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或跃在渊什么意思九三(或跃在渊什么意思)

或跃在渊什么意思九三(或跃在渊什么意思)

《周易》里“或跃在渊”说的是什么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乾》卦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是筮辞,“无咎”是占辞。

“或跃在渊”该如何理解?

《文言》:“或之者,疑之也。”把“或”解为“疑”,如何进一步理解。

孔颖达《正义》说:“或,疑也。跃,跳跃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跃于在渊,未即飞也。”他把“或”解为疑惑(古代,“或”常常通“惑”),意思是想要“跃”,又还在犹豫疑惑之中。

朱熹《本义》说:“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他认为“或”是“疑而未定之辞”,大约是或许、或者的意思,也含有犹豫不决的味道。

现代注家里,陈鼓应、赵建伟《今注今译》的说法与此相似:“‘或’是将然之辞。‘或跃’谓将欲跳跃而尚在犹疑。”

来知德《集注》则说:“‘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也。‘或跃在渊’者,欲跃犹在渊也。”他说“或”是“欲进未定之辞”,想要前进还没有做出决定,但并不是犹豫不决。

但这些解释,我总觉得都并不十分准确。把“或”解为疑惑,“跃在渊”解为从“渊”中“跃”起,孔颖达说“跃于在渊”,古文没有这样的句法,说不通。若是这个意思,多半会说“或,跃于渊”或是“或矣,跃于渊”。

把“或”理解为或者、或许,也存在这种情况,或许从“渊”中“跃”起,多半应该表达为“或跃于渊”。或许是一种不肯定的表达,作为筮词,我觉得也不是很恰当。筮辞,无论是筮象之辞还是述事之辞,应该是一种清楚明确的表达。如果是或许,最起码也应该表达为或许这样,或许那样。

对此,我觉得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的解释最为合理:“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是说或飞腾而起,或退处于渊,一切都依时而定,必无咎害。‘或跃在渊’即‘或跃,或在渊’。”

把“或跃在渊”解为“或跃,或在渊”,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第二个“或”字承前省略了,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

与此理解类似的,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也把这句译为“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也说:“或者跳跃而离渊,或者在渊里不动,究竟是跃还是在渊,要视情况决定。”

这样解释,可以说通了。但我对“或”字还有一个想法。“或”字可以用作不定代词,泛指有的人、有的事物、有的时候等,这种用法在先秦时很常见,比如《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礼记·祭义》“庶或饷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等等。

在这里,把“或”解为“有时”,“或跃在渊”就是说有时跳跃离渊,有时在渊里不动,也完全可以说通。

对于“跃在渊”,也有人理解为跳跃进了渊。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说:“九四爻辞‘或跃在渊’,行为主体还是龙。龙跃入渊,是得其所宜居,因为深渊是它的栖息之处。所以,断语是‘无咎’,龙入渊是返回家渊,不会有灾患。”

从语义来看,也能说通。但从《乾》卦六爻的整体性来看,这样理解和前面的“潜龙”“见龙在田”,后面的“飞龙在天”就不能配合了。《周易》各卦,大多是有整体性的。故这种说法还需要再思考思考。

以上的理解,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把“或跃在渊”的主体看作是“龙”,因为《乾》卦各爻大多以“龙”为主体。

但李镜池《周易通义》则不然,他认为这爻的主体和九三爻一样,是“君子”,“或跃在渊”,是说有贵族投河自杀了。

他认为,“或”,《易传》有训惑的,不对。难道发神经病吗?有解此句为“自试”的,也不对。他没有表演游泳跳水术的本领。一般解为龙,因《彖传》有“时乘六龙以御天”语,乾卦爻辞只出现五龙,另一龙想必是“或”了。闻一多仍说跃渊之龙是“秋分而潜渊”的龙,这实在是上了《彖传》的当。“潜龙”是秋分之龙,而“跃渊”则不是。《说文》说“潜”而不说“跃”。最要明辨的是,《易》凡说“或”,多指贵族君子,如“或从王事,无成”(讼六三),打仗失败。“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讼上九),有升自己一派人的官职,别派的却常革了他的职。“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六三),邑主失了牛,冤枉邑人遭了殃。“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益上九),拑制舆论,专攻击人,诡诈多端。

