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孝悌中的悌是什么意思(悌是什么意思)

孝悌中的悌是什么意思(悌是什么意思)

“首孝悌,次谨信”啥意思?

“首孝悌 次谨信”这一句是《弟子规》总叙中的第2句。意思是,做人首要的是孝顺父母长辈,关爱帮助兄弟姐妹。然后为人处事要严谨诚信,自律自觉。

为什么把孝顺父母长辈放在首位呢?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因为有了父母长辈,才有孩子晚辈,生命才得以延续,我们常说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晚辈要孝敬关爱长辈。再看“教”字,以“孝”字当先,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孝顺开始。中国字真的很美好,很有内涵。中国的教育也很美好,很人性,很有情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很人性很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丢弃了一些。

家庭是一家人生活成长在一起的地方。一家人就有长辈,晚辈,父母,亲人,孩子,一家人要和谐快乐幸福地生活,就要孝敬长辈,关爱兄弟姐妹,这就是爱的传递。以父母为核心,父母把慈爱给了子女。子女接受到父母的爱,长大成人,把得到的爱反馈给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充满了爱和快乐的家庭的人走到社会上,走到工作岗位上,一定是面带微笑,内心有爱和阳光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给周围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一定和周围人和谐相处,开心工作。这是多么好的人生,回到家里开心幸福,在工作单位开心快乐。

能够做到在家里和家人温暖有爱相处,做到第2步就比较容易,就是严谨自律诚信充满情感。

比方说,当一个人情绪不好心情烦躁的时候,妈妈和他说什么话,他或许会嫌她唠叨啰嗦,本能的脸色就会不耐烦甚至难看。这样的情况,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怎么办呢?当心中真的是把孝顺父母放在了首位,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快的化解掉,对父母依然是和颜悦色。这就是自律的表现,也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一个人能够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坏情绪时,他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平和,他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外界的风吹草动或者是坎坷磨难都击垮不了他。他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严谨意味着工作生活态度。严谨不是刻板,不是死板,不是教条,不是枯燥,不是无趣,应该是对规则规矩的遵守。坚持在规则规矩的范围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诚信待人,包容大气些,个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因为周围人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成为自己喜欢交往的那种人的模样,那生活中处处是和谐和友好。

谁都希望自己成为在家里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在单位里遵守规则自律上进和同事和谐相处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是快乐的处处顺达的。

那么《弟子规》就告诉我们“首孝悌 次谨信”。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家庭关系经营的幸福和谐美满,怎么可能在外面对他人友爱包容呢?所以爱家爱亲人应该放在每个人生活的最中心,然后推而广之,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这4种习惯,最容易教出不孝子,一个也不能犯

家庭教育,通俗的说就是父母对于子女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如果将家庭比喻为组成社会的小团体,那么这个小团体在社会上能做出多大贡献,则取决于教育。

01

父母的娇宠,孩子的毒药

娇宠者,娇惯宠爱也,也就是俗称的溺爱与放纵。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杜甫在这句诗词中极大的批判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他看来,凡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无不是经历了艰难险阻,即便眼前崎岖坎坷,也会一直走下去,而那些被父母所溺爱保护的人,何谈大事?

只是诗词虽流传千古,但却鲜有父母愿意听从,毕竟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子即为后,孩子就是延续祖宗血脉的纽带,于是在这种基础上,孩子就像那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父母保护的严严实实,只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光鲜的外表下,经不起挫折,担不了大任,没有理想,缺乏是非观念,

长久下去,势必会给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到最后,还得父母出面收拾孩子闯下的烂摊子,这种教育方式,不是自食苦果是什么?

请所有父母谨记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的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02

现在的恶习,将来的恶果

每一个不孝子的背后,不一定是受到金钱和朋友的怂恿,但一定有一个“虎爸虎妈。”

这个虎不是老虎的虎,也不是说父母跟老虎一样对孩子严厉并且时常教训他,而是马虎的虎。

对于孩子幼时的表现,如见到长辈不尊敬,拿言语冲撞;对待朋友同学,肆意欺侮;父母生病,故意指使之类的,这种事情一旦多了,就会变成习惯,恶习一成,父母若不加以制止,便会让恶习演变为恶果。

