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谢危度均山人是什么意思(山人是什么意思)

谢危度均山人是什么意思(山人是什么意思)

八大山人:从《个山小像》看八大的身份

从《个山小像》看八大的身份

《个山小像》为纸本墨笔,纵97厘米,横60.5厘米,这在清初那个年代,尺寸篇幅算是相当大了。细看这幅肖像画,除了八大的神情之外,特别引人注目、也特别令人费解的就是他的衣着冠戴。

画像中的八大山人,头顶凉笠,身穿宽袍,脚蹬芒鞋,身穿一袭长袍,如同灌满萧索的秋风,空空荡荡,可那流畅的线条展现了八大的精气神的飘逸飞扬。王方宇先生说:“画上的人物相貌清癯,微须,著宽袍,戴斗笠……不作和尚、道士装束,有林下散人文士风度。”也有人评价“山人形容憔悴,如瘦马临风,然眼无惊恐颤栗之色,神有闲静从容之风”,甚是精到准确。不说八大的神态,先说王方宇先生为什么要特别点明“戴斗笠”“著宽袍”。为什么要强调八大“不作和尚、道士装束”呢?清代的龙科宝在《八大山人画记》中也说“山人初为高僧,……既而蓄辫发……”清代的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也说八大“遂慨然蓄发谋妻子……”这里强调的是八大的一种身份。

正如我们去照相,何况是一个身份照,总会整理自己的衣着帽子。同样,八大请黄安平为他画像存照,对自己的整束,特别是“衣”“冠”,无疑会十分在意。可以想象,当时,八大山人“戴斗笠”“著宽袍”,好好地把自己精心捯饬、打扮了一番。为什么要“戴斗笠”“著宽袍”呢?因为八大山人和饶宇朴们都十分在意地将“头发”“衣冠”当作一种具有特别意味的符号来诉说、强调。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是要剃发(也称髡发)的,发型也与汉人迥异——把前颅的头发剃光,将后脑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盘于头顶或垂下。

说了“戴斗笠”,再来看“著宽袍”。这是什么装束呢?有人认为《个山小像》上的八大是“身着僧服”。错了。那么,是道士的衣着装束吗?也不是。这种装束是汉族的装束。我们知道,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仔细看《个山小像》上八大的服装,正是汉人服装的特点。何平华也说八大的这种穿着是明代的而不是清代的服饰。明代服饰以宽博为特点,《研堂见闻杂录》中说:“士在明朝,多方中大袖,雍容儒雅。至本朝定鼎,乱离之后,士多戴平头小帽,以自晦匿。”

清军于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后来又多次颁布剃发令。如清军破南京后,1645年六月十五日多尔衮再次颁发“剃头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八月,剃发令到达江西。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改汉人服装为满族服装。1645年七月初九,大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这两项政策是为了削弱汉族的民族意识,巩固清朝的统治,结果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触发了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而清廷则进行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初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这边是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边是“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各地反剃发的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原汉族的平民百姓看来,剃不剃发、改不改服是一个与气节操守相关涉的重大事件,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的看法更具文化意味。黄宗羲说:“自髡发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绝世事,托迹深山穷谷者;又有活理土室,至死不闻于比屋者。然往往为人告变,终不得免。”平民百姓、知识分子都是如此,那么,对明朝的皇族宗室而言更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

这幅《个山小像》是八大的“身份照”,强调的是八大的皇室身份。八大为僧的时间,是从1648年至1680年左右,一共做了30多年的和尚。就是在黄安平为他画像的这一年,他仍然是一名和尚。尽管八大确实是高僧,是曹洞宗的第38代传人。但在这里,八大似乎在大声呼喊:我不是和尚僧侣,我是王孙贵族。这种强调首先体现在八大山人的衣着穿戴上。

这种对身份的强调还表现在八大自己在《个山小像》上钤下的一方印章上:“西江弋阳王孙”,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现存八大直接展示自己王室宗亲的有力证据。

在《个山小像》中,表达八大山人的身份的文字、印章还有很多。饶宇朴在题跋中讲: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四世”二字被圈去)孙也。

什么意思呢?“个山綮公”,是住在南昌的王孙,“贞吉先生”即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1541—1589),字贞吉,号瀑泉,即《个山小像》上所题“瀑泉流远故侯家”的“瀑泉”。他“雅擅诗翰,遍交海内贤豪”。朱多炡的第三个儿子朱谋 鹳是八大山人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精于绘事,擅长山水,兼工花鸟,可惜喑哑不能说话。1645年南昌城破那一年去世。八大山人葬父亲于南昌西山的宁藩宗室祖坟地,并蜷缩于此,为父亲守孝并避难。这就是说八大山人是皇族王孙,出身高贵,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宁王朱权的后裔。

在宁王朱权的后裔中,八大山人属于弋阳王一支。第一代弋阳王是第二代宁王的“庶五子”,八大山人是弋阳王的第七代帝系子孙,是宁王的九世孙,所以,《个山小像》题跋中有“西江弋阳王孙”印,《个山小像》上彭文亮的跋中有“九叶风高耐岁华”的文字。

几十年来,八大一直隐姓埋名,逃命逃禅。现在,他公开亮出、特别强调自己的身份,这一举动,更反映出他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一次作出重大选择。八大的思想深处的这种皇室贵胄的观念对他的创作是有深刻影响的。

节选《 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