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由是什么结构(游是什么结构)

由是什么结构(游是什么结构)

每日一字:游(1320)2018.04.07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田英章楷书字汇里摘取制作的,与作品里的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第八十一个字:游

游 yóu:异写,半包围结构,布局匀停。

右上部“斿”字要紧凑,整体抗肩。左边“方”这里写成“才”,不可宽:横笔稍重,大抗肩,勿长;竖笔高起,在横画右部穿过,渐轻,略左斜,劲挺有力,垂露收笔;撇笔在横、竖的交叉处起笔,稍直。右边撇笔与横画一笔写成,撇笔起笔稍高,角度稍立,勿长,到位后笔锋往左稍带,然后转锋写横画,大扛肩,勿长;下面“子”要收敛,稍靠左:横折撇勿重、勿大,抗肩要大;弧弯钩要把握好弧度、长短和位置,钩脚要与横折撇的撇尖直对,钩不要大;最后横画起笔左探,左边大抗肩,过弧弯钩后平收,勿长。

左下部“辶” 旁要注意把握与右上部的距离。点笔高起,勿重,收笔向左下稍出锋;横折弯钩起笔靠左、靠下,横画大抗肩,勿长,到位后往上稍抬笔锋,然后顿笔(紧靠“才”字的横画),回锋走个小“S”弯,注意轻重变化以及与右上部的距离;平捺藏锋起笔,一波三折,舒展洒脱,注意捺脚与上面笔画的对应位置,最后捺尖要稍平压。

王羲之

赵孟頫

米芾

怀素

祝枝山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唐 钟绍京《灵飞经》

宋 米芾《多景楼诗帖》

宋 米芾 《虹县诗帖》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乐志论》

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东晋 王珣《伯远帖》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元 赵孟頫 《杭州福神观记》

明 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卷》

唐 李邕《云麾将军碑》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明 王铎《草书诗卷》

第八十二个字:多

【每日一字】多(140)2015.01.06

第八十三个字:情

【每日一字】 情(857)2016.12.24

游的第四笔是横吗?

汉字探源:游字与游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游,形声字,读作yóu。本义不停地移动。游字的异体字为䢊、斿、遊、游等字,还有俗体字㳺。上世纪五十年代,统一规范为游,其余则成为异体字。

游字甲骨文到楷书

  一、字形演变及本义

  游字甲骨文有三种字形。

  第一种为上下结构,上为子,下为止,描绘幼儿刚刚会走路的样子,几经演变,楷书写作䢊。

  第二种为半包围结构,右上为旗杆上飘扬着族旗,左下为子,描绘幼儿在族旗下走动的样子,几经演变,楷书写作斿。

  第三种为第二种字形的左右镜像结构,与第二种字形字义完全相同,后并入第二种字形。

  䢊,幼儿刚刚会走路,步履蹒跚,左摇右晃,走不稳当,必须不停地改变方向以保持稳定,会意不停地移动。斿,幼儿在族旗下到处走动,族旗在旗杆顶上随风飘动。商代金文斿字此义描述幼儿手扶族旗玩耍。上述甲骨文、金文字形都通过幼儿走路,会意不停地移动。

  第一种甲骨文字形,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幼儿学走路来观察和理解,但第二三种甲骨文字形,我们只能凭想象去理解。

幼儿学走路(网络视频截图)

  春秋时期,在䢊和斿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表示街道的义符彳和表示河流的义符水,演变为后来的遊和游。

  遊,表示在街道上不停地移动;游,表示在河中不停地移动。与䢊和斿的不同点在于增加了地点,前者在陆地,后者在水中。

  另外,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技术,所有的文字都是手写的,因此造成很多异体字。游字在西汉马王堆帛书中就有两种写法,斿和㳺。此后,㳺成为游的俗体字。南北朝时期,魏碑大都写作㳺。草书、行书或楷书中,遊或游的方字也都有写作扌。

  甲骨文字形经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形成了字义相同、字形不同的为䢊、斿、遊、游等字,还有俗体字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语言文字进行改革时,把游字作为规范字,其余写法作为异体字。

  游字本义是不停地移动。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游牧,游弋,游离,游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游走,游资,游行,游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游击。

  《说文解字》:“游,旌旗之流也,从㫃[yǎn],汓[qiú]声。”(游,旗帜下沿的垂饰,从㫃,汓声)。许慎没有看到游字的甲骨文,只是对小篆进行的解读,所指游字本义实为游字的引申义。

  二、游字的引申义

  游字的引申义都与不停地移动有关。凡在陆上活动的,古文一般写作遊。在水中活动或似水流动的,古文一般写作游。

  1.水是不停地移动的,人或动物在水中也会随水流移动。《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有人过江,见一人要把一婴儿投入江中,婴儿啼哭。这人就问什么原因,那人说:“婴儿的父亲很会游泳。”)如,游泳,游水。进一步把很多人在街上行走如河流一样。如,游行。

  2.到处走动。(1)《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遨遊)。(2)《诗·唐风·有杕[dì]之杜》:彼君子兮,噬肯来游(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我)?如,游逛,游园,游玩,游人,游山玩水,周游,云游。

