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疑心生暗鬼下一句是(疑心生暗鬼)

疑心生暗鬼下一句是(疑心生暗鬼)

疑心生暗鬼

早起刷圈,有朋友发了一段话:

“心眼这东西,如果你想多了,

就是小心眼,想少了,就是缺心眼;

一直想呢,就是死心眼;

不想呢,那就是没心眼了。”

新疆焉耆方言把“小心眼”

称作“小心眼子”

加了一个“子”

心上的眼睛就算睁开得再大

听上去也是极小的

我们今儿个要谝的这个

新疆焉耆方言词

就与心眼就有关

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词

我的城市已经结冰了,你那里呢?图片作者:徐源

婴舋,焉耆方言音读为【yìng xing】

也称“婴衅”、“婴怀”

泛指“罪过、不忍、心怯、在意、心病、

疑心、膈应、隐忧、不好的预感”等

婴,与“缨”“萦”通

指“缠绕、羁绊、反复盘绕其上”

《说文解字》释为:“婴,颈饰也。”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舋,与“衅”通,本义指“玉的裂缝”

引申指“嫌隙”、“罪过”

喻指“感情上的裂缝”

“婴舋”是焉耆方言中的高频词

源自陕西关中方言

如:1、“那个路口发生过车祸,

他每次从那儿过都婴舋地不行。”

2、“自从他开始吃素养生后,

一看见肉就婴舋地想吐。”

3、“夜黑里做下的梦不好,

今儿个一天她心里头一直都婴舋着”

婴舋,正音读为【yǐng xǐn】,指“罪过”

唐代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臣负罪婴舋,自拘海岛,

戚戚嗟嗟,日与死迫。”

在焉耆方言语境下

“婴舋”可通俗理解为

“缠绕在心头的绳索,心上的裂痕、创伤”

属于心病,这心病的来源很多

有时候是看到了什么

有时候是听到了什么

有时候是梦见了什么

所以婴舋在意

所以常常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

所以不敢看、不忍听

所以心怯或者起疑心

感觉是罪过或者隐隐担心

“婴舋”与“婴怀”(牵挂在心)

“婴意”(挂心,在意)、“婴纶”(羁缚)

“婴物”(萦怀世务;纠缠于外界事物)等

在词义上有相近之处

但“婴舋”的程度要深很多

“婴舋”与“疑心生暗鬼”

在很多语境下意思相近

过去焉耆的老人们常说一句话叫

“婴舋处有鬼呢,热闹处有贼呢”

就是这意思

在很多方言区内

“婴舋”常被理解为“阴心”或者“隐心”

这是循音找字之误。

隐心,其一指“审度,忖度”

《文选·崔瑗<座右铭>》: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其二指“昧心”,《后汉书·皇甫规传》:

“臣诚知阿谀有福,深言近祸,

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

其三指“忧心;痛心”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

“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

其四指“隐居”

唐代祖咏《苏氏别业》诗: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之所以“隐心”会被当做“婴舋”理解

是因为“恻隐之心”被简为“隐心”之故

再来看“阴心”

是指“暗中用心思,不暴露想法”

西南官话中有“阴心人” 之说

指“沉默寡言而颇有心计的人”

沙汀《木鱼山》:

“这种阴心人最难于对付了!”

「睽卦」上九爻辞告诉我们:疑心生暗鬼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象曰:遇雨则吉,群疑亡也。

释字(词):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玉篇》:“担也”。

“负”在本卦的意思就是背在身上。有“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礼记·祭法》:“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意思就是人死后不能入宗庙者为鬼。

“鬼”又指疑心所产生的幼觉和错误判断。“鬼”为无稽之谈,乃为心生。成语曰:疑心生暗鬼。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失斧疑邻》,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其原文曰:人有亡鈇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婚媾:1、婚姻,嫁娶;2、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释象:

上九在离体,“离为目”故曰“见”。上九并非离体主爻,故上九为旁观者。

九四爻辞曰“睽孤”,上九爻辞亦曰“睽孤”。这两个“睽孤”均指六五爻,六五为丧父的孤子,上九、九四均为其父辈。六五虽幼、为孤,却为君;上九、九四虽为父辈,为长,却为臣。九四、六五既有君臣之义,又有长幼之别,关系很微妙。九四、六五均不当位,于是在上九的眼中生出许多疑象。

《睽卦》是由《无妄卦》变化而来。《无妄》六二“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遂成《睽卦》六五。是为“孤”。“孤”在《无妄卦》中居震体,“震为大涂”,故曰“涂”。“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卦变时,“孤”于途中,乘于九四之上,得到尊位。九四本为与六五“交孚”的“元夫”,六五为“孤”,“孤”在“元夫”之上,象“元夫”把“孤”背在身上,故曰“负”。 “元夫”负“孤”于“涂”,这是真实的象,但在上九眼中,却不是这样:九四为坎体主爻,“坎为豕”,故曰“见豕负涂”。这是一句省略句,完整地说就是“见豕负孤于涂”,意思就是看见一头大猪把“孤”从路上背了过来。九四本是摄政的托孤重臣,但在上九的眼中,却是一头脏兮兮的大猪,充满了厌恶之情,这是由于上九怀疑九四心底肮脏,心怀不轨,意欲篡位。

九四在坎体,“坎于舆也,为多眚”。故九四为多眚之舆。“舆”象征权位,“多眚之舆”象征权位存在一些问题。君幼不能主政,这就最大的问题。主幼臣贤,相互配合,这是必须的,故九四与六五相“交孚”。九四为辅,以成幼主之舆。这是客观事实,但在上九的眼中,却不是这样:“坎为隐伏,为沟渎”,好象其中充满了阴谋,充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坎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心疑则鬼生,所以在心疑者的眼中,九四之舆,不再是君王的座乘,而是塞满了阴谋诡计的一辆破车,故曰“载鬼一车”。这里的“鬼”,就是指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坎为万物之所归也”,人之所归为“鬼”,故“鬼”取象于坎。