这说的都是贵族的朽腐无能、内讧激烈的现象。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因这些都是很不光彩的事。在“或跃在渊”主要为了讳饰,也避免文辞重复,实即“君子”。明白《周易》用辞之例,就知道这说的是贵族投河自杀事。投河自杀,可见贵族内部矛盾斗争的尖锐。这就是很坏的现象,反映到“象”示,岂不就“勿用”、“有悔”?难道还会“利见大人”?故乾卦谈天,完全是“天人感应”思想。星占,从天启说;三、四爻从人的罪行说,合起来就是天人交感。但应该知道,这说的君子日夜戒惧,投河自杀,是从被迫害者角度说,反映出迫害人者的罪行,而不是正面写迫害人者。

他还说,但既说投河自杀,为什么又说“无咎”呢?“无咎”不是吉兆吗?这牵涉到《周易》用辞之例和作者处于贵族内讧中的态度。从用辞之例说,“无咎”虽然是贞兆词,但作者对贞兆词的运用,已经不单纯是贞兆,而是作为事理的说明,如上说“厉,无咎”,有转危为安之意。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正如历代对屈子自沉表同情一样。

在前文,已经否定过他的“星占”说了,他对“或”和“无咎”的理解也颇牵强,比如他认为“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完全没有道理,“君子”是直接指称,“或”是不定性的指称;他说“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就更属臆测了。

但他的说法颇新奇,很有趣,不妨聊备一说,以资参考。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十二。

《周易》里“或跃在渊”说的是什么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乾》卦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是筮辞,“无咎”是占辞。

“或跃在渊”该如何理解?

《文言》:“或之者,疑之也。”把“或”解为“疑”,如何进一步理解。

孔颖达《正义》说:“或,疑也。跃,跳跃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跃于在渊,未即飞也。”他把“或”解为疑惑(古代,“或”常常通“惑”),意思是想要“跃”,又还在犹豫疑惑之中。

朱熹《本义》说:“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他认为“或”是“疑而未定之辞”,大约是或许、或者的意思,也含有犹豫不决的味道。

现代注家里,陈鼓应、赵建伟《今注今译》的说法与此相似:“‘或’是将然之辞。‘或跃’谓将欲跳跃而尚在犹疑。”

来知德《集注》则说:“‘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也。‘或跃在渊’者,欲跃犹在渊也。”他说“或”是“欲进未定之辞”,想要前进还没有做出决定,但并不是犹豫不决。

但这些解释,我总觉得都并不十分准确。把“或”解为疑惑,“跃在渊”解为从“渊”中“跃”起,孔颖达说“跃于在渊”,古文没有这样的句法,说不通。若是这个意思,多半会说“或,跃于渊”或是“或矣,跃于渊”。

把“或”理解为或者、或许,也存在这种情况,或许从“渊”中“跃”起,多半应该表达为“或跃于渊”。或许是一种不肯定的表达,作为筮词,我觉得也不是很恰当。筮辞,无论是筮象之辞还是述事之辞,应该是一种清楚明确的表达。如果是或许,最起码也应该表达为或许这样,或许那样。

对此,我觉得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的解释最为合理:“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是说或飞腾而起,或退处于渊,一切都依时而定,必无咎害。‘或跃在渊’即‘或跃,或在渊’。”

把“或跃在渊”解为“或跃,或在渊”,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第二个“或”字承前省略了,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

与此理解类似的,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也把这句译为“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也说:“或者跳跃而离渊,或者在渊里不动,究竟是跃还是在渊,要视情况决定。”

这样解释,可以说通了。但我对“或”字还有一个想法。“或”字可以用作不定代词,泛指有的人、有的事物、有的时候等,这种用法在先秦时很常见,比如《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礼记·祭义》“庶或饷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等等。

在这里,把“或”解为“有时”,“或跃在渊”就是说有时跳跃离渊,有时在渊里不动,也完全可以说通。

对于“跃在渊”,也有人理解为跳跃进了渊。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说:“九四爻辞‘或跃在渊’,行为主体还是龙。龙跃入渊,是得其所宜居,因为深渊是它的栖息之处。所以,断语是‘无咎’,龙入渊是返回家渊,不会有灾患。”

