咸丰十一年,捻军数十万袭扰莱芜,乡民结寨练团以自保。乡人推举其为自卫团团长,他带领乡民查看当地山川形势,筑石墙十余里,坚壁清野,成功逼退了捻军,保护了一乡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张梅亭赞曰:“当时莱芜大局不至糜烂者,府君(亓圣武)之力居多”。

亓祈年,道光五年举人,据《清史稿》记载:“捻匪炽,治西乡团练,匪窜县境,亓祈年登圩(城墙)固守,圩破,率众巷战,力竭被俘,骂贼不屈死,侄文丰等同时阵亡,恤赠道衔,赏世职,建专祠。”

亓因培,“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日军占领莱城后,委派汉奸登门,请求为其效力,遭到严厉拒绝。汉奸追踪胁迫,八十高龄的他毅然出走,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跟随八路军部队行动,被称为“抗战老人”,新中国建立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动员亓氏家族伐倒祖茔大批老柏树,变卖后支持了胶济铁路修复工程及其它慈善事业。

亓聘如,为支持抗战,出卖田产,筹措钱粮,帮助八路军解决给养困难。在险恶的环境中,年过花甲的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化装成算命先生,巧妙地摆脱敌人的封锁,积极为党工作,坚持对敌斗争。

亓象岑,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战中,由于敌伪的封锁和天灾,泰山区抗日军民几乎陷入绝境。他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购进药品和其它急需物资,为泰山区渡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了贡献。

亓谦斋,1939年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曾任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参谋长。率部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作战38个昼夜,为战役准备赢得了时间。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铁道兵副司令员。

亓庆标,1939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莱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屡立战功,曾任六十八军副军长。

亓进孝《攀辕卧辙图》局部

(二)仁政爱民 德泽一方

“学而优则仕”,亓氏家族耕读继世,注重教育,明代中期以后,族兴人昌,“人人知学,书香奕世”,人才辈出,明清两代亓氏家族,出过进士十人,举人二十人,贡生五十六人,秀才二百余人。获二至七品职衔者一百二十七人,八品至九品者百人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亓氏子孙出仕为官都清廉,勤政,爱民,道德品行、仕宦经历和精神塑造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先祖亓进孝,曾为河南宜阳县知县,清白有声,数膺御史台奖檄,公以征疴请老,宜阳百姓恋恋不舍,扳辕涕泣,祖饯者相属于道,时人作《攀辕卧辙图》相赠。

亓诗教,初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专管刑狱,因能公平执法,无冤案和积压案件,受朝廷勅命褒奖。升礼科给事中。由于其在礼科给事中任上能忠于职守,积极纳谏,秉笔直言,稽查违误,再次受到勅命褒奖。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旱,一岁皆空,千里如扫,饥民流离失所,盗者蜂起。亓诗教上《饥民疏》,论述饥荒为盗发的根源,要求朝廷发放国库银十万两,并从上交税银中留十万两,再免去山东六郡包税二万三千两,约计二十三万两,得到朝廷批准,救活灾民无数,平息了荒乱,山东百姓感其恩,为其修建生祠。后任河南巡抚期间,体恤民情,带领百姓治理黄河水患,民众感其德,为其建“都宪祠”。

亓诗教画像

亓豫,勤祖十世孙,举人,“授严州府推官,严平奉法,不畏强御,民无怨案。所属遂安等县,贼党啸聚至数万人,豫兼布施恩,扼其要领,单骑赴会往喻之,随为解散”。亓豫一人深入虎穴,晓之以理,弹指间,平息了一场数万人参加的大暴动,避免了流血冲突。

亓兴,《濮州志》载:“鲁府王亲,常相往还,王敬其徳,恩赐钞官,日进斗金,全不贪恋,商民感德,刻碑流传”。

亓玮,潍坊人,进士,曾任泌阳知县和陈留知县。为政以抚循百姓为心,不事刑朴而境内大治。钦取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台厘弊摘奸,务以进贤,不肖为己。任邑令邢,治潍有功,特疏升主事,敕封文林郎,钦命提督江南苏松等处学政,崇祀名官乡贤。靖江人为其立生祠。

亓煦,进士,曾任河间府青县知县,长芦都盐运使司沧州分司,德才兼备,克己爱民,被朝廷敕封文林郎。

亓保,商河县人,进士,曾任安乐县教谕,期间,振兴文教,培养士气,后任保定县知县,秉公持正,兴学爱民。

亓式愿,曾任福建长乐县,宁化县,诏安县,长太县知县,四任知县,事皆廉洁有声。

亓伟,又名亓纯祖、亓维祖。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历任云南省煤炭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64年5月,中央作出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亓伟请求到攀枝花开发宝鼎煤田,1965年任中共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因积劳成疾,于1972年去世。

