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读《史记》——元圣周公之痛:管蔡之乱,兄弟相残
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克商,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制定礼乐制度,交给成王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周王朝。应该说,周公的人生是很完美的,以其“才德全尽”享受后世“元圣”“儒学奠基人”的美誉。但在周公的心底有一件事会常常刺痛他的心,使他的心在滴血,这件事就是“管蔡之乱”。
《管蔡世家》载: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
武王发、周公旦与管叔鲜、蔡叔度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武王克殷纣后,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辅佐纣王的儿子武庚,管辖商朝的遗民。
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展示周的宽柔仁义,巩固政权,周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但周武王对武庚并不放心,就由管蔡监国,提防武庚作乱。非常完美的部署,因武王崩而打破。
《周本纪》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鲁周公世家》亦曰:“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管蔡世家》载:“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这三则记载说明两件事:
1.周公代成王摄政当国;
2.管蔡怀疑周公对成王不利。并在全国散步流言,败坏周公形象。而且与武庚一起造反叛周。
周公没料到要面临这样的局面。管蔡也应该是文王的好儿子,武王的好兄弟,否则文王怎么能提拔他们,武王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但周公来不及细想,因为刚刚建立的新周就要面对多股势力的绞杀:
武庚的灭国之痛使他时刻不忘复国的野心,殷商旧地东夷的反周情绪也很高涨。
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
《鲁周公世家》对这场兄弟间的残杀一笔带过: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管蔡世家》载了蔡叔被流放的场景:
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蔡叔度后来在流放过程中死亡。殷商的馀民分为两部分分管: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周公的九弟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周公又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周公加快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稳固了周王朝的基业。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离心,骨肉相残。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既迁而死”),后人多指责管蔡叛周,但实际上是“管蔡叛周公”。
如前所说,管蔡之乱的原因是周公代成王摄政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
对周公的这一行为有意见的不止是管蔡及诸弟,还有二公:太公、召公。《鲁周公世家》载: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事前并没有与家中兄弟、朝中辅臣商量。如果武王崩后,周公召集太公、召公,三哥管叔、五弟蔡叔及群弟开一个“常务委员会”。陈明周朝面临的局势,成王年幼,自己想暂代处理朝政,等成王成年后归政。我想那时三哥管叔也不会有意见的。
但实际情况时周公自己不解释,不商量,大摇大摆地坐在朝堂以天子自居,对王公大臣、兄弟发号施令,这才是管蔡之乱的主因。
《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旦的独断专行使成王都对他产生严重的误解,至到周公死后成王看到密藏的周公情愿自己死也要为武王续命的祷告词,才消除了这一误解。那么管蔡及群弟的误解就可理解了。
想来周公对诛杀三哥,流放五弟并导致其死亡的后果是后悔的。管叔无后,无以补偿。但周公见蔡叔之子胡贤,先让他当了鲁卿士,又上报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算是保住蔡叔一脉,也使周公心中有所慰藉吧。
“元圣”周公虽然对武王、成王恩重如山,对周王朝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处理兄弟关系上有大亏。印证了一句名言“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