  3.漫无目的的移动,闲逛,指失去组织的人。如:游营撞尸(骂人话。指到处游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务正业,一味吃喝嫖赌寻欢作乐的人),游头浪子(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游勇(与上级失去联系或开小差的兵士)。

  4.飘动,源自甲骨文枝条的颤动。《左传·桓公十二年》:藻率、鞞[bǐnɡ]鞛[běnɡ],鞶[pán]厉、游缨,昭其数也(绑在圭璋且有花纹的皮垫子,刀鞘上的饰物,束腰的革带及其下垂部分,飘动的缨穗等,要彰显其数量)。

  5.河道因水流而经常移动,借指河流的一段。《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如,上游,中游,下游。

  6.借指飞(移动)出家去以吸引野鸟回来的家鸟,称鸟媒。晋·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唯恐我养的鸟媒山鸡不飞出去,因此担忧野山鸡很少过来)。

  7.不停变换说辞,虚浮不实。《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所以君长不能讲华而不实的话)。如:游嘴,游文,游财,游词,游滑(油滑),游语(戏谑的、挑逗的言辞)。

  8.古地名。淮河是我国古代四渎之一,四渎即四条大河,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济水。1194年至1855年间,黄河多次夺淮入海,导致淮河下游河道淤积,淮河水系变化很大。因此,人们就把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的一段淮河称为游水。

  三、游的相关字辨析

  遊字由䢊字演变而来,游字由斿字演变而来,前者与幼儿走路有关,后者与幼儿在水中有关。除䢊和斿外,还有㫃、汓、流和旒与游字相关。

  1.㫃,yǎn,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面飘扬的旗子,竖立的部分代表旗杆,顶端是树杈或装饰(多为羽毛),右边曲线或为布条代表旗帜。其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字形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旗杆部分变得像方字,旗子部分变成了人字。楷书写作㫃。本义旗帜飘扬的样子。

  由于㫃字是生僻字,古籍中多见用同音字偃[yǎn]代替的情况。匽[yàn],在巢的乳燕。偃本义婴幼儿。幼儿学走路,会出现坐地后仰倒的情况。偃引申为仰面倒地。如,偃旗息鼓。

㫃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2.汓,两个读音qiú和yóu。读qiú时,同泅。如,泅渡。读yóu时,同游。《说文解字》解读为“浮行水上也”。从甲骨文两种字形看,本义幼儿游水。人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内的羊水之中,新生儿天生就会游泳。甲骨文的汓字或就是根据婴幼儿游泳创造的文字符号。

汓字从甲骨文到楷书演变

  3.流,读作liú和yóu。读liú时,初文为㐬,㐬字甲骨文为羊水和胎儿一起生下状。《说文解字》认为,㐬为“突忽也(突然发生)”。所释为引申义。

  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预产期是可以估算出来的,不存在突然性。流产则时间不确定,来得突然。因此,流(㐬)本义当为流产。自然流产发病率占15%左右,多为早期流产。后强调羊水,增加水字旁,写作流。

  流字的主要引申义:(1)水流,指自上而下移动且有一定量的水。(2)旗帜上的飘带。《礼记·乐记》:龙旗九流,天子之旗也(龙旗九条飘带,天子的王旗)。(3)织物下的装饰。如,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

  读yóu时,义同游字。屈原《大招》:“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无角螭龙顺流而游,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流字的演变

  4.旒,读作liú和yóu,由㫃和㐬构成。读liú时,本义旗帜下边沿的装饰物。《说文解字》无此字。(1)《礼记·明堂位》:旗十有二旒(旗帜上缀有十二条飘带)。(2)《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天子所戴的冕,其前端悬垂着十二条玉串)。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旒苏(旒旗的垂饰)。异体字有旈。

  读yóu时,同斿,以“㐬”替换“子”。

皇帝的冕(玉藻)有十二串玉(网络图片)

  四、游姓的来源

  游字源自人的动作,因此没有建立氏族方国,只有黄河夺淮入海的河道曾经被称为游水。或者人们把善于游泳之人或居无定所之人称为游或遊,其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从而形成游(遊)姓。

  据文献记载,游姓来源有:

  1.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孙子皈,便以祖父名字中的游作为自己的氏,称游皈。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2.源于官位。(1)周朝时期设立官职“囿[yòu]游”,负责管理花园、菜园、果园、陵园以及王宫门阕的小官吏。他们的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的,称为囿游氏,后简化为单姓游氏。(2)西周至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都设官职斿人,主要负责掌管王旗或侯旗;在军制中亦有斿人,也称旒人,就是军旗手,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汉。在斿人(旒人、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斿人氏、旒人氏、游人氏,后通称游人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

  3.源于改姓。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一起到今福建省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

  4.源于满族。清朝时期,设立官职游移协领。吉林扶余人瑚图哩·甫福海担任游移协领。其后裔子孙及当地民众中,有取游移协领的游字为姓氏的。

  如今,游姓人口有10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66位。

  诗曰:

  游指不停地移动,

  无论陆上或水中。

  云游四海好惬意,

  游刃有余是真功。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