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大西洋红鱼:长得喜庆,皮红肉白还好吃,一条适合过年吃的鱼!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八鲜过海怀着心意,为大家献上这篇进口“大西洋红鱼”的文章,这是来自大西洋深处的“红色”祝福!
在遥远而深邃的大西洋海域,有那么一群身着红袍的鲜美之鱼,正酝酿着一场最炽热的“祝福”。
大西洋红鱼,不仅仅是红它们常常被叫做大西洋红鱼,主要指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平鲉科中的几种鱼,其中黄金红鱼 Golden redfish(学名:S.marinus)和深海红鱼Deepwater redfish (学名:S. mentella)这两种分布最广,且为商业开发大西洋红鱼中的代表!
黄金红鱼 golden redfish图片来自:icelandseafood.is
黄金红鱼 学名 :金平鲉
虽然两者都俗称大西洋红鱼,但黄金红鱼正如其名,红色鱼身中泛着金光!(好想说句:恭喜发财!)论红色,它比不过深海红鱼的艳丽,那今天八鲜过海先翻深海红鱼的牌子吧!带大家进一步了解深海红鱼,就这么草率的决定了......(什么鬼逻辑?)
图片来自 slgo.ca
深海纯净,鱼儿也喜庆深海红鱼(Deepwater redfish )即指尖吻平鲉,拉丁文学名: Sebastes mentella ,也被称为喙红鱼(beaked redfish), 大西洋红鱼(Atlantic redfish)等。它属于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平鲉科的其中一种,不仅长得喜气,还很好吃!
图片来源:Reykjavik Seafood
深海红鱼栖息于深度300-1000米左右的底层水域,体长可以达到50-75厘米,但通常小于45厘米。 它们喜好成群活动,爱吃甲壳类、头足类、鱼类等。它们生长缓慢,14岁前通常不会有性成熟,他们可以活到75岁,很长寿吧?写到这里,那大家还记得另一种红色的“长寿鱼”吗?最多可活149岁的新西兰长寿鱼(点击这里,查看文章)也是满身的福禄气息!
捕捞“红包”,分发各地图片来自:samherji.is
深海红鱼主要分布于东大西洋挪威、巴伦支海、冰岛至格陵兰;西大西洋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海域。大多数深海红鱼随着成长而向西或西南方向的大陆坡迁移,并成慢慢成长为成鱼。
图片来自:aquamaps.org
主要捕捞国家有俄罗斯、冰岛、挪威、欧盟和丹麦等。
图片来自:flickr.com
图片来自:flickr.com
图片来自:oceantrawlers.com
被捕捞上来的深海红鱼以及黄金红鱼经过不同形式的加工、冷冻和包装,被销往世界各地。其中最大市场是日本,其他主要市场是俄罗斯,德国和美国。当然,也有我们中国啦!光是红艳艳的外表,就符合中国的吉祥色......
图片来自:thuenen.de
“红鱼”入口,鸿运当头市场上的大西洋红鱼多以去头和鱼片的产品形式销售,食用更加方便。红色的鱼皮下是雪白嫩滑的鱼肉......
去头深海红鱼 图片来自:royalgreenland.co.jp
去头黄金红鱼
深海红鱼鱼片 图片来自:hpbonded.com
来自深海海域的大西洋红鱼生长非常缓慢,肉质紧实,白而鲜甜。营养丰富,肉厚刺少,色香味皆具。
深海红鱼营养表 图片来自oceantrawlers.com
看着喜庆,吃着开心!煎炸蒸烤造就香脆滑嫩。你要不要试一试?
煎:将大西洋红鱼解冻后,可在鱼身切刀口,方便入味;加入少量盐、葱段及姜片腌制2个小时以上;最后使用平底锅,加入适量油,中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蒸:将大西洋红鱼清洗干净,葱姜切丝备用;放入料酒,少量盐和葱姜丝,腌渍红鱼20分钟左右;然后,放入开水蒸锅内蒸熟后(根据鱼大小调整时间),倒掉汤汁和葱姜,将新鲜葱姜丝撒到红鱼鱼身,淋上蒸鱼豉油;最后淋上热油,散发出香味就可以吃啦!