最终孩子身上会形成一种无法无天的脾性,他会觉得所有人是欠他的,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否则就要不择手段去抢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春节时,一个朋友由于生病高烧,我特地前去拜访他,刚刚进门就看到他三岁的孩子在屋里乱折腾,孩子折腾累了,便闹喊着饿,朋友没有办法,只好忍着高烧做出饭菜,结果孩子又说不饿了,直接把碗砸在地上,朋友没有说什么,默默地收拾地面。

这种教育方式,不孝子已然天成。

03

乐纵厌世,不懂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在孔子看来,一个年轻人首先要做的是能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师长,这才是真正的“孝”。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年轻人想不开自杀的频频皆是,甚至还有人信奉什么邪教歪道,搞什么天国自由主义,丝毫不顾及父母,单纯为了自己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与解脱。

这其实就是“厌世”,孩子固然有错,但其根源还是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乐纵。

孩子回到家看到父母,就一脸漠然;在与父母交流时,不愿意多说一句话,表现的闷闷不乐,甚至敢直接对父母表明:你们不过是凡夫俗子,跟你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采取措施,与孩子放开交流,平时多陪陪孩子,对孩子加以关心,否则按照原本的教育方法,孩子直至长大成人,也不会有孝悌的想法。

04

忘记恩德,只记仇怨

古人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民间也流传着:“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的说法,在我们看来,别人对你有恩,当谨记心中,好日后报答,甚至别人对你不好,你也该以德报怨。

做人,最忌讳的就是忘恩记怨。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唯有一个回答获得了高赞,那就是——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你知不知道,我们夫妻俩做的事全都是为了你,为了你我们夫妻俩付出了全部!

这几句话,相信中国的孩子并不陌生。

在数十年陪伴孩子成长的路途上,父母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焦急,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学,只有教育孩子学不来,只能父母自己摸索着前行。

但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注意孩子的情绪,固执的认为自己对孩子付出了全部,那么孩子就必须对自己孝顺。

事实上,当父母这个心理出现时,孩子便产生了逆反心理。

会对父母的关怀,理解为唠叨;会对父母的担心,理解为不信任,久而久之,父母之恩,早已被孩子所抛弃,反而,在孩子成长的心中埋下了对父母积怨的种子。

当这颗种子成长发芽后,恐怕就是孩子与父母决裂之时。

切忌:教育孩子应注意方式方法,不可固执己见,以上四种一个也不能出现,否则易教出不孝子。

水木然两本新书

《价值规律》+《世界在变软》

正式上市!

两本书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四个字购买!

论语解读145、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

“悌”是儒家的“八德”之一。所谓“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认为,这八个品德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如果八条之中有所缺失,人格就会出现缺失。如果八者具备,君子人格就大体初具,如果八者全无,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全无,儒家不把这样的人称之为人,轻者称之为”小人",甚者骂之为畜牲。

比如说“孝”,就是后辈要对长辈好。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我报答之意。这就是孝,古今不变。一些人一提到孝立马就想到,父叫子亡子得亡。但你认真读读孔子的书,孟子的书。什么时候说过“父叫子亡子得亡”的。中国人讲中庸,孝在一些方面是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服从,但过分了就不中庸了。但中国文化又讲,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后看子敬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间的主从关系,不是永远桓定不变的。这是一味抵毁儒家的人不明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儒家。

再说“悌”。孝规范的是父子关系。“悌”规范的就是兄弟关系。“悌”最早就是弟,后来加上了“心”,是说,哥哥的心里要有弟弟,要保护弟弟。这就是“悌”。悌的根本原则是四个字,“兄友弟恭”。“友”是两只手的形状,其意义就是好兄弟手拉手。至于好朋友手拉手,是从兄弟延伸出来的。

兄友弟恭,是说做哥哥的要照顾弟弟,做弟弟的要对哥哥恭敬,听哥哥的话。但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原则,也不是一生不变,弟弟一定要听哥哥的话。在未成年之前,兄弟手拉手,各自成家后,都有独立的意识,原来哥哥的主宰地位,就要有所改变。相互关照的同时,又要互相尊重。这种兄弟间的人伦关系,从孔子时代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悌”的内在精神,兄弟之间,相互照顾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今天依然有意义。

《弟子规》中有“入则孝,出则悌”的语句。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三口人,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