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祖上有零by大江流 百度云下载(祖上有零)

祖上有零by大江流 百度云下载(祖上有零)

李白“酒隐”安陆十年 荆山楚水熏冶“诗仙”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本为蜀中人,却常自称“楚狂人”“楚壮士”。隐居安陆期间,他遍访荆楚之地,浮游大江上下,成就了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歌风格

据统计,李白一生创作于今湖北境内的诗文有300篇之多,占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天的湖北省,除十堰之外,几乎所有市州都曾被写入李白的诗中。楚江楚山、楚风楚物壮丽华美,与李白心意相合,造就了李白终生无法割舍的荆楚情结

5月12日拍摄白兆山李白塑像。记者皮曙初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羁旅何处,才写下这首千古思乡诗?他一生畅游各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为何竟有三分之一的诗文作于湖北?诗人垂暮,回想当年“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为何却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研究发现,自公元727年,李白曾在湖北安陆生活十余年。二三十岁正值年富力强,应是人生中最好的光景,李白在安陆真的是诗酒为伴、超然仙隐吗?踏访诗人足迹、寻觅散籍逸事,或许可以看到李白留给后世、留给安陆不一样的精神遗产。

一个大龄青年的浪漫与闲适

今天的安陆,是湖北孝感市下辖一个县级市。出安陆西行十余公里,沿着一条曲折的山道,来到白兆山(又名碧山)西侧山麓,一座破旧的四角凉亭孑立在荒草杂树之间,亭子顶上的黄色琉璃瓦已经残破,四角的漆柱也已斑驳,只隐约可见几副为山下绀珠泉题写的对联。小亭十分沧桑,却在白兆峰下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尤其是亭前的一池碧水,倒映着峰顶高高伫立的李白塑像,以及峰崖之间如瀑流倾泻的石壁。

绀珠亭是20世纪80年代所建。据了解,那时学术界曾对李白在安陆生活十余年的经历展开热烈讨论,促使当地掀起一股李白热,于是建起了这座纪念李白的小亭。绀珠亭后有桃花岩,西倚笔架峰,东掖晒经坡,据说这里就是李白隐居安陆时的住地。绀珠泉是李白生活取水之处,李白于此读书饮酒,耕种抄经,留下了许多世代相传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

李白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诗中对桃花岩有过细致的描述:“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如今,站在绀珠亭旁,仰望山间白云出岫,或俯察面前稻田碧野,你一定会惊叹,原来诗中的清丽幽远之景,正是眼前风光。诗人既是在传神,也是在写真。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如何不“鸾鹤心悠然”“得憩云窗眠”,放下怀才不遇的激愤,萌生归隐不仕的志向。

的确,安陆的山水给了李白别样的生活经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揖别峨眉山月,经益州(今成都),下渝州(今重庆),出三峡,入荆楚,顺江东下,经过江陵(今荆州)、洞庭、庐山,直达金陵(今南京)、广陵(今扬州),“南穷苍梧,东涉溟海”,遍游长江中下游一带。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来到安州,或许是觉得这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于是不再漂泊,开始了一段“酒隐”生活。

安陆,夹在江汉平原大洪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之间。一条涢水在两山间穿流,造就安陆在古云梦泽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早在西周之时,这里就是古郧国所在地,战国后期为楚国属县郧邑,汉时为江夏郡治所,唐代是安州治所,安州隶属淮南道,是西去长安的咽喉要道。

年轻的李白为何要到这里来,并在安陆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呢?许多年以后,李白对自己的族侄李耑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上书中,也说:“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正是受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影响,李白一直对云梦七泽心向往之。在《子虚赋》中,司马相如对云梦古泽九百里山水进行了极尽铺陈的华丽描述。

长期从事李白文化研究的安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绍斌说,唐代安州是荆楚一带的繁华都会,城池高峻,雄镇江汉,著名诗人王维、王昌龄、刘长卿、韩愈、杜牧等都曾留下题咏安陆的诗作。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然不会错过。再加上他受司马相如影响甚深,对这里的碧山涢水、赭土赤石、蕙圃阴林、平原广泽、涌泉清池等都喜爱至极。

到达安陆时,李白已经27岁,在唐代,这个年纪的他是妥妥的大龄青年。但此前,李白的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一腔豪迈热情和满腹宏远志向,似乎还是情窦不开的少年。直至定居安陆,李白迎来第一次婚姻。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许相公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州安陆人。李白娶了许氏家族的孙女,并在安陆生下一儿一女。

在李白诗中,有一些颇似陶渊明式恬淡闲适生活的描述,应该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夏日山中,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享受着松风徐徐的凉爽;与人对饮,他高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随心所欲、洒脱率真;游般若寺,“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他顿觉“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在亦道亦佛的了悟中达到超脱之境。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安陆,李白超然飘逸。但是,李白不是陶渊明,他的隐逸不过是暂时的休憩。农田里,他发现“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便生出“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的感叹,透露出对前途的忧虑;日夕,他看到“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虽是“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但仍不免感慨“云车来何迟,抚己空叹息”,隐约表达功业未建、时不我待的焦虑。同样面对“茎疏叶且微”的东篱菊,陶渊明“悠然见南山”,而李白则感叹“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他的诗中,更多是如屈原一样的狂游遨想和怀才不遇,闲适的背后,总透着不羁,浪漫的表象之下,常怀着激愤。

