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子时是什么时间段(子时是什么时间)

子时是什么时间段(子时是什么时间)

古代的十二时辰,都是几点?

【古代的十二时辰,都是几点?】子时:23点到1点;丑时: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5点到7点;辰时:7点到9点;巳时:9点到11点;午时:11点到13点;未时:13点到15点;申时:15点到17点;酉时:17点到19点;戌时:19点到21点;亥时:21点到23点。 @人民日报:【中国十二时辰之美,你出生于何时?】①子时:23点到1点,夜半,又名子夜,十二时辰第一个时辰。②丑时:1点到3点,称鸡鸣。③寅时:3点到5点,平旦、黎明,夜与日交替之际。④卯时:5点至7点,日出,又名破晓,太阳刚刚露脸那段时间...“十年浪迹八千里,一日思君十二时”转起,长知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十二时辰与生辰八字属相有关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1] 《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子时

对应时间:23:00—01:00(三更)

丑时

对应时间:01:00—03:00(四更)

寅时

对应时间:03:00—05:00(五更)

卯时

对应时间:05:00—07:00

1 夜半2 鸡鸣3 平旦4 日出5 食时6 隅中7 日中8 日昳9 晡时10 日入11 黄昏12 人定13 时辰别称14 出生关系15 时辰由来16 时辰换算17 时辰属性

夜半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中国现今的农历是以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子时

读音:【zĭ shí】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所以《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生之初。”冬至也是指这个意思,如《通讳·孝经援神契》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阳始至称为一阳生,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示。因为复卦上五爻是阴“—,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一”.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说的,“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也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练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活子时与正子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早子时与夜子时

早子时与夜子时(“早子时(也称‘子正时’)”和“夜子时(也称‘子初时’)”)的出处

研究中国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时是自古以来也是在中间换日的。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二十四点),为一日之始。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历史观念

汉初伏生的《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在明朝时,就有“夜子时”这个观念。王逵著《蠡海集·历数》(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或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典漏刻部总论”):百刻之说,众说纷纷,莫有定论,惟一说类优。以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该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赵缘督一说,将十二时各分八刻,计刻九十六刻为大刻,却将馀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时中又得二十分为小刻,如此则一时之中得八大刻,复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为微刻也。其它或以子午二时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时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时之说,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称夜子正。如冬至为起历之端而居中气,其前亦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时之后,故只有初刻而无正刻;(早)子时却只有正刻而无初刻,其意可见也。(这几段文字记载古代如何用“漏刻”计时的方法。“漏刻”是一种计时的工具,以铜壶储水,漏水滴看刻度来测量时辰。“漏刻”的构造可以参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只是定义一个时辰等于八刻零二十分。第三段讲其它时辰定义的方法有误,第四段是讲子时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时过后的一小时(有初刻,无正刻)为“夜子时”,即23:00 - 24:00这一小时。既然有夜子时的观念,便隐含一日始于“夜半”的意思,即始于 0:00。否则,何必将子时分割为两部分?是以古代中国人民换日应该不是以 23:00 为分界。这里的古代中国人民究竟是多古?据“四库总目提要”中的记载,前人认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据纪昀他们推测,王逵应该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响很大。总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时”这个术语就已经存在。到底“夜子时”更早出现於何朝代?尚未找到直接证据,有待考证。)

命理探源

论时刻及夜子时与子时正不同 万育吾曰: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

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为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

正四。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后,为天道之初耳。古历每时以二小

时为始,乃各继以四大刻,然不若今历之便于筹策也。世谓子午卯酉各九刻,余皆八刻,非是。《星平大成》云:余初不明一夜字,询诸监中

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观十二生肖阴阳可知,牛兔羊鸡猪属阴,其蹄爪双偶,蛇

阴甚,不见足。虎龙马猴犬属阳,其蹄爪单奇,独鼠前两只脚属阴,四爪,后两只脚属阳,五爪,故夜子时属阴,而子时正属阳。如康熙辛未

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时立春,十七亥时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讹一年矣。

