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华字繁体多少画五行属什么(华字繁体多少画)

华字繁体多少画五行属什么(华字繁体多少画)

学瓷必知:《陶雅》全文7000余字

贴士:

1、陶雅(匋雅) 原名《古瓷汇考》。清代镇江人陈浏 著。

2、分上下二卷,共八百八十九条。刊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书贵山房重刋 江埔寂园叟初稿。

3、一物一条,文字简炼,以谈清代瓷器为主,涉及到器物名称、釉色、款识、特征等各个方面,对研究清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便于学习者获得鉴定要领。

4、原文无标点符号;繁体字自动转换简体字,不免异字。

5、如对瓷器有深入的研究兴趣,建议买《陶雅》书籍阅读,能确保版本的简体文字、标点符号和注释的完整性。这里仅供您预览一下,初步了解。

作者: 陈浏,字湘涛,别署寂园叟,望云轩、唐经室,丹徒(江苏镇江)人。

汝州的汝瓷的故乡,需要对瓷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专业人士。今全录《陶雅》,供爱好者学习参考。

●匋雅原序一 叙曰 重译译华瓷为支那 盖既支那瓷之省文也 于是环球之人逐皆目支那为瓷国 吾华之瓷业近益凋瘵矣 其犹能以其瓷蜚声于环球而为环球之人所称道弗衰者则国初之旧瓷也 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 其次又不能以其工业物品竞争于商场 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与夸耀 至使环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 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环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而并不知其国之瓷之所以显名 则吾党之耻也 京师者一国精华之所在也 寂园叟者江浦之鄙人也 叟居京师二十余年 若将终其身执胥吏之役而不敢逾越者 军国之事宜非所留意 所宜留者仍吾党之旧学而已 叟近年以来箸录益多子京绘图笠亭说器名称不一 卷帙乃繁世有考吾华之绝业者 未尝一窥斯编盖亦不能辄读叟所著之他书也 叟于是乎有瓷学之作 光绪丙午十有一月二十三日 寂园叟自序

●匋雅原序二 文之高尚者谋篇为要 画家之千严万壑 兵家之千乘万骑 必也大山宫小山 大营包小营 未有不分门类 不序列前后 首尾 纷緰糅杂 落落而自成一家言者也 寂园叟之在都下也 竿牍填委日且仆仆于车尘马足间 以餬其数十口之生 亦至云惫矣 乃犹一二耆古之士 昌明绝学为剖析 毫芒以彰閳我国工艺之精美 物产之殷富 康雍干三朝制作之宏伟 都丽足以上掩朱明弹压五洲 岂不有卓然可傅者 在欤叟穷感著书一日而得二万言 析而为十有二种演之得十余万言 皆说古器者瓷学其一也 其有一则而散见行各种者 词气则同而意趣各有属也 是编综其大凡不名一物乃空谈名理之作 顾又以薄书鞅掌之故 思想所届纵笔之所如初 未尝厘订体例 区别部分斞斠章法 一以质直简率为主 而一切无所润饰 盖劳人草草忧心如捣 诗三百篇大氏烦怫牢抑不得于时者之所言 固与研都炼京多得

(以盛印泥者也) 水孟之小者。谓之水丞。(日水盛者误)又谓之水中丞。大者日洗。 康熙彩硬。雍正彩软(沿用厂人通行之名称)。 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日软也。惟蓝黄亦然。 康彩恢奇。雍彩佚丽。戈甲恢奇。花鸟佚丽。 五彩华贵。青花幽靓。朱红华贵。粉定幽靓。 蓝色之最淡者。曰天青。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 青花也者。系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而不难以他采。亦犹画山水者之尃用墨笔也。 天青也者。幽靓中之佚丽者也。胭脂红也者。华贵中之佚丽者也。乾隆有一种金酱色之釉。其汁浆之薄。有以于胭脂水。而往往描以金彩。 豆青。柬青。茶叶末。蟹甲青。数者又各有古雅之气韵。而不能以相掩。 若美人祭。苹果绿。则又佚丽中之佚丽者也。苹果绿。犹时或遇之。而所谓美人祭者。则真景星庆云莫之能觏者也。 五采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有穷也。而所谓一道釉者。凡系高尚之品。又各各不相侔。并如一花之有一世界。莫之能名言者也。岂非不可思议之尤者乎。细入毫芒。苦心分别。久之又久。虽暗中摸索而亦能辨之。斯可以穷天

