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岁和周岁哪个大 周岁和虚岁谁最大(虚岁和周岁哪个大)](/d/pic/x/1353.jpg)
本文目录一览:
年龄分“虚岁”和“周岁”,有什么区别?该回答哪一个呢?
前不久咱们聊过一个和年龄有关的话题——人要到多少岁才能做寿?答案是:至少得六十岁才有资格做寿,而且按照某些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做九不做十”的讲究,比如说一个人要过六十大寿,那就在满五十九周岁的时候举办寿宴,而不可以刚好在六十周岁的时候过寿,必须得提前一年把寿做了,这就叫“做九不做十”。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年龄问题,也就是“虚岁”和“周岁”的问题,“做九不做十”,说的就是做虚岁的寿,因为五十岁九周岁的虚岁是六十岁,所以在五十九周岁就可以办六十大寿。
虚岁周岁
不光是做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如果有人问起某个人的年龄,他可以有两个答案,一是虚岁,二是周岁,这个虚岁和周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别人问你年龄的时候,你该回答哪一个呢?
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病逝于1957年9月,据此计算,齐白石活了九十三岁。最近这些年,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广受追捧,经常有画作拍出过亿的价格。
很多对书画关注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齐白石有很多画作的落款都署有当时的年龄,但是,在他晚年的画作当中,竟然有写94岁、95岁、96岁,甚至还有写97岁的情况。
虚岁周岁
同时,在齐白石相对早期的作品中,也存在落款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符的情况,比如有一幅作品落款写的是“乙酉八十五岁”。
这里的乙酉年,是指1945年,按照齐白石生于1864年算,他应该是81岁,为什么在画作落款当中,却足足比实际年龄大了4岁呢?这里就要牵涉到传统习俗中“虚岁”的问题。
按照传统,古人习惯按虚岁来计算年龄,什么是虚岁呢?虚岁就是一出生就算一岁,然后每过一年,增长一岁,俗话说“落地为一岁,过年长一岁”,注意这里的“每过一年”,说的不是过一年的时间,而是指每过一个除夕(每过一次年)就算又长了一岁。
虚岁周岁
为了把虚岁的概念说清楚,咱们还是来看齐白石的例子。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这里说的是公历,这一年的1月26号是农历除夕,1月27号,是大年初一,所以,齐白石虽然生于1864年1月,但是在1864年的1月27日,就可以说已经2岁,这就是虚岁的计算方式,通常是按照农历计算。
也就是说,按照传统,齐白石可以将自己的真实年龄说大2岁。但是齐白石有很多画作上的题款年龄却整整大了4岁,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虚岁周岁
齐白石晚年比较迷信,有一年算命的时候,先生说他七十五岁这年有灾,所以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在75岁的时候自称77岁,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消灾解难。
从75岁以后,齐白石就悄悄地给自己的年龄加大了2岁,再加上虚岁本身就比真实年龄大2岁,所以齐白石晚年在作品上落款时,经常出现落款年龄比真实年龄大4岁的现象。
与虚岁相对的,就是“周岁”,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零岁,每过一个生日,就增长一岁。还是拿齐白石举例,他生于1864年1月1日,到1874年1月1日,他就是10周岁,周岁一般按照公历计算。
虚岁周岁
周岁,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虚岁,则比周岁大1到2岁。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到底是按虚岁回答,还是按周岁回答呢?
在非正式场合,你说虚岁或者周岁都可以,如果是填写法律公文,或者必须遵照法定格式回答的情况,那就必须以实际年龄周岁作答,同时,周岁计龄,也是国际通用的计龄方式。
你知道周岁、实岁和虚岁的区别吗?
仓央嘉措说:这世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确实,尤其是生更引人重视。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便有周岁、虚岁之说,甚者分得更细还有实岁、毛岁的说法。那周岁、实岁、毛岁、虚岁到底有何区别?
