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空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空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空寂

我所谓的空寂并不是一种哲 学理念,而是真的从社会陷阱里彻底解脱出来一这 里指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社会,同时也包括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或是任何一个借由残暴手段所形成的社会。这意味着你必须洞察到权力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先生,你有没有看过士兵在操练的情况?他们已经不像人了,他们就像机器-样站在烈日中:辛苦地演练着,而他们就是你我的孩子。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一不只是政治上, 在寺庙里或任何一个拥有权力的团体里都可以看得到。

只有一个不归属于任何对象的心,才能真的空寂,但空寂不是一个可以培养的状态,你能认清这一点吗? 若是能认清这一点,你就出局了,永远不再有州长或总统邀请你參加晚宴了。处在这种空寂的状态里,你的心会变得谦虚。只有空寂的心才能了解什么是爱和权力。一个充满野心的人,包括宗教人士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爱的。若是能认清这一切, 便能全然地活,全然地行动。只有透过自我认识才能进入这种状态。

空杯(真的很经典)

有一句禅语:“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成事之人的字典里,都藏着“空杯”两个字。

人生就像一个茶杯,杯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想装新茶,就需要倒掉旧茶。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清空、重装的过程。

新生儿就像白纸,因为空,所以吸收、模仿能力超强;

成年人,则是装满水的杯子,没有空间汲取更多。

我们想有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就要置换旧思维,用空杯心态承接新的知识理念。

懂得倒掉杯中的水,回到空杯状态,重新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01 空杯心态,是敢于归零

杯空香气来,心空福禄至。

闻不到茶香,就倒掉杯中水,香味自己就会溢出来。

人难免有积郁难解的时候,试着“放逐”自己,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让身心回到最初状态。

哈佛校长曾向学校请假,独自去往美国南部的乡下,在农场打工、饭店刷盘子。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一下子回到淳朴简单的农耕。

在田地做工时,他背着老板抽烟、和工友偷偷说话……这些都与他原来的世界大相径庭,却又是难得的放松。

有一次,他在一家餐厅刷盘子,只干了四个小时就被老板解雇了。原因是,老板嫌弃他刷盘子太慢。

重回学校,他忽然发现,自己原来的工作环境,竟然变得有趣起来了。

在工作和生活的高压下,难免焦虑烦躁。换一种环境,不仅可以从浮躁回归宁静,还可以给自己清空重启的机会。

书里提到:“适时的归零,是为了赢得新的成绩。”

我们想要成长,就要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然而,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遇到瓶颈。

试着放下固有思维,清空内存,尝试让一切归零。

02 空杯心态,是不惧重来

2018年,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位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本科生,胡渊博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这是国内青少年科技奖项的最高荣誉,他们的研究成果找到有效促进骨折修复的方法。而这项荣誉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的汗水和辛苦。

“事实上,实验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用‘难产’来形容都不过分。”回忆起实验期间的挣扎和艰辛,胡渊博再次陷入对科研魅力的沉醉。“每次实验操作的平均时间是两到三天,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一切被推翻。我当然害怕实验失败,可失败偏偏是常事。”失败,重来,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实验进程对他们而言就僵持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我找不到实验的出路,唯一能做的就是总结和重新实验。”

三年来从不放弃的努力最终成就了实验,也是因为研究团队的坚持和韧劲让研究成果可以在将来造福社会。

面对挫折,一次又一次的重来,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而重来,或许获得的是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挫折打败,更不要在赞赏声中迷失自己。常怀空杯,勇于重来。

从头再来,是一种自省,更是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才有机会走得更高、更远。

03 空杯心态,是能放下自我

在认知层面中,空杯心态,处在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常怀敬畏和空杯。

曾听到一个故事:

