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归家三大忌,犯了禁忌有晦气”啥意思?回家哪3件事不能做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但是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面对着这些多种多样的规矩和文化,现代人应该保持一个争取的态度,对其中好的部分应该加以学习和提炼,不好的部分应该适当的剔除。
老祖宗创立的文化中,有很多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经验所成,对后世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比如说,在上坟归家之后有很多的忌讳,如果一旦触犯了这些忌讳,那么就可能会招致不祥的灾祸和遭受不测,所以后世的人应该谨慎对待它们。
一、中华文化中的经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有很多规矩和风俗是根据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经验中取得的,是经过劳作和实践得来的,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普通老百姓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的理论却能够指导实践。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生老病死虽然是人这一辈子不得不经历的事情,但是这其中也含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封建时期,人人的姓名都上了贯籍,在国库备案,一旦普通人的生死有什么风吹草动,人的姓名才能有所改动。
在现在社会,丧葬的方式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越来越将生死看淡,只在乎自己活着时候存在的价值。现在的下葬形式也很多,有识之士也偏向于海葬、风葬等环保卫生的形式,土葬被认为是一种不合时宜、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丧葬形式。
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进步,从前的一些封建思想已经渐渐被人们的新思想取代。但是在从前,只下葬、上坟这一系列的事情就有着神乎其技的各种门道。人们在一传十、十传百中就形成了某种公序良俗,当然这也离不开统治者们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的推波助澜。
二、上坟之后的三个禁忌着装严肃是上坟的第一个要求,古人要求披麻戴孝,但是现在的人不需要如此盛大隆重的仪式,但是该遵守的规矩也应该遵守。比如说,人们在给故去的人上坟的时候,应该穿着一些低调肃穆的衣服,以表对故去之人的尊敬和怀念。
在现代,很多的烈士陵园或者是家族坟墓已经没有这些要求,反而是在陵园里面就=修建了广阔的公园和数量较多的长椅,目的是让烈士陵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让那些故去的人知道,他人曾经为之奋斗的生活已经被后背们享受到了,这也是慰藉先人们的一种方式。
老规矩中的素衣素服是为了祭奠先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后人来看望他们。而且素衣素服是孝文化的衍生品,可惜在封建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便召集了一大批儒生推崇家天下的文化,目的就是保持一个个家庭单位的稳定和社会的安稳。
在切忌浓妆艳抹的上坟规定之后,还有一条也紧随其后,那就是一到家中还是保持悲痛沉着的状态,不应该马上欢欢喜喜,更不应该召集亲朋好友大吃大喝。在祭祀或者守孝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悲痛的氛围,不应过分娱乐。
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因为收到这次事件影响而死亡的人太多,所以在当时,党中央和各地方组织纷纷下令禁娱一个周,向那些在此次事故中不幸身亡的人表示沉痛的哀悼。所以说,面对着那些意外故去的人,大家应该适当的禁止娱乐,以表尊敬。
中国古语有言,死者为大。虽然这句话有点偏颇而且没什么逻辑性,但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却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共识。人们面对那些故去的人表示尊敬,大多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作出了相应的贡献,这样的人才值得大家的纪念。
有些不学无术、危害社会的人曝尸荒野,除了他们的至亲,没有人会记得他们,更没有人会以“死者为大”这句话来安慰他们。因此,值得后人纪念的不是他们已经死亡的身份,而是他们生前对着世界的贡献,所以人们才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以表心意。
在普通人为故去的人上完坟的时候,切记不能把坟上的东西带回家来。按理说,给先人们带去的都是供奉、祭祀用的视频,是为了先人们在地底下能够不愁吃穿,如果把供奉的东西吃了或者带回家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可是要招致灾祸的。
从前的流浪汉或者乞丐经常会躲到寺庙里或者别人的目的里偷吃祭祀用的食品来以此果腹,但是这些边缘大多后来会不见踪影或者横尸荒野,人们边说这样的人是因为犯了故去的人的忌讳菜,才导致不好的下场,其实在今天看来也没有那么玄乎。
三、辩证的看待人们的风俗从前的人社会流动性少,每个村庄和部落是不敢轻而易举就接受外面的生人,很多的人遭到拒绝之后变回没有生计来源,这就造成了他们“不好的下场”,这些都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但是从前教育不普及,人们也只能讲这些奉若神明。
不论是封建迷信也好,还是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也罢,这些无伤大雅的习惯,传承下来也没什么危害。但是人们应该有一颗辩证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自主思维,无惧鬼神之说。
四、总结很多习俗的传承不仅使人们在日常潜移默化的结果,还有很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制度稳定所创立的一套体系。很多人对此能做到一板一眼,克尽己责,但是也不用把这些习惯奉若圣经一般束之高阁,对待好的应该传承,面对不好的应该加以改进。
人立于天地间,虽然有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之语来鼓励世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生于母腹最终归于人海,人前看中的东西死后必定得不到。所以说,人在俯仰之间,无愧于心才最重要。
古人说“切莫迁坟,十迁九败”,为啥不能随意迁坟?有何道理?
