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毛泽东和蒋介石,是如何评价项羽的?老蒋缺少项羽的“英雄气概”
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不断逼近四川成都时,蒋介石终于按耐不住,决定与蒋经国搭乘飞机,前往台湾。
令人惊讶的是,在踏上前往台湾的飞机时,蒋介石并没有沮丧失落的表情。
在16日的日记中,他这样记述当日的情况:午餐后到凤凰山上飞机,十四时起飞,途中假眠三小时,未能成寐。到台北住所,竟觉得(台北)空气轻清,环境清静,与成都晦涩阴沉相较,判若天渊。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在逃离大陆时,心里虽有感慨,以至于“未能成寐”,但并未有“英雄末路”的感觉。
这不免令人疑惑,蒋介石为何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溃败?
蒋介石
对于这个问题,蒋介石在1957年3月的时候,给出了答案。他在《军事哲学对于一般将领的重要性》一文中,这样写到:项羽在兵败时,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世很多人,皆评价这首歌为,慷慨悲歌,不失英雄气概。
我(蒋介石)从这首歌中看到了,项羽“恐惧、愤怒、疑惑”的气愤和毫无英雄镇定与自信的心理,更没有如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说的在“绝望中之奋斗”的军人精神,所以到了最后,项羽只有在乌江边上,自刎了事。
我们为这种悲切自杀,而不能抱定荣誉战死的军人,只可说是一个最无志气的懦夫,哪能配称为猛将!故无论他过去有如何勇敢的事迹,我们不仅不屑敬仰他,而且应在弃绝不齿之列。
很明显,蒋介石在拿项羽与自己作比较。两人的命运确实颇具相似之处,他们都曾称雄一时,也都曾在“四面楚歌”声中,大败“江东”。然而蒋介石的最终选择,却与项羽截然相反。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而死。蒋介石选择过“江东”,来到台湾,继续自己的“反共大业”。
蒋介石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共产党面前一败再败,但固执的蒋介石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命运。
相反,他还要把台湾,作为“复兴基地”,借助美国的力量,以“毋忘在莒”的精神,来反攻大陆。
什么是“毋忘在莒”?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在年轻时曾流落莒国,后来他排除万难回到齐国,称霸诸侯。
一次,齐桓公与臣子宴饮时,所有人都拿起酒杯敬酒,只有鲍叔牙无动于衷。
齐桓公就问他,为什么不起身敬酒,鲍叔牙这时才拿起酒杯,对齐桓公说“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的日子。”后世人常以此,勉励自身不要忘记初心。
蒋介石将“毋忘在莒”四个字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反攻大陆,完成统一大业”。
蒋介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蒋介石
在败退台湾后,国民党的狼狈不堪,让美国极度失望。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将不予提供军事援助。
在杜鲁门声明后,与台湾相邻的菲律宾、越南等国更加轻视台湾。处在这样的境遇,能否生存尚属困难,更遑论“反攻大陆”。
即便如此,蒋介石也执意制定反攻计划。他在岛内不断进行“反攻”宣传,为了振奋军心,不惜采取“借古人救今人”的手法,教育其全军将士不要像项羽那样,在失败后充满恐惧、愤怒与疑惑的悲观情绪。
蒋介石败逃以后,为何要时时处处以项羽自比?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与蒋介石“打交道”多年的毛主席是最清楚的了。
毛主席早在1948年10月3日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就将蒋介石戳破了。
在述评中毛主席是这样说的,“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
毛主席的看法,一针见血。既然蒋介石别有用心,那么他对于项羽的评价也就不是很全面。
在蒋介石看来,项羽作为一名军人,尤其是将军,项羽力战失败自刎而死,其结局称得上悲壮。
但作为一名身怀大志的军事指挥官,却表现出一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心态,也确实缺少了一位勇将所应具有的镇定与自信。
这一点蒋介石说得没错,但他只看到了项羽失败时的悲观绝望,却没有真正的看到项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毛主席曾反复熟读《项羽本纪》,看到了隐藏在项羽身上最大的问题是“沽名钓誉”。
1949年4月,全国即将解放,居住在北平的毛主席特意乘车到长安大剧院去看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霸王别姬》。
看完以后,毛主席批评起了项羽处世的“优柔寡断”和喜好“沽名钓誉”的严重错误。
他对跟随他的工作人员说“全国就要解放了,我们不可以学西楚霸王——你不要学,我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
在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主席再次提到了项羽。当时,他先是给取得胜利的解放军部队写了一封贺电,然后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挥毫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在这首诗中,毛主席号召人民解放军不要学项羽那样“沽名钓誉”,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横扫尚存于大陆的一切国民党残余,彻底解放全中国。
看书的毛泽东
当然,在批评项羽的缺点的同时,毛主席也看到了项羽身上的英雄气概。
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非常仰慕项羽的“不肯过江东”的气节。在一次作文考评中,毛泽东引用李清照赞誉项羽的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
此后,毛主席又在多个场合赞扬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抗战时期,毛主席对身边人说“项羽在走投无路时,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焘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
蒋介石
而这样的英雄气概,是蒋介石所没有的,所以他本能地排斥,而且将项羽的气节当成一种“懦夫”的行为。
其实,毛主席早在1948年的时候就看穿了蒋介石的“懦夫”本质,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远不如乌江自刎的项羽有骨气。
就是不知道,素来贬低项羽的蒋介石,如果听到此番评价,会作何感想了!
