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木为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木为舟)

山海探幽(44):《山海经》“刳木为舟”的华夏上古洪荒时代

华夏文化记载上古时期“刳木为舟”。

刳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山海经·海外东经》也记载大人国“坐而削船”。刳木与削船是一个事件的两种表述,刳木就是削船,而削船其实就是刳木。

河姆渡文化

《山海经》结束于四千年前“洪水滔天”的大禹时期,但是其记述的诸多事件应该是约一万年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时期(参见《<山海经>探(21):伏羲女娲确立华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时代》),而其上限则一时无法确定,很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甚至很可能来自上一太阳纪的记忆传承了(参见《山海探幽(7):盘古开天辟地是人类对世界形成状态的记忆传承》)。

华夏文明肇始于大约一万年前人文初祖的伏羲时期,伏羲女娲播百谷发明舟车始作下民百巧(参见《<山海经>探(29)》)。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18.32)。帝俊后的第三代“番禺”,最初发明了舟船,而要到帝俊后的第五代“吉光”,才开始发明了木制的车。说明舟、车的发明都是比较早的历史事件,但舟船的发明要大大早于车的发明。

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跨越过程中,舟船的产生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刳木为舟”是上古时代的高端技术,就像现代社会制造航空母舰一样,上古只有实力派的方国才具有制造舟船的能力。所以才有《山海经》大人国的“坐而削船”。这些典籍的记载均由考古发掘得到了证实。

考古发掘的古代独木舟非常之多,且列举典型几类: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田螺山文化层底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独木舟模型器。独木舟模型器用整段圆木刻意雕凿而成,全长35厘米,舟身宽近10厘米,高度也在10厘米左右。尖头、“V”字形底,中段挖凿出长约25厘米的椭圆形船舱体,深约6厘米;尾端为近方形。模型器具有比较成熟的船体形态,显然已脱离了独木舟原始的形态。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考古发掘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舟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其制作方法是采用火焦法,就用火烧挖料的办法挖去木芯、制作独木舟。这就是“刳木为舟”的真正技术所在了。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

刳木为舟

独木舟的制作技术应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荒北经》:“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那个时候有巨大竹子的竹林,竹子大到可以制作舟船的程度。有这么大的竹子吗?太夸张了吧?不一定啦,洪荒时代的上古,可能动物、植物都是一样的多样性和不可思议的。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贞元中,有监户犯禁,逃于罗浮山,深入第十三岭,遇巨竹万千竿,连亘岩谷,竹围皆二丈许,有三十九节, 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筏。会赦宥, 遂挈以归。有人得一筏,奇之,献于太守李复, 乃图而纪之。”到唐代还有如此的巨竹存在,巨竹制舟应该是可信的。

巨竹制舟可要比制“独木舟”要简单多了,古人在生活中也容易得到启发,所以如果把“舟”的原始性再往前推——竹筏,那应该在一万多年之前的人文初祖伏羲时代就发明了“舟”船了。

独木舟发明以后,在几千年内一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东周时期常州淹城遗址,出土三条独木舟,留在原地保护,其中最长的有11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一侧是敞开的,船帮两侧有方孔,应该是刚制作出来的时候用木棒穿过,以固定舟船形状用的。

淹城遗址独木舟

山海探幽(44):《山海经》“刳木为舟”的华夏上古洪荒时代

华夏文化记载上古时期“刳木为舟”。

刳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山海经·海外东经》也记载大人国“坐而削船”。刳木与削船是一个事件的两种表述,刳木就是削船,而削船其实就是刳木。

河姆渡文化

《山海经》结束于四千年前“洪水滔天”的大禹时期,但是其记述的诸多事件应该是约一万年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时期(参见《<山海经>探(21):伏羲女娲确立华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时代》),而其上限则一时无法确定,很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甚至很可能来自上一太阳纪的记忆传承了(参见《山海探幽(7):盘古开天辟地是人类对世界形成状态的记忆传承》)。

华夏文明肇始于大约一万年前人文初祖的伏羲时期,伏羲女娲播百谷发明舟车始作下民百巧(参见《<山海经>探(29)》)。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18.32)。帝俊后的第三代“番禺”,最初发明了舟船,而要到帝俊后的第五代“吉光”,才开始发明了木制的车。说明舟、车的发明都是比较早的历史事件,但舟船的发明要大大早于车的发明。

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跨越过程中,舟船的产生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刳木为舟”是上古时代的高端技术,就像现代社会制造航空母舰一样,上古只有实力派的方国才具有制造舟船的能力。所以才有《山海经》大人国的“坐而削船”。这些典籍的记载均由考古发掘得到了证实。