学者安旗认为,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诗中有‘山月’一语,当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诗人借明月抒写思念故乡之情,而那淡淡的乡愁中似乎也隐含着一丝前路迷茫的不安。

李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李白的“诗和远方”

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新唐书》说他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祖上在隋末“以罪徙西域”。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随父亲迁居蜀中,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自幼好学博闻,“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自认为可比司马相如。李白尤喜纵横之术,又好神仙之道,仗剑任侠,轻财重义,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才情和气度。

安陆市李白纪念馆馆长王清说,李白生于盛唐,盛唐气象表现在文人风骨上,往往有志气豪壮而又自信狂放的一面,李白尤其如此。他少时隐居大匡山,跟随纵横家赵蕤学习帝王之术,从小就培养出远大的政治理想。稍长,李白就开始遍游川渝,寻道访仙,并曾谒见益州长史苏颋、渝州剌史李邕。在《上李邕》诗中,他直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并指陈“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崭露出狂傲不羁的张扬个性。

在安陆隐遁之际,李白曾借“寿山”之口,表达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志向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人生理想。寿山位于安陆西北,今属比邻的广水市,是李白初到安州时的栖隐地。李白因何出川云游?又为何在安陆隐逸?从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或许可以找到另一个答案。

这位“寿山”高调宣称,最近自峨眉而来的逸人李白,“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是上古隐士巢父、许由以来的唯一贤者,他在这里的隐遁,只是为了更好地探求像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帝王治国的道法,“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朱绍斌认为,李白一生都在为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安陆不仅是故相许圉师的家乡,还是唐高祖李渊的成长之地。李渊的父亲李昞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李渊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期。安陆之于大唐,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李白崇拜的人是诸葛亮、谢安这样的名相,他隐居安陆也是为了效法诸葛亮躬耕隆中,以待天时。”

唐代文人的求仕报国之路,大致有门荫、科举、军功、荐举几种。李白的家世千余年来一直是个谜团,一般认为他的父亲李客是经商的富户,自西域“逃归”蜀中。唐代商人地位低下,不能直接参加科举,加之李白身世不清,所以其在科举、门荫、军功几条路上都是走不通的。而且李白也不屑于走科举之路,他“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以布衣之身而能一步为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唐时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就是归隐求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都曾多次下诏征辟隐逸之士。最著名的是唐高宗时的卢藏用,屡试不第,便隐居终南山,后被召入朝廷为官,引得文人纷纷效仿。李白的“高调”归隐,亦有此意。

他还选择干谒求荐之路。在蜀中的时候,他多方求荐而未果,于是仗剑出川、东游溟海。隐居安陆,他先后作《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向那些有荐举权的地方大员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干,表明自己的抱负,期待能得到地方的举荐、朝廷的赏识。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才情太过张扬外露,无论安州的李长史、裴长史,还是以“喜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荆州”韩朝宗,都没有把这个狂傲的后生放在眼里。李白屡屡求荐都没有回音。

大约在开元十八年(730年),隐遁安陆三年后,李白怀着激愤之情,辞别妻儿,又开始了他的远游之路。他要继续自己的“诗和远方”,继续追寻他心中最初的那个理想。

李白的远方在长安。他怀着满腔信心,一路北上直达京城,求见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宰相之子、驸马张垍,不巧张说病逝,张垍介绍李白到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楼观台玉真公主别馆,在那里或许可以等到唐玄宗的妹妹、爱好结交文士的道人玉真公主,以期得到她的引荐。可是,除了连绵秋雨,李白一等数月,也不见玉真公主的影子。他写诗给张垍,直言等候之苦绝、生活之困窘,但仍然不失“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之志,期盼得到张驸马的举荐,“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张垍心胸狭隘,丝毫没有要举荐他的意思。李白在长安备受冷落,只得黯然离去,诗酒为伴,一边漫游,一边结交文人名士,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辗转回到安陆,栖隐碧山。“一入长安”失望而归,李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他以安陆为中心,近交远行,畅游感怀,排遣积郁,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等不朽诗篇。一边喟然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边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李白的荆楚情结和大江情怀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本为蜀中人,却常自称“楚狂人”“楚壮士”。隐居安陆期间,他遍访荆楚之地,浮游大江上下,成就了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歌风格。据朱绍斌统计,李白存世的千余篇诗文作品中,约有200篇创作于“酒隐安陆”的十余年间,而他一生创作于今湖北境内的诗文有300篇之多,占其全部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初离川渝、甫出三峡,李白就被荆山楚水的别样气象所吸引。“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时的李白,英姿勃发,志向高远,满心满眼都是壮阔景象。到达楚国故都荆州,李白怀古于郢城遗址、章华旧迹,访民于市井商贾、江湖游侠,并得遇道家宗师司马承祯,老道长对李白的气度和才华大加赞赏,认为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的褒扬,令李白大受鼓舞,飘飘然若有凌云之概,于是提笔挥就《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作《大鹏赋》),恍惚间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一鼓一舞间,“五岳为之震落,百川为之崩奔”;而司马承祯正是神话传说中的“希有鸟”,“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见大鹏也不免连呼“伟哉”;两人心意相通,“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楚江楚山、楚风楚物壮丽华美,与司马相如笔下如出一辙,更与李白心意相合,造就了李白终生无法割舍的荆楚情结。在经历一番顺江而下的游历之后,李白又折返楚地,深入云梦大泽,栖居安陆,“酒隐”十年。这期间,李白虽然没有走通隐逸求仕、干谒求荐之路,却走向了诗歌人生的巅峰。

