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韩国首富有多少个亿(韩国首富)

韩国首富有多少个亿(韩国首富)

2005年,韩国把汉城改为首尔,为何只请求中国修改?

2021年,韩国的GDP达到了1.8万亿美元,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第十位。作为一个只有5200万人口、面积只有10.32万平方公里的中小型国家,有着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不容易。

韩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一直非常重要,无论在贸易还是在金融领域,其往往扮演着连接东方和西方国家的桥梁角色。除此之外,韩国在中美博弈之中也扮演着美方桥头堡的作用。

历史上,整个朝鲜半岛都曾经是中原王朝的附属之地,无论朝鲜王朝如何更迭变迁,其一直都在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的影响。而这一点在韩国的诸多城市名称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现如今,韩国的首都名叫首尔,其发音来自于“Seoul”。

也许你并没有注意,自从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大韩民国建立之后,一直到21世纪初,其首都的中文名称都是“汉城”。

那么,为什么韩国一定要将首都的中文名称改弦更张呢?这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变迁呢?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

“汉城”这个名字,被中国人一直沿用到2004年。这个名字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华夏文明。

启用这个名字是因为韩国历史上一直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具体分析,还要从韩国这个地区的历史角度来考量。

韩国的历代王朝,可以追溯至中国的商朝时代。那个时候,为了躲避周武王的讨伐,原来商朝的一部分贵族逃难到了朝鲜半岛地区,并且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各藩属国的管理。在这个时期,汉朝曾派出部队,前往朝鲜半岛。带队的人名叫卫满。

由于当时盘踞在朝鲜半岛的商朝贵族后裔荒淫无度,统治力极度衰落,汉朝只用了千余人的兵力就推翻了其统治,所谓的“箕子王朝”由此终结。

由于带兵的人名叫卫满,所以在其大获全胜之后,并没有回到朝廷,而是在这个偏远之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就是卫氏王朝。随着汉朝分裂,朝鲜半岛上各派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百济、高句丽、新罗三国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成势,相互厮杀,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不过,同一时期,唐朝建立,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且形成了强大的管控力。

在朝鲜半岛上,原本占据一定优势的新罗,最终没有打过高丽。

因为高丽当时充分利用了唐朝的影响力,最终让新罗归顺于自己,实现了对朝鲜半岛的再一次统一,历史上著名的高丽王朝由此开启。

后来,随着元朝灭亡,朝鲜半岛又陷入了混战之中。没有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朝鲜半岛内部的各派势力自然又开始相互厮杀起来。

这个时候,高丽王派出了大将李成桂,前往中原,希望其能够在中原混乱之际,扩张自己的领土。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基本成势,朱元璋还收回了中央政府对于辽东地区的统治权和管辖权。

所以,当李成桂的部队即将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军队内部形成了两个意见完全不同的派别。

其中,有人认为,应该借助现在的机会,继续向中原推进,完成高丽王给自己的光荣使命。

而另一派人士则认为,时机已经过去,如今的中原已经完全在明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又是一个军事奇才,所以自己完全没有胜利的机会,还不如返回驻地结束征战。

在两派相互拉锯的过程中,军队发生了哗变。李成桂最终获得了兵权,并杀死了所有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

这个时候,其思索认为前进无法获得胜利,后退又会遭受高丽王的屠杀,于是自己就想要称王。

然而,不管自己如何行动,只要高丽王还在,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承认自己的合法性。

于是,他悄悄潜回了首都,并暗杀了高丽王,然后向中央政府汇报,主动归顺于明朝。

朱元璋也同意了李成桂的想法,并立他为朝鲜王。但新的王朝建立之前,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首都的名字问题。