“坎为弓轮”,故曰“弧”。《无妄卦》变为《睽卦》,坎体才出现,故曰“先张之弧”。“先张之弧”,表示关系紧张。九四、六五同在坎体,互不当位,故关系紧张。六五不当位,是由于六五年幼不能主政,而不是其它原因。六五长大主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六五长大主政后当位,六五就会成为九五。六五化刚,则《睽卦》就成了《履卦》。履者,礼也,尊卑上下有序也。《履卦·彖传》云:“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就是说九五为帝,刚中正故不疚,所以光明也。尊卑上下有序,故关系不会紧张,表现在卦上,就是《履卦》没有坎体,不会剑拔弩张。故曰“后说之弧”。“说”通“脱”,松脱之义。“先张之弧,后说之孤”,是说九四、六五开始关系紧张、难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六五逐渐长大,真正能够“履帝位而不疚”之时,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松脱。

“坎为盗”,换言之,谓之“寇”。九四为坎体主爻,故九四在上九的眼中为“寇”。“寇”字从“宀”从“元”从“攴”。“ 宀”表示家室;“元”指家室中的幼弱者;“攴”表示持械击打。“寇”的本义就是指侵入家室内部,持械击打、伤害家室内幼小者(的人)。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九四、六五“交孚”,九四为“元夫”,六五为“孤”。九四是保护、辅佐,六五的人,决不会伤害六五之“孤”,故曰“非寇”。由前面已经知道,九四是六五的父辈,九四、六五当为叔侄关系,故曰“婚媾”。这里的“婚媾”是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坎为水”,云、雨是水的不同形态,故“坎”亦可取象为雨。《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可见,《易》以坎为雨。为雨则润物。《说卦传》亦云:“润万物者,莫润乎水”。雨润万物,象征万物得到滋养。《睽卦》是由《无妄卦》变化而来,卦变时,《无妄》六二“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遂成《睽卦》六五。《睽卦》六五与九四、六三组成坎体,坎为雨,九四为坎体主爻,故九四为雨。六五“柔进而上行”,遇九四,故曰“往,遇雨”。六五遇九四,九四爻辞已经说明,曰“孤遇元夫”。丧父的孤儿遇到仁爱的叔父,就象久旱的幼苗得到了雨的滋润,故曰“遇雨则吉”。既然认为九四是润物的及时雨,那就是认可了九四与六五“孤遇元夫,交孚”的关系,也就是说,九四不再是猪,也不是鬼,更不是寇,九四与六五的关系也就不再紧张难处了。故其《象传》释曰:“遇雨则吉,群疑亡也”。

义理:

上九是位旁观者,他就是要看九四、六五的关系到底怎样。九四、六五共居坎体,“坎”的取象极为丰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疑的人把九四看成是肮脏的猪,心怀叵测的鬼,伤害孤子的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九四不仅是六五的亲属,还是一位心底坦荡的辅臣,还是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元夫”。在王朝的关键时刻,还是一场渴望之至的及时雨。

史实:

周公辅成王(略)

附1

以星象解《睽卦》

《睽卦》是由《无妄卦》变化而来。卦变时,《无妄卦》上乾体,变成了《睽卦》上离体;《无妄卦》下震体,变成 了《睽卦》下兑体。

乾体毁,象父亡,柔上行,如子承,故有“孤”。《睽》有离,离位南;南朱雀,见于天。离为目,为鬼宿;鬼宿名,曰“舆鬼”。故有“载鬼一车”之称。《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观象玩占》:“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

《睽》有兑,兑西方;西白虎,见于天。兑为口,为奎宿;奎宿名,曰封豕。故有“见豕负涂”之称。震为涂,见《说卦》;震体毁,为“负涂”。豕负涂,脏糊糊。

附2:

陶簋上的《睽卦》

2002年在洛阳唐城花园发掘一批西周墓葬,其中一座编号C3M434墓葬中出土的仿铜陶簋内壁腹部有图画、筮数和刻画符号。《考古》2007年第2期以《河南洛阳市唐城花园西周墓葬的清理》为题作为简要报道(以下简称《简报》)。该刊同期还发表了蔡运章和安亚伟合写的《西周陶簋所见图画、筮数和文字简论》(以下简称《简论》)一文,对其中的图象、筮数和文字作了有益的探讨。

陶簋内壁上刻划的“田猎图画”、“筮数易卦”和“刻划符号”等,在西周陶器中极为罕见。

根据《简报》的描述,图画分别是:一车徒,猪首人身,左手持盾,右手持戈,双腿弯曲,做向前走动状;一射夫,鬼头状,横眉圆目,左手执弓,右手持戈,左腿扬起,做张弓欲射状;一田车,长方形舆,双轮、单辕、横衡,车舆与靷横间有系绳相连;车前侧立一兽。

车前分别有五组筮数易卦和刻划符号。

第一组筮数:一一八九一八,即《周易》的《巽》卦;

第二组筮数:八一八一八六,即《周易》的《《蹇》卦;

第三组筮数:六一八一八九,即《周易》的《既济》卦;

第四组筮数:一八一八一一,即《周易》的《睽》卦;

第五组筮数:一一一八八一,即《周易》的《无妄》卦;

在《无妄》卦下还刻一“雨”字。

分析:

周王朝这辆多眚之车如何拉?

一、陶簋内壁所刻划的图画,与《睽卦》爻辞所描述的卦象有很多相似之处。《睽卦》六三爻辞曰:“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鼻。无初有终。”《睽卦》上九爻辞曰:“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後说之孤;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陶簋所绘“一车徒,猪首人身,左手持盾,右手持戈,双腿弯曲,做向前走动状”,其中图“一车徒,猪首人身”,是否就与《睽卦》所谓“见豕负涂”有关?另外,“左手持盾,右手持戈“,是否象征事物的矛盾性?陶簋所绘”一射夫,鬼头状,横眉圆目,左手执弓,右手持戈,左腿扬起,做张弓欲射状”,是否就是《睽卦》所谓“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说之孤”?陶簋所绘“一田车,长方形舆,双轮、单辕、横衡,车舆与靷横间有系绳相连;车前侧立一兽,是否就是《睽卦》所谓“见舆曳,其牛掣”,说明是牛拉着车,艰难地行进。“车前侧立一兽”,该兽当为“马”。《睽卦》中,六三卦变前在坤体,坤为牛;九四卦变前在乾体,“乾为马”。所以《睽卦》六三为牛,九四为马,有马、牛合力拉车之象。牛与马本不合套,但在特殊情况下,牛力不够,辅之以马力,则车行矣。这完全符合《睽卦》“以同而异”的主题。可见,“侧立之兽”为马也。

