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分班序齿的意思(序齿的意思)

分班序齿的意思(序齿的意思)

序齿:年龄大的人坐前面

文 | 孟琢(博雅小学堂主播)

上几讲我们给大家讲到了与头部有关的汉字,由头部讲到了五官,我们给大家讲了“目”,眼睛,讲了“自”,鼻子,讲了“耳”,耳朵。我们从上往下,今天该讲嘴巴了。嘴巴里面有什么呢?嘴巴里面有牙,所以这一讲我们给大家讲三个和牙有关的汉字,“牙”、“齿”,还有“穿”。

一、牙:口腔后面的大牙

我们先看这个“牙”字。大家看,这是“牙”的古文字形体。这个字在金文中,上面一个牙,下面一个牙。这个字很可能取象于动物的獠牙,两个牙紧密相扣,咬得死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形体。这是《说文》里的小篆,这个字显然是从金文发展并且规整而来的。

那么许慎是怎么解释牙的呢?《说文》说牙是“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牙是牡齿,这两个齿怎么样呢?“上下相错”,也就是上下紧紧地交错着。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什么叫“牡齿”呢?“牡”就是过去的大公牛。公牛的体型很大、很健壮,于是就引申出“大”的意思。比如“牡丹”,“丹”是红色,“牡”就是大,所以牡丹最开始的意思就是大红花。牡齿不是一般的牙,它是大牙。今天我们说牙,一般说门牙,指的是我们(口腔)前面的牙,后面那些似乎叫齿。但是在古代恰恰相反,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所以叫做牡齿。

二、齿:门牙

那么说到“牙”,它和“齿”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说“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齿”指的是前面的门牙呢?大家一看“齿”的古文字形体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看,这是甲骨文中的“齿”,一张嘴,里面有几颗凋零(殆尽所剩无几)的门牙。你觉不觉得很奇怪,古人的门牙好少,这个字才有两颗,是不是古人造字的时候,懒得画那么多门牙?不是的。我们看甲骨文中有各式各样的“齿”,一颗牙、两颗牙、三颗牙,这颗牙还坏了,长在嘴唇外面了。

甲骨文中各式各样的“齿”

1.茹毛饮血弄坏了古人的牙

甲骨文中的“齿”最多的只有四颗(牙)。这说明古代没有牙刷,没有牙膏,没有牙医,而且他们的饮食,所谓茹毛饮血,他们的饮食加工非常的不充分,有的时候肉也很难煮熟。所以古人的牙的健康情况其实是很差的,古人的牙经常是坏的。我们说“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因为牙不好,所以古人的寿命也比较短。所以看到这个“齿”字你就知道,在古代无论是男孩、女孩,他们的牙都不怎么样。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非常帅的小伙子、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但是(他们)不能笑,一笑,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缺牙的样子。

2.古人认为,齿的实质是骨头

我们看“齿”,看甲骨文的形体就清楚,这个字指的是前面的门牙。这个字发展到《说文解字》,从一个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说文解字》的“齿”和我们今天“牙齿”的“齿”就很像了,它是繁体字“齿”的直接来源。你看这个字,下面是一个“口”,里面有牙的形状,上面添加了一个“止”,“止”是它的声符。所以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下面像齿牙的样子,上面是声符,“止声”。

《说文解字》对“齿”的解释——里面有一个比较生僻的字——“口龂(yín)骨也”。这个“龂”其实就是咬,就是嘴里用来咬的那个骨头。他认为齿的实质是骨头。

3.屐齿和梳齿

牙和齿,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齿指的是前面的门牙,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但是如果笼统地说,牙和齿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指的是我们口中的牙,就这么几颗牙也没有必要一定把它区分开。

齿指的是牙,所以那些像牙一样齿牙交错的东西,古人也用“齿”来指称。比如说古代有一种鞋子叫做“屐”,今天有一些木拖鞋,或者是日本人穿的那个鞋就是这个屐。底下一道一道的木头,就像牙一样,那个叫做屐齿。还有梳子,梳子中间一道一道又隔开的,那个叫做梳齿。

