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鸿(1184)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与其他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敬告:
有不少书友反映【每日一字】不方便查看以前发过的字,我们在今日头条的“砚田书友”上重新发送,请书友们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砚田书友”(注意:是朋友的友)加关注,即可每天看到重新发送的【每日一字】。
第三十八个字:鸿
鸿 hóng:左中右结构,左中收右展。
左部“氵”旁整体左斜,笔意相连。首笔撇点要写的饱满,收笔不可长;第二点略靠下,接着首点的锋尖,稍抖出点,收笔向下出锋;第三点为提点,切笔后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大。
中部“工”字不可写宽,斜势抗肩,位置偏上。横画露锋入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在横画偏左处半虚接起笔,向下稍左斜,略带撇意;提笔起笔稍左探,切笔后大抗肩向上提出,右边勿长。
右部“鸟”字横画等距,上收下展。首撇高起,稍重,角度要立,勿长;左竖斜切起笔,托住撇尖,向下略左斜,略带弧形,勿重;横折在短撇偏下处起笔,横画抗肩,一带而过,接着顿笔,略内擫向下写竖,比左竖稍重,稍弯,收笔稍高于左竖;里面三小横大抗肩,勿重;长横实接起笔,大抗肩,略呈拱形,注意长度;横折钩实接起笔,横画勿重,与上面的横画平行等距,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折肩托住长横的收笔,竖笔左斜,稍重,略带弧形,钩尖勿大;最后四个点笔应靠上面,注意位置、形态和角度,注意呼应。
颜真卿
虞世南
米芾
王羲之
鲜于枢
王铎
文征明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 宋 米芾 《蜀素帖》 | 唐 孙过庭 《书谱》 |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
每日一字:鸿(1184)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与其他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敬告:
有不少书友反映【每日一字】不方便查看以前发过的字,我们在今日头条的“砚田书友”上重新发送,请书友们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砚田书友”(注意:是朋友的友)加关注,即可每天看到重新发送的【每日一字】。
第三十八个字:鸿
鸿 hóng:左中右结构,左中收右展。
左部“氵”旁整体左斜,笔意相连。首笔撇点要写的饱满,收笔不可长;第二点略靠下,接着首点的锋尖,稍抖出点,收笔向下出锋;第三点为提点,切笔后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大。
中部“工”字不可写宽,斜势抗肩,位置偏上。横画露锋入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在横画偏左处半虚接起笔,向下稍左斜,略带撇意;提笔起笔稍左探,切笔后大抗肩向上提出,右边勿长。
右部“鸟”字横画等距,上收下展。首撇高起,稍重,角度要立,勿长;左竖斜切起笔,托住撇尖,向下略左斜,略带弧形,勿重;横折在短撇偏下处起笔,横画抗肩,一带而过,接着顿笔,略内擫向下写竖,比左竖稍重,稍弯,收笔稍高于左竖;里面三小横大抗肩,勿重;长横实接起笔,大抗肩,略呈拱形,注意长度;横折钩实接起笔,横画勿重,与上面的横画平行等距,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折肩托住长横的收笔,竖笔左斜,稍重,略带弧形,钩尖勿大;最后四个点笔应靠上面,注意位置、形态和角度,注意呼应。
颜真卿
虞世南
米芾
王羲之
鲜于枢
王铎
文征明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 宋 米芾 《蜀素帖》 | 唐 孙过庭 《书谱》 |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
每日一字:鸿(1184)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与其他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敬告:
有不少书友反映【每日一字】不方便查看以前发过的字,我们在今日头条的“砚田书友”上重新发送,请书友们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砚田书友”(注意:是朋友的友)加关注,即可每天看到重新发送的【每日一字】。
第三十八个字:鸿
鸿 hóng:左中右结构,左中收右展。
左部“氵”旁整体左斜,笔意相连。首笔撇点要写的饱满,收笔不可长;第二点略靠下,接着首点的锋尖,稍抖出点,收笔向下出锋;第三点为提点,切笔后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大。
中部“工”字不可写宽,斜势抗肩,位置偏上。横画露锋入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在横画偏左处半虚接起笔,向下稍左斜,略带撇意;提笔起笔稍左探,切笔后大抗肩向上提出,右边勿长。
右部“鸟”字横画等距,上收下展。首撇高起,稍重,角度要立,勿长;左竖斜切起笔,托住撇尖,向下略左斜,略带弧形,勿重;横折在短撇偏下处起笔,横画抗肩,一带而过,接着顿笔,略内擫向下写竖,比左竖稍重,稍弯,收笔稍高于左竖;里面三小横大抗肩,勿重;长横实接起笔,大抗肩,略呈拱形,注意长度;横折钩实接起笔,横画勿重,与上面的横画平行等距,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折肩托住长横的收笔,竖笔左斜,稍重,略带弧形,钩尖勿大;最后四个点笔应靠上面,注意位置、形态和角度,注意呼应。
