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已说“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爱因斯坦是否受到启发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古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东晋虞喜的《志林》、《隋书·经籍志》中的《洞仙传》、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人任防的《述异记》、宋朝祝穆的《方舆胜览》等等都有这种说法。明清时期这样的记载就更多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中就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记载。《封神演义》中的神仙,都是住在洞里的。
(神仙卷局部)
那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说法中,空间地点为什么是“洞”呢?
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表现了古人的一种朴素的时空观。
在不同的空间中,由于空间的速度不同,时间也不一样。这种观念,是爱因斯坦最早告诉我们的。也因此,才有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时空隧道”的说法。不过,当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是空间引起时间的变法,而仅仅解释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恍若隔世”这个意思。
这样解释,只能说我们的头脑不是很灵活,只是当成神话来理解,没有认为有可能是现实存在。我甚至有一种感觉,爱因斯坦在思考“相对论”的时候,是不是也看过中国古代的神话书?看过“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
(仙人下棋)
也许,古人表达的本意,就是在说时空观。只是古人没有深入往下研究,后代的人也没有深入理解古人的意思,就当“神仙书”来读罢了。第二,古人选择“洞”来作为神仙居住的地域,表达的是一种祖先崇拜。
我们知道,人类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是住在洞穴中的。比如蜀人的祖先蚕丛,就说他住在洞穴里。《蜀王本纪》上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山顶洞人,就是因为他们住在山顶的洞穴中而得名。
中国自古是祖先崇拜。这个祖先崇拜的概念,就是说,祖先都比后人能力高强,古人的道德品质都比后人好,古人所生活的,都是值得向往的世界。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后人把祖先曾经居住的洞穴,“借”给了神仙住。也就是说,神仙和祖先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住的环境,都是后人和凡夫俗子值得羡慕的和难以企及的。
(蚕虫王浮雕)
第三,古人选择“洞”作为神仙居住的地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不管是佛教、道教,整个宗教都有一种舍弃的意思在中间。一个人只有能够舍弃,舍弃物质生活,舍弃功名利禄,自己的道行才可以提高,才可以进入神仙的境界。所以,宗教才对修行的人提出那么多清规戒律,目的就是要人舍弃。
当一个人抛弃了功名利禄和物质生活以后,他就可以从一个社会的人变成一个自然的人,从一个物质的人,变成本真的人。因此选择“洞”,作为神仙,作为得道的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返璞归真的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洞”,既有时空隧道的意思,又包含了其它意思。
(参考资料:《洞仙传》《志林》等)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樵夫看两位神仙干什么 答案是下棋吗
今天支付宝蚂蚁庄园2020年10月22日庄园小课堂的题目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古代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就是形容神仙的时间和人间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个成语是樵夫看两位神仙干什么,忘记了时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答案,不清楚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2020年蚂蚁庄园10月22日庄园小课堂答案
今天的问题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樵夫看两位神仙干什么,忘记了时间? 答案是:下棋 答案解析:“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出自东晋虞喜所作的《志林》一文,说的是晋中期有位叫王质的樵夫上山砍柴,遇两童子下围棋,就在旁边观看,回家后发现离他上山的时间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
来源:蚕豆网
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
文/安冬悦
01.
“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隐居,不问世事,时光很容易度过,而世间繁华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很长时间。
久居城市,从未到过大山深处的人,很难想象回归自然、隔绝人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生长在江边,而我母亲来自大山深处,沾她的光,我脑海里有不少关于大山的记忆。
对大山最初的印象,要追溯到孩童时代,那时年幼,没什么感悟,对大山的印象就是爬不完的坡,走不完的泥泞,清晨雾气蒙蒙,夜晚一片漆黑。
长大后,由于学业、工作等原因,去了很远的地方,一去就是两三年,外公家自是很少再去了。
有一年春节,我从外地回来,又随母亲去外公家。
那天,阳光很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们先乘车,再渡河,又走了很长一段公路,才来到山脚下。山脚下是一条河沟,上面有座石桥,过了桥就开始爬山。
我喜欢爬一截,歇一歇,每歇一次都要回过头去看山脚下那蜿蜒的公路与河流,它们就像两条长龙,一直延伸到天边。公路上偶尔有车辆驶过,远远看去就像蚂蚁。
山的对面还是山,树木青翠葱茏,与蓝天白云相辉映,构成一幅恢弘壮丽的山河图景。
有那么一瞬,我忽然不知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感觉自己与天地融为了一体,成了一棵树、一株草、一粒尘埃,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烦恼。长期以来被世俗缠绕的身心,在那一瞬,彻底放空。
02.