4.“应怜屐齿印苍苔”

我们小的时候应该学过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个“不值”不是说不值得,而是没有碰到自己的朋友。他说什么呢?“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这位诗人有一颗非常纤细的、非常柔软的心灵,他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存在都心存关爱。他穿着木屐,会觉得于心不忍,为什么呢?我这个木屐,这个硬硬的像牙齿一样的鞋,踩在苍苔之上会不会把苍苔踩疼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诗人的柔情。

5. 唇亡齿寒,马齿徒增

“齿”是牙,所以古代养牛养马的时候,牛和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年生出一颗牙,所以人们怎么样去判断牛和马的年龄呢?就去看它们有几颗牙,数牙齿来辨别它的年龄。古人叫做“马齿”。所谓“马齿”就是马牙,马牙指的是马的年龄。在《春秋榖(gǔ)梁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于是晋国就去向虞国借路。借路的时候给他(虞君)送上宝贝,送上美玉,送上宝马,送上一匹千里马。这时虞国的大臣(宫之奇)说:我们和虢国的关系是互相帮助,相互依存。他用了一个成语,跟牙齿有关,叫做“唇亡齿寒”。虢国就像我们的嘴唇一样,我们是里头的齿。嘴唇坏了,牙齿就会首先觉得寒冷。这里的齿指的就是门牙。

晋国假道伐虢示意图

但是虞国的国君没有听他的,喜欢这个玉璧,喜欢美玉,喜欢千里马,就收下了礼物,(并且)借路给晋国。结果晋国把虢国攻打下来之后,马上回兵灭了虞国,之后把当初送给虞君的马和玉璧都拿回来。(回来以后)跟晋献公汇报,说东西我们都抢回来了,璧还是这样,但是马齿加长,马的牙增多了。也就是说变化在于马变老了。我们看这个故事里头的典故都和“齿”有关。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6.序齿

齿是用来计算马的年龄的,它也可以计算人的年龄。在过去排座次的时候有一个规矩,叫做“朝廷序爵,乡党序齿”。在朝廷里头谁的地位高谁在前面。但是在乡里乡亲聚会的时候就要“序齿”。“序”是排列,“齿”是牙。不是说比谁的牙多谁在前面,而是谁的年龄大谁坐在前面。所以序齿就是按照年龄的长幼排序。这里的齿指的正是人的年龄。

三、穿:老鼠打洞

讲完了齿我们再看一个由牙组成的字,那就是“穿”,“穿”这个字我们看,上面是一个“穴”,下面是一个“牙”。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牙来打洞。所以《说文解字》说,“穿,通也,从牙在穴中”。就是洞穴中的某一种动物,用牙来把这个洞穴给打通。这是什么动物?小朋友们一定能猜到,这个其实就是老鼠。

所以“穿”这个字,把一个东西穿过去,它其实取象于老鼠打洞的形体,这也就是《诗经·周南·行露》说的,“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说老鼠没有牙?否则我的墙壁是怎么样被打通的?由老鼠打洞造了这个“穿”字,穿过、穿透、横穿、纵穿,这里的“穿”一开始都和老鼠密不可分。小小的老鼠,它用牙打洞的特点,也进入了我们的汉字。

总结: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给大家讲了“牙”,讲了“齿”,讲了“穿”,我们的重点是“齿”。“齿”在古代指前面的门牙,它和人的年龄、动物的年龄都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知道,小朋友将来和爸爸妈妈、和家长一块儿出去玩,上车的时候谁先上呢?我们要让老年人先上,让爷爷奶奶先上车。这种规矩叫做序齿。

「五年级语文」第7课《猴王出世》笔记,走进孙悟空的神魔世界

“俺老孙来也。”“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呼了六七钟。睁着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一、生字预习

【芝】zhī(芝兰)(芝麻)字义:古书上指白芷。

【遂】suì(未遂)(毛遂自荐)字义:于是,就

【迸】bèng(迸裂)(迸溅)字义:爆开,溅射。

【涧】jiàn(山涧)(溪涧)字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獐】zhāng(獐子)(獐头鼠目)字义:哺乳动物,像鹿而小,头上无角。

