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接收是什么意思解释(接纳是什么意思)

接收是什么意思解释(接纳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接纳?

学会觉察是生命成长的开始。学会接纳是生命成长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接,接住。纳,消化。接纳是接受然后融化,核心是不排斥,然后与他和谐相处。

心理发展过程:第一步,不排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第二步,与不舒服相处;第三步,承认它的合理性;第四步,没有负面情绪的接纳。因为他\它也是真实的人、事,他\它也可以存在嘛。比如,不习惯吃鱼腥草,到喜欢吃鱼腥草。

接受是接纳的第一步,接受是被动的。接纳,是主动的,是接过来,然后融入自己的内心,没有委屈和愤怒。

接受是活在道理中间的,接纳是活在爱中间的。

从生命角度来看,最高层面的接纳是不带评判的人生态度。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如不动。碰到任何事情,都能微微点头,然后说“嗯,好”。

接纳是幸福的源泉。

《涉黑涉恶刑事案件申诉一百问》之21-30

21、涉黑涉恶刑事申诉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后的结局如何

答:人民法院在受理涉黑涉恶案件的刑事申诉后会出现两种结果:如受理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申诉,认为该案确属错误,决定重新审判;如果受理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申诉,认为该案不存在决定重新审判的情况,即说服申诉人撤回申诉,如申诉人仍然坚持申诉,人民法院书面通知驳回申诉,即人民法院在接受申诉后,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重新审理,一个是驳回申诉。

22、当事人可以对生效裁判的财产刑部分单独提起申诉吗

答:可以单独提起申诉。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57条的规定:原一审、二审法院对违法所得或者其他涉案财物的处理确有明显错误,是人民法院对涉黑涉恶刑事申诉案件重新审判的法定理由,因此,当事人可以对生效裁判中的财产刑部分单独提起申诉。

23、受理涉黑涉恶刑事案件申诉的人民法院的上级法院是否有权指定其他法院对申诉进行审查(异地审查)

答:有权指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54条规定,最高法院或上级法院可以指定终审法院以外的人民法院对申诉进行审查。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审查后,应当制作审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具体操作可以由申诉人向受理申诉的终审法院的上级法院递交申请,请求异地审查申诉,并指出充分的异地审查的必要性理由。由此可见,申诉立案的异地审查是源于上级法院指定,申诉人申请异地审查不一定可以启动上级法院指定的异地法院审查申诉程序,但申诉人及其代理律师不应当自动放弃,要视案件的具体情况是否有必要申请异地审查,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应当努力为之。

24、受理涉黑涉恶案刑事申诉的人民法院的具体审查程序如何

答: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56条规定,涉黑涉恶刑事申诉案件被人民法院立案审查之后,受理申诉的人民法院,可听取当事人和原办案单位的意见,可对原判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和新的证据进行核实,可进行听证。申诉代理律师在案件立案后应积极与审查法官取得联系,当面向审查法官陈述代理意见。这里涉及到申诉审查法官是否必须到监狱提讯当事人的问题,一般而言,申诉审查法官基本不去监狱提讯当事人,此时申诉代理律师应当在监狱会见当事人之时,要求当事人写出请求申诉审查法官亲自提讯的书面申请,一定要指出申诉审查法官提讯当事人的必要性,另外,尽量让当事人亲笔撰写书面申诉意见。

25、受理涉黑恶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简要流程是什么

答:1,当事人递交申诉书、身份证明、相关法律文书及证据材料或者证据线索。2、控告检察部门对接收的刑事申诉应当在七日以内分别情况予以处理;(1)属于本院管辖,并符合受理条件的,移送本院相关部门办理;(2)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但是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告知申诉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提出,或者将申诉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处理。移送申诉材料的,应当告知申诉人;(3)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应当告知申诉人向有关机关反映。3、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刑事申诉,应当指定承办人员审查,并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作出审查结案或者立案复查的决定:(1)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复查条件的,立案复查。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三个月以内办结,作出复查决定书或复查通知书。案件重大、疑难、复杂的,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2)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立案复查条件的,审查结案。审查结案的案件,应当将审查结果告知申诉人。对调卷审查的,可以制作刑事申诉审查结果通知书,并在十日以内送达申诉人。