二、陶簋内壁有五组“筮数易卦”,分别为《巽卦》、《蹇卦》、《既济卦》、《睽卦》和《无妄卦》。这五个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睽卦》是陶簋所刻划的主卦(本卦)。《既济卦》是主卦的交互卦,反映《睽卦》的本质内涵;《蹇卦》是主卦的错卦,反映主卦的否定意义;《无妄卦》是本卦的变卦,《睽卦》是由《无妄卦》变化而来,而《无妄卦》又是由《否卦》变化而来。变卦反映本卦的天时。同时,变化生象,卦中许多象都是由卦变产生的。不知卦变,无以识时,更无以识象。

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个卦的意义,必须要同时研究一个卦的变卦、交互卦、综卦、错卦加上本卦等五个方面。所谓“错综复杂变”。“错”即错卦;“综”即综卦;“复杂”即复杂卦,也叫交互卦;“变”即变卦。加上本卦共五个卦。陶簋所列五卦,基本上符合这个思想,只是缺少《睽卦》的综卦,即《家人卦》,而多了一个《巽卦》,不知是什么原因?综卦反映本卦的对比意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比综卦,是辨证法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是《易经》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易经》64卦,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基本上是以综卦的形式结成一对,只有当综卦与本卦为同一卦时,才以错卦结成一对。本卦与错卦结成一对,表面上是一对,实质上是两对。这也正是《易经》之所以《上经》30卦、《下经》34卦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易经》应该共有36对72卦,每一对卦所凝结的智慧为一计,故有36计。只不过这72卦中有8卦为重复卦,也就是说有8个卦的综卦就是其本卦自身。这八个卦分别为《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其中前6卦在《上经》,后2卦在《下经》。所以把重复的卦都算上,《易经》上、下经都是18对36个卦,合为36对72卦。赘言以上道理,无非是想说明,研究《睽卦》,绝少不了研究其综卦《家人卦》。《家人卦》与《巽卦》都是四阳二阴,且两卦的上卦体均为巽体,只是下卦体初、二爻相错,是不是由于陶簋年代久远,所刻划的筮数模糊,考古者错把《家人卦》的筮数误为《巽卦》的筮数?或未可知。

三、陶簋在《无妄卦》下刻一“雨”字,这正好说明《睽卦》是由《无妄卦》变化而来。《无妄卦》变《睽卦》时,《无妄》六二爻“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遂成《睽卦》六五爻。卦变后,《睽卦》六五爻遇九四爻而形成坎体,“坎为雨”,故曰“往遇雨则吉”。在《睽卦》中,六五为“孤”,九四为“元夫”,六五遇九四,就是丧父的孤儿遇到了有仁爱之心的叔父,故九四爻辞曰“睽孤遇元夫,交孚”。“孤遇元夫”,恰好久旱的幼苗得到了时雨的滋润,故曰“往遇雨则吉”。“孤”与“元夫”相“交孚”,之前的一切猜疑随之烟消云散,故爻象传释曰:“遇雨则吉,群疑亡也。”

世间岂有鬼,疑心生暗鬼:古人如何想象“鬼”?

采写 | 李夏恩

由蒲松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聊斋》(1987)剧照。

鲁迅在《伤逝》中有一段描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

鲁迅是并不相信有鬼魂存在的。但如此一个坚定的无鬼论者,却在他的小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以鬼为话题,以鬼的世界地狱为譬喻。《祝福》里祥林嫂所畏惧的牛头马面和地狱、《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和女吊,《野草》中《失掉的好地狱》里伟大慈悲的魔鬼。为何一位执著于以科学理性启蒙民氓的人,会如此执念于他并不相信存在的鬼呢?

“鬼之为言归也”,汉代辞书《说文解字》中对“鬼”的释义,或许算是一个答案。陶渊明的《挽歌》中亦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里,父亲也将死委婉地称为“大去”——死亡并不仅仅意味着气息的消失,肉体的朽灭以及记忆的遗忘,而是去往了另一个世界。这个死后的世界,也就是所谓“鬼”的世界,是每个生者都无法逃脱的终极归宿。

在这个由人构造的想象世界里,鬼是活人在死后的延续,鬼的世界也就成为了活人世界的镜像。活着时未曾达成的心愿,可以由鬼来继续完成。生前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也可以在死后得到公平的审判。活着时权势熏天、欺压良善的恶人,死后却会堕入地狱受酷刑折磨,不得翻身;生前清白为人,道德高尚的百姓,也能在死后得到奖赏,升入天堂,或是转世为富贵之家享福。鬼世界照出了人世间的种种丑恶和不公,让遭受冤抑屈枉的生者尚有一线死后翻身的希望。或许正是因为这点儿似有实无的希望,才会让历代文人愿意记述那些道听途说的鬼故事,用以儆戒活着作恶的人。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鬼神之说,自然被斥为虚妄。接受了唯物论思想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存在一个不由物质构成的鬼神世界。鬼作为过去的一种“迷信”,如今成为一个受到民俗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等多重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

有鬼君的新作《见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阅读笔记》,正是这样一本从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重角度,对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的“鬼”进行探究的随笔著作。探讨不同时代对鬼的形象及所谓“鬼世界”的记述、解读和建构。虽是戏笔,但书中鬼世界之种种,无不反映了古人的心中造相,他们对于现世的批评与看法,造就出一个“多彩”的鬼世界。

世间岂有鬼,疑心生暗鬼。一如鲁迅在晚年所讲的那件轶事:“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们采访了作者有鬼君,不妨就从此处进入古人构造的“鬼”世界,去看看他们如何想象,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自圆其说。有令人称奇的智慧,也有诸种饶有趣味的“BUG”。

《见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阅读笔记》,有鬼君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20年3月。

对话《见鬼》作者有鬼君

新京报:《见鬼》可以说是一本鬼世界的“社会生活史研究”。第一个问题,不妨从我们活人最关心的穿衣吃饭入手。

在古人的想象世界里,鬼的穿衣吃饭一直是个难解的谜题。就像王充在《论衡》里指出的那样,既然鬼为“死人之精神”,那么为何人们看见的鬼还都身穿生前的衣服?莫非没有精神的衣服也能变成鬼吗?如果按照冯梦龙的说法,鬼的衣服是“神气所托,能灵幻出来”,就像梦里人穿着衣服,但衣服不会做梦一样。那么为何又会出现《水经注》里武功县北稷祠嫠亭女鬼因为生前被杀时赤身裸体,死后因为没衣服穿连状也没法告的状况?难道她不能自己幻化出一身衣服吗?而且最奇怪的是,听闻女鬼喊冤说没衣服穿的县令王少林,把自己衣服解下来扔到地上,衣服就“忽然不见”,被鬼穿上了,现实的衣服是如何被死后精气的鬼穿上的呢?

