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讲坛》文化明星现状:有人被抵制,有人去世,2人至今红火
《百家讲坛》是央视现象级的一档节目,2001年开播,2004年突然爆红,随后几年人气越发高涨,吸引了大批学者登台。
这些大师成名后,都走上了“出书、演讲、上节目”的套路,一个个变得炙手可热、粉丝成群,比某些明星的知名度还高。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发展也迥然有别,有人彻底跌落神坛,有人至今未婚,还有人已经去世。
今天就来讲讲比较突出的几位。
1、阎崇年阎崇年应该是《百家讲坛》最大的功臣,被称为新格局的开创者。
《百家讲坛》于2001年开播,最初邀请了不少知名学者,可因为太学术,并未引起注意。直到2004年节目改组,邀请了阎崇年开讲《清十二帝疑案》,清晰易懂的语言,加上论据清晰的表述,顿时吸引了大批观众,《百家讲坛》由此起死回生。
阎崇年是山东蓬莱人,中学时随父定居北京,从小酷爱历史。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他最初是研究先秦史,后来因为北京的清代资料比较多,故而转学清史。
20多年前,他写过一本《袁崇焕传》,虽然只卖出了两百本,可是在业内知名度极高。后来《百家讲坛》策划清史这章,顿时想到了阎崇年。
他也没让人失望,第一集就创下了超高收视,之后还主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等,同样颇受好评。
成名之后,有人嘲讽他是“学术明星”,阎崇年倒是很豁达:“我藏在书斋五十年,出来晒两年太阳,不行吗?”,同时还表示“老百姓追捧学术明星,至少比追麻将强。”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只可惜因为他对满清政府过度美化有失偏颇,遭到了不少非议,08年在无锡开签售会时,还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引起了不少讨论。
如今阎崇年已经88岁了,身体硬朗,好奇心旺盛,前几年还转型开始研究森林文化。希望老爷子安好。
2、易中天易中天应该是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他被称为“学术网红”,成名至今一直毁誉参半。
易中天出生于长沙,从小在武汉长大,毕业于武大中文系。
2004年,他在凤凰卫视参加节目,一堆专家引经据典讲武汉人的素质,说得云山雾罩。轮到他时,他说武汉人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热干面,通过这个吃面的劲儿,讲了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通俗易懂接地气,由此被《百家讲坛》看中。
次年,他开讲了“汉代风云人物”,顿时一鸣惊人。随后又推出了红遍全网的《品三国》,一度风靡大江南北。
然而因为语言太通俗,却遭到了不少批评,比如将诸葛亮说成“帅哥”,有人觉得很不正经。易中天也不客气,直接回怼了过去,回复如下,特别有意思。
《百家讲坛》让易中天一夜成名,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经济情况,07年光靠买书就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据说一年的收入超过2000万。
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之后又推出了《易中天中华史》,从远古到近现代,计划要写36卷。
有人觉得他沽名钓誉,名利双收罪该万死,易中天倒是很坦荡,“学者就该甘于清贫吗?这是没有道理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者靠卖书赚钱,似乎也并不可耻。况且他再忙,也从没耽误过学校的一节课,用的都是课余时间。
如今,易中天早已退休,正躲在江南某小镇潜心写作,要完成后续的《易中天中华史》。虽然他刻意低调,但至今人气依然很高。
3、于丹于丹被称为”女版易中天“,曾经一度红得发紫,可惜聪明过头,一步步把自己给作没了。
于丹是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因为特别会讲故事,还被央视看中,当过不少节目的撰稿人。
2001年央视开播《百家讲坛》,于丹也是策划人之一,相当于幕后元老。到了2006年国庆节,节目组策划了一个七天讲《论语》的活动,换了几个嘉宾都不满意,索性让于丹亲自下场。
她也没让大家失望,在节目里侃侃而谈,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让人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短短七天,于丹瞬间爆红,从大学教授一跃成为”明星学者“,引发了大批追捧。