地之精徽。泄造化之秘錀矣。粉定与建窑。均以肉红色为贵。而闪黄者次之。闪黄者谓之牙色。宋瓷中。雨过天青一种。葸褃靓丽中。有蚯蚓走泥纹。回非康雍朝所能摹仿。去柴周近也。明窑一道釉之瓶罐。青色较浓。间有牛毛直纹。甚有类于道光窑。论其式杨。则又颇蠢劣。不及康雍之淡而隽也。 成化粉定夹彩一种。以小碟为最佳。定窑仿宋。碟形正圆而有底足。周围并无边墙。殆如一片厚瓷也者。制度之妙。乃不可方物。 式样绝矮。而口径颇巨者。谓之奶子盌。以盛牛乳者也。奶子盌大氏凸雕者居多。以西湖水色。仿汉铜叟纹者为佳。 定窑素碟中。有凹雕之阴文花纹。所谓划花者也。惟印合之上盖亦然。 宣德青花园印合。以六字三行款。花作一龙一 。鳞羽细致而生动者为上品。一风者亦难得。一龙则较为录常矣草虫人物又次之。山水为下。 盔。钵也。 宣德康熙积红器皿。红中之有绿点者无纶已。其不化为绿者。则变为深色之红癜。(红瓷之中有红癜亦犹天青中之有蓝星也)然不足贵也。 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有蟾滴。有龟滴。皆水滴也。凡滴各有水管。安插于龟蟾等物之背上。用时以食指按其管。吸水而注之于砚。故日滴也。又而日注也。

古之尊与壶皆酒器也。今人不之辨。而一切强名之日瓶 古以瓶贮酒。今以瓶插花。 水丞之高者。锐上而丰下。俗谓之田难篓。 积红小孟。而有天然之缺口。以搁水挑者。惟雍正官窑有之。是乃制坯时特别经营。故其缺处。亦涂有釉质。并非因损坏磨砺而致此缺也。 笔架。谓之笔格。 镤纸。谓之压尺。铜与瓷玉皆有之。亦多肖生物者。 臂搁。剖巨竹之半成之。亦有制以瓷品者。 琖托。谓之茶船。 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 粔籹餦餭。(俗谓之糕点)谓之寒具。而星罗棋布于瓷品之中。状如七巧之版。则谓之盘格。(即俗所谓果盒者也)以干窑为最多。有洋瓷采绘花鸟者。笔意绝工 。有通体瓷质豆青地。金绘叟龙者。篆书金欵。典重矞皇。 官窑器皿。下以之贡献于上。上以之赏赐于下。故同一颜色式样之物。官窑必颇贵于客货者半倍。或且倍蓗之。 客货有有欵者。官窑有无欵者。 印合馒头式。以扁如荸荠者为佳。其下层颜高。底足敛缩者。又谓之馒头抓。 钵式亦以浑圆而略扁者为贵。

