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三春白雪归青冢是什么意思(青冢是什么意思)

三春白雪归青冢是什么意思(青冢是什么意思)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昭君墓,为什么被称为“青冢”?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这里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现在的昭君墓是上世纪70年代重新修建的,整体占地近100亩,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

王昭君出生于今湖北省兴山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汉元帝建昭元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昭君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有落雁之称。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为借助西汉力量平定内乱,主动入朝求和亲。汉元帝遍传后宫佳丽,任由单于挑选。美貌超群的昭君应,自愿前往,为国献身,单于甚喜。

当下汉元帝下诏: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竞宁”,意为和平安宁之意。赏昭君锦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以及大量黄金珠宝、五谷种籽农具等物,以壮行色。昭君、呼韩邪单于一行别长安、爬潼关、缓行向漠北。

呼韩邪单于举行盛大国庆,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

昭君出塞和亲,消除了战事,为两国开创了稳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深得人心。遗憾的是,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暴病身亡,昭君陷入一派悲痛之中。

昭君出塞后,汉匈和睦相处,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座落在呼市南郊的昭君墓,是塞外影响最大的一座昭君墓,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草青如菌。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照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

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和浩特市青冢的存在,为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解放后,当地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

墓前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多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石崇、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张仲素、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陈志岁等。

“昭君出塞”:一代美人魂归匈奴,王昭君墓地为何叫做“青冢”?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南岸,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陵墓便建立在此。史籍和历代名人,都将王昭君墓称作是“青冢”。

王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之所以把昭君墓称作是“青冢”,是有原因的。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

王昭君在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汉匈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折磨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

你知道坟、墓、冢、茔、陵的区别吗?

每到清明节,我们会说上坟、扫墓,也会见到冢、茔、陵等词。

其实在古代,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墓”指墓穴,把死者用土覆盖于墓穴中,表面与地表相平;“坟”指在墓葬处封土成丘,在地表隆起。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从坟和墓的字形结构、字意上,就可以看出古人的造字用意和区别。

先说“墓”字,其中的“莫”字的意思是“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字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

夕阳西下时下葬死者,与太阳一起隐没,表明生命顺应自然天象。因此“墓”字的读音同“暮”。

因而,把死者埋葬后,墓穴上的土与地表自然保持相平。

“墓”字的草字头,表示墓穴和夕阳隐没在荒野的草丛中,寓意死者进入地下的黑暗世界。

显然,“墓”字集形声、象形、会意于一体。

古代早期的墓葬不垒土丘。

古人反倒认为,如果墓葬有土包耸起,则表示死者属于非正常死亡,含有冤屈,心中不平导致墓穴隆起。

例如殷商时的大臣比干,因为忠言进谏而被商纣王处死。于是,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命令把比干的墓穴封土成丘加高,以表示比干死得冤屈。

墓葬不垒坟包,不利于后人找到现场祭奠。于是古人就在墓葬处立石头、木杆或者栽树,作为标识。

但是,后来古人发现这样做标识的效果不太好。

而且时日一久,墓葬处会长满荒草杂树,还会被雨水淹泡侵蚀。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于是,到了秦汉时期,古人逐渐改变观念,在墓葬处封土为丘,也就是“坟”。

相对于墓,坟是土丘、高地。因而后来“坟”引申为堤岸、高地、高大等。

《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古者墓而不坟”。而到了秦汉时期,这种风俗逐渐被改变。

此后,无墓不坟,也即埋葬死者后必然会封土成丘。于是坟和墓就合称“坟墓”。

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于是对丧葬之事逐渐看重。

从而也就形成了墓葬文化。例如对不同身份者死法的称呼,驾崩、薨等;对不同身份者的墓葬有相关的规制,死者生前地位越高,坟丘就堆筑得越高。

例如《汉律》记载:“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而且也有了对不同坟墓形式的不同称呼。例如墓指平地,坟指土丘。

冢(zhǒng),指高大的坟。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

冢宅,指阴宅、坟墓、坟地,冢舍,指坟墓旁守丧人的住所;冢人,指管理墓葬的官吏。

《诗·大雅·緜》中有“乃立冢土”,指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

衣冠冢,指未找到死者遗体,或已葬在另一处,因此将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以表悼念。

茔(yíng),指坟地、坟墓。

例如坟茔、茔墓、祖茔。茔树,指墓地上的树木,多为松柏;茔户,指受官府之命专事看守坟茔的民户。

陵,专指帝王的坟墓。

“陵”的古字从阜从夌。阜,指大土山;夌,指攀越。合起来就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

由此,皇帝陵墓寓意“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

在古代,坟墓还有培、堬、埰、埌、壠、丘、塿等称呼,只是用的不多,后世失传。

由此可见,我中华文化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资讯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