大西洋红鱼:长得喜庆,皮红肉白还好吃,一条适合过年吃的鱼!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八鲜过海怀着心意,为大家献上这篇进口“大西洋红鱼”的文章,这是来自大西洋深处的“红色”祝福!
在遥远而深邃的大西洋海域,有那么一群身着红袍的鲜美之鱼,正酝酿着一场最炽热的“祝福”。
大西洋红鱼,不仅仅是红它们常常被叫做大西洋红鱼,主要指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平鲉科中的几种鱼,其中黄金红鱼 Golden redfish(学名:S.marinus)和深海红鱼Deepwater redfish (学名:S. mentella)这两种分布最广,且为商业开发大西洋红鱼中的代表!
黄金红鱼 golden redfish图片来自:icelandseafood.is
黄金红鱼 学名 :金平鲉
虽然两者都俗称大西洋红鱼,但黄金红鱼正如其名,红色鱼身中泛着金光!(好想说句:恭喜发财!)论红色,它比不过深海红鱼的艳丽,那今天八鲜过海先翻深海红鱼的牌子吧!带大家进一步了解深海红鱼,就这么草率的决定了......(什么鬼逻辑?)
图片来自 slgo.ca
深海纯净,鱼儿也喜庆深海红鱼(Deepwater redfish )即指尖吻平鲉,拉丁文学名: Sebastes mentella ,也被称为喙红鱼(beaked redfish), 大西洋红鱼(Atlantic redfish)等。它属于辐鳍鱼纲鲉形目鲉亚目平鲉科的其中一种,不仅长得喜气,还很好吃!
图片来源:Reykjavik Seafood
深海红鱼栖息于深度300-1000米左右的底层水域,体长可以达到50-75厘米,但通常小于45厘米。 它们喜好成群活动,爱吃甲壳类、头足类、鱼类等。它们生长缓慢,14岁前通常不会有性成熟,他们可以活到75岁,很长寿吧?写到这里,那大家还记得另一种红色的“长寿鱼”吗?最多可活149岁的新西兰长寿鱼(点击这里,查看文章)也是满身的福禄气息!
捕捞“红包”,分发各地图片来自:samherji.is
深海红鱼主要分布于东大西洋挪威、巴伦支海、冰岛至格陵兰;西大西洋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海域。大多数深海红鱼随着成长而向西或西南方向的大陆坡迁移,并成慢慢成长为成鱼。
图片来自:aquamaps.org
主要捕捞国家有俄罗斯、冰岛、挪威、欧盟和丹麦等。
图片来自:flickr.com
图片来自:flickr.com
图片来自:oceantrawlers.com
被捕捞上来的深海红鱼以及黄金红鱼经过不同形式的加工、冷冻和包装,被销往世界各地。其中最大市场是日本,其他主要市场是俄罗斯,德国和美国。当然,也有我们中国啦!光是红艳艳的外表,就符合中国的吉祥色......
图片来自:thuenen.de
“红鱼”入口,鸿运当头市场上的大西洋红鱼多以去头和鱼片的产品形式销售,食用更加方便。红色的鱼皮下是雪白嫩滑的鱼肉......
去头深海红鱼 图片来自:royalgreenland.co.jp
去头黄金红鱼
深海红鱼鱼片 图片来自:hpbonded.com
来自深海海域的大西洋红鱼生长非常缓慢,肉质紧实,白而鲜甜。营养丰富,肉厚刺少,色香味皆具。
深海红鱼营养表 图片来自oceantrawlers.com
看着喜庆,吃着开心!煎炸蒸烤造就香脆滑嫩。你要不要试一试?
煎:将大西洋红鱼解冻后,可在鱼身切刀口,方便入味;加入少量盐、葱段及姜片腌制2个小时以上;最后使用平底锅,加入适量油,中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蒸:将大西洋红鱼清洗干净,葱姜切丝备用;放入料酒,少量盐和葱姜丝,腌渍红鱼20分钟左右;然后,放入开水蒸锅内蒸熟后(根据鱼大小调整时间),倒掉汤汁和葱姜,将新鲜葱姜丝撒到红鱼鱼身,淋上蒸鱼豉油;最后淋上热油,散发出香味就可以吃啦!
