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霭组词(霭)

霭组词(霭)

每日咬文嚼字|“和霭”还是“和蔼”?

来源:《咬文嚼字》杂志

作者: 欢原

【病例】和霭可亲的马老师,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诊断】音同形似致误。

【辨析】“和霭”应为“和蔼”。“蔼”和“霭”读音均为ǎi,字形又很相似,但字义有别。“蔼”是草字头,“蔼蔼”可以用来形容草木繁盛,大自然的这种生机蓬勃的景象,自能让人赏心悦目。所以“蔼”可以用来表示亲切、和气。也有另一种说法,“蔼”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葛。“葛”是藤本植物,藤条柔软细长。说话如“葛”一般,自然会有一种亲和力,容易让人亲近。“霭”是雨字头,汉字中以“雨”为形符的,大都和天气有关,如雾、雪、霁、雹,“霭”也是其中之一,构成的词有云霭、暮霭等。“霭”和待人接物无关。

责任编辑:杨娜

转发:魏淑静

审核:郝林

霭理士、周作人与中西文化

说起霭理士(Ellis,又译埃利斯、霭理斯等),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在国内掀起热潮的代表作《性心理学》,这个名字或许就不那么陌生了。霭理士(1859—1939)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性心理学先驱、博物学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致力于探究性和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西方评论界认为,霭理士在“性的现代化”上做出的贡献,可以等同于马克斯·韦伯之于现代社会学、爱因斯坦之于现代物理学。

《未完成的悲剧》

戴潍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霭理士的理论学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就逐渐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被当作思想文化变革的有力武器(后来于1944年出版了由潘光旦翻译的第一个《性心理学》中文译本)。其中,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的周作人就深受霭理士影响,自认是霭理士的“私淑弟子”,尊其为“我所最佩服的一个思想家”。1916年,周作人第一次在文章中译介并引用了霭理士,后来如此形容他当时的感受:“我读了之后眼上的鳞片疏忽落下,对于人生与社会成立了一个新的见解。”的确,在周作人的思想参照体系中,霭理士成为最明亮的一颗星辰,始终立于其被争论不休的“隐士”与“叛徒”之形象背后。

青年诗人、学者戴潍娜在其文化随笔《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一书中,创造性地将这两个地理上相距万里、从来未曾谋面的人从精神的维度进行相互探照和发明。这本书来源于她的博士论文,戴潍娜提到,周作人曾在各类文章中反复提及霭理士,在其“生活的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异端的部分,成为一个审美和文化的信徒。霭理士对中西知识分子都影响甚大,曾与弗洛伊德齐名,却在日后日渐沉默冷落。戴潍娜做这项研究的初衷,就是想打捞一条传统的暗线,“霭理士未曾一夜蹿红,也绝不会轻易过气。永远会有人因霭理士而思路大开,拥抱新的文明和文化”。

在“性的现代化”上,霭理士很早便曾就绝育问题、婚姻的可取性、一夫一妻的标准、生育的控制、性能不足与性感过敏、贞节等方面发表过诸多见解。他对近现代的婚姻制度提出过强烈的批判,批评其只重条件般配而不重精神交流。难得的是,他能够站在女性角度思考婚姻问题,还和一批重要的女权主义者结下深厚友谊。譬如最早提出节育的玛格丽特·桑格夫人,当初在美国开办小诊所帮助许多妇女,并传播节育知识,但那个时代节育被视为有罪,她不得不逃往英国,在英国接应她的正是霭理士。霭理士甚至能将自己的婚姻作为对象,进行理想婚姻的变革实验。他认为,在真正“理想的”婚姻里,不只是性爱的和谐,而是一个多方面的与时俱进的感情协调,是趣味的结合和共同生活的协力发展。周作人接触霭理士的时代,也正是呼吁中国女性解放、性解放的时代,他以霭理士的思想为武器,不遗余力写了许多在当时看来观点激进的文章,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树立新婚恋观等,作为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肇始人,掀起一波波社会大讨论。

