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知识点
知识点(转载请备注来源)
一、我会认组词
誊:téng(誊写、誊抄、誊清)
励:lì(鼓励、奖励、励志)
篇:piān(一篇、篇章、篇幅)
版:bǎn(出版、头版、版面)
祥:xiáng(祥和、慈祥、吉祥如意)
歧:qí(歧途、歧视、歧路)
谨:jǐn(谨慎、谨记、谨防)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ìng (高兴)
行:háng(行业) xíng(行走)
冲:chōng(冲击)chòng(冲着)
埋:mái (埋头)mán (埋怨)
嚷:rǎng(叫嚷) rāng(嚷嚷)
三、近义词
赞扬——颂扬 腼腆——害羞 自豪——骄傲
誊写——抄写 敬仰——敬重 赞赏——赞美
鼓励——鼓舞 希望——期望 慈祥——慈爱
严厉——严肃 奇妙——奇特 谨慎——小心
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四、反义词
精彩——糟糕 赞扬——批评 腼腆——大方
自豪——自卑 湿润——干燥 沉重——轻盈
全面——片面 慈祥——严厉 谨慎——马虎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五、理解词语
糟糕:指事情、情况坏得很。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誊写:照底稿抄写。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源泉: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平衡: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极端:绝对;偏激。
六、句子解析
1.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迫不及待”“立刻”极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想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的迫切心情。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第一次写的诗的评价,这与前文母亲的“精彩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扔”字表现了父亲对“我”这首诗的不屑,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 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6.“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2.当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巴迪有什么反应?父亲是怎样评价的?巴迪有什么反应?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巴迪的反应是“得意扬扬”;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巴迪的反应是“痛哭起来”
3.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
成年以后,巴迪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巴迪“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巴迪不仅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 我” 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个方面,所以“我”是多么幸运。
5.“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你赞成这样说法吗?为什么?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6.作者长大后是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爱的?
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温柔的母爱给了自己写作的不竭动力,严厉的父爱让自己不断总结、提高。如果只有母亲的慈爱、包容,那么自已得到一点儿成功就会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如果只有父亲的严厉,那么自己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父母的爱使作者的内心得到了平衡,使他生活的小船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4):写“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15):写“我“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帮助下一直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的体会。
九、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 父亲和母亲对这首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得到了感悟。表现了父母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清平乐》的“乐”为何要读“lè”
《清平乐》的“乐”为何要读“lè”
宋仁宗坐像
热播剧《清平乐》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其考究的服化、场景、台词等处处都能体现出制作团队对历史细节的尊重,非常难得。这样的大型历史剧对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是深有裨益的。但与此同时,笔者也要提出一个明显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清平乐”这个题目的读音问题。词调名中“乐”字的读音,一直以来都是有歧见的问题。此剧片头出现剧名“清平乐”时,在其下明确标注“乐”字读音为“yuè”,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唐代很多大曲来源于唐诗,而所取调名亦是吻合唐诗本事的
要弄清楚词调的读法,我们先来看看词调的来源。据宛敏灏先生《词学概论》的分类,唐宋词调的主要来源有:截取隋、唐的大曲、法曲或引用琴曲;由民歌、祀神曲、军乐改编;宫廷创制的曲子,等等。词调在最初创制的时候,本身应该都有意义,而且词调命名应当是和词章内容密切关联的,大多数调名也就是词的题目。如《摸鱼儿》词写摸鱼;《卜算子》词写卖卜;《诉衷情》词写爱情;《祝英台近》词写梁祝故事等等,词调取名基本都是歌咏本意的。
唐代很多大曲来源于唐诗,而所取调名亦是吻合唐诗本事的,比如“夜半乐”“还京乐”是唐明皇未当皇帝之时,因朝政大权系于韦皇后一手,为诛除韦后势力,自潞州还京师,夜半举兵诛杀韦后,明皇大获全胜,而制“夜半乐”“还京乐”二曲,并作文成曲与小破阵乐。《太平御览》载:“还京乐者,唐明皇自蜀反,正乐官张野狐撰此曲。”因为曲调是依本事表达皇帝获胜还京的快乐心情,所以调牌中的“乐”自当为表达情绪喜乐而读“lè”。
依本事而作的曲,曲调所表达的情感也与词意相得益彰。如《何满子》本为人名,是唐玄宗时沧州人氏姓何名满,因开罪于明皇,被判死刑,临刑前特制一曲,以表其哀,就刑前始将新乐曲完成。因何满子深感自身伤悲,所做乐曲也是肝肠寸断的,时人也称此曲为“断肠曲”。后梨园乐人奏禀唐明皇,明皇甚受感动,特赦何满子之罪,并将乐曲取名为“何满子”。
再比如“荔枝香”,唐明皇与杨贵妃到骊山上的华清宫,正赶上贵妃生日,唐明皇为贵妃做寿,令教坊内的小部音声在长生殿内奏乐,当时奏新曲,而尚未为新曲调命名,正好南方进献贵妃最喜爱的水果荔枝,因此就将新乐曲命名为“荔枝香”。《全唐诗》就收录有很多歌咏“荔枝”的诗,说明“荔枝香”词调和本事相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热播剧《清平乐》的“乐”亦当理解为美满、和乐,故音当为“lè”
理解了词调名称与内容的关系,我们再看“清平乐”,此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这也是为什么自古多有论者认为“乐”字读音为“yuè”的原因。