考古发掘的古代独木舟非常之多,且列举典型几类: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田螺山文化层底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独木舟模型器。独木舟模型器用整段圆木刻意雕凿而成,全长35厘米,舟身宽近10厘米,高度也在10厘米左右。尖头、“V”字形底,中段挖凿出长约25厘米的椭圆形船舱体,深约6厘米;尾端为近方形。模型器具有比较成熟的船体形态,显然已脱离了独木舟原始的形态。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考古发掘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舟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其制作方法是采用火焦法,就用火烧挖料的办法挖去木芯、制作独木舟。这就是“刳木为舟”的真正技术所在了。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

刳木为舟

独木舟的制作技术应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荒北经》:“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那个时候有巨大竹子的竹林,竹子大到可以制作舟船的程度。有这么大的竹子吗?太夸张了吧?不一定啦,洪荒时代的上古,可能动物、植物都是一样的多样性和不可思议的。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贞元中,有监户犯禁,逃于罗浮山,深入第十三岭,遇巨竹万千竿,连亘岩谷,竹围皆二丈许,有三十九节, 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筏。会赦宥, 遂挈以归。有人得一筏,奇之,献于太守李复, 乃图而纪之。”到唐代还有如此的巨竹存在,巨竹制舟应该是可信的。

巨竹制舟可要比制“独木舟”要简单多了,古人在生活中也容易得到启发,所以如果把“舟”的原始性再往前推——竹筏,那应该在一万多年之前的人文初祖伏羲时代就发明了“舟”船了。

独木舟发明以后,在几千年内一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东周时期常州淹城遗址,出土三条独木舟,留在原地保护,其中最长的有11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一侧是敞开的,船帮两侧有方孔,应该是刚制作出来的时候用木棒穿过,以固定舟船形状用的。

淹城遗址独木舟

《山海经》探(44):考古印证的上古“刳木为舟”“坐而削船”

华夏文化记载上古时期“刳木为舟”。

刳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疏:“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山海经·海外东经》也记载大人国“坐而削船”。刳木与削船是一个事件的两种表述,刳木就是削船,而削船其实就是刳木。

河姆渡文化

《山海经》结束于四千年前“洪水滔天”的大禹时期,但是其记述的诸多事件应该是约一万年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时期(参见《<山海经>探(21):伏羲女娲确立华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时代》),而其上限则一时无法确定,很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甚至很可能来自上一太阳纪的记忆传承了(参见《山海探幽(7):盘古开天辟地是人类对世界形成状态的记忆传承》)。

华夏文明肇始于大约一万年前人文初祖的伏羲时期,伏羲女娲播百谷发明舟车始作下民百巧(参见《<山海经>探(29)》)。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18.32)。帝俊后的第三代“番禺”,最初发明了舟船,而要到帝俊后的第五代“吉光”,才开始发明了木制的车。说明舟、车的发明都是比较早的历史事件,但舟船的发明要大大早于车的发明。

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跨越过程中,舟船的产生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刳木为舟”是上古时代的高端技术,就像现代社会制造航空母舰一样,上古只有实力派的方国才具有制造舟船的能力。所以才有《山海经》大人国的“坐而削船”。这些典籍的记载均由考古发掘得到了证实。

考古发掘的古代独木舟非常之多,且列举典型几类: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田螺山文化层底部,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独木舟模型器。独木舟模型器用整段圆木刻意雕凿而成,全长35厘米,舟身宽近10厘米,高度也在10厘米左右。尖头、“V”字形底,中段挖凿出长约25厘米的椭圆形船舱体,深约6厘米;尾端为近方形。模型器具有比较成熟的船体形态,显然已脱离了独木舟原始的形态。

田螺山遗址独木舟模型

考古发掘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舟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其制作方法是采用火焦法,就用火烧挖料的办法挖去木芯、制作独木舟。这就是“刳木为舟”的真正技术所在了。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

刳木为舟

独木舟的制作技术应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荒北经》:“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那个时候有巨大竹子的竹林,竹子大到可以制作舟船的程度。有这么大的竹子吗?太夸张了吧?不一定啦,洪荒时代的上古,可能动物、植物都是一样的多样性和不可思议的。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贞元中,有监户犯禁,逃于罗浮山,深入第十三岭,遇巨竹万千竿,连亘岩谷,竹围皆二丈许,有三十九节, 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筏。会赦宥, 遂挈以归。有人得一筏,奇之,献于太守李复, 乃图而纪之。”到唐代还有如此的巨竹存在,巨竹制舟应该是可信的。

