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周成王与周武王什么关系(周成王)

周成王与周武王什么关系(周成王)

姜尚是周成王外公,周公是周成王叔叔,为何周武王不让姜尚辅政

姜尚,即姜子牙,商周交替之际的传奇人物,不仅军事谋略惊人,而且善于治理国家,还长寿超过百岁。尤为重要的是,姜子牙唯一女儿是周武王的正妃,生下的长子为周成王,两人有着血缘纽带。

那么,作为周武王的岳丈,周成王的外公,又有经天纬地之能力,周武王去世之前,为何指定周公辅政周成王,而让姜子牙回到封地齐国?

周文王时期,姜子牙成为国师、军师,周武王时代姜子牙延续这一职务,还尊为“师尚父”,是武王伐纣的头号功臣。

公元前1048年,武王第一次伐纣,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纣王孤立无援,诸侯劝说武王伐纣,但周武王与姜子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武王第一次伐纣,之所以最后班师回朝,估计与两点有关:一是纣王严阵以待,商朝不够混乱,或有诸侯助阵,周武王与姜子牙发现没有太多必胜之机,二是周武王与姜子牙观察盟友,试探盟友的态度,可能发现盟友还有所欠缺。

公元前1046年,武王第二次伐纣,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诗经》中对牧野之役歌咏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牧野之役,以武王为统帅,姜太公为总指挥,因此姜子牙可谓是武王克殷的第一功臣。

在军功上,姜子牙达到人生巅峰,在家事上,姜子牙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姜子牙至齐之后,将齐地治理的非常好,开创了中国齐文化,说明姜子牙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姜子牙之后,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但“封土不过百里”,封地规模远不及姜子牙。

我们都知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基本原则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此后才分封外人(商朝遗民与历史上的帝王后裔等),姜子牙与周武王没有血缘关系,为何周武王第一个隆重分封姜子牙呢?除了姜子牙军功之外,应该还与姜子牙女儿有关。

姜子牙一共有13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女儿叫邑姜,后来成为周武王正妃,一共生有二个儿子。邑姜长子为周成王姬诵,次子为唐叔虞——晋国始祖。邑姜成了姜子牙与周武王的纽带,让两者有了亲戚关系,姜子牙成了周朝的外戚。

论能力,姜子牙有能力;论关系,姜子牙有关系.......为何周武王去世之前,却让周公旦辅政,而不是姜子牙呢?笔者认为,这既有权谋考虑,又有实际能力考虑。

一直以来,周公旦给我们的印象是文官形象,直到周武王去世之后,才协助周成王平定三藩之乱等。如果将周公旦看成文官,自然没有资格成为辅政。先秦时代,不会打仗没有军功的官员,往往都没什么地位,最多属于二流官员。如今,我们读先秦历史,其中能让人铭记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有军功。鲜为人知的是,武王伐纣过程中,如果说姜子牙是水面上的第一功,那么周公旦就是水面下的第一功。

周公旦,周武王姬发同母之弟,姬发即位之后,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为辅相,其中周公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周武王经常与周公旦商量政事。

任何一个年度,造反都是一个杀头的大买卖,尽管周人实力大涨,但毕竟周国只是“小邦”,想要取代殷商,需要顾及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诸侯是否响应、机会是否到来、如何准确抓住机会、各方面准备是否充分等。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没有与姜子牙商量这些事,而是多次问计于周公旦。

周武王继位第二年,周武王带着这些问题询问周公旦,周公旦认为“以德服人”,即不要冒犯盟友,团结维护盟友,《大开武》记载:“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 远戚无干,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

在此之后,周武王又有多次问计周公旦,指出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周公旦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史书记载周公旦喜欢“以德服人”,肯定存在一定美化与隐瞒,估计周公旦自有一番“阴谋”。但周武王三番五次问计周公旦,显然说明周公旦的能力。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公旦参与出征。克殷成功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此时,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象征。

关于武王克殷中姜子牙与周公旦,西汉刘向《说苑》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武王攻克商朝后,如何处置百姓的办法,姜子牙的办法令人不寒而栗。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姜子牙认为,应该将朝歌城内的殷商百姓全部杀了。周公旦认为,将过错归于纣王一人,其他人保持原样,不因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变,周武王赞同周公旦的建议。

历史上对姜子牙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有一种观点认为,姜子牙是克殷第一功,加上女儿又是正妃,已经有功高盖主之嫌,因此故意给出这么一个毒辣的建议,不给周武王产生“收买殷商遗民之心”的想法。说到底,姜子牙为了自保,故意说出一番不明智的狠话。毕竟,姜子牙初至齐地时,顺应齐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姜子牙能温和对待齐地土著,为何不能温和对待殷商遗民?