按:假如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时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午后九点后,十一点前,亥时生,即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

亥时推。如在初十日,午后十一点后,十二点前,夜子时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时推。(用壬日起庚子时。)所谓今日之夜,

非今日之早也。如在初十日,午后十二点后,一点前子时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时推,所谓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若

夫推行运之零借,命宫之过气,尤当知此。 [2]

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代中国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3]

丑时

拼音:【chǒu shí】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食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中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最 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时辰别称

时间

别称

夜半 【yè bàn】

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鸡鸣 【jī míng】

荒鸡

平旦【píng dàn】

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日出 【rì chū】

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食时 【shí shí】

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yú zhōng】

日禺 禺中 

日中 【rì zhōng】

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昳【rì dié】

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bu shi】

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日入【rì rù】

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黄昏 【huáng hūn】

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 【rén dìng】

定昏 夤夜

①据顾炎武《日知录》卷20“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一则考证,在先秦、西汉时,用十二名与地支配合来记十二时,还没有确定出一个系统,使用上比较紊乱。

出生关系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 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 」的本字;又说为「 」,有 之体。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时辰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时辰换算

时辰

内容

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4]

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 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

时辰属性

十二时辰。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时间

时辰

属相

23-1

子时 [6]

1-3

丑时 [6]

3-5

寅时

5-7

卯时

7-9

辰时

9-11

巳时

11-13

午时

13-15

未时

15-17

申时

17-19

酉时

19-21

戌时

21-23

亥时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概述图册

十二时辰

子时

对应时间:23:00—01:00(三更)

丑时

对应时间:01:00—03:00(四更)

寅时

对应时间:03:00—05:00(五更)

卯时

对应时间:05:00—07:00

辰时

对应时间:07:00—09:00

巳时

对应时间:09:00—11:00

午时

对应时间:11:00—13:00

未时

对应时间:13:00—15:00

申时

对应时间:15:00—17:00

酉时

对应时间:17:00—19:00

戌时

对应时间:19:00—21:00(一更)

亥时

对应时间:21:00—23:00(二更)

读懂了十二时辰,你就读懂了中国美色

1 夜半2 鸡鸣丑时词典解释3 平旦4 日出5 食时6 隅中7 日中8 日昳9 晡时10 日入11 黄昏12 人定13 时辰别称14 出生关系15 时辰由来16 时辰换算17 时辰属性

有两个东西从出生就默默影响着你,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中华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影响有多深远?

今天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今天交流的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1:每个中国人绕不开的两个场

大家发现没有,所有中国人一出生就会在两个场内,受这两个场的影响和控制,谁也逃不脱,一个是中华文字场,另一个就是中华历法场。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时间,这两个因素像两大已经确定的法则一样,人人必须遵守其中,人人都受到它的制约。

中华文字的起源

这两大文明场是怎么诞生的,它们又是怎么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呢?后世之人很多都在思索,也留下了很多的研究。有关其中的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就当是一个引子,算是抛砖引玉,寄希望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干支纪年历法

中华历史上有两个非常伟大的人,对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决定作用,无人可替代。这两人就是仓颉和大挠,相传两人都是黄帝的官员,一个是负责造字的,一个是定下时序的。

仓颉是造字史官,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仓颉怎么造字的呢?他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深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使中华文明史有了文字记载。仓颉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造字使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史,而大挠用甲子确定了时序,使社会文明史、人类个体生命按既定规律行进和生活!大挠是如何用甲子时序的最初的那一刻,那天的子日、子时是凭什么定的,从此致使整个民族发展史,个人生命悠悠数千年莫能超越此时序,都被其无形掌控、支撑或制约,世无二者,伟哉!