以国初瓷品之美。上掩朱明。阙而不书。后世何征。惟再变而用篆书。盖骎骎乎入乾隆矣。乾隆篆书款十居六七。然亦有用楷书者。雍正之季。始改用篆书款而在康熙朝亦偶一见之。惟系雕款之罩釉者。则真绝无仅有者也。或曰是雍正之仿康熙者。 胭脂红亦粉彩之亚。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骨董家每矝言康熙硬彩。而薄雍正之粉彩为软彩。实则娱同仍怀。粉彩正不多让。闻明代有彩料存库中。(世只知有苏泥勃青及回青)康雍犹取以烧瓷。至乾隆朝。而已不可复得矣。 厂人昔轻粉彩。谓其易于残蚀。不能耐久。其实硬彩性刚正。亦时虞剥落也。有鉴家。当不论彩之软硬。但能完全无缺。则硬者固甚耐看。软者亦殊美观。 东青小孟。亦有大如栗者。望望蔚然深秀。亦雍正之无款者也。 若宣德款如栗之小孟。又有青花夹紫之三鱼。紫釉中且现有苔点绿也。 官窑画片之与款识。其底面对径。两两居中。不稍偏斜。取其正也。乃所以谨贡献也。 曷贵乎康熙之青花。其色艳也。曷取乎有明之青花。其画工也。而西商重画之心。不如其重色。是以康窑梅花罐。颇有声价。

宣德成化嘉靖隆庆青花之秾艳者。又非康熙所及。 有明截筒之瓶。其式最蠢。(形如竹筒沿口微凹)而彩画恢奇极矣。望而知为胜朝物也。 乾隆窑变。半青紫。金彩双狮。凝(去声)于釉里。乃小水丞之美者。 天青一种。以康雍官窑为最美。所谓卵色天者也。 底足内之篆书雕款。先刻年号。后乃罩釉。以康雍天青为多。雕法有凸有凹。乾隆天青三足之爵。则系凸雕。蟹甲器皿之雕款。则皆雍正窑。亦有仿成化者。乃篆书黑款罩釉者也。雍正凹雕。又颇有细沙底不罩釉者。 红郎窑。华而不俗。郎廷极之所仿制者也。色正朱。若黯败似猪肝者。即不足宝贵矣。大盘以直径过一尺者为佳。有正圆者。有六角圆者。粉定开片大盘。亦以径尺许者为佳。 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圆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西人多喜购之。若康熙六旬万寿节所制彩盘。边系淡抹红色之锦纹。中有万寿无疆四篆字。花卉毛。画法精绝。一空前古。 国初官窑之大瓶。多系一道釉之仿古者。今世所贵之大凤尾瓶。大棒锤瓶。大颧音尊。皆客货之施彩者。官窑以雅饬为贵。客货彩画。则不嫌其诙诡也。是以康雍五彩之官窑。以盘盌为多。而有款大瓶。甚不易见(康窑豆彩人物大瓶又