参考资料
邰言.1949,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岁月[J].台声,2019,(第3期).
劉大禹.蒋介石與1950年代初期的“反攻大陸”[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第3期).
戎向东编著. 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01.
明明项羽当了老大,为啥西楚不算一个朝代,“楚朝” 为何被否认
秦朝灭亡之后后继的朝代是哪个呢?大家都知道是汉朝,不过这秦朝和汉朝之间还夹了四年的楚汉相争的时间,灭秦的主力是项羽的楚国残留势力,项羽也当了一阵子的老大,号“西楚霸王”,可是,为什么西楚一般不被认为是一个朝代呢?
这个问题确实诡谲,其实对于项羽的地位,史家是承认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项羽写在“本纪”里面的,也就是当皇帝看的,毕竟公元206年,项羽名义上统一了秦朝的大部分疆域,还定都在彭城(徐州),而且还分封十八路诸侯,成为天下霸主。
可是大家一般都不认为西楚是一个朝代,而认为是秦汉交替的特殊时期,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因为西楚时间短吗(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这不是主要原因,时间短不是不算朝代的理由。
那是楚霸王没称帝吗?这个到可以说是一个理由,毕竟夏商周三代之后,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了,西楚霸王灭秦之后,并没有称帝,而是想回到之前周朝那种天下分封的状态,自己只想当老大,而不想当皇帝,所以这不是朝代。
这其实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没说清楚,为什么西楚不能算一个朝代呢?首先要看看朝代的定义。
《礼记》中明确说清楚了: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要有天子之尊才能称朝,而代代相传才能称代,这西楚嘛,虽然当时的确是中华大地上最强大的政治势力,但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反秦的时候,西楚一开始有个“义帝”楚怀王,但是,后来项羽杀了义帝,代他行事。
可是项羽本人没有称帝,也没有自认天子啊,他是以霸王的身份代行的,而且西楚对于全国的掌控也有些问题,灭秦后,他是最大的一个诸侯势力,这个大家都认,但是,至于项羽,或者说西楚是不是有“超越其它诸侯国的政治名分”,这个很多人就不认了。
周朝好歹是有个名义上的周天子的,可这西楚…只有名义上的带头大哥,这怎么能称得上一个朝代?所以这个“西楚”本质上和之前的“齐”,“楚”,“燕”等是一回事,只是一个诸侯势力,所以不能称为朝代。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通常用春秋战国表示一个时代,但不会说什么齐朝,楚朝,赵朝什么的;同理,楚汉相争是一个时代,但单独的西楚或者汉国呢,并不能算是朝代。
作者:云帆
李清照的古风小诗追忆项羽,为何却叫《夏日绝句》?
这是一个朋友提出的问题。
《夏日绝句》是否合律?不合律为何称绝句?