由于当时李成桂有心向明朝学习,所以按照中文的标注方法,选址首都。

在其名字的时候,由于首都的位置位于汉水以北,而在中华文化中,北方属阳,南方属阴,所以,就起名为汉阳。

又因为在儒士口中,对首都的敬仰之情要在其后面加“城”字,所以汉城由此而来。

随着李桂成的孙子——李裪即位,朝鲜半岛开启了自建文化的历史进程。整个被人称为世宗大王的人,一辈子都在苦心研究,希望把汉字演变成自己独有的韩国字,也就是谚文。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高层人士对于中华文明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们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改变。直到朝鲜半岛逐步建立了民族意识,谚文才开始在这一地区被广泛使用。

不过,由于当时明朝、清朝都实力强大,朝鲜半岛的统治阶层必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势力来稳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即便后来朝鲜半岛民众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得到强化,也始终仅守着“汉城”不敢僭越雷池半步。

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彻底失败,其失去了对于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在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之后,开启了去中国化的进程,日本人将其首都改名为“京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彻底战败,其势力也全部退出了朝鲜半岛。在美国的支持下,大韩民国建立,李承晚成为了大韩民国的第一任总统。

当时,西方国家整体实力碾压东方国家,李承晚认为,韩国应该全盘西化。

然而,尽管在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等领域韩国已经完成了西方化改造,但是其地名中所体现出的东方文明因素始终无法改变,成为了韩国政府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李承晚

李承晚在建国之后,希望对首都的名称进行变更。但由于没有什么好的名字来代替“汉城”,所以其就直接将首都的名称改为“Seoul”,这个名称翻译过来就是“首都”的意思。

但在当时,这一改变并未得到中国的认可。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可能称别国的首都为“首都”,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称呼。

时间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韩建交,韩方再一次提出了改名的请求。其希望将首都的中文名称从“汉城”改为“首尔”(音译)。但当时中方并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

直到2004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再一次向中方提出这一请求。

这个时候,西方国家已经沿用“Seoul”多年,“首尔”这个名字只剩下涉及中文的修改工作。最终,中方同意了韩方的请求,将中文对其首都的称呼从“汉城”改为了“首尔”。

并且,在韩国首都改名的背后,我们也能揪出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古代,由于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实力实属第一,所以其希望自己全面向中华文明靠拢,以彰显自己的“强大”。

二战后,西方国家实力普遍崛起,韩国又认为中华文明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负担”,想要全面向西方靠拢,所以才会一直执着于改名这件事。

反复横跳的韩国,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韩国本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文明。

韩国首都的中文名,为什么将“汉城”改为“首尔”?

朝鲜半岛深受汉文化影响,汉字长期作为当地的书写文字,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都有汉字名。然而,现在的韩国首都“首尔”的名字,却是音译而来的,并非本身就有的汉字名。

▲韩国的部分路牌会加注汉字

“首尔”曾经是有过“汉城”这个非音译名字的。朝鲜王朝在1396年就将首都的汉字名确定为“汉城”。20世纪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汉城”又被日本改为“京城”。随着二战后半岛光复和韩国成立,“京城”和“汉城”的名字都没有继续使用,而是改为没有汉字名的谚文(韩国称“韩字”)“서울”。

由于中日韩都属汉字文化圈,一般情况下,中文里的日韩地名,不会根据当地发音而进行音译,而是沿用汉字。因此,由于“서울”没有汉字名,中文继续使用了5个世纪的“汉城”来表示韩国首都。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然而,2005年,汉城宣布“首尔”是韩国首都的唯一中文名。很多人认为这是“去汉化”的结果。有什么因素导致汉城要专门修改中文名呢?

一、定都汉城

朝鲜半岛虽然和中国隔鸭绿江相望,但两地语言却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多数专家把朝鲜语(下文或称韩语)划归为阿尔泰语系。

两者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差异极大。汉语句型大体上是主谓宾,谓语动词在中间;朝鲜语句型大多是主宾谓,谓语动词往往放在最后。

▲朝鲜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一开始只有口语,没有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汉字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割据政权都将汉字作为书面文字。