从语义来看,也能说通。但从《乾》卦六爻的整体性来看,这样理解和前面的“潜龙”“见龙在田”,后面的“飞龙在天”就不能配合了。《周易》各卦,大多是有整体性的。故这种说法还需要再思考思考。

以上的理解,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把“或跃在渊”的主体看作是“龙”,因为《乾》卦各爻大多以“龙”为主体。

但李镜池《周易通义》则不然,他认为这爻的主体和九三爻一样,是“君子”,“或跃在渊”,是说有贵族投河自杀了。

他认为,“或”,《易传》有训惑的,不对。难道发神经病吗?有解此句为“自试”的,也不对。他没有表演游泳跳水术的本领。一般解为龙,因《彖传》有“时乘六龙以御天”语,乾卦爻辞只出现五龙,另一龙想必是“或”了。闻一多仍说跃渊之龙是“秋分而潜渊”的龙,这实在是上了《彖传》的当。“潜龙”是秋分之龙,而“跃渊”则不是。《说文》说“潜”而不说“跃”。最要明辨的是,《易》凡说“或”,多指贵族君子,如“或从王事,无成”(讼六三),打仗失败。“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讼上九),有升自己一派人的官职,别派的却常革了他的职。“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六三),邑主失了牛,冤枉邑人遭了殃。“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益上九),拑制舆论,专攻击人,诡诈多端。

这说的都是贵族的朽腐无能、内讧激烈的现象。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因这些都是很不光彩的事。在“或跃在渊”主要为了讳饰,也避免文辞重复,实即“君子”。明白《周易》用辞之例,就知道这说的是贵族投河自杀事。投河自杀,可见贵族内部矛盾斗争的尖锐。这就是很坏的现象,反映到“象”示,岂不就“勿用”、“有悔”?难道还会“利见大人”?故乾卦谈天,完全是“天人感应”思想。星占,从天启说;三、四爻从人的罪行说,合起来就是天人交感。但应该知道,这说的君子日夜戒惧,投河自杀,是从被迫害者角度说,反映出迫害人者的罪行,而不是正面写迫害人者。

他还说,但既说投河自杀,为什么又说“无咎”呢?“无咎”不是吉兆吗?这牵涉到《周易》用辞之例和作者处于贵族内讧中的态度。从用辞之例说,“无咎”虽然是贞兆词,但作者对贞兆词的运用,已经不单纯是贞兆,而是作为事理的说明,如上说“厉,无咎”,有转危为安之意。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正如历代对屈子自沉表同情一样。

在前文,已经否定过他的“星占”说了,他对“或”和“无咎”的理解也颇牵强,比如他认为“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完全没有道理,“君子”是直接指称,“或”是不定性的指称;他说“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就更属臆测了。

但他的说法颇新奇,很有趣,不妨聊备一说,以资参考。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十二。

《周易》里“或跃在渊”说的是什么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乾》卦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是筮辞,“无咎”是占辞。

“或跃在渊”该如何理解?

《文言》:“或之者,疑之也。”把“或”解为“疑”,如何进一步理解。

孔颖达《正义》说:“或,疑也。跃,跳跃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跃于在渊,未即飞也。”他把“或”解为疑惑(古代,“或”常常通“惑”),意思是想要“跃”,又还在犹豫疑惑之中。

朱熹《本义》说:“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他认为“或”是“疑而未定之辞”,大约是或许、或者的意思,也含有犹豫不决的味道。

现代注家里,陈鼓应、赵建伟《今注今译》的说法与此相似:“‘或’是将然之辞。‘或跃’谓将欲跳跃而尚在犹疑。”

来知德《集注》则说:“‘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也。‘或跃在渊’者,欲跃犹在渊也。”他说“或”是“欲进未定之辞”,想要前进还没有做出决定,但并不是犹豫不决。

但这些解释,我总觉得都并不十分准确。把“或”解为疑惑,“跃在渊”解为从“渊”中“跃”起,孔颖达说“跃于在渊”,古文没有这样的句法,说不通。若是这个意思,多半会说“或,跃于渊”或是“或矣,跃于渊”。

把“或”理解为或者、或许,也存在这种情况,或许从“渊”中“跃”起,多半应该表达为“或跃于渊”。或许是一种不肯定的表达,作为筮词,我觉得也不是很恰当。筮辞,无论是筮象之辞还是述事之辞,应该是一种清楚明确的表达。如果是或许,最起码也应该表达为或许这样,或许那样。

