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蒲姓怎么读拼音(蒲姓怎么读)

蒲姓怎么读拼音(蒲姓怎么读)

蒲氏的来历简介

蒲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269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排序为186位,人口约67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042%左右。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节”无蒲草不成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氏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

蒲姓概况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舜帝老师蒲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成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

后来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

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相传,在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氏羌西戎的酋长,至东晋时期,有酋长名。

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历史上所称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于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父亲怀归为氐族部落的小帅,家族世为西戎酋长。据十六国时期《前秦录》的记载,有扈氏酋长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无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氏。

三国曹魏时期,蒲家由武都迁于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秦安),世为部落小帅。

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建前赵国,在长安称帝,以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曾徙居于高陆(今陕西高陵),晋升为氐王。前赵国亡后,蒲洪退居陇山。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蒲洪降于后赵国石虎,拜冠军将军、泾阳伯。后蒲洪率氐、羌两万户下陇东,至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劝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万户于关东地区,以实京师,被石虎采纳,并拜其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两万居于枋头(今河南浚县)。

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春季,蒲洪遣使至江左,东晋王朝任命蒲洪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冉闵杀胡羯,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大多归之,蒲洪拥众至十余万,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谶文“草付应王”,又其孙蒲坚背上有纹如同草书付字,遂取“苻”为姓氏,改称苻氏。不久,苻洪被后赵国石虎的旧部将麻秋下毒杀死。

苻洪死后,其子苻健继统其众。苻健根据“民心思晋”的情况,在从枋头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打着晋朝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壅州刺史的旗号,当年冬抵达关中后,又遣使向晋王朝称臣,直至其称帝建号后,才正式和东晋王朝断绝关系。

史书评价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祭祀谶文为世传姓氏,称苻氏,亦有维持原家族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期原为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氏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歼灭,后族人被裹胁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

明朝时期,蒲甘氏即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汉姓为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

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记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回族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据文县《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中记载: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氏。

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

再有,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氏,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

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后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氏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蒲姓迁徙历史

蒲氏源起多头,历商周而下传两汉,蒲氏名人渐有见于史册者,如西周齐人、善射弋者蒲卢胥,秦末起义将领蒲将军(一说蒲将军即英布,非姓蒲),西汉有著弋法四篇的蒲苴子,东汉有马援之师、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蒲昌。

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蒲氏郡望为河东,表明蒲氏人曾长期繁衍于该地,而且人丁兴旺,家族势力庞大,而后世繁衍于全国各地的蒲氏亦多由此分衍而出。

汉末、魏、晋时期,中原动荡,狼烟四起,北地蒲氏有避兵火而徙于今四川之地者。如三国蜀人、兵器铸造家蒲元,他的出现为后世蒲氏扎根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蒲氏表现趋于沉寂,乏善可陈。唐末五代的动荡不安,导致北方蒲氏迁徙南方者甚众,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人入居,并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

两宋时期,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大放异彩,竞相争奇斗妍,从他们的籍贯来分析,表明蒲氏已广布于今成都、阆中、安岳、富顺、绵竹、青神、眉山、南部等成都平原腹地。

宋末时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福建泉州,降元后显贵非常,子孙散居于闽粤。

元朝时期,眉州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中)。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史籍《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文献《福建通志》中也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文献《泉州府志》中亦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至。”

今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公元十世纪前定居占城,约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广州,公元十三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朝以后逐步汉化过程的珍贵史料。

明朝初期,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蒲氏有播迁云贵者,而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蒲氏徙居今重庆、四川。

历清朝至民国时期,蒲氏人分布区域较广,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均有蒲氏人入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蒲氏尤其是四川蒲氏由于就职、求学、建设三线等诸多原因,逐渐播迁于西藏和大西北各地。

蒲姓地理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蒲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大幅下降的态势。四川仍为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蒲姓总人口的49%。在全国,蒲姓主要集中于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湖南,这五省市大约占蒲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湖北、河北等省。全国形成了以四川为重心,向东南倾斜的蒲姓分布带。

蒲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表明: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海南、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宁夏大部、青海东部,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8%,居住了大约72%的蒲姓人群。在广西、湖南东段、广东西部、湖北、陕西中部、宁夏北部、甘肃内蒙西部,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0.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12%的蒲姓。

福建莆田蒲氏族谱 (清)蒲慎齐纂修据泉州蒲氏族谱抄本传抄一册

山东淄博蒲氏族谱(蒲松龄家谱) (清)蒲人鸿、蒲国俊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手抄本四册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福建永春蒲氏族谱初辑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重抄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 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广东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属于蒲寿庚之兄蒲寿晟脉下的支谱,蒲寿晟排列为总谱中的第五世

福建德化蒲氏家谱系永春蒲氏族谱的翻刻版本

福建永春龙溪蒲氏支谱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纂泉州蒲族的支脉,由总谱的第十七世开始记载

福建诏安蒲氏家谱修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 泉州蒲氏分支迁漳浦县再分支诏安的支脉谱

中华姓氏之“蒲”姓历史起源!

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姒姓,有扈氏之后。他的后人曾 为西羌酋长,家中有池长蒲草,形状与众不同,谓之蒲家,因以为姓。 二是以封地名为姓氏。相传夏朝封舜帝子孙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于是其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氏。

蒲氏发源于山西,郡望为河东郡,后世各地蒲氏多由此出。汉末魏 晋,北地蒲氏族人有避兵火而徙于四川者。魏晋至隋唐时期,蒲氏发展 不是很快。唐末五代时期,北方蒲姓族人纷纷迁入南方,今湖北、湖 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均有蒲氏族人入居,并 有一支进入福建福州一带。两宋时,四川蒲氏一族发展显赫。宋朝末 期,阿拉伯人蒲寿庚由广东广州徙居福建泉州,降元后异常显贵,子孙 散居于福建、广东。元朝时期,眉州 青神人蒲源徙居兴元(今陕西汉中)。 明初,山西蒲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 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 北、陕西、湖北、安徽等地。明末清 初,四川蒲氏族人有远迁云南、贵州者,而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 两湖之蒲氏族人徙居今重庆、四川。如今蒲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渐广,尤 以四川省为多。

蒲姓历史人物有蒲松龄,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年少时即以 文章闻名,然屡试不中,一生穷困潦倒,靠教书度日。他的《聊斋志 异》赋予花妖狐魅爱憎情仇,故事曲折离奇,文笔细腻动人,被视为古 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九位。

【源】①帝舜之师蒲衣,蒲姓始此,见《风俗通》

②有扈氏之后,世为西羌酋长,因家池中生蒲草,长五丈,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称之为蒲家,因以为氏。

③系自隗姓。蒲系赤狄之国,以国为氏

④黄帝之子少昊氏之裔,蒲子国之后,见《姓苑》。

⑤帝舜之裔封于蒲(故城在今山西隰县西北),即蒲依故国,后灭于商,子孙以国为氏。

《郑 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姒 姓,有扈氏之后,为启所灭,世为西羌酋长。

《晋书· 苻洪传》: 因其家池水生昌蒲,长五丈,五节。形如 竹,时人遂以为蒲家,后改为苻 (按: 原文如此, ‘苻’ 当作 ‘蒲’)。今蜀中多此姓。望出河东。”此以 事为氏。

② 《姓氏考略》注云: “夏封舜后於州蒲, 因氏。”此以地为氏,系出妫姓。

③为满族姓氏“普 佳” 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汉代有蒲昌; 宋代有蒲永升,成都人; 明代有蒲 大顺,永州人; 清代有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