一位学者,自认学问造诣很深,去问老师。

与老师对坐,学者喋喋不休,大谈自己的见解;老师一言不发,只是给他倒水。

水满了,老师还没有停手。

学者询问,为什么杯子满了还要往里面倒?同一句话,老师反过来问学者。学者愣住,羞愧闭口,老师这才开始说话。

但凡像这位学者一样,口里心里都只有“我”,开口闭口“我觉得”“我认为”的人,往往是过于自我,主观上对“我”无限放大,从而忽视对方。

自满的人总觉得自己目光所及,已是全世界。

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浅薄,障碍了眼界与认知。

自恃才高八斗,其实夜郎自大。所谓无知者无畏;真正学识渊博的人,反而更谦逊低调、明白空杯的道理。

有道是:“常怀空杯心,不为所知障”。

常怀空杯心态,别让自己学过的知识,成为自己接收新知识的屏障。

认识新事物,我们要先摒弃原有的固态思维,学会对大脑进行一键清理,才有可能学到更多。

04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现在想想,还真是如此。

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也是一种空杯心态。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不会自以为是、更不会先入为主。

空杯,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让我们,一切清零,抛开烦恼回归原始;重头再来,打好基础再创精彩;放下自我,重建思维学习新知。

作者简介:玉字璧,写作和运动,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诗不可说丨读懂了“空山”,便读懂了大半个王维

王维行吟“空山”,锦心绣口,清雅潇洒,风流婉丽。这样的王维诗我们大都是学过的,大家人人都可背诵的就有很多,比如《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这些歌咏里,王维对于“空山”的描绘是很突出的,寄予着他的深情。

图片拍摄:邵小芮

《鹿柴》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小时候学这首诗,只管背诵下来就是了。但现在仔细审视,这样的深山幽境,“但闻人语响”,明明是有人在山里的,再加上作者王维自己,这至少也有两个人,虽然“不见人”,但并非空无一人,那怎么这“鹿柴(zhài)”又被王维称为“空山”呢?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论这首诗说:“‘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黄叔灿《唐诗笺注》这样的体味入深也是难得了,《鹿柴》描绘山林如此细致入微,正如同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且还有着远远近近人们说话或呼喊的响声,还有着明亮的光束穿透山林投射到青翠如碧的苔藓上,甚至青苔或者已经开出了“如米小”的“苔花”,而青苔上还有一两只蚂蚁在爬来爬去,忙忙碌碌,无休无止的忙忙碌碌……

小时候懵懵懂懂背《鹿柴》诗,大约觉得诗里的景象是美丽的,神秘的,很有吸引力的。但现在来看,王维把眼中所见到、耳中所听到的景象如此生动地再现出来,是贯注了强烈的自我情感在内的——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心境下才会有这样的情趣来瞩目如此“空山”呢?王维的这“鹿柴”“空山”并不同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王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回眸,或许还有着对于盎然生意的留恋。但王维《鹿柴》山深林茂,景象静幽,虽然颇有“人语响”,但作者于此一直是寂寂静默的;虽然青苔生机勃勃,但光亮来自“返景(yǐng)”,即日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转瞬即逝,正可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也就是说,“鹿柴”景色如此美好,但王维却又如此孤独、孤寂,况味正是“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

王维这样的“幽独”,也在《山居秋暝》里上演。王维《山居秋暝》诗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题目里的“暝”字是指日落时分,也正是《鹿柴》诗里的“返景”时刻。《山居秋暝》的“但闻人语响”更为热闹,甚至有些艳丽,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但很显然,热闹是浣女、渔郎的热闹,越是热闹,越显冷寂——作者对此是疏离的旁观者,是孤寂幽独的“王孙自可留”。如此这般解析下来,王维的清秋山居,唯有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才是真正的相知相伴,而这样的清秋山居,当然属于“空山”了——窜改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王维这是“结庐在山林,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山自空。”

