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神兽獬豸怎么读音(神兽獬豸)

神兽獬豸怎么读音(神兽獬豸)

这是不是你在法学院就认识的神兽“獬豸”?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屋脊上

都会安放的一些神兽

又被称之为

“脊兽”

据《大清会典》里记载

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

后面的排列十只小兽

而倒数第三位的是“獬豸”(xiè zhì)

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具体是啥形象也没个固定的说法

有人说像羊,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像麒麟

更有人说

獬豸是羊、鹿、牛、犀牛的形象混合体

头上长有独角

传说中

尧、舜、禹的司法官员

号称“中国司法官始祖”的

皋(gao)陶(yao)

饲有一只名为“獬豸”的神兽

可以分辨是非曲直

帮助皋陶断狱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王充《论衡》)

意思是:

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

除了獬豸明辨是非的神话传说外

“法”字的构造演变也与獬豸息息相关

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而“廌zhì”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

取其公正不阿之意

左旁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由此

獬豸作为法律象征而流传至今

由“灋fǎ”到“法”

“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

但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杨孚《异物志》记载:

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

闻人争,咋不正者”

獬豸作为传说中的神兽

一方面

预示审判是一种客观的判断

神兽独角触有罪之人

昭示着司法的客观和中立之意

另一方面

隐喻了司法传统的客观中立和神圣权威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

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

称“獬豸冠”

以象征公正和神性

不仅在服装

在皇家建筑方面

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

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

还有故宫宫殿内威严的独角兽

都是獬豸的化身

现代我国传统五大法学院校中

不同的獬豸造型

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东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作为法律的象征

“獬豸”文化

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在新时期

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在积极倡导法治建设的今天,“獬豸”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符合“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的现代司法理念;其所提倡的公正、诚信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利于祛除各种“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其所提出的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综合自: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广州仲裁委员会

来源: 浙江天平

「法学典故」神兽“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獬豸是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遭受惩罚,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廌\"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古代, 廌也称解廌、解豸、獬豸等,从史籍记载来看,关于\"廌\"的说法不下四种。

第一种说法为\"似牛\"--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东汉杨孚所撰的《神异经》:\"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解豸。\"

第二种说法是\"似羊\"--如《后汉书·舆服志下》:\"解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兴王》:\"常年之人得神兽若羊,名曰解豸。\"汉代王充的《论衡·是应》:\"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第三种说法是\"似鹿\"--《汉书·司马相如传》\"弄解廌\" 颜师古注引张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

第四种说法是\"似麟\"--《隋书·礼仪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与麟同类。《史记·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云:\"雄曰麒,雌曰麟。\"麒麟似鹿,廌亦为鹿属。两者均长着独角,触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则如《说苑·辩物》所谓\"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

由此可见,廌是一种形如牛、羊、鹿、麟之类的动物,其特点是独角,其秉性是正直公正。

陶獬豸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 ,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獬豸画

繁体\"灋fǎ \"中的\"廌\"(读寨音)是一种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玉獬豸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獬豸冠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这是不是你在法学院就认识的神兽“獬豸”?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屋脊上

都会安放的一些神兽

又被称之为

“脊兽”

据《大清会典》里记载

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

后面的排列十只小兽

而倒数第三位的是“獬豸”(xiè zhì)

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具体是啥形象也没个固定的说法

有人说像羊,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像麒麟

更有人说

獬豸是羊、鹿、牛、犀牛的形象混合体

头上长有独角

传说中

尧、舜、禹的司法官员

号称“中国司法官始祖”的

皋(gao)陶(yao)

饲有一只名为“獬豸”的神兽

可以分辨是非曲直

帮助皋陶断狱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王充《论衡》)

意思是:

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

除了獬豸明辨是非的神话传说外

“法”字的构造演变也与獬豸息息相关

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而“廌zhì”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

取其公正不阿之意

左旁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由此

獬豸作为法律象征而流传至今

由“灋fǎ”到“法”

“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

但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杨孚《异物志》记载:

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

闻人争,咋不正者”