26、受理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人民法院出具什么材料就算是申诉立案了

答:就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受理申诉案件的人民法院不会给申诉人及其代理律师直接出具《受理申诉通知书》,只给出具《收件审查通知书》或《申诉材料接受回执》。《收件审查通知书》、《申诉材料接受回执》并不算是申诉立案。在一般情况下,受理申诉的人民法院会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平台给申诉人或代理律师发送短信通知,短信中会注明——申诉案件的立案号、申诉案件的查询码等信息。这个短信即等同于申诉立案通知书。申诉代理律师可通过人民法院电话平台——地方区号+12368进行查询审查申诉案件的相关诉讼信息。

27、受理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法院对申诉立案与刑事再审是一回事吗

答:受理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人民法院的申诉立案程序与人民法院的刑事再审程序并不是一回事。刑事再审是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决定重新审判的一种诉讼程序。刑事申诉程序并不一定能够启动刑事再审程序,但没有刑事申诉程序,谈不上刑事再审程序。人民法院对于决定再审的案件,均要作出《再审决定书》。由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可知,成为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事由分为三种:一种是当事人及其近亲属的申诉,一种是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一种是人民法院院长以及上级法院提起的再审。

28、代理律师可以约见审查申诉的法官吗

答:申诉代理律师可以依法约见审查涉黑涉恶案件刑事申诉的主审法官来反映申诉代理意见,申诉代理律师在完成阅卷、会见后应形成新的书面申诉补充意见,可以通过12368法院平台联系申诉审查法官,并将新形成的补充申诉代理意见在与承办法官当面反映申诉意见后一并递交。书面申诉意见的实际效果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往往要比口头陈述代理意见的实际效果还要重要,还要有成效。

29、在审判过程中认罪认罚的当事人可以申诉吗

答:对于当事人认罪认罚的撤回,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均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认罪认罚的当事人在监狱服刑期间不可以申诉。

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在涉黑涉恶案件中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适用,包括一些被控的组织领导者也认罪认罚,更不要说其他的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

刑事申诉权利是任何被国家法律追究刑事责任的公民的法定权利,不得被任何人非法剥夺,因此,之前在审判阶段认罪认罚的当事人在监狱服刑期间也是可以提出申诉的。

如果当事人在监狱服刑期间提出,在当时审判过程中,其认罪认罚并非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且全案证据以及新证据证实生效判决裁定确实存在一定错误,认罪认罚的当事人是完全可以申诉的。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否定当事人所拥有的法律赋予的申诉权。在执行阶段的当事人对认罪认罚的反悔撤回并非普遍情况,显然属极为个别的个案,且与执行阶段前的认罪认罚问题属于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之前是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的问题,目前则是执行阶段的问题,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对其之前认罪后刑罚的“打折”“优惠”的善后处理,但申诉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异议,且该生效判决裁定可能“确有错误”,认罪认罚的“打折”“优惠”与申诉的可能无罪相比,其价值显然不具有可比性,从价值层面上进行检讨,已认罪认罚的涉黑涉恶案件当事人完全可以提出申诉。

30、在审判阶段,辩护律师做有罪辩护的当事人能否作无罪申诉

答:当事人的辩护律师在一审、二审审判阶段做了有罪辩护,并不影响当事人的无罪申诉。刑辩律师对当事人的辩护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刑辩律师的定罪辩护与量刑辩护系相对独立的事物,即其提出无罪辩护不影响其对量刑提出有一定幅度的辩护意见。当事人在法庭庭审过程中可以做有罪辩护,辩护律师可以做无罪辩护,但辩护律师作罪轻辩护确实必须要经过当事人的许可。这里存在的情况是,当事人作的罪轻辩护与一审、二审法院判决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故,审判阶段中辩护律师对当事人作有罪辩护,在执行阶段,当事人完全可以提出无罪的申诉意见。

什么是“无条件接纳”?

欢迎关注“简草堂”头条号,一起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发礼物:《正面管教》高清版音频教程共20节课。

如果您想学习男孩版的,请关注并私信:男孩

如果您想学习女孩版的,请关注并私信:女孩

如果大家愿意收藏必转发,老简会更开心噢!

