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钵是什么意思和含义(钵是什么意思)

钵是什么意思和含义(钵是什么意思)

佛学知识; 钵是什么?它有什么由来和讲究?

 

佛教常用的钵,又称应器、应量器,是印度僧侣手托着用来承受施舍的法器,也是盛饮食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 “钵”是梵文Pātra的音译,也称为钵多罗可钵多,是僧侣食器的意思。

由于汉文本来就有一个意指饭器的“钵”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规》以为这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所以叫作应器或应量器,或者是其体、色、量三方面都与法相应,故名应器。或是由于堪为受供者所用,或者是视胃口来吸取食物的器具亦即与食量相应的,故叫应量器。 钵的形制非常简单,近似于中国古代的“盂”。钵壁与开口平行的面为圆形,中空以盛饮食。钵的遗品中有石钵、金铜钵、

木钵、干漆钵、瓷钵等。石钵、金钵、银钵为佛、菩萨的供养具,其他则为僧侣所用,包钵之布,称为钵袱、钵袋、钵囊,置放钵的台称为钵支。

钵原本没有覆罩之物,但是《释氏要览》中的记载引用了律藏而答应运用覆物,这种覆物是钵盖,运用钵盖的钵是作为供养具的钵。 佛钵的形状,《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说:“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灿然。”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也类似地讲佛钵是杂色而多黑,四际清楚,厚而分许,甚有光泽。容量方面,《法苑珠林》讲是三斗,《高僧传·法显传》讲是二斗。

此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中说,所以禁绝比丘蓄用佛钵,以其重故,它没有清晰其具体容量。有人问佛陀的诸位仆人罗陀尔喜、迦须那利、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持执佛钵随从世尊,钵已然重,为何不怜惜他们。答复以为仆人虽执持佛钵,以佛之威德力故,又恭顺尊重佛,是以不觉其重,何况阿难身力也大。显然佛钵是非常沉重的。  

  

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愿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磲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  

  

在律制上,规则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品种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制止运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鉴别在家和外道。

  

“色”指钵之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禁绝熏染其他色彩。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依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办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顿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佛学扫盲:钵的意义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

“色”指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熏染其他颜色。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钵的由来

据《佛本行集经·二商奉食品》中说:佛陀初成道时,北天竺有帝梨富娑与跋梨迦两位商主,将“糗酪蜜搏”供养佛陀。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这时四天王以石钵奉上,佛陀又思惟,如若只受一钵,其他三位天王必将产生烦恼。佛陀将四钵相叠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而说偈言:

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包钵的袋子,称为钵袋或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讲到有比丘走路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裹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现在的钵袋,挂于肩上用于行路时装钵,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

和尚的“衣钵”

衣钵原意指古代和尚用的食器,释义为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借指僧家的衣食,资财。

“衣钵”在佛教禅宗也是作为真传的信物与证据。师父一生收徒甚多,禅宗又主张不立文字, 传承法门继承人怕难以服众,所以谁最后得到衣钵二物,谁才会是师父所认可的传承人。

直到禅宗传承到六祖惠能时,认识衣钵作为信物有相当大的弊端,为了争夺这个衣钵相传的资格,常常是争执不舍,甚至有人因此送掉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加以改革,停止了传承衣钵的形式。

袈裟和钵用来表法,证明师徒之间的传承以心印心。

但如果师傅圆寂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弟子 ,就把这个钵倒扣起来,称为覆钵,所以和尚埋骨之地的塔,也叫覆钵塔。

现在“衣钵”在寺院也是一个职务的称号,衣钵是方丈和尚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若有方丈不愿或不便见的来访者,可由衣钵出面接谈。

在僧团里面有如法的,也有不如法的,如果劝谏不了,对于破戒的比丘会加以惩罚,直至收回他的衣钵。

唐僧的行李里面到底有什么,为什么猪八戒一提散伙就要分行李?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第279期

唐僧的行李里面到底有什么,为什么猪八戒一提散伙就要分行李?

哈哈,因为唐僧的行李非常值钱!

换成萨沙,也会整天盯着这些行李,恨不得赶快分掉。

那么,唐僧行李里面有什么呢?

我们一件件来看。

第一:紫金钵盂

对于紫金钵盂有很多种说法,大多认为这是黄金和其他金属的混合物。

黄金很珍贵,但比较柔软、很沉重,并不实用。

况且,一个僧人整天捧着黄金的钵盂去化缘,施主愿意布施才有鬼,人家还没有你富裕呢?