▲公元5世纪后期的朝鲜半岛

不过,汉字难以准确记录朝鲜人的一些表达习惯。到了公元7世纪初,新罗创制了“吏读”,即借用汉字来标记朝鲜固有语。这些固有词实际上并没有对应的汉字词。

7世纪后期,新罗实现了半岛统一,并将吏读推广。到了唐末,高丽又取代新罗,定都开城,成为半岛的新统治者。元末明初之际,高丽大臣李成桂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李成桂夺取政权时,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李成桂为了得到支持,选择向明朝称臣。

新朝初立,李成桂认为高丽的都城(今朝鲜开城)王气薄弱,不适合担任新朝的都城。李成桂派大臣在全国进行考察,寻找风水宝地,另立新都。当时新都的选址主要有朝鲜半岛西南的公州鸡笼山和汉江北岸的汉阳。

▲首都选址的位置图

李成桂认为鸡笼山地区太靠南,多山而少大面积的平原,并且漕运不便,不具备营建大型都城的条件。汉阳位于半岛中部,依山傍水,南靠汉江,北侧有北汉山等山脉,易守难攻,地势平坦,是建都佳地。

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1396年,朝鲜将新都的名称改为“汉城”。朝鲜王朝延续了五个多世纪,都城一直是汉城。朝鲜王朝时期,将全国分为8个道,汉城府属于京畿道。

▲汉城的地貌

朝鲜王朝等级森严,只有贵族才有学习的权利,掌握汉字成为官方和贵族垄断的特权。而下层的老百姓基本上不会写汉字。明显不利于政令的传达。

由于汉字难以完全解释朝鲜语含义,朝鲜王朝的国王世宗组织多人,想要创制适合于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1443年,能够记载朝鲜语的拼音文字产生,朝鲜国王将新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

▲《训民正音》的四种书写方式

谚文属于拼音文字,拼写简单且通俗易懂。但推广谚文运动并没有获得整个统治集团的支持。书写汉字当时是贵族的特权,因此谚文未能在朝鲜上层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就导致了向社会推进的力度不强。

不过,谚文发明后,改变了完全用汉字记载朝鲜固有语的传统。一些朝鲜方言里传下来的固有词开始专门用谚文来记载。

▲谚文是表音文字

由于汉字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社会上的民众会把都城称为“嗦乌(中文普通话发音)”。谚文产生后,对应的谚文则为“서울”。

当然,由于没有对应的汉字,“서울”也就没有具体特指哪一座城市,首都迁到哪里,哪里就是“서울”。由于朝鲜王朝延续的5个里,首都均没有变迁,所以汉城也就是朝鲜民众默认的“서울”。

二、谚文兴起

随着清朝自顾不暇,无力再去维持宗藩体系,西方国家的扩张带来了民族主义思潮。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者掀起“文明开化运动”,主张利用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谚文,作为本民族的书写文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将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放在朝鲜半岛。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清朝,清朝失去在朝鲜半岛的宗主权。

▲1900年左右的报纸,汉字和谚文并行,汉字占比减少

随着清朝衰落和半岛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谚文。人们难以一下子改变书写习惯,朝鲜社会的知识分子先是推行“汉字混书”,即汉字词语依然用汉字书写,而朝鲜语固有词则用谚文书写。

有着“韩国严复”美誉的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就采用了“韩汉混用文”。19世纪末,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

▲俞吉浚与《西游见闻》

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彻底吞并朝鲜。日本要求朝鲜学校必须教授日文。日本的奴役政策引发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朝鲜民众将推广民族文字谚文作为反抗入侵的武器。

日本吞并朝鲜后,将首都“汉城”的名字改为“京城”。但国际上没有广泛承认“京城”这个名字。

▲《日韩合并条约》

三、“汉城”被废止

1945年,朝鲜半岛获得解放。李承晚等人为避免半岛南部被美军接管,成立朝鲜人民共和国。李承晚认为首都“京城”的名字充满殖民色彩,不适合再用。汉阳、汉城这些已经用过的名字,也不足以代表新形象。