2:汉字广博精深,影响甚为深远

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进化的积淀。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中华文化是一个最独特的文明,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从没有间断过地传承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进化的积淀。

仓颉造字

中华文化的表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汉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由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远古黄帝时期由仓颉造字,即象形方块汉字。这种文字由单个的方块型字组成,每一个字音形义不同,代表一种独立的含义,单个的汉字与一个其它的汉字组成一个词汇、词组来简单的说明更复杂的意思。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相传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可以道尽造化秘密。足见文字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汉字缘起复杂,当时诸侯各国各自为是,秦始皇统一中囯后即着手统一度量衡器及文字,将所有文字铸造于大钟鼎之上,作为后世沿用之标杆,不可造次更改,为中华文明发展史建立了无人可替代的丰功!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汉字演变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从古至今人们对汉字的演变作了无数考证和研究,也有的在探讨汉字造字者当时创造每个字的本意与缘起、动机。对于单个汉字的定型、定义、定音的来由,以及字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问题,历史上未见有书详说、详释、详解。

《说文解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写

对汉字研究较有影响的一部书,叫“说文解字”,它是从汉字的字体形状演变过程来叙述的。汉字经历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三个阶段。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康熙字典收录有四万七千余字,中华字海收录有八万七千余字。汉字虽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千个字左右。这些个字可以组成无穷个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的单个字的组成是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个字中的笔画或结构稍有不同,意义、读音就完全不同,如“人、大、天、太、犬”,“已、己、巳”,“戊、戌、戍、”等。还有字同,如“会”,“行”,但在不同场合读音、意义又完全不同,如“会计、开会”,“银行、行长、行走、行”,不胜枚举。在近百年新文化运动以前是无注音字母的,字的读法读音全靠口口相传,不易!

拆字先生

在中国民间自古有一种占卜方法叫“拆字”,即对某一个字进行分分拆拆,用以预测对应的人或事。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眼看明朝天下已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于是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一天他微服出行,在街市上察访。只见一个去处,围着一大堆人,原来是一位号称“活神仙”的先生正在拆字算命,崇祯圣心一动,也想来拆个字,预卜一下国运。那先生一看,大庭广众之间,耳目众多,有些违碍的话如何说得?连忙借个因头提早收摊,一起到他落脚的小客栈里,随后低声谈话。

崇祯写了一个朋友的“友”(yǒu)字叫他来拆。先生看了一看,皱皱眉头说:“客官你可不要见怪。这个‘友’字很不好啊,它乃是‘反’字的出头。您看,眼下李闯王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这不是意味着造反者已经出了头吗?”

崇祯皇帝听后十分不乐,但还是强自镇静,当下说道:“这不怪你,原来是我自己搞错了。实际上我想拆的字不是‘友’字,而是个‘有’(yǒu)字,因为音同字不同,所以搞错了,你不妨再替我拆拆看,吉凶到底如何?”那先生想了一想,眉头皱得更加紧了,对他说:“哎呀!更为不妙啊!把这个‘有’字拆开来看时,它是由‘ナ’和‘月’拼起来,这不明明是‘大明’的天下已经去掉一半了吗?”

崇祯是个很迷信的人,这下子可真把他吓坏了。原来他想讨个吉利的口彩,不料天不从人愿,反使他的心头更加蒙上了一层倒霉的阴影。但是他还不肯认输,说道:“先生莫见怪,我今儿有点心不在焉,连续讲错了两次,实际上,我想要你测的是个‘酉’(yǒu)字,你再替我讲一讲吧。”拆字先生听了,神色紧张地向他附耳低语:“哎呀!不得了啊!‘酉’字是把‘尊’字去掉首尾而成的。‘至尊’(对皇帝的称呼)都说不定会去头去脚呢!你可不能随便乱说啊,否则是有灭门之祸的。”崇祯一听,面孔顿时发白。回到宫里,立刻下令捉拿这位拆字先生,不料此人早已逃之夭夭了。是年,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尽。

“射”跟“矮”

