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张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张氏家族)

起底张氏家族:居官之高,何以不倒?

回望自己数十载为官生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道:

“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聪训斋语》后来成为张氏家族流芳后世的家训,从中可以看出,终身不占便宜、与人和善、予人宽容既是张英一辈子的做人准则,也是张英希望留给后世子孙温良谦恭让的为人尺度。

而张英之子张廷玉,无疑是饱受《聪训斋语》熏陶的受益者。继其父之后,张廷玉步入权力中枢,颇受大清皇帝的信任。

伴随着帝国时代最后的辉煌,以张英、张廷玉为首的桐城张氏也迈入了鼎盛时期,被后世称为“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

1

桐城张氏为桐城境内各支张氏的统称。在这些张氏族群中,尤以桐城宰相张最为知名。根据郡望,桐城宰相张又称为桐城清河张氏,起源于元末明初,先祖为张贵四。

关于张贵四之前的几代张氏先祖,历史上记载模糊。根据康熙年间《潜山县志》记载的张英原话——“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可以看出桐城张氏是外来人口,迁居于桐城。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桐城张氏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贵五公则始迁桐之始祖也。

▲桐城张氏世系表,来源: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文化发展促进会

豫章鄱阳即豫章郡鄱阳县,即今天鄱阳县。历史上豫章郡始设于西汉时期,曾经下辖南昌、庐陵、彭泽、鄱阳、柴桑等18县,面积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江西省全境。

葛剑雄先生认为,此事不排除与明初“洪武赶散”,江西外迁人口入安徽、湖北两省垦荒开拓有关。据相关史书记载,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古渡口,历史上,它曾与福建宁化、南京杨柳巷、山西洪洞大槐树并称为明代四大移民集散地。

从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江南一带以朱元璋、陈友谅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在鄱阳湖、江淮平原等地爆发过多次“火并”事件。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平灭陈友谅势力才最终告一段落。战乱持续的13年间,毁灭性打击可想而知。经过两军战火洗礼的江淮一带,早已是人口凋敝,土地大量荒芜。

朱元璋称帝后,为恢复受战争影响的江南地区经济,便有了大规模移民安徽、湖北的计划。而同一时期的鄱阳一带,虽受战火影响也极大,但在当地自发保护家园的措施下,并未伤及根本。于是,朝廷命令迁鄱阳一带居民填实湖北、安徽等地。

有理由相信,在这次庞大的移民历史中,未来的桐城张氏始祖张贵四也在茫茫人潮当中。

2

到桐城生活的张贵四过得怎样,无人知晓。但可知的是,在张英、张廷玉父子成名以前,桐城张氏就已有做官为宦之人。此人名叫张淳,是张贵四的五世孙,张英的曾祖父。

从张贵四到张淳的父亲,整整五代人在桐城都生活得默默无闻,直到张淳的出现,张贵四这一支的张氏家族,才第一次活跃于史册之上。

隆庆二年(1568年),张淳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才俊。这一年,他中了进士,随即被朝廷委任为浙江永康县令。作为一县的父母官,他将在此开启他的为官生涯。

彼时,历经嘉靖年间的皇帝罢朝、倭寇入侵、回宫炼丹等多重折腾,大明王朝已现衰势。虽然,继承“老道士”嘉靖皇帝事业的明穆宗隆庆皇帝还不至于太差,在位期间依靠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进行改革,放宽海禁,缩减宫廷开支,减轻民众负担。但是,浙江永康却还是民风彪悍,社会动荡。

这不,在张淳上任前,此地已连续撵走了七任县令,县衙公案堆积如山。但接手这个“烂摊子”的张淳毕竟是个猛人,一上任就公告全县,大开衙门,将陈年积案统统整理出来,一一清查审理。与过往几任吃完被告吃原告的县太爷不同,张淳是真心为百姓办事。他审案那叫一个“快准狠”,只要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断得明明白白。所以百姓一听是他主审,一般都会带上一包午餐到衙门前观审,久而久之,他“张一包”的大名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张淳主政永康期间吏廉政清,民心向化。他在破除大案要案上也很有一套。当时,永康有一个横行乡里十数年、专偷上缴国库税银的江洋大盗卢十八。卢十八屡犯大案,朝廷和地方却始终捕而不得,令在任官员颇为头疼。眼见张淳在地方上政绩卓越,朝廷决定将此案重新发回地方,限令张淳三个月内破案。

按说这种陈年旧案,若是遇到普通官员,大概能避则避,可张淳偏偏就接下了。为了麻痹对手,张淳拿着朝廷的公函,先是在衙门里大发牢骚,指责朝廷不公,推诿拖延,让人看上去似乎破案无望。然后,每天在衙门里按部就班地处理着各项公事,只字不提关于此案的任何细节,也不派人四处通缉追捕。

其实,这些都是张淳的障眼法。私下里,他早就对卢十八一案展开了细致调查。朝廷及地方多次捕获无果的主要原因是,在县衙里有卢十八的眼线。只要在任县官下令抓拿卢十八,卢十八就能事先收到消息,远遁他乡。这次,在张淳的布置下,县衙里的眼线被揪了出来。经过仔细盘问,眼线供出了自己与卢十八之间通风报信的详细经过。凭借着这条信息,张淳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地方乃至朝廷十数年的大难题。