“酒隐”十年,李白受荆楚山水之激荡,为荆楚风物所熏冶。在安陆期间,李白遍涉长江、汉水,游踪覆盖了今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大块版图。今天的湖北省,除十堰之外,几乎所有市州都曾进入李白诗中。《荆州歌》里“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襄阳歌》中“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赤壁古战场上“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应城汤池温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所到之处,提笔之间,就是最好的风景,李白堪称千余年来“最好的直播带货网红”。

朱绍斌说,论地方,李白写武汉的诗文最多;论建筑,李白写黄鹤楼的诗文最多。李白频繁往来鄂州江夏郡(今湖北武昌),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还与史郎中钦“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江夏友人“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与宋之悌“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与友人黄钟“共赋武昌钓台篇,以慰别情耳”。

“酒隐”十年,李白交游广泛,受到荆楚人物的深刻影响。诗、酒、月、友,可谓李白的人生“四宝”。他结交官宦,干谒求荐,力图实现“相与济苍生”的抱负。他结交文士,唱和答赠,得意时豪侠任性,以壮诗名,失意时惺惺相惜,诗酒逍遥。襄阳,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诸葛亮在这里躬耕陇亩、隆中对出,孟浩然在这里“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李白曾多次到襄阳,对隐居不仕、高卧林下的孟浩然十分钦佩,直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好道崇道,与道教徒元丹丘、元演、岑勋成为莫逆之交,又受高道司马承祯、胡紫阳等影响。元丹丘是李白生平最重要的友人之一,在李白存世诗文中,与元丹丘有关的有二十余首,他们早年相识,结为挚友,数度同游,诗酒相伴。“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李白视之为兄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失意之时,他们互诉衷肠。李白还与蔡十、廖侯等地方贤士交往甚密,与陆调、裴十四等江湖中人情义深重。正是在广泛的交游中,李白形成豪放飘逸、率真无讳的性情格局和诗文风格。

“酒隐”十年,李白受到了大江气象和荆楚文脉的熏习浸染。江湖浩渺,山峰雄峻,空谷幽深,原野广阔,大江大湖大气象,造就荆楚先民宏阔中浸染旖旎、浩瀚里渗透空灵的独特审美趣味,孕育了庄子散文和屈原诗歌的汪洋辟阖。清代刘熙载评价:“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的诗歌精神,与庄子、屈原一脉相承。他深谙屈原胸中幽恨,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常以吊屈原而自诉不得志之情。有学者统计,李白言及屈原的诗作有十七首之多。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又说:“应念投沙客,空余吊屈悲。”

“酒隐”十年,李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楚地的文化基因,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士子,蜕变成饱经沧桑的忧愤诗人。朱绍斌说,“酒隐安陆”,看似“蹉跎十年”,实则是十年磨一剑。李白积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诗名盛传天下,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得到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荐举,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一步而登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

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一位“奋斗者”

“昔闻白兆山,李白读书处。我欲往从之,山中多雾露。”这是北宋秦观的《郧上谣》。白兆山又名碧山,是大洪山之余脉。未到山前,山顶一尊巨大的李白塑像早早映入眼帘;转入山中,但见森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漫步山间,还有清泉细流、翠竹摇曳、鸟声稠杂,偶见一只锦鸡拖着长长的彩羽突然从身旁掠飞,似乎是凤鸟惊起,这时你仿佛与李白一样,“常与凤为邻”;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层峦叠翠,崖壑幽深,山下有涢水相绕,难怪前人有“涢水浓于酒,碧山俏似诗”的赞语。

3月16日拍摄的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记者肖艺九摄

“山名曰白兆,似知太白来。”李白那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追逐理想又崇尚自由的人文精神,在白兆山留下了深刻烙印。“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唐朝末年,道教学者杜光庭就在此留下《读书台》一诗。山下还有白兆寺遗址,立有清康熙十六年“重修白兆寺记”青石碑,并保留有明朝万历年间的两块李白诗残碑,分别刻着《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二诗。这些石碑目前保存在安陆李白纪念馆里。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白的夫人许氏离世,李白怀着深深的忧伤和愤懑,离开安陆,带着儿女迁居东鲁,结束了安陆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酒隐”安陆,李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厚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很快就得偿所愿,于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可以直接向大唐皇帝进言。然而,李白虽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志,却因个性傲岸,纵酒成癖,常招来权佞谗毁,不能被朝堂久容。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又开始诗酒天涯的生活。

“少年成长四川江油,青年成名湖北安陆,中年漫游齐鲁吴越,老年病逝安徽当涂。”王清说,“终其一生,李白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追风少年。”离开朝堂之后,李白漫游祖国大好河山,齐鲁苏皖,塞北江南,到处都留下他精彩绝伦的吟唱。但是,最初的那个梦想却仍然常萦心头,他一边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又低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在庐山屏风叠的李白受邀投身永王李璘麾下,重又激发满腔热忱,本以为可以挥斥方遒、建立不朽功勋,然后功成身退、名垂青史,却不料被卷入永王叛乱的政治漩涡,获罪下狱,险些命丧浔阳,幸得友人相救,后被流放夜郎。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流放途中,李白感慨万千,更觉行路之难,“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忽又传来喜讯,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乘坐一叶小舟折返荆楚,途中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谁能想到,这首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竟是诗人在迟暮之年,历经种种挫折磨难之后所写。它更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朝着自己心中理想出发时的宣言。