即便如此,紫金钵盂也是价值连城的。

一来,它里面还有大部分是黄金,至少也有个几斤重量,等于是一块金砖;

二来,紫金钵盂是唐太宗御赐的,等于是苏乞儿那个“奉旨行乞”的钵盂,是极其珍贵的东西。

别人就算有钱也不可能买到,钵盂放在后世就是国宝级文物,随便可以拍卖个上亿人民币。

猪八戒只要将紫金钵盂卖掉,搞个上万两银子,毫不费力。

第二:九环锡杖、锦斓袈裟

这两样东西,又比紫金钵盂贵重得多。

紫金钵盂是凡间的东西,锡杖、袈裟则是如来佛祖御赐的宝物,观音菩萨曾说袈裟五千两,锡杖二千两。

其实,7000两是绝对买不到的。

它是珍贵的法器,还有神奇的功效(怎么感觉萨沙像在卖保健品),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凡人就算拿几百万两银子,也没处买去。

就算是唐太宗这种皇帝富甲天下,想要搞到这两件宝物也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别说皇帝,就算妖怪黑熊精都拼死也要抢袈裟,甚至不惜和孙悟空单挑。

而金池长老就更绝了,明明是行善修行的僧人,为了袈裟甚至要杀掉唐僧师徒。

如果不是孙猴子厉害,两人的性命就因为袈裟送掉了。

就算廉价出售、半卖半送,两样宝物不卖个十几二十万两银子,连买家都不好意思了。

第三:通关文牒和度牒。

这两样东西似乎没价值,实际非常珍贵。

大唐皇帝御赐的文件,又去过这么多国家、都有海关记录,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还有第二份吗?

这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也是国宝级的东西,随随便便就能卖个几千两银子。

看看,就这几样东西,最起码能卖几十万两白银呢。

如果去商业大城市,比如今天那种顶级国际拍卖行出手,恐怕能卖上百万两银子。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清代白银大量进入中国,已经贬值了。

二三十两银子就能够,维持普通农民家庭一年开销。

唐僧如果挂了或者被妖精抓走做丈夫了,行李就归4个徒弟分掉。对不起,是3个徒弟,白龙马只是运输工具,没有分行李的资格。

那么,猪八戒最起码也能分到几万两银子。

别说天天吃馒头米饭,就算老猪每顿都是满汉全席,恐怕也能吃几十年。

也难怪八戒动不动就要分行李了,换谁不会惦记着。

另外,行李里面还有什么呢?

经书:学习资料,只有唐僧偶尔会看看,其他几个徒弟压根不看。

戒刀:古代的瑞士军刀,用途多样,还能为猪八戒落发剃头。

铺盖:唐僧是人类,睡觉必须有被子、褥子,不能直接睡在地上。

粮食:经常要在荒山行走,可能几天看不到人家,不准备一些干粮早就饿死了。

衣服:就连最不讲究的孙悟空,也有两条虎皮裙。僧人要和老百姓接触,必须打扮得干净一些。如果窝窝囊囊,脏兮兮的,有损僧人形象。

钱:和尚也是要花钱的。比如渡河的时候,渡船是做生意,僧人也要给钱的。再比如去一些小饭店吃饭,僧人也不能吃完就走,还是要付钱。不过,唐僧不喜欢接受布施的现钞,估计行李里面一共只有几两银子而已,猪八戒还吃了一些回扣。

话说回来,这些东西也不重啊,估计最多几十斤。

那么,为什么猪八戒能够扛得动5048斤的九齿钉耙,却为了这几十斤行李整天叫苦连天?

一句话可以点评:钉耙是自己的,行李是公家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钵是什么?钵的由来与讲究

钵是什么?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钵的由来

据《佛本行集经·二商奉食品》中说:佛陀初成道时,北天竺有帝梨富娑与跋梨迦两位商主,将“糗酪蜜搏”供养佛陀。

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

这时四天王以石钵奉上,佛陀又思惟,如若只受一钵,其他三位天王必将产生烦恼。佛陀将四钵相迭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而说偈言:

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钵都有哪些讲究?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

“色”指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熏染其他颜色。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注:

包钵的袋子,称为钵袋或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讲到有比丘走路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裹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现在的钵袋,挂于肩上用于行路时装钵,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