张淳收捕了大盗贼,自然得到朝廷的通令嘉奖。于是,爱民如子、明察秋毫的张淳被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正如他的断案公正高明,在为人方面,张淳也颇为高山景行,十分正直,从不阿谀奉承。

▲安徽桐城文庙。来源:图虫创意

当时,隆庆皇帝已驾崩,即位的万历皇帝年幼,朝政由首辅张居正等人协商处理。万历初年,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王朝实行“一条鞭法”,重新丈量田地,简化税赋,使国库大幅充盈,大有万历中兴之象,时人称为“救世宰相”。不过,这位首辅张居正,虽在政务处置上颇具铁腕,但在生活中却多少有些以权谋私的“污点”。

张淳回京述职期间,恰逢张居正母亲病故。纵观朝堂,官声与文笔匹配的除了张淳,再无旁人。为了让自己的母亲生荣死哀,张居正派人找到了张淳,希望对方为自己母亲写一篇祭文,事成之后,许以高官厚禄。

然而,张淳却没有放手去接住这块从天上掉下的“馅饼”,他转头写了封辞呈,称病还乡。尔后,张居正去世,遭到万历皇帝清算,大批曾经与张居正过从甚密的官员,或被罢免,或遭流放。唯张淳早已远离朝堂,未受半分损害。

或许在很早之前,张淳就看清了张居正等人即将到来的下场。所以,早离是非,方得始终。

张居正倒台后,张淳再被起用,历建宁知府、湖广荆岳兵备副使,官至陕西临巩道参政(从三品,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某个领域的副省长)。

无论任官何位,张淳都始终保持初心,鞠躬尽瘁,为百姓服务。但那位当年清算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却不再鞠躬尽瘁了,学起自己的爷爷躲在后宫忙活其他事情去了。

眼见朝政昏暗,张淳的心情自然也不好。从他当年没有正面忤逆张居正的命令,而是直接选择辞官回乡,可以看出张淳这个人处事颇通“中庸”之道,于是,与上次一样,他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信,永不入仕。

3

中庸之道,成为张淳留给后世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张淳仅有一子,名张士维。在明末万历之后的衰世中,张士维秉承其父初心,以中庸之道看待世事,泯然众人。不过,在明末关乎“大义”的选择面前,张氏家族也并非毫无所动,不以中庸之道“高高挂起”。

在张士维诸子中,长子张秉文便是极负家国情怀的人。

与自己的祖父相同,20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张秉文便考中进士,入仕为官,任浙江归安知县。史载,张秉文“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意思是张秉文年轻时不仅长得帅,而且颇受祖父张淳喜爱,认为其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

诚然,自万历以后,明代各朝每况愈下,到了张秉文得以大展身手的时代,早已是王朝末日。那时,关外,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早前以13副铠甲起兵反明,如今已取得一番成绩,在其子皇太极的带领下,后金改称大清,大有越过长城,进军京师,称霸中原,统一天下的野心。而在关内,农民起义频频爆发,似乎都在预示着这个存在了200多年的大一统王朝即将被颠覆。

▲济南大明湖畔。来源:图虫创意

是秉承祖父的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还是选择到实力蒸蒸日上的满清政权中效力,抑或是全节死守大明最后一寸国土,效死国君,忠义两全?这个问题,不仅是张秉文眼下的困境,也是张士维诸子乃至天下所有士人的选择。

很明显,在这种心理较量中,张秉文违逆了祖父的中庸之道,选择了全节于世——做大明的忠臣,为张氏家族的“不孝子”。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临近年关。已升任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决定死守济南御敌。

当时,满清八旗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分兵数路绕过长城,从河北青山口南下,将济南城团团包围。按说济南为山东省首府重镇,兵力充足,虽受多尔衮包围却未见得有破城危机。但很不凑巧的是,从明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开始,藩王坐镇地方的局面就已经形成。此时,在济南城内还有一位大明德王,这位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潾的后裔。听闻清军扣城,这位一生都被锁死在济南城里的王爷估计早就吓破了胆,早早地调集部队,死守他的王府,致使济南城防守军严重不足。

敌众我寡,济南城破只在朝夕。

面对这样的情形,书生出身的张秉文已顾不上那么多,他一面向朝廷请求支援,一面组织军民防御。张秉文衣不卸甲,在济南城头苦苦死守。可谁知,替崇祯皇帝督师的太监高起潜却在临清坐拥重兵,见死不救。离济南城较近的另一路援军大将祖宽看到上峰这么办事,也犹豫不决,终致贻误战机。

可怜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在求援无望之际,以一介文弱书生之身,披坚执锐率济南城军民誓死守城十余天。城破,张秉文率众与清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中箭而死,时年54岁。

这一仗,清军俘虏了包括德王朱由枢在内的五十余万人,将济南城洗劫一空。

据说,在城破当日,张秉文战死的消息传回家中,夫人方孟式痛哭一场后,随即交待家中人,好生保护张秉文后裔回乡逃难。接着,率领张家上下姬妾一同投身大明湖,追随张秉文而去。

“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方孟式的投湖行为,看似殉的是丈夫,实则殉的是国家,守的是大节。