颜真卿
虞世南
米芾
王羲之
鲜于枢
王铎
文征明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 宋 米芾 《蜀素帖》 | 唐 孙过庭 《书谱》 |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
每日一字:鸿(1184)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与其他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敬告:
有不少书友反映【每日一字】不方便查看以前发过的字,我们在今日头条的“砚田书友”上重新发送,请书友们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砚田书友”(注意:是朋友的友)加关注,即可每天看到重新发送的【每日一字】。
第三十八个字:鸿
鸿 hóng:左中右结构,左中收右展。
左部“氵”旁整体左斜,笔意相连。首笔撇点要写的饱满,收笔不可长;第二点略靠下,接着首点的锋尖,稍抖出点,收笔向下出锋;第三点为提点,切笔后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大。
中部“工”字不可写宽,斜势抗肩,位置偏上。横画露锋入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在横画偏左处半虚接起笔,向下稍左斜,略带撇意;提笔起笔稍左探,切笔后大抗肩向上提出,右边勿长。
右部“鸟”字横画等距,上收下展。首撇高起,稍重,角度要立,勿长;左竖斜切起笔,托住撇尖,向下略左斜,略带弧形,勿重;横折在短撇偏下处起笔,横画抗肩,一带而过,接着顿笔,略内擫向下写竖,比左竖稍重,稍弯,收笔稍高于左竖;里面三小横大抗肩,勿重;长横实接起笔,大抗肩,略呈拱形,注意长度;横折钩实接起笔,横画勿重,与上面的横画平行等距,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折肩托住长横的收笔,竖笔左斜,稍重,略带弧形,钩尖勿大;最后四个点笔应靠上面,注意位置、形态和角度,注意呼应。
颜真卿
虞世南
米芾
王羲之
鲜于枢
王铎
文征明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 宋 米芾 《蜀素帖》 | 唐 孙过庭 《书谱》 |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
每日一字:鸿(1184)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与其他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敬告:
有不少书友反映【每日一字】不方便查看以前发过的字,我们在今日头条的“砚田书友”上重新发送,请书友们在今日头条上搜索“砚田书友”(注意:是朋友的友)加关注,即可每天看到重新发送的【每日一字】。
第三十八个字:鸿
鸿 hóng:左中右结构,左中收右展。
左部“氵”旁整体左斜,笔意相连。首笔撇点要写的饱满,收笔不可长;第二点略靠下,接着首点的锋尖,稍抖出点,收笔向下出锋;第三点为提点,切笔后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大。
中部“工”字不可写宽,斜势抗肩,位置偏上。横画露锋入笔,大抗肩,渐重,勿长;竖笔在横画偏左处半虚接起笔,向下稍左斜,略带撇意;提笔起笔稍左探,切笔后大抗肩向上提出,右边勿长。
右部“鸟”字横画等距,上收下展。首撇高起,稍重,角度要立,勿长;左竖斜切起笔,托住撇尖,向下略左斜,略带弧形,勿重;横折在短撇偏下处起笔,横画抗肩,一带而过,接着顿笔,略内擫向下写竖,比左竖稍重,稍弯,收笔稍高于左竖;里面三小横大抗肩,勿重;长横实接起笔,大抗肩,略呈拱形,注意长度;横折钩实接起笔,横画勿重,与上面的横画平行等距,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折肩托住长横的收笔,竖笔左斜,稍重,略带弧形,钩尖勿大;最后四个点笔应靠上面,注意位置、形态和角度,注意呼应。
颜真卿
虞世南
米芾
王羲之
鲜于枢
王铎
文征明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 宋 米芾 《蜀素帖》 | 唐 孙过庭 《书谱》 |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 明 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 清 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
董-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ǒng
注音: ㄉㄨㄥˇ
繁体字: 董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 艹
董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2
笔 顺: 横竖竖撇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五笔86:ATGF
五笔98:ATGF
UniCode:U+8463
四角号码:44105
仓颉:THJG
GBK编码:B6AD
规范汉字编号: 2551
监督管理:董统。董督。董正(督察纠正)。董理。董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董其成。
正:“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源流三