【猕】mí(猕猴)字义:一种猴,面部红色无毛。

【猿】yuán(猿猴)(猿人)字义:哺乳动物,像猴而大,没有尾巴。

【耶】yé(是耶)(非耶)字义: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挈】qiè(挈眷)(提纲挈领)字义:带,领。

【瞑】míng(瞑目)(死不瞑目)字义:闭眼。

【窍】qiào(石窍)(一窍不通)字义:窟窿,孔洞。

【楷】kǎi(楷书)(楷模)字义:楷书,现在通行的一种汉字字体。

【镌】juān(镌刻)(镌石)字义:雕刻。

【挠】náo(阻挠)(抓耳挠腮)字义:搔,抓。

【劣】liè(顽劣)(恶劣)字义:恶,不好,跟“优”相对。

【呵】a(列位呵)字义:同“啊”。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赞叹、催促、嘱咐等语气。

二、多音字

【遂】①suí(半身不遂)②suì(遂心)(毛遂自荐)

三、词语解释

1、名曰:名字叫作。

2、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

3、天真地秀:天地间的灵气。

4、石碣:文中指石碑。

5、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点。

6、造化:福气,运气。

7、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8、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9、力倦神疲:指肉体和精神上都很疲乏。

10、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子。表示毫无抵抗,全部顺从。

11、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四、近义词汇总

开辟——开创 迸裂——裂开 炎热——酷热

安身——容身 称扬——称赞 顽劣——顽皮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 力倦神疲——精疲力竭

五、反义词汇总

炎热——寒冷 欢喜——难过 宽阔——狭窄

顽劣——乖巧 喜不自胜——悲不自胜

抓耳挠腮——泰然自若

六、课文内容导读

1、第一部分“石猴出世”(第1自然段):写石猴不同寻常的出世以及出世以后的日常生活。

“海外有一国土,……唤为花果山。”介绍花果山的地理位置,位于海中,背景辽阔,颇有神秘色彩,引人遐想。

“仙石”“仙胞”“迸裂”“石卵”等词语说明石猴不似其他猴子,他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滋养的仙石迸裂而生的。写出了石猴出世的不同寻常。

“内育仙胞,……化作一个石猴。”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世经过。石猴出生与众不同,为后文表现石猴敢作敢为、神通广大埋下伏笔。

“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排比)从多个方面写了石猴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逍遥快活、自由自在、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为下文写石猴勇敢跳入瀑布泉中做了铺垫。

2、第二部分“石猴探洞”(第2自然段):写石猴勇敢跳入瀑布泉中,意外发现水帘洞。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却去那山涧中洗澡。”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

“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比喻)把“涧水奔流”比作“滚瓜涌溅”,生动形象地写出涧水气势大的特点。

“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引用)引出下文众猴之间的对话。

“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耍子去耶!’”(语言描写)通过众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众猴生性好奇、贪玩成性的特点。

“拖男挈女”“呼弟唤兄”描写了众猴一起前行的热闹场景,把猴性和人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跑”“爬”表现了众猴活泼好动的特点。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从这里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石猴是自高奋勇接受任务的,突出他无所畏惧、敢于冒险的精神。

“瞑”“蹲”“纵”“跳”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猴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进入瀑布泉,发现水帘洞,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的特点。

3、第三部分“石猴称王”(3、4自然段):写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1)第3自然段:主要写石猴向众猴介绍水帘洞中的情况。“喜不自胜”突出了石猴高兴的心理,因为他不仅为众猴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处,还可以当上猴王。

