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安身立命是什么意思(立命是什么意思)

安身立命是什么意思(立命是什么意思)

「每日一典」安身立命

【每日一典】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立足。指在某处居住或生活。《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犹立身。潘尼《安身论》:“盖崇德莫大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立命:使精神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安身立命:指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立命之学,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

“立命之学”,“命 ”是命运,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命运。人生的命运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去改造它,才能够让生命产生更大的价值?不然我们的命运全部都被算准了,都被控制了,生命就没有意义。所以这个“立”字有建树的意思,怎样来建设我们的一生。“立”也有决心的意思,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做,一定要把命运改过来,我们说“立志”,这都是决定的意思。所以,人生都有命运,而且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了凡四训中的经文吧。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余”是了凡先生自己对自己的称呼,他说,他童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童年丧父”最辛苦的一定是他的母亲,要把这个孩子养大,确实含辛茹苦。我们的母亲如果是这样,我们从小就要懂事,长大了赶紧回报母亲,让母亲早一点过上好日子。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举业”就是求功名,考科举,以后当官。他有这个心愿,但是母亲希望他放弃然后学医,他体会到母亲的心也想顺从母亲的心意。母亲讲,学医可以养生可以济人。“养生”,第一个意思是生计,他从事中医,用心给人看病,会得到一些供养。古时有两个行业,不是做了一定要找人家收钱的,就是当老师跟当医生的。当老师的,师生如父子,不是利益关系,医生是救死扶伤,他的信念就是要把人救活。我记得有一个片子是讲一个神医,里面说道:今天若是有一条狗生病了,我都要医治它,我把它医好了它来咬我一口,以后它病了我还帮它医治。因为尊重生命,那是医生的信念、天职,上天赋予他的一份职责,这跟可贵。“养生”第二个意思是他学中医也会保养自己的身体。所以,“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范仲淹先生小的时候跟算命先生讲:你看我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先生很惊讶,你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相当宰相,未免胃口也太大了。他看到算命先生的态度,有点不好意思,说不然这样,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很惊讶说你为什么从想当宰相又变成了想当医生呢?范先生那么小的年龄就说,因为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范公那么小,就以什么为人生的价值?救人。《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从小就让孩子以救人为人生价值,他以后一定有出息,这离不开范母的教育。

了凡先生的妈妈给他分析了,学中医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夙”就是旧有的,平素的意思。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夙愿,希望你能学一门技能。学好中医这一门技能。以后成为名医,在社会当中也有地位。有一句俗话讲: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个道理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来体会,有一门技能可以服务大众,就可以谋生,但假如没有技能,即使家财万贯,总有一天也会坐吃山空的。在东汉光武帝时代有一个大臣做的特别好,他叫邓禹,他生了十三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技能,他是大臣,有很高的俸禄,但是他不把这些留给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谋生、独立。这很重要。

古人看的很远,以前的大官房子都建的不大,人家就说了,你当那么大的官怎么自己家里的们很小?他说:我当大官,我的孩子不一定当大官。我现在带着他生活变得很奢侈,他养成了这个奢侈的习惯,我不是误了他的一生吗?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以后我们的孩子能够把家维持的好,一定要有这样的美德,不然人生就会一团糟。甚至是女儿嫁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是吧?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所以整个天下的安不安定,决定在子女的教育,天下的安危,女人操之一大半。以后能不能出人才都看母教。母亲假如奢侈,浪费,懒惰,怎么可能教好下一代呢?

所以,假如我们生的是女儿,天下安危皆在我们手里,这不是开玩笑的,有贤女子才会有贤妻,才有贤母,这是必然的逻辑。所以我们五千年来都重视子女教育,从小就教她们孝敬父母,培养他们的美德。现在对的子女德行的教育都忽略了,只重视学历,读书读的很多,但是没有持家的美德。教育孩子,古人有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有一技之长之前,或者写的一手好文章之前,首先德行重要。德才兼备,德还是排在前面的。“士”是读书人,德行最具体的两个字,“器”,肚量,胸怀要大;识,是见识,智慧。有智慧又有肚量,慈悲心,那他往后在写好的文章或者拥有好的技能一定会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大家想一想,现在的孩子懂的为谁着想?有没有为自己的社区着想,为自己的学校着想?这都是要靠引导的。有没有为自己的国家着想?父母的胸怀有多大,栽培出来的孩子就有多大的胸怀。孩子很单纯,就靠怎么去成就他、塑造他。我们从历史来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伟人。曹操的心量不大,年老的时候头痛的厉害,后来遇到华佗,确认为华佗特意不治好他,结果最后华佗死在了监狱里。他造了多大的孽呀,华佗可以救多少人!所以肚量小又不相信人,造很多孽,看这两个历史人物差很多。再来“见识”。周朝的开国者胸怀大、有见识。周公制礼作乐,周朝是整个中国历史中享国最久的,周礼还影响到了几千年后的我们。秦国没有见识,滥用武力、暴力,十五年就亡国了。所以“器”跟“识”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很大。我们从刚刚那一句也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本来要从政,从政也是为人民谋福祉,这都是气度。后来从医了,母亲也是期许他可以救人。大家看,都是引导孩子服务人,去为社会贡献,而不是自私自利,就为了自己的薪水着想而已。

接着我们看,“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了凡先生差不多十五岁到的慈云寺。我们看“慈”是慈悲,仁慈。“云”是表无心,没有私心。所以这个慈云也是提醒我们,处处慈悲待人。了凡先生到了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修髯伟貌,就是长相很不平凡。“飘飘若仙”,长的很潇洒,不大像世间的人,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余礼敬之”,他看到这样的长者也格外的恭敬。了凡先生那个时候才十五岁左右,他看到长辈都懂得恭敬对待,也很大方,不会扭扭捏捏的。现在的孩子特别的浮躁,话很多,真正客人来了又畏畏缩缩的,有点颠倒了。《训俗遗规》中讲,“衣冠整齐”,这些小细节很谨慎:“言动端庄”,言行举止都很端庄、大方;“识得廉耻二字,自然有正大光明气象”,能分辨“廉耻”这两个字。“廉”就不会去贪,拿人家东西。我们小时候到长辈家里都不敢造次,长辈给东西了,“小朋友,这个拿去吃”,都要先看父母,父母点头了才可以拿。然后有羞耻心,自己的行为不能羞辱父母。这样的态度,一言一行都合乎规矩,大方,又识得廉耻,则气宇不凡,气质不凡,以后就有正大光明的胸怀,都要从这些处事待人的生活细节来培养。

轮命运是否是注定的,是否可以改变。让我们看下一讲,如何改变命运,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