戴潍娜认为,霭理士和周作人很像是“精神上的孪生子”,二者都是“隐秘生活的启蒙者”——霭理士是“西方现代情感和现代知觉的塑造者”,周作人是“中国式审美生活的发掘者”和“非正宗儒家传统的择选者”,皆能够将“先驱”和“遗老”两种相悖的品性综合在一起。霭理士写过许多越轨的文字,但他本人其实可以概括为“荡子精神,贤人行径”,思想观念极为开明,探索人性的底线,但在行为上贤达不逾矩。这种矛盾也集中在周作人自己身上,他曾经说过自己头脑里有两个鬼,一个“绅士鬼”,一个“流氓鬼”,一方面他冒犯旧世界旧道德,一方面在品位上脱不开士大夫气,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二者互为镜像相互观照,一方面可以映照和还原真实的周作人,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周作人的“向导”,使霭理士这个寂寞神秘的名字回到久违的汉语世界中来。

不过,今天重新发掘霭理士,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重现他在性心理学和女性运动上的成就。戴潍娜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霭理士给民国输入了一种现代人格,即一种来自维多利亚晚期博物学家的知识分子人格,这种人格脱胎于西方古典,内里却彰显着现代性。霭理士也是一位出色的博物学家,极其博学,在道德起源、生物学、性学、儿童学、医学、妖术史、民俗学等十几个学科上都是专家。这也是欧洲从文艺复兴到近代以来的一种知识分子传承,达·芬奇、达尔文、萧伯纳等皆是如此,此后却日渐稀少。周作人也深为服膺霭理士这一点,他本人也是个“杂家”,1944年写过一篇《我的杂学》,列出18项他感兴趣的学科研究,包括古书、儒家思想、佛经、欧洲文学、希腊神话、儿童学、生物学、性心理学、医学、日本研究等。他一生试图挖掘出中国传统中异端的一脉,倾慕王充、李贽等,和所谓“正统”保持距离,构成“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奇特印记。

“未完成的悲剧”,是舒芜对周作人一生的评价。谈及周作人,往往绕不开其“变节”的结局,“如果说鲁迅是现代中国永远的匕首,周作人则是现代中国永远的伤口”。戴潍娜认为,之所以构成这样一个创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作人把古希腊那一套用艺术统帅人生的审美理念和他个人的行动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他个人的抉择,也是现代文化自身分裂出的一个危险回应。在许多个层面上,如果将霭理士作为一条思想的暗线,将周作人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去探索其传统中的先锋性,都可以获得新的洞见。

中国姓氏系列

“艾”字系

艾姓

艾姓

读音ài,现行较常见姓氏。艾姓的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艾姓始于夏后氏, 夏朝有大臣汝艾,后人以祖辈名字为姓,遂成艾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4%。春秋时期有艾姓在山东形成望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 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多艾姓,上述四省艾姓约占全国汉族艾姓人口51%。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新疆之塔城,江西之金溪、峡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 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彝、傈僳、傣、水、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姓氏考略》注云:“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左传·哀公元年》:“ (少康)使女艾谍浇。”“女”即“汝”,汝艾,是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位间谍,助少康中兴。其后或以名为氏,遂有艾氏。②商时有艾侯国,见《舆地指掌图》。商时有艾侯,武王俘之,其子孙以国为氏,见张澍注。③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其封邑在艾(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因以为氏。郑樵注云:“《晏子春秋》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中裔欵也。亦谓之艾陵,齐鲁境上山。望出陇西、河南、天水。”此当以地为氏。④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后因以为氏。⑤河南艾氏,系北魏孝文帝时去斤氏所改。《魏书·官氏志》: “去斤氏改为艾氏。(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艾斤氏”; 《姓氏词典》引作“去斤氏、俟斤氏”)。⑥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氏。⑦现行傣族“姓氏”,亦写作“哎”。云南之孟连有分布。本为姊妹排行“第七女”之意。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前,其名字构成为“排行+名”。七女 称“艾”,故为艾×,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艾。其他少数民族如彝、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郡望为陇西、汝南、天水、河南。