多仿成化款也) 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 康熙客货彩盌。有画四五水鸦。或飞或起。一田父张两手欲捕之者。神情生动。橱石苍秀。真杰构也。康熙朝。画手佳矣。然客货所画类皆水浒西厢之故实为多。似此荒率野趣之笔。更不易购也。 康熙画龙。其眼较长。乾隆朝之龙眼。则正圆矣。西人之论中国贡物。均以雕绘龙形为至尊贵。而畸人逸士嗜瓷品者。又往往不喜龙也。 人物之大纤细者。往往面貌模糊。无所可观。新瓷釉汁较麤。尤易剥落。道光间。有一精于画瓷之良工。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茶杯之上。一方寸间。辄画五六人。眉目如生。工笔殊绝。较之秋声赋诸图。弥复精妙。亦异宝也。杯底篆有作者别号。惜余忘之矣。今则不能辄见也。 苹果绿之品凡十种。曰大瓶。高尺许。下半截多有荷花瓣。曰小瓶。口亦如大瓶之微侈。高不及尺而甚瘦。底足小而深置诸几上。患其不稳。唯应横陈于绫匣之中以供赏玩。釉汁滋润极矣。颜色亦淡雅可爱也。曰花盆。有圆有方。既高且深。曰苹果尊。状如苹果。口与项缩。隐于其肩之下。或有巨口者。则亦不缩项矣。曰太白尊。口小不及寸。项长不及半寸。肩腹及足。愈趋下亦愈大。足之围径尺余矣。有平雕围螭三面。以供折技梅。可以入画。曰盘。有极厚而极巨者。日盌。以状如草帽者为佳。即压手大杯也。日盂。即荸荠扁也。腹较皤。口与足略杀。曰印合。当时殊不贵印合。盖印合以宋之粉定。明之青花为最良。取其瓷颇旧。而不坏印泥也。未有新制印盒。以为珍秘者。是以苹绿小合。既见轻于当时。亦遂不增重于来叶。余初入京时。水盂大白尊之价值。皆远过于印合。余宁以四十金购青花龙凤之印合。不以三十二金留苹绿之印合。盖有由也。自后西人发明苹绿之说。而印合较少。阅时亦浸久。价乃比盂尊尤贵。且御窑只尚朱红其化为绿者。窑官以为变成它色。即挑出斥去。不得入于贡箱。孰知西人之贵重。变化若此其甚哉。吴婴公尝诵洪兆江咏苹果句曰。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以况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苹果绿一合值千金。犹屡见之。而青花龙凤合璧之印合。竟不能再见。亦一奇也。豇豆红昉于明。而康熙末年。则往往有之。制小而色败。俗所薄为乳鼠皮者是已。然亦颇有苍润可喜之品。其甚劣者。则黯敝似灰。大氐豇色瓷类。有绿则润。无绿则枯。有绿则真。无绿则膺。绿而不润。燕石居多。润而不绿俗所谓美又霁者非欤。 真坏假彩。俗谓之后上彩。以过枝盘盌为最多。固也。

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桃实虽华腴。而究少风趣。较之癞葡萄之茗盌。抹红缨桃之杯碟。(三者道光窑之过枝者也)又有霄垠之殊。持比红梅鹌鹞雍正枝盌。则又自惭形秽矣。 厂人所谓硬片云者。盖指瓷品而言。又目字画为胶卷。犹之硬彩软彩之别。皆市声也。 成化彩盌。表里各画葡萄果一枝。果凡五六朶。朶紫而基碧。光景常新。枝叶虬结处。袅袅欲动。最难得者。内外彩色花纹。不走一丝。映日光照之。不知其为两面彩画也。又有抹红青花画龙者。盌式有如押手杯。四角各有凹痕一道。此种式样。有影青龙物薄如纸者。又于过枝夹彩两种外。别树一幭。真明窑也。以意揣之。仙葩珍卉。当时盖无奇不有。决不止此数种。昔人每谓成化款。皆康雍所仿。而使今世之人。抱有生晚之悲者。非确论也。殆因嘉靖万历采画太麤。遂谓成化之精美者。尽出自摹本。青胜于蓝。而岂其然哉。康熙抹红。其色正朱。鲜明夺眼。断非雍干所能及。若官窑彩盌。尤为佳绝。 永乐影青脱胎盌。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盌形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岁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澈。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康熙且无从学步。足见胜朝盛时。工业精良。亦颇陵越奕禩也。 草帽式之盌。状似押手杯而大。以康熙三彩为最多。釉