先看是否合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们标出平仄,注意入声字。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已知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生当作人杰”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其实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叫做“鲤鱼翻波”,所以首句其实还是律句,但是根据相对原则,第二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而“死亦为鬼雄”的平仄在二四位置上都是仄声,本身已经失替,不是律句,和首句更没有遵守平仄相对的原则。这就已经出律,不用再看后面了,已经被划出格律诗范畴。
所以《夏日绝句》实际上是一首古体诗,即古风。
可为什么又叫绝句呢?这是因为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但是绝句又分为古绝和律绝,只有律绝才是需要遵守平仄格式的,我们一般通称为“五绝”或者“七绝”,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绝句我们称“古绝”,同时又和七言古体诗合称为“五古”、“七古”。
《夏日绝句》是一首五古中的绝句,标题中标绝句并没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叫《项羽颂》呢?这首绝句虽然引用了项羽的英雄事迹,但是写作意图并非因项羽而起。
北宋靖康二年,金国大军攻陷宋都汴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後宫妃嫔与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是为“靖康之耻”。
赵宋王朝南逃的乱世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赵明诚得到消息,御营军官王亦要发动叛乱,赵大人却没有指挥戡乱,而是偷偷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连李清照都没有带走。结果叛乱被下属平定之后,赵明诚立刻被朝廷革职。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后来赵明诚上任湖州,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吟就了这首诗。
赵明诚愧悔难当,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到湖州后不久病故。
李清照不过借项羽的意气,浇自己的块垒。她称颂的是项羽那种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并非专门颂扬项羽本人,自然不会用到“项羽颂”之类的名称。
比如咱们引用“子曰”的时候,只是用孔老夫子的道理,而不会说这是“孔子颂”。
我们说“梦蝶”的时候,想起的是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意象,说到“鲲鹏”的时候,想起的是逍遥天地的自由,跟颂不颂扬庄子没有一点关系。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再加上李清照也并不愿明白地表达自己心内想法,毕竟自己老公嘛,不好讽刺得过于露骨,所以随意取个《夏日绝句》的类似于无题的名字。
不想还是羞了老公,诗作却名垂千古。
传说之中项羽代表的是什么生肖 项羽是项少龙的儿子吗
项羽代表什么生肖
楚霸王项羽代表的生肖属性到底是什么呢?他的性格命运是否和生肖有关呢?有些人认为项羽和刘邦一样都是属蛇,有的人却给出了项羽属龙的说法。那么这两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种说法,项羽代表的生肖是龙,这种说法来自于形象联想。历史上有很多和生肖有关的名人形象,比如说李元霸是隋唐期间武功最高的,让人联想到孙悟空,所以说李元霸属猴,猪八戒好吃懒惰属猪。在天干地支里面,十二生肖只有龙是一种虚拟的神话动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龙凤麒麟乌龟认定为天界四灵物,代表着祥瑞和尊贵。龙这种生物是集中了马、鸡、蛇等动物的某一部分,同时兼具了几个动物的一些能力,能上天能下海。项羽是楚汉时期第一猛将,出生还算高贵,和刘邦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项羽的功夫和军事才能也很强,但是项羽自负,这点也符合龙的个性,龙鳞代表希望和娇宠,项羽天生神力,不也是如此么。
第二种说法,项羽代表的生肖是蛇,这是根据资治通鉴的年份划分得来的,根据史料记载的项羽资料,项羽原名项藉,出生在江苏宿迁,出生时间为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这片地区崇拜的太阳,也相信蛇图腾。项羽按照本命年和出生年月之间的数字整除之后,得到了项羽是属蛇的结论。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项羽属龙,按照项羽的形象界定,属龙比较合适。
项羽是项少龙的儿子吗
项羽是项少龙的儿子吗?当然不是,这种说法出自古天乐主演的台湾电视剧《寻秦记》,一个虚构的穿越小说,里面说项羽是项少龙的父亲。历史上真实的是项羽是项燕的长子是项超。
项羽不是项少龙的儿子,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项藉,字羽,在最初起兵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是项燕的孙子,季父或者说是叔父是项梁。两人被暴虐的秦兵所杀,项羽他们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良将,因为封地在项,故为项氏。但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项羽亲生父亲的生世不详,之后班固的《汉书》也没有提及项羽生父,由于当时战乱频繁,项羽常年跟着项梁在外征战,项氏一族在宿迁的发展也就慢慢没落,关于项羽生父是谁的考证也就越来越艰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项羽的父亲绝对不是项少龙。
项羽不是项少龙的儿子,那么项羽是谁的儿子呢?现在的资料考证之后,宿迁博物馆对项氏家族进行走访,希望通过族谱来查找项羽生父,但是很可惜,由于旧的族谱已经丢失。学者按照《项氏宗谱》中,推出了项燕一共有三个儿子,项超,项梁,项襄。项超有个儿子,字籍,我们都知道项羽就是项藉,因此项羽的父亲是项超,但是之后刘邦得政,项伯后人改姓刘,因此项羽族谱查找困难。但是通过这些,我们还是能够看出,项羽不是项少龙的儿子,更不是龙生凤养。
樊哙和项羽
樊哙和项羽一生的交集,就是在项羽为刘备所设的鸿门宴上。读过《鸿门宴》的人恐怕都知道,范增因为夜观天象,发现代表刘邦的星象隐隐有成龙的迹象,这就表明刘邦将会是这江山的帝王。但是作为项羽阵营里的谋士,范增肯定是不愿意看见这一情形的发生,所以他劝诫项羽,一定要杀了刘邦。