同年11月,于丹赶紧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就卖出了15万本。
2007年春节期间,于丹又讲了十天《庄子》,爆红后赶紧出书,一度赚得盆满钵满,当年还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仅次于郭敬明。
于丹走红之后,开始到处演讲捞金,两个小时6万块,成了国内身价最高的演讲人,而且还供不应求,行程能排到几个月之外。
她顿时飘了,先是耍大牌,被爆出《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然后在北大参加昆曲,又被北大学子轰下台,颜面扫地。
加上她的书都是”心灵鸡汤“,并没有太多干货,最终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之后于丹就渐渐消失了。
4、纪连海纪连海是最另类的一个,相貌最古怪,也是首个以高中老师身份登台的学者。
当时,节目组找阎崇年推荐人才,恰好他的儿子阎天(北京文科状元)是纪连海的学生,对老师非常推崇,阎崇年于是推荐了纪连海,他就这样稀里糊涂登上了《百家讲坛》。
因为语言幽默、视角独到,纪连海很快收获了大批粉丝,尤其是讲解和珅这段,获得了0.69%的超高收视,是《百家讲坛》开播五年来的最高收视。
成名之后,纪连海没有迷失自己,虽然参加了不少节目,但都致力于文化传播。
2021年,纪连海还开通了短视频,通过2分钟来回答一个历史问题。
屏幕上的他满头白发,让粉丝们非常担心,纪连海却表示身体很好,唯一苦恼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
5、蒙曼蒙曼曾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当年的《武则天》系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蒙曼是北大历史系的博士,毕业回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因为博学多才、出口成章,把历史讲得比评书还好听,在圈内名气很大。
2007年,《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慕名来听蒙曼的课,当时讲的正是《武则天》,仅仅听了20分钟,魏学就认定了蒙曼。
几个月后,32岁的蒙曼正式登陆《百家讲坛》,一战成名,相继推出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和《长恨歌》等,迅速收获了大量观众。
然而蒙曼的名气越大,她的父母就越操心。
因为蒙曼一直沉醉于学术研究,始终没有婚配,甚至连男朋友都没有。
2018年,父母终于忍不住了,公开为女儿征婚:“不求对方多高多帅多有钱,只要真心待蒙曼就行”。
消息一播出就引起了轰动,当时有不少男性跃跃欲试,可是一看蒙曼的节目,顿时没有了勇气。
如今,47岁的蒙曼依然孤身一人,没有结婚。希望她做学术的同时,也能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6、马未都众所周知,马未都是有名的古董收藏家,其实他第一个身份是报社编辑。
1981年,马未都在《青年文学》当编辑,某天突然有个叫王朔的人塞给他一本稿子,他翻开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 精开始。领导都觉得太刻骨,不敢公开,可马未都却认为是天才之作,力争把它发表了。
结果这本《橡皮人》让王朔一炮而红,之后他又先后挖掘了莫言、余华和刘震云等威震文坛的作家。
可能是挖人挖得不过瘾,80年代末,马未都突然迷上了古董收藏,于是一头扎进古董市场,96年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业内威名赫赫。
2008年,《百家讲坛》推出古董系列,马未都无疑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在他的讲述下,还一度引发了收藏热。
马未都的历史知识渊博,对人对物都有独特的见解,加上语言平实睿智,很快成了各大节目的香饽饽。
随后参加了《铿锵三人行》和《圆桌派》,又自制了脱口秀节目《嘟嘟》,今年还推出了《观复嘟嘟2022》,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7、王立群王立群应该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32岁参加考试,以高中学历直接考取了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当了几十年大学老师。