在研究拆字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大家可以一起探讨,汉字中有两个字根据组合结构应该是相互错了,即“射”与“矮”,“射”字身长只一寸,应为侏儒,身不高,为矮小人。而“矮”字是将箭矢搭在弓弦上,射出去。因此,“矮”应为射,“射”应为矮。类似的还有“信”和“说”,“信”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人”、“言”,“人言”不就是表示“说”;而“说”这个字,是“言”和“兑”组合而成,也就是兑现说过的话,说的就是一个“信”字。不知道是仓颉造字有意为之,还是历史成俗,将错就错,错也是对的,呵呵。

汉文字是世界一个独特的文字,其除了表达人们的一个思想观念外,还具有很强的能量场,对历史发展、个人人生具有极大影响作用。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含义,汉字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归类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常按偏旁部首归类,还有按照五行属性归类的,如三点水、两点水旁五行属水,日、火字旁五行属火,木字旁、草字头五行属木,金字旁、辛字旁五行属金,土、田字旁五行属土等等。

汉字本身含有巨大能量场,古人对文字十分敬畏,甚至焚香洗手,顶礼膜拜才可翻阅书籍,不敢亵渎,虔诚至极。古人、先人已定的字是不可轻易改动的,若轻易改写之,深远的后果影响不可测之。

明星改名

中国人从出生就有件东西一直伴随着自己一生——姓名,由姓和名组成,现今也被称作“名字”。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也听闻很多明星改名的轶事,我们最熟悉的比如成龙、刘德华、蔡依林等,名字叫什么有好坏吗,对人有影响吗,这个可能有,但是能不能量化呢,不一定。

姓氏的来源

你生下来为什么姓张?你为什么姓李?每一个姓氏都有他的来源,你叫张三,你叫李四,文字是符号,名字也是符号,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是不是就冠上了一个代号,每一个人的“姓名”对于自己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既然说到了“姓名”,就得先说一说“姓氏”。“姓氏”不同,家族也不同,在文化领域,“姓氏”对于一个家族则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中国人对于“姓氏”的重视,经久不衰,小孩子口中常常念及的《百家姓》就是一个体现。

百家姓

看着这么多的汉字,使人不免在想,当时造字始者是如何思考、识别造这个字的?为什么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竟然读音相似,使意义听起来一致,如“性福、幸福”,“信佛、幸福”……

仓颉造字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历史,为何那时就创了一个二千多年后才出现的佛教的“佛”字?为什么“信佛”则“幸福”?因为“佛”不缺钱,“佛”字是单人旁加一个“弗”字,“弗”是现代美元的标志。“佛”字两重念义:人傍着美元(弗),有钱,怎么会不“幸福”?因为“佛”不缺钱!啊,我的天呀!美国才建国四百来年,而美元的标志“弗”,我们祖先在数千年前就造出来了,多有预见性,确定性!佛教在佛祖诞生前二、三千年,中华文化史祖就把对其称呼的字造出来了,等着他啦。而且告诉人们,成佛之路,道路曲折(见“弗”),后果然唐僧西天取经历经磨难周折,遇到九九八十一难。这个“弗”字同时也告知人们当今成佛用不着再费周折,有两种方法直通便道学佛自修,即可通天达地成佛。

再看“幸”和“福”字组成的词组,为什么会幸福?幸福的“福”字示意人有田地,有温饱,糊上口即为“福”。“幸”字结构上下各为“羊”字少一横“¥”,这是当代人民币的标记。一个人上下通天达地有钱(人民币),怎么能不幸福?造字者怎么知道几千年后的华夏子孙中国人使用人民币,人民币的标志?仓颉先圣好有历史远见啊,神哉矣!

中华文明史尽管多逢波折,由于它生命之魂汉字的独特性,使它即使饱受磨难也会绵延不绝,不可替代,绽放光茫!