“逆向入侵”红鱼走红,被美国人吃到濒危的红鱼,却在中国泛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改变,世界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外来物种入侵事件早已变得屡见不鲜。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数量呈上升趋势,也是成为世界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新的物种群在我国泛滥成灾,不仅危及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就连生态环境的安全也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
美国餐桌常客"红鱼"—被吃到濒临灭绝美国红鱼又称为"红鼓鱼、斑点芦苇等",整个红鱼的外观与鲈鱼非常相似,体型呈纺缍形,鱼的腹部是微红色,头背部由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带;幼鱼时,尾柄上有鞍状斑。红鱼主要分布在美国大西洋一带,是肉食性杂食鱼,能适应多种饲料。与其他鱼类相比,红鱼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抗病能力强,生长快速,存活率高,不管多么恶劣的生态环境,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红鱼。红鱼味道鲜美,食用口感比较可口,没有什么刺,肉质比较肥厚,也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再加上红鱼的脂肪含量比较低,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尤其是在美国餐桌上,红鱼更是一种常见的食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鱼因为“味道鲜美”在美国开始走红,美国人对红鱼的喜爱程度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有的美国小镇居民几乎是顿顿离不开红鱼,在他们眼中这种红鱼价格低廉,营养价值高,深受喜欢。在短短的十年中,红鱼在美国被吃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在对红鱼烹饪过程中,美国人有多种做法,不管是烧烤方式,还是烟熏方式,红鱼在美国是非常受热捧的,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慢慢的在美国野生红鱼遭到了过度捕捞,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
据美国相关垂钓者介绍说:“在佛罗里达州,不管是垂钓还是捕捞,都让红鱼陷入了濒临灭绝的窘境。如今想要钓到野生红鱼,会非常难。”眼看着红鱼就要走向灭亡的道路,佛罗里达州政府开始发布相关政策,拒绝过度捕捞,每个人只限捕捞一条,而且只允许捕捞体长在46~68公分范围内的红鱼。可即便如此,美国的红鱼数量依旧在减少,很多商家开始不断进行人工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美国红鱼的野生资源难题。
中国人的噩梦:美国红鱼逆向入侵,在本土泛滥成灾中国国土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确实经常饱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但与之相比,美国更受生物入侵的折磨,比如亚洲野猪、亚洲鲤鱼、缅甸蟒、风滚草等,但曾经在美国走红甚至是濒临灭绝的红鱼竟然“逆向入侵”在中国泛滥成灾?有网友不禁会问道:“为何美国红鱼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呢?”
1、人工水产养殖红鱼技术的引进
自从美国开始培育人工养殖红鱼后,这种物种开始进入了水产养殖的高速快车列道中,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红鱼优良品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台湾也加入到了红鱼人工养殖的队伍中,此后在海南和福建等地区都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养殖红鱼。就这样渐渐地,美国红鱼开始适应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并且进入了长期“居住”的状态,还成为了重要养殖水产品品种。与其他鱼类相比,红鱼不仅生长速度快,繁殖速度也很快,进入九十年代后,红鱼开始大量上市,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中。
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红鱼的产量也位于前列,这种活跃的生态物种一旦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是极易容易发生“越狱逃走”情况,所以红鱼“越狱”也是在所难免,然而一旦进入河流等地,红鱼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因为它适应生态环境能力极强,不管是在海水、淡水,还是在半咸水环境中都最能够正常生长,不管什么样的水资源,对红鱼来说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2、受传统思想影响,人工放生红鱼,祈福寓意颇深