先看看以下几个概念:
周岁,是国际通用的年龄计算方式。它计算的是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为基数,故也可以计算尾数,如三岁零两个月,七岁半等)。在中国,为了与传统的计龄方式,即计算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为序数),才有了周岁和虚岁这两种名称。
注:每到公历生日的当天便增龄一岁。这种计龄方式是公认的传统,无需法律规定。在中国,出于减少纠纷的考虑,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以推迟一天来计算周龄,这仅是特例而已。
虚岁是中国古代的记龄方式(当时没有虚岁这种叫法),在民间延用至今。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于周岁,因此被称为虚岁。
虚岁是相对周岁而言的。从出生开始满一年即是一周岁,从怀孕开始满一年即为一虚岁。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是周岁加一岁,即为虚数。
人的年龄计算方法,我们现在称为“虚岁”,这个称谓应该起于晚近,是相对于“实岁”的概念而言,所以古书中并不存在这个说法。
周岁和虚岁的关系
虚岁又叫毛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法;周岁又叫实岁,来自西方。
我国曾有“周岁”一词,指婴儿百日——因为它加上怀孕时期大致为一周年,并非指年龄。
中国古人重视含年、月、日和时辰的生辰概念,而西方人重视仅含月、日的生日概念,因此虚岁与生日无关而周岁与生日有关;在计龄上,中国古人考虑的是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
中国人并不考虑已度过的时间,所以“虚岁生下来算一岁是因为算了在娘胎里的时间”是想当然的说法,况且它又说不通为何年底出生的人过了年就算两岁,而西方人考虑的是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再加上中西历法相异,所以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完全不同:
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农历。周岁从零算起,逢生日长一岁,遵公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要推迟一天计算,只是特殊规定。)
正因如此,虚岁与周岁根本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虚岁与周岁相同直至前者比后者大三岁的情况都存在。
例如:某人生于2004年1月22日,那么在2005年1月22日到2月8日这十八天里他的虚岁和周岁都为一岁——因为2004年1月22日及2005年2月9日是春节。
而2002年2月11日出生的人,在2003年2月1日到2月10日这十天里,他的周岁还是零岁,但虚岁已3岁了——因为他已过了去年2月12日和今年2月1日两个春节。
可见不管是说虚岁等于周岁加一岁,还是说何时加一岁何时加两岁,或者上半年出生的怎么加下半年的又怎么加,等等说法,都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
自从周岁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后,老百姓不仅仅是多了一个概念,而是在年龄算法上由单一变得混乱不堪了。除了上述错误外,由于认识上的混淆而胡乱搬用另一概念的规则,或因此产生奇怪的算法。
例如有的人把度过的农历闰月累积起来,满了十二个月就多算一岁。各种错误以不同方式混杂组合,使得民间关于年龄(包括虚岁和周岁)的错误算法多达几十种,最流行的错误是用当前年份减去出生年份来计算当前周岁。
这就是有人认为我国对虚岁没有统一算法的原因,包括有人因为片面的了解而误以为虚岁(甚至周岁)算法有地方性的(或城乡的)差别。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女子受孕结胎之时,便已经算作生命之开始,所以在经过十月怀胎之后,婴儿落地之时,便算作一岁,而年龄的递增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要过了确定的生日之后才算作长了一岁,而是从新的一年开始(阴历大年初一)就算长了一岁。
举例来说,某人生于阴历五月,那么出生之时,就是一岁,然后到了第二年春节,就算作两岁,以后以此类推。这样的话,出生于年末的人,虚岁就会比较大。
极端的例子就是生于除夕(年三十)的婴儿,出生那天是一岁,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就变成两岁,所以这种人的虚岁往往比实际年龄大两岁。
那周岁和虚岁到底该怎么计算?
周岁、虚岁计算实例:
出生年月:1983年5月20日,农 历:四月初八
农历生日:2007年5月24日
周岁算法:2007-1983=24 (过完生日)、 2007-1983-1=23(未过完生日)
虚岁算法:2007-1983+1=25
简单地来说就是:虚岁只和过年有关,周岁只和生日有关,出生时1虚岁,0周岁。过完春节长一虚岁,过完生日长一周岁。
虚岁=今年-出生年+1
周岁=今年-出生年(已过生日)、周岁=今年-出生年-1(未过生日)
周岁和虚岁的关系:
在过年到生日期间 虚岁-周岁=2(即虚两岁)
在生日到过年期间 虚岁-周岁=1(即虚一岁)
很多事情都是乍看简单容易,细看头大复杂。说的就是周岁和虚岁这样的事儿。
年龄分“虚岁”和“周岁”,有什么区别?该回答哪一个呢?