亓飞,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乐善好施。迄今为止,累计捐赠已超过800万元。

(三)乐善好施 义驾慈航

先祖尝曰:“为善者,昌吾家,自祖以来,乃积善家也”。亓氏族人遵先祖“积阴德裕后世”之遗风,乐善好施,轻财重义,誉满乡里。

清代理学家李绂在《重修亓氏族谱序》中写道:“余与分司公(亓煦)为同年进士,知其家世孝友,多隐德”;又“观分司公一家,而亓氏之族有盛德可知也。且亓氏由始迁至今仅十余世,而蕃衍至万人,非世德乌至此者乎?”

江都名宦刘之沂亦曰:“闻莱芜之有亓氏,几二百余年所矣,邑姓半亓族,多贤士大夫,其间历履不胜述……家温守素,尤豁达乐施与,恒有忠厚长者之名”。

亓闪,“少时家徒四壁,稍长,力田服穑,遂逐渐有所蓄赢,即乐施,贷者无问亲疏远近,悉以给之”,“公之积德厚矣”!

濮州五世祖亓旺,以乐善好施起家,以孝悌善行立世。《濮州志》文:“公讳旺,字美玉。先世有善行,旺尤能继;先德多同才,好施与乡里。贫乏能读者,资之读;能贾者,资之贾。余亦斟酌其所长,位置一业。婚嫁丧葬,力不及者,不待告而筹之,靡不周至,尤加意茕独薪米钱文,按岁月补助,以为常。族党赖以举火者无算也。其积而能散,好行其德类如此。及殁,州人勒碑以颂之。”

亓承继,好善不倦,“族之贫者,衣食之;其不能葬者,棺椁之;幼而孤,长而旷者,收养之,婚姻之。平生无二言,于义利曲直,必严其辨,乡邻有争者,不直于有司,直于处士(指亓承继)” ,被尊为“宾筵大老”,赞曰:“邑之富而好礼,处士无先矣!”。其子亓元吉,“恤孤吊死,济困周贫”,一如其父,“孝于亲,睦于族宾,重于乡里,言出而人服之,行出而人倚任之”。

亓熙堂,咸丰年间,带领乡民筑寨防卫捻军,使周围十几个村免遭涂炭。光绪三年“丁戊奇荒”期间, 莱芜县衙设义仓备灾。封丘村周围十余个村,积谷数百石储存在亓熙堂家里。熙堂开义仓济民。按户分发,数百石救灾粮竟然“纤毫无私”,受到官府褒扬。其子雅斋公,如其父,“秉承先德,气度大方,最好施与,不吝於财”。

亓良箴,孝友性成,善事父母,友爱昆弟。弓马熟娴,特精武艺。不唯子侄聆其教训名列虎榜,即异地科举殿元者,多出其门。精岐黄之术。有贫而无告者,无食资之食,无衣资之衣,既有患病者,乐饵无资又施乐以活之。

亓清言,性慷慨,尚节义。莱芜过去无考院,岁科试士于县署堂下,诸童皆自带桌凳,猝遇风雨苦难堪。清言与邑绅吕传诰等倡建试院。工繁费巨,讹言四起,董事者皆(畏难)逡巡去。独清言不为动,工用以成。名载县志。

亓灿锦,道光末年,发生灾荒,出仓粟赈济,存活无算;请名师立家塾,远近从学者亦日众,凡莱蔬薪米供给周至。平时见诸生,辄勖以先器识后文艺。其无力具修脯(学费)者,皆助之。被乡邻尊称:“亓善人”。

河南永城亓永振,“隐于市,而明农家业,渐裕,族有难于衣食者,济之;困于心难者,脱之;而未始有德色,里间有缓急,向公求急,若取诸囊中,未必皆偿,其长厚利物类如此,性犹好施,名刹奇观,待公毕工者,岂止数区,而隐公(指亓永城)浩大者,桥梁为最……”

亓辗,据《莱芜县志》记载:“捻匪之乱,举村皆逃,辗家所趋,邻人多随之,谓他家有阴德当无害,后果验。匪去独力任巨款,倡修土圩,仓谷柴薪任贫家取求,不数月而工竣,数年匪乱,邻里得保障焉。附近数十里内有纷难不质于官府,而质于先生,殁后,其子凌超一如其父”。

亓占峰,医术高超,凡有所请,无所不至。且不骑马,不坐轿,不吃请,不收礼。经他治愈者成千上万,人们感其德。在其故居塑立神像,修建庙宇供养。

亓长乐,勤祖后,化募组建旨在救助穷人的“善工会”,被推为会长。哪里荒灾,就向哪里施钱、施衣、施药。后将慈善会范围扩大至修路修桥。仅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修路十二条,建桥四十二座。但凡化募之资,专人严加管理,不许任何人动用。众尊称其“亓善人”,并为他建功德碑。