巨竹制舟可要比制“独木舟”要简单多了,古人在生活中也容易得到启发,所以如果把“舟”的原始性再往前推——竹筏,那应该在一万多年之前的人文初祖伏羲时代就发明了“舟”船了。

独木舟发明以后,在几千年内一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东周时期常州淹城遗址,出土三条独木舟,留在原地保护,其中最长的有11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一侧是敞开的,船帮两侧有方孔,应该是刚制作出来的时候用木棒穿过,以固定舟船形状用的。

淹城遗址独木舟

汉字博物:说“舟”,世界上最早的舟至今多少年,舟是如何制作的

舟是怎样发明的?

古代典籍记载的说法不一,如:

《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墨子·非儒》:“巧锤作舟”;

《山海经·海内经》:“番禺始为舟”。

其实,舟的发明,不可能是上古时期某一个人的发明,原始工具常常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逐渐发明完善的。完善到一定的程度,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也就需要命名,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舟”的文字。

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世界最早独木舟

据考古发掘,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属新石器时代,据碳14年代测定,, 距今8000~7000年间,“树轮校正后的年代约距今7500~8000年”,跨湖桥独木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年代最久远的。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在中国,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古代的独木舟。

脱盐过程中的茅山遗址独木舟

隶属良渚文化区的余杭临平茅山遗址出土一艘全长7.35米、最宽0.45米的独木舟,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也是国内考古发掘出土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这说明大约5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先民们已发明了独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

江苏武进独木舟

如江苏武进奄城乡出土的几只独木舟,其中有一只长达11米,宽90厘米。还有一只尖头敞尾,看上去似乎只是半只,实际上却是一只完整的独木舟。敞尾,没有尾封板,造起来容易,船靠岸时,上下船也很方便。船行时由于人靠前乘坐,头重尾轻,敞露的船尾便翘在水面上,并无进水之患。这种独木舟是别具一格的类型。

福建连江县出土的独木舟

同类型的,还有1975年于福建连江县出土的独木舟,舟身长7.1m,宽1.6m,首宽1.2m,舟深1.2m,首尾略呈方形。是用直径近2m的整棵樟木刳成,经测定约为西汉初期遗物。

跨湖桥独木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舟。跨湖桥独木舟也凸显中国舟船文化的久远历史,也精彩地展示中国舟船制作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它的发现出土显得格外珍贵。

【舟】字的来源

我们再看看“舟”的字形: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舟】,象形字,是简单的小船样子。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刳kū 木:把树木从中间破开再挖空。

剡yǎn木:削树木。把树木削成船桨。

《墨子·节用》:舟以行川谷。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

本义:独木小船、船。

舟,古代书中用指“船”,是不区别大小的。

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顺水推舟”,都指的是船。而实际上,舟的初义是指独木舟。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舟的制作

制作独木舟的过程,可以说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认识过程,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受到启发,反过来改造自然。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人们从树叶漂浮与水面的现象发明了船),“见窍木浮而为舟”,就是反映这种认知。

但仅仅对物体浮性有一点认知,并不能造出独木舟来,必须有一定的工具条件。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所使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制作的石斧、石锛锋利,也非常实用,同时用火的技术也非常成熟,才使得造独木舟成为可能。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造一只独木舟,也绝非易事,比我们想象的还是要难得多。

刳木成舟

“刳木”是制造独木舟的方法。

“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于树木质地坚韧,仅仅石斧刳木难度很大。古人巧妙地想到,把火用做造船上。一根树干,除了需要挖掉的地方,余下表面都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然后用火烤须挖掉的部分。有泥处木头烧不掉,保存下来;无泥处木头被烧成一层炭,这时再用石斧砍。火和石斧轮番使用,层复一层,终于造出最原始的船。独木成舟,浑然一体。

独木舟的制造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以后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的天地,迁徙也变得方便,同时促进了古代人员交流及生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早期的独木舟非常简陋,凹槽小,稳定性也不好。后来的独木舟为了增加负载空间和稳定性,所挖的凹槽逐渐增大,江苏武进出土的独木舟,其舟壳的厚度逐渐减少。舟壳变薄会影响横向稳定,古人便发明了横梁加固的方法,在舟上加几道横梁作支撑,这样既增加了舟体的结构强度,又可供人乘坐。

