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祉是什么意思和含义(祉是什么意思)

祉是什么意思和含义(祉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祉

《说文:示部》:“祉,福也,。从示,止声。”

译文:祉,幸福。从示,止声。

《说文》“示”部,形声字。今为“礻”部。

祉,二级字。“止”即“之”,意为“到来”。“示”指祖先神。“示”与“止”联合起来表示“祖先神到来”,本义:祖先神降临,引申为福气。

古有:“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现有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

当找不到“示”部某些字的内容,找康熙总是有出处的。前面介绍过,九子夺嫡,“胤祉”为康熙第三子,参与了九子夺嫡,未得善终。其实三皇子,并不热心于皇储,胤祉擅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且一门心思编书。胤祉的老师和门客全是学者和无功名的布衣,如陈梦雷、杨文言、周昌言等。依靠这些人他主持编纂了两部大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

福祉,本义使降临的幸福,现在意思为幸福、利益、福利。也代表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

《诗经》中:“既受帝祉,施于子孙。”已经接受了天帝赐予的幸福,就会延及子子孙孙。

西汉时期著名的石奋,初做小官吏,侍侯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因为姐姐做了妃子的缘故,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汉文帝时,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太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孝景帝即位,石奋长子石建,二子、三子未留下姓名,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着车表示敬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犯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肯吃饭。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叩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时,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世,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

石建年老发白,万石君身体还能健康无病。石建做了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见父亲时,先是进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拿走他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石建做郎中令时,有事要向皇帝谏说,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因此皇帝就对他亲自表示尊敬和礼遇。

万石君迁居到陵里。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到这件事后不肯吃饭。石庆恐惧,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对吗?”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下车快步走回家。

汉武帝时期,万石君去世。大儿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拐杖才能走路,过了一年多,他也死了。

石庆担任丞相的时候,石家的子孙中,官至二千石级别的就有十三人,而石庆死后,敬孝严谨的家风逐渐衰落,其子孙也一个个犯了法而遭到罢免。

福祉的赢的,难道不是因为敬孝严谨得来的吗?

《说文解字》第248课:细说“徙”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48课,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止+辶>”字,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无法正常显示,它其实就是后来的“徙”(《说文解字》无“徙”字)字,因此,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汉字实际上是“徙”字。

<止+辶>。读音有两个:

(一)x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止+辶>,迻也。从辵,止声。”这个字的“六书”归类有争议,显然,许慎认为它归为形声字。但《字源》师玉梅认为它是会意字。从辵,从步。既然有争议,我们就看一下字形演变:

(徙字的字形演变)

《字源》认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彳为行之省,行初文像四通道路之形,彳为行的左半边,亦表道路。步,初文像左右脚一前一后,会行走意。甲骨文<止+辶>即双足行于道上,会迁移之义。”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合理。许慎的说法似不对。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隶体作徙,<止+辶>,同徙。”因此,<止+辶>的本义是迁移,在隶变之后,写作徙。

《周礼·地官·比长》:“徙于国中及郊。”郑玄注称:“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即(居民)迁移到都城中或郊里。《史记·殷本纪》:“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第五次迁移),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

(商王迁都)

又比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数岁某氏徙居他州。”用的也是这个意义。

徙字也指转移、变化。比如《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邢昺疏称:“闻义事当徙意从之。”闻义不能徙,就是知晓了义理不能转变观念。

(孔子像)

本义之外,徙字还有其他用法,比如:(1)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刘邦)改封(调职)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韩信像)

(2)避。《广雅·释诂三》:“徙,避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文》:‘遁,迁也。’与迁与避同义。《尔雅》:‘迁,徙也。’迁与移、徙同义。故遁、迁、移、徙四字俱训为避也。”下一课会谈到“移”字。比如《孔子家语·相鲁》:“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等到孔子执政扔时候,沈犹氏不敢在早上用水饮羊(用水灌羊以增加羊的重量)了,公慎氏休了他的妻子(因为他的妻子与人淫乱),慎溃氏越境避开了孔子的地区(因为其生活奢侈,超过了标准)。

(3)踰;越。《礼记·檀公上》:“祥而缟,是月禫,徙月乐。”孔颖达疏称:“踰月可以歌。”即超过一个月才可以歌。

(4)谪戍;流放犯人到边远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益发谪徙边。”征发更多的流放人员去戌守边疆。秦始皇时戍边流放人员极多,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戍边超期引起的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5)夺取。《国语·吴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韦昭注称:“徙,取也。”焚掉了姑苏之宫,夺取了大舟作为战利品。

(6)癣。《释名·释疾病》:“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因为癣类皮肤病大吃一惊染面积越来越大,似乎会迁移一样,所以青、徐两州的人称癣叫徙。

(二)sī。读这个音时,有两个用法:(1)古国名。《汉书·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颜师古注称:“徙及莋都,二国也。徙后为徙县,属蜀郡。”(2)古地名。《集韵·支韵》:“徙,地名,在蜀。”不管是国还是地名,都在蜀地。只需注意一点,就是徙字作地名时,别读错了音。

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徙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48,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