台湾《亓氏家乘》严家淦题字

(四)孝悌传家 风化乡梓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苏子云:“见吾谱者,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千百年来,亓氏族人敦孝悌,睦乡邻,无论身处何方,春风化雨,均留下了许多孝悌篇章,载之志书族谱。

五世亓弘祖 ,“孤隆孝友,立爱惟亲,立敬惟长,时以孝弟称。早业耕而勤且俭,迨夫富为人庆,闾有好角者,公以礼化之,而角者自平服厥义也;里有贫乏者,公以财给焉,而惠者德施怀厥仁也,仁以济众,义以服人,礼以制心。”子孙显达。

亓才,十余岁时,其父邦宦祖因歹人构陷下狱。为解救父亲穷家荡产,以教书为业赡养父母。其弟过世,抚育孤侄于襁褓,对他的慈爱和辛劳超过自己亲生骨肉。学生谭性教称之曰:“刚正足以立身,干局足以立事,学问足以立名”,时人以三语为定评云。与子亓之伟父子皆奉入乡贤祠,亓才、亓之伟、亓必迪祖孙三代登科,朝廷敕建“三世科第”石坊。

亓之伟联捷牌坊

亓必迪,每岁春夏,疾病时行。必摒挡囊箧,买药味,依法修制丸散。凡遇贫穷之家,医药无力者,率为施济,远近赖以全活无算。母病,服药不效,时天旱,医曰:“若得雨水调药,尚有冀也。”必迪夜仰天号泣,次日果雨,母服药立愈。名载莱芜县志。

亓九功,为了孝养父母,毅然放弃朝廷晋升奖励(参将,正三品),辞官归乡。志载“其父亓永宁以念子故,往居数月,言归,请留,不可。九功送至境外,泣下沾衣,回署即请终养,而督臣以已提九功王关路参将,不许,九功意绝,遂告瘫疾归,杜门不出,朝夕侍父母侧。”

亓式慧,必迪公之孙。至性纯笃,髫年即以孺慕为父母所钟爱,父亓士元司铎泗水,抱病归里。式慧躬亲汤药,衣不解带者五年,乡里化之。清代进士赵浣赞曰:“先世自淮迁莱至公,凡十有三世,累代以忠孝著闻”。

亓斗南,四岁丧父,事母至孝。家赤贫而孝养,所需无不毕具。历六十年如一日。名载县志。

亓经纶,性至孝,父母殁,庐墓六年。以贡生授太平主簿,有惠政。名载县志。

亓文杨妻吴氏,《莱芜县志》文:“吴氏,汶南保亓文杨妻也,年二十二文杨卒,子佐明,方三龄,姑(婆母)年六十,病危笃,百药不效,氏(吴氏)请身代(愿意替婆婆去死),姑僵卧二日,竟厥然起,所谓孝感动鬼神,信。夫课子成立,补博士弟子,有声诸生间”。朝廷敕赠“淑徳遐龄”匾额悬于门庭。子亓佐明,“承母教,日以善自敦。凡济贫恤危,捐施募义,未易殚述。而里中大小不平之事,经公之口,无一不平者,素行足以服人也。”

亓琮,乡钦介宾,性孝友,善佑孀母,好施与,士民公举善行,誉为“一乡善士,懿行可嘉”。

亓应龙,贡生,勤祖后,性孝友,弟早亡,抚教其三子,皆有声庠序,授生亦先德后文艺,一时有经师、人师之目,举为乡饮大宾。名载《阜阳府志》。

范县亓仁甫,孝养祖母六十余年,自始至终无分毫差异。地方百姓“联名具秉,保举节孝”,朝廷钦赐“节孝可风”匾额。

亓任,“奉母夫人孺慕益笃以勤。束修所入,悉以奉母,无私蓄。训季弟谆恳,然怜爱特至。怡怡母膝下垂三十年。母素楼居,一日公心动,惊悸弗宁,谓楼居非老人所安,力请移榻。越夕而地震,楼墙内覆压母旧寝,瓦石积数尺,咸钦异公纯孝所感,灵速如此”。清代理学家李绂赞曰:“近世士行衰,事亲者至性无所闻,如公之孝岂不可以风乎!”。子亓煦,中进士。

平阴亓鸿琯,全祖后,贡生,以躬行孝悌入县孝悌嗣祠。

亓三奇,善事父母,有疾,汤药必亲尝。及葬,庐墓三年,筑土崇封,风雨不避。迨三年丧毕,旋反墓侧,崇筑如初,不敢违礼。至处事待人,取与不苟。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类如此。顺治十六年,州牧钟锡匾额其门曰:“孝廉可风”。