4

张秉文夫妻的死难,无疑给了张氏家族极大的影响。

张秉文之后,虽有三子,却终身不仕清朝。同样,这种影响也传给了张英的父亲张秉彝。作为张秉文的弟弟,他在乱世中继承了父、祖的中庸之道,与大多数人一样,默认了清朝取代明朝的事实。但他对哥哥的忠节也表示同情,并悉心教导自己的三个侄子。

或许继承了父、祖中庸之道的张秉彝眼里看重的是广义的民族大义,而非狭义。因为从狭义层面上讲,坚守民族大义就是要号召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起来反对异族统治,不管它到底能不能给这个天下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支口号的引领下,必然会爆发征服与反征服的较量。那么,首要的问题便是在打退清军之后,如何防守辽东、长城一线。很自然,这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在明末多项税收之中,就有一项专供辽东守军的税收“辽饷”。数额庞大的辽饷从一开始就设定为国人均摊,若反清复明,其必然结果最终也极有可能是“官逼民反”。

因此,张秉彝选择“降清”,他所作出的选择,也最终成就了“父子双宰相”的佳话。

▲张英书法节选,来源:摄图网

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在张秉彝的悉心教导下,张英以二甲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了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进士。当时的大学士李霨一看到张英的卷子即称赞不已,认为其有成为一代“国士”的实力。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霨的眼光不错。

张英始终秉持着祖辈的中庸之道,从广义的民族大义出发,发扬他父亲遗留下来“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为新政权兢兢业业,为康熙皇帝答疑解惑。

彼时,清王朝入关已数十年。天下逐渐适应了这个新政权的运作,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狭义的民族大义同样也未消散。在这个看似太平的盛世里,各种反清复明组织活动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如吴三桂等,趁乱挑起战争,企图破坏社会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张英始终遵从广义的民族大义,作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选择。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可以说,他的这份民族大义对国家统一起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经历康熙一朝,国家并没有遗忘张英曾经为了“天下长安”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在康熙的赏识下,张英平步青云,先后充任《国史》、《一统志》、《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5

众所周知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是张氏家族敬慎谦和特质的一个小小的表现。

在康熙朝为官40年里,张英发现,祖辈的中庸之道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今自己所处的这支桐城张氏,早已今非昔比。如何保证家族势力长盛不衰呢?这个问题,大概张英也想了很久。

在回顾自己宦海沉浮之后,张英总结了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为官一定要清正廉洁。无他,张英认为位高权重者,如果能保持清正廉洁,不说给自己的仕途加分,至少在很多事情发生时,也能置身事外。

他要求后辈必须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安知用官银之祸,不甚于上官之失欢也”?就连康熙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财物,他也用于济困救贫,修桥筑路,以利他人。这些讲究为官清廉的经验,自然也从侧面向后世子孙传达了如何为官一方取信于民、尽忠于君的两全办法。

其次,张英认为,除了廉洁奉公,更应做到待人谦和,行善积德。据记载,张英过六十大寿时,拒绝家人为其请戏班子大宴宾客,相反还拿出这些年积攒的俸禄救济百姓,广结善缘。

除此之外,在朝为官免不了要跟同僚接触,有时意见相左,总少不了些磕磕碰碰。这个时候,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使事情迎刃而解。因此,张英告诫后人,做事前一定要谋定而后动,否则,草率的决定终将自尝恶果。同时,他还要求子孙不可“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在他的敦促指导下,其子张廷玉颇有乃父之风——历经康、雍、乾三世位极人臣,是雍正至乾隆初期执掌大权的帝国“宰相”;死后更是成为有清以来,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传说中的”六尺巷“,来源:图虫创意

都说“月盈则亏”,张氏家族也不例外。

张英、张廷玉相继发迹,天下的汉人士子似乎看到了飞黄腾达的曙光,故在雍正、乾隆初期,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皆以党附张廷玉为荣。久而久之,满人皆从鄂尔泰,汉人皆附张廷玉。这样对刚刚坐上龙椅的乾隆来说,简直就是两个巨大的“钳子”,钳制着他的各项决定。善用帝王权术的乾隆,最终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顺利独掌并巩固了皇权,鄂尔泰、张廷玉二人均晚景凄凉。

尽管晚年坎坷,但在总结为官之道上,张廷玉也颇有贡献。他与其父一样,认为为官之道,“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他告诫子孙“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因此,“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惟富贵之得而后乐”的后知后觉,才是为官者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不过,与其父待同僚谦和的态度不同,张廷玉更善于“驭下”。在他任职吏部期间,就曾多次表现出对下属相当严厉的作风。当时,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经常受到他的伤害。张廷玉命令有关部门重惩张老虎,朝中权贵有许多人出面营救,张廷玉不为所动,故人送外号“伏虎侍郎”。

张廷玉死后,乾隆下诏,遵清世宗雍正遗诏,着张廷玉配享太庙,赐谥“文和”,桐城张氏官名迎来了巅峰。

6

自张廷玉之后,张氏家族似乎不甚有名了。

其实不然,张廷玉有四子,次子张若霭颇得张廷玉欢心,继承张廷玉衣钵。张若霭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据说当年他本应为探花,但由于其父在朝为官,且位极人臣,为免树大招风,张廷玉建议雍正皇帝将张若霭从第三名降至第四名,成了二甲第一名进士。