艾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334位。

艾姓历史人物有艾铨,汉时东平太守。艾钦宣,唐代人。艾宣,宋代钟陵人,画家。艾预,宋人,考科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艾中儒,宋朝大臣,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成绩突出,受朝廷褒奖。艾自修,明代学者。艾南英,明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显,清代金石家。艾元徴,清济南人,顺治进士,康熙中官至刑部尚书。

艾南英

艾则孜

读音Àizézī,现行维吾尔族姓氏。未详其源。今有赛福鼎·艾则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见《中国人的姓名·维吾尔族》。

赛福鼎·艾则孜

艾岁

读音ài suì,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此当系出子姓。微子,乃殷纣王之庶兄,周代宋国的始封君。

艾斤

读音ài jīn,历史上罕见复姓,后改为艾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其注据《河南官氏志》云:“艾斤氏改为艾氏。” (按:《郑通志·氏族略》作“去斤氏”)

艾深

读音àishēn,清代满洲八旗姓氏。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富昌之妻为艾深氏。疑即金时女真人姓爱申氏之异译。

艾耀施

读音Àiyàoshī,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科尔沁地方,乃蒙古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艾买提

读音Àimàití,现行维吾尔族姓氏。今北京、新疆之乌鲁木齐等地多有分布,常见于报,未详其源。

艾里耶夫

读音Àilǐyēfū,现行维吾尔族姓氏。受俄语的影响, 姓氏词尾以“……夫”标示。其姓名构成一般为“名+姓”。今有铁衣甫江·艾里耶夫(一作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维族诗人。见《中国人的姓名·维吾尔族》。

铁衣甫江·艾里耶夫

“伌”字系

伌姓

读音ài,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

“阨”字系

阨姓

读音è,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

“呆”字系

呆姓

读音Dāi,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平陆、台湾高雄、四川乐山、福建之上杭等地有分布。见《中华姓府》及《中国姓氏集》,《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毐”字系

毐姓

读音Ăi,《姓氏词典》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按:《姓氏词典》音āi;今从《汉语大字典》)

“哎”字系

哎姓

读音Āi,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云南之孟连、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傣族、白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傣族之“哎”姓,亦作 “艾”,分布于云南之孟连,本非姓氏。是第七女之意。傣族女性,在其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构成为“排行+名”。七女称“哎(艾)”,故为“艾××”,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而称姓“哎(艾)”。其他民族哎姓之出不详。傣族“哎”姓之解说,由孟连县公安局提供。

“哀”字系

哀姓

读音āi,现行较罕见姓氏,春秋时鲁哀公之后,以谥为氏,见《风俗通》。明时有改哀氏为衷氏者。分布很广,今河北卢龙,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运城、阳城,云南东川,浙江萧山,江西宁都、新干,贵州安顺,湖北之监利,湖南之冷水江市, 福建之浦城,广西之灌阳,四川之合江,台湾等地均有。汉族、瑶族有此姓。《郑通志》亦收载,其注云:“哀氏,谥也,未详何王公之谥。望出南康、东阳。今建州多此姓。”《中国姓氏大全》则云:“据说是春秋时鲁哀公的后代。”郡望为南康、东阳、广汉。

汉代有哀仲,善种梨,实大而味美,人称“哀家梨”; 又有哀章,事王莽,为国将,美新公; 宋代有哀长吉,崇安人,嘉定进士;哀道宁,明时中部人,弘治中江西弋阳县丞。哀世用,明代举人,上疏求改姓衷,嘉靖皇帝令准改哀为衷。

哀章

哀骀

哀骀

读音Āitái,历史上较罕见复姓,春秋时卫有哀骀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庄子》 曰:“(春秋)卫有哀骀它。”其为哀骀氏之始耶? (按:骀,《中国姓氏大全》音dài)

哀骀它

“唉”字系

唉姓

读音Āi,现代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埃”字系

埃姓

读音Āi,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台湾台南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载,未详其源。