图片拍摄:毛远富

《鸟鸣涧》当然是王维“心远山自空”的名作。王维《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小时候学这首诗,老师们大都会讲“鸟鸣山更幽”,虽然我们对此不甚了了,明白不了多少,但还是会觉得这样的情境真是令人向往。但“鸟鸣山更幽”等等所说的还是感觉的层面,我们更深入探析、揣摩王维的心绪,则能发现这首诗里王维给我们留下一个很清晰的路径可以通达他的内心。从诗歌的表达倒推排序,王维之所以说“春山空”的理由一是鸟鸣,二是“夜静”,三是“桂花落”,四是“人闲”;然而最终我们还是要追问“为什么‘人闲’”?王维为什么会从情感上、内心里认可这种闲居、闲适、悠闲、闲情逸致呢?当然,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浅浅深深藏在这“人闲”背后的理由才是王维“空山”书写的根源。

而这浅浅深深藏在“人闲”背后的理由,至少包括但不限于这样三个,寂寞、心闲和好道。

王维《山居即事》是明确说到“寂寞”的,这首诗与《山居秋暝》是完全可以对照参看的,情味是一致的,只不过似乎《山居即事》更显直白一些,但却也是摇曳动人的。王维《山居即事》诗曰: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王维的《青溪》诗有云:“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心闲,则更觉清川澹然,恬静纡缓。这样的情味,正如同南宋辛弃疾名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而王维《终南别业》诗自述云: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图片拍摄:王远平

这里,王维对于他的“空山”之感给出的理由是“颇好道”,于是每每独行空山,“偶然”与山林间的“野老”谈笑,而最常态、最诗意、最远方的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对上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大揭秘。这也就是说,探明王维的心迹,关键处、紧要处还是这中间的四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兴来每独往”是说率性而走,王维这样写很有追慕阮籍的意味。《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但王维又是“无可无不可”的,于是并没有“穷途之哭”,而是潇潇洒洒地“坐看云起时”。而这个“坐看云起时”其实也暗含了追慕陶渊明的意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曰:“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这段话是说,拄着拐杖随意走走,时时抬头看看风景。那山间自然生出云气,高远缥缈;那飞鸟翩翩还巢,自由盘旋。夕阳西下,阳光黯淡,却仍留恋这山色美好,手抚孤松,徘徊在这山间孤松下。其实综合二者而言,无论阮籍的“独驾”还是陶渊明的“孤松”,王维钟意这样的典故,也是契合了这文人典范阮籍、陶渊明等人的清高孤独与孤寂,这也就是后世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所表达的“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

除了以上解读的这些诗歌,王维表达与“空山”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还写到了“空林”“空谷”“空峦”等。如王维《早秋山中作》有云:“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有曰:“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王维《东溪玩月》(一作王昌龄诗)有云:“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这样的三首诗,“空林”“空谷”“空峦”等所摹写的实则仍是“空山”,点明的是“悲”与“寂寞”、“寒”、“清”与“幽”等凄清感受,不仅独处如此,与朋友交往也毫不例外。这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王维与现实生活的巨大疏离和明显分割——他未必完全活在自我、自主的世界里,但他清雅秀美的诗句总是完全创造出另一番天地,而在这一番心灵天地,王维是排他的,孤傲的,孤寂的。因此,王维的这种空灵、枯寂的秀雅“空山”书写,具有无比的、黑洞一般的吸引力、吞噬力,让人不知不觉心生欢喜,又在欢喜里迷失,又在欢喜里沉溺。这便有可能就是我们之所以喜欢王维诗歌的终极秘密所在吧。

图片拍摄:李艺

王维生前就名声大噪,作品入选同时代的芮挺章编《国秀集》与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尤其是后者,给予王维高度评价,殷璠在给自己所选编《河岳英灵集》的序言里说:“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这一序言实际上是把王维列为“河岳英灵”的“首席代表”,甚是推崇。在《河岳英灵集》中,殷璠对王维诗歌品题道:“(王)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而殷璠对王维诗歌秀雅风格的概括与表述,也自具艺术气质,颇有些艺术光芒。

而王维那些秀雅的“空山”诗作是耐人寻味的,值得再三品读。空山里,王维可以“狂歌五柳前”,可以“山月照弹琴”,还可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还可以看那“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还可以期待“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或许,读懂了王维的“空山”,便读懂了大半个王维。

(撰文:孙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