吃饭也有同样的问题,虽说很多笔记都讲鬼食饭菜香气的说法,香气对精气,也算合理的解释。但在《子不语》里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扬州商人郑家的主母死后突然复苏,说自己不该托生给自家奴仆郑细九为儿,说完还喝了口青菜汤才咽气。结果那厢郑细九突然来报,说自家刚生了个儿子,嘴里还含着青菜叶子。活人生前的菜叶子,是如何通过鬼的轮回转世,跑到下一世的嘴里来的呢?或者更确切地说,鬼世界的物质转化有没有一个合乎规则的解释呢?

有鬼君:首先需要说明,对鬼世界的解释并不是《走进科学》节目,换句话说,对于古人记载的鬼世界的那些矛盾和BUG,我们无法也无须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转化。比如灵魂的有无,如果想用科学方法来给其称重、分析成分甚至做DNA测序,可能不是一个合理的证明方式。其实,关于衣服、物品乃至气味等在阴阳之间的移动和穿越,古人一直就有困惑,比如《世说新语·方正》就记载魏晋名士阮修的质疑:“今见鬼者云,著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即使到了现代科学彻底压倒怪力乱神的前夜,这个困惑也没有解决,清末的经学大师俞樾讲了一个故事:

余外姊适周氏者之长女,归嘉兴张少渠大令为继室。张初娶丁氏,生一子一女。周既归张,数月,忽梦见一妇人,衣紫色衫,向己肃拜,曰:“诸事奉托。”问夫人何人,曰:“我丁氏也。”周顿悟为张之前妻,惊而醒,觉帐外如有人。搴视之,则其人犹立床前,果衣紫色衫,了了在目。周惧而呼,遂不见,盖亦以所生子女为托也。所异者,其所著紫色衫固尚在箧中,周亦尝著之。人死而有鬼,宜也,衣服犹在,岂亦有鬼?意者凡物有形质,必有精气,鬼固得摄其精气以去邪,抑或幻作是形以取信于人邪?

(《右台仙馆笔记》卷六)

《右台仙馆笔记》,[清]俞樾著,齐鲁书社出版,2004年1月。

俞樾也很困惑,鬼魂穿的衣服究竟是鬼制造的幻觉,还是衣服本身的精气凝聚而成。实际上,古人不仅对衣服有此困惑,对鬼魂本身的形质也不那么有把握。关于鬼魂的形质,简单组合,就有四种不同的可能:有形有质、有形无质、无形有质、无形无质,这四种形态在逻辑上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可是却在志怪小说中分别都有出现,且并行不悖。所以,也许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古人眼中,衣食住行等一应物品虽然没有魂灵,但都可以穿越到阴间,他们并不将其视为物质转化的问题。换句话说,我觉得他们更像是视为物质在两个空间

(阳间与阴间)

的不同呈现形态。衣服如此,食物大约也是这样。

新京报:第二个问题涉及清明节和七月半,国人祭祀先祖时最常见的传统,便是烧纸钱了。纸钱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数量巨大,可以说作为阴间的印钞厂,发行的冥币量肯定不止亿万倍,如此巨大的“通货膨胀”,鬼世界是如何消化掉的呢?而且最令人困惑的是,诚如你在《鬼的九十五条论纲》里所写“鬼世界的职能侧重于道德教化和司法审判,所以经济职能属于从属地位。”由于鬼世界的衣食需求都仰仗于人世,那么发展货币贸易和市场经济似乎也无必要,这么多纸钱既有可能给本就属于从属地位的经济带来超级通胀,又没有商品和资本市场需要注入资金,那么人们想象的鬼世界,要钱究竟做什么用途呢?

有鬼君:关于纸钱是否会造成阴间的通胀,以前也有人提出。不过我最近越来越觉得这很可能是个伪问题。在经济学里,货币的增值或贬值,与其锁定的锚点有关,比如黄金、石油、美元、英镑等,可是如你所说,在鬼世界,衣食需求都仰仗于人世,那么冥币的锚点无论是黄金、石油或不动产,其实都不重要,反正人间会烧给他们。古人祭祖,除了烧纸钱,还会烧衣食住行等一应生活所需的物品。祖先在冥界既然已衣食无忧,那么冥币上的天文数字,也就只是数字游戏而已。就像我们吃饱喝足后玩大富翁游戏,游戏中纽约、洛杉矶那些商业大厦的价格、过路费,完全可以随便标注,你丝毫不会觉得这个游戏中的价格对于真实世界有什么冲击。鬼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在志怪小说中,很多涉及烧纸钱的故事,鬼魂在要求烧纸钱的同时,也会让亲人准备食物及生活用品以供使用,所以,纸钱大都不是用来实现基本消费或商业投资。那么纸钱用来做什么呢?很多故事里是用来行贿、打点阴差,甚至用来赌博。比如《子不语》卷三“赌钱神号迷龙”说某人生性好赌,死后还魂,让家人“速烧纸锞,替还赌钱”,那些输了的“赌败穷极,便到阳间作瘟疫,诈人酒食”。

真正艰难的是那些在阳间没有亲友祭祀的孤魂野鬼,他们是真的有生存之忧,所以对鬼世界来说,每年七月半的盂兰盆会

(中元节)

可能比只是祭祖的清明节更重要,因为这一天是向所有鬼世界开放,让饿鬼吃顿饱饭。

《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美]柏桦著,袁剑、刘玺鸿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

新京报:接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也很让人困惑。那就是鬼的智商问题。我们在遇到可以轻易拆穿的低智商骗局时,经常说“你骗鬼!”“鬼才信呢!”但遇到超出自己知识水平之外的问题,又会说:“鬼知道!”那么鬼的智商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另外,阅读古代笔记时经常会发现,一个活着时思想认识很丰富的人,死后变成鬼反而思维变得窄化得只剩一根筋。女吊只顾着报冤,厉鬼只顾着杀人。但也有像《聊斋志异》里连锁、聂小倩那样有人类情感的鬼,这种智商和情感上的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呢?

