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朱姓的来源和历史(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和历史(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是什么?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

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不过有专家认为,西周之前就有邾国存在了,古邾国怀疑是东夷人建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姓源出帝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

第三种说法是,宋微子的儿子姓子名朱,子朱的子孙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后面的两种说法存疑。

我们先说邾国,邾国在12世后,中心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图中邾国、小邾国、滥国为邾国疆域,后分为三个国家:

邾国的国民属于东夷阵营,一直受到鲁国的排斥。鲁国原先封于河南鲁山县,后来通过扩张霸占了邾国的国都曲阜,从此结下了两国七百年的恩怨。邾国一直没有爵位,到了齐桓公的时候,齐才帮邾国争取了一个子爵,子爵算是地位比较低的,鲁国一开始就是侯爵。所以邾国君主的身份也是个疑问,如果真是周武王策封的,至少得是个子爵。有一种可能性是,邾国的国君也是东夷,只是后来攀附到了周室那里。邾国到了夷父颜为君主时期,尚武好战,夷父颜索性自称公,即邾武公,可见邾国从来没把周室放在眼内。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西周并没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其中男爵是确定没有的,五等爵是儒家理想化的结果。

话说鲁国和邾国是宿敌,史料记载鲁入侵邾国达到十多次,平均一代人就得入侵一次。不过鲁国这个山东大国经常被邾国打趴。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武公夷父颜、邾安公子克积极进取、励精图治,版图不断扩大,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俨然是一个东方大国,故“《公羊》徐疏曰:以邾娄本为大国”予以记载。学者王献唐考证认为,当时邾国“北括邹县,南包滕邑,东至费峄,西有济宁鱼台东境,幅员颇广”。邾国的国力和人口和莒国差不多,大约在10万-30万,号称为六百乘的兵力,等于鲁国的三分之二强,但却在升陉、狐骀之战等战役中大破鲁军。升陉之战:前638年鲁僖公侵略邾国,占领了邾国的须句,即今山东东平,邾国反击。鲁僖公与邾国战于升陉,鲁军大败。狐骀之战:前569年邾国讨伐鄫国,鲁国是鄫国的宗主国,鲁派大夫臧纥救鄫,臧纥在狐骀(今滕县东南20里之狐骀山)大败,鲁军再次被邾国胖揍。最后鲁国、邾国都被楚国灭掉了,邾国亡国后国人以朱为氏。

文化上,邾娄虽然也受到鲁国的孔孟文化影响,但却始终顽强保持着东夷的邾娄文化。为什么叫邾娄文化?原来邾国的语言发音和中原也不同,陆德明《释文》:“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雅言的邾,在邾国的东夷人读娄,所以就叫邾娄文化。墨家是在邾娄文化圈繁盛起来的,墨子、鲁班都曾活跃于邾娄,墨子的籍贯虽然是宋国人,但近代学者张知寒总结出,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依据是《墨子·公输》的一句“归而过宋”。如果墨子是宋人,应该写作归宋。而且滕州有墨子祖先的遗址,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就是说墨子祖籍是宋国,但他的身份证地址是山东滕州。那么鲁班呢?鲁班原名公输班,是鲁国人,出生在现今的山东曲阜。但鲁班和墨子为好友,所以墨子的朋友圈能经常看到鲁班的身影。另外孟尝君也封于薛城(今滕州东南),孟尝君作为四大君子之一,和其他君子不同的是,孟手下比较多鸡鸣狗盗之徒。墨子、鲁班、孟尝君身上都带有邾娄文化的元素。

我们回到正题,邾国是朱姓的主要来源,中国姓氏里面以国为氏的例子也比较多,所以朱姓最有可能是出自邾国,邾国后裔多少受到过邾娄文化的熏陶。重要的问题来了,朱姓的主要Y单倍群是什么?朱姓出了一个大明皇帝,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的祖籍凤阳,离邾娄文化圈不远。

先插个题外话,关于明太祖的长相。最近有个大明风华的电视剧,太祖里面的造型和民间画像比较像,那么到底是不是明太祖真容呢?

流传最广的画像,这类画像都是下巴/额头突出,数量为何如此之多:

鞋拔子脸画像,计有11幅之多: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鞋拔子脸画像是满清对朱的一种丑化,事实又是如此吗?

