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人”还是“鄙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与人交流往往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仅用于交流对象(多为第二人称)。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书信公文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在几千年的交流中,产生出很多谦辞。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谦辞中用得最多的恐怕就是“bi人”了。
“bi人”的“bi”怎么写?有人写作“鄙”,也有人写作“敝”?究竟哪个正确?还是都正确呢?这要看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
鄙 bǐ❶粗俗;低下:~陋|卑~。❷谦辞,用于自称:~人|~意|~见。❸〈书〉轻视;看不起:~弃|~薄。❹〈书〉边远的地方:边~。
敝 bì❶〈书〉破旧;破烂:~衣|舌~唇焦。❷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姓|~处|~校。❸〈书〉衰败:凋~|经久不~。
从以上解释来看,“bi人”应该写作“鄙人”,因为它表示“自称”(第一人称)。“敝姓”“敝处”“敝校”中的“敝”,“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这样解释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就清楚了。
一、鄙
从造字法上看,“鄙”是个形声字,从邑(阝)啚(bǐ)声。《说文解字》曰:“五酇(zàn)为鄙。(五百家叫“鄙”),“鄙”是周代的一种行政单位。这不是“鄙”字的本义。“鄙”字的本义应该与“邑(阝)”有关,是指远离都城的偏远地区,也指郊外、边疆。
《左传·僖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晋·杜预注:“鄙,郑边邑。”明代郑善夫写过一首《夜入鲁北鄙》的诗。
《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三国吴·韦昭注:“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
《广韵》解释说:“鄙,陋也;又边鄙也。”如果把《广韵》的话倒过来:“鄙,边鄙也;又陋也。”字义引申的脉络就清楚了。边远地区的房舍、道路等往往比都城简陋,所以“鄙”引申出“陋”义,“陋”又引申出“粗俗、低贱”义。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君今出语一何鄙!”
自谦词中的“鄙”就是用的“粗俗、低贱”义。如:“鄙人”、“鄙见”。
汉·刘向《古列女传·卷六·赵津女娟》:“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
以上“鄙躯”意为“我的低贱之身躯”。
自称“鄙人”,从字面上说,就是承认自己是粗俗、低贱、见识肤浅、道德低下之人。
二、敝
从造字法上来看,敝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左边的“㡀”,读bì,指破旧的衣服;右边的“攵”,读pū,古同“攴”(“敲”的右边,读pū),《说文解字》说:“攴(攵),小击也。”也就是手持棍棒敲打。“㡀”本来是件破衣服,又用棍棒敲打,这不是更破烂了吗?因此,《说文解字》解释说:“敝,帗也。一曰败衣。从攴从㡀,㡀亦声。”(帗,音fú,幅巾;败,破烂。)
“敝”的基本义是形容词“破烂”。谦辞“敝~”中正是用的这个意义。说从字面上说,“敝校”就“我所在的破学校”,“敝厂”就“我所在的破工厂”,以此类推。
综上所述,“鄙”“敝”两字,不仅音、形有别,意义也不相同。二者的用法不可混淆。
鄙与敝的区别
“敝人”还是“鄙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与人交流往往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仅用于交流对象(多为第二人称)。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书信公文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在几千年的交流中,产生出很多谦辞。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谦辞中用得最多的恐怕就是“bi人”了。
“bi人”的“bi”怎么写?有人写作“鄙”,也有人写作“敝”?究竟哪个正确?还是都正确呢?这要看这两个字所表示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
鄙 bǐ❶粗俗;低下:~陋|卑~。❷谦辞,用于自称:~人|~意|~见。❸〈书〉轻视;看不起:~弃|~薄。❹〈书〉边远的地方:边~。
敝 bì❶〈书〉破旧;破烂:~衣|舌~唇焦。❷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姓|~处|~校。❸〈书〉衰败:凋~|经久不~。
从以上解释来看,“bi人”应该写作“鄙人”,因为它表示“自称”(第一人称)。“敝姓”“敝处”“敝校”中的“敝”,“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这样解释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就清楚了。
一、鄙
从造字法上看,“鄙”是个形声字,从邑(阝)啚(bǐ)声。《说文解字》曰:“五酇(zàn)为鄙。(五百家叫“鄙”),“鄙”是周代的一种行政单位。这不是“鄙”字的本义。“鄙”字的本义应该与“邑(阝)”有关,是指远离都城的偏远地区,也指郊外、边疆。
《左传·僖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晋·杜预注:“鄙,郑边邑。”明代郑善夫写过一首《夜入鲁北鄙》的诗。
《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三国吴·韦昭注:“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
《广韵》解释说:“鄙,陋也;又边鄙也。”如果把《广韵》的话倒过来:“鄙,边鄙也;又陋也。”字义引申的脉络就清楚了。边远地区的房舍、道路等往往比都城简陋,所以“鄙”引申出“陋”义,“陋”又引申出“粗俗、低贱”义。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君今出语一何鄙!”