有鬼君:我觉得这不是鬼的智商问题,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冥界的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所以鬼的心机不如人类,换句话说,他们大多不用为名利地位而勾心斗角,因此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显得比较一根筋,或者情商智商“不在线”。

另一个,鬼执著于报冤或报恩,其实并不是鬼魂生活的全部,只是我们的记录者身为人类,只能看到他们与人类交往时的一个面向、一个短暂的时间段。“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鬼与人打交道,就是为了了结恩怨,如果恩怨已了,他们一般不大会再跟人类打交道,人类接触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面向,当然对他们的理解也就单一化了。比如《子不语》卷二十二“穷鬼祟人富鬼不崇人”的故事里说:“鬼皆醉饱,邪心不生。公不见世上人抢劫诈骗之事,皆起于饥寒。凡病人口中所说,目中所见,可有衣冠华美、相貌丰腴之鬼乎?凡作祟求祭者,大率皆蓬头历齿,蓝缕穷酸之鬼耳。”祟人的鬼除了恩怨未了,就是“起于饥寒”,那些生活安逸的鬼,人们一般见不到。类似的道理,脑子清楚、情感丰富的鬼,人们也很少遇到。

第三个原因,也许跟志怪作品的作者有关,《聊斋志异》中鬼魂的丰富情感,更多地是由于作者蒲松龄出人的写作技巧,像纪晓岚、袁枚的记载,就简单得多,所以情感的丰富性也体现不出来。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小说家。

新京报:《见鬼》这本书里最有意思也最见功力的,当数“投胎学”研究,可谓面面俱到。仍然有个小小的问题,就是投胎转世后的身份问题。当然,对普通小民来说,投胎前被灌上一碗孟婆汤,把前世忘得一干二净,之前的身份也就自动放弃了。但问题是那些大人物,尤其是那些大到死后成神的人物,倘使再投胎的下一世又是个死后成神的大人物,那这个多重身份怎么算呢?

譬如大名鼎鼎的伏魔帝君关羽,在明代凌星卿的《关岳交待》中就指出,南宋名将岳飞乃是关羽转世,但关羽死后成神,为伏魔大帝,岳飞也死后成神,《燕京岁时记》载其执掌东岳大帝速报司。再如《十国春秋》载宋高宗乃吴越武肃王钱缪投胎,讨还江南国土。而江南既有康王庙,又有武肃王祠。等到岳飞或是宋高宗死后,是恢复本来面目以关羽、钱缪自居呢?还是换成下一世身份以岳飞、宋高宗自处呢?这个身份如何确定呢?

有鬼君:岳飞为关羽转世的说法,确实记载很多。但很多此类转世的故事,都属于地方性知识。地方的祠祀,在官方话语系统里,大多属于淫祀。政府部门官方如果对民间的祠祀活动不干涉,不统一体例,就会出现你所说的多重身份情况。不过,这一情况到了明代后就有所变化,朱元璋对冥官体系做出很多规定,以对应于阳间的官僚系统,比如城隍,就分出府、州、县不同的级别。这些冥官系统规范化之后,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比较少了。关羽和岳飞已经封神,至于民间对他们转世轮回的故事和传说,不被纳入官方的话语系统,也就不为官方所承认了。

其实还可以补充说说另外一种相关的现象,明清时各地的关帝庙多如牛毛,不可能都是关羽真身坐镇,怎么处理?佛教有个说法叫“月印万川”,后来被理学家借用了。志怪作品中亦有借用:

某生员请仙,一日,关帝临坛,某以《春秋》一段问之,乩上批答明晰无误,批讫遂去。某归家后心窃疑之,云:“关帝忠贯日月,位至极尊,如何以一纸之符,即能立刻请到?”心甚不服,欲拟表文一道,焚于上天控告。

正作表文间,忽闻扣门声,某启户视之,而不见一人,某愈怒,提笔又做。忽案头有人云:“相公缓笔。”某问:“尔系何人?”答云:“我即临坛之人,实系唐朝秀士。因被乱军所杀,魂魄落在庙中殿下,朝夕打扫殿宇。圣帝怜我勤苦,命我享受庙中血食,并非关帝也。”某大笑,即欲焚表,案头人又云:“缓焚。”某又问:“何故?”答云:“若焚表文,仍是控告我,总求相公,将表文放入水中,磨灭字迹,方于我无碍。”

某又问:“关帝到底有临坛时否?”答云:“关帝只有一尊,凡天下各庙中血食,皆系我等享受,惟天子致祭,方始临坛。”某问:“何以知之?”答云:“曾有修炼数千年之狐狸闻天子致祭,一月前斋戒沐浴,遂往窥伺。七月前,见周将军临坛打扫坛舍,红光满室,妖魔尽被烧死,故知天子致祭之期,关帝方临坛云。”

(《续子不语》卷十“关帝血食秀才代享”)

由蒲松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聊斋新编》(2015)剧照。

新京报:最后一个问题,关于鬼世界最为大众所知的君主阎罗王。众所周知,冥界是十殿冥君,其他九殿好像存在感都很低,具体政务也不明确,而且似乎都是终身任职,为何唯有存在感最高、事务最多最杂的阎罗王却不定期就要换人呢?甚至还有《聊斋志异》里《席方平》《阎罗薨》里现任阎罗王枉法不公,遭受酷刑甚至遭到处决的例子,而其他终身任职的冥王却没有出过同样的问题。乃至于到民国时代,《绮情楼杂记》 《革命逸史》里面记载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北京龙泉寺时居然入冥与五大洲冥界统治者一起断案,算是鬼世界的全球化,而最妙绝的是,囚禁他的袁世凯居然在死后也成了阎罗王,根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他成了阎罗王后还不忘在扶乩时跟老朋友打招呼。

既然聪明正直之谓神,为何偏偏要挑容易犯错的人类来担任这一要职呢?

