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历算第一名家(历算)

历算第一名家(历算)

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启动藏历12年历书基数运算项目

视频加载中...

4月14日,公元2025至2036共十二年间藏历历书基本数据运算项目启动仪式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举行。

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深藏阆中的八大观星者 一窥汉唐密码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纪念落下闳的长公殿

2月4日,立春,小雨。

阆中古城街头飘落着幽香的醋味,明清建筑的古街上已经挂上了红红灯笼,年味越来越浓了。再来阆中,只为寻找一位老人。

是他,让阆中成为民间天文爱好者的聚集地;是他,让阆中成为汉唐时代,世界天文的中心。

虽然对他的记载不多,对他的相貌更是一无所知。但他就在阆中山水的记忆里,也在灿烂的星空里。

他就是落下闳,伟大的天文学家。《太初历》颁行之后,汉武帝封落下闳为侍中(顾问),他辞而不受,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并将他的渊博知识传给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诞生了大批天文学家,使得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

人才荟萃,群星灿烂:西汉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有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唐代有袁天罡、李淳风。

隐士/落下闳

辞官回到“落亭”观天象

观星楼前落下闳

桥楼乡,阆中市西北角,北与苍溪接壤,西与南部为邻,为阆中的偏远乡镇之一。《华阳国志》、《保宁府志》记载,桥楼,落下闳的故里,落下闳早年和晚年都曾隐居在桥楼乡的高阳山麓观天测地,研习天文。桥楼乡独特的地貌,丰富的古天文资源,不断引起国内外天文学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络绎不绝来到桥楼进行天文考古研究;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鞭春牛春节文艺活动传承久远,生生不息。

桥楼乡党委书记赵勇刚介绍,落下闳成功完成了《太初历》的研创工作后,毅然辞官回到故里“落亭”(桥楼乡落阳村),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当地的初阳山、双阳山、赶阳山、落阳垭等地,都有众多古庙、古碑等古天文遗存,一一见证着当年落下闳在这里的从事天文研究的活动轨迹。

《桥楼乡志》载:传说,落下闳就是桥楼乡落阳旮人,他从小聪明伶俐,常到屋后的高阳山看日出日落,用竹竿测日影,晚上看星星,用铜壶制漏仪。查有梁先生认为,落下闳来自民间,回归民间。他分析,落下闳的老师,很可能是一位隐士,落下闳效仿他的老师,也成了一名隐士。

如今的桥楼乡数千村民中,没有一人姓落下。“百家姓”里根本就没有“落下”这个姓,后裔们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专家猜测“落下”不是落下闳的姓,而是落下闳所居住之地名,姓氏来源于地名。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史料显示,历史上,落下姓为闳阳湾的大姓。明末清初时,明军、清军以及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队伍,在阆中一带展开厮杀。外来军队的涌入,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住族人,当年落下姓的长者出计改姓,部分落下姓改姓王,部分改姓罗。

阆中有个天象台,又名思依山,相传当年落下闳回归家乡后,住在思依山上的西观平仙洞。平仙洞是思依腹地一块突起的山峰。落下闳这里建起了天象台,用以观测天象,研究天文。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棋盘山。相传,落下闳出世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突然崩垮二余里,形成现在的崩山坪,伟人出世天崩地裂,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落下闳去世后,家乡人为纪念他,在落阳山顶建起一座寺庙,也就是如今的长公,相继于桥楼乡建起长公殿和闳庙子。

神算子/任文公

王莽篡后 一家藏于子公山避乱

观星楼里的落下闳像。

古城阆中曾经孕育出众多的古代天文学家,被誉为“古代天文学灿烂的星空”。

在阆中锦屏山风景区,矗立着一座三层塔形翘檐的高楼,此楼是为纪念西汉时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而建的“观星楼”,楼前是落下闳的青铜塑像,他仰首望天,右手背在身后,左手放在浑仪旁。

在观星楼一楼,塑有晚年定居阆中的唐朝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像,二楼有三国蜀汉时阆中人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像,三楼塑有落下闳像和西汉阆中人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像。

西汉末,阆中出了任文孙、任文公这对父子天文学家,他们能测风雨水患,“言必有中”。《华阳国志》、《阆中县志》均有记载,汉哀帝时,任文公任益州从事。有一年大旱,他对刺史说:五月一日当有大水,时间已很紧迫,当通告吏民。刺史以为妄言,置之不理。任文公自备大船,到了这天,酷热异常,文公急命登船,并使人告知刺史,刺史一笑置之。当日正午,天北黑云骤起,暴雨倾盆而下,江水猛涨,溺死数千人。