自谦词中的“鄙”就是用的“粗俗、低贱”义。如:“鄙人”、“鄙见”。
汉·刘向《古列女传·卷六·赵津女娟》:“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
以上“鄙躯”意为“我的低贱之身躯”。
自称“鄙人”,从字面上说,就是承认自己是粗俗、低贱、见识肤浅、道德低下之人。
二、敝
从造字法上来看,敝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左边的“㡀”,读bì,指破旧的衣服;右边的“攵”,读pū,古同“攴”(“敲”的右边,读pū),《说文解字》说:“攴(攵),小击也。”也就是手持棍棒敲打。“㡀”本来是件破衣服,又用棍棒敲打,这不是更破烂了吗?因此,《说文解字》解释说:“敝,帗也。一曰败衣。从攴从㡀,㡀亦声。”(帗,音fú,幅巾;败,破烂。)
“敝”的基本义是形容词“破烂”。谦辞“敝~”中正是用的这个意义。说从字面上说,“敝校”就“我所在的破学校”,“敝厂”就“我所在的破工厂”,以此类推。
综上所述,“鄙”“敝”两字,不仅音、形有别,意义也不相同。二者的用法不可混淆。
鄙与敝的区别
在我国古代,人口买卖居然曾是合法的?
孝女卖身葬父、赌债还不起用孩子来抵......古装剧中这样的情节真的没毛病?
在我国古代,人口买卖居然曾是合法的?
文/夏小婷
#律法档案# 第98辑
最近小编剧荒,闲来无事重温了一下《少年包青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片段:
剧中,一名女子要跳楼自尽——因为她的父亲欠了二十两田租,当时被逼立下了字据,若是没钱还就拿女儿抵债。结果,当讨债的人上门要钱时,这对父女实在还不出来。讨债的人要把女子带走,鬼都知道这女子要是被带走了,会是什么结果。女子当然宁愿自尽。
这时候,八贤王出现了:“宋刑统律例,严禁贩卖人口,轻则脊杖二十,配役一年,重则流放三千里……”
八贤王 图源:《少年包青天I》
八贤王的这个登场简直太帅气了呀!
现在我们都知道贩卖人口是重罪,但如果回到古代,贩卖人口的罪责真的有八贤王说得那么重吗?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八一八古代贩卖人口的那些事。
1、古代竟然可以合法买卖人口?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是真的。
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都允许买卖人口。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即使已经有了人权意识的萌芽,买卖人口依然是司空见惯的事。《红楼梦》里就有很多丫鬟买卖的描写,薛蟠和冯渊争着买过丫鬟,贪图丫鬟美色,还想收归纳妾,被买卖的丫鬟连做主的自由也没有。
买卖人口,在封建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默许的行为。但允许买卖人口,不代表所有关于人口的交易都是合法的。
那什么样子的买卖人口才是合法的呢?
我们来看看唐朝法律对“买卖人口”是怎么规定的:
按照《唐律疏议》中所述,除和卖外(即自愿被卖),抢夺、诱骗人口的均属于犯罪行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如果被卖者是10岁以下的,即便是自愿被卖,也按抢夺、诱骗认定。
换句话说,唐朝可以买卖人口,但是有条件——被卖的那一方必须是自愿的,并且年龄不得小于10岁。
2、古代官府甚至还鼓励过人口买卖?任何交易都有流程,古代的人口买卖也有一套固有的程序。
下面我们就以买卖丫鬟为例,看看古代的合法人口买卖需要经历哪些程序。
1.挑人,选择你要购买的“对象”。
一般买方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考虑购买对象的情况,例如做事勤快或是有一些才能的丫鬟。
一些朝代有专门负责管理市场交易的官员——质人。不过质人管的交易也挺多,比如人、车、牲口等等,通常民间也有一些百姓做中介的情况,例如“牙婆”这个职业。
2.谈价。
除了丫鬟本身的卖价,一般也会有中介费用。“牙婆”这一行就是因中介能从中牟利而产生的。至于像上面提到,找质人做了交易凭证、契约的,也是要收税的。
3.立契约。
古时的丫鬟大多是没有人权的,也没户籍可言,就一个卖身契,证明这个丫鬟是主人的所有物即可。而质人的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质人给该笔交易做了凭证,那这个交易就是合法的。
4.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银货两讫,童叟无欺。基本上,一次人口交易到此就结束了。
卖身契 图源:中国新闻网
从上面的交易流程可以看出,在这场交易中,被买卖的人口往往没有任何话语权。一个人的归属,就在买方和卖方的利益权衡中被敲定了,而卖掉这个人的,往往还是他的至亲家属。这是何等悲哀的一件事。
但讽刺的是,历史上一度还曾出现过官府鼓励买卖人口的情况。
汉高祖刘邦鼓励民间的老百姓贩卖儿女,认为这是一种救荒的手段。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因为秦朝本身的种种弊政,以及各诸侯同时起事,百姓没有可以从事的工作,因此而闹了饥荒。一石米要五千钱,这就导致人吃人的情况发生了,甚至死了过半的百姓。汉高祖就下令鼓励百姓卖了孩子,拿着钱去蜀、汉等有粮食的地区生活。
当然,这也是极端的情况了。
3、古代贩卖人口也可能判处死刑尽管前面提到了古代对人口买卖的默许,但不是所有的人口买卖都是被鼓励的。像《少年包青天》里八贤王说的那样严惩贩卖人口的法律,也不在少数。我们前面说到《唐律疏议》对买卖人口的规定:如果是抢夺、诱骗,或是买卖10岁以下人口的,则认定犯罪。
而按照法律规定中,不同的犯罪情节,人贩子所受到的惩罚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如果将人拐去或拐卖当奴婢的,会被处以绞刑;