獬豸作为传说中的神兽

一方面

预示审判是一种客观的判断

神兽独角触有罪之人

昭示着司法的客观和中立之意

另一方面

隐喻了司法传统的客观中立和神圣权威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

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

称“獬豸冠”

以象征公正和神性

不仅在服装

在皇家建筑方面

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

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

还有故宫宫殿内威严的独角兽

都是獬豸的化身

现代我国传统五大法学院校中

不同的獬豸造型

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东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作为法律的象征

“獬豸”文化

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在新时期

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在积极倡导法治建设的今天,“獬豸”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符合“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的现代司法理念;其所提倡的公正、诚信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利于祛除各种“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其所提出的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综合自: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广州仲裁委员会

来源: 浙江天平

这是不是你在法学院就认识的神兽“獬豸”?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屋脊上

都会安放的一些神兽

又被称之为

“脊兽”

据《大清会典》里记载

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

后面的排列十只小兽

而倒数第三位的是“獬豸”(xiè zhì)

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具体是啥形象也没个固定的说法

有人说像羊,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像麒麟

更有人说

獬豸是羊、鹿、牛、犀牛的形象混合体

头上长有独角

传说中

尧、舜、禹的司法官员

号称“中国司法官始祖”的

皋(gao)陶(yao)

饲有一只名为“獬豸”的神兽

可以分辨是非曲直

帮助皋陶断狱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王充《论衡》)

意思是:

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

除了獬豸明辨是非的神话传说外

“法”字的构造演变也与獬豸息息相关

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而“廌zhì”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

取其公正不阿之意

左旁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由此

獬豸作为法律象征而流传至今

由“灋fǎ”到“法”

“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

但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杨孚《异物志》记载:

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

闻人争,咋不正者”

獬豸作为传说中的神兽

一方面

预示审判是一种客观的判断

神兽独角触有罪之人

昭示着司法的客观和中立之意

另一方面

隐喻了司法传统的客观中立和神圣权威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

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

称“獬豸冠”

以象征公正和神性

不仅在服装

在皇家建筑方面

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

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

还有故宫宫殿内威严的独角兽

都是獬豸的化身

现代我国传统五大法学院校中

不同的獬豸造型

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东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作为法律的象征

“獬豸”文化

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在新时期

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在积极倡导法治建设的今天,“獬豸”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符合“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的现代司法理念;其所提倡的公正、诚信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利于祛除各种“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其所提出的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综合自: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广州仲裁委员会

来源: 浙江天平

这是不是你在法学院就认识的神兽“獬豸”?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屋脊上

都会安放的一些神兽

又被称之为

“脊兽”

据《大清会典》里记载

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

后面的排列十只小兽

而倒数第三位的是“獬豸”(xiè zhì)

獬豸,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具体是啥形象也没个固定的说法

有人说像羊,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像麒麟

更有人说

獬豸是羊、鹿、牛、犀牛的形象混合体

头上长有独角

传说中

尧、舜、禹的司法官员

号称“中国司法官始祖”的

皋(gao)陶(yao)

饲有一只名为“獬豸”的神兽

可以分辨是非曲直

帮助皋陶断狱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王充《论衡》)

意思是:

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

除了獬豸明辨是非的神话传说外

“法”字的构造演变也与獬豸息息相关

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而“廌zhì”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

取其公正不阿之意

左旁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由此

獬豸作为法律象征而流传至今

由“灋fǎ”到“法”

“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

但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杨孚《异物志》记载:

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

闻人争,咋不正者”

獬豸作为传说中的神兽

一方面

预示审判是一种客观的判断

神兽独角触有罪之人

昭示着司法的客观和中立之意

另一方面

隐喻了司法传统的客观中立和神圣权威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

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秦代以后则利用獬豸的形象

作为御史和法官的饰物

称“獬豸冠”

以象征公正和神性

不仅在服装

在皇家建筑方面

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

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

还有故宫宫殿内威严的独角兽

都是獬豸的化身

现代我国传统五大法学院校中

不同的獬豸造型

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东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作为法律的象征

