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易中天百家讲坛是哪一年?(易中天百家讲坛)

易中天百家讲坛是哪一年?(易中天百家讲坛)

易中天与王立群相比,究竟谁的历史水平更高?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

王立群1945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著名文化学者。2006年,他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王立群读《史记》”。凭借着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王立群将《百家讲坛》倡导的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有机的结合起来。简而言之,王立群传播了《史记》,《史记》成就了他的人生。

从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的工作经历和从事的方向来看,王立群教授和易中天教授是属于不同的方向。

王立群教授为历史学者,他更偏向于去追求历史的真相,以便读者对历史有个更直接和直观的认识!比如王立群教授的《史记》,王立群教授总是在历史中寻找真相。

易中天教授为文化学者,他更偏向于在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有时候史实是否严格意义上的这样也不是那么的苛求,他营造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不同的视角!比如《品三国》。

所以,按道理来讲王立群教授的历史水平应该更高,不过,虽然易中天教授的历史水平也是很高的哦!

易老师是个表达欲和控制欲强的人,这样的人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比较主观一点,容易招来非议。同时老易对别人评价自己又特别敏感。防备心理强,也不是吃轻易亏的主儿(详见与小崔的访谈)。

王老师由于早年过于坎坷的经历所以整个人非常的内敛,说话做事也非常的井井有条和理性。如果以史学家作为评价标准,王立群老师就是完美的存在。而老易是一个更好的文化传播者,倾诉者和老师。两人的共同点,同时也是我最喜欢他们的地方,可以用品三国中贾文和在告诫曹丕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道至简,易老师的深入浅出,王立群老师的娓娓道来,都是我们最喜欢的声音。

不过,也有人说,易中天好斗,王立群稳重,你认为呢?

从登上《百家讲坛》到著书立说 易中天经历哪些变化?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易中天,著名学者、作家,2006年凭借在《百家讲坛》上风趣幽默的讲三国,很快被无数观众记住了。此后的日子里,他做演讲、出书、授课……人气之旺,曾一度被称为“明星学者”。

2019年,易中天已经72岁了,距离登上《百家讲坛》,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现在的他,怎样了?

资料图:学者易中天。中新网记者 张龙云 摄

讲述中华经典故事

5月的一个下午,易中天出现在北京某个文创园里。不算太大的剧场里早早坐满读者,就连门口也是人挤人。他坐在前排,不时有人来求合影。

易中天这次到北京,是为新书而来。花了大半年时间,易中天和画家胡永凯一起创作了新版彩图本《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包含《论语(上)》《论语(下)》《庄子》《孟子》《禅宗》《周易》六册。

从大文豪苏轼与好友佛印趣谈“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开始,易中天用几个故事描述应当阅读中华经典的四个理由:经典原本就有趣、经典富有大智慧、经典可以现代阐释、经典能够塑造人格。

新书里的故事也尽量讲得有趣好玩。易中天认为:“启迪智慧的办法是做智力游戏,而最好的智力游戏是阅读经典。”他表示,真正的经典总是直指人心。游戏的时候最放松,也最容易接受启迪。

易中天。果麦文化供图

从大学老师到“明星学者”

其实,作家之外,易中天还有学者、教师等其他头衔。只不过,他青年时代走过的路并非全是坦途。

易中天出生于1947年,6岁随父亲定居武汉,在武汉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后来还在新疆待了13年,他评价自己的这段生活:“在那个曾经被诗意描述过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由于赶上了招工的机会,年轻的易中天得以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任教。后来,他又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专业,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他没想到后来自己能够走入大众视野。直到2006年,易中天因录制《品三国》一举成名:以现代的口吻幽默讲述历史,旁征博引但有理有据。其独特的普通话语调成为很多人模仿的对象。

图片来源:《百家讲坛》视频截图

易中天的的确确火了。2006年的上海书展上,在大约3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的《品三国》签售约4000本,创下了当时一个小小的纪录。

在给学生上课之余,他的曝光率逐渐增加:参加《开讲啦》、举办讲座,甚至写过话剧,每每都能获得一众粉丝捧场。有人说,易中天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明星。

著书立说:一个人创作“中华史”

但最近几年,易中天很少在节目中露面,媒体也很难约到采访。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易中天的时间几乎都被写作占满了:因为“中华史”还没有最终完成。

这里的“中华史”,指的是易中天几年前开始的一项计划: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花上五到六年时间,创作六部多卷本图书《易中天中华史》,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现代。

这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工程。先不说需要查阅的史料卷帙浩繁,行文构思、遣词造句更令人颇费脑筋。而且要全凭一个人的力量写作,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不少人担心这部书可能会“烂尾”,甚至认为他“狂妄”。

比如,曾有一种说法称“易中天的知识背景没办法和范文澜那一代比。”这一点他承认。但易中天强调,“我有我的优势啊,在思想方法上超过他们”。

“具有可读性”是他为“中华史”系列设立的标准,直觉、逻辑和证据是写“中华史”的三大办法。易中天请来了一位专业历史科班的教授担任该书的学术顾问,在阅读过大量相关史料、听过专业建议后,才动笔。

资料图: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来到南京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畅谈“中国智慧”。中新社发 泱波 摄

如今,随着2018年底第21卷《朱明王朝》的出版,《易中天中华史》已经完成过半。只不过,最终成书的卷数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2岁的“底线主义者”

现在,虽然需要出席一些活动,但易中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隐居”在江南某个小镇,继续写自己的“中华史”第22卷,快的话,大概没几年就能完成全书。

他对作品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在出版《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时,他和搭档的著名画家胡永凯反复沟通、交流,不断协调文稿和插图。胡永凯打趣他“连编辑的工作都做了”“工作做得特别细”。

当年那个学者,年龄上在渐渐老去。但易中天依然还保持着原先快人快语的风格,面对记者提问,回答仍旧干脆利索。在新书发布会上,他说自己是一个“底线主义者”。

新版《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书封。果麦文化供图

易中天似乎并不太关心作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荣誉。提到新书时,也只是说,“可以保证,我的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的,而胡老师的画每一笔都是自己画的。我们两个都不假手于他人。”

在新书的发布会上,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一百年后《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会是什么地位,易中天说,那时自己已经死了,“我管这事干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