做部曲(类似家仆,社会地位大概在奴婢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会被处以流刑,流放到三千里外(流刑都要在流放地劳役一年);
当作妻妾、子孙的,则有劳役三年(即徒三年)。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法条,根据案件情况不同,相应的惩罚也会有区别。比如《唐律疏议》中有提到,人贩子要是犯罪未遂,或是伙同犯罪中的从犯等等,通常会降低相应的惩罚等级。
如果明知道被卖的人是被诱拐还买的,买方会依照卖方罪罚降一等来接受处罚。
另外,如果在抢人、拐卖的过程中,发生打斗,导致他人伤亡的,可以按照“强盗法”中致人伤亡的情况来判处,严重的也可能被判绞刑(发生打斗致人死亡)。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时期的奴婢(和签订劳务合同,有契约关系的家仆不同)通常被视为主人的私人财产,因此如果拐卖了奴婢,一般会认定抢劫、盗窃行为。
实际上,宋朝有关买卖人口的规定延续了唐朝的法律。
八贤王所说的“轻则脊杖二十,配役一年,重则流放三千里”,也的确是宋朝律法规定的。
有人问为啥前面小编列出的处罚没有“脊杖”?
每个朝代都需要有法律制度。就像唐朝有《唐律疏议》,宋朝也有《宋刑统》。但《宋刑统》中的多数内容都参考、甚至复制了《唐律疏议》,这也使得两朝法律内容大多相同。
《宋刑统》的刑罚有一个很特别(《唐律疏议》没有的)的地方,就是“折杖法”。
折杖法,就是将“四刑(即笞、杖、徒、流四刑,五刑中的死刑不适用折杖法)”折算成脊杖或臀杖,而折杖法针对的主要是应当被判处“四刑”中的刑罚,但其犯罪情节又相对较轻、可以适当宽免的犯人。折算后的刑罚,实际上有所减轻。(这主要是因为流放地通常环境恶劣,不死也能丢半条命。而笞、杖刑在折杖后也减少了原有的惩罚数量。)宋朝使用折杖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不过对一些重犯就不适用了。例如流放三千里经过折算以后,就是脊杖二十,配役一年。
当然,折杖法并不是宋朝才有。事实上唐朝也有类似的折杖方式,不过适用人群就比较和蔼可“欺”了——诸工、乐、杂户及太常音声人,这几类人的社会地位都低于一般良民(也可以认为他们属于贱民)。折算的数量也让人不怎么开心:犯流者,二千里决杖一百,一等加三十,留住,俱役三年(即留在居住所在地劳役三年);犯加役流者,役四年(加役流,原本是死刑,为了避免误判、错判而导致错杀,所以将死刑改成了加役流,即流三千里,劳役三年)。
而杖作为刑罚时,肯定比一般挨打要痛得多。所以相比唐朝,宋朝的折杖法才是真正有所减轻。(虽然小编觉得二十杖下去也会去了半条命~)
各个朝代的特点不同,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到了明朝,贩卖人口的处罚也不同了。
《大明律》中,对拐卖人口有明确规定:“凡设方略,而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者,皆杖一百,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伤人者,绞。杀人者,斩。
被略之人不坐,给亲完聚。若假以乞养过房为名,买良家子女转卖者,罪亦如之。……若窝主及买者知情,并与犯人同罪。牙保各减一等。并追价入官。不知者,俱不坐,追价还主。”
前面很容易理解。
后面意思是说,被拐卖的人不算犯罪,应当被送回家和亲人团聚。如果借用收养、过继这样的方式,将良家子女进行转卖的,也算犯罪。当然,要是收留照顾被拐卖的人,以及买家知道这人是拐卖来的,则和拐卖的人同罪。帮忙交易的中间人(中介)在规定的惩罚上减一等,并且要追回这笔涉案资金,上缴官府。不知情的人,不算犯罪,涉案资金物归原主。
和宋朝借鉴了唐朝的法律一样,清朝这部分的法律规定,也几乎照搬了明朝。并且明、清两朝在买卖人口的犯罪行为上,都是不区分首犯、从犯、是否卖出的。
比如在康熙五十八年,赵某伙同李某、宋某,共拐了八名妇女,之后又将其中的七名转手卖掉。
这个案情涉案的被害者比较多,所以也算是大案子了。在刑部审理了这起案件之后,作为首犯的赵某就被判处了斩立决,而从犯李某、宋某则“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守卫边疆的人,地位低于一般的军人,但高于奴婢)”。
又例如嘉庆七年,李某诱拐了魏家媳妇王某然后卖掉,被害人王某的公公因此而愤怒得上吊自杀。最终李某被判处绞刑。
其实,古代对拐卖人口这类犯罪的规定还是比较完善的。不过即使买方同罪,也未必能遏制贩卖人口的发生。
4、他们被卖去哪里?通过前面提到的法律不难看出,被卖的人,可能会成为奴隶这种没有人权的社会底层人。例如《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提到,一些外国黑人被诱拐,然后被卖为奴仆。换句话说,唐宋时期就有跨境人口贩卖了……
被卖的人,也可能被卖了给人当妻子、小妾。甚至一些没有子嗣的人,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买个孩子给自己养老。
至于一些年幼的女孩子,还可以专门培养。等她们到了十几岁,就跟《还珠格格》里紫薇被卖给了青楼的老鸨的情形一样,其下场想必不用多说。
还有一些残忍的用途,比如炼丹药、祭祀、吃掉……
紫薇想让老鸨放了她 图源:《还珠格格》第二部
古代和我们现在不同。首先,古代没有DNA这种技术来确认失踪者是谁家的,所以那时候要想找回一个丢了的人,可真是不容易。另外,现在网络发达,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将失踪者的特征作为一种追查线索快速传播,而古代,等失踪者的信息和特征传播出去,这人早不知道被拐到哪里去了。