2005年底,《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凭借对项羽的独到见解脱颖而出,那年他已经60岁。
然而好饭不怕晚,随着《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播,王立群顿时红遍圈里圈外,2007年甚至被称为“史记年”。
成名之后,王立群跨界参与过不少节目,例如在《青歌赛》和《中国诗词大会》中当文化嘉宾,还担任了电视剧《楚汉传奇》的历史顾问,都颇受好评。
王立群为人低调,而且淡泊名利,虽然有很多捞钱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至今依然和老伴住在开封的单元房里,平常都是自己买菜做饭,从不麻烦别人。
此外,77岁的他身体也不太好,心脏里已经放了6个支架,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学术做得更好,真是让人敬佩。
8、曾仕强曾仕强是有名的国学大师和管理专家,曾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2007年,曾仕强参加了《我读经典》系列,当时讲的是《易经与人生》,播出后反响非常强烈。
执行主编王咏琴就想把《易经》搬上讲台,无奈领导怕有人误解这是算命,一直不同意,后来王咏琴三次打报告请求,才最终获得批准。
结果不言而喻,曾仕强的《易经》系列果然引起了轰动。
他通过一种哲学视角将《易经》解析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引出不少人生至理名言,让人受益匪浅。
只可惜曾仕强年事已高,后来积劳成疾,最终于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除了这些之外,《百家讲坛》还捧红了不少学者,例如钱文忠、刘心武和鲍鹏山等,知名度都很高。
通过这个节目,他们大多改变了命运,除了少数几人咎由自取,基本都赚取了不少名声和稿费。
其实学术明星也好,娱乐明星也罢,关键还是要人品过关,否则吃相太难看,迟早跌落神坛。
《百家讲坛》文化明星现状:有人被抵制,有人去世,2人至今红火
《百家讲坛》是央视现象级的一档节目,2001年开播,2004年突然爆红,随后几年人气越发高涨,吸引了大批学者登台。
这些大师成名后,都走上了“出书、演讲、上节目”的套路,一个个变得炙手可热、粉丝成群,比某些明星的知名度还高。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发展也迥然有别,有人彻底跌落神坛,有人至今未婚,还有人已经去世。
今天就来讲讲比较突出的几位。
1、阎崇年阎崇年应该是《百家讲坛》最大的功臣,被称为新格局的开创者。
《百家讲坛》于2001年开播,最初邀请了不少知名学者,可因为太学术,并未引起注意。直到2004年节目改组,邀请了阎崇年开讲《清十二帝疑案》,清晰易懂的语言,加上论据清晰的表述,顿时吸引了大批观众,《百家讲坛》由此起死回生。
阎崇年是山东蓬莱人,中学时随父定居北京,从小酷爱历史。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他最初是研究先秦史,后来因为北京的清代资料比较多,故而转学清史。
20多年前,他写过一本《袁崇焕传》,虽然只卖出了两百本,可是在业内知名度极高。后来《百家讲坛》策划清史这章,顿时想到了阎崇年。
他也没让人失望,第一集就创下了超高收视,之后还主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等,同样颇受好评。
成名之后,有人嘲讽他是“学术明星”,阎崇年倒是很豁达:“我藏在书斋五十年,出来晒两年太阳,不行吗?”,同时还表示“老百姓追捧学术明星,至少比追麻将强。”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只可惜因为他对满清政府过度美化有失偏颇,遭到了不少非议,08年在无锡开签售会时,还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引起了不少讨论。
如今阎崇年已经88岁了,身体硬朗,好奇心旺盛,前几年还转型开始研究森林文化。希望老爷子安好。
2、易中天易中天应该是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他被称为“学术网红”,成名至今一直毁誉参半。
易中天出生于长沙,从小在武汉长大,毕业于武大中文系。
2004年,他在凤凰卫视参加节目,一堆专家引经据典讲武汉人的素质,说得云山雾罩。轮到他时,他说武汉人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热干面,通过这个吃面的劲儿,讲了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通俗易懂接地气,由此被《百家讲坛》看中。