关于其神机妙算,《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任文公》传记载: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健)步,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

“后贤”/周群

劝谏刘备 攻打汉中定会不利

观星楼

三国蜀汉时,阆中人周群以及其父周舒、其子周巨皆是天文学家,被称为“天文世家”。

周群年少时跟随周舒学习,专心于占验天算之术。在住宅庭院中建楼观测天象,令家奴日夜轮值楼上,若有异常现象,立即告知周群,他便亲自上楼观测记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6年)和平帝元年(公元元年),我国发生两次日食,就是他们在阆中观测记录下来的。据王嘉《拾遗记》载,周群除长于望云测天之外,还继承了落下闳的天文历算之术,精于“推步”,被蜀人称为“后贤”(“前贤”为落下闳)。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聘请周群为益州师友从事,其预言大多得以应验。刘备割据益州,任命周群为儒林校尉。刘备想要与曹操争夺汉中,询问周群的意见,周群回答:“能得到汉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众。若率领偏军出征,一定会不利,要警惕慎重!”

公元218年,刘备并不采纳周群的意见,虽然得到汉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众。同时,刘备又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人率军攻打武都郡。吴兰、雷铜皆战败覆亡,和周群所预言的一样。于是周群被举荐为茂才。

古城有个500多米长的管星街,得名就是周家爷孙三星观天象。街中还有一个古地名,叫周家坟,现在没坟了。

预言家/袁天罡

王气在此 阆中锯山“斩龙颈”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师,益州成都人。袁天罡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

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

阆中古城东南,有一奇异的山脉绕古城蜿蜒向南,山形地貌如一条游龙,故名“蟠龙山”。在“龙颈”处,却又明显留下了被人工挖凿的痕迹,当地老百姓说:这是被唐代星相大师袁天罡“断龙脉”时“锯”断的。

据《阆中县志》记载,袁天罡“官火山令,善数术,居阆中蟠龙山筑观星台,以观天象。”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空出现慧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扫帚星”。太白金星又多次在白天“抢日”。“天现扫帚星,地下动刀兵”。这一连串奇异的天象,被人们看作是改朝换代的前兆。

朝野上下一时人心惶惶,“贞观盛世”也笼罩上了一片阴影。火山令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风突然奉召人宫。唐太宗一脸愁容地对二位大臣说:“近来天象奇异,又有大臣秘奏西南出现‘王气’,未知凶吉,二位爱卿长于天文术数之道,不知有何高见?”

第二天,袁天罡骑上太宗御赐宝马,扬鞭朝巴蜀飞奔疾驰。行至今广元朝天驿,登高南望,远远望见阆中方向瑞气缭绕,祥云升腾,似觉有“王气”之象,便急忙风尘仆仆朝古城赶来。来到阆中,站在锦屏山,大小蟠龙山便展现在眼前。只见小蟠龙山如晃动的“龙头”,大蟠龙山如龙身蟠曲蠕动,大有凌空腾飞之状;山顶瑞气盘旋,彩霞满天;山上山下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袁天罡惊诧道:“王气原来在此!”

阆州知府见朝廷命官到来,宾礼相待。袁天罡将皇上旨意传达,知府立即下令各县派遣民役,在大蟠龙山和小蟠龙山之间开山凿石,斩断“龙颈”。蟠龙山顿时被齐腰“锯”断。袁天罡离开长安城后,李世民还不放心,又增派太史令李淳风由长安到阆中,协助袁天罡。巧的是,他也不约而同地步到阆中蟠龙山,二人相会于锯断“龙颈”处,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自此,阆中人一代传一代,至今仍把这凿断了的山垭叫“锯山垭”。

袁天罡、李淳风二人锯断了“龙脉”之后,痴迷上了阆中这块“风水宝地”,先是在蟠龙山结庐观天象、研究天文,后二人又在西河边修建了一座天宫院,隐居于此研习风水。二人死后,便也分别葬在今阆中市天宫乡的观稼山和五里台。

传说当年袁天罡来到天宫院所在地时,选中其风水,埋了枚铜钱作记。稍后李淳风到阆中造访袁天罡时,也相中天宫院所在地的风水,留下一枚金针作记。后两人相会时提起风水一事,都称“已选中”,两人出土记号发现,袁天罡的铜钱眼中插有一金针。如此巧合,神鬼莫测。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摄影 邓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一览表(完整版)在位时间表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婴:公元前207(46天)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汉吕后执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汉宣帝刘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汉元帝刘奭(shi):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汉成帝刘鷔(ao):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1;