有鬼君:阎罗王之所以在十殿冥王中脱颖而出,也许是因为家喻户晓的包拯曾担任阎王的加持吧。他名气太大,风头压倒了其他九殿阎王。而且,在志怪的记载中,有时大概为了称呼简便,会直接说“冥王”、“阎王”、“王”等,很难说就一定是指第五殿的阎罗王。所以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都是终身为王制,而阎罗王是有任职期限的。

至于人类担任冥官,是长期的传统,不仅限于冥王。如果我们参考一下古代科举制度,就能理解。古代的科举是选官制度,到后来科举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而政府能提供的官职越来越不够,录取率直线下降。清代出现非实缺的各种候补官员,就是僧多粥少的体现。冥官从人间选拔,也有这个趋势。因为冥府对官员的需求量并不高,可是历朝历代那些名臣、忠义之士积累下来越来越多,大部分不能如岳飞、关羽那样直接封神,就只能占据冥官的位置,所以冥王的职务也必须轮换。古人曾用“冥招”来表示人死后入冥为官的情形。

魏晋时期的冥官,有些是先秦的名人,比如《太平广记》卷三,一九一则“苏韶”的故事说,苏韶死后还魂,介绍冥府的情况:“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今项梁成;贤者,吴季子。”魏晋时期,冥府建立不久,大概冥官的需求量并不大,所以颜渊、卜商

(子夏)

、吴季子,这些已去世几百年的名人还在任,可是后来,“冥招”的官员一般是刚去世的。这一方面说明冥府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可能更说明适合担任冥官的聪明正直之人越来越多。

作者|李夏恩

编辑|罗东

校对|危卓

疑心生暗鬼(民间故事)

村里人都知道徐虎胆子大,前几天深夜孤身擒贼,也都知道徐虎怕老婆,一进家门老虎就变成了小猫。徐虎才不怕人家笑话呢,老婆小英长得又俏丽又精明,怕这样的老婆心甘情愿!

说起那天孤身擒贼,徐虎还是忍不住笑。那天徐虎去镇上办事遇上了老同学,两个人一顿酒就喝到了半夜,这么晚了没有车,徐虎打电话跟老婆小英汇报,批准他找个旅店住一夜。

徐虎喝得晕晕乎乎,不知怎么就走进了一条灯光昏暗的小巷,发现不对正要转身,忽听头顶上有动静,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黑影从三楼的一扇窗子钻出来,不用说就是个贼。

两个人一对一,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报警,徐虎一下子来了精神,看那贼正要抓住排水管往下溜,可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包赃物太碍事,扔下来又怕发出响声。正在看着下边犹豫,徐虎走到贼的下面,朝着他一个劲儿地招手,示意他把大包丢下来。那贼先是一惊,再一想可能是巧遇了同行,手一松把大包丢了下来。徐虎利落地接住大包放在地下,待那贼快落地的时候,猛地大喝一声:“抓贼呀!”

那贼吓了一大跳,手一松跌了个脚朝天,徐虎顺势骑在他的身上,双手掐住了他的脖子喝道:“不许动,再动我掐死你!”吓得那贼不敢动了。邻居们闻声跑出来,把贼扭进了派出所。

事后徐虎才知道,那个贼偷的正是邻居潘寡妇的娘家。年轻俏丽的小寡妇提了礼物来谢徐虎,徐虎心里洋洋得意,小英心里酸酸溜溜。

过了几天,村主任通知徐虎,让他到镇政府去一趟,徐虎问有啥事,主任卖关子,说你去了就知道了。徐虎估计一定是好事,也给小英卖关子,只说是去镇里参加同学的婚礼。婚礼肯定要喝酒,小英考虑到徐虎孤身擒贼的英勇表现,不但同意了徐虎的申请,临出门的时候,还给他念了一段顺口溜儿:“出门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晚上回家老婆有安排!”

小英这样念有缘故:前几天徐虎去邻村看舅舅,结果被两个表弟灌得断了片儿,回家时不知怎么就认错了门,一头撞进了邻居潘寡妇家,倒在炕上便睡,吓得潘寡妇吱哇乱叫。周围这么多邻居,徐虎解释不清为啥偏偏闯进了小寡妇家,至今一直被小英制裁,晚上只许睡沙发。现在老婆终于有了安排,乐得他点头不迭。

徐虎到了镇政府,才知道因为他前几天深夜孤身擒贼,上级已经批准他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今天是请他来参加表彰会的。表彰会很隆重,领导给他披红挂彩颁发了证书奖金。散会以后,潘寡妇的娘家人感谢徐虎为他们挽回了损失,一定要宴请徐虎表表心意。酒席也很丰盛,徐虎起先倒还记得少喝酒多吃菜,可是架不住人家一个劲儿地夸他机智勇敢,轮番过来敬酒,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快到半夜才想起了老婆交代的话,赶紧丢下酒杯往家跑。

走大路回家太绕远,抄近路就要经过一片荒地,那里曾经有许多无主坟,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杂树乱草,夜里更显得阴森恐怖,徐虎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找准了回家的方向,只管径直前进。

这天没有月亮,眼前一切朦朦胧胧的只能看出个轮廓,徐虎磕磕绊绊才走了十几步,忽觉脚下一滑,“啪嚓”摔了个狗吃屎,爬起来一看,才发现前边的荒地变成了工地,坑洼被推土机推平了,里面的积水溢出来,到处都是烂泥。徐虎仔细看看,发现旁边还有一块荒地没有动工,便绕开污水走了进去。蹚着杂草没走几步,忽听耳边一阵嗡嗡声,借着天上的微光一看,只见杂草中一层黑雾升腾起来,没等他看出是什么东西,这层黑雾般的东西就包围上来,无数小米粒般的东西撞在了脸上,钻进了头发里脖子里,先是觉得奇痒难挨,接着就火辣辣地疼起来。徐虎这才知道:原来都是吸血的小蠓虫!