李白重返江夏,盘桓多时。在这里,他老夫聊发少年狂,“蛟龙笔翰生辉光”,与地方官员欢饮畅叙,期待“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甚至到他老病之际(761年),还于李光弼的平叛营中请缨杀敌,希望能够再建功业。然而,此时他的雄心已经无人顾念,“亚夫未见顾”“天夺壮士心”。李白人病马瘏,穷困潦倒,辗转金陵、宣城等地,穷途末路之际,幸得当涂县令李阳冰容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当涂,走完其传奇的一生。临终之际,他留下绝笔诗,以最后的磅礴之力,为自己奋斗的一生画上句号:“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朱绍斌说,李白为实现理想和抱负,至死不渝,付出毕生心力,这是他留给后人,也是留给安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虽未必有治理天下之才,却从不失经纶天下之志。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不能阻碍他成为一位卓绝千古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每个中国人都能找到一个自我,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确认李白在安陆生活遗址遗迹共18处。今天,白兆山上重建了安陆李白纪念馆,以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实物遗迹,展示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与安陆的特别情缘。馆长王清说,李白是一位具有“童真”心的浪漫诗人。他心性质朴,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饱含深情,他的情感用诗歌表现出来,似狂飙、似大潮,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千古传诵,李白诗句已融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 (记者皮曙初 田中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祖上有没有德,看一个人就知道

民间常说:“祖上有德,福泽子孙。”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与祖上的德行大有关系。

想知道自己祖上有没有德,看一个人就知道了。

01

祖上有没有德,只看一个人

禅语云:“一人行善,全家得福。”

这个人,就是母亲。

家中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积什么样的德。

《红楼梦》里,贾芸父亲早亡,只能和母亲卜氏依靠家族的援助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时日久了,日子总是过得捉襟见肘。

于是,十八岁这年,贾芸想谋份差事,不得已向舅舅借二两银子,不料换来的却是舅舅的冷言嘲讽。回家路上又遇到醉汉倪二的挑衅。

在这重重打击下,贾芸并没有怒火相向,而是选择谦和有礼地待人。

冷静有礼地说了声:“原是我冲撞了你。”

谁知,泼皮倪二竟被这份敬意打动,二话不说掏出银子,解了贾芸的燃眉之急,也就此改变了贾芸后半生的命运。

贾芸一家,成为了《红楼梦》这场悲剧里,为数不多能得以善终的角色。

有人说贾芸一定是祖上积了德,才会让他遇到一个小混混还能反受帮助。

其实不是。

贾芸的这份福气,来源于其母卜氏。

卜氏在全书中,只有两次出场。但她温柔却又坚强,从不攀附权贵,总是悉心对待自己的孩子。

她会在儿子无所事事时,鼓励儿多加努力;也会在儿子身陷囹圄时,给予坚定的支持。

正是母亲的这份温柔宽和,塑造了贾芸稳定谦和的品德,也改变了贾芸的一生。

司马光在家训中强调:“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不论是万贯家财还是诗书万卷,这都是留不住的。只有多积阴德,才能保护这个家族世代兴旺。

而一个善良温和的母亲,就是这个家中最大的福报。

02

母亲的样子,就是子女的未来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

低矮阴暗的小破屋,潮湿阴冷。没有水也没有电,夜间只能用一盏菜油灯照明。

这种窘迫的环境,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更是令人举步维艰。

然而梁再冰的回忆里,却是一段乐趣非凡的生活。

母亲林徽因会时长唱歌,读诗,即使总在奔波逃亡的路上,也依然会想方设法的为家人做饭调汤,承担着母亲的责任。

林徽因坚韧的性格,以及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多年以后,梁再冰清华落榜,可她没有沮丧懊悔,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重新改投北大,凭借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驻外国家记者。

最好的家教,是母亲的身教。

佛说,即种因,则得果。

母亲就是因,子女就是果。母亲什么样子,子女就是什么性格。

一个快乐的妈妈,能教给孩子积极;而一个抱怨的妈妈,却只能教给孩子 不幸!

这就是,前人积福,福荫子孙。

母亲心身端正,乐善好施,温柔贤淑,就会给这个家以及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福德。

母亲的德行,就是子女的运气。 03

母亲的深恩,是我们一生都还不起的债

曾仕强曾说:“妈妈是你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这世上唯一能不求回报,愿意付出所有,只求你好的人,就是母亲。

母亲的深恩,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起的债。

曾看过一则真实的故事:

有一对恩爱夫妻,家境优渥。但一次沉船事故,丈夫身亡。

寡居的妻子,独自要养育13个孩子。可丧失了经济来源的她,日子越过越窘迫。

朋友好心劝她:“大点的孩子,就让他辍学打工吧,好补贴家用。”

可这位年轻妈妈却毅然拒绝,绝不亏待每一个孩子。

曾经的富家闺秀放下架子,到处找活,做帮佣,做保姆,用微薄的工资,将13个子女都培养成了栋梁之才,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华人神探”李昌钰。

而今,每当有人问起李昌钰:“您认为谁是世上最伟大的人?”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总是会满含热泪地回答道:“母亲。”

直到现在,李昌钰出现在人前,总会反复强调:“大家的妈妈还在时,一定要好好孝顺妈妈,听妈妈的话。”