次年,他开讲了“汉代风云人物”,顿时一鸣惊人。随后又推出了红遍全网的《品三国》,一度风靡大江南北。
然而因为语言太通俗,却遭到了不少批评,比如将诸葛亮说成“帅哥”,有人觉得很不正经。易中天也不客气,直接回怼了过去,回复如下,特别有意思。
《百家讲坛》让易中天一夜成名,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经济情况,07年光靠买书就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据说一年的收入超过2000万。
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之后又推出了《易中天中华史》,从远古到近现代,计划要写36卷。
有人觉得他沽名钓誉,名利双收罪该万死,易中天倒是很坦荡,“学者就该甘于清贫吗?这是没有道理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者靠卖书赚钱,似乎也并不可耻。况且他再忙,也从没耽误过学校的一节课,用的都是课余时间。
如今,易中天早已退休,正躲在江南某小镇潜心写作,要完成后续的《易中天中华史》。虽然他刻意低调,但至今人气依然很高。
3、于丹于丹被称为”女版易中天“,曾经一度红得发紫,可惜聪明过头,一步步把自己给作没了。
于丹是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因为特别会讲故事,还被央视看中,当过不少节目的撰稿人。
2001年央视开播《百家讲坛》,于丹也是策划人之一,相当于幕后元老。到了2006年国庆节,节目组策划了一个七天讲《论语》的活动,换了几个嘉宾都不满意,索性让于丹亲自下场。
她也没让大家失望,在节目里侃侃而谈,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让人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短短七天,于丹瞬间爆红,从大学教授一跃成为”明星学者“,引发了大批追捧。
同年11月,于丹赶紧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就卖出了15万本。
2007年春节期间,于丹又讲了十天《庄子》,爆红后赶紧出书,一度赚得盆满钵满,当年还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仅次于郭敬明。
于丹走红之后,开始到处演讲捞金,两个小时6万块,成了国内身价最高的演讲人,而且还供不应求,行程能排到几个月之外。
她顿时飘了,先是耍大牌,被爆出《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然后在北大参加昆曲,又被北大学子轰下台,颜面扫地。
加上她的书都是”心灵鸡汤“,并没有太多干货,最终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之后于丹就渐渐消失了。
4、纪连海纪连海是最另类的一个,相貌最古怪,也是首个以高中老师身份登台的学者。
当时,节目组找阎崇年推荐人才,恰好他的儿子阎天(北京文科状元)是纪连海的学生,对老师非常推崇,阎崇年于是推荐了纪连海,他就这样稀里糊涂登上了《百家讲坛》。
因为语言幽默、视角独到,纪连海很快收获了大批粉丝,尤其是讲解和珅这段,获得了0.69%的超高收视,是《百家讲坛》开播五年来的最高收视。
成名之后,纪连海没有迷失自己,虽然参加了不少节目,但都致力于文化传播。
2021年,纪连海还开通了短视频,通过2分钟来回答一个历史问题。
屏幕上的他满头白发,让粉丝们非常担心,纪连海却表示身体很好,唯一苦恼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
5、蒙曼蒙曼曾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当年的《武则天》系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蒙曼是北大历史系的博士,毕业回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因为博学多才、出口成章,把历史讲得比评书还好听,在圈内名气很大。
2007年,《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慕名来听蒙曼的课,当时讲的正是《武则天》,仅仅听了20分钟,魏学就认定了蒙曼。
几个月后,32岁的蒙曼正式登陆《百家讲坛》,一战成名,相继推出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和《长恨歌》等,迅速收获了大量观众。
然而蒙曼的名气越大,她的父母就越操心。
因为蒙曼一直沉醉于学术研究,始终没有婚配,甚至连男朋友都没有。