当时的项羽有的确对刘邦起了杀心,所以才会设宴宴请刘邦。同时因为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刘邦提前知道了项羽的杀机。樊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在鸿门宴上。
刘邦赴宴之后迅速的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这本就打消了项羽杀他的念头,但是因为范增多次对项羽的示意,所以张良对刘邦的安全还是不放心,他借口出去,然后找到了樊哙,让他进去保护刘邦。樊哙也是一大英雄,他进去之后,丝毫不畏惧项羽的威严,这也迎来了项羽对他的赏识。
当时项羽将桌上的猪腿赐给樊哙吃,樊哙也不客气的拿起来就吃,而且并没有丝毫的做作,同时也没有用其他的任何作料,这使得项羽非常的惊奇。所谓英雄惜英雄恐怕就是这样,总之项羽是非常的赞赏樊哙的,在他吃肉的时候,还问他能喝酒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将自己的酒赐给樊哙引用,当然樊哙依旧没有推辞,而是直接拿起来就喝。这样的豪爽是非常对项羽的胃口的,所以项羽是非常赏识樊哙,也就没有为难他对自己的大不敬。
这就是樊哙和项羽之间的联系,可以说项羽之所以最后没有杀刘邦,和他欣赏樊哙脱离不了关系。
少年项羽
少年项羽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出生在今天的江苏,他是楚国名相项燕的孙子,不过可惜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无力抚养项羽,之后把项羽送到叔父项梁家中,所以说少年项羽跟叔父项梁其实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最后走上争夺天下的道路也是受到项梁的影响。
当年项羽在叔父项梁家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的叔父一心给项羽灌输潜意识,所以少年项羽很早就有了争夺天下的概念,他在18岁时就跟随叔父在吴中起兵造反。那时候的项羽还是项梁手下的一员大将,最后项梁去世他接替了项梁在军中的地位,继续带领群雄起义反秦。
其实有一个关于少年项羽的故事就能看出项羽的性格,在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是他学了没多久就放弃了,项梁又教给他学剑,而他又中途放弃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但是项羽说读书识字记住个人名就好了,学剑术只能同时和一个人对战,要学就要学和万人对敌的方法,项梁于是交给项羽排兵布阵,这次项羽高兴了。
少年项羽其实非常有野心,有一次秦始皇到项羽的家乡游玩,项梁和项羽一起观看,项羽突然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取代的,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说话,但是根据这句话项梁对自己的侄子另眼相看,少年项羽就已经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所以项梁一心认定项羽是一个起兵反秦的好苗子。
项羽定都彭城
项羽定都彭城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脱离楚怀王的控制,二是手下士兵归乡情切,三是天下形式所迫,四是地理经济位置。这几个方面构成了项羽定都彭城的主要因素。
项羽定都彭城原因一,项羽名义上还是楚怀王的下属,上头还有一个楚怀王,诸侯讲究礼数,项羽如果想控制蜀国军队必需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楚怀王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为了控制楚地,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同一政权,项羽在彭城建都就是为了对付楚怀王,后来由于项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楚怀王的臣子纷纷投靠项羽。如果项羽不在彭城定都,无法巩固既得权利。
项羽定都彭城原因二,项羽手下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楚人,都有着衣锦还乡的想法,一个锦衣夜行就是对当时楚军状态最好的描述,思乡情切,为了能够笼络自己的士兵,将都城建立在楚地能够巩固他在士兵中的地位。
项羽定都彭城原因三,项羽如果在关中定都,战略上有函谷关可守,但是关中对于项羽来说是一个毫无根基的地方。楚地就是如今的江苏地区,周围是平原,看起来战略地位岌岌可危,但是这是握在项羽手里的。关中是刘邦打下来的,项羽定都关中就要背上不义的罪名。
项羽定都彭城原因四,楚地物产丰富,处在黄淮海平原,是当时天下最丰盛的地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定都彭城能够为军队提供战略物资。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雄盖世的人物,更是秦朝末年灭秦的主力军,曾经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说其是一位常胜将军也不为过,其勇猛善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无人能比,后人对项羽的纪念也有很多,下面就介绍一下项羽庙的情况。
项羽庙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又被称为项亭、项王亭、楚庙、霸王祠等,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身亡,当时的人民出于对项羽的崇拜将项羽的血衣和残骸埋葬在这里,成为衣冠冢。后人在衣冠冢附近建立亭子祭奠项羽,后人称为项亭。唐朝初年的时候人们在这里建立了祭祀用的项羽祠,公元762年,书法家李阳冰为项羽祠题写了“西楚霸王灵祠”的匾额。公元841年,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企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由此可见项羽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一处古迹,就连当时的宰相也曾经来到项羽庙凭吊。
之后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了《项王亭碑》,公元1159年,当时的官府将项羽庙更名为“英惠庙”。现在的项羽庙经过历代的修葺与扩建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人都来到这里凭吊这位曾经辉煌一时的霸主,现在项羽庙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因为只有历代的皇帝宗祠才可以拥有一百间的宗祠,项羽毕竟不是一代帝王,所以给与其99间半也算是对这位霸主的尊崇了,项羽庙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还有石狮、旱船、钟、鼎、碑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