母亲之于子女,不仅仅是给予生命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教会子女母亲的处事方式。

这个全心祈盼我们一路顺遂的贵人,并不求我们给她多好的环境,多么优渥的生活,只愿我们有时间可以常回家看看。

母亲这两个字,似乎有魔力,可以令一个娇滴滴的小公主,一下子就变成无所不能的女超人。

她不是神佛,却在用一生来渡我们。

经中说:“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远赴灵山一心求佛,却不知好好服侍孝敬母亲,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父母恩德,永生难保。好好珍惜这辈子,别等到那个拼尽全力护你一生周全的人,再也没有机会感受你的陪伴时,你才幡然悔悟。

姓氏的文化:第一网红被网爆背后的逻辑

不久前,某知名网红产子后,给孩子冠以父姓,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其讨论激烈,也体现了浓郁的“东亚特色”。同样的问题在欧美却属于绝对次要,哪怕以平权闻名于世的北欧,女子出嫁后也以冠夫姓为绝对主流。这说明这个问题并不属于“女权”或者“男权”的范畴,而是东亚人特有的某种情结。

父权、贵族与姓氏的起源

在几十年前,由于马列史观将母系氏族定义为“原始社会的普遍情况”。碍于政治正确,许多学者不得不努力“考证”,最终将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定义为“上古八大姓”。同时,还有些学者以汉字“姓”的女字旁为证据,证明上古时期的姓氏属于母系氏族。

【美国学者考证易洛魁的证据,被恩格斯引用。这是典型的“特例当普遍”】

可是,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考据,却间接地推翻了“政治正确”的论调。首先,现代汉语的鼻祖是甲骨文,可根据检测,最早的甲骨文大约出现在3500年前的殷商——哪怕是恩格斯的理论中,“农业国家”只要建立便已经是父权社会。而“姓氏”二字作为文字,无疑出现在最早的甲骨文之后。所以,姓氏肯定是父权社会产物,这一点毋庸置疑。

姓氏真正的起源有着浓郁的父权色彩——因为它起源于封地名,而封地则起源于周代的武装拓殖,武装又是男性贵族的专利。比如处于百家姓首位的赵姓,起源于赢姓,就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相传在周穆王时期,其驾车大夫造父因为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时,能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打败了徐偃王,周穆王赐以赵城,称为赵氏,因此造父就为天下赵姓的始祖。再比如廖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受封于廖国,所以称廖叔安,后代就以国为姓,称廖氏。许姓,出自姜姓,也是以国为姓,为上古四岳伯夷的后裔,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始祖为文叔。春秋时,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后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同样以国家的名称为姓氏的还有彭、齐、鲁、赵、魏、韩、周、秦、宋、燕、吴等。

【姓氏的起源有着充沛的武德】

因此,早期的姓氏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只有拥有封地的贵族后裔才有资格享有姓氏,大部分百姓属于“有名无氏”。而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演化性,当某个家族的子嗣旺盛时,就会“分家”,即到新的封地居住。经过“分家”这一程序后,很多新的姓氏随之诞生。除了上文说的许外,还有建立汉朝的刘家,起源于姬,乃是周朝大夫的后裔。这个特点在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体现,比如毛利氏祖上原姓大江,德川家起源于源氏,织田家则来源于藤原。随着秦制开始取代封建制,旧有的贵族氏族遭到瓦解,普通人才得到姓氏权。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封建制度瓦解后,姓氏作为一种权利,才下放给普通人。只不过,日本的平民获取姓氏的时限太短,又紧跟着西方的脚步,走入工业大潮,没来得及形成中国式的香火情缘。

【汉朝建立后,刘家为了贴金也曾宣称自家源自龙】

姓氏与父权社会的结合

男性相比女性,天然有一个弱点——强烈的亲子不确定性。男人对于“被绿”的焦虑远远胜于女人,因为,DNA技术普及前,男人根本无法确认一个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女人则无需担忧。女人被绿只是男人不忠,男人被绿意味着男性的基因就此断绝。后代事关生物的传承问题,没有人愿意传承断绝。于是,社会发展出两套机制,作为先天亲子不确定性的补偿,:

1.大部分社会都允许一夫一妻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少数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对男女出轨的包容度也大相径庭。社会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确保男性留下自己的后代,反正贵族不缺异性资源;

2.部分社会发展出姓氏文化,即男人不需要通过血缘来选择继承人,遗产只会传给拥有男主人姓氏的人。

【在战乱纷飞的古代,儿子的继承权也要远远优先于相对柔弱的女儿】

后者在东亚以及古典时期的欧洲非常流行。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皇帝(Imperatore Giustiniano,527—565年在位)说过:“我们对子女享有的支配权是罗马市民特有的,事实上,没有任何其他人对子女享有像我们享有的这样的权力了。”这里的子女并不单单指代夫妇生育的子女,也包括被释放的奴隶(罗马法规定,被释奴需要加入原主的氏族)以及冠以主人姓氏的原外姓人(俗称干儿子或者干女儿)。如果家主没有合法后代,那么他有权认养一个养子或者养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由于男子在性与婚姻上的优势,以及天生的亲子不确定性,这个权利几乎独属于男主人。