▲张若霭画作《松鹤海天浴日图》局部

承袭家学,张若霭也官至礼部尚书。但与其父、祖耕耘官场不同,此时的张若霭更注重于文化精神层面的熏陶积累。他尝以书画供奉内廷,善画山水、花鸟,得吴门画派遗风,曾绘就从立春至大寒24节气山水画,颇受乾隆皇帝喜爱。他的成名作《岁寒三友图》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逾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绘画功力之深。

张若霭之后,张氏家族逐渐淡出官场。但桐城张氏的“敬慎谦和,读书做人”的家风,却得以代代相传。

据不完全统计,自张若霭后,张氏家族在清代至少出现了30位诗人,其中不乏数位女诗人,可谓诗书传家。

或许这一切,正如中纪委相关文章谈桐城张氏家训时提到的,“居官以廉,居乡为善”。唯有如此,才可力保张氏家族数百年不衰。

参考资料:

[清]张英:《聪训斋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清]张廷玉:《澄怀园语》,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31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杨琳:《安徽桐城父子宰相家训思想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起底张氏家族:居官之高,何以不倒?

回望自己数十载为官生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道:

“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聪训斋语》后来成为张氏家族流芳后世的家训,从中可以看出,终身不占便宜、与人和善、予人宽容既是张英一辈子的做人准则,也是张英希望留给后世子孙温良谦恭让的为人尺度。

而张英之子张廷玉,无疑是饱受《聪训斋语》熏陶的受益者。继其父之后,张廷玉步入权力中枢,颇受大清皇帝的信任。

伴随着帝国时代最后的辉煌,以张英、张廷玉为首的桐城张氏也迈入了鼎盛时期,被后世称为“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

1

桐城张氏为桐城境内各支张氏的统称。在这些张氏族群中,尤以桐城宰相张最为知名。根据郡望,桐城宰相张又称为桐城清河张氏,起源于元末明初,先祖为张贵四。

关于张贵四之前的几代张氏先祖,历史上记载模糊。根据康熙年间《潜山县志》记载的张英原话——“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可以看出桐城张氏是外来人口,迁居于桐城。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桐城张氏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贵五公则始迁桐之始祖也。

▲桐城张氏世系表,来源:桐城(清河张氏)宰相家族文化发展促进会

豫章鄱阳即豫章郡鄱阳县,即今天鄱阳县。历史上豫章郡始设于西汉时期,曾经下辖南昌、庐陵、彭泽、鄱阳、柴桑等18县,面积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江西省全境。

葛剑雄先生认为,此事不排除与明初“洪武赶散”,江西外迁人口入安徽、湖北两省垦荒开拓有关。据相关史书记载,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古渡口,历史上,它曾与福建宁化、南京杨柳巷、山西洪洞大槐树并称为明代四大移民集散地。

从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江南一带以朱元璋、陈友谅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在鄱阳湖、江淮平原等地爆发过多次“火并”事件。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平灭陈友谅势力才最终告一段落。战乱持续的13年间,毁灭性打击可想而知。经过两军战火洗礼的江淮一带,早已是人口凋敝,土地大量荒芜。

朱元璋称帝后,为恢复受战争影响的江南地区经济,便有了大规模移民安徽、湖北的计划。而同一时期的鄱阳一带,虽受战火影响也极大,但在当地自发保护家园的措施下,并未伤及根本。于是,朝廷命令迁鄱阳一带居民填实湖北、安徽等地。

有理由相信,在这次庞大的移民历史中,未来的桐城张氏始祖张贵四也在茫茫人潮当中。

2

到桐城生活的张贵四过得怎样,无人知晓。但可知的是,在张英、张廷玉父子成名以前,桐城张氏就已有做官为宦之人。此人名叫张淳,是张贵四的五世孙,张英的曾祖父。

从张贵四到张淳的父亲,整整五代人在桐城都生活得默默无闻,直到张淳的出现,张贵四这一支的张氏家族,才第一次活跃于史册之上。

隆庆二年(1568年),张淳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才俊。这一年,他中了进士,随即被朝廷委任为浙江永康县令。作为一县的父母官,他将在此开启他的为官生涯。

彼时,历经嘉靖年间的皇帝罢朝、倭寇入侵、回宫炼丹等多重折腾,大明王朝已现衰势。虽然,继承“老道士”嘉靖皇帝事业的明穆宗隆庆皇帝还不至于太差,在位期间依靠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进行改革,放宽海禁,缩减宫廷开支,减轻民众负担。但是,浙江永康却还是民风彪悍,社会动荡。

这不,在张淳上任前,此地已连续撵走了七任县令,县衙公案堆积如山。但接手这个“烂摊子”的张淳毕竟是个猛人,一上任就公告全县,大开衙门,将陈年积案统统整理出来,一一清查审理。与过往几任吃完被告吃原告的县太爷不同,张淳是真心为百姓办事。他审案那叫一个“快准狠”,只要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断得明明白白。所以百姓一听是他主审,一般都会带上一包午餐到衙门前观审,久而久之,他“张一包”的大名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张淳主政永康期间吏廉政清,民心向化。他在破除大案要案上也很有一套。当时,永康有一个横行乡里十数年、专偷上缴国库税银的江洋大盗卢十八。卢十八屡犯大案,朝廷和地方却始终捕而不得,令在任官员颇为头疼。眼见张淳在地方上政绩卓越,朝廷决定将此案重新发回地方,限令张淳三个月内破案。