如果追溯词调本事,《碧鸡漫志》据《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可见是明皇、贵妃赏花,眼见一派清平和乐之景,饶有兴致,而命乐工谱曲,李白填词。李白此时所呈上的即是《清平调》三首。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等句歌颂贵妃美貌,名花美人两相衬映,君臣和乐,描绘出一片和乐盛世的景致。
由此,“清平乐”词亦多为昌平盛世而歌。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云:“温庭筠《清平乐》:‘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可知调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说到我们前文提到的电视剧《清平乐》,展现的亦是宋仁宗仁政治理下北宋王朝清平和乐的图景,那么其中的“乐”亦当理解为美满、和乐,故音当为“lè”。
读“yuè”者,当是将“乐”作为曲调体制来理解的
而读“yuè”者,当是将“乐”作为曲调体制来理解的,尽管汉乐府最初的“清乐”和“平乐”中的“乐”确实是对词曲体制的描述,但“清”与“平”自是与曲调内容紧密相关的。而如果将《清平乐》中的“乐”作为乐曲体制来看,则“清平乐”词牌当为“清平”而非“清平乐”。古代词调大多是由曲调转化而来的,所以词调的类别也依据曲调的类别划分。古代不同词谱对词类划分有所不同,与唐宋词密切相关的乐曲主要是大曲和杂曲。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结构复杂。法曲是大曲的一部分,因融合佛门、道门曲,所以称为法曲或法乐。曲破是大曲入破以后的部分。大曲以外的单支曲,统称为曲子或杂曲,杂曲小唱又因音乐或长短分段不同而分为令、引、近、慢诸体。词牌命名中自然有带词调体式的命名,命名规律一般为“本事+体式”,如《如梦令》《阳关引》《祝英台近》《木兰花慢》等,其中的“令”“引”“近”“慢”等是为词调体式,而这个分类中并不包含“乐”。
以“清平乐”来讲,此词牌又名“清平乐令”,一如“卜算子”又可称“卜算子令”,“浪淘沙”又可称“浪淘沙令”等。此处的“令”即是用来描述词曲体制的,而“清平乐”三字则皆当为描述词之本事,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清平乐》中“乐”的读音当为“lè”。
电视剧以“清平乐”命名,一是考虑到了宋代是曲子词(词)创作的兴盛期,北宋词人辈出,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词调;最主要的还因为宋仁宗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四十二年,史家把仁宗在位及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是符合实际的。仁宗克己励精,夑理调和,国家清平安乐,此“清平乐”中的“乐”当然要读安乐之“乐”了。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知识点
知识点(转载请备注来源)
一、我会认组词
誊:téng(誊写、誊抄、誊清)
励:lì(鼓励、奖励、励志)
篇:piān(一篇、篇章、篇幅)
版:bǎn(出版、头版、版面)
祥:xiáng(祥和、慈祥、吉祥如意)
歧:qí(歧途、歧视、歧路)
谨:jǐn(谨慎、谨记、谨防)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ìng (高兴)
行:háng(行业) xíng(行走)
冲:chōng(冲击)chòng(冲着)
埋:mái (埋头)mán (埋怨)
嚷:rǎng(叫嚷) rāng(嚷嚷)
三、近义词
赞扬——颂扬 腼腆——害羞 自豪——骄傲
誊写——抄写 敬仰——敬重 赞赏——赞美
鼓励——鼓舞 希望——期望 慈祥——慈爱
严厉——严肃 奇妙——奇特 谨慎——小心
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四、反义词
精彩——糟糕 赞扬——批评 腼腆——大方
自豪——自卑 湿润——干燥 沉重——轻盈
全面——片面 慈祥——严厉 谨慎——马虎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五、理解词语
糟糕:指事情、情况坏得很。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誊写:照底稿抄写。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源泉: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平衡: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极端:绝对;偏激。
六、句子解析
1.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迫不及待”“立刻”极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想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的迫切心情。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第一次写的诗的评价,这与前文母亲的“精彩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扔”字表现了父亲对“我”这首诗的不屑,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 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6.“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2.当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巴迪有什么反应?父亲是怎样评价的?巴迪有什么反应?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巴迪的反应是“得意扬扬”;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巴迪的反应是“痛哭起来”
3.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
成年以后,巴迪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巴迪“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巴迪不仅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 我” 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个方面,所以“我”是多么幸运。
5.“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你赞成这样说法吗?为什么?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6.作者长大后是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爱的?
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温柔的母爱给了自己写作的不竭动力,严厉的父爱让自己不断总结、提高。如果只有母亲的慈爱、包容,那么自已得到一点儿成功就会沾沾自喜、自高自大;如果只有父亲的严厉,那么自己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父母的爱使作者的内心得到了平衡,使他生活的小船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4):写“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15):写“我“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帮助下一直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的体会。
九、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 父亲和母亲对这首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得到了感悟。表现了父母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