此段对石猴的语言描写:石猴对洞内的介绍,已然有了猴王之势。他自信,说话流畅简练,向大家介绍水帘洞,并重点说明水帘洞作为一个“家当”的优势。也可以看出他观察细致。

​(2)第4自然段:写众猴拜石猴为王的过程。

“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把胆小的猴子写得生动形象,更加衬托出石猴的英勇无畏。

“抢”“夺”“占”“争”“搬”“移”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描绘出众猴嬉戏玩耍的热闹场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猴子好动、好玩、顽皮可爱的特点,也表现了众猴得到安身之处的高兴心情。作者的描写传神、逼真,仿佛一群猴子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描写了众猴心服口服拜石猴为王的情景。可见,石猴凭借自己的勇敢无畏、聪明机智赢得了大家的敬仰和崇拜。

此段对石猴的语言描写: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诺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石猴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的料。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简介“美猴王”称号的来历。

​七、主题概括

《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个石猴,这石猴与众猴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众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五年级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梅花魂》笔记汇总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学习笔记汇总

「五年级语文」第4课《梅花魂》学习笔记,缕缕梅花香拳拳爱国心

部编语文五(下)第7课《 猴王出世》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作者介绍:

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以文鸣于淮”,天启《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搏击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其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后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隐居故乡,著书立说。

主要人物介绍:

唐 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悲为怀,胆小怕事,迂腐软弱,不辨是非。

孙悟空:桀骜不驯,勇敢机智,神通广大,百折不挠,敢作敢当,疾恶如仇。

猪八戒: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就改,淳朴憨厚,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

沙 僧:肯吃苦,憨厚老实,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没有主见。

作品介绍: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

《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则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四大名著中我们最早熟知的。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它被绘成连环画,制成动画片,拍成电视剧,几乎影响着着每个人的童年。

多音字:

辟:pì 开辟 bì 复辟

遂:suì 遂愿 suí 半身不遂

宿:sù ..夜宿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近义词:

开辟——开拓 炎热——炙热

称扬——称赞 宽阔——广阔

欢喜——喜悦 顾劣——顽皮

力倦神疲——筋疲力尽

喜不自胜——大喜过望

反义词:

炎热——严寒 宽阔——狭窄

欢喜——悲痛 顽劣——乖巧

理解词语:

【名曰】名字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芝兰】芝和兰是两种香草,古时比喻高尚的德行或美好的友情、环境等。

【盖】句首语气词。

【天真地秀】天地间的灵气。

【既久】已久。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迸裂】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

【赶闲】趁着空闲。

【上溜头】河川的上游。

【拖男挈女】带着儿子和女儿。挈:挈带;带领。

【瞑目】闭上眼睛。

【冲贯】冲击贯穿。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石碣】石碑。

【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承受不了。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胜:担当得起或承受得住。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安身】指在某地居住和生活(多用在困窘的处境下)。

【伸头缩颈】形容鬼鬼崇祟地窥视。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顽劣】顽固无知;顽皮不顺从。

【力倦神疲】指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做人一定要讲信誉。信:信誉,信用。

【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趴下身子,表示顺从。

【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词语扩展:

出自《西游记》的成语:花容月貌 情投意合 腾云驾雾 大显神通

粗中有细 无拘无束 提心吊胆 铜筋铁骨 火眼金睛 头破血流

句子解析:

1、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介绍石猴的出生经过,真是神乎其神,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用精炼的语言写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和经过,真乃是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的出生颇有神奇色彩,他是由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仙石瞬间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而成。文章起笔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为下文乃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组排比句主要写了石猴食、住、行、乐等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情景。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逍遥快活、自由自在、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为下文石猴勇敢跳入瀑布做了铺垫。

3、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通过猴子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众猴生性好奇、贪玩成性的特征。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从这里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石猴自告奋勇接受任务,突出他无所畏惧、敢于冒险的精神。

“我进去”改为“我进去吧”好不好?

不好。因为“我进去!”能精确地表现石猴的勇敢自信、敢于冒险的精神。如果改为“我进去吧!”则语句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暝、蹲、纵、跳”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6、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写石猴详细地向众猴介绍水帘洞中的情形,初显石猴的领导才能,颇有猴王气势。

石猴为什么说发现了一个天造地设的家当?