按说这种陈年旧案,若是遇到普通官员,大概能避则避,可张淳偏偏就接下了。为了麻痹对手,张淳拿着朝廷的公函,先是在衙门里大发牢骚,指责朝廷不公,推诿拖延,让人看上去似乎破案无望。然后,每天在衙门里按部就班地处理着各项公事,只字不提关于此案的任何细节,也不派人四处通缉追捕。

其实,这些都是张淳的障眼法。私下里,他早就对卢十八一案展开了细致调查。朝廷及地方多次捕获无果的主要原因是,在县衙里有卢十八的眼线。只要在任县官下令抓拿卢十八,卢十八就能事先收到消息,远遁他乡。这次,在张淳的布置下,县衙里的眼线被揪了出来。经过仔细盘问,眼线供出了自己与卢十八之间通风报信的详细经过。凭借着这条信息,张淳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地方乃至朝廷十数年的大难题。

张淳收捕了大盗贼,自然得到朝廷的通令嘉奖。于是,爱民如子、明察秋毫的张淳被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正如他的断案公正高明,在为人方面,张淳也颇为高山景行,十分正直,从不阿谀奉承。

▲安徽桐城文庙。来源:图虫创意

当时,隆庆皇帝已驾崩,即位的万历皇帝年幼,朝政由首辅张居正等人协商处理。万历初年,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王朝实行“一条鞭法”,重新丈量田地,简化税赋,使国库大幅充盈,大有万历中兴之象,时人称为“救世宰相”。不过,这位首辅张居正,虽在政务处置上颇具铁腕,但在生活中却多少有些以权谋私的“污点”。

张淳回京述职期间,恰逢张居正母亲病故。纵观朝堂,官声与文笔匹配的除了张淳,再无旁人。为了让自己的母亲生荣死哀,张居正派人找到了张淳,希望对方为自己母亲写一篇祭文,事成之后,许以高官厚禄。

然而,张淳却没有放手去接住这块从天上掉下的“馅饼”,他转头写了封辞呈,称病还乡。尔后,张居正去世,遭到万历皇帝清算,大批曾经与张居正过从甚密的官员,或被罢免,或遭流放。唯张淳早已远离朝堂,未受半分损害。

或许在很早之前,张淳就看清了张居正等人即将到来的下场。所以,早离是非,方得始终。

张居正倒台后,张淳再被起用,历建宁知府、湖广荆岳兵备副使,官至陕西临巩道参政(从三品,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某个领域的副省长)。

无论任官何位,张淳都始终保持初心,鞠躬尽瘁,为百姓服务。但那位当年清算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却不再鞠躬尽瘁了,学起自己的爷爷躲在后宫忙活其他事情去了。

眼见朝政昏暗,张淳的心情自然也不好。从他当年没有正面忤逆张居正的命令,而是直接选择辞官回乡,可以看出张淳这个人处事颇通“中庸”之道,于是,与上次一样,他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信,永不入仕。

3

中庸之道,成为张淳留给后世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张淳仅有一子,名张士维。在明末万历之后的衰世中,张士维秉承其父初心,以中庸之道看待世事,泯然众人。不过,在明末关乎“大义”的选择面前,张氏家族也并非毫无所动,不以中庸之道“高高挂起”。

在张士维诸子中,长子张秉文便是极负家国情怀的人。

与自己的祖父相同,20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张秉文便考中进士,入仕为官,任浙江归安知县。史载,张秉文“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意思是张秉文年轻时不仅长得帅,而且颇受祖父张淳喜爱,认为其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

诚然,自万历以后,明代各朝每况愈下,到了张秉文得以大展身手的时代,早已是王朝末日。那时,关外,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早前以13副铠甲起兵反明,如今已取得一番成绩,在其子皇太极的带领下,后金改称大清,大有越过长城,进军京师,称霸中原,统一天下的野心。而在关内,农民起义频频爆发,似乎都在预示着这个存在了200多年的大一统王朝即将被颠覆。

▲济南大明湖畔。来源:图虫创意

是秉承祖父的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还是选择到实力蒸蒸日上的满清政权中效力,抑或是全节死守大明最后一寸国土,效死国君,忠义两全?这个问题,不仅是张秉文眼下的困境,也是张士维诸子乃至天下所有士人的选择。

很明显,在这种心理较量中,张秉文违逆了祖父的中庸之道,选择了全节于世——做大明的忠臣,为张氏家族的“不孝子”。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临近年关。已升任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决定死守济南御敌。

当时,满清八旗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分兵数路绕过长城,从河北青山口南下,将济南城团团包围。按说济南为山东省首府重镇,兵力充足,虽受多尔衮包围却未见得有破城危机。但很不凑巧的是,从明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开始,藩王坐镇地方的局面就已经形成。此时,在济南城内还有一位大明德王,这位德王,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潾的后裔。听闻清军扣城,这位一生都被锁死在济南城里的王爷估计早就吓破了胆,早早地调集部队,死守他的王府,致使济南城防守军严重不足。