-----------------------------------------------------------------

爸爸妈妈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总是「无条件接纳」,孩子岂不是就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长期「无条件接纳」,会不会变成溺爱,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呢?一直「无条件接纳」,孩子不会变得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吗?还有一些家长说得更直接些:“无条件接纳,说起来轻巧,真遇到问题了,没有用嘛!”那么,「无条件接纳」,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有父母问,「接纳」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认,不立规矩了?接纳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在1岁半或2岁以后规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规矩,是让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立规矩并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能做什么的选择,即明确告诉孩子,他还可以做什么。曾经有人指出,父母给孩子立规定时,应该采用「可以/可以/不可以」这样的逻辑。比如,你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不可以),那么你就应该同时提供给孩子更多别的好玩儿的活动(可以)。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因为这个规矩,我丧失了所有的乐趣。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去遵守规矩。在你立的规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大声哭闹,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场里,众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泼打滚、大声哭闹,会让家长觉得颜面尽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为。这时,不接纳孩子的家长会气急败坏地想:“丢死人了,还不快给我起来!这孩子真难管教!说了不能买就不能买!再哭闹就揍你!”接纳孩子的做法则是,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明白孩子想要某东西但被拒绝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惩罚。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沟通。「接纳情绪」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就像上面说的,你不能给他买那个东西一定有你的理由。孩子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独特的气质类型。一个家长曾经跟我说,我的孩子太闹腾了,上蹿下跳、跑来跑去,我就希望他稍微安静一点,怎么办?我想说,每位父母都应该了解,你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己的特点去研究你的教养方式。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把孩子培养得又外向同时又内秀,又端庄同时又活泼。很多时候家长的期望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不符,教养方式就容易偏颇。比如一个唐僧式的家长,讲条理讲逻辑然后又特别罗嗦,结果碰到一个猪八戒的孩子,这个孩子感情特别丰富,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憧憬快乐的东西。这个唐僧式的父亲就把孩子所有的热情都扼杀了。所以我们说,要「接纳」孩子的个性特点。那么“接纳”,是否就像很多家长理解的,就是不切实际地肯定和赞赏呢?并不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所长,有所短。父母应该接纳孩子自己的特点,在孩子擅长的领域着重发展,没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有良好表现。其次,也不需要非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不切实际地进行夸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当孩子因自己的劣势而烦恼时,父母可以恰当引导,让孩子明白,在有些方面我可能比不上别人,但我其他方面比别人厉害。整体上说,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正视和客观地了解自己,不会因为你的接纳,而「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

总之,「无条件接纳」是不过多地对孩子评价,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批评和责备。「接纳」是父母需要具备的基本的理念和态度,也许「接纳」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但态度却影响了方法。遇到问题时,「接纳」会让你更从容,不焦虑。

全然接受-允许

我的生活可以用不顺遂来描述,习惯性不依赖,大多数时候都会争取独立完成事情,这样的生活会比较累,我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关注张德芬的公众号,也关注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灵疗愈的话题,之前更多时候是一种认可,觉得说的好对,从去年开始,它们开始逐渐开始改变我的生活,最近意识到要培养自己的幸福力,就是让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幸福,舒服地活在当下。最近看完了赵永久的《爱的五种能力》,这本书在第五部分 全然接受是真爱:允许,是对于本书的高度抽象,和很多个人成长的理论是一致的,也结合我自己最近的改变分享允许的神奇魔力。

现实生活中的我是比较宅的,最近在谋求一些改变,我平时都是在公司食堂吃,一方面简单,另外一方面不用去面对要去哪家店吃饭的选择。在《5%的改变》里提到,如果想要做改变的时候就从意见最简单的时候开始做,我就想从出去吃饭这件事做,当然出去之前我的内心是有一种害怕和恐慌的情绪,我想那先出去,不带评价地感受自己的感受。

我走出公司的门,打开五官让自己去感受,我感受到了阳光,听到了公司边小树林的鸟叫,听到了公司门前哗哗的流水声,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涌上来。在个人成长中很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感受,我让自己不评价,只是去感受,听发动机的声音,看看秋天的树叶,感受阳光,..., 最后随便找了一家饭店吃了一顿饭。就这样改变发生了,因为体会到了喜悦,所以第二天我就不再害怕出门,之后我有了更多地改变,也很享受出门这件事。我想这就是允许的力量,全然接纳自己的情绪,去尝试。接纳不是强迫,我还有一次也是想让自己出去参加社交,是晚上的livehouse,出门前想着就试一试,去感受一下,当我出门走到一半,内心还是有很强烈的不安,我选择了折返,我决定了解清楚,如果自己内心的担心是多余的,那就下次再报名参加。

允许并不是消极对待,不是允许下雨了就不打伞,允许生病了就不治病,而是通过允许下雨、生病的发生,与下雨、生病带给我们的痛苦在一起,在心里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这反而会使得自己的心理资源得到释放而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下雨、生病等带来的困难

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你可以在内心对自己说:“我允许这件事情的发生!”看看内心的感觉会不会有些变化?

