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 “周公吐哺”是怎么回事?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国时曹操所作的《短歌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短歌行》里“周公吐哺”中说的周公是谁?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周公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礼贤下士的名声传出去后,天下许多贤达人士纷纷来拜访他。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什么吐哺,是什么意思?
导读:
周公在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古人。
有些人或许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但一定听说过这些词语,如:周公解梦、周公之礼、周公吐哺等等。
没错,这些典故的主人公都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写《短歌行》的最后一句。
首先来看“哺”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嘴中正在咀嚼着食物。
那么“周公吐哺”的意思就是,周公吐出嘴中正在咀嚼着的食物。
为什么周公吐出嘴中正在咀嚼着的食物,就天下归心了呢?
事件前因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他是周朝的王室,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就专心辅佐周文王,周文王去世后,周公又尽心竭力辅佐周武王姬发。
周公辅佐周武王,与商朝周旋斗争。周武王即位初期,经常在思考如何灭掉殷商,多次将周公召来交心。
周公这样建议周武王:“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 远戚无干,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
周公的意思是,要顺德谋事、敬尊天命、拉拢远近诸侯,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当时,太公望与周公是周武王的最得力助手。
商朝被灭之后,周公的地位仅次于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之后两年,就去世了,由其子成王即位。
周成王是太公望的外孙,即位初期,周公担心成王年幼,诸侯心怀不轨,为了刚刚建立的周朝彻底稳定,于是周公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周公虽然是一心为了周朝,但有心人却认为周公要篡位,大肆散播流言。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周公说服了太公望、与召公奭这二人,这二人在周朝的地位很高,说服了他们,也就没人敢再多说什么。
周公吐哺周朝时期,像周公、太公望这样的人,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封国,周公的封国就是鲁国。
周公因为要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因此不能赴封国就任,于是就派自己的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任。
因此,伯禽也就是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公担心伯禽到了鲁国之后,为所欲为,就在伯禽临行前,跟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心知,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人才是重中之重,周公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很多古代君王学习的典范。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古人的头发都是很长的,梳洗起来有多困难,可以参考现代女性是怎么洗头发的。
据史料记载,周公在洗头发时,听到有贤才前来拜访,不管头发有没有洗好,都亲自前去接见,防止怠慢了贤才。
在用餐时,听到有贤才拜访,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就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的儿子伯禽:“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天下何人有我这般地位?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周公这话的意思,是让儿子伯禽不要傲慢与人,礼贤下士,如此方能聚拢更多的人才。
结语东汉末年时期的曹操,不仅本身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难得的礼贤下士的君王。
曹操曾经多次下达求贤令,为的就是将天下奇才,全都笼络到自己的身边。
汉末时期有一人名叫祢衡,据说很有才华,经过孔融的举荐,曹操便想见上一见。
结果这祢衡放了曹操鸽子,让曹操白白等了几个时辰。
此后,经过孔融的劝说之后,曹操放下身段,再次宴请祢衡。
却没有料到,祢衡到宴中裸身击鼓,嘲讽曹操。
除了这些之外,祢衡还经常辱骂曹操,但曹操最终还是忍了下来,没有对祢衡怎么样,把祢衡转手送给了刘表。
曹操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若是换做别的军阀,早就将祢衡碎尸万段。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祢衡到了刘表那里又辱骂刘表,刘表向来自诩仁义之君,因此没有对祢衡怎么样,又转手把祢衡送给了黄祖。
这下祢衡碰到了硬茬,在宴席间辱骂黄祖,黄祖大怒,让人砍了祢衡。
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并且有着爱才之心,从曹操与关羽之间的典故就足以看出曹操的胸襟。
因此,“周公吐哺”应该也是曹操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史记》、《礼记》、《后汉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历史上的 “周公吐哺”是怎么回事?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国时曹操所作的《短歌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短歌行》里“周公吐哺”中说的周公是谁?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周公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
周公礼贤下士的名声传出去后,天下许多贤达人士纷纷来拜访他。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