【电视剧《斯巴达克斯:竞技场之神》花大篇幅描述罗马父权的力量】

在东亚,女子不享继承权,只有男子才有继承父辈财产的资格。所以,姓氏文化在东亚又有新的演变——入赘。在日本婚后需要改姓,大部分情况下,女子出嫁后需要改成丈夫的姓氏。若出现男方入赘的情况,那么丈夫婚后就需要改成妻子的姓氏,帮助女方管理家族财产。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婚后改姓的习俗,但赘婿生育的后代必须冠以女方的姓氏,准确地说女方的父亲的姓氏。因此入赘看上去非常“女权”,其实不过是父权制度的一个补充与延伸而已。

宗族香火与城市解构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个地方的人基本沾亲带故,彼此都算亲戚。这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有着极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A十分贫困,但生养出一个十分聪慧的儿子。那么宗族内部就会凑份子钱于他,让这个孩子无需再耕作,只需专心读书。如果运气好,有朝一日A的儿子得以金榜题名,他就需要用自己的俸禄乃至灰色收入投资自己的家乡。

在文人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宋明,一个士大夫的名下往往有着大量的家产,而且这些田产大都分布在此人的家乡。这并非因为这人枉读圣贤书,专门对家乡进行土地兼并。事实上,恰恰相反,他是利用朝廷给的优惠政策给家乡的人免除赋税。这种“你投资我,我回报你”的模式在宗族社区十分流行。其覆盖面积也十分广泛,从幼儿教育到老翁养老应有尽有。但是,副作用也十分明显。作为同一姓氏的共有者,所有人必须追溯“族规”,跟随传统的儒家规范。所有“继承香火”的个体都十分惧怕被集体所排斥,这种恐惧甚至超过亲子之爱。

【古典时期,欧洲人也不乏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的各种聚会】

当时间来到公元后,亚伯拉罕系的宗教开始强势冲击东亚以外的各大文明。罗马的父系氏族在基督教文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改变,彻底与东亚文明分道扬镳。因为宗教具有一定普世性,经过宗教改革后,人们不再以“自家人”与“外姓人”区分集体,而是以“同信仰的兄弟”与“异教徒”来区分彼此。或许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种区分方式十分落后,但相比传统的姓氏划分法而言,宗教构建的共同体确实更为广泛。

可惜地理位置相对隔绝的东亚,没有办法享受到这种福利。缺乏普世性的宗族结构,相比宗教社区有着更强的原始色彩,例如基督教的禁止堕胎与弃婴。或许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种做法十分反人类,可在蛮荒的古代,这么做能有效地防止女婴未出生或刚出生就被杀死。没有经过这种教义洗礼的文明,都有十分严重的溺婴、弃婴现象,也有令人膛目结舌的男女比例。

【清代的弃婴塔,埋葬者无数婴儿的尸骨】

在宗族力量雄厚的南方,许多县的男女人口比例已经达到夸张的程度。明代的县志记载:琼州有男179254人,女70619人,男女性别比2.54:1;洪雅县有男9381人,女4990人,男女性别比1.88:1;淳安县有男31836人,女14669人,男女性别比2.17:1;建平县最为夸张,有男65814人,女20884人,男女性别比达到3.15:1!

如此多的女婴被杀,原因很简单——女孩不能传承姓氏与香火,且需要从夫居。是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生下来注定是“别人家的财产”,余生都需要给别人家生育、干活。其生育的后代,也无法冠以自己的姓氏,传承祖先的香火。儿子却可以跟随父母一起居住,将来还能娶妻,等于生一个得两个。

宗族对“香火”的狂热崇拜,彻底打碎亲子间的感情。让人不得不感叹,在互助的背后,那令人窒息的集体文化。从这方面看,近现代的女权主义者拼尽全力要解构宗族社区(她们称之为男权),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安家》中的房似锦,差点也因同一种思想,被溺死】

当然这种情况在城市中,相对较好。由于城市具有高强度的人口流动与相对便捷的交通,过去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的宗族成员来到城市后,很快就会各奔东西。原有的社区被解构,人们对“香火”的执念便也不再那么强烈。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女工也能表现出不弱于男工的生产效率(工业化往往先从城市开始),且西方法律的传入,让女孩也可以拥有财产去孝敬自家父母,城里人就更没理由堕女婴了。第一网红出身的上海市,性别比甚至达到107:100(不含新上海人),若再扣除崇明等地的少量农村保留区,性别比已经完全正常。

结语

姓氏起源于父权社会下的军事贵族,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开始普及平民,逐渐形成宗族制度。也很可惜,没有被宗教影响,形成漠视女婴生命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漠视正在消失,至少今天大部分的地区已经没有超过2:1的男女比例了。而第一网红出生的上海市市区,也早没了香火的情节,从父从母,对上海人而言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传统的影子,有和没有根本无所谓。作为外人,试图用自己的意志对他人的家庭进行干涉,本身也违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是吗?