敌众我寡,济南城破只在朝夕。

面对这样的情形,书生出身的张秉文已顾不上那么多,他一面向朝廷请求支援,一面组织军民防御。张秉文衣不卸甲,在济南城头苦苦死守。可谁知,替崇祯皇帝督师的太监高起潜却在临清坐拥重兵,见死不救。离济南城较近的另一路援军大将祖宽看到上峰这么办事,也犹豫不决,终致贻误战机。

可怜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在求援无望之际,以一介文弱书生之身,披坚执锐率济南城军民誓死守城十余天。城破,张秉文率众与清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中箭而死,时年54岁。

这一仗,清军俘虏了包括德王朱由枢在内的五十余万人,将济南城洗劫一空。

据说,在城破当日,张秉文战死的消息传回家中,夫人方孟式痛哭一场后,随即交待家中人,好生保护张秉文后裔回乡逃难。接着,率领张家上下姬妾一同投身大明湖,追随张秉文而去。

“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方孟式的投湖行为,看似殉的是丈夫,实则殉的是国家,守的是大节。

4

张秉文夫妻的死难,无疑给了张氏家族极大的影响。

张秉文之后,虽有三子,却终身不仕清朝。同样,这种影响也传给了张英的父亲张秉彝。作为张秉文的弟弟,他在乱世中继承了父、祖的中庸之道,与大多数人一样,默认了清朝取代明朝的事实。但他对哥哥的忠节也表示同情,并悉心教导自己的三个侄子。

或许继承了父、祖中庸之道的张秉彝眼里看重的是广义的民族大义,而非狭义。因为从狭义层面上讲,坚守民族大义就是要号召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起来反对异族统治,不管它到底能不能给这个天下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支口号的引领下,必然会爆发征服与反征服的较量。那么,首要的问题便是在打退清军之后,如何防守辽东、长城一线。很自然,这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在明末多项税收之中,就有一项专供辽东守军的税收“辽饷”。数额庞大的辽饷从一开始就设定为国人均摊,若反清复明,其必然结果最终也极有可能是“官逼民反”。

因此,张秉彝选择“降清”,他所作出的选择,也最终成就了“父子双宰相”的佳话。

▲张英书法节选,来源:摄图网

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在张秉彝的悉心教导下,张英以二甲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了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进士。当时的大学士李霨一看到张英的卷子即称赞不已,认为其有成为一代“国士”的实力。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霨的眼光不错。

张英始终秉持着祖辈的中庸之道,从广义的民族大义出发,发扬他父亲遗留下来“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为新政权兢兢业业,为康熙皇帝答疑解惑。

彼时,清王朝入关已数十年。天下逐渐适应了这个新政权的运作,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狭义的民族大义同样也未消散。在这个看似太平的盛世里,各种反清复明组织活动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如吴三桂等,趁乱挑起战争,企图破坏社会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张英始终遵从广义的民族大义,作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选择。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可以说,他的这份民族大义对国家统一起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经历康熙一朝,国家并没有遗忘张英曾经为了“天下长安”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在康熙的赏识下,张英平步青云,先后充任《国史》、《一统志》、《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5

众所周知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是张氏家族敬慎谦和特质的一个小小的表现。

在康熙朝为官40年里,张英发现,祖辈的中庸之道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今自己所处的这支桐城张氏,早已今非昔比。如何保证家族势力长盛不衰呢?这个问题,大概张英也想了很久。

在回顾自己宦海沉浮之后,张英总结了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为官一定要清正廉洁。无他,张英认为位高权重者,如果能保持清正廉洁,不说给自己的仕途加分,至少在很多事情发生时,也能置身事外。

他要求后辈必须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安知用官银之祸,不甚于上官之失欢也”?就连康熙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财物,他也用于济困救贫,修桥筑路,以利他人。这些讲究为官清廉的经验,自然也从侧面向后世子孙传达了如何为官一方取信于民、尽忠于君的两全办法。

其次,张英认为,除了廉洁奉公,更应做到待人谦和,行善积德。据记载,张英过六十大寿时,拒绝家人为其请戏班子大宴宾客,相反还拿出这些年积攒的俸禄救济百姓,广结善缘。

除此之外,在朝为官免不了要跟同僚接触,有时意见相左,总少不了些磕磕碰碰。这个时候,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使事情迎刃而解。因此,张英告诫后人,做事前一定要谋定而后动,否则,草率的决定终将自尝恶果。同时,他还要求子孙不可“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在他的敦促指导下,其子张廷玉颇有乃父之风——历经康、雍、乾三世位极人臣,是雍正至乾隆初期执掌大权的帝国“宰相”;死后更是成为有清以来,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传说中的”六尺巷“,来源:图虫创意

都说“月盈则亏”,张氏家族也不例外。

张英、张廷玉相继发迹,天下的汉人士子似乎看到了飞黄腾达的曙光,故在雍正、乾隆初期,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皆以党附张廷玉为荣。久而久之,满人皆从鄂尔泰,汉人皆附张廷玉。这样对刚刚坐上龙椅的乾隆来说,简直就是两个巨大的“钳子”,钳制着他的各项决定。善用帝王权术的乾隆,最终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顺利独掌并巩固了皇权,鄂尔泰、张廷玉二人均晚景凄凉。