埃塔

读音Āitǎ,现行普米族姓氏。今云南之宁蒗有分布。本家族名,出自“熊-扛尼”姓,以家族名为氏。见《中国人的姓名·普米族》。

埃拉

读音āilā,哈尼族姓。系出氏族名,世居云南金平,汉姓为黄。

“挨”字系

挨勒

读音āilè,黔东南苗族姓。

“爱”字系

爱姓

爱姓

读音Aì,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山东之沾化,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湖北之老河口,贵州之从江等地有分布,但人数不多。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爱姓主要源自赐姓。唐时西域有回鹘国,以游牧为主,后归附唐朝。唐武宗根据其首领名字译音“爱邪勿”,赐姓爱,名弘顺。见《姓苑》及《万姓统谱》。其源不一: ①爱姓始见于《姓苑》,可知此姓之出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只不知其初源耳。②为历史上回纥族姓氏所改,唐贞元四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英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后派国相爱邪勿来长安。唐朝廷赐其姓名曰爱弘顺,见《姓氏考略》。③为满族爱新觉罗所改。爱新觉罗氏乃清皇族大姓,辛亥革命以后,或改为单姓“爱”——即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为新姓。④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爱氏。郡望为河西。

爱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499位。

爱姓历史人物有爱申,金代将领。爱薛,西域拂林人,元代学者,精通西域诸国语及星历、医药。初事定宗。曾经跟随丞相孛罗出使伊利汗国。回朝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后授平章政事,为官直言敢谏。爱莫助,明时广西融县人,举人,正德中永昌府通判。

爱协金

读音Àixiéjīn,达斡尔族姓氏。系出鄂嫩(一作敖纳尔)哈拉(氏族),或改单姓吴、敖、鄂,盖取“鄂嫩”之首音谐以吴、敖、鄂等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爱新

读音àixīn,满族姓。由爱新觉罗氏所改。北京有此姓。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现行满族姓氏。清代皇族之姓,为满语“金姓”的音译。或称:“爱新”, 金,含有尊贵之意;觉罗,姓。爱新觉罗,大意为“黄金之姓”,或称“至尊之姓”。亦作“金新觉罗”(然此不常见)。主要分布于北京。《清通志》收载,并有神鹊朱果,天女赐姓的传说。清被推翻后,皇族多改从单音节姓 (一个汉字),如: 爱、罗、金、肇、洪、依、海等姓(其中,清末以后,居于北京等地改姓金、罗等;居于辽宁新宾等地改姓肇、罗、依等;居于辽宁辽阳等地改姓海;居于沈阳、抚顺等地改姓肇、德、洪等姓;居于台湾之溥字辈者,改姓溥)。也有不改的,如:爱新觉罗溥仪,清末代皇帝,1967年病逝于北京; 爱新觉罗溥杰,溥仪之弟,以书法著称。

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明时建州女真首领,后金建立者,清朝建立后追号太祖。

大清开国皇帝——太祖努尔哈赤

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弟——溥杰

爱珲

读音Àihuī,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地名,世居爱珲地方,遂以地为氏。乃满洲八旗姓氏之一。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误作“爱浑”。

爱申

读音àishēn,金时女真人姓。《高丽史》作“拏乙信”,清《续通志·氏族略》作“爱绅”。郡望为陇西。爱申忙哥,金时德顺节度使行元帅府事。

爱绅

读音Àishēn,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族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金宣宗时有德顺节度使爱绅莽格。

爱义

读音Àiyì,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爱珲地方,乃满洲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单姓张,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爱云

读音àiyún,清代蒙古八旗姓氏。清正白旗蒙古鸟枪护军舒明之妻为爱云氏。

“堨”字系

堨姓

读音è,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

“敱”字系

敱姓

读音Ái,罕见姓氏。高阳氏八才子之一隤敱之后,以字为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八凯(按:或作“恺”)聩敱之后,以王父字为 氏。”传说古帝颛顼有才子八人, 即苍舒、 隤敱、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他们“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王父,即祖父。郡望高阳。