2018年,父母终于忍不住了,公开为女儿征婚:“不求对方多高多帅多有钱,只要真心待蒙曼就行”。
消息一播出就引起了轰动,当时有不少男性跃跃欲试,可是一看蒙曼的节目,顿时没有了勇气。
如今,47岁的蒙曼依然孤身一人,没有结婚。希望她做学术的同时,也能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6、马未都众所周知,马未都是有名的古董收藏家,其实他第一个身份是报社编辑。
1981年,马未都在《青年文学》当编辑,某天突然有个叫王朔的人塞给他一本稿子,他翻开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 精开始。领导都觉得太刻骨,不敢公开,可马未都却认为是天才之作,力争把它发表了。
结果这本《橡皮人》让王朔一炮而红,之后他又先后挖掘了莫言、余华和刘震云等威震文坛的作家。
可能是挖人挖得不过瘾,80年代末,马未都突然迷上了古董收藏,于是一头扎进古董市场,96年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业内威名赫赫。
2008年,《百家讲坛》推出古董系列,马未都无疑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在他的讲述下,还一度引发了收藏热。
马未都的历史知识渊博,对人对物都有独特的见解,加上语言平实睿智,很快成了各大节目的香饽饽。
随后参加了《铿锵三人行》和《圆桌派》,又自制了脱口秀节目《嘟嘟》,今年还推出了《观复嘟嘟2022》,人气一直居高不下。
7、王立群王立群应该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32岁参加考试,以高中学历直接考取了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当了几十年大学老师。
2005年底,《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凭借对项羽的独到见解脱颖而出,那年他已经60岁。
然而好饭不怕晚,随着《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播,王立群顿时红遍圈里圈外,2007年甚至被称为“史记年”。
成名之后,王立群跨界参与过不少节目,例如在《青歌赛》和《中国诗词大会》中当文化嘉宾,还担任了电视剧《楚汉传奇》的历史顾问,都颇受好评。
王立群为人低调,而且淡泊名利,虽然有很多捞钱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至今依然和老伴住在开封的单元房里,平常都是自己买菜做饭,从不麻烦别人。
此外,77岁的他身体也不太好,心脏里已经放了6个支架,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学术做得更好,真是让人敬佩。
8、曾仕强曾仕强是有名的国学大师和管理专家,曾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2007年,曾仕强参加了《我读经典》系列,当时讲的是《易经与人生》,播出后反响非常强烈。
执行主编王咏琴就想把《易经》搬上讲台,无奈领导怕有人误解这是算命,一直不同意,后来王咏琴三次打报告请求,才最终获得批准。
结果不言而喻,曾仕强的《易经》系列果然引起了轰动。
他通过一种哲学视角将《易经》解析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引出不少人生至理名言,让人受益匪浅。
只可惜曾仕强年事已高,后来积劳成疾,最终于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除了这些之外,《百家讲坛》还捧红了不少学者,例如钱文忠、刘心武和鲍鹏山等,知名度都很高。
通过这个节目,他们大多改变了命运,除了少数几人咎由自取,基本都赚取了不少名声和稿费。
其实学术明星也好,娱乐明星也罢,关键还是要人品过关,否则吃相太难看,迟早跌落神坛。
《百家讲坛》蒙曼,年近半百仍未婚,自称:“最想嫁给孙悟空”
相信看过《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朋友都知道蒙曼——一位在历史领域有着极高造诣的学者。
相信蒙曼这样出色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追求者,但她却至今未婚。
有一次在一档节目上,朱迅问起她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位才女却轻轻笑道:“我最想嫁给孙悟空。”蒙曼的回答引得在场的观众都大笑起来。
那么,蒙曼究竟为什么至今未婚呢?
至今单身的北大才女一次,蒙曼应邀参加了一档节目,节目中有一段朱迅采访蒙曼的环节,由于外界都很好奇为什么蒙曼至今都没有伴侣,难道是有什么隐情?
