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72种龙脉图片坟墓(72种龙脉图片)

72种龙脉图片坟墓(72种龙脉图片)

这种秦岭,才是“龙脉”的精华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之上,

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

它号称“中华龙脉”,

横亘于华夏大地之上,

孕育着秦岭人家。

这条山脉是“秦岭”

——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广义的秦岭,

几乎横穿中国中部;

而狭义上的秦岭,

仅限于陕西省南部、

渭河与汉江之间的部分。

今天我们主要探索“狭义秦岭”,

看看它的“精髓”到底有多美。

撰文、摄影:一佳one(王佳)

(请横屏观看下图——秦岭云海)

虽然我从小在西安长大,但年少时却不知秦岭对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后来才知晓,千百年来,是秦岭庇护着古都西安。“八水绕长安”都发源于秦岭,是它哺育了大关中。(※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而我们的秦岭之行,

就从沣峪口——

西安人的“后花园”开始。

沣峪口

秦岭北麓,共有72峪口,其中西安人最熟悉的是沣峪口:这里不仅是秦岭与陕南的连接口;同时,它也被称为西安人的“后花园”。夏秋时,游客们可从210国道进山,步入这片“原始森林”。

一路顺溪水拔高前行,到达秦岭分水岭,算是到达了这趟旅途的终点。在此极目远眺,秦岭风光一览无余。

西安秦岭分水岭210国道秋景

分水岭顾名思义,划分水域: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域,以北为黄河水域。秋日时分,分水岭的植被像被镀金,为人们献上层林尽染的视觉盛宴。

而冬天的分水岭,山顶被大雪所覆盖,一片白雪皑皑,平静惬意。都说秦岭是中国的龙脉:蜿蜒曲折的道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是一条正在翱翔的“龙”。冬天的“它”正蛰伏着,等待春日来临。

西安秦岭分水岭210国道冬景

沣峪口里的历史景点非常之多,

黄峪寺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贞观二十一年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扩建翠微宫,并在这里避暑办公,两年后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唐代以后,这里改宫为寺——翠微宫改名翠微寺以示纪念。翠微寺所在的这道峪口被称为“皇峪”,因此翠微寺又称皇峪寺(黄峪寺)。

沣峪口,黄峪寺盘山小路

如今秦岭犹在,而唐代的翠微宫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只能凭借着刘禹锡所作的《过翠微寺》来想象这座宫殿曾经的辉煌了:

翠微寺本翠微宫,

亭台楼阁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

樵夫时倒一棵松。

黄峪寺山顶的白鹃梅与夕阳

太白山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

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峰,

此山的最高点位于拔仙台,

海拔3767米。

太白山云海

太白山风景优美,四季皆有景,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引得无数后人想来观瞻太白山。除此之外,这里还记录着许多传说和历史典故——传说姜子牙在此封神拔仙;鬼谷子在此面壁顿悟;孙思邈在此尝尽百草;苏轼在此撰文祈雨。

普通一日游的游客可以坐缆车来到最高点-天圆地方,一览太白山景色,站在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感受“中国南北分界线、华夏分水岭”的雄伟。而想要挑战的游客可以继续从这里深入原始森林,去感受太白山的神秘。

中国南北分界岭-天圆地方

太白山的云海非常壮观。行走在山峦之间,穿梭于云雾之中,“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的气魄大致如此。

太白山云海

拔仙台下的大爷海,是中国最神秘、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它是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冰斗湖泊,海拔3590米,常被人称为“仙湖”。大爷海湖水清澈如镜,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太白山大爷海

终南山

古时的秦岭座落于长安城之南,

因此被称为“南山”或“终南山”。

而人们现在所说的终南山,指的是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鄠(hù )邑、长安和蓝田区域的山脉。自古,终南山就被赋予了深邃的历史文化感。这里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是道、佛、孝、寿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巍巍终南山

两千多年以来,终南山一直受到各路“神仙”和隐士的青睐,他们来此修炼的故事也让这里充满神话色彩。相传当年老子出函谷关,沿着渭河一路向南,来到了终南山脚下的楼观台,终于留下《道德经》洋洋千言。

终南山楼观台老子铜像

相传,终南山楼观台本是文始真人“结草为楼、观察天象”的地方,后来他也将老子带到这里讲经传道。道教诞生后,道教八仙和各路隐士常聚于终南山,让这里多了些“仙气”,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终南仙境文化。

