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汤液经法图系列(11):木中土,金中火,究竟是啥意思?
“汤液经法图”讲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常见的肝木、心火和脾土治疗方给大家讲了讲。对于每一个治疗方,我们都会分析各个组方中药的药味,然后从五味补泻的角度,帮助大家认识方剂的功效特点。在这里面,分析确定每个组方中药的药味,其实非常关键。
也许有人会说,五味不是最基础的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吗?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上,不是都有五味的记载吗?直接引用不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分析确定呢?
《汤液经法图讲记》
(一)
原因在于,“汤液经法图”所用的中药五味,与现代的五味记载,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汤液经法图”年代久远,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不是组方用药的主体理论,其中许多内容逐渐失传。我们推测,即使是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也不是五味理论的源头,也是经过多次传承之后的五味记载,也是不完整的,包含错误内容的。那么,五味理论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说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在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直接转引了《汤液经法》对于五味理论的说法。而正是这一段记载,与现有五味理论大相径庭。以往的课程,我们谈及过相关内容,今天呢,让我们完整地来看一下《辅行诀》中转引的这段内容: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水。
此二十五种,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好,看完这段内容,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第一,与《神农本草经》相比,这种五味理论与五行的关系更密切,即辛木,咸火,甘土,酸金,苦水。而且,直接提示了五味的本源,是五气所化生,是金木水火土五气所化生。从这一点上看,《汤液经法》的五味记载,应该是比《神农本草经》更早的五味本原理论。第二,描述了一种全新的中药属性,即中药的五行属性。什么意思呢?“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则桂为“木中木”,椒为“木中火”,姜为“木中土”,细辛为“木中金”,附子为“木中水”。这是一种与常规认知不同的用五行属性描述的中药药性。
采用这种五行属性的描述法,有很多好处,其一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相同之处,其二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不同之处,其三是便于理解中药的主导五行和主导药味,便于抓主要矛盾,其四是便于采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统筹复杂多样的中药,其五是便于理解中药品种进化和演化的源流路径,其六是有可能为中医药临床相关工作提供一个方法学范式。
总之,好处很多。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五行属性的描述时,就认定其一定是更为本原的中药药性内容,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中药的五行属性(图源网络)
这段描述记载的25个中药,我们习惯称为二十五味药精,这25味中药的药味是比较明确的,可以直接填入“汤液经法图”,用于方剂功效特点的分析。例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姜、大枣和甘草组成,这5味药均在二十五味药精中,即,桂枝和姜味辛,芍药味酸,大枣和甘草味甘。了解到上述信息,我们就可以分析整个方剂的功效特点了。
与此同时呢,也有很多中药没有列入,例如柴胡、半夏、栀子、当归、川芎、牛黄、朱砂、麝香、冰片、石膏等,这就只能分析确定了。这几个中药都是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尤其是在安宫牛黄丸、小柴胡汤那几次课,我们分析的比较详细,忘记的同学可以再返回去看看。基本的方法,就是功效药理和法象药理相结合,标识药味与真实滋味相结合,临床应用与传统记载相结合,综合判断。
这是目前最好的判定方式了,但依然可能会有错误,所以,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对课程中所讲的某个药的药味有疑问,就去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我们欢迎大家这样做,也鼓励大家这样做,保持有理有据的思考。
(二)
好,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木中土”、“金中火”的可能含义。
在“木中土”、“金中火”这样的描述中,出现了2个五行属性,前面的叫做前位属性,后面的叫做后位属性。那么,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的哪些内容契合度比较高呢?这就需要我们以那25个药精为数据源,来做一个科学研究。
其实呢,这个研究已经做完了,整个研究发表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第23卷第2期上。大致的做法,首先,分别写出《中国药典》关于上述25个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信息的五行属性,例如,热性对应火,平性对应土,辛对应木,甘对应土,肝胆对应木,肺大肠对应金等。然后,就是把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这些信息进行比较,然后看看,哪些相符度高,哪些相符度低。