大江流日夜 山海两相依

【名家笔谈】

作者:徐南铁(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政协文史专员、原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粤海风》杂志主编)

顺着北江的流向,我从赣南的崇山峻岭出发,来到广东。

那是20世纪的80年代。被世界视为“先行一步”的珠江三角洲,率先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许许多多年轻人纷纷南下,沿着珠江寻找新的理想。“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当时中国社会的流行金句,展示着一种朴素的民间心理。

作为珠江的干流之一,北江成为一个路标,由北直指珠江三角洲,直指壮阔的大海。今天,站在奔涌的珠江回望,我们可以深切感知历史的脉动。推动20世纪珠江流域巨大发展的,不但是资金、项目,更是人才的大量涌入。各种人力资源的南来,改变了广东的人口结构。广东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新星,为世界瞩目。

刚到广东,还没有安顿下来,我就为了写报告文学,在北江流域几个县采访。在南雄的珠玑巷,我见到历史匆匆留下的足迹。这个地方之所以被人关注,有种种传说。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一群躲避战乱的流民从北方南下,中途曾经短暂驻足于此。也许,他们的理想是更加广阔的世界,因而决定继续南下。他们又理智地认识到,必须像飞蓬一样飘散,才可能更快融入这块新土地,于是决定就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分手前夜,这一群漂泊的人想必围着忽明忽暗的篝火喝酒,唱起了带着北方口音的乡土民谣。第二天黎明,他们就相互揖别,向着珠江三角洲腹地开始了人生归宿的四散寻找,最终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如今珠江三角洲的不少人家,依然宣称自己的祖上来自珠玑巷。他们纷纷在珠玑巷为自己的姓氏建造祠堂。在这块丘陵中的小小平地上,祠堂鳞次栉比,俨然成了中国部分姓氏的一个集中展示区。旅游部门顺势而为,将珠玑巷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点,吸引了大量喜欢寻根溯源的老百姓。

在广东的旧村落,我们常常可以遇到门楣上挂着“颍川世家”匾额的屋宇。有的人家则在楹联上公然昭示,说自己的根在颍川。颍川不只是遥远中原的一个地名,更是中国最早的王国夏朝的首都。将自己的来历归于颍川,是对祖先跨越时空的崇敬,也是对植根内心的文化表达深深认同。或许这些人家的先辈,就是当年身披中州大地的风尘,从珠玑巷一路南下的。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几条干流汇合而成。最大的西江,从云南的崇山峻岭出发,浩荡西来,在广州不远处与北江合流。如今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江与北江其实没有合流,它们相距最近的地方中间仍有一条沙洲相隔,只是如今西江水位上涨越过了沙洲而已,北江仍有自己的出海口。广东大小河流的出海口很多,这种说法并不影响珠江水系的壮阔。

目前的珠江已然是中国流量最为丰沛的江河。我们不妨看看广州附近的这些地名:“三水”——三条江水在这里汇合;不远处,又是一个叫“四会”的地方——四条河在这里相会。从这些地名就可以感受到,珠江在广东境内大量兼收并蓄,因而越来越宽阔。它携风带雨,日夜兼程,奔向海洋。

珠江从广州城里静静穿过。清代诗人陈恭尹重阳节登上广州的越秀山,在镇海楼极目远望,留下了诗句:“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写出了山野向海洋过渡的景象。大地由河流牵引,融入大海的拥抱。

如今的镇海楼依然高耸,却因沧海桑田之变,早已经远离江水,但是珠江的涛声依然在广州人心中回响。由于习惯于大肆地喝与大肆地洗,广州的人均用水量占据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粤人快意而近乎挥霍的用水方式,正来自珠江的恩赐。当许多河流面临断流甚至干涸的危险时,珠江仍保持着流量的充沛,因而比长江、黄河更多了一份沉静和厚实。

在广东文化的寓意中,水生财,因而以水寓意财,所以广东人认为水是好东西。广东雨量丰富,江水会因为一阵豪雨短时间上涨,甚至漫上江边的路面。我就曾在广州沿珠江的路上看到过活鱼,这是鱼跟随涨上来的江水“逛街”来了,却不知道怎样回去,急得在没及脚面的水里甩头摆尾弹跳。这也算是江水送给广州人的小小意外之财吧。

珠江进入广州,就可以算是进入珠江三角洲了。大江大河在出海口形成的三角洲得天独厚,多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而珠江三角洲更兼有亚热带气候的恩赐,物产富饶,富甲一方。珠江三角洲的农业曾经被世界关注,桑基鱼塘模式被联合国推崇。因为甘蔗的广为种植,珠江三角洲的制糖业和造纸业发达。就在这富庶的广阔田野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到来之际,又涌现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以及著名的商业品牌。在顺德,我曾看过农民参演的话剧《远去的乡村》,它展示了珠江三角洲的大视野和大气魄,抒发了农民投身变革的勇气。

珠江携着沿途集聚的灵气和力气扑向大海,崭新的宏图正在海湾逐渐展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个世纪的新亮点,将为中国发展的新格局作出贡献。

如果将大江形象地比作一条龙,珠江的龙头向着大海,朝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龙尾则在大山中蜿蜒,积聚力量。2022年春天,广东联合广西、贵州,实施乡村振兴音乐帮扶计划。在一个原先致力于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的机构,我看到许多年轻人正在组织三地的音乐创作、评选和培训。第一批优秀乡村音乐原创歌曲已经评出,歌声将伴随滔滔珠江漂荡。

山是故乡,海是归宿。整条龙在舞动,珠江正向远方……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5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长篇小说【种梦 】第1 章 落 榜

文/罗平世

寒窗十年,辛酸风浪几许,为的是金榜题名;学海泛游,汗水甘洒,是为了心中梦想的放飞。莘莘学子翘盼己久的高考成绩今天终于揭晓了……

“高考成绩出来了——”、“高考成绩出来了——”考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相互传递这振奋人心的喜讯。