前不久咱们聊过一个和年龄有关的话题——人要到多少岁才能做寿?答案是:至少得六十岁才有资格做寿,而且按照某些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做九不做十”的讲究,比如说一个人要过六十大寿,那就在满五十九周岁的时候举办寿宴,而不可以刚好在六十周岁的时候过寿,必须得提前一年把寿做了,这就叫“做九不做十”。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年龄问题,也就是“虚岁”和“周岁”的问题,“做九不做十”,说的就是做虚岁的寿,因为五十岁九周岁的虚岁是六十岁,所以在五十九周岁就可以办六十大寿。
虚岁周岁
不光是做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如果有人问起某个人的年龄,他可以有两个答案,一是虚岁,二是周岁,这个虚岁和周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别人问你年龄的时候,你该回答哪一个呢?
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病逝于1957年9月,据此计算,齐白石活了九十三岁。最近这些年,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广受追捧,经常有画作拍出过亿的价格。
很多对书画关注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齐白石有很多画作的落款都署有当时的年龄,但是,在他晚年的画作当中,竟然有写94岁、95岁、96岁,甚至还有写97岁的情况。
虚岁周岁
同时,在齐白石相对早期的作品中,也存在落款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符的情况,比如有一幅作品落款写的是“乙酉八十五岁”。
这里的乙酉年,是指1945年,按照齐白石生于1864年算,他应该是81岁,为什么在画作落款当中,却足足比实际年龄大了4岁呢?这里就要牵涉到传统习俗中“虚岁”的问题。
按照传统,古人习惯按虚岁来计算年龄,什么是虚岁呢?虚岁就是一出生就算一岁,然后每过一年,增长一岁,俗话说“落地为一岁,过年长一岁”,注意这里的“每过一年”,说的不是过一年的时间,而是指每过一个除夕(每过一次年)就算又长了一岁。
虚岁周岁
为了把虚岁的概念说清楚,咱们还是来看齐白石的例子。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这里说的是公历,这一年的1月26号是农历除夕,1月27号,是大年初一,所以,齐白石虽然生于1864年1月,但是在1864年的1月27日,就可以说已经2岁,这就是虚岁的计算方式,通常是按照农历计算。
也就是说,按照传统,齐白石可以将自己的真实年龄说大2岁。但是齐白石有很多画作上的题款年龄却整整大了4岁,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虚岁周岁
齐白石晚年比较迷信,有一年算命的时候,先生说他七十五岁这年有灾,所以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在75岁的时候自称77岁,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消灾解难。
从75岁以后,齐白石就悄悄地给自己的年龄加大了2岁,再加上虚岁本身就比真实年龄大2岁,所以齐白石晚年在作品上落款时,经常出现落款年龄比真实年龄大4岁的现象。
与虚岁相对的,就是“周岁”,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零岁,每过一个生日,就增长一岁。还是拿齐白石举例,他生于1864年1月1日,到1874年1月1日,他就是10周岁,周岁一般按照公历计算。
虚岁周岁
周岁,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虚岁,则比周岁大1到2岁。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到底是按虚岁回答,还是按周岁回答呢?
在非正式场合,你说虚岁或者周岁都可以,如果是填写法律公文,或者必须遵照法定格式回答的情况,那就必须以实际年龄周岁作答,同时,周岁计龄,也是国际通用的计龄方式。
晚安十点(2023.1.6)丨正值20出头,四舍五入已30!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每到年底,年轻人心中的炮仗,就被虚岁点燃。
“妈,我刚过完21岁生日,别在外面说我虚岁23了。”
老一辈人对虚岁仿佛有种执念,无论强调过多少次,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给你的年龄加上一两岁(有时甚至是三岁),紧接着,就是催促你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快成家立业升官发财......
更过分的是,虚就算了,他们还要四舍五入,二十出头正值妙龄的年纪,转头在他们嘴里就已近而立之年。
“不敢说年年十八,但你也不能随便给我加吧?”