结果显示,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与《中国药典》五味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76%,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28%。二十五味药精的后位属性,与《中国药典》归经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68%,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8%。
从这个结果看,前位属性就是药味,后位属性就是作用定位。例如,“木中土”代表一个作用于脾土的辛味药,考虑到辛味泻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泻脾、能用于治疗干呕腹泻的辛味药。在二十五味药精中,“木中土”是姜,生姜或干姜。从功效上看,生姜辛味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的确是典型的“木中土”。
同时,生姜还能发汗解表作用在肝,能够祛痰止咳作用在肺,这就又恰好是辛补肝和辛散肺的作用。所以,在“木中土”里,木是主导属性,辛味是主导药味。所以,在前面讲课的时候,无论是桂枝汤、葛根汤、理中丸,还是半夏泻心汤,干姜或生姜都是按照辛味药计算的。
生姜(图源网络)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水中土”白术和苍术,是苦味燥湿,主要作用于脾土的中药。“水中水”地黄,是苦味补肾,主要作用于肾水的中药。“火中金”细辛,是辛味温肺化饮,主要作用于肺金的中药。
当然,也存在不太符合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讲小柴胡汤时提到的黄芩和甘草。黄芩是“水中木”,前位属性水代表苦味,苦能清热,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黄芩并不善于清肝胆热,反而善于清肺热。甘草是“土中木”,前位属性木代表甘味,甘能补益,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甘草的归经中甚至没有肝胆。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疑惑。
不管怎样,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中药的五行属性,记住“木中土”、“金中火”的表述方式,记住中药的主导属性和主导药味,这些都是在应用“汤液经法图”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三)
最后,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刚才提到的研究中,即使是最高的符合度,也未达到80%,更别说100%了。那么,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二十五味药精记载与《中国药典》,一个是敦煌遗书记载的很久以前的信息,一个是现行的药品标准,为什么会不符合呢?我们该以哪个为准呢?
首先,造成两者不符合的原因,主要就是历史原因。我们之前和大家说过,中医药的研究,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资料太多,历朝历代的各种医书和本草汗牛充栋。这种以千年为单位的传承,一点不出问题是很难的。换句话说,现在看到的中药药性理论,已经与最本原的药性理论不同了,这其中会掺杂历朝历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医家个人的认识。
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为什么要避道家称谓呢?可能就是源自社会环境的影响。现有的中药药性理论中,为什么要纳入最初并不存在的归经理论呢?可能就是源自少数医家的认识。而这些因素,会让后来的药性理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纯粹。现在对于药性理论的各种现代科学解读,也注定会影响后学。
张仲景(图源网络)
让我们通过例子,来看看这些复杂因素。
第一个例子,是枳实。《辅行诀》对枳实的五行属性描述是“金中木”,按照这个描述,枳实是一个酸味药,酸收酸敛,同时主要作用于肝胆。从《中国药典》记载的枳实药性和功效来看,枳实的归经为“脾胃”,与肝胆没有关系。但是,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能够用于痞满胀痛,痰滞气阻。《名医别录》也记载其能够“除胸胁痰癖”、“消胀满”、“明目”。那么,一个能够治疗胸痹胁痛、气滞痞满,能够明目的中药,是不是也可以归肝经呢?所以,中药的归经属性,有时并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延续到清朝,医家徐大椿终于发出“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的告诫,提醒临床医生要灵活对待归经理论。
第二个例子,是大黄。《辅行诀》对大黄的五行属性描述是“火中木”,按照这个描述,大黄是一个咸味药。但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中,大黄都不是一个咸味药,而是一个标准的苦寒药。为什么大黄是苦味呢?很简单嘛,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往往都是苦味的喽。所以,有很多中药的药味,都是依据功效来确定的,这就是功效与药味之间的关联关系。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假如药味与功效真的存在这种强关联关系,那么,要么药味属性,要么功效属性,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从一个就能得出另一个,完全是一回事,完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既然现在不能相互替代,就说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强关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离合关系。