新城中学刚刚张榜,看榜的人像蜜蜂发现了花丛,蜂涌而来。不一会,教导处门口榜前水泄不通……

新城中学是县属学校。办学严谨,教学质量好,高考成绩一流,在湘中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建校百年来,它为社会、高校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新城学子在展现风采。

校园喜起来了,上线的考生欢呼、雀跃,脸上绽开了花。

从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新城中学今年是上线最好的一年,上清华、北大预录线的就有8人。学校循往年贯例,放了几万响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悦,也祈盼明年高考再造辉煌……

看榜的人渐渐散去,校园慢慢平静下来,但这时有一位个儿高、 留平头、锁着眉、绷着脸、穿红色背心的英俊男生,徘徊在榜前。他抬起头,把名字、考号、分数看了一遍又一遍……沒错,落榜的事实无法改变。

此刻,他感到空气凝固了天暗了地球停止了转动,大学的门即使TNT也爆不开了,天啊!

据传,男生娘怀他时,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汪家屋前的池塘里,一条金光闪闪的龙腾空而起……所以,他一降生,父亲汪国松就给儿子取名 “汪紫辰”。

“辰”, 地支第五位,龙也;“紫”, 帝王之物品。可怜天下父母心,盼子女成龙凤。然而,命运桀骜,十几年后,考神不中情汪家,汪紫辰名落孙山。

“学伢子,考起了吗?”清扫鞭炮屑的师傅发现了他,职业性地问。

师傅名叫肖建先,个儿不高,发稀,脸圆,憨厚,淡几布短衣短裤,脚上一双车轮胎凉鞋,负责学校传达工作。

“……”汪紫辰一听,回过神,侧头见是学校护门神肖建成,好想如土地神一样闪地隐入地下。‘考取吗’,犹似痛处撒一把盐。他嘴嗫嚅了一下,迅速扭过头,神情沮丧地离开了榜前……

高考,目前是普通家庭孩子拓展前途,放飞梦想的唯一途径。城乡好多家庭都愿把钱花在这条独木桥上。

汪紫辰家属四属户,口粮都要交钱到生产队买。青黄时节,炒点新收的鲜麦粒、鲜蚕豆,或插薯苗时节剪下的剩藤枝藤叶充一餐是常事。肚子虽然难填饱,但汪家父母突破祖上世代零大学生纪录的决心没有动摇,节衣缩食也要送一个大学生出来。

汪紫辰又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知道身负重任,就一个劲地读书,完全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地。

高考前几个月瘦了黑了。母亲彭瑞华看到很心痛,知道儿子读书压力大,营养供不上,却苦于寻不到营养品。正在纳闷时,家养的一头黄狗好似感应到了女主人的难处,突然懂事地来到她身边,甘愿为汪家出个大学生献身。

“这是好补品!”彭瑞华眼前突然一亮,却很快犹豫了,舍不得对这只可爱的狗下手。

过了好一会,才狠下心,把黄狗骗进箩筐,噙着泪,偷偷地在屋前池塘里淹了……

八角桂皮炖的狗肉香、诱人。彭瑞华马上走十多里路,把狗肉送到学校。

加了餐,补了营养,器官就能负荷运行,汪家“望子成龙”的压力却也成倍向汪紫辰压来。临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汪紫辰虽然在班在校数一数二,但总觉力不从心,甚至睡梦里常常担心败考。

成功的考生都知道,埋头读书固然重要,但良好的心态、劳逸结合的学习方法是高考成功之母。平时那些埋头死读书,考试成绩好,被科任教师看好的考生,却因缺乏健康心理,一进考场,平常最拿手的科,最拿手的题也觉陌生,找不到解題的门。汪紫辰可能就属这一类考生。

“唉——”肖建先还在清扫鞭炮屑,传达室空无一人。校门口静静的,汪紫辰不知什么时候出了校门……

路上,汪紫辰脑海里总是浮现改写《第二次考试》的作文题。心里在不断地怨恨该死的陈伊玲。因作文考炸,使自已高考前的誓言化为乌有,与同桌击掌约定考上北京读大学一起去游故官看长城已成梦想。天昏地暗,世界末日,捶胸顿足,呼天喊地,此刻,捡尽世间所有形容词都无法描绘汪紫辰此刻落榜的心情。

“这难道是天意!”汪紫辰突然仰天长啸,“考神不钟情我,不钟情汪家,天命难违啊!”想起汪家期望成灰烬;想起两鬓染霜含辛茹苦双手粗糙如松树皮苦心经营家庭的母亲;想起为自已在县城读书省吃俭用的父亲;想起在家的兄妹为了自已考大学处处让着自已,期盼自已榜上有名,因自已而自豪的双双的期盼的眼;特別想起母亲为了给自已加餐添加营养而偷偷淹死的讨人喜欢的守贼的黄狗,此刻,汪紫辰百感交集,痛不欲生,眼泪禁不住四点的往外滴。他想自己再不能拖累父母,再不能拖累兄妹,再不能拖累汪家。如果再拖累他们,就连那头一回家摇头摆尾来迎接自已的黄狗都对不住啊!

此刻,汪紫辰着魔似地,跌跌憧憧地走到了学校郊外,来到一条铁路横穿的峡谷,忽然停住了,犹豫了会,又走上铁路,双眸紧闭,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卧在了铁轨上……

“呜——”,这时,一列轰隆轰隆的火车,转过一个弯,朝峡谷呼啸而来……

作者郑重声明:

一、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读者切勿对号入座。

二、图片除作者提供外,均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