徐虎一边拍打一边走,快走出荒地时,忽然看见不远处好像有个黑影在移动,这个时候怎么会有人?徐虎蹲下来借着天幕的微光一看。这个黑影竟有一个洗脸盆似的大脑袋,妈呀,大头鬼!

徐虎吓得酒都醒了,跳起来撒腿就跑,跌跌撞撞地不知摔了多少跤,总算是跑出了荒地。站住脚回头再看,大头鬼没有了,眼前出现了一条闪着微光的小河,向着河对岸仔细看看,隐约可见村子里微弱的灯光。徐虎松了口气,小河上有一座小桥,找到桥也就找到回村的路了。

徐虎估摸了一下方向,觉得桥应该在自己的西面,于是顺着河岸往西走,踉踉跄跄地大约走了十多分钟,就是不见桥的影子,反倒觉得离灯光越来越远了,难道是走反了?徐虎转过身来再向东走,又走了十多分钟还是没找到桥,徐虎站在河边愣住了。

小桥怎么会不见了?徐虎听说过鬼打墙,半夜里让人四处碰壁回不了家,可是没听说过鬼拆桥,难道今天就让自己碰上了?眼看过了半夜,徐虎急眼了:他娘的,就是真有鬼老子也不怕,你敢拆桥我就敢跳河!

徐虎估摸:小河也不过五六米宽,就算跳不过去也能够到岸边,说什么也不能在河边困上一夜!

徐虎倒退了几步,冲到岸边纵身一跃,不料酒后两腿发软,河边又湿又滑,“刺溜”一下蹿出去,“咕咚”一声落在了河中央。好在他會几下狗刨,扑通扑通地就往对岸刨,刨了几下又不知被啥东西扯住了腿,徐虎知道这条河淹死过人,难道碰上了淹死鬼抓替身?徐虎又急眼了:凭啥要给你当替身?你敢抓我就敢踹你!

徐虎使出吃奶的力气连蹬带踹,终于挣扎到了对岸,爬起来朝着村里的灯光撒丫子就跑。

村子在山坳里,刚才在高处还能看到几点灯光,跑到近处却只见一片黑乎乎的房子。村里的房子没有格局,都是些横七竖八的小夹道,徐虎估摸了一下回家的方向,顺着房屋间的小夹道摸了进去。小夹道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走不多远就碰了壁,徐虎只好退了回来,另找了一条小道再摸进去,谁知走不多远又碰了壁。这次徐虎真晕菜了,碰上鬼打墙了!

这么晕下去不是办法,徐虎摸摸眼前的墙也不过一人多高,索性就再急一回眼:管你什么鬼打墙,你敢打墙我就敢跳墙!

提了口气向上一蹿,抓住墙头爬了上去。他正要看看墙里是啥地方,不料墙头上的砖都风化了,“哗啦”一声塌下来,徐虎连人带砖一起跌了下去,“咔嚓”砸翻了墙边的酸菜缸。水淋淋地刚爬起来,对面房里的灯亮了,原来是跌进了人家的院子里,一个女人尖叫起来:“来人呀!抓贼呀!”

徐虎听出来了,这女人正是潘寡妇!这不是碰上了倒霉鬼吗!徐虎慌忙压低了嗓子招呼:“别叫别叫,俺是徐虎!”寡妇门前是非多,潘寡妇怕啥来啥,放开嗓子叫得更响了。

左邻右舍的人们拿着棍子铁锨冲了过来,徐虎只好跑出院子,冲着人们直摆手:“没有贼没有贼,俺是徐虎呀,黑灯瞎火的走错路了!”

人群里冲出小英:“你倒会走错!俺带你认认家!”一伸手拧住徐虎的耳朵,疼得他嗷嗷直叫,被小英牵狗似的拖回了家……

邻居们都知道徐虎要挨收拾了,有的来劝解有的看热闹。小英就在院子里开庭审问,为了自证清白,徐虎也不怕丢人了,一一照实供述,哪知刚刚供述完毕,邻居老赵就哈哈大笑起来:“啥大头鬼呀,人家工地运来了好多材料,雇我给他们巡夜,我看蠓虫太多,拿草帽蒙上纱布做了顶防蚊帽!”说着举起防蚊帽晃了晃:“这不,我巡完夜刚回来。”

邻居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小英骂道:“你脑袋让驴踢了?真是疑心生暗鬼!”徐虎不服气:“那你说鬼拆桥和鬼打墙是咋回事?”看看天已经蒙蒙亮,小英一跺脚:“反正我也睡不着了,咱们马上去实地勘察!”

小英和徐虎来到了小桥,先顺着河沿向西搜索,走了不到一百米,就在河边发现了一处脚踩手扒的痕迹,水淋淋的还很新鲜,小英指着说:“看吧,你就是在这儿跳的河。”徐虎点点头,小英向左右看了看:“你找桥的时候先往西走了十多分钟?”徐虎又点点头,小英又问:“返回来又往东走了十多分钟?”徐虎挠着头皮说:“是呀,可是……”

小英笑了起来:“缺心眼儿的东西!那不是又回到老地方了吗?你往东再多走几分钟不就是桥了!”

还是老婆精明呀,徐虎也笑了:“俺还以为是鬼拆桥呢!”小英嗔道:“什么鬼拆桥,你是醉糊涂了!”

徐虎又想了起來:“是谁在河里扯俺的腿呢?”小英指指河面上浮着的一片水草:“就是它!”徐虎拍拍脑袋:“俺还以为是淹死鬼呢!”小英又笑起来:“什么淹死鬼,你是吓糊涂了!”

徐虎顺坡下驴:“是呀,俺还以为是鬼打墙呢,哪知道就跳进潘寡妇院里了!”小英一下子板起了脸:“什么鬼打墙,你这就是装糊涂了!”

完了,碰上倒霉鬼才是真的,这一回又解释不清了,接着挨制裁吧!

小英转身往家走,徐虎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忽然碰到衣袋里一件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封在塑料夹里的证书和奖金,这是正能量啊!虽然自己疑心生暗鬼闹了笑话,可毕竟是邪不敌正,如果没有正能量,自己早就吓瘫了。跳错墙算什么?只要咱把这件宝贝亮出来,看你小英怎么好意思制裁!