对此,我觉得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的解释最为合理:“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是说或飞腾而起,或退处于渊,一切都依时而定,必无咎害。‘或跃在渊’即‘或跃,或在渊’。”

把“或跃在渊”解为“或跃,或在渊”,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第二个“或”字承前省略了,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

与此理解类似的,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也把这句译为“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也说:“或者跳跃而离渊,或者在渊里不动,究竟是跃还是在渊,要视情况决定。”

这样解释,可以说通了。但我对“或”字还有一个想法。“或”字可以用作不定代词,泛指有的人、有的事物、有的时候等,这种用法在先秦时很常见,比如《诗·小雅·吉日》“或群或友”,《礼记·祭义》“庶或饷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等等。

在这里,把“或”解为“有时”,“或跃在渊”就是说有时跳跃离渊,有时在渊里不动,也完全可以说通。

对于“跃在渊”,也有人理解为跳跃进了渊。李炳海《周易古经注解考辩》说:“九四爻辞‘或跃在渊’,行为主体还是龙。龙跃入渊,是得其所宜居,因为深渊是它的栖息之处。所以,断语是‘无咎’,龙入渊是返回家渊,不会有灾患。”

从语义来看,也能说通。但从《乾》卦六爻的整体性来看,这样理解和前面的“潜龙”“见龙在田”,后面的“飞龙在天”就不能配合了。《周易》各卦,大多是有整体性的。故这种说法还需要再思考思考。

以上的理解,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把“或跃在渊”的主体看作是“龙”,因为《乾》卦各爻大多以“龙”为主体。

但李镜池《周易通义》则不然,他认为这爻的主体和九三爻一样,是“君子”,“或跃在渊”,是说有贵族投河自杀了。

他认为,“或”,《易传》有训惑的,不对。难道发神经病吗?有解此句为“自试”的,也不对。他没有表演游泳跳水术的本领。一般解为龙,因《彖传》有“时乘六龙以御天”语,乾卦爻辞只出现五龙,另一龙想必是“或”了。闻一多仍说跃渊之龙是“秋分而潜渊”的龙,这实在是上了《彖传》的当。“潜龙”是秋分之龙,而“跃渊”则不是。《说文》说“潜”而不说“跃”。最要明辨的是,《易》凡说“或”,多指贵族君子,如“或从王事,无成”(讼六三),打仗失败。“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讼上九),有升自己一派人的官职,别派的却常革了他的职。“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六三),邑主失了牛,冤枉邑人遭了殃。“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益上九),拑制舆论,专攻击人,诡诈多端。

这说的都是贵族的朽腐无能、内讧激烈的现象。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因这些都是很不光彩的事。在“或跃在渊”主要为了讳饰,也避免文辞重复,实即“君子”。明白《周易》用辞之例,就知道这说的是贵族投河自杀事。投河自杀,可见贵族内部矛盾斗争的尖锐。这就是很坏的现象,反映到“象”示,岂不就“勿用”、“有悔”?难道还会“利见大人”?故乾卦谈天,完全是“天人感应”思想。星占,从天启说;三、四爻从人的罪行说,合起来就是天人交感。但应该知道,这说的君子日夜戒惧,投河自杀,是从被迫害者角度说,反映出迫害人者的罪行,而不是正面写迫害人者。

他还说,但既说投河自杀,为什么又说“无咎”呢?“无咎”不是吉兆吗?这牵涉到《周易》用辞之例和作者处于贵族内讧中的态度。从用辞之例说,“无咎”虽然是贞兆词,但作者对贞兆词的运用,已经不单纯是贞兆,而是作为事理的说明,如上说“厉,无咎”,有转危为安之意。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正如历代对屈子自沉表同情一样。

在前文,已经否定过他的“星占”说了,他对“或”和“无咎”的理解也颇牵强,比如他认为“不说君子而说‘或’,是有所讳饰,不便说”,完全没有道理,“君子”是直接指称,“或”是不定性的指称;他说“这里用‘无咎’来说投河自杀者本身无罪,意思是被人迫害死的”,就更属臆测了。

但他的说法颇新奇,很有趣,不妨聊备一说,以资参考。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