质画片。均嫌麤糙。鱼子蓝表里一色。要亦不甚可贵。其宣德六字款者。书法绝佳。豇豆苔绿。又多水眼。乃希世之珍。 两面苹绿之果盘。有直径七寸者。宣德以华贵胜。成化以幽靓胜。康熙在二者之间。雍正则望尘莫及矣。 釉裹红一种。以康熙朝为独擅胜埸。雍正朝亦间有之。后此则广陵散矣。芦菔尊。苹果尊。二者尺。寸颇小。几与苹绿争价。大鱼缸可容五斗。油葫芦瓶。高不及尺。价相若也。器不论大小。小者之价。或且逾于大者数倍焉。 彩瓷先上底釉。后画花采。 釉里红之制法。系以花采融入底釉之中。白地红龙者居多。亦有作双螭及串枝莲者。红之中又往往有苔点绿。纯庙以来。所不能仿也。 芦菔尊。似梅瓶而瘦。形如白芦菔。梅瓶。小口宽肩长身短项足微敛而平底。 历代瓶式。不相沿袭。递嬗递变。可得而言。 明之祭红。厂人误为郎窑者也。其瓶式有观音尊。有油锤。有饽饽凳。而无大棒锤。康窑青花五采。略同明祭。而皆有大棒锤。其大棒锤一种。初年较巨。晚年较小。晚年之青花棒锤。又多有画草虫者。下逮雍正朝。五采则多软棒锤。纯釉则多仿古。至乾隆又一变。其花瓶式样。则在观音尊软棒锤之间。望见其式样。即可决为某朝之物。不必于彩色画笔中求之。而况于款识也耶。

乾隆九江瓷大瓶。多有形如竹筒。而特宽博。上下收缩。作圆式。若盘之一覆一仰者。俗谓之蹬笼罩。亦寻常式样耳。 明瓷花觚。与康雍迥别。康雍觚式。腰际凸起。而明瓷直下。无波折也。 乾隆柬青窑变各瓶。有匀配三羊头于肩际者。有无羊赏者。形式又在饽饽凳玉壶春之间。其较小者。更有积红积蓝茶叶末诸色。 康熙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斡槎枒。花则风枝袅娜。而作者姓氏湮佚无闻。可喟也。 永乐款之器血。有长方盂。椭圆盂。及瓶盌。顺治款则甚不易见。 旧瓷款识。有满文。有洋文。有喇嘛文。 款有边者。有无边者。有方圈者。有圆圈者。有长方圈者。而扁方圈线。甚不多见。 雍正官窑彩盘。外层若系花卉。其内层之底。亦往往有彩花一二朶。或茉莉。或兰。更有画樱桃数枚者。则三果盌也。康窑亦时一有之。 慎德堂匙。以画鹤二十四双者为上。一二三四鹤者次之。一儿捧桃者又次之。荷花瓣为下。 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干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以三字直款者为贵。 广窑羹匙极别致。惜柄太短耳。明建亦然。宋瓷水盌。高足细腰质如千年之王。 豆彩人物大瓶。康熙之仿成化款者。画稿甚美。而多录华文于瓶上。西人遂不甚重之。 羹匙绝少佳品。 崩竹主人所制(在嘉庆道光间)每画甚蠢之彩蝠。殊不足贵也。 圴窑。独花盆为多。秘色葱蒨。雍正仿之。且犹不能逼肖。况其后耶。 康熙彩绘人物。多用蓝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頬。又往往晕以淡赭。亦颇娇娆。 康窑最善画松。茄色之干。墨色之铖。渲以硬绿。浓翠欲滴。其壮彩老笔。又足令人惊叹者。起石谷地下。作意为之。殆无以复过也。人物精妙诙诡。亦匪夷所思。 补彩之法诡矣。五彩之涉绘事者易补。纯色之上一道釉者。较为难补。 康雍天青。淡而弥隽。且中有秾蒨之小点。殊可喜也。惟广窑亦然。干雍窑变瓶罐。口际每有蟠螭一条。乃全身凸起者。 太白尊。腹有团螭三个。系浅凹雕也。康窑而后。遂无仿制者。 软棒锤之式。口略撇。肩略垂。底足略敛而无胫。此其所以异于硬者。 成化万历五彩。皆画献出之习战斗者。洋商所谓刀马人