对于部分中国人来说,尤其是长期从事生意者,受到传统思想影响,非常注重“放生”,对于放生一事拥有一种强烈的执著信念,而且还觉得放生的动物越是水产的,就越有灵性,放生行为也就越有功德,祈福灵验。每天各种放生戏码轮番上演,放生的动物也是五花八门,从鱼籽到草鱼,从泥鳅到草龟,从毒蛇到食人鱼。世界万物,皆可放生。而红鱼,也是其中放生的一种生物。曾经网络相关媒体发布了一条这样的新闻:在2015年6月份,20多位神秘人士在胶南市积米崖码头放生了大约一万条美国红鱼,海面上万鱼争游,还不时有鱼跃出水面,引来数百名市民观看。
从目前来看,红鱼在中国泛滥成灾跟这种放生行为有直接关系,随着放生红鱼形式推陈出新,从以往固定地点放生,到打“放生游击战”,越来越多人都开始加入到放生的队伍中,似乎在这些放生者心目中已经形成一套神化理论,他们把自己放生的动物都在心底里供奉为仙,受到迷信思想作祟,红鱼在我国泛滥形势严峻。从相关调查数据研究来看,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渔民捕获美国红鱼就已经超过上万公斤,如今红鱼已经适应了野生环境,大量的繁殖,从人工养殖红鱼变成了野生美国红鱼。
除了美国红鱼,还有哪些水产品物种入侵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引进国外鱼类品种达到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国外引进的鱼类已有65种以上,其中鲤科鱼类有8种。除了美国红鱼在我国出现了泛滥的情况,还有产自北美的雀鳝鱼也在我国出现了泛滥的情况,雀鳝鱼它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其他鱼类,并以其它鱼类为食,和食人鲳并称为“水中杀手”,对水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清道夫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清道夫泛滥成灾,它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主要饲养于水族箱中用来清洁青苔、藻类、底栖动物和水中的垃圾。但这种鱼如果大量繁殖,会吞噬其他鱼卵,导致其它鱼的灭绝。目前在我国清道夫还没有天敌,一旦出现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导致本地原生鱼类灭绝。
在众多入侵水产品物种中,还有一类鱼外观上长得极像鲫鱼,但它并不是鲫鱼而是绿太阳鱼,它具有极强的侵入性,属于暖水性鱼类。随着气候变暖,该鱼已经在美国山区冷水溪流中逐渐蔓延。绿太阳鱼喜在缓水、有沙砾的地区产卵,这种鱼最可怕之处是会吃掉其他鱼卵及小鱼仔,不管是成年的绿太阳鱼,还是幼仔,都会对其他鱼种构成极大的威胁。
水产品物种入侵泛滥成灾,对我国能够造成什么样的危害?1、本土物种灭绝
随着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加剧,如今物种打破局域生态界限,泛滥成灾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随着外来物种大量繁殖,数量加剧后,本土生物多样性会逐渐丧失,物种入侵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让本土物种出现了灭绝的情况。打个比方,清道夫原本作为垃圾鱼引入我国,没想到这种物种即便在恶劣的水里也能够活得莺歌燕舞,不断壮大自己的族群,最后泛滥成灾。清道夫破坏力非常强,不仅啃食水草和藻类,而且连其它水生动物产在这些地方的卵也不放过,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其他鱼类物种出现灭绝的危险。
2、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美国红鱼入侵彻底打破了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平衡,它的入侵是难以控制的。此外其他鱼类品种的入侵,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比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导致浮游动物不断锐减,湖内水草面积大量消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造成区域性病菌侵入
在外国水产品鱼类入侵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这些入侵的鱼类自身携带的病菌也会随之入侵,造成我国本土更多生物受到影响。比如我国最常见的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严重传染性疾病,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二年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这种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都是区域性病虫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水产品鱼类入侵引起的。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水产养殖业、农业造成直接影响,也让城市生态环境深受其害。对于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我们应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在前瞻性和预防性上下工夫,这样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在物种入侵这件事中,我们千万不要当帮凶,盲目地选择放生,忘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本来红色的观赏鱼饲养一个阶段后为什么会变黑了,就是以下原因