尽管晚年坎坷,但在总结为官之道上,张廷玉也颇有贡献。他与其父一样,认为为官之道,“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他告诫子孙“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因此,“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惟富贵之得而后乐”的后知后觉,才是为官者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不过,与其父待同僚谦和的态度不同,张廷玉更善于“驭下”。在他任职吏部期间,就曾多次表现出对下属相当严厉的作风。当时,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经常受到他的伤害。张廷玉命令有关部门重惩张老虎,朝中权贵有许多人出面营救,张廷玉不为所动,故人送外号“伏虎侍郎”。

张廷玉死后,乾隆下诏,遵清世宗雍正遗诏,着张廷玉配享太庙,赐谥“文和”,桐城张氏官名迎来了巅峰。

6

自张廷玉之后,张氏家族似乎不甚有名了。

其实不然,张廷玉有四子,次子张若霭颇得张廷玉欢心,继承张廷玉衣钵。张若霭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据说当年他本应为探花,但由于其父在朝为官,且位极人臣,为免树大招风,张廷玉建议雍正皇帝将张若霭从第三名降至第四名,成了二甲第一名进士。

▲张若霭画作《松鹤海天浴日图》局部

承袭家学,张若霭也官至礼部尚书。但与其父、祖耕耘官场不同,此时的张若霭更注重于文化精神层面的熏陶积累。他尝以书画供奉内廷,善画山水、花鸟,得吴门画派遗风,曾绘就从立春至大寒24节气山水画,颇受乾隆皇帝喜爱。他的成名作《岁寒三友图》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逾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绘画功力之深。

张若霭之后,张氏家族逐渐淡出官场。但桐城张氏的“敬慎谦和,读书做人”的家风,却得以代代相传。

据不完全统计,自张若霭后,张氏家族在清代至少出现了30位诗人,其中不乏数位女诗人,可谓诗书传家。

或许这一切,正如中纪委相关文章谈桐城张氏家训时提到的,“居官以廉,居乡为善”。唯有如此,才可力保张氏家族数百年不衰。

参考资料:

[清]张英:《聪训斋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清]张廷玉:《澄怀园语》,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31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杨琳:《安徽桐城父子宰相家训思想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全国各地张氏字辈汇总,有没有你的?

全国各地张氏字辈汇总

重庆

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河北

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

支祖:张学颜

江西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唐汉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文寿世珍久承金殿诏长际盛朝春忠孝千秋在庭阶景象新。

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一行可维邦芳名远近扬礼仪承先德应嗣发其祥忠孝传家久诗书创业长圣朝召左右佳士乐安康。

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占有可成良相永升吉人来集绍绳光绪继述宗漠嗣英盛发久远洪图。

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千三公下世派:千念仲居玉旭志国张兴尚鸿光日文明振家声元猷佐圣治功绩冠群英世继勤宣德维新业广成孝友立基厚万代庆昌荣。

湖北

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

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

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以志维在秉时全

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麻城市顺河镇张氏:明良光再积

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张氏:培钧治楷耀。

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

蕲春县刘冲村:洪达胜贤

湖南

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南轩后裔)

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醴陵新洲张氏:堂号雍睦堂。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字辈: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

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新化太阳张氏:清乾隆40年(1743)首次付梓。乾隆谱排行: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道谊崇铭术,经纶绍策筹,家谋贻九世,国鉴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重修族谱改订排行:万通洪金兴,添删元舜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贤垂淑矩,后嗣接徽猷,源远渊逾浩,枝荣叶益稠。

湘蜀张氏:朝鹤忠龙秀(清朝为朝学忠秀梦),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得复仙元。(南轩后裔)

湘蜀云贵张氏:云从龙化运维新,金鉴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誉远,青钱万选辉先声。或:化功昌(或行启)景运,金鉴乘时新,诗礼光先泽,青钱邦国珍。(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德谷应彰友本文,天廷万世国维京(或:天万元国京大学),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良贤,仁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绳武贻谋远,祖功宗德 长。或尊祖贻谋远,齐家世泽长,继兴传达孝,敦睦发奇祥(南轩后裔)。

汝城秀水张氏:承宣溥守隆召景明志元克应德本尚存永家茂盛文献朝钦孝行丕著世胄芳声时来运亨贤俊笃生增光先烈端在积诚体全用达显扬玉京心同气合佐佑功成远继宗盟立意良深敦诗秉礼由义居仁振拔有日谋猷孔新维祈仲季福履昌荣。

四川

川湘张氏:(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一分支字辈)国正贤良启,延明礼义仁,耀光连盛世,孝友继长春,立志维崇德,才华作育民,自今多茂达,汝可继朝抡。(南轩后裔)

广安张氏:维佑世朝文,洪远百代荣,绍宗开明顺,福禄永康平。

岳池雨台村,水桶庙村,北城乡:世代远传名。

岳池坪滩镇芭蕉湾村张家坝:盛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运克有光。

青川县茶坝乡兴龙村张氏字辈:文艺家升远,才德阳邦国。

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

广安张氏(湖南宁远迁入)字辈:文廷天遇时尚正世有之,九锡显其昌,继承在嗣光,克绍纯宗祖,永大可呈祥。

渠县兔乡群康村张氏字辈: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渠县县志可查。支祖:张越。

顾县镇张氏字辈: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武胜县飞龙镇黄连坝张氏(清初由湖南邵阳迁入),入川始祖:张才睿。字辈:(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烈,世守继鼎台。(后三十代)先朝贤哲圣,辅国表奇功,广德兆民化,弘儒万代宗,清云(明良)庆会合,泰运复开通(南轩后裔)