所以,单纯依靠功效来定义药味,是不完整的。就大黄来说,这个中药的真实滋味,根本就不是苦,而是涩,略带咸味。从功效上看,通便泻下是它最主要的功效,而这明显是泻肺泻大肠的操作,而在“汤液经法图”中,咸味泻肺。从产地上看,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道地产区,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而西方对应肺金。
所以,大黄的咸味是有理有据的。
大黄(图源网络)
好,总结一下。
本节课主要是讲中药的五行属性,这种五行属性的记载,与中药的药性理论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前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五味相符度最高,而后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归经相符度最高,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来判定25种药精之外其他中药的五行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五行属性与现代药性认知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历史传承造成的偏差。
我们在“汤液经法图”体系下思考问题时,就要把中药的药性切换到五行属性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从八字时柱看出你未来对象的属相
从八字时柱看出你未来对象的属相
陈子逸
在一个失传已久的技法中,可以从时柱看出你处的对象的属相,或是处过的对象的属相。是用纳音来测的。
例1:女:癸亥、甲寅、甲子、戊辰
戊辰是时柱,代表自己,戊辰纳音是大林木。由于是女命,所以要找克自己的纳音。先在自己的旬中,这个女命出生癸亥年,是甲寅旬的。甲寅旬中没有纳音是金的。所以这个命要到甲子旬找。这里有人会问,为何不到甲辰旬找?因为这个女子的老公就是年纪比她小的。甲辰旬中是70后的人了,所以不是她配偶的属相。甲子、乙丑是海中金。海中金克大林木,所以这个女命的老公属相是甲子或乙丑年的。事实是此女的老公是84年的。
例2. 男:甲子、丁卯、戊申、丙辰
丙辰是自己,是沙中土。这个男命从命局看找的对象就是要比自己年纪大的。当然也要先从甲子旬中找。土是克水的,甲子旬的纳音没有水。那么就到甲寅旬中找。甲寅旬中,壬戌、癸亥是大海水。所以他的配偶就是壬戌、癸亥年的。实际上他的配偶是癸亥年的。上面那个女命就是他的配偶。
例3.女:壬申、己酉、庚戌、丁亥。
丁亥的纳音是屋上土。在甲子旬中找木,戊辰、己巳是大林木。故这女的是交往过戊辰、己巳年的男子。实际是她初恋为己巳年的,他们也发生过关系。
下面提供个纳音对照表,供参考。
六十甲子配五行纳音表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涧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覆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这个技法,我总结出了,要么是曾经交往过这个属相的对象,或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和这个属相的对象。对于乱谈恋爱、乱结婚的人,这个方法就不管用。若有人知道这个更加详细的方法,可以联系我。
海南陈子逸《天意密码》一书作者
八字命格:沙中土的优缺点
沙中土命,源自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在中国古代占星学中,人们将人的出生年份和月份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某一种元素,以此来预测人的一生的命运走向。沙中土命是其中的一种命格。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沙中土命的优点:
坚韧不拔:沙中土命的人就像埋藏在沙漠深处的宝藏,坚韧而不屈。他们面对困难时会积极应对,不会轻易放弃。淡泊名利:这种命格的人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往往持有淡然的态度,他们更看重内心的满足感而非外在的荣耀。忠诚可靠:沙中土命的人非常重视友情、亲情和爱情,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朋好友而做出很大的牺牲。实事求是:这类人在做决定时,总是以事实为依据,不会盲目地跟风或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沙中土命也不例外,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容易固执己见:沙中土命的人一旦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即使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他们是错误的。缺乏灵活性: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固守传统和规则,所以有时候可能会显得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变化的情况。忽视细节:虽然他们在大方向上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可能会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沙中土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优点和缺点的命格。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这一类人,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善和发展自己。无论是哪种命格,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珍爱自己的命运,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
汤液经法图系列(11):木中土,金中火,究竟是啥意思?