因为石猴看到这个洞,就想到这是大家一个绝妙的安身之处。洞口隐蔽,比较安全,不会饱受老天之气。有花有树,环境优美。房内设施齐全,无需置备家当。而且这样对众猴说起,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7、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抢、夺、占、争、搬、移”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描绘出众猴嬉戏玩耍的热闹场面,生动形象地表现猴子好动、好玩、顽皮可爱的特点,也表现众猴得到安身之处的高兴心情。

8、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分析石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什么特点?

首先,石猴引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提醒大家要讲求信用,按照先前的承诺拜他为王。因为众猴进入洞中玩耍嬉戏,一起狂欢,早已把誓言抛到脑后。再次,石猴讲明自己不仅敢于冒险进入洞中,还为大家找寻一个洞天福地,能享受成家之福,理所当然成为猴王。这番话句句在理,让人心服口服,表现了石猴的聪明机智、爽朗坦率,的确是一个头脑清醒、做事有心计、具有领导才能的合适人选。

9、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描写了众猴心服口服拜石猴为王的情景。可见,石猴凭借自己的勇敢无畏、聪明机智赢得大家的敬仰和崇拜。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众猴一起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瀑布并发现了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聪明勇敢、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问题归纳: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结合全文,说一说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首先他来历不凡,是一个感受日月精华的石猴,出世充满神奇色彩。其次,他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文中描写他出世后的生活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以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课外拓展:

《西游记》中的人物歇后语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猪八戒败阵一一倒打一耙

唐三藏的徒弟——一个比一个强

唐僧上西天——取经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

猪八戒读书——竟冲识字的

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

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正宗的牛头马面

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

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

哮天犬过了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目(木)不忘(汪)

八戒保媒把把成功——猪连必合(珠联璧合)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猪八戒背媳妇——舍得花力气

猪八戒不成仙——坏在嘴上

猪八戒吃黄连——苦了大嘴的

猪八戒吃猪啼——自残骨肉

猪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欢

猪八戒戴耳环——自以为美

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天( )地( ) 抓( )耳( ) 拱( )无( )

( )头( )颈 日( )月( ) 喜( )自( )

二、形近字组词。

猴(  ) 阴(  ) 碣(  ) 楷(  )

候(  ) 阳(  ) 喝(  ) 皆(  )

河(  ) 碗(  ) 蜿(  ) 违(  )

呵(  ) 豌(  ) 婉(  ) 苇(  )

三、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说法。

1.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

2.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

3.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

4.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

5.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

6.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

7.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

四、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1.从画横线的句子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画曲线的句子是对石猴语言的描写。通过语言来写人物性格,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4.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5.下面是关于这段话意思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1)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

(2)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3)众猴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弄得力倦神疲。

五、连一连,组成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一计未成 又生一计

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

孙大圣拔猴毛 看我七十二变

孙猴子坐天下 毛手毛脚

孙猴子的脸 说变就变。

参考答案:

一、天造地设 抓耳挠腮 拱伏无违 伸头缩颈 日精月华 喜不自胜

二、猴子 阴天 石碣 楷书 河水 饭碗 蜿蜒 违背

时候 太阳 喝水 尽皆 呵呵 豌豆 婉转 芦苇

三、1.名字叫做。2.叫作。3.玩耍。4.正赶上无事。5.直。6.地方。7.才停下来。

四、1.从画横线的句子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感受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生动真实。

2.“都随我进来,进来”表现了石猴的勇敢、本领高强。“列位呵……”一段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3.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我们要为建立诚信的社会而奋斗。)

4.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5.(3)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五、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同步练习2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读音,用“√”标出。

顽劣(lüè liè) 享受(xiănɡ hēnɡ)

疲倦(juăn juàn) 迸裂(bènɡ bìnɡ)

遮蔽(zhě zhē) 喜不自胜(shènɡ shēnɡ)

二、“石猴”后来又有了很多称谓,你知道吗?请你连连线。

 美猴王 花果山上

 孙悟空 大闹蟠桃会期间

 齐天大圣 西天取经路上

 弼马温 发现水帘洞后

三、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一句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能感受到石猴 、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 的性格。