中国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

秦皇汉武、李唐宗室都曾在此筑庙建祠,因此古往今来,隐士们也纷纷来终南山结庐而居。

终南山千年古刹内修行的僧人

“清风明月,远离世俗”是所有隐士追求的最高境界,被刘邦称为“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的张良也曾来此修行,当他辅助刘邦即位,却看到韩信等有功之臣被杀后,自己便急流勇退,来到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下修行,过起逍遥生活。

紫柏山张良庙

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汉中留坝县,曾因张良归隐于此而声名远扬。除此之外,紫柏山特有的天坑及山顶上的草坦,也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

紫柏山日落

终南山有“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其中的翠华山,以“山崩”景观扬名,大有“亿万年前山崩地裂”的气势。

翠华山天池

北麓的南五台山,古称太乙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有着“终南神秀之区”之称。山上有清凉、文珠、现身、灵应、观音五峰,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以南,故名南五台山。

南五台山

黄柏塬

每年11月,

落叶纷纷之际,

黄柏塬都会变身主角,

承包整个秦岭的秋色。

太洋公路

黄柏塬风景区位于宝鸡太白县的黄柏塬镇境内, 占地约900平方公里,广义的黄柏塬包含了多个子景区;而狭义的黄柏塬指得是从太白县到黄柏塬镇的这片区域。这条往来黄柏塬镇的必经之路叫太洋公路(太白县到洋县),此路被誉为陕西最美乡村公路。

黄柏塬高山草甸

因为特殊原因,进山的30多公里都是没有手机信号的,没有了手机的干扰,旅人们反而可以全神贯注的欣赏沿途一路的秋色——当人们重新收到手机消息之时,那就是到达黄柏塬镇了。此镇曾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陕西特色旅游名镇”与“陕西省最具魅力景区”。

黄柏塬镇

大箭沟是黄柏塬的主要景区,沟内水景奇幻,波澜壮阔——清澈的溪水在千姿百态的岩石中川流不息,形成丰富多彩的水石奇观,这里被称为秦岭里的“小九寨沟”。

大箭沟

秦岭人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秦岭深山之中,

居住着秦岭人家,

在这里,人与山和谐共生,

互融互荣。

许家山村民

在陕西汉中留坝秦岭腹地,这里有一座“绝世而独立”的关中特色古村落——许家山。进村的唯一入口就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吊桥,想要进许家山的游客们只能徒步前往。

许家山始建于清朝,距今已200多年历史。据说,当年关中人因逃难而来到此地,并选择在山水环绕的秦岭腹地安家立业,同时也打造出了这一片“世外桃源”。

许家山关中民居

如果11月前来,正是家家户户晒秋的季节,这里的村民们会将新收的魔芋、山茱萸、玉米等放到屋前晾晒。

晒秋的秦岭人家

雄伟的秦岭用它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秦人;朴实的秦人也懂得去体味她,爱护她,回报她——而她,就是滋养八百里秦川的秦岭。

购买2021国家地理中文日历

再“见”月球

中华大地上的三条龙脉,如今已被斩断两条,后果真的很严重?

周星驰版电影《鹿鼎记》中有一个情节,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费尽心机要抢《四十二章经》,想要找到并企图摧毁满清的龙脉。电影结局,韦小宝在龙脉中大战冯锡范,最终发现,原来满清的龙脉,其实是一个藏了无数金银财宝的大仓库。

这种解说自然是荒诞不经的。龙脉与金银财宝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只是象征着自然界山脉走势与封建王朝气运的对应关系。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盗墓三人组在选定墓的方位之时,会看看地形风水中有没有龙脉,在我们的印象中,好似每个朝代甚至每位皇帝的陵墓都坐落在龙脉之上,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条龙脉呢?

龙脉居然也有家谱?“一干三宗”是什么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史记》,不过当时的说法并不是“龙脉”,而是“地脉”。

这个概念,与秦朝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蒙恬有关。

话说当年胡亥抢了扶苏的帝位,对扶苏的心腹蒙恬不信任,赐其自尽。蒙恬死前说,我最大的罪过,在于率兵修筑长城,从临洮到辽东挖了万余里的山,肯定挖断了大秦的地脉。

这里所说之地脉,已隐然与后世的龙脉理论有所接近。那么龙脉是什么呢?本意是指山川的形势、气象、脉络等,原本是堪舆学上的概念。

《阴阳二宅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

在堪舆学家认为华夏大地的龙脉,一共有“一宗三干”。

一宗,就是指天下龙脉之宗,昆仑山。

天下万山万脉,皆发端于龙脉祖庭昆仑山。

唐代杨筠松《青囊海角经》说:“山之发根脉从昆仑,昆仑之脉,枝干分明,秉之若五气,合诸五形。”