“汤液经法图”讲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常见的肝木、心火和脾土治疗方给大家讲了讲。对于每一个治疗方,我们都会分析各个组方中药的药味,然后从五味补泻的角度,帮助大家认识方剂的功效特点。在这里面,分析确定每个组方中药的药味,其实非常关键。
也许有人会说,五味不是最基础的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吗?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上,不是都有五味的记载吗?直接引用不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分析确定呢?
《汤液经法图讲记》
(一)
原因在于,“汤液经法图”所用的中药五味,与现代的五味记载,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汤液经法图”年代久远,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不是组方用药的主体理论,其中许多内容逐渐失传。我们推测,即使是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也不是五味理论的源头,也是经过多次传承之后的五味记载,也是不完整的,包含错误内容的。那么,五味理论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说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在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直接转引了《汤液经法》对于五味理论的说法。而正是这一段记载,与现有五味理论大相径庭。以往的课程,我们谈及过相关内容,今天呢,让我们完整地来看一下《辅行诀》中转引的这段内容: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水。
此二十五种,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好,看完这段内容,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第一,与《神农本草经》相比,这种五味理论与五行的关系更密切,即辛木,咸火,甘土,酸金,苦水。而且,直接提示了五味的本源,是五气所化生,是金木水火土五气所化生。从这一点上看,《汤液经法》的五味记载,应该是比《神农本草经》更早的五味本原理论。第二,描述了一种全新的中药属性,即中药的五行属性。什么意思呢?“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则桂为“木中木”,椒为“木中火”,姜为“木中土”,细辛为“木中金”,附子为“木中水”。这是一种与常规认知不同的用五行属性描述的中药药性。
采用这种五行属性的描述法,有很多好处,其一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相同之处,其二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不同之处,其三是便于理解中药的主导五行和主导药味,便于抓主要矛盾,其四是便于采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统筹复杂多样的中药,其五是便于理解中药品种进化和演化的源流路径,其六是有可能为中医药临床相关工作提供一个方法学范式。
总之,好处很多。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五行属性的描述时,就认定其一定是更为本原的中药药性内容,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中药的五行属性(图源网络)
这段描述记载的25个中药,我们习惯称为二十五味药精,这25味中药的药味是比较明确的,可以直接填入“汤液经法图”,用于方剂功效特点的分析。例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姜、大枣和甘草组成,这5味药均在二十五味药精中,即,桂枝和姜味辛,芍药味酸,大枣和甘草味甘。了解到上述信息,我们就可以分析整个方剂的功效特点了。
与此同时呢,也有很多中药没有列入,例如柴胡、半夏、栀子、当归、川芎、牛黄、朱砂、麝香、冰片、石膏等,这就只能分析确定了。这几个中药都是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尤其是在安宫牛黄丸、小柴胡汤那几次课,我们分析的比较详细,忘记的同学可以再返回去看看。基本的方法,就是功效药理和法象药理相结合,标识药味与真实滋味相结合,临床应用与传统记载相结合,综合判断。
这是目前最好的判定方式了,但依然可能会有错误,所以,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对课程中所讲的某个药的药味有疑问,就去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我们欢迎大家这样做,也鼓励大家这样做,保持有理有据的思考。
(二)
好,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木中土”、“金中火”的可能含义。
在“木中土”、“金中火”这样的描述中,出现了2个五行属性,前面的叫做前位属性,后面的叫做后位属性。那么,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的哪些内容契合度比较高呢?这就需要我们以那25个药精为数据源,来做一个科学研究。
其实呢,这个研究已经做完了,整个研究发表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第23卷第2期上。大致的做法,首先,分别写出《中国药典》关于上述25个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信息的五行属性,例如,热性对应火,平性对应土,辛对应木,甘对应土,肝胆对应木,肺大肠对应金等。然后,就是把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这些信息进行比较,然后看看,哪些相符度高,哪些相符度低。