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明明平时那么讲究“显年轻”,为什么到了虚岁这里就不一样了,非要把岁数往大说?
“图啥?退休难道按虚岁退?”
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长辈们对自己“不过虚岁”的宣言充耳不闻,每到过年,还是乐此不疲地给自己的年龄做加法。
一句“你已经老大不小啦,该懂事/结婚/生孩子/赚大钱啦”,给肩上的担子又加了几坨提前到来的砝码。
恼虚岁者众矣。网上有许多声讨虚岁的帖子,其中一篇质问“虚岁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帖子中,最高赞的两条回复分别是:显老、逼婚。
更有人不服地表示,虚岁的应用场景实在有限,你说虚岁我说实岁,没个统一的标准,很容易造成误解。
那么问题来了,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既然这么不方便,为啥会有虚岁一说呢?
虚岁的来历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
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远古时代的人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
民国教育部1930年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中,第一句话就说“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
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纪岁(时间)的,十月作为丰收之时,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互相祝贺长命百岁,热闹场面恰如后世之春节。
《诗经 · 豳风 ·七月》 :“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又说此时“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时的喜悦,还是白居易除夕夜发出“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务实之人,不整虚的”
虚岁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求。
但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年龄的掌控,完全可以精确到日常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必要的准度。
更何况,年龄问题并非个人私事,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面临节点的时候,年龄的意义更加突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学,所以教育部规定只有当年8月31日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以报名就读小学一年级,9月1日出生的孩子哪怕只差了一天,也只能明年再上。
除此之外,结婚、就业、参军、退休等等,无不对年龄有具体要求。
换言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虚岁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
实际上,有虚岁传统的国家并不只我们一个,韩国也存在虚岁的说法,但在他们的法律中,虚岁、周岁和“年岁”三种计龄方法混用,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2022年12月,韩国国会修改了法律,除特别情况之外,所有领域将统一按周岁计算年龄。
由于韩国民间流行按虚岁算年龄,这也意味着,韩国人将在法案正式实施后集体“年轻”1至2岁。
要不要取消虚岁的讨论,在我国也一直有着颇高的热度。
尽管虚岁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民间,虚岁的应用之广,还是让人无法想象。
相亲时报虚岁是“基操”,身份证登记成农历生日的也大有人在,更过分的是,甚至有人带着孩子看病时也向医生报其虚岁。
相反,也有人认为虚岁才是“正统”,是不可被湮没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报周岁的行为,还有可能被视为在“装嫩”。
这无疑触动了一些人的逆鳞。由于我国在现行法律中,对于年龄只有周岁这一种算法,虚岁仅存在于民间,用哪个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于是,过周岁还是虚岁,在人际交往中已然被上升到了“互相尊重”“文化传承”的高度。
慢一点,也没关系
有人说,夹在小孩和老人之间的人,最不想长大,反对虚岁的,往往也是他们。
“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今年已经虚岁89了”,和“我虚岁都35了”,个中情绪完全不一样。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虚岁”,大多数帖子都流露出一种焦虑之情,用时间之长衬托出自己能力之短:我已虚岁几何,却仍一事无成,焦躁也,迷茫也。
在很多人心里,虚岁已经和“年龄焦虑”牢牢地扣在了一起。就像父母在催孩子起床时,喜欢把八点说成十点半一样,用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加深事件的严重性,以期引起重视。
“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是许多人信奉的人生准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把年龄说大,仿佛就能加速上进的步伐。
可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回顾,见贤思齐可以理解,但若事事对标圣人,一个脚步没跟上就焦虑恐慌,那就大可不必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算虚岁分明就是在吹响焦虑的号角,在年龄的坐标轴上做记号,并不断内卷。
几年前,一句广告语曾引发网友热议:全世界都在劝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根本不用在乎全世界怎么说,好好吃自己的早点,哪怕只有一杯豆浆,也能吃出无限滋味来。
孔子三十而立,而春秋时期人们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十上下。这顿饭吃得快慢与否不重要,品出滋味来,才能算是吃好了。
着急忙慌地囫囵吞下去,就算吃的是人参果,也难免噎得心慌,不是吗?
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被数字绑架。
那么,问题来了
你今年几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