图文/养鱼老道 原创
在我们饲养金鱼和草金鱼的时候,如果是黑色系观赏鱼的基因不纯,特别是在我们挑选小鱼苗的时候,一些观赏鱼苗并不是绝对的纯黑色,而是偏蓝或者偏灰的颜色,以及底色过杂,在这种情况下,黑色的鱼儿大多数就会慢慢的变成了红鱼,这个现象太正常了。
即使是看起来颜色比较纯正的黑色系金鱼,也极有可能在饲养了一两年之后,逐渐的演变成红色,但凡饲养过金鱼的鱼友,对于这个现象是司空见惯了,这也是为什么纯正的黑色系金鱼,价格较贵的原因。
但是如果是红色系的观赏鱼突然之间变成了黑色,这个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疾病的前兆,至少证明我们在以下方面还是出现了问题:
一、观赏鱼长期性缺氧,但是并不严重
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观赏鱼都会出现类似于黑体的症状,特别是金鱼之类的头茸或者鳃盖周围,就会首先发黑,这就是观赏鱼长期性短暂缺氧的征兆。
2、比如说很多的鱼友饲养观赏鱼,总是喜欢在夜间把过滤设备或者供氧设备停掉,但是第二天起来之后,观赏鱼的状态还算可以,事实上这是由于我们的观赏鱼饲养密度并不是很大,在后半夜气压较低时,鱼儿发生缺氧现象我们还不自知。
3、当早晨的气压恢复正常或者我们开启过滤设备之后,观赏鱼又满血复活了。但是这种情况长此以往,观赏鱼的很多器官都会由于这种情况而长期受损,最终的结果就会在鱼儿体质和发色上体现出来了,红色素全部减退。
二、水质问题首当其冲
1、除了缺氧就是水质,这个是跑不了的,任何观赏鱼在污秽和毒素招标的水质中,都不会有好的状态和发色,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2、对于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只能说观赏鱼没死就不错了,苟延残喘的活着而已,之所以不死,只能够证明观赏鱼的耐受力比较高罢了,当然它们的发色一定会受到影响。
三、长期不见光
1、即使是十分讨厌光照的夜行鱼,它们也是需要定期的光照的,它们的身体就会变成了粉色或者透明色,所以说光照对于观赏鱼来说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2、长期缺乏光照的观赏鱼,不一定就会体色发黑,但是一定会体色变浅,特别是红色系、黄色系的观赏鱼,红色的可能变成了浅黄色,而黄色的可能会变成了白色,但是如果加上水质不良、观赏鱼缺氧等因素,那么也会导致体色发黑、发暗。
四、用药过多黑的最快
1、由于药物刺激导致观赏鱼体色发黑才是最可怕的,而且在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甚至于观赏鱼会在过多的药物刺激中慢慢的死去。
2、这一点无论是金鱼、锦鲤和各种色系的观赏鱼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而黑色系的观赏鱼在用药过多的时候,根本体色都无法显现,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红色系的观赏鱼,就会出现身体多处黑斑,反而很容易观察的出来。
五、心里压迫和灯光环境变换
1、任何观赏鱼初入新环境必定都会有应激反应和心理压抑,只不过它们的反应有轻有重罢了,轻者尚可以自由摄食、体色并无改变。
2、重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体色全失,特别是遇到灯光和环境的变换等等,如果是时间过长,观赏鱼的压抑心里得不到缓解,就会绝对性的出现黑体、趴缸甚至于水霉的病的征兆,极有可能发生死亡现象。
六、食物最关键,没有食物和营养怎么可能发色?
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愿意再去啰嗦了,想要养好观赏鱼,什么第一?食物和营养,食物和营养都跟不上,观赏鱼发什么色?
七、疾病缠身,快死了还有什么色?
最后一种就不必细说了,观赏鱼大病缠身都快死了,当然是体色减退了。
七、墨斑和黑色素沉淀,完全是两回事
1、有的鱼友就会问了,我们比如说金鱼和锦鲤,难道就不可能是正常的墨斑发色吗?
2、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呢?
3、我就不相信大家自己如何去喂鱼,自己会不知道?半夜停掉了过滤、鱼缸的水质不好,观赏鱼长期不见光我们都不知道?既然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还养什么观赏鱼呢,该忙啥忙啥去吧。
4、只要避免了以上的诸多问题,观赏鱼生活的水质良好、食欲旺盛、状态正常,即使偶尔有点墨斑或者黑斑,我们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就是了,要么是自然发色,要么饲养些时日,观赏鱼自己就会完全恢复,我们根本无需在意。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