者也。波矞云诡。牛鬼蛇神。又似宋代法画。一一有故事可指。 青花又名淡描。同一色也。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西人甚重梅花罐。画笔虽基麤劣。而容光姣丽。一涉灰黯。则索然寡味矣。其画兽也。毛细于发。竦然直立。有绘水绘声之妙。雍正朝已欲步。而况于干嘉以后耶。 康熙积红大碗。厚有过二分者。雍正胭脂红小碗。薄有如卵幂者。 干雍大瓶。有以白粉涂地。而上绘九秋图者。花枝生动。最有书卷气。彩釉亦鲜艳异常。其豆青地而夹以彩绘者。又不如寻常白地之足珍也。 粉地虽甚美观。惟易于剥蚀。亦一病也。 康窑大梅瓶。有豆青地。而晕以釉里红龙者。 康熙青花观音尊。其有人物工细者。又皆官窑之仿成化款者也。瓶底可作小盂。碎瓷可作带版。(其尤碎者以装画躞) 大笔筒可作花盆。小笔筒可代酒杯。 日本喜素洁之瓷。若豆青。若建窑。若广窑。若茶叶末。皆谓之日本庄。法商则尚五采。虽极破碎。亦不甚计较。英商爱青花。近则价锐减。而上品者仍不减。美商则以红色天青色官窑之有款者为上。俗谓之一道釉。尤重瓶罐。德人又

喜毡包青之瓶罐也。 豆青地而加以彩绘。以干窑为多。康熙朝亦时一见之。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旧。世界之瓷。以质朴为贵。新世界之瓷。以彩画为贵。学术不同。文章因之而变。今吾华瓷业。盖甚凋瘵矣。工既弗良。质亦粗劣。此丧其本有者也。守常蹈故。销路阻滞。此懵于今情者也。 康窑有青花大盘。椭圆而长。长可二尺。宽及尺。盖西餐所用。颜色美好。笔法工细。为国初教士所特制。或即南怀仁汤若望之流亚欤。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腊丁古文。阳历年月。吾华业瓷者。宜知所取材焉。,(详见世界瓷鉴) 洋瓷种类亦不一。康乾以来。输入良多。大氐为粤海关监督所定制精细绝伦。或谓近世洋瓷。亦颇退化。非讆言也。 洋瓷亦分粗细两种。其乾隆贡品。颇有华字年识。续于料欵。柬西人皆争购之。尤以女神像之属。为极珍秘。 康窑有瓜皮绿一种。满开小片。以大罐形如西瓜。盖上有瓜藤者为佳。其他瓶类。转无定贵也。 道光窑。喜于茶杯。或鼻便壶上。画极小之人物。树木楼台。船只旗帜。颇参用泰西画法。人大如蚊。树小于齐。纤毫毕现。亦夯品也。 明瓷大采盒。底藇盖表与里各画故事一则。有若宋画也。

康窑青花耕织图大盌。妇孺鸡犬。神情宛。五彩尤奇美。中外珍之。 雍正粉彩大盌。亦多画西厢风景。盘制最浅。宜于张挂。大氐粉彩人物。每苦面目漫漶。若釉汁完美。无少缺蚀。而古妆女子。又不作社会恶态者。亦能于康画之外。独树一帜。惟客货多系锦边。殊觉麤糙。 圆印合之式样。无论高矮。以上盖作馒头形者佳。磨盘式(圆形而平者谓底面皆之磨盘)为下。其上盖为平面瓷片。而有子口(平面瓷片内有圈口关阑者谓一圈形如底足以作之子口)者。亦殊不见其佳也。 或谓宋瓷有以香质入料。久则异香喷发。且香气随年代而改变。嗅而知办某代之物。其说非也。盖瓷胎净细。闲岁浸久。自发古香。书籍亦然。非另有香料也。

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华 huá huà huā

注 音: ㄏㄨㄚˊ ㄏㄨㄚˋ ㄏㄨㄚ

繁体字: 華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十

简体部首: 十

五笔86:WXFJ 五笔98:WXFJ 五行:水 UniCode:U+534E 四角号码:24401 仓颉:OPJ GBK编码:BBAA 规范汉字编号: 0472