结果显示,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与《中国药典》五味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76%,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28%。二十五味药精的后位属性,与《中国药典》归经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68%,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8%。
从这个结果看,前位属性就是药味,后位属性就是作用定位。例如,“木中土”代表一个作用于脾土的辛味药,考虑到辛味泻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泻脾、能用于治疗干呕腹泻的辛味药。在二十五味药精中,“木中土”是姜,生姜或干姜。从功效上看,生姜辛味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的确是典型的“木中土”。
同时,生姜还能发汗解表作用在肝,能够祛痰止咳作用在肺,这就又恰好是辛补肝和辛散肺的作用。所以,在“木中土”里,木是主导属性,辛味是主导药味。所以,在前面讲课的时候,无论是桂枝汤、葛根汤、理中丸,还是半夏泻心汤,干姜或生姜都是按照辛味药计算的。
生姜(图源网络)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水中土”白术和苍术,是苦味燥湿,主要作用于脾土的中药。“水中水”地黄,是苦味补肾,主要作用于肾水的中药。“火中金”细辛,是辛味温肺化饮,主要作用于肺金的中药。
当然,也存在不太符合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讲小柴胡汤时提到的黄芩和甘草。黄芩是“水中木”,前位属性水代表苦味,苦能清热,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黄芩并不善于清肝胆热,反而善于清肺热。甘草是“土中木”,前位属性木代表甘味,甘能补益,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甘草的归经中甚至没有肝胆。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疑惑。
不管怎样,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中药的五行属性,记住“木中土”、“金中火”的表述方式,记住中药的主导属性和主导药味,这些都是在应用“汤液经法图”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三)
最后,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刚才提到的研究中,即使是最高的符合度,也未达到80%,更别说100%了。那么,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二十五味药精记载与《中国药典》,一个是敦煌遗书记载的很久以前的信息,一个是现行的药品标准,为什么会不符合呢?我们该以哪个为准呢?
首先,造成两者不符合的原因,主要就是历史原因。我们之前和大家说过,中医药的研究,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资料太多,历朝历代的各种医书和本草汗牛充栋。这种以千年为单位的传承,一点不出问题是很难的。换句话说,现在看到的中药药性理论,已经与最本原的药性理论不同了,这其中会掺杂历朝历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医家个人的认识。
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为什么要避道家称谓呢?可能就是源自社会环境的影响。现有的中药药性理论中,为什么要纳入最初并不存在的归经理论呢?可能就是源自少数医家的认识。而这些因素,会让后来的药性理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纯粹。现在对于药性理论的各种现代科学解读,也注定会影响后学。
张仲景(图源网络)
让我们通过例子,来看看这些复杂因素。
第一个例子,是枳实。《辅行诀》对枳实的五行属性描述是“金中木”,按照这个描述,枳实是一个酸味药,酸收酸敛,同时主要作用于肝胆。从《中国药典》记载的枳实药性和功效来看,枳实的归经为“脾胃”,与肝胆没有关系。但是,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能够用于痞满胀痛,痰滞气阻。《名医别录》也记载其能够“除胸胁痰癖”、“消胀满”、“明目”。那么,一个能够治疗胸痹胁痛、气滞痞满,能够明目的中药,是不是也可以归肝经呢?所以,中药的归经属性,有时并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延续到清朝,医家徐大椿终于发出“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的告诫,提醒临床医生要灵活对待归经理论。
第二个例子,是大黄。《辅行诀》对大黄的五行属性描述是“火中木”,按照这个描述,大黄是一个咸味药。但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中,大黄都不是一个咸味药,而是一个标准的苦寒药。为什么大黄是苦味呢?很简单嘛,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往往都是苦味的喽。所以,有很多中药的药味,都是依据功效来确定的,这就是功效与药味之间的关联关系。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假如药味与功效真的存在这种强关联关系,那么,要么药味属性,要么功效属性,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从一个就能得出另一个,完全是一回事,完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既然现在不能相互替代,就说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强关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离合关系。