朝鲜人民共和国将“京城”改为了朝鲜语固有名词“서울”,拉丁化后为“Seoul”。서울这个词在朝鲜语中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罗的“서울”是庆州,高丽的“서울”是开城,朝鲜王朝的“서울”是汉城。因为朝鲜王朝存在了五个多世纪,所以在大家眼中“서울”一般指的是汉城。

▲20世纪初的德国卡片,首都用“Soul”表示

由于美苏对抗,半岛南部很快被美国控制。美国军政厅不承认朝鲜人民共和国,根据美苏达成协议,半岛南部在美国监管下重新组织选举。1946年,美国军政厅颁布法令,将“서울”从京畿道中分离,改为特别市。

1948年,大韩民国(韩国)建立。韩国将“서울”作为首都,世界各国根据自身语言情况,通过“서울”的音译进行命名,例如英语、法语和德语的“Seoul”,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Seul”。由于서울没有对应的汉字,韩国首都成为朝鲜半岛唯一一个没有汉字名的主要城市。

▲韩国的汉字版行政区划地图,只有首都是唯一的非汉字名

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也不再使用“汉城”“京城”等汉字来表示韩国首都,而是将“서울”音译后,使用假名“ソウル”表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则继续沿用已使用了500多年的汉字名“汉城”。

▲日语版的韩国地图,韩国首都“ソウル”是图里唯一不用汉字标注的城市

韩国建立后,选择推广简单易懂的民族文字谚文。1948年,韩国颁布了《谚文专属用途法》,明确要求韩国的公文使用谚文书写。韩国还规定每年10月9日为“谚文节”,全国放假一天。

由于谚文为表音文字,一个字常常对应不同的意思,比如한,就对应了韩、汉、寒等意思,需要在不同语境下解读。在一开始,为了让民众便于理解公文内容,谚文会使用汉字与表音字备注。到了最近几十年,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谚文已经完全主导了韩国社会。

▲韩国的报纸已经完全用谚文

四、中文改名首尔

从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汉城也成为一个人口达千万的国际大都市。韩国经济腾飞,与中国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首都“서울”的中文译名规范化,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国方面认为,汉城已更名为韩语固有词“서울”,“汉城”已停止使用,韩国和国际上对“汉城”这座城市的称呼,与中文世界的称呼对比起来,发音差别过大,不符合命名标准化。

中文世界继续使用“汉城”,会导致人们对这座城市及相关机构出现认识误解。比如,“서울大學校”与“漢城大學校”(均为韩国汉字写法),其实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但在中文里都被看作是“汉城大学”。

2004年,汉城市长李明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来讨论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

▲时任市长李明博

委员会针对在韩的中国外交官、留学生等进行过民意调查,在1440名受访者中,对汉城更名44%表示反对,32%表示赞成,24%表示无所谓。虽有近半的调查者反对更名,但更名仍在有条不紊进行。

韩国先后提出首尔、首午尔、中京、首沃等中文名。根据方位,东亚有了东京、北京、南京等“京”字城市,韩国首都也可以命名为“中京”。

委员会认为按照“Seoul”的音译更符合国际的标准。受访者中65%选“首尔”,12%选“首午尔”,9%“首沃”,也有14%表示应该使用“中京”。

委员会在广泛收集了各界的意见后,确定了与Seoul发音相近的“首尔”为首都的中文名字。“首”有第一、首要的意思,首尔意思是“首善之都”,既符合音译的要求,又达到了意译的效果。

2005年1月,汉城市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使用“首尔”作为唯一中文名。汉城市议会要求韩国政府的公文、网站、机场等中文版本都使用汉字“首尔”。随后李明博向中国方面提出协助改名的正式要求。

中国坚持客随主便的原则,官方媒体开始使用“首尔”。大多数机构为了让人们适应名称的变化,在前期会采用“首尔(汉城)”这样两种名称同时使用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城市在2005年之前发生的事件,依旧沿用“汉城”,或“汉城(今首尔)”的这样的表述。

▲1988年夏季奥运会依旧称呼为“汉城奥运会”

长期作者|羊洋洋

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