川湘张氏: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列,世泽登帝台,正启儒大宗,惟仁德厚从,富贵兴清朝,万国友再朋。(南轩后裔)。

四川宜宾牛青山张氏:觐文宗子明,祖兴如朝国<廷>,一启大自宏,永德盛芳荣,有志承仕道,必先正其心(张觐远后裔.一伏祖次子启礼公生五子:大贵<即大成也>、大美、大学、大用、大胜,大贵和大胜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张大美)

山东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清)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字行辈分是: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

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晨兴张氏)

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支祖:张子岩。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20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 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忠恕堂:继仿* 秉 *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

东明县东黑岗张氏: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泗水县山西迁入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

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

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

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

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

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菏泽鄄城旧城镇三合村:宗孟庆兆留,泰和通亚欧。云腾翔万里,华光瑞千秋。

山东聊城莘县张寨镇后张寨村张氏字辈:德广传宗永

东北。

东北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

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

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

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辉村张氏:文永国志兴,凤显耀中庭。继承敬孝义,德才佩华荣。(祖籍:河北省顺天府宝坻县热河庄?牌路张?有家庙。)

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先迁至东北。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

肇州县张氏,祖籍山东,光绪十三年迁至黑龙江。字辈:文凤兆德茂,宝新真存孝。

安徽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祖上是山东枣林庄,家谱是;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六辈人:敬广(玉)国允朝志——寻根!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云昌绳祖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文爱(书)国。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金玉奕应昌家文三元启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庆有儒学启应世举玉嘉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一本萃贤良光荣期远大继述乐延长。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宿州萧县黄口镇马常庄行政村小张庄张氏字辈:吉孟庆祖长,学道(全)公明显。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部分)。

河南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

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昌、

江苏

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

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道光明欲国宣扬祖德长久乃服兴帮。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张氏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

江苏泗阳县莼鲈堂、始祖启、发二公于己于1374年自苏州阊门草桥来桃(桃源县,即江苏泗阳县),距今600余年,相传24世,约千余户,近万人。分布在江苏省泗阳县东南部、淮阴县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县、沭阳县、金湖县、新沂市、连云港等地。

广东

广东省紫金县苏区镇张氏字辈:初福富茂荣昌胜远。

福建

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

广西

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其他省份

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陕西安康清河堂字辈:志广念隆兴荣少启昌富贵

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为国保安康文武显光辉

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世少永长春开启继承业家传万代兴。

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

堂号汇总

清河堂:皇帝封少昊氏于青阳(今清河县),少昊子挥为张氏始祖,后人追思清河,故有“清河堂”。

孝友堂:《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以孝友闻天下,故有“孝友堂”。

百忍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一百尺绸缎。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敦煌、安定、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河间、中山、魏郡、蜀郡、武威、犍为、沛郡、梁郡、汲郡、河内、高平、上谷。②自立堂号:嘉言、崇本、余庆、世美、开业、敬思、禄宜、贻谷、资敬、敦善、贻德、承德、寿康、著易、萃雅、敦睦、留余、树德、追远、永思、笃亲、金鉴、都会、二铭、曾三省、孝友、叙彝、两铭、忠恕、太忍、承思、志合、冠英、亲睦、燕贻、宗岳、敬谊、源流、鉴湖、正始等。

山东日照海曲太平桥张氏堂号:正始堂自二十四世往下承继传守永念先德(同:隆基善嘉锡良有道)孝乃为本敬以作则。

张氏十大始祖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王朝。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历代张氏先祖

1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

张姓始祖张挥公,黄帝五子,弓箭发明者,智慧策略射杀强敌蚩尤,悍卫了华夏炎黄部落,挽救了百家姓氏幸免灭顶之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特级功劳,于是黄帝赐姓张,百家姓中唯一一个贵姓。张氏辉煌的荣耀,我们的骄傲!

3

张挥公58世仲公,孝友堂始祖。张仲生活在周宣王在位时期(前827—前782年),距今2800多年。作为张姓历史记载第一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得到了张姓祖先的认可,如东汉《张迁碑》记载:“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碑文中将张仲作为张氏祖先。

4

张挥公78世张开地公。张开地,战国时期韩国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在韩国担任官职,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

5

张挥公80世,开地公之孙汉朝开国三杰张良。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6

张挥公119世韶关宰相张君政。唐朝开元时期名相、文学家文献公张九龄之曾祖父,越州剡县令(今浙江绍兴)张子胄之父。君政曾任韶州别驾。

7

张挥公122世,君政之曾孙,唐朝宰相张九龄。韶关人,创写千秋金鉴录。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8

张挥公140世上杭南宋中宪大夫张化孙公。张化孙是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18代孙。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

9

张允伸(785年—872年3月8日),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

张允伸初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周綝去世,张允伸被军中推举为卢龙节度留后,并获朝廷准许,加职右散骑常侍。同年,张允伸获授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书。其后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义后,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10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赠司徒,谥号文定。

张家人顶起!

张氏历代十大先祖!

快快对接一下看看你是多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