所以,单纯依靠功效来定义药味,是不完整的。就大黄来说,这个中药的真实滋味,根本就不是苦,而是涩,略带咸味。从功效上看,通便泻下是它最主要的功效,而这明显是泻肺泻大肠的操作,而在“汤液经法图”中,咸味泻肺。从产地上看,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道地产区,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而西方对应肺金。
所以,大黄的咸味是有理有据的。
大黄(图源网络)
好,总结一下。
本节课主要是讲中药的五行属性,这种五行属性的记载,与中药的药性理论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前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五味相符度最高,而后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归经相符度最高,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来判定25种药精之外其他中药的五行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五行属性与现代药性认知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历史传承造成的偏差。
我们在“汤液经法图”体系下思考问题时,就要把中药的药性切换到五行属性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八字命格:沙中土的优缺点
沙中土命,源自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在中国古代占星学中,人们将人的出生年份和月份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某一种元素,以此来预测人的一生的命运走向。沙中土命是其中的一种命格。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沙中土命的优点:
坚韧不拔:沙中土命的人就像埋藏在沙漠深处的宝藏,坚韧而不屈。他们面对困难时会积极应对,不会轻易放弃。淡泊名利:这种命格的人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往往持有淡然的态度,他们更看重内心的满足感而非外在的荣耀。忠诚可靠:沙中土命的人非常重视友情、亲情和爱情,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朋好友而做出很大的牺牲。实事求是:这类人在做决定时,总是以事实为依据,不会盲目地跟风或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沙中土命也不例外,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容易固执己见:沙中土命的人一旦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即使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他们是错误的。缺乏灵活性: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固守传统和规则,所以有时候可能会显得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变化的情况。忽视细节:虽然他们在大方向上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可能会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沙中土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优点和缺点的命格。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这一类人,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善和发展自己。无论是哪种命格,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珍爱自己的命运,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
怎么拜财神爷说什么好 给财神爷上香说的吉祥话
语言中也不能有刺,语言带刺,将来受盲聋喑哑的果报,这些都有因果的。桃花象征男女,不能供佛。佛门要清净,佛门里边不准谈男女的事情,一谈男女,这个佛门就不清净了。怎么拜财神爷说什么好?今天,wed114结婚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给财神爷上香说的吉祥话。
怎么拜财神爷说什么好
如果非固执一定得点三支,就应该以虔诚的心愿,恳切默祷:
第一支香,供养十方三宝,
第二支香,供养父母师长,
第三支香,供养一切众生。
上香也有一定的姿势,一般善友普通都是把香拿在胸前,那是不合威仪的,正确的方法是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香,用拇指顶著香脚,使它保持平衡,再恭恭敬敬的举起,放在两眉的中间,香不能翘上,也不能垂下来,要让它跟脸的角度成为九十度的比例。
插香的次序:应先插中间一支,而后再顺序左、右各插一支我们所烧的香,是世间普通的香,不能称为上香,唯有一种栴檀木香,最名贵,所以称为上香。根据《法华经》中说:最上等的栴檀香,六铢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六铢等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值三千大千世界的代价。经中又说: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处不闻,非常珍贵,是上乘之香。不管多贵重,这都是世香,佛教徒不重物质,重视的是出世香!