我们考证了一下。事实上,鞋拔子脸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中期的张瀚就见过鞋拔子脸画像,他在《松窗梦语》中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这里民间所传的奇异像便是鞋拔子脸画像。在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的奇异画像已经开始流行。在朱家统治的明朝,奇异画像能成为王公贵族的收藏画,可能是官方授意的,有些至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推测为明成祖朱棣的故意为之,朱棣痴迷面相术,他想通过塑造父亲朱元璋的奇特长相——“雄奇异于常人”,来烘托出明太祖的与众不同,这是有意神化。但后世人没有消化这个梗,反而以为是丑化了。

若论朱元璋的真正长相,下面这幅应该比较接近原貌。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都没出现过鞋拔子脸,按基因上来说,如果朱元璋真是奇异长相,朱又这么多子孙,他的子孙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鞋拔子脸,但可惜没有。毕竟我们是基因看历史,生物学的常识必须有。

朱元璋真貌:

朱元璋子孙画像,都没有出现过奇异脸:

回到正题。朱元璋的疑似Y单倍群已经出来了,这个数据是由23魔方提供的,朱单倍群是O-N7,N7属于O2a下游的。见下图:

23魔方对15位朱元璋后裔的进行了基因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12位后裔的共祖时间和朱元璋所处的时期吻合,都在694年前,12人分属于明太祖的4个支系(周藩、代藩、汉藩、燕藩),是经过严格筛选且有族谱记载的王族,由此可以大致证实朱元璋的基因属于O2a2b2a1-N7(原O3a2b2a1-N7)。

N7现在估计有35万人左右,有七成都是朱元璋的后裔或者和朱元璋有血缘关联的:

近日,最新发现的是广东朱姓另有一种类型:F18517,这是O1-F492下游的。尤其是广东梅州的朱氏,高度集中在F18517,是广东正常水平的22倍。但这支朱氏和朱元璋无关。

以上就是朱姓的两个主要Y单倍群,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单倍群,篇幅有限,不能细说。F18517和N7这两波人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F18517虽然偏南方一些,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迁徙,这个说不清。我们要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是由多支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成。越是大的姓氏,他的构成会越复杂。

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在微基因的1000多名朱姓数据里面,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其他类型的比例都算正常。O1a的F492占到了3%-4%之高,使得总体O1的数量仅次于O2,占21%。而O2a占到了50%以上,但O2a的下游分散为多支类型(包括N7),不像O1a那么集中。

C的比例属于全国正常水平之内:

O1a的支系相对集中一些,都在F492及其下游:

结论:朱姓的主要来源是邾国,是一个以国为氏的姓氏,邾国形成了东夷色彩的邾娄文化,对朱姓后裔产生影响。朱姓有两个主要的Y单倍群类型,一个是O2a的N7,一个是O1a的F18517,两支都可能是邾国的后裔。N7这支出了朱元璋这个明朝皇帝,所以繁衍出比较多的人口。而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并不吓人,奇特的画像只是人为的夸张,当初的本意是为了塑造朱的面相“雄奇异于常人”,与众不同。

缘何顺德陈村出了《三字经》?

2020第二届陈村《三字经》启蒙文化周启动仪式现场。

粤港澳三地齐诵《三字经》

钱文忠在岭南理学堂开讲

专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从其故里顺德陈村传来,这一启蒙学经典的历史记忆被再度唤醒。

昨日,继第一届点燃热度,“2020第二届陈村《三字经》启蒙文化周”举行开幕仪式。现场,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学子、外国留学生、海外侨胞们,通过线上及线下的方式,轮番用粤语、普通话、英语、手语诵读《三字经》,场面十分震撼,以《三字经》为“纽带”,系起粤港澳三地人之间的情感。

据悉,今年,陈村还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溯源,还原岭南理学与蒙学发展的关系,打造“岭南理学堂”,为传播岭南理学文化提供有力的阵地。

文、图/黄子宁、陈健欣

《三字经》故里再传诵读声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是“广佛极点”所在地、佛山三龙湾核心、广佛同城交汇处。自古底蕴深厚,是岭南闻名遐迩的“千年花乡”。

据悉,《三字经》与顺德陈村有着颇多的历史渊源。此前,历经多年严谨考证,由顺德学者提出宋末元初的顺德陈村登洲人区适子是《三字经》作者这一观点,获得学界普遍认可。

据明万历年间出版的《顺德县志》记载:“故老传今《三字经》,适子所撰也。”明末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值得关注的是,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不仅在海内外华人圈广为流传,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成为全世界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背景下,为弘扬、挖掘《三字经》文化,顺德陈村继去年举办第一届《三字经》启蒙文化周后,今年再度拉开这一文化盛宴的“帷幕”,持续打造这一湾区超级文化IP。

据介绍,今年的启蒙文化周的主题是“探源蒙学故里,打造湾区文化盛宴”。为凸显沉浸式的活动氛围,在这一次启动仪式上,主办方别出心裁呈现了启蒙礼等文化活动。

《三字经》启蒙文化周启动仪式用“穿越”的方式,串联起陈村古今,展示当今城市发展成就,呈现这一方水土灿烂的传统文化。而启蒙礼更是凸显“礼”的仪式感,孩童诵读《三字经》、写好人生第一字、额头点朱砂等形式,都十分吸睛。