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加入董姓群体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现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将晋国都城自今翼城县境迁至新田(今侯马市区)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侯马。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陕西华阴)、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四、得姓始祖
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五、人口分布
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赣,粤。这八省又占40%,而冀州地区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六、家谱文献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八、字辈排行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蚌埠怀远前董村董氏字辈:“车马立然儒士学金文怀玉继明长久”。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该村以前是阜阳管辖现在划为亳州管辖。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重庆巫溪董氏一支字辈:“必寿永昌兴”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九、姓氏名人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阏于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守晋阳。范、中行之乱,以与谋为荀跞所谴,自杀。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三国时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也很好。相传他爱杏树,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请病人在后院种上几棵杏树,时间久了,就成了杏林。后来董奉的杏林成了医家尊奉的称号。人们还常常用题了“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的匾额来送给医德好的人,表示感谢。
董琬:南北朝外交家。最为人知的事迹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跋焘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区,将西域分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盛唐时著名的琴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就是说的他。很多当时的诗人都曾盛赞过他。
董晋:唐朝宰相。
董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氏:南唐妇人,擅画,“所学出王齐翰,工道释人物”。(《宣和画谱》),当时官宦缙绅家的妇女,都往往求她“写照”(画肖像)。有人还写诗赞誉道:“林下才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画的《六隐图》。南宋邓椿看到过这幅画,他在《画继》中谈到这幅画说“今藏山阴王:产才监簿家,乃画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元朝蒙古大将。
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与五代的董源、明代的董其昌并称为三董。曹雪芹的好朋友。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份:[明](约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后在世)字用均,号泌园,乌程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份所为诗文,有《泌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为其孙嗣茂所编。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每日一字72:鸿
应书友要求,今天讲的是:“鸿”字。
鸿,hóng,本意指大雁,后引申出“书信”、“大”等意。
首笔撇点落笔向右,然后转锋向左撇出,角度略平,引带下一笔画;第二点起笔与首点相呼应,与首点的位置略近,偏左,起笔后即向左下带,然后渐轻,带出第三点;第三点的距离稍远,呼应第二点收笔的指向向右下切笔起笔,然后回锋上提,不要写长,并注意提点的指向。
“工”字整体斜势抗肩,不要写宽,提笔出锋勿长,以让右部。“鸟”字撇画起笔稍高,角度稍立,短促有力;左竖起笔挡住首撇的收笔,稍带弧度,向下略轻;横折起笔露锋,横画不要写长,一带而过,然后顿笔内擫写竖,竖身略重,与左竖呈相背之势;里面三个小横勿重,平行等距;下横略长,抗肩与上面平行,从右竖下方穿过,略呈拱形;横折钩与左竖实接,横画勿重,与上面横画平行等距,稍带弧度,行笔到位后提锋顿笔内擫写竖,竖笔稍重,左斜,略带弧形,到位后用“跪笔弹锋”挑笔出钩,遒劲有力;最后四个点笔位置靠上,笔意相连,注意各自的形态以及轻重变化。
附67—72期字例:
打印本
描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