另有亓珽、亓汉亭、亓知三、亓汝瀛、亓若海、亓学智等多人,因孝行卓著,敕旌节孝。

台湾《亓氏家乘》陈立夫题字

七百年来,亓氏家族通过适时编纂《亓氏族谱》,使得精忠报国、仁政爱民、乐善好施,孝悌传家等的良好家风得以世代传扬,先贤魏锡祚曰:“其立己也必诚必信,其接物也无欺无伪。出一言而乡里倚以为重,行一事而后学奉以为法”,良好的家风既为亓氏家族得以持续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地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行文至此,慨当以慷,纪之诗曰:

祖泽流光百日红,善行不倦是家风。

自求多福得天相,闲看乾坤剥复中。

和煦家风多善人,齐家治国自修身。

满门孝悌无须颂,汶水汤汤濯凤麟。

亓氏在莱芜居然如此常见

山东亓姓分布

亓源于古代官职,简自复姓亓官。

山东境内亓姓在,阳谷、阳信、青州、郓城、临沂、济南、淄博、潍坊、菜芜等地均有居住,其中莱芜是亓姓人最大的聚集地。

全国范围内,京、豫、辽、黑、晋、皖等地有亓姓人分布,其中,安徽阜阳亓姓人的规模仅次于山东莱芜,位居全国第二。

亓作为姓氏用字始于魏晋时期

亓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作为姓氏用字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在北宋人所编的《百家姓》中没有单姓“亓”,只有一个复姓“亓官”,而亓姓的来源比较单一,就是源自复姓亓官。

在2000年时,全国共有亓姓人大约20万。而莱芜有近13万亓姓人,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亓姓人都聚集在莱芜,其次是安徽阜阳。要不然怎么会有“莱芜亓家,新泰徐家”这一说法呢。

莱芜亓氏

据《亓氏家谱》记载:“ 始祖亓士伯的父亲亓用,元朝顺帝时官居镇殿王,生三子,士祥、士伯(丞相毛守节之婿)、士玉。元末为避兵乱,由淮迁莱。

莱芜亓姓人的一世祖叫亓士伯,元末明初时曾随父亲由淮安至莱芜,士伯有四个儿子,分别名勤、宾、全、世能。

后长支亓勤在莱芜后从军返回安徽阜阳;

二支亓宾和四支亓世能的后人大多定居在莱芜,并且逐步发展成当地的第一大世族;

平阴、东平、郓城、阳谷、梁山等地的亓姓人多是三支亓全的后代。

亓氏“四世分祖、五世分门”。这里的“祖”是指勤、宾、全、世能四个二世祖;

“门”的分法主要根据嫡庶出身划分。

莱芜亓氏榜样

亓煦,字子恒,号暄严,莱芜市团山村人。清顺治三年出生,康熙36年考中贡生;康熙38年考中举人;康熙48年考中进士。

任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德才兼备,克己爱民,敕封文林郎,后调任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沧州分司,不久告归。

亓诗教,字可言,号静初,晚号龙峡散人,其故乡人尊称“亓老敬”。山东莱芜李条庄人。明万历26年进士,历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礼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兼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等职。

亓氏文章

《绿矾崖新创白衣观音庙记》

□亓诗教

学士大夫之言曰:儒,经世,释,出世。释,固儒者所不道也。然究其立教,大都使人解脱诸苦,种福人天,于以佐刑赏之所不及,卒与儒术羽翼并行,迄不能废。即先师素王亦云,圣人神道以设教,善世而博化,旨诚深。盖大士圆通三昧,普照十方,三十二应身,固随处变现,乃灵异种种所在,以之贵贱,贤愚顶礼恐后,犹莫如白衣观音云。

适城西南偏,相距二十余里,居民寇登文、亓三仁者,发誓募缘,创修殿宇。遐尔,善信靡不景从。时余休沐之暇,乐其有斯举也,为捐金若干,用襄厥事。甫期年,旋告成焉,因而躬往,回环瞻拜,不觉喟然叹息者久之。

夫不贰法门,无量功德,揭慈云于阴界,续慧燄于昏衢,悉在此矣。登文复有请曰:“是役也,于今为创,于后为仍。创者,开其端于见在,业已假伐于迷津;仍者,济其美于将来,更期同登于圣果。可无一言以纪之乎?”余唯唯,遂书而镌之于石。

工起于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竣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十五日。正殿三楹,基地三分,生员亓献可二分,登文一分,皆发弘愿。乐施舍者,并书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