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与我们中国三大阶梯的地形是相符合的,位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与古代典籍所说昆仑山虽不能完全对等,但比喻为万山之源也是合理的。

三干,就是说从昆仑山龙脉延伸出来的三条主干龙脉。

第一条干龙:顺黄河东下,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而入海,关系中原王朝运数,甚至于全天下的命运。

第二条干龙:由昆仑山发脉向东北行,过河北至海而止,隋帝开凿大运河后,风水家认为大河打穿了燕山山脉,破了第一干龙的脉气,使第二干龙秀气挺发,以至于自安禄山之乱后,战祸不断,藩镇割据,五代兵兴,两宋疆域萎缩,又有辽、元、清少数民族入主大统,皆从此崛起。

第三条干龙在南方,自昆仑发脉而至福建、浙江、广东等入海而止。

历代王朝的龙脉在哪里?

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至少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从夏朝开始算,中国历史上至少有24个王朝,那么中国就至少有24条龙脉。

按照王朝来看,各个王朝的龙脉又都在哪里呢?

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也就是太行山在河南西北的余脉,至黄河而止。现在搞炎黄祭祖,地点选在河南郑州,倒也合乎其理。

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

这些远古之龙脉,因为缺乏相关资料支撑,就不必多说了。

秦朝的龙脉在咸阳,乃是陇山山脉与秦岭的交汇之处。秦人于陇东牧马数百年,龙兴于此。蒙恬所说的挖断地脉,指的似乎是整个华夏大地的脉气。

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芒砀山一带。汉高帝出身于此,晚年仍然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

西晋的龙脉在河内温县一带,太行山的支系。温县是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与司马氏皇族联系非常紧密。不仅西晋时重要,就连南迁建康之后,乃至南北朝时代,温县仍然屡出司马氏名人豪族。

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隋唐的历史渊源都与西北大有关联,隋朝托名弘农,实际与唐的先祖都出自关陇。太行山脉是北方砥柱,龙脉雄奇峻伟,故而国家气象也是古代的巅峰。

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中原山少而低,巩义以西才有熊耳山脉,但大都不甚高峻,宋朝国势之弱,也是后世有目共睹的。

元朝的龙脉在蒙古高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

元清两朝的龙脉,超出了三大干龙的脉络,特别是清朝在东北的气脉,可以说与西北的昆仑山脉基本没有关系,但这正代表了华夏文明强大的扩张力,将气运向四隅伸展。

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龙脉可不是封建迷信!

《鬼吹灯》中胡八一三人组勘探地势,有一套规则,用罗盘、标尺之类的工具,对着山川、林木、星斗方位一顿观测,八九不离十,就能找出一座大墓。

这种场景当然不是胡编乱造,古人不论营屋宇、选定万年吉地,都有一定的风水规则,胡八一也是按这套原则来探墓,所谓按图索骥,自然能屡屡成功。

龙脉与王朝都城的建设也是紧密相关的。

定龙脉是建城的首要原则。

龙脉不是随意可寻的,定龙脉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即要求山脉具有深度、广度,有萦绕之气。

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就是如此。

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北干龙,这条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

它起首发自昆仑山的中脉,延绵数千里至于阗,历经浩瀚的大海,出夷入歙,又经万余里,到达燕然山处,又向东行数百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故宫的龙脉起自昆仑山,昆仑山接连天上的元气,就似气上通天,那故宫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气。

按道家之说,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有了元气就有生气,那么北京城即故宫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永固的基业。

其实返本归元,从这个角度上看,龙脉理论与道家的哲学系统有共通之处,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不光城市建造、都城选择深受龙脉思想影响,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也打上了深深的龙脉烙印。

我们普通人看山水画,都能分得出好坏优劣。过于写实的画,在山水画中都是下乘之作。

真正有质量有水平的大多是艺术化改造过的山水样貌。比如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包括现代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能看出来好,好在哪呢?就在于不同程度参照了龙脉相关理念。

早在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意识到事物空间关系的内在精神,已有了“龙脉”的朦胧意识。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直接将“生凤”、“白虎”画于山中,形成某种特定的气氛。

清朝王原祁总结历代画作规律,正式把龙脉理论引入了山水画理体系,大体就是说,作画应从大气势、大布局着眼,从主次、虚实、开合、体用上剖析山水形式的精微变化,这就使山水画章法更加复杂、精妙、立体。

龙脉潜伏于地下,就好比宇宙间的元气注入人的身体那样。山乃龙之势,水是龙之血,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

即便是抛开风水学、龙脉说的观念不谈,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和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