12.汉平帝刘衎(kan):1-6年;

13.孺子婴(王莽摄政):6-9年。

东汉(25-220年)

1.光武帝刘秀:25-58年;

2.汉明帝刘庄:58-76年;

3.汉章帝刘炟(da):76-89年;

4.汉和帝刘肇:89-106年;

5.汉殇帝刘隆:106-107年;

6.汉安帝刘祜(hu):107-126年

7.汉顺帝刘保:126-145年;

8.汉冲帝刘炳:145-146年;

9.汉质帝刘缵(zuan):146-147年;

10.汉桓帝刘志:147-168年;

11.汉灵帝刘宏:168-190年;

12.汉献帝刘协;190-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一说184~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东吴并立)、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65年)

1.魏国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rui):227-240年;

魏齐王曹芳:240-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奂:260-265年

2.蜀国

昭烈帝刘备:221-223年;

后主刘禅(shan):223-263年。

3.吴国

大帝孙权:222-252年;

会稽王孙亮:252-258年;

景帝孙休:258-264年;

乌程侯孙皓:264-280年。

西晋(265-317年)

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晋怀帝司马炽:307-313年;

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

东晋(317-420年)

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322-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325-343年;

晋康帝司马岳:343-345年;

晋穆帝司马聃:345-362年;

晋哀帝司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

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南朝(420-589年)

南朝(The Southern Dynasties,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南朝开始。其后萧齐、萧梁、南陈三朝相继而立。南朝继承了东晋的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589年,隋灭南陈,南朝结束。

南方的宋、齐、梁、陈这四个汉人政权,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与鲜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对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虽然南朝的4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但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方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南方工商业也得到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宋(刘宋)

宋武帝刘裕:420-423年;

宋少帝刘义符:423-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424-454年;

宋孝武帝刘骏:454-465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465-465年;

宋明帝刘彧:465-473年;

宋后废帝刘昱:473-477年;

宋顺帝刘准:477-479年。

2.齐(萧齐)

齐高帝萧道成:479-483年;

齐武帝萧赜:483-494年;

齐明帝萧鸾:494-499年;

东昏侯萧宝:499-501年;

齐和帝萧宝融:501-502年。

3.梁(萧梁)

梁武帝萧衍:502-550年;

简文帝萧纲:550-552年;

梁文帝萧绎:552-555年;

梁晋帝萧方智:555-556年;

4.陈(南陈)

陈武帝陈霸先:556-560年;

陈文帝陈蒨(qian):560-566年;

陈废帝陈伯宗:566-569年;

陈宣宗陈顼(xu):569-583年;

陈后主陈叔宝:583-589年。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朝(581-618年)

隋朝皇帝列表

1.隋文帝杨坚:581-605年;

2.隋炀帝杨广:605-617年;

3.隋恭帝杨侑(you):617-618年。

唐朝(618-907年)

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显: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后武则天(武曌):684-705年;

7.唐中宗李显: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肃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适(kuo):780-805年;

13.唐顺宗李涌:805-806年;

14.唐宪宗李纯: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恒: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cui,第三声):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xuan):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晔: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宋朝皇帝列表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赵匡义:976-998年;

3.宋真宗赵恒:998-1023年;

4.宋仁宗赵祯:1023-1064年;

5.宋英宗赵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赵顼:1068-1086年;

7.宋哲宗赵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赵佶(ji):1101-1126年;

9.宋钦宗赵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赵构:1127-1163年;

2.宋孝宗赵昚(shen):1163-1190年;

3.宋光宗赵惇(dun):1190-1195年;

4.宋宁宗赵扩:1195-1225年;

5.宋理宗赵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赵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赵显:1275-1276年。

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顺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宁宗:1332-1333年;

11.元顺帝:1333-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炽:1425-1426;

5.明宣宗朱贍(dan)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镇: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镇:1457-1465年;

9.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cheng):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cong):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载垕(hou):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yi)钧: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

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 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

清朝(1616-1912年)

清朝历代皇帝

1.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极:1627-1644年;

3.清世祖顺治福临:1644-1661年;

4.清圣祖康熙玄烨: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zhen):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历: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庆顒琰(yongyan):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宁:1820-1850年;

9.清文宗咸丰奕詝(zhu):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载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绪载恬:1875-1908年;

12.清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