华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6

笔 顺: 撇竖撇折横竖

huá ㄏㄨㄚˊ

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

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奢侈:浮华。奢华。

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

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

指时光:年华。韶华。

huā ㄏㄨㄚˉ

古同“花”,花朵。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孔子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少数民族改姓

1,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2,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3,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4,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四、得姓始祖

华父督,一作宋督,字华父,名督。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

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

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

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六、家谱文献

天津华氏南支宗谱,(清)华长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南开本世累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天津华氏宗谱,(清)华承彦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天津华氏通四堠阳晴云公支宗谱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华步照、华钟灵等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华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该族在镇江、无锡等地。

江苏丹徒华氏重修宗谱六卷,(民国)华乃庆,华坤全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注:书签题《朱方华氏族谱》。

江苏无锡华氏家谱八卷,(清)华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版心作《华氏传芳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卖囿公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一名《无锡鹅湖华氏宗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六修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民国)华宗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华德昌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序,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华锡华氏奇一支宗谱八卷,(清)华国贤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清光绪七年华鸿模始修支谱。

江苏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季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谱九卷,首一卷,(清)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版心作《华氏宗谱传芳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谱十五卷,(清)华开骥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民国)华瑛匡、华廷献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注:原题《华氏宗谱卷之七~补奇五支子升派》。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华锦球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注:元至正间华木春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附吴锡华氏谱跋,(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民国)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又名《萧山渔浦华氏宗谱》。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残存九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大贵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浙江鄞县栎阳华氏宗谱,(民国)华康顺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训堂辑,新邑庆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民国)华舍文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华氏宗谱,(清)华重民纂辑,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礼耕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华氏西房支谱,(清)华赞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华氏潭子头门楼下支谱,(清)华钧谋等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

浙江金华钟湖俞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华东陵邵氏宗谱四卷, (清)邵小饭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华墙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平江华氏四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华懋衡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

重庆合川华氏续修族谱一卷,(现代)华隆思主编,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

华林胡氏宗谱,(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民国)华瑛匡、华廷献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华锦球纂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民国)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民国)华保真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民国)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慈溪县文物管理局(残存九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卷,(民国)华舍文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才里村。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北界乡岱根村。

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望闵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无锡华氏世系原本,(清)华魁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八卷,末一卷,(清)华鸣玉等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学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华氏通九支文献考一卷,(清)华允中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华宗敬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上册、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继先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听彝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无锡华氏通四乐农公支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无锡华氏通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无锡华氏先贤象记一卷,(清)华鸿山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玉铿堂华介福摹录本一册。

无锡华氏先贤图像一卷,(民国)华保贞等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重刊华氏祠墓始末记二卷,(民国)华学瀚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苑阁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

富春祥风华氏宗谱一卷,(清)孙承祚等纂,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七、郡望堂号

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

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青紫堂”等。

八、字辈排行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贵州遵义华氏字辈:“世学治民安,尚国再开端,家修维正品,庭显庆钱元,光宗能善述,起后必超贤,道德文章唤,永远立真传”。

九、姓氏名人

华胥:(生卒年待考),女;四川阆中人。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

华元:(生卒年待考),华督后裔,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宋国大夫。

华毋害:西汉将领。

华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国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东汉医学家。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华雄: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义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华表:(公元204~275年),字伟容,华歆之子;平原高唐人。著名晋朝大臣。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

华温琪:五代梁唐间将领。

华峤:(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骏,华歆之孙、华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著名魏晋时期史学家。撰成《汉后书》(亦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娇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在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华镇:北宋官吏。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绰,(生卒年待考),字仲宽,行千九;江苏无锡人。著名南宋大臣。

华云龙:(公元1332~1374年),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华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画家。绘有《桃潭浴鸭图》、《山雀爱梅图》、《村学图》、《白云松舍图》等传世。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秋苹:(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与弟华文械、华文桂合著《喉科秘书》四种,当时流传甚广。 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