周武王不选姜子牙为辅政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姜子牙功劳太大,在诸侯之中威望太高,而且在宫廷之内还有女儿邑姜,周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因此,如果任命姜子牙为辅政,全权处理一切国政,那么一旦姜子牙怀有异心,即可轻易颠覆姬姓江山。或许,在克商第二天,周武王让周公旦持大钺,或许就已经开始防备姜子牙了。

与此同时,周武王任命周公旦为辅政,姜子牙在齐国,就能有力牵制周公旦。原因很简单,周成王是姜子牙外孙,而姜子牙有能力有威望,一旦周公旦想要篡位,姜子牙必然反对。

因此,对周武王而言,姜子牙在外,周公旦辅政,这是最佳选择,姜子牙可以牵制周公旦。反过来的话,周公旦却无法牵制姜子牙,周朝江山就危险了。可见,周武王这一看似矛盾的安排背后,有着老奸巨猾的深谋远虑。

参考资料:《史记》

“西周那些事儿”之中兴之主——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是周武王姬发和姜太公之女邑姜所生的儿子,后继承王位。姜太公70岁出山,邑姜嫁给周武王的时间就应该是在姜子牙70岁以后,邑姜之前没出过嫁,就证明姜子牙是老来得女。周武王死时的时候,姬诵还很年幼,于是武王遗命较有才能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

周成王姬诵

周成王算是很幸运的了,因为周公旦算是没有多大的野心的人,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的侄子,还平灭了三监和殷商遗民的叛乱,渡过了西周初年最艰难的时期。

周公旦

周公旦消灭叛乱后,继续东征东夷部落,先后灭掉了奄国等五十多个东夷人部落,将周的势力延伸到了海边和江淮一带。

为了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在周公旦建议下,周成王时期,再一次大封周王室成员和功臣。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把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全部分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拱卫王室的屏藩。

周初封国

周公旦又和召公奭分陕(今三门峡一带)而治,召公负责陕西,周公负责陕东。周公在伊洛地区营建东都洛邑,称“成周”,以加强新占领区的统治。同时将三监之军重组,建成“成周八师”,后又将殷商遗民迁往洛邑,组建“殷八师”,在成周建立起一支和“西六师”相对独立的军队,以便于镇压这一片区的叛乱。

成周八师

此后,周公又制定礼乐,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和中央集权。

最后,周成王长大,周公还政于周成王。此即为:

“(周公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历史上把周平王东迁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因为西周的都城丰镐(今西安市长安区)在洛邑之西。但1963年出土《何尊铭文》却驳斥了这一说法。铭文中明确指出:周武王生前就要求迁都中原,周成王在周公旦营建洛邑后,就迁到了这里。如图:

何尊铭文

也就是说:西周在周成王时期就迁都洛邑(今洛阳)了,但后来周幽王的时候都城又在镐京,那什么时候周天子又把都城迁回去了呢?这个咱们以后再说。

周平王东迁

周成王亲政后,在东都洛邑大会诸侯,各方诸侯纷纷来朝,这是周朝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盛况。从此,周成王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的序幕。

周成王在周公旦的敦敦教诲之下,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对内推行“以德治国”的主张,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东夷,用武力加强这一片区的统治。同时加强分封宗法制,拱卫王权,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和周公旦的完美配合成就了周朝近八百年的天下。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姜尚是周成王外公,周公是周成王叔叔,为何周武王不让姜尚辅政

姜尚,即姜子牙,商周交替之际的传奇人物,不仅军事谋略惊人,而且善于治理国家,还长寿超过百岁。尤为重要的是,姜子牙唯一女儿是周武王的正妃,生下的长子为周成王,两人有着血缘纽带。

那么,作为周武王的岳丈,周成王的外公,又有经天纬地之能力,周武王去世之前,为何指定周公辅政周成王,而让姜子牙回到封地齐国?