另外,现场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学子及外国留学生们,和陈村学童一起,“跨过”疫情影响带来的困难,通过线上及线下的方式,轮番用粤语、普通话、英语、手语诵读《三字经》,场面十分震撼。

陈村成岭南理学“溯源地”

随着逐渐熟识《三字经》作者为陈村登洲区适子,人们不禁会再问,“缘何‘三字出登洲’?”这与当时理学文化传入岭南不无关系。

“宋代时期,陈村一带地区物阜民丰、商贸畅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为这里的文脉兴盛奠定了基础。”研究《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多年的本地学者李健明介绍称,经济兴盛催生了文化兴旺,在这一背景下,当时,就有不少人开始研究诗书,从当时传入岭南并逐步兴盛的宋代理学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时,区适子族叔区士衡创作了目前仅存的广东宋代理学著作,并在当地开设书院,向学童授课,培养了一代人读书求知的习惯。而理学精神和区士衡对地区教育的奉献,都深深影响了区适子及未来《三字经》的形成。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温春来就表示,《三字经》全文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蒙学读物,特别是朱熹理学思想对《三字经》的形成影响,最为巨大。

“如人之初、性本善,是人不学就与生俱来的,和孟子‘性善论’是一致的。”温春来举例道,《三字经》开篇之句,就来自于朱熹信奉的“孟子性善”的思想。 其次,《三字经》中“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句中,《小学》、四书等概念显然自朱熹而来。可见,《三字经》与朱子理学的渊源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值得关注的是,陈村仙涌是朱熹后人的聚居地。据族谱记载,开村于唐朝末年的仙涌,其朱姓始祖正是朱熹的第三个儿子朱埾。而顺德陈村,成为了岭南理学的重要“溯源地”。

据悉,为了溯源“《三字经》为何会出自陈村”?陈村镇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溯源,还原岭南理学与蒙学发展的关系。其中,陈村打造了“岭南理学堂”,为传播岭南理学文化提供有力的阵地。

凝聚大湾区的精神“合力”

据悉,为“讲”好《三字经》故事,陈村持续举办《三字经》活动,按照“一年点燃热度、两年初具规模、三年拿出拳头产品”的思路打造这一湾区人文IP。

值得注意的是,在诵读现场,粤语版的《三字经》诵读引人关注。区适子《三字经》所代表的粤语传统文化启蒙经典,是粤港澳同根同源文化认同的有效链接、黏合剂。

值得关注的是,粤港澳城市地域相近、文脉相通,齐诵《三字经》、弘扬蒙学经典,可以增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增添凝聚力和向心力。

温春来表示,陈村挖掘《三字经》文化意义非凡。“我们建设大湾区,也要抓住传统的岭南文化,将这些思想‘瑰宝’挖掘出来,形成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激励我们日后的建设。”温春来说。

香港顺德陈村同乡会会长梁志东昨天也亲临现场,一同感受粤港澳学童齐诵《三字经》的震撼。“这里有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传承好它。”梁志东表示,希望未来粤港澳三地能继续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媒,让更多港澳年轻人来到顺德,感受湾区城市变化,并选择留在这里创新创业。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文化周整合《三字经》、朱子理学、年桔文化、千年花乡等陈村特有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研学旅游线路,并研发《三字经》主题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陈村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以研学游为线串珠成链,延伸文旅产业链,共同推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与创新。

观点:

陈村《三字经》是蒙学史的奇迹

活动现场,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顺德各乡村正结合自身进行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陈村是《三字经》发源地,通过坚持举办启蒙文化周活动等新形式来传播《三字经》,能让全社会更加重视传统文化。

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央视《百家讲坛》名讲师钱文忠也为顺德、为陈村“点赞”。

在了解到陈村近年来挖掘、传承《三字经》文化工作后,钱文忠谈到自己的感受称,陈村重建了区氏宗祠,然后又用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来建造一个《三字经》文化公园,非常难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园,这是一座可以‘修身’的公园,这个会让这一片土地的人民感念,使得这一代人、下一代人都会受到它的恩惠。”钱文忠说。

钱文忠表示,作为蒙学经典,《三字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蒙学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的积淀。”“《三字经》是文学的宝典,也是蒙学的经典。我向登洲先生(区适子)致敬。” 在区氏大宗祠里,钱文忠动情地表示,区适子结撰《三字经》呕心沥血,自己在区氏大宗祠中也深受感染。

值得关注的是,在陈村“岭南理学堂”开讲的第一课上,钱文忠表示,当今社会,《三字经》的现实意义十分重要。“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定要通过被大家所认同的文化成就所转换,最后才能成为老百姓的认同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