“舟”字的甲骨文就是对这种形状的描画。后来,舟的横梁上又加铺甲板,板下为舱,板上造上层建筑。后来的船舶工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独木舟由一条整根树干制成,严整无缝,不会漏水,不怕松散,并且加工方便、简单、容易,所以即使在木板船发展起来以后,独木舟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把两只独木舟连在一起,构成双体独木舟。

独木舟的方便、实用,今天在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大西洋中一些岛屿的土著仍用独木舟作交通工具。在体育运动中,单人划艇项目也可以看做是独木舟的演变。

由【舟】造出的关联汉字

【前】,同【歬】,止+舟,

《说文》: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

造字时用了舟的特征: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人站在舟上,舟向前行。

本义:前进。

【俞】,亼+舟+巜

《说文》: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

本义:挖空树木以作舟。

引申:答应、允诺的意思。

《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

【般】,舟+殳

《说文》:辟也。象舟之旋

殳,象人拿着舟竿,一用力,舟发生旋转。

本义:舟旋转,舟移动。

其它由舟造出的汉字有许多,如:服、勝(胜)、朕、腾、盘、船、渝、愉等等,就不一一讲述。

舟,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舟有关的成语有上百条,如:风雨同舟、破釜沉舟、木已成舟、顺水推舟、一叶孤舟、同舟共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车劳顿、刻舟求剑、同舟而济等等。

汉字的产生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实践,源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源于自然,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

大语文,就是这样学习,学习一套将中华文化、人文思想及自然百科能全息化、无缝链接化,超越学科的完整认知体系。

汉字博物:“井”的起源及“井”有关的汉字

说文博物:汉字“农”怎么来的,它与“辰”有什么关系?

汉字博物:“酉”是什么,“酒、酋、尊、奠、配”与它是什么关系

说文博物:“痰盂”在美国火了,谈“盂”的用途,“盂”值钱吗?

说文博物:“角”是什么?“嘴”中之“角”又指的是什么?

说文博物:有人问“午”字是什么工具?“臼”又是什么物件?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汉字##语文##全民博物馆##识字##文化#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每日一句千字文,蒙童启智不忘本11

【正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解释】

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养蚕,胡曹制作了衣裳。

【出处/典故/注解】

《晋书·列传·第六章》:“恆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恆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恆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艹尊}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

“谷雨”的传说: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人。他曾经是轩辕黄帝左史官,是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据说他观天象,学万物,首创了“鸟迹书”,堪 称人文始祖。黄帝认为他功绩过人,就赐给他“仓”姓,意思 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甚至传说由于仓颉造字的功德感动了 上天,上天便让他位列仙班,并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来表示对仓颉功劳的肯定,从此之后,下谷子雨的那一天便成了沿用至今的“谷雨”节气。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一·纪一》帝里天下十五年之后,忧念黎庶之不理,竭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具修德也。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时元妃西陵氏始养蚕为丝今《礼记》,皇后祭先蚕西陵氏。葛稚川《西京记》曰:“宫内有先蚕坛。”。乃有天老,五圣以佐理化。帝取伏牺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时有臣曹胡造衣,臣伯余造裳,臣于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冠者则服之,又名冕者,则冠中之别名。以其后高前下,有俯仰之形,因曰冠寇,冕也。始代毛革之弊,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理也。帝因以别尊卑,令男女异处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帝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三臣助作舟楫,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

《法苑珠林》里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传说当时在黄帝手下造字最著名的有三个人,一个叫梵,他造了一种从左向右横写的字。一位叫佉卢,造了一种从右向左横写的字。还有一位仓颉,他造的字,单个字是从上到下排列,连贯成行以后是由右至左。梵和怯卢造的字结构散漫,都用了代表读音的字母。仓颉却用一个统一的格式来约束每一个字,让每个字都团结得很紧密,使笔画少的不显空疏,笔画多的不显拥挤,每个字独立表意,在整体关系上又和谐统一,所以最后采用了仓颉造的字。后来梵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就到三危(西藏)以南的身毒国去了。到虞舜时代,梵文开始在印度通行。至于怯卢,也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而到西方去了(其迹见于回文)。梵文形成的是婆罗门文字系统,怯卢文形成的是阿拉伯文字系统。除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东南部地区有发现外,我国新疆也发现不少怯卢残卷。

【抛砖引玉一家言】

文字和服装是华夏民族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代表和体现。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汉字特有的编码形式,保证了华夏文明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每一个汉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知识有限,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才能表述出汉字之美。只能粗鄙的做一个比喻,如果汉字代表了5G,那其他文字顶多处于3G时代。语言壁垒是华夏人最强有力的智慧武器!文明的优劣,在文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