【答案】

一、liè xiănɡ juàn shēnɡ bènɡ zhē

二、美猴王——发现水帘洞后

  孙悟空 ——西天取经路上

  齐天大圣 ——花果山上

  弼马温 ——大闹蟠桃会期间

三、瞑 蹲 纵 跳 勇敢无畏

序齿:年龄大的人坐前面

文 | 孟琢(博雅小学堂主播)

上几讲我们给大家讲到了与头部有关的汉字,由头部讲到了五官,我们给大家讲了“目”,眼睛,讲了“自”,鼻子,讲了“耳”,耳朵。我们从上往下,今天该讲嘴巴了。嘴巴里面有什么呢?嘴巴里面有牙,所以这一讲我们给大家讲三个和牙有关的汉字,“牙”、“齿”,还有“穿”。

一、牙:口腔后面的大牙

我们先看这个“牙”字。大家看,这是“牙”的古文字形体。这个字在金文中,上面一个牙,下面一个牙。这个字很可能取象于动物的獠牙,两个牙紧密相扣,咬得死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形体。这是《说文》里的小篆,这个字显然是从金文发展并且规整而来的。

那么许慎是怎么解释牙的呢?《说文》说牙是“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牙是牡齿,这两个齿怎么样呢?“上下相错”,也就是上下紧紧地交错着。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什么叫“牡齿”呢?“牡”就是过去的大公牛。公牛的体型很大、很健壮,于是就引申出“大”的意思。比如“牡丹”,“丹”是红色,“牡”就是大,所以牡丹最开始的意思就是大红花。牡齿不是一般的牙,它是大牙。今天我们说牙,一般说门牙,指的是我们(口腔)前面的牙,后面那些似乎叫齿。但是在古代恰恰相反,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所以叫做牡齿。

二、齿:门牙

那么说到“牙”,它和“齿”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说“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齿”指的是前面的门牙呢?大家一看“齿”的古文字形体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看,这是甲骨文中的“齿”,一张嘴,里面有几颗凋零(殆尽所剩无几)的门牙。你觉不觉得很奇怪,古人的门牙好少,这个字才有两颗,是不是古人造字的时候,懒得画那么多门牙?不是的。我们看甲骨文中有各式各样的“齿”,一颗牙、两颗牙、三颗牙,这颗牙还坏了,长在嘴唇外面了。

甲骨文中各式各样的“齿”

1.茹毛饮血弄坏了古人的牙

甲骨文中的“齿”最多的只有四颗(牙)。这说明古代没有牙刷,没有牙膏,没有牙医,而且他们的饮食,所谓茹毛饮血,他们的饮食加工非常的不充分,有的时候肉也很难煮熟。所以古人的牙的健康情况其实是很差的,古人的牙经常是坏的。我们说“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因为牙不好,所以古人的寿命也比较短。所以看到这个“齿”字你就知道,在古代无论是男孩、女孩,他们的牙都不怎么样。有时候你看到一个非常帅的小伙子、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但是(他们)不能笑,一笑,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缺牙的样子。

2.古人认为,齿的实质是骨头

我们看“齿”,看甲骨文的形体就清楚,这个字指的是前面的门牙。这个字发展到《说文解字》,从一个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说文解字》的“齿”和我们今天“牙齿”的“齿”就很像了,它是繁体字“齿”的直接来源。你看这个字,下面是一个“口”,里面有牙的形状,上面添加了一个“止”,“止”是它的声符。所以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下面像齿牙的样子,上面是声符,“止声”。

《说文解字》对“齿”的解释——里面有一个比较生僻的字——“口龂(yín)骨也”。这个“龂”其实就是咬,就是嘴里用来咬的那个骨头。他认为齿的实质是骨头。

3.屐齿和梳齿

牙和齿,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齿指的是前面的门牙,牙指的是后面的大牙。但是如果笼统地说,牙和齿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指的是我们口中的牙,就这么几颗牙也没有必要一定把它区分开。