想到这里,徐虎的腰杆子马上就挺了起来……

生前被器重,死后被砸碑,魏征到底犯了什么罪触怒李世民?

【魏征像】

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直臣 。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史上如雷贯耳的明君 。二人之间的君臣之情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并广为传颂。鲜为人知的是,以直言敢谏闻名遐迩的贤臣魏征死后,一直视他为肱骨的唐太宗对他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向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发生了什么,竟让以胸襟开阔驶得楼船、睿智聪查明辨是非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前后态度几乎判若两人呢?

本是瓦岗旧部

《旧唐书》记载,魏征是河北馆陶人(今河北邢台) 。他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只知埋头读书不善经营的他生活贫困潦倒。隋末,天下大乱,这位满腹经纶的书生迫于遍地兵燹、生活无着的困窘,只好出家作了道士。隋大业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风闻小道士魏征是个博学多才之人,于是请其出山任他为掌文案的书吏。后元宝藏献郡归降瓦岗寨李密,魏征也投笔从戎跟随宝藏加入瓦岗军 。博学多才的他被李密委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也就是专管文书卷宗的文职小官。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腹有良谋、胸怀大志的魏征岂是甘心一辈子做些抄抄写写琐碎事情的庸人 ?怎奈不受重视,只好强自忍耐胸中不快,潜伏爪牙,静待时机。

魏征归唐

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王世充率兵进剿,李密不听魏征劝告惨败于王世充之手,将士死伤甚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率余部投降正如日中天的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魏征随李密一起来到长安,希望有人赏识携拔好一展宏图 。谁知因他在瓦岗军中职位太低,轮也难轮到他,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李世民像】

成为太子李建成麾下的头号谋臣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一次,魏征自告奋勇愿赴河北劝降,被唐高祖李渊批准。他辗转来到黎阳 。这里由原瓦岗二号人物、有勇有谋闻名天下但一直遭李密排挤的徐世勣率兵据守 。 徐世勣被魏征说服归降唐朝。魏征因说降有功渐获李渊重用 。后来他被太子李建成网罗至麾下,成为东宫中举足轻重的谋士—— 太子洗马。

玄武门事变后,魏征转投李世民

之后,“玄武门事件”突然发生,李世民暗示部将尉迟敬德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 玄武门之变 ” 疑似乃一场事先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 。史家却往往轻描淡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后世大多认为是一起“良币取代劣币”的大好事 —— 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以此事件为起点,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事变”便没有大唐盛世。身为太子洗马的魏征卷入了建成、元吉与李世民的斗争 。雄才大略、 器局宏阔的李世民因早就暗自佩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因他是建成心腹而怪罪于他, 反而还将他网罗至秦王府,后来还任其为、谏官丞相,大胆予以重用, 并经常命他进内廷询问自己的政事得失。

良臣与明君:君臣知遇的典范

感激涕零的魏征认为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他将唐太宗视为知己之主, 倾心吐胆,竭诚辅佐,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地步。魏征天性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唯唯诺诺,委曲求全,看太宗脸色说事。唐太宗再英明伟大,也是一个凡人,人性的弱点他全有 。有时他听得不是滋味,表情不悦拉长了脸,魏征愣装没看见还是照直说下去,叫太宗好不尴尬, 常常下不了台阶。唐太宗是史上著名的有为之君,自有过人之处 。他不但不记魏征的仇,不给他穿小鞋,还逢人便夸他说:“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率真可爱的地方”!魏征劝谏时大胆直言, 且言辞激烈,不管不顾,李世民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成了千古传扬的政坛佳话。当然,不以忠良论功过,魏征极言直谏的底线是对皇权的绝对忠诚,否则李世民怎会如此容忍如此器重他?

【步辇图·阎立本】

痛失人镜

不可否认的是,魏征为相期间,为唐朝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贞观之治”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为表彰魏征的功绩,太宗下诏封他为魏国公。

史载,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闻讯万分悲痛,亲自去他府上吊唁,在封建皇权时代的古代中国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遇 。足见魏征在太宗心目中分量之中 。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心中对这位骨鲠之臣思念不已,不禁感怀落泪 。他对左右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将直言不讳的诤臣魏征比作一面光可鉴人的铜镜,评价不可谓不高 。

误荐两个“不良人”

然而,谁也料不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就在魏征死后不久发生了。话说魏征在病中曾经向唐太宗举荐过时任中书侍郎和吏部尚书的杜正伦与侯君集二人,说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是宰相一职的不二人选。可是魏征死后,杜正伦就因有罪而被罢免,侯君集更是因为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而被枭首。李世民因魏征是推荐二人的伯乐,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一直认为忠贞不二的老实人有结党营私的图谋或嫌疑。

【电视剧照】

生前被倚重,死后遭毁碑,却仍被史家誉为千古名臣

杜、侯事件过去不久,太宗又获知魏征曾经把预备呈给自己的谏议拿给身为史官的褚遂良阅览。这不是想青史留名、博取清誉是什么?想不到自己一向倚重,被视作心底无私的贤臣魏征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 !唐太宗越想心中越不高兴。杜、 侯二人的事是否与魏征有关,因斯人已去,难于求证。即使魏征想名标青史 ,将谏书给史官看也属小节瑕疵而无伤大雅 。但疑似有道德洁癖的唐太宗却不这样想,可谓疑心生暗鬼。早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此时却颇为后悔,于是下旨解除婚约。之后他愈想愈不是滋味,心头一把无明业火按捺不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竟然亲手将魏征墓碑砸毁。 中国人讲究人死为大,是所谓盖棺定论也 。太宗砸碑之举措使魏征虽盖棺却无法定论 。被他一同砸毁的还有二人结下的终身友谊。不过史书对魏征评价颇高,通篇不吝溢美之词,是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君子,加之他活着时深沐天恩,被倚为国之柱石,对这位以敢言、直言著称的名相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呢。

一段君臣惺惺相惜的千古佳话,竟以毁碑为终结,让人扼腕叹息,也成为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 唐太宗像·明人绘】

【电视剧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