-- 来自《爱的五种能力》

全然接纳,允许一切发生,接受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痛苦和害怕,了解,改变,提升自己的承受能力,逐渐疗愈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自己。

就像《爱的五种能力》说的

允许本质上是调动自己内在的意念,与内心的痛苦来一个轻轻的接触,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并借助这个过程提升自己的承受能力,而不是继续逃避或防御。

-- 来自《爱的五种能力》

接纳就表示要强迫自己去原谅和放弃一切吗?这很难办到不是吗?

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读后感《接纳》(美)艾希莉.戴维斯.布什

当很多人听到“接纳”这个词的时候,多数人的内心是抗拒的,因为它常常和失败,认命等不理想的情景一起出现,甚至意味着放任自流。它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充满希望和光芒,它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可却又是能让生命流动的万能药。

到现在为止,你是否认为接纳就意味着认命呢?我也曾经这样认为过,曾经我也很埋怨命运的不公,痛恨那些带给我伤害的人和事,自责自己的无能和局限。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认可佛学中的接纳,我自认为没有办法去容忍和原谅,理由是我不应该委屈求全。

有一次我约一个做心理相关的朋友聊关于“接纳”这个话题,其实我找她聊天就是希望她能够帮助我,我为自己无法做到接纳而感到痛苦,虽然我猜想她能帮助我的仅仅是倾听或者老生常谈的建议,再或者我们会因观点不同而争执起来。但是我对“接纳”这个词太疑惑了,今天会看这本书《接纳》也是我希望能和“接纳”有更近的距离。

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中间没有休息过,她说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我试图用我的一切理由和现状去说服她,告诉她我必须要前进,我不能停止。我似乎很害怕她像个审判官一样剥夺我吃某样东西或做某件事情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

她说我需要接纳,那一刻我再也止不住眼泪,撕声痛哭了起来:“我为什么要原谅?我不是圣人,凭什么受伤了必须要原谅,我不能!我做不到!”,她大声问我:“你为什么要原谅?接纳不代表你就必须原谅,这不是对立的,你觉得你想恨,那你尽管恨好了。”

我记得她说完这句话后,我仍然在用哭泣来坚持我的立场,同时我意识到了我内心的偏执,我感觉就像一个倔强的小孩,明明不远处有一个楼梯,但我却非踮着脚,扯着一根脆弱的稻草,一边埋怨着自己不够高,又在责怪那根稻草太软弱,哭喊着为什么不能让我站得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为什么命运要让我陷入这个深坑。

现实是,稻草软弱是真,深坑也是真、刚好陷入这个深坑的人就有我一个,这也是真,但旁边的那个梯子也是真。我只有接受了我现在确确实实就是掉在坑里了,我之前的挣扎和自救方案以及脆弱的稻草都可能没法改变现状,我只有让自己先在这个深坑里头站稳,明白自己需要从我现在的地方走到那个梯子。

然而我的误区就是认为接纳就是必须要放弃我认为唯一能帮助我向前的稻草,我害怕会永远呆在这个深坑,但事实是这根稻草帮助不了我。只有松开手了之后,才能让自己踮着的脚不那么累,只有脚安慰踏实地和深坑相处,我才能更有信心和体力为自己寻找阶梯,这样才能更顺利地走得更高,看得更远,甚至有更多的机会能走出深坑。

我们接纳,并不代表自己需要像传说中的圣人一样以德报怨和卑微忍让,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无私和无畏,我们先需要自爱,接纳并不是要断舍离这么狠。我们需要爱就坦坦荡荡去爱,恨就放心去恨,接受自己的心里想的和言行不一,接受那些黑和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本文作者:尚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