齿指的是牙,所以那些像牙一样齿牙交错的东西,古人也用“齿”来指称。比如说古代有一种鞋子叫做“屐”,今天有一些木拖鞋,或者是日本人穿的那个鞋就是这个屐。底下一道一道的木头,就像牙一样,那个叫做屐齿。还有梳子,梳子中间一道一道又隔开的,那个叫做梳齿。

4.“应怜屐齿印苍苔”

我们小的时候应该学过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个“不值”不是说不值得,而是没有碰到自己的朋友。他说什么呢?“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这位诗人有一颗非常纤细的、非常柔软的心灵,他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存在都心存关爱。他穿着木屐,会觉得于心不忍,为什么呢?我这个木屐,这个硬硬的像牙齿一样的鞋,踩在苍苔之上会不会把苍苔踩疼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诗人的柔情。

5. 唇亡齿寒,马齿徒增

“齿”是牙,所以古代养牛养马的时候,牛和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年生出一颗牙,所以人们怎么样去判断牛和马的年龄呢?就去看它们有几颗牙,数牙齿来辨别它的年龄。古人叫做“马齿”。所谓“马齿”就是马牙,马牙指的是马的年龄。在《春秋榖(gǔ)梁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于是晋国就去向虞国借路。借路的时候给他(虞君)送上宝贝,送上美玉,送上宝马,送上一匹千里马。这时虞国的大臣(宫之奇)说:我们和虢国的关系是互相帮助,相互依存。他用了一个成语,跟牙齿有关,叫做“唇亡齿寒”。虢国就像我们的嘴唇一样,我们是里头的齿。嘴唇坏了,牙齿就会首先觉得寒冷。这里的齿指的就是门牙。

晋国假道伐虢示意图

但是虞国的国君没有听他的,喜欢这个玉璧,喜欢美玉,喜欢千里马,就收下了礼物,(并且)借路给晋国。结果晋国把虢国攻打下来之后,马上回兵灭了虞国,之后把当初送给虞君的马和玉璧都拿回来。(回来以后)跟晋献公汇报,说东西我们都抢回来了,璧还是这样,但是马齿加长,马的牙增多了。也就是说变化在于马变老了。我们看这个故事里头的典故都和“齿”有关。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6.序齿

齿是用来计算马的年龄的,它也可以计算人的年龄。在过去排座次的时候有一个规矩,叫做“朝廷序爵,乡党序齿”。在朝廷里头谁的地位高谁在前面。但是在乡里乡亲聚会的时候就要“序齿”。“序”是排列,“齿”是牙。不是说比谁的牙多谁在前面,而是谁的年龄大谁坐在前面。所以序齿就是按照年龄的长幼排序。这里的齿指的正是人的年龄。

三、穿:老鼠打洞

讲完了齿我们再看一个由牙组成的字,那就是“穿”,“穿”这个字我们看,上面是一个“穴”,下面是一个“牙”。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牙来打洞。所以《说文解字》说,“穿,通也,从牙在穴中”。就是洞穴中的某一种动物,用牙来把这个洞穴给打通。这是什么动物?小朋友们一定能猜到,这个其实就是老鼠。

所以“穿”这个字,把一个东西穿过去,它其实取象于老鼠打洞的形体,这也就是《诗经·周南·行露》说的,“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说老鼠没有牙?否则我的墙壁是怎么样被打通的?由老鼠打洞造了这个“穿”字,穿过、穿透、横穿、纵穿,这里的“穿”一开始都和老鼠密不可分。小小的老鼠,它用牙打洞的特点,也进入了我们的汉字。

总结: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给大家讲了“牙”,讲了“齿”,讲了“穿”,我们的重点是“齿”。“齿”在古代指前面的门牙,它和人的年龄、动物的年龄都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知道,小朋友将来和爸爸妈妈、和家长一块儿出去玩,上车的时候谁先上呢?我们要让老年人先上,让爷爷奶奶先上车。这种规矩叫做序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