也正因为如此,拐卖人口这种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才更让人憎恶。各个朝代的律法,也都对这种违背他人意愿,强迫掠夺了去卖的罪行施以重惩。
5、买卖人口,我们并不赞同读过前文我们不难知道,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卖身葬父”的剧情,只要当事人大于10岁、是自愿卖给买家,且当时的律法允许进行人口交易,那么交易就是有效的。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拿女儿抵债的故事,那姑娘,可不是自愿的。
到了今天,尽管我们对人口买卖的行为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但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依然时有发生。我们之前也写过几期关于被拐卖的孩子和被拐卖的女性的故事(《她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她不曾见过阳光》《机智满分!被拐少女顺手卖了人贩子!》),提醒大家对这些现象保持警惕之心。
那么,当你看到街头来路不明的乞讨孩子时,你一般会怎么做呢?欢迎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
本期资料来源
[1]《唐律·卷三、卷二十》
[2]《汉书食货志》
[3]《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
[4]《新唐书一卷二百五 (205)·列传第一百三十·列女》
[5]郭松义.清代京师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10,(5):80-87.
题图素材来源:豆瓣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本期编辑团
主稿:夏小婷;审核:小缘缘、曼春;校对:笑言;题图:波波;排版:敲萌哒小分队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就为我们点个赞吧
犬子是什么意思本来是指什么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1.17
在古代人们在介绍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犬子”,已经将犬子作为对自己孩子的谦称了,那么犬子本来是指什么的呢?下面小编带来:蚂蚁庄园今日1月17日答案。
古代人们将犬子作为对自己孩子的谦称其实犬子本来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司马相如的小名
犬子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幼犬;二指司马相如的小名;三指谦称自己的儿子;四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出自《史记》。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小名,《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但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人们便争相效仿,谦称自家儿郎,用上了\"犬子\"一词。
最开始,“犬子”之称,其实并无小名之意,只是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小儿好养活,便特意选一个低贱的字词为之命名,以远离鬼魅,但因为司马相如长大后自己改了名字,“犬子”才成了小名。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自此而后,因为司马相如的巨大历史以及文化影响,人们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竟一时蔚然成风,堂堂皇传至于今日,成为中国人日常用语之不自觉习惯。
古时相关称谓科普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家父(家严):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母(家慈):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敝人:对自己的谦称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令堂: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令郎: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令嫒或令爱: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犬子和爱子的区别是什么
1、古时对儿子的谦称有犬子,小犬,豚犬、小儿、不孝儿,不肖子。
2、“爱子”不是谦称,是宠爱的儿子的意思。
3、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
4、谦称与尊称区别:
①、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例如、犬子,不肖子。
②、称呼对方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也就是尊称。例如、称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
来源:八宝网