“敳”字系

敳姓

读音ái,出自高阳氏才子八恺隤敳,其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

“蔼”字系

蔼姓

读音ǎi,一作譪。现行较罕见姓氏,源出不详。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阳泉、长治、临汾,河北三河、香河,河南洛宁,浙江开化,江苏武进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①见《姓苑》。②鲜卑人姓。魏初有贺兰帅蔼头,见《魏书》。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齐南海太守蔼焕。”(按:《中国姓氏大全》例作“北齐有南海太守蔼燠。”《姓氏词典》则作“南朝齐有南海太守蔼焕。”)郡望南海、鲁国。蔼兴,晋时南海太守。

蔼焉力

读音ǎiyānlì,南北朝时柔然一部,以部为姓。

“壒”字系

壒姓

读音Ài,《姓氏词典》引《贵姓何来》收载,未详其源。

“暧”字系

暧姓

读音Ài,历史上罕见姓氏,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之后,《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历史上的罕见姓氏。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国(熊姓)同族中,有的改姓暧。”

“瑷”字系

瑷姓

读音Ài,罕见姓氏,见《姓苑》、《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收载,未详其源。

“霭”字系

霭姓

读音ǎi,罕见姓氏。霭翠,乃苗部阿画之裔,元末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兼顺元等处宣慰使,明洪武初归附,授怀远将军,世裔宣慰使,见《明一统志》。其后为霭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明有霭翠,系阿画之后。今安氏,其裔也。” 《姓氏考略》据《明一统表》云:“明有土司霭翠,为苗部阿画之后。”此则出自苗族。后改姓安,四川安氏乃出于此。明有霭显、霭霞, 皆为河南唐县(今唐河县)人。则非出自苗族。台湾台北有此姓。

霭郁,明时河南泌阳人,永乐举人,任邯郸县知县;霭霞,明河南唐县人,阳谷知县。(按:明代之唐县,为今唐河县)

霭翠

“厂”字系

厂姓

①读音Ā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运城、朔州等地有分布,此姓由武清区公安分局提供,未详其源。(按:此姓不是“廠”字的简化,故不读chǎng;又,今廠既简化为“厂”,音chǎng,故今“厂”字有ān、chǎng两音,且各自为姓)。今之厂(chǎng)姓, 可能为“厂”(ān)姓之误读。

②读音Chǎng,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万县,山东之平邑、沂水,安徽淮南等地均有分布。此姓为平邑县公安局提供并注此音。未详其源,亦未见于古籍。(按:廠,“厰”之俗体,今一并简化为 “厂”。然与“厂”之ān姓不同源)

“广”字系

广

广姓

广姓

读音Guǎng,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今内蒙古之乌海,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马关,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①汉族姓氏。黄帝时人广成子之后有广氏,见《风俗通》。《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引《风俗通》云: “广成子之后也。”此以古人名为氏。相传广成子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向他请教。望出丹阳。②满族姓氏。高佳广原,清镶黄旗人,乾隆、嘉庆年间,累官甘肃按察使及湖南巡抚,其后以其名为姓。

宋代有广汉,绍兴中任通判赣州军事,政绩显著,百姓立碑纪念。明代有广嵩,任中书。

广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57位。

广成子

广成

读音guǎng chéng,历史上罕见复姓。黄帝时广成子之后有广成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神仙传》:广成子,居崆峒山。”其后有广成氏,亦有广氏。广成子,上古仙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问以治身之要。广成子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无俾尔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 见《庄子·在宥》等。

广成

广武

读音guǎng wǔ,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出广武君陈余之后。《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出广武君陈余之后。” 陈余,秦末大梁人。②汉时李左车封广武(故城在今山东无棣北80里之鬲津河东)君,因氏。郑樵云:“汉广武君李左车,因封氏焉。”此以封国为氏,系出李氏。

广佳喇

读音Guǎngjiālǎ,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本金代女真族姓,源出金时女真人弘吉刺氏,乃女真之白姓。或作“光嘉喇”、“广吉喇”。至清,融为满族姓氏。乃满洲八旗姓氏之一,凡二派,世居叶赫及吉林乌拉地方,未详其他。

广吉喇

读音Guǎngjílǎ,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部名,或以部为氏。或译作“光嘉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