节目组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安排了朱迅问蒙曼她最想和谁结婚。没想到这个看似刁钻的问题却得到了蒙曼有趣的回答。
“我最想嫁给孙悟空”
在场的观众都大笑起来,没想到这位才女也有这么幽默的时候。
待观众们逐渐平息后,朱迅便接着问为什么会选择孙悟空。
蒙曼也不紧不慢的回答道:“我喜欢孙悟空,孙悟空身上有很多吸引我的品质。比如说他很坚强,被压在五指山下孤独的度过了五百年;
他很有担当,当他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总是尽心尽力的保护唐僧,虽然有时候他的方法不太对,但他的确是时时刻刻担心着师父的安全。
总之,孙悟空很有担当、很有智慧,我很欣赏他。”
听到这里,观众也逐渐理解了蒙曼至今单身的原因,也许她至今还没有遇到三观跟她高度契合的人。
而且,人生又不是必须要结婚,结婚只是通往幸福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等同于幸福,即使她单身一人,也不会对她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之前所说,蒙曼是一位在历史学界有着极高造诣的学者,那么她的过往又是怎样的呢?她又是如何走上历史学这条道路?
1975年1月,蒙曼出生于河北的一个书香世家。在蒙曼很小的时候,身为老师的父母就开始时不时给费曼讲一些历史人物传记。
蒙曼也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成绩一直很优秀。她很喜欢历史,在她初中的时候,便已经把市面上常见的历史书籍翻了个遍。
1992年,蒙曼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在校期间,蒙曼也一刻不松懈,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继续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
学习是永无止境,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况且我国的历史浩如烟海,还有很多历史等待着她去了解,于是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顺利拿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学位后,蒙曼开始考虑就业的问题,她从小就想授业解惑,所以最后她回到了她的母校--中国民族大学任教,实现了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历史老师的梦想。
在课堂上,蒙曼发挥专业所长,结合自己特有的讲课方式,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们带来了一节又一节精彩绝伦的课。
蒙曼讲唐朝的兴衰更替,讲武则天的夺权历程,隋朝的简历与衰败,同学们都听得不亦乐乎。
蒙曼曾说,其实历史并不是历史书上一句句冷冰冰的句子。
当你仔细研读,拨开历史迷雾,揭开古人的爱恨情仇,就会发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简短的篇章便是他们的一生。
成为百家讲坛的讲师蒙曼在中央民族大学讲课的时间长了,大家都在传她的课上得好,很有趣,能学到很多知识。
起初孟宪实最先在《百家讲坛》开讲,后来,他便向《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推荐蒙曼。于是魏学来专门开车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听蒙曼讲课。
但是当时蒙曼已经下课了,于是临时找了几个学生,自己像往常上课一样,给这几个学生讲了一段武则天的历史, 魏学来就坐在下面听她讲。
虽然魏学来没有立刻邀请蒙曼,但此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两天之后,蒙曼果然接到了《百家讲坛》的试讲邀请,虽然蒙曼对此感到受宠若惊,但她还是决定去试试,毕竟让更多人听到她的课也是她的理想。
当蒙曼来到节目组的录制现场试讲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她第一次对着镜头讲课,因为她对镜头没有一点畏惧感,表现的和平常上课没有一点差别。
魏学来很高兴,当即就决定一定要邀请到蒙曼来录制这个节目。
就这样,蒙曼成为了《百家讲坛》的讲师,她仔细钻研授课技巧,最终决定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先给观众抛出一些谜团,然后再叙说故事,拨开迷雾,揭开谜团。
这种有趣的授课方式吸引了一大波观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提升不少,不少也开始了解到这位北大才女。
蒙曼先是讲了关于武则天的历史,一共拍摄了32集,节目播出了,果然引起极大的反响,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央视,由此也可见其火爆程度。
武则天篇完成后,蒙曼继续讲了《太平公主》和《长恨歌》等节目,把她这些年的研究所得都“掏”了出来。
也正是许许多多像蒙曼一样的人,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途径讲解我国的历史,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那些历史过往,我们的历史也才能被更多人的知晓。
小结蒙曼在历史方面作出的贡献着实令人佩服,回到开头关于她结婚的问题上,笔者觉得其实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结婚生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好的爱情固然会增加人的幸福感,但若遇不到也不必强求,更不必担心自己的人生不完整。蒙曼有她自己的爱情观,如果她遇到了合适的人,相信她会作出选择。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