周文王时期,姜子牙成为国师、军师,周武王时代姜子牙延续这一职务,还尊为“师尚父”,是武王伐纣的头号功臣。

公元前1048年,武王第一次伐纣,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纣王孤立无援,诸侯劝说武王伐纣,但周武王与姜子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武王第一次伐纣,之所以最后班师回朝,估计与两点有关:一是纣王严阵以待,商朝不够混乱,或有诸侯助阵,周武王与姜子牙发现没有太多必胜之机,二是周武王与姜子牙观察盟友,试探盟友的态度,可能发现盟友还有所欠缺。

公元前1046年,武王第二次伐纣,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诗经》中对牧野之役歌咏道:“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牧野之役,以武王为统帅,姜太公为总指挥,因此姜子牙可谓是武王克殷的第一功臣。

在军功上,姜子牙达到人生巅峰,在家事上,姜子牙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姜子牙至齐之后,将齐地治理的非常好,开创了中国齐文化,说明姜子牙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姜子牙之后,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但“封土不过百里”,封地规模远不及姜子牙。

我们都知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基本原则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此后才分封外人(商朝遗民与历史上的帝王后裔等),姜子牙与周武王没有血缘关系,为何周武王第一个隆重分封姜子牙呢?除了姜子牙军功之外,应该还与姜子牙女儿有关。

姜子牙一共有13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女儿叫邑姜,后来成为周武王正妃,一共生有二个儿子。邑姜长子为周成王姬诵,次子为唐叔虞——晋国始祖。邑姜成了姜子牙与周武王的纽带,让两者有了亲戚关系,姜子牙成了周朝的外戚。

论能力,姜子牙有能力;论关系,姜子牙有关系.......为何周武王去世之前,却让周公旦辅政,而不是姜子牙呢?笔者认为,这既有权谋考虑,又有实际能力考虑。

一直以来,周公旦给我们的印象是文官形象,直到周武王去世之后,才协助周成王平定三藩之乱等。如果将周公旦看成文官,自然没有资格成为辅政。先秦时代,不会打仗没有军功的官员,往往都没什么地位,最多属于二流官员。如今,我们读先秦历史,其中能让人铭记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有军功。鲜为人知的是,武王伐纣过程中,如果说姜子牙是水面上的第一功,那么周公旦就是水面下的第一功。

周公旦,周武王姬发同母之弟,姬发即位之后,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为辅相,其中周公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周武王经常与周公旦商量政事。

任何一个年度,造反都是一个杀头的大买卖,尽管周人实力大涨,但毕竟周国只是“小邦”,想要取代殷商,需要顾及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诸侯是否响应、机会是否到来、如何准确抓住机会、各方面准备是否充分等。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没有与姜子牙商量这些事,而是多次问计于周公旦。

周武王继位第二年,周武王带着这些问题询问周公旦,周公旦认为“以德服人”,即不要冒犯盟友,团结维护盟友,《大开武》记载:“兹在德,敬在周,其维天命,王其敬命。 远戚无干,和无再失。维明德无佚,佚不可还。”

在此之后,周武王又有多次问计周公旦,指出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周公旦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史书记载周公旦喜欢“以德服人”,肯定存在一定美化与隐瞒,估计周公旦自有一番“阴谋”。但周武王三番五次问计周公旦,显然说明周公旦的能力。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公旦参与出征。克殷成功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此时,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象征。

关于武王克殷中姜子牙与周公旦,西汉刘向《说苑》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武王攻克商朝后,如何处置百姓的办法,姜子牙的办法令人不寒而栗。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姜子牙认为,应该将朝歌城内的殷商百姓全部杀了。周公旦认为,将过错归于纣王一人,其他人保持原样,不因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变,周武王赞同周公旦的建议。

历史上对姜子牙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有一种观点认为,姜子牙是克殷第一功,加上女儿又是正妃,已经有功高盖主之嫌,因此故意给出这么一个毒辣的建议,不给周武王产生“收买殷商遗民之心”的想法。说到底,姜子牙为了自保,故意说出一番不明智的狠话。毕竟,姜子牙初至齐地时,顺应齐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姜子牙能温和对待齐地土著,为何不能温和对待殷商遗民?

周武王不选姜子牙为辅政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姜子牙功劳太大,在诸侯之中威望太高,而且在宫廷之内还有女儿邑姜,周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因此,如果任命姜子牙为辅政,全权处理一切国政,那么一旦姜子牙怀有异心,即可轻易颠覆姬姓江山。或许,在克商第二天,周武王让周公旦持大钺,或许就已经开始防备姜子牙了。

与此同时,周武王任命周公旦为辅政,姜子牙在齐国,就能有力牵制周公旦。原因很简单,周成王是姜子牙外孙,而姜子牙有能力有威望,一旦周公旦想要篡位,姜子牙必然反对。

因此,对周武王而言,姜子牙在外,周公旦辅政,这是最佳选择,姜子牙可以牵制周公旦。反过来的话,周公旦却无法牵制姜子牙,周朝江山就危险了。可见,周武王这一看似矛盾的安排背后,有着老奸巨猾的深谋远虑。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