花表禅定 供花庄严佛堂非常好。佛法以花表禅定,因为修行的功德都是从禅定中慢慢开放出来的。我们天天修禅定。有刺的花不能供佛,刺会刺人,玫瑰花有刺就不能供,刺表瞋恨心,修行人要安定团结,亲切和气。心里有刺,自己也很痛苦,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结果身体里也会生刺,身体里的刺就叫骨刺。
语言中也不能有刺,语言带刺,将来受盲聋喑哑的果报,这些都有因果的。桃花象征男女,不能供佛。佛门要清净,佛门里边不准谈男女的事情,一谈男女,这个佛门就不清净了。所以在咱们佛学苑里严格规定不准谈恋爱,因为男女恋爱是很不清净的,也是痛苦的根源,这就是佛门跟世俗生活的区别。
佛前供灯,灯表智慧。点蜡烛也可以,但如今蜡烛质量非常糟糕,成分很污浊,点了以后气味很大,对身体有危害。供电灯也很好,因为电灯比蜡烛还要亮,而且没有气味。
佛言,布施是财富正因。财神会让乐善,好施的人发财。财神是天上的菩萨,神灵,他们不会在乎世间之香,也不会在乎你的吉祥语,在乎的是我们凡人是否行善。行一善,行一施,财神菩萨知道了非常高兴,比你上100只香还要高兴,改善财运的效果还要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千万富豪,大企业家,无不是前世今生修了大善业,大布施所致。
所以,你看到很多人磕头,烧香,不灵验,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积善业。因为天佑有德之人,善有善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心如人心,试想,如果你是神,你是让乐善好施之人发财,还是让无善无德但对你恭敬,给你烧香说吉祥语的人发财。#p#副标题#e#
拜财神爷上香口诀和求财语
善良香: 常常诵经文, 感受佛之善。 不受三途苦, 常行十善道。
忍耐香: 忍辱波罗蜜, 坚忍求正觉。 时刻要警惕, 莫逆众生心。
增功香: 修道勤精进, 一心专念佛, 净业修三福, 积功才累德。
刀兵香: 娑婆本来苦, 贪嗔痴横行。 三日刀兵起, 一心念观音。
增福香: 斋戒得清净, 六度菩萨行, 修持如佛教, 福慧即临门。
出行香: 见人人总好, 看事事皆圆。 恒顺众生者, 菩萨护行人。
抽丁香: 一念恶因起, 地狱已标名。 药师佛前忏, 还令得清净。
冰雹香: 众生众业感, 非时风雨雹。 天灾时发难, 念佛得消除。
催路香: 有事急切催, 起程心不怖。 观音有灵感, 念念平安路。
止行香: 有恶行快止, 有善行快行。 三途恶道果, 全由你心成。
出尘香: 身在尘中坐, 心恒住清凉。 尘劳本来苦, 念佛开心光。
天地香: 礼念天中天, 赞扬地藏愿。 是否发大心, 警惕魔捣乱。
长生香: 寿相是非相, 布施无住相。 学佛出三界, 是为长生相。
归家香: 有人回家乡, 离去时迷忘。 回家知家好, 飘泊梦一场。
消灾香: 无始劫罪恶, 念佛得消除。 深信因果者, 修持转罪业。
平安香: 诸佛常护念, 平安又吉祥。 众善当奉行, 精进坐道场。
增财香: 十日进财兆,布施得福报。 佛门如法求, 求财财就到。
催丹香: 信愿常念佛。 感应佛菩萨。 圆成菩提果, 道人练成丹。
成材香: 学佛成材喜, 亲朋沾法益。 劝人都念佛, 共往极乐去。
公正香: 待人公, 做事正。 分外莫做, 本分行事。
凶信香: 福祸唯人招, 前因有后果。 一声阿弥陀, 灭罪十亿劫。
明心香: 心性从不灭, 唯在净与污。 因果轮回法, 心明不拔无。
疾病香: 有疾临身上, 宿业内外感。 念佛超度之。 敦伦尽本分
施舍香: 不住相布施, 布施一切人。 舍一得万报,上报四重恩。
催供香: 礼拜要真诚, 供养如礼供。 行普贤十愿, 是则为真供。
救苦香: 施人食与药, 放生修福德。 燃灯并造幡, 当学药师佛。
增寿香: 信行普贤行, 渴仰求菩提。 善得胜寿命, 果报无人及。
亲友香: 亲朋好友来, 喜笑又颜开。 不随俗务转, 尽分不挂怀。
超生香: 超脱生命事, 唯有学佛道。 此刻不精进, 惹得愚人笑。
敬师香: 师父教导我, 永脱生死门。 做人不忘本, 常念报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