3:干支甲子时序,掌控人生世事

古之时序用干支记录,据说源于黄帝时期,干为天干,支为地支,源于中国古代对天象地物的观测。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是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它们用于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是编制古历法的基本依据,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识的。比如,中国干支历法设置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社会中指导人们生活、生产,对推进建立文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十四节气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各自里面又分阴阳,干支按固定的规律依次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俗称“六十甲子”,以阐述天、地、人之学说,形成干支纪元法,干支历法(俗称阴历),古历法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这是“天干地支”文字符号在中华文明文化史上的一大重要作用。如近代历史中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称呼“辛亥条约”、“辛丑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马日事变”等等,辛亥、辛丑、戊戌、甲午都是当年的干支年号。

天干地支图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地之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地之道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以定人之命运。万物虽长于地,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古将天道、地道、人道又称天地人三才。

天干地支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字符号,它除了有阴阳之分外,古人还给与它们赋于了与八卦符号文字一样内容的庞大的宇宙信息量,它们每个字除了有固定的序数外,还分别对应四时、五行、方位、颜色、具体物象、人物……,每个字及六十甲子干支都可独立表述一个人、物象或事件。

干支文字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功能齐全的完善的语言文字体系,是一种令人应感到不可思议的文化,中华文明进化史、个人一生命运全由它记录和左右、决定,字按规矩排列组合,信息量、场能量巨大无比,无人可逃控于它。

汉字、汉语只是对其如同对八卦符号文字所蕴藏的意思的翻译表述一样,让人们明白它的意义。如果说八卦符号是一种象,干支符号同样是一种象,任何一组干支都可拟象化,表示人物、事物、事态。在社会中干支文字广泛的用于序数、评级、分类。在历史上它应用于儒学、理学、医学,尤其是术数、命理学和风水术上。

古术数、命理学和风水学是中华文化的特异奇葩,它是由干支文化派生出来的,被人列入玄学,一直被蒙上神秘的面纱,未为人知,历代它未登上大雅之堂,沉入民间江湖末流,流落于街头巷尾,成为盲残之人糊口生存的工具。

八字命理有道理吗

在这里我们只从文化角度剖析,不作为某些人口诛笔伐糟粕思想的借口。其实造成这一历史人文问题有几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它只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存在,无人从理上去研究它、总结它、提升它;二是由于它出身低微,浊气太重,近代社会将它们与封建迷信几个字梱绑在一块,打入文化的另册,不能见光日。时不时人们由于时代某种政治的需要,间或被牵出来上纲上线批斗一番,然后扔进垃圾堆。

干支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神奇最优秀的学问,它是研究、论说人的个体生命与时间的关系的一门学问,而古F水说则是研究生活、工作空间对人的生命影响的一门学问。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时间,换成干支符号排列成一个命局式,可以推演出此人一生的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愚痴聪明、健康灾忌、吉凶祸福的具体情况。世界上哪有这种依据八个文字符号就能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所有信息,西方的生命科学是通过遗传基因用科学的手段研究人的生命情况,而我们祖先是通过干支文字配备用文化的方法来研究人的一生及生命情况。

干支文字符号虽较八卦符号文字复杂,但同样可以单独包罗函盖整个宇宙、人事信息。用干支文化全息人的一生,以及与此人相关联的人与事物的所有信息。详细诠译人的命运中的一切细节,能提前揭示人生的未来,干支文字虽然作为历法标志伴随着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但将它单独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字符号看待,认真深入研究它,破译它,似乎尚未见有著述。

中华文化传承

结尾:

华夏文化绵延五千年,汉字和历法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老的先民为我们创造和留下了这一宝贵文化,是世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没能具有的!之所以中华文化长盛不衰,与这两个方面的文明也密不可分,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珍惜它,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事先声明,本人不是学者教授,崇敬中华文化、古圣先贤之余,纯属跟大家在文化层面探讨,不代表任何个人主张。个别观点不算成熟的话,恳请各位大神参与讨论、勇于发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