古人的日常生活,就像如今的农村一样,基本都聚居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宗族文化,那些强大的家族也就形成为当地的世家大族,许多很大的官员,在年老以后,也会选择告老还乡,是叶落归根的思想在起作用,而离家族不远的地方,都会修建自家的祖坟,这就是自己家族的根基所在,那些外出的人,最后也会葬到祖坟里面去,这样的祖坟是十分重要的宗族文化的根源。
落地生根
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是落叶归根,不论是走到什么地方,在自己年老的时候,都会回归自己的家乡,这里不仅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也是死后安葬自己的地方,古人的生活是群聚而居,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基本上都是本宗族的人。
在五代之前的唐朝,朝廷选拔官吏时,虽然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主流,但是那些世家大族依旧把持着官场的主要上升通道,最为著名的是五姓七望的几家人,就连皇帝他们也未曾放在眼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压这些世家,编写《氏族志》的时候,提高自己为一等姓,想和人家平起平坐,人家都不正眼看李唐皇族,这些人都是长久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势力。
这些世家都有自己的郡望,比如太原王氏和汝南袁氏,他们的祖辈到达这个地方以后,本着落地生根和视死如视生的想法,在一个地方开枝散叶,最终形成强大的宗族力量,像袁绍和袁术就是汝南袁氏;为啥加地名?是因为他们家在当地有强大的实力,而且祖坟就埋在那个地方,汝南也就是袁氏家族的根基所在。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尊卑文化,从上到下有特别严格的等级秩序,像皇帝的坟墓就号称陵冢,修建得十分高大,其他的士大夫贵族阶层依照自己的等级修建自己的坟,《礼记》说“古者墓而不坟”,《说文解字》说“坟,墓也,注:墓则平处,坟为高处”,也就是说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墓地是没有坟冢的。
本地修建的坟冢越是高大,越能显示自己家的实力和地位,能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并且发展起来,确实也是历经艰辛,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样的家族,一般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谁家也不会愿意随意的迁徙,古人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即使像“刘备”这样的强龙,治理蜀中的时候,也得拜访像李严那样的蜀中豪杰,可见世家大族的力量,在地方是非常强悍的。
十迁九败
在古代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家族才会一起迁移?一般是受到朝廷诏令或者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才会整个家族一起迁移,而离开长久居住的地方,你还会是那个有影响力的人吗?
汉武帝时期,为了平衡地方势力以及充实陵邑,下令全国各地的豪强和世家迁入到茂陵邑去,离开自己家长久生活的地方,也就成了所谓的无根之水,没有根基,而且到了这样的地方,最后很可能是整个家族的衰落,全部的富贵人家都住到一起,曾经独享的资源可能再也拿不到了,这样不就等于家族会慢慢的衰落吗?
李白写诗“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这里面的五陵就是汉武帝曾经迁徙富户们居住的地方,全部都是贵族,你还能显示自己家的优越来吗?
还有一种迁徙是国破家亡的迁徙,这样的迁徙多为逃命,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外的地方,那些曾经的辉煌也曾不可一世,然而终究逃不过命运和时势的车轮。
西晋皇族在遭受八王之乱后,迎来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在琅琊王氏的协助之下,司马睿和王导之间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代,自此皇族势力一落千丈,经过几十年的尔虞我诈之后,皇族更加衰落,南迁的世家也败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离开自己家族的根基所在,想要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就是为啥说“切莫迁坟,十迁九败”,这里的“迁坟”不仅仅是说给家里的祖坟换个“风水”或者换个地方,这一迁徙,可能是千里之遥,迁徙之后,还想要之前的成功,异常困难,大多是以失败收场。
结语
古人的一个俗语,也许就是某些事情的一个总结,细细品味之后,里面还是会有非常有用的部分可供大家吸收,或许你也能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