“獬豸”文化

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在新时期

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在积极倡导法治建设的今天,“獬豸”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符合“中立、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的现代司法理念;其所提倡的公正、诚信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利于祛除各种“庸俗文化”“腐朽文化”,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其所提出的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综合自: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广州仲裁委员会

来源: 浙江天平

法院门口为何放置獬豸?神异经中的任法兽,一只角专抵不公之人

有时候神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神兽都悄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法院门口总会有一只造型奇特的独角兽。它叫作獬豸,天性急公好义,且能明辨是非,因此被当作是公平正义的图腾。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01獬豸神判

试想在古代生活中,如果有两人起了冲突,且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就特别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样一来就很难还原事件的真相。

那么,古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神判,也因此应运而生。

事实上,“神判”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类学现象,在初民时期,人们借助于神力断是非、决争讼,即便是到了现代,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族群中,也依然残留着这种现象。

比如,藏东南僜人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叫作“郭斗西雅”的神判习俗,其中包括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手段:

水中捞石、铁块烧手、红铁烙背、水中化蜡等。

西南地区的苗寨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方式:

“桔他”(捞油锅)、“对加”(踩铁犁)、杀生赌咒、豚卜、鸡卜。

这种神判方式一般归类于“制度神判”,简单理解就是用沸水、烈火、虫兽来代替人,从而对疑难案件进行神判。

可以看出其包含了两个特点:

其一,是真神不可见,但可以通过日常之物来显现,比如水火虫兽等物。

其二,是呈现出来的神意结果必须是非此即彼,才能实现对纠纷的仲裁。

那么,我们要说的獬豸神判,算不算是这种类型(制度神判)?准确说,不算,獬豸神判更像是一种“观念神判”!

因为獬豸这种神兽,并不是现实存在的生物,它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只存在于观念之中、能够代替人决议的神奇存在。所以说,这并不是一项客观制度,而是一种历史追忆。

这也能够理解,法院门口放置獬豸的目的:

杨孚《异物志》:”东北荒中有曰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我们并不是真的要神兽獬豸来帮忙判案,只是需要它的象征意义就够了。

02獬豸原型

獬豸能识善恶忠奸,使得它的形象逐渐定格为中国法制文化中执法者的化身,那么这种神兽到底有没有现实的生物原型?

我们从文献中发现,獬豸的原型可能就是我们熟知两种动物的变形体。

一个是羊、一个是牛。

先说羊,在汉代王充《论衡》中提到了皋陶决狱时候,曾有一头羊客串的故事:

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

因此,早期的獬豸多为“独角羊”的形象,比如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战国铜器残片上的獬豸,以及西汉对长安城武库发掘时,出土的白玉獬豸等。

獬豸一开始采用羊形,是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内涵的。羊,在古人眼中是祥瑞之兽。羊与善、善与法两条逻辑线搭建,也让羊与法产生了对应关系。而牛形獬豸,则与社会生活变迁密切相关。

皇权的集中与法律的强化,让身为法律象征的獬豸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温顺的羊也变成了凶猛的牛。如嘉峪关新城东汉墓出土的獬豸形象,背部弓起、尾巴上翘,全身的劲儿似乎都集中在了前面的独角之上,而独角也锋利如同长剑。

这种凛然生畏、锐不可当的气势,也让獬豸承担了维护法律之外的其他职能——镇墓!除了汉墓画像石中有数以百计的图像例证,在很多墓葬中也有生动的体现。比如甘肃武威市磨咀子汉墓的这件“西汉彩绘木独角兽”。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独角兽器物,虽然仅仅是寥寥几笔雕刻与简单线条描绘,却将其神态气韵展现地淋漓尽致,这些独角兽的共同特点就是,头往下低、角往前冲,着重展示出一种“触兽”的动态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古体的“法”字本身构造中,便为神兽獬豸留下了位置,“灋”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其中的“廌”(zhì)便是獬豸,从水则取“法平如水”之意,可以说,由灋到法,虽然神兽獬豸的名字被隐去,但它的身影如今却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