外公家的房子隐匿在密林最深处,爬到一半的时候,抬头能望见屋顶的一角。
要到外公家,必须经过一个大院子,那里曾是一个大地主的宅子,四周房子连着房子,中间有两个大坝,如今这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统称这里是“大房子”。
从“大房子”经过,会遇见一些人,大多是老人,他们见了母亲都会叫她的小名,再说一句:“回来了。”母亲则笑意盈盈地答:“是啊,回来了。”
这个世界上,能称得上“回来”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每当听到“回来”二字,心就暖融融的。
他们唤母亲的小名,则让我真切地意识到,母亲也曾经是个小孩,她不是生来就这么强大的。
那日到达外公家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我穿过一条铺满枯叶的小路,来到后山的最高处,不想竟邂逅了一场绝美的夕阳。
此前,从未离天空这样近,离太阳这样近,近得仿佛触手可及。
落日一点一点往下沉,晚霞将天空渲染红色,也给大山镀了一层金,暖暖的,柔柔的。一阵风吹过,树影轻轻晃动,摇曳出宁静与安详。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起那日的情景,心依旧很陶醉。
或许,久居大山里的人,见多了这样的夕阳,从不觉得有多美,一切不过是寻常。但对于像我这种在喧嚣城市里奔波的人来说,这便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03.
几年前的那个秋天,外公与世长辞,我去参加他的葬礼。同样的乘车,渡河,走一段公路,过一座石桥,然后开始爬山。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天空依旧蔚蓝,空气依旧清新,一切的一切都没变,但又明显和从前不同了。
爬到一半时,我抬头,再次望见了外公家的屋顶一角,顿感亲切,脑海里浮现出外公给我制作竹笛的情景。做成后,他还给我试吹了一段曲子,非常好听,可惜我太笨,怎么也学不会。
忽而,密林深处隐约传来哀乐声,沉痛婉转,一下子就将我从回忆拉到了现实。
尘归尘,土归土,人终究是要走的。外公七十多岁,久病,归去其实也算是一种解脱。
这样想,心情似乎就不那么沉重了。
到达外公家,只见院里院外挤满了人,屋里屋外悬挂着大片白色,堂屋的灵堂下烟雾弥漫。那场景,既喧闹,又悲凉。
那两夜,几乎无眠。出殡那天早上,天还未大亮,我独自一人到稍微安静一点的后院转了转。
多年前的那个黄昏,我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意外邂逅了一场绝美的夕阳。那时候,外公还很硬朗,忙着照看他养的蜜蜂。一切仿佛还是昨天,实际已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了。
后院没灯,很黑,风声呼呼直响。当我抬头看向天空的时候,不想竟看到了星星,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少,而且很闪很亮。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美丽的星星了。那一刻的心情,真的可以用“惊喜万分”来形容。
我拍了几张星空的照片,试图将这一刻的美丽永久收藏。毕竟,下次来已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外公是唯一守着这几间老屋、这一片山林的人,他不在了,夕阳再美、星星再美,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04.
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
久居深山的人,日子如水,缓缓流淌,每天都是一样的悠然,宁静。很容易忘记岁月,没有时间概念,十年八年如一日。
山外的世界,极尽繁华,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很多事,很多人,不过数月,便恍如隔世。
我们身在红尘内,心在红尘外。面对世俗的喧嚣,厌倦而又无奈。
我们向往宁静,梦想隐居山林,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闲人。
然,这终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纵然穷其一生,恐怕也不能如愿了。
山中岁月不可得,繁